美洲黑杨杂交试验及杂种苗期重要性状变异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研究开展了美洲黑杨种内杂交及美洲黑杨与小叶杨的派间远缘杂交,通过立木授粉的方法获得杂种子代,建立了育种群体。从生长量、光合作用、抗螨性、抗叶锈病等方面对杂种子代进行了变异分析。同时还开展了杨树未成熟胚培养试验研究,主要结果如下:
     1、以美洲黑杨T120和1—52为母本,与19个美洲黑杨父本杂交。杂交的38个组合中,有25个获得种子,共获得杂种苗1 090株。对杂种数量超过30株的11个组合进行重要性状遗传变异分析,结果表明各组合的生长量、苗期光合作用、抗螨性、抗叶锈病等性状均存在显著差异。抗锈病分析还表明,T120很可能具有抗叶锈病的优良基因,可作为选育抗锈病杨树无性系的亲本材料。
     2、通过估算,地径和苗高的家系遗传力分别为0.8771和0.8825,表明地径、苗高均受到较强的遗传控制,可进行生长量苗期初选。
     3、利用主成份分析、聚类分析和综合评分法,选出了T120×S3412、T120×S3702和T120×S3244三个生长量大、抗螨性和抗叶锈病均较强的优良组合,从中选出20个优良单株,地径增益42%~114%,苗高增益24%~64.39%。
     4、开展美洲黑杨与小叶杨的派间远缘杂交,获得130株杂种。派间杂种在叶片形态、叶基形状、叶片大小、单位高度分枝数量等方面与亲本具有明显差异,表现出特异性。抗螨性分析表明派间杂种不受螨害,小叶杨很可能是选育抗螨杨树品种的良好材料。
     5、美洲黑杨杂种苗期生长性状配合力分析表明:无论是地径还是苗高,均只有组合的特殊配合力效应达到极显著水平,父母本的一般配合力不显著。
     6、开展了杨树未成熟胚培养试验,结果表明在授粉后28天采种组培才能获得成功;接种方式上,发育早期带皮接种较好,授粉40天后期宜用种胚接种,能有效的减少幼胚的玻璃化。
Through artificial control-pollination, hybrid populations of Populus deltoides×Populus deltoides and Populus deltoides×Populus simonii were established. And also studied the genetic variation of important traits included the growth character, the photosynthesis, and the resistance to Tetra lobulifera (Keifer) and Melampsora larici-populina Kleb and so on. At the same time, immature zygotic embryo culture experiment also has been holed. The major research conclusions were as follows:
     1, Selected Populus deltoides T120 and 1—52 and other nineteen male poplar as parents, 25 of 38 cross combinations obtained seeds, gained 1 090 hybrid seedling in total. Analysis of the growth traits, the photosynthesis, the resistance to acarid and rust showed that,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mong cross combinations whose number of seedling are more than 30.
     2, Estimation of heritability showed that the family heritability of ground diameter character and seedling height character is 0.8771 and 0.8825 respectively, which means initial selection can obtain certain genetic gains.
     3, Selected 3 excellent cross combinations in both growth and resistance from the hybrid population,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principal components, classify and point system. And 20 superior seedlings individual also selected, the genetic gains of ground diameter are 42%~114% and the seedling height genetic gains rang from 24% to 64.39%.
     4, The cross experiment of Populus deltoides×Populus simonii obtained 130 hybrids, the intersectional hybrids hav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ith parents in leaf morphological and branch number. Furthermore intersectional hybrids have very strongly resistance to Tetra lobulifera (Keifer), which may means Populus simonii is good material for anti-acarid breeding.
     5, The analysis of combining ability shows that general combining ability (GCA) of both male and female is not significant difference, the special combining ability (SCA) of cross combination is the main source of variation of basal diameter and seedling height.
     6, Experiment shows that, immature zygotic embryo culture can obtain success in 28 days only after pollinated; it is suggested to culture the immature zygotic embryo within seed vessel during the nonage, while inoculated without rind is better if pollinated after 40 days, which can avoid embryo vitrification.
引文
[1]南京林产工业学院.树木遗传育种学[M].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0:122
    [2][苏]H.B.斯塔罗娃.杨柳科的育种[M].马常耕译.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4
    [3]Dickmann D.I., Stuart K.W.美洲东北部杨树的遗传改良[J ].杨树,1985 ,2 (2) :81~84.
    [4]Donald I. Dickman, J.G. Isebrands, James E. Eckenwalder et al .Poplar culture in North America[M]. NRC Research Press, 2001:43~73
    [5] B. Li, G.W. Wyckoff. A breeding strategy to improve aspen hybrids for the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aspen/larch genetics cooperative. Proc. IEA Task V Activity Groups. Iowa State University ,Ames, IA. 1991:9
    [6] Stettler R.F., Zsuffa L., Wu R., The role of hybridization in the genetic manipulation of Populus, in: Stettler R.F., Bradshaw H.D.Jr., Heilman P.E., Hinckley T.M. (Eds.), Biology of Populus, NRC Research Press, Ottawa, 1996: 87~112.
    [7]尹伟伦.国际杨树研究新进展[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001
    [8]Thomas, B.R. An overview of current aspen and poplar breeding in Canada. International Poplar Symposium VI: 63. Nanjing China, 2006.6
    [9] D. Teissier, J. Cros. Breeding strategies with poplars in Europe[J]. 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 1984, 8(1):33~39
    [10]张绮纹.黑杨派内杨树的遗传改良[J].林业科学,1987,23(2) 174~181
    [11]赵汉章.美国的美洲黑杨种源试验及其遗传改良[J ].杨树,1984 ,1 (1) :143~148
    [12]Sekawin M. Poplar breeding in northern Italy, including P. deltides. The Proceedings of symposium on Eastern cottonwood and related species. 1976,170~176
    [13]Lars Christersson. Future research on hybrid aspen and hybrid poplar cultivation in Sweden. Biomass and Bioenergy, 1996, 11(2-3):109~113
    [14] 黄 金 东 , 常 国 斌 . 比 利 时 格 哈 兹 博 根 杨 树 研 究 中 心 的 杨 树 育 种 研 究 [J]. 辽 宁 林 业 科技,1998(4):4~7
    [15]Qibin Yu. Selection and propagation of hybrid aspen clones for growth and fiber quality[D].University of Helsinki Department of Applied Biology,2001
    [16]OECD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Consensus document on the biology of Populus L. (Poplars) [R], Series on Harmonization of Regulatory Oversight in Biotechnology, Paris, 2000, No.16
    [17]马常耕.总结经验开创我国杨树育种新局面[J].山东林业科技,1984,(2):1~12
    [18]赵天锡,陈章水.中国杨树集约栽培[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436
    [19]吴晓春,张羽,于启滨.韩国树木改良研究概况[J].世界林业研究,1994,7 (1):88~90
    [20]Y.B.Koo, K.S.Woo, J.K.Yeo, Y.S.Kim. Selection of poplar and willow clones based on growth performance for 9 years at a metropolitan waste landfill site[Z].In International Poplar Commission(IPC),International Poplar Symposium VI , Nanjing China, 2006:84
    [21]马常耕.我国杨树杂交育种的现状和发展对策[J].林业科学,1995,31(1):60~68
    [22]马常耕.我国杨树育种中的若干问题商榷[J].青海农林科技.2004,(增刊):1~8
    [23]叶培忠.白杨繁殖育种法[J].林业科学, 1955,1(1):37~46
    [24]朱湘渝,张杰.杨树遗传改良[M].北京: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1
    [25]徐纬英,董永昌.新杂交杨——群众杨[J].林业科学,1984.,20(2):122~131
    [26] 桑 玉 强 , 李 继 东 , 李 淑 玲 . 杨 树 育 种 研 究 的 现 状 与 展 望 [J]. 河 南 农 业 大 学 学 报2001,35(2):134~139
    [27]徐纬英.杨树选种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60
    [28] 叶 培 忠 , 高 祖 德 , 陈 幼 敏 , 等 . 杨 树 种 间 远 源 杂 交 育 种 试 验 总 结 报 告 [J]. 南 林 学报,1959,5(1):25~42
    [29] 李 善 文 , 张 志 毅 , 何 承 忠 等 . 中 国 杨 树 杂 交 育 种 研 究 进 展 [J]. 世 界 林 业 研究,2004,17(2):37~41
    [30]鹿学程,孙玉浩,向玉茹.昭林 6 号杨树杂交育种[J].杨树,1985,2(2):1~8
    [31]王绍琰.白杨派杨树杂交育种的研究[J].林业科技通讯,1981(3):4~6,27
    [32]王绍琰.银白杨×新疆杨优良无性系的选育[J].杨树, 1985,2(1):1~7
    [33]庞金宣.白杨派树种杂交育种研究报告[J].山东林业科技,1986(4):5~12
    [34]符毓秦,刘玉媛.陕林 1 号和 2 号杨树无性系选育[J].杨树,1984,1(1):104~108
    [35]王明庥,黄敏仁,邬荣领,等.美洲黑杨×小叶杨杂交育种研究[A].见:林业部科技司.阔叶树遗传改良[C].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1:83~92
    [36]潘惠新.杨树新品种选育研究[J].林业科技开发,2002,16(3):3~4
    [37]韩一凡.美洲黑杨南抗 1 号,2 号新品种选育[J].林业科技开发,1997(3):18~20
    [38]郑世锴.杨树丰产栽培[M].北京:金盾出版社.1996
    [39]黄东森,朱湘渝,王瑞玲,等.中林 46 等 12 个杨树新品种杂交育种[A].见:林业部科技司.阔叶树遗传改良[C].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1:1~19
    [40] 符 毓 秦 , 吴 水 泉 . 美 洲 黑 杨 杂 种 无 性 系 —— 陕 林 3 、 4 号 杨 的 选 育 [J]. 陕 西 林 业 科技,1990(2):1~9,13
    [41]陈鸿雕,刘志成,潘成良.美洲黑杨“CV”和欧美杨“CV”杂交 F1 选种潜力的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1991,4(2):201~206
    [42]陈鸿雕,潘成良.新杂交种辽宁杨,辽河杨,盖杨的选育[J].林业科技通讯,1995(11):16~18
    [43]刘月君,张立果,石彩华,等.廊坊杨杂种新无性系的选育[J].林业科技通讯,1998,(12):7~10
    [44]王继红,李先萍.中金系列杨树新品种特性及效益分析[J].山西林业,2001(4):25~26
    [45]庞金宣,张友朋,李际红,等.窄冠黑杨窄冠黑白杨的选育(I)田间试验及结果分析[J].山东林业科技,2003(5):1~7
    [46]王治全,张海洲.豫林 14 号杨树杂交育种研究[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1997,31(2):158~161
    [47] 苏 晓 华 , 黄 秦 军 , 张 冰 玉 , 等 . 中 国 杨 树 良 种 选 育 成 就 及 发 展 对 策 [J]. 世 界 林 业 研究,2004,17(1):49~49
    [48]刘培林,赵吉恭,朴顺伊,等.黑林 1 号, 2 号, 3 号杨的选育与区域试验[A].见:涂忠虞,沈熙环.中国林木遗传育种进展[C].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3:190~199
    [49]温宝阳,宋玉文.杨树新品种——中黑防 1、2 号杨[J].林业科技通讯,2000(4):13~15
    [50] 杨 自 湘 , 苏 晓 华 , 黄 秦 军 , 等 . 西 丰 杨 系 列 无 性 系 育 种 报 告 [J]. 青 海 农 林 科 技 ,2004( 增刊):11~13
    [51] 朱 之 悌 , 林 辉 斌 , 康 向 阳 . 毛 白 杨 异 源 三 倍 体 B301 等 无 性 系 选 育 的 研 究 [J]. 林 业 科学,1995,31(6):500~506
    [52] 康 向 阳 , 朱 之 悌 . 银 腺 杨 与 毛 新 杨 正 反 交 三 倍 体 选 育 [J]. 北 京 林 业 大 学 学报,2002,22(6):8~11
    [53]苏晓华,姜兴林.不同个体(基因型)差异在杨树杂交育种中的效应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 1990,3(6):613~617
    [54]李金花,张绮纹,苏晓华,等.美洲黑杨与不同种源青杨杂种苗叶片和生长性状多水平变异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2002,15(1):76~82
    [55]李金花,姜英淑,宋红竹,等.美洲黑杨与不同种源青杨杂种子代无性系遗传变异和初步选择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2004,17(3):368~373
    [56]严言,王恩海.大青杨,香杨种间及种源间的交配[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1999,27(3):20~25
    [57] 高建社,符毓秦,符军等.青杨种内的遗传变异对杨树杂交效果的影响[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3,31(增刊):93~96
    [58] 李 开 隆 , 周 光 达 , 杨 传 平 . 中 国 山 杨 与 美 洲 山 杨 杂 交 育 种 的 研 究 [J]. 植 物 研究,2004,24(2):215~219
    [59]苏晓华 ,李金花 ,卢宝明 .林木遗传改良与我国 21 世纪林业可持续发展 [J].林业科学研究,1999,12(6):650~655
    [60] 李 善 文 , 张 志 毅 , 何 承 忠 , 等 . 中 国 杨 树 杂 交 育 种 研 究 进 展 [J]. 世 界 林 业 研 究2004,17(2):37~41
    [61]张廷桢.欧洲的杨树育种[J].陕西林业科技,1991,(2):25~28
    [62]苏晓华,张绮纹.世界杨树杂交育种亲本利用的进展及对策[A].见:张绮纹,苏晓华,等.杨树定向遗传改良及高新技术育种[C].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9:92~97
    [63]张绮纹, 苏晓华, 李金花.中国杨树遗传改良[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1999,(2):54~58
    [64]段安安,张硕新.杨树抗寒抗旱育种的进展[J].西北林学院学报,1997(2):94~99
    [65]林善枝,张志毅.杨树抗冻性的研究现状[J ].植物学通报,2001,18(3):318~324
    [66]魏润鹏.如何管理林木长期育种项目中的遗传多样性[J].世界林业研究,1995,8(3):13~20
    [67] 张绮 纹 ,苏晓 华 ,李金 花 ,等 .美洲 黑 杨 基因 资 源 收存及 其 遗传 评 价的研究 [J].林业科学,1999,35(2):31~37
    [68]李世峰.美洲黑杨种质资源遗传变异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硕士论文,2003
    [69]张香华,苏晓华,黄秦军,等.欧洲黑杨育种基因资源 SSR 多态性比较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2006,19(4):477~483
    [70]顾万春.中国林木遗传(种质)资源保存与研究现状[J].世界林业研究,1999,12(2):50~57
    [71]朱之悌.全国毛白杨优树资源收集、保存和利用的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报.1992,14(增刊3):1~25
    [72]付贵生,杨自湘,马金昌,等.小叶杨基因资源异地保存及苗期生物学特性分析[J].林业科技 2005,30(1):1~4
    [73] 苏 晓 华 , 黄 秦 军 , 张 香 华 , 等 . 中 国 大 青 杨 基 因 资 源 研 究 [J]. 林 业 科 学 研究,2001,14(5):472~478
    [74]刘培林.山杨育种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4~5
    [75]邱明光,翁俊华.河北杨良种选育的研究[A].见林业部科技司:阔叶树遗传改良[C].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1
    [76]顾万春,李文英.我国林木种质资源共享现状及建议[J].世界林业研究,2007,20(1):66~69
    [77]徐建民.当前国外林木遗传改良的若干发展趋势和国内林木育种工作的几点考虑[J].热带林业,1996,24(1):11~16
    [78]张绮纹.意大利杨树良种选育的程序和方法[J ].林业科技通讯,1984 (12) :28~31 [79 及华,杨敏生.影响杨树切枝杂交产种量和质量因素[J].林业科技通讯,1992(5):3~4
    [80]杨敏生 ,王桂霞 ,邢秀岩 .稀土对杨树杂交种子数量和品质影响的初步研究 [J]. 林业科学,1992,28(5):456~458
    [81]李天权,朱之悌.白杨派内杂交难易程度及杂交方式的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89, 11(3):54~59
    [82]王胜东,杨志岩.辽宁杨树[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56
    [83]董丽娟.茶树杂交育种研究进展[J].茶叶科学,2001,21 (1):7~10
    [84] Stettler, R. F. Irradiated Mentor Pollen: It’s use in remote hybridization of black cottonwood. Nature. 1968, 219: 746~747
    [85] R. R. Willing, L.D. Pryor. Interspecific hybridisation in poplar,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 1976, 47:141~151
    [86] Stetter, R.F.Koster, R. Steenackers, v.Interspecific crossingablility studies in poplars:a new Concept,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1980,58:273~282
    [87]高建社.黑杨与白杨远缘杂交技术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5
    [88]孙雪新,刘榕,康向阳.胡杨花粉辐射杂交可配性与杂种选育[J].遗传,1995, 17 (5) :24 ~ 26
    [89]张金凤,朱之悌,张志毅,等.中介亲本在黑白杨派间杂交中的应用[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0, 22 (6):35~ 38
    [90] 荀 守 华 , 姜 岳 忠 , 乔 玉 玲 , 等 . 黑 杨 人 工 杂 种 胚 珠 离 体 培 养 试 验 [J]. 山 东 林 业 科 技 , 2003,(6):1~2
    [91]张绮纹苏晓华.克服杨树远缘杂交受精前障的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1988,1(2):201~205
    [92]朱之悌.毛白杨遗传改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149~150
    [93] 张 金 凤 , 朱 之 悌 . 杨 树 分 派 的 分 子 系 统 学 与 派 间 杂 交 研 究 进 展 [J]. 安 徽 农 学 通报,2007,13(1): 48~51
    [94] 陈 鸿 雕 , 刘 闯 , 潘 成 良 , 等 . 我 国 杨 树 育 种 研 究 的 现 状 及 其 今 后 策 略 [J]. 辽 宁 林 业 科技,1992(5):3~7,54
    [95]林道拔.橡胶树多倍体试验初报[J].热带作物科技,1991(3):56~58
    [96]姚春丽,蒲俊文.三倍体毛白杨化学组分纤维形态及制浆性能的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8,20(5):18~21
    [97]杨今后,杨新华.桑树人工三倍体育种的研究[J].蚕业科学,1989,15(2):65~70
    [98]康向阳.林木多倍体育种研究进展[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3,25(4):70~74
    [99] 马 常 耕 . 从 世 界 杨 树 杂 交 育 种 的 发 展 和 成 就 看 我 国 杨 树 育 种 研 究 [J]. 林 业 研究,1994,7(3),23~30
    [100]陈晓阳,沈熙环.林木育种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8
    [101]Krzan Z. Resistance of Populus deltoids clones to Melampsora Larici-Populina in Poland. Proceedings Symposium on Eastern Cottonwood and Relates Species. Baton Rouge, LA: 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 1976:199~204
    [102]张延桢.关于杨树遗传育种中的若干问题[J].林业科学研究,1996,9(1):80~86
    [103] C. Raquin, L. Troussard, M. Villar. In-ovary embryo culture as a tool for poplar hybridization. Can. J. Bot. 1993,71: 1271~1275.
    [104]袁巧平.生物技术与林木试管微型选育.世界林业研究[J],1990,3(3) :50 ~55
    [105]张绮 纹 ,郑先 武 ,苏晓 华 ,等 .分子 标 记 在林 业 辅 助选择 育 种中 的 应 用 [J].世界 林业研究,1996,9(6):24~29
    [106]许农,黄敏仁,陈道明.杨树基因工程研究进展[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 1993,17(4):78~83
    [107]沈熙环.林木常规育种与生物技术的应用[J].林业科技开发,2006,20(1):1~4
    [108]Lowe W.J.et al. The incorporation of early testing procedures into an operational tree improvement program. Silvae Genet. 1989,38:243~249
    [109]陈伯望,李悦.树木早期测定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世界林业研究,1992,3:36~41
    [110]陈益泰.林木早期选择研究新进展[J].林业科学研究,1994,7(专):13~22
    [112]王章荣, 陈天华,周志春,等.福建华安马尾松生长早晚期相关及早期选择[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1987,11(3):41~47
    [113]王 明 庥 ,黄 敏 仁 ,吕 士 行 等 .黑 杨 派 新 无 性 系 研 究 Ⅰ 、 苗 期 测 定 [J].南 京 林 业 大 学 学报,1987,(2):1~11
    [114]杨培华,李悦.油松生长早期选择的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1997,12(1):17~22
    [115]王军辉,顾万春,李斌,等.桤木优良种源/家系的选择研究——生长的适应性和遗传稳定性分析[J].林业科学,2000,36(3):59~66
    [116]杨会勇.杨树无性系生长过程遗传变异及选择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硕士论文,2005
    [117] 刘 喜 仁 , 陈 晓 波 , 王 继 志 , 等 . 蒙 古 栎 生 长 变 异 与 早 期 选 择 的 研 究 [J]. 吉 林 林 学 院 学报,1997,13(3) :132~ 136
    [118]李火根,黄敏仁.杨树新无性系冠层特性与生长关系研究[J].林业科学,1999,35(5):34~37
    [119]赵玉涛,孙明高,王华田.银杏半同胞家系苗期物候观测与早期选择的研究[J].林业科技通讯, 2001,(5) :13~16
    [120]李 守 勇 ,孙 明 高 ,李 学 宏 ,等 .11 个 黑 杨 无 性 系 物 候 期 变 异 分 析 [J].西 北 林 学 院 学 报 , 2003,8(3):40~42
    [121]杨秀艳,季孔庶.林木育种中的早期选择[J].世界林业研究,2004,17(2):6~8
    [122]孙明高,赵玉涛,宋绪忠,等.银杏半同胞家系综合评价与苗期选择的研究[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2001,32(4):518~524
    [123] 李 开 隆 , 张 芳 春 , 陈 忠 财 , 等 . 山 杨 材 性 遗 传 与 性 状 相 关 的 研 究 [J]. 林 业 科技,1999,24(1):1~4
    [124] 金 春 德 , 吴 义 强 , 张 美 淑 , 等 . 赤 松 木 材 材 质 早 期 预 测 [J]. 东 北 林 业 大 学 学 报 , 2005,33(02):24~26
    [125]韩嘉勇 ,马华文 ,张代忠 ,等 .长白落叶松材质性状早晚相关及早期选择 [J].林业科技 , 2001,26(2):1~3
    [126]李坚,刘一星,崔永志,等.人工林杉木幼龄材与成熟材的界定及材质早期预测[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1999,27(4):24~28
    [127]张颂云.主要针叶树种应用遗传改良论文集[C].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0
    [128]刘振业,刘贞琦.光合作用的遗传与育种[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1984
    [129] Q Wang, CH Little, PC Oden. Contral of longitudinal and cambial growth by gibberellins and indle-3-acetic acid in current-year shoots of Pinussy lvestris. Tree Physiol,1997, 17(11): 715~721
    [130]刘雅荣 ,王世绩 ,周国璋等 .杨树苗木叶硝酸还原酶活力的初步研究 [J].林业科学研究 , 1988,1(3) : 340~343
    [131]冯 玉 龙 , 王 文 章 , 敖 红 . 落 叶 松 无 性 系 选 择 生 理 指 标 的 研 究 [J].林 业 科 学 ,2000,(专 刊1):80~85
    [132]姜磊,杨秀艳.生理生化指标在林木遗传育种中的应用.河北林果研究,2005,20(1):76~79
    [133]杨建伟,韩蕊莲,魏宇昆等.不同土壤水分状况对杨树、沙棘水分关系及生长的影响.西北植物学报,2002,22(3):579~586
    [134] 杨 敏 生 , 秦 安 臣 , 丛 金 山 . 白 杨 双 交 无 性 系 抗 旱 性 鉴 定 研 究 . 河 北 农 业 大 学 学报,1997,20(1): 17~23
    [135]任 建 中 ,刘 长 青 ,汪 青 锐 .杨 树 纸 浆 材 优 良 无 性 系 选 择 方 法 的 研 究 .北 京 林 业 大 学 学报,2002,25(4):25~29
    [136]周志春,金国庆,周世水.马尾松自由授粉家系生长和材质的遗传分析及联合选择.林业科学研究,1994,7(3):263~268
    [137]李昌龙.美洲黑杨产量相关性状遗传变异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硕士论文,2007,28~29
    [138]David R. Coyle. Effects of Clone, silvicultural, and miticide treatments on cottonwood leafcurl mite (Acari: Eriophyidae) damage in plantation Populus. Environmental entomology. 2002,31 (6):1000~1008
    [139]刘晓宇.美洲黑杨无性系对杨四瘿螨抗性变异的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硕士论文,2007
    [140]田呈明,梁英梅,康振生,等.青杨叶锈病菌(Melampsora larici-populina Kleb.)侵染过程的超微结构研究[J].植物病理学报,2002,32(1):71~78
    [141]余仲东,高爱琴,曹支敏.杨树抗锈性研究现状.西北植物学报 2004,24(6):1160~1164
    [142]郑淑霞,王占林.美洲黑杨×青杨杂交无性系抗锈病能力分析[J].青海农林科技,2004(增刊):42~43
    [143]高建社,樊军锋,周永学,等.不同种源青杨幼树抗锈病、黑斑病的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4,19(3):24~25
    [144]孙晓梅.日本落叶松纸浆材优良家系选择及家系生长模型的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博士学位论文,2003:34
    [145]张力.SPSS13.0 在生物统计中的应用[M].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
    [146]黄少伟 ,谢维辉 .实用 SAS 编程与林业试验数据分析 [M].广州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 2001
    [147] 陆 钊 华 , 徐 建 民 , 陈 儒 香 , 等 . 桉 树 无 性 系 苗 期 光 合 作 用 特 性 研 究 [J]. 林 业 科 学 研究,2003,16(5):575~580
    [148]尹春英,李春阳.杨树抗旱性研究进展[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3,9(6):662~668
    [149] 杨 敏 生 , 裴 宝 华 , 朱 之 悌 . 白 杨 双 交 杂 种 无 性 系 抗 旱 性 鉴 定 指 标 分 析 [J]. 林 业 科学,2002,38(6):36~42
    [150] 李 荣 生 , 许 煌 灿 , 尹 光 天 , 等 . 植 物 水 分 利 用 效 率 的 研 究 进 展 [J]. 林 业 科 学 研究,2003,16(3):366~371
    [151]刘 萍 ,康 峰 峰 ,王 旭 航 .林 木 抗 旱 鉴 定 指 标 及 数 量 分 析 方 法 研 究 进 展 [J].河 南 林 业 科技,2006,26(2):20~23
    [152]李志清,奚亚强,宋威.杨树杂交育种育子代选择[J].吉林林业科技,2004,33(6):14~19
    [153]韩一凡,吴明荪,王宗汉.中国杨树资源及其利用的研究[J].林业科技通讯,1990,(1):1~3
    [154]吕文,张卫东.中国北方小叶杨概述[J].林业科技通讯,2001(6):31~33
    [155]赵天锡,陈章水.中国杨树集约栽培[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15
    [156]刘亦清,徐泽,周正科,等.茶树品种抗侧多食跗线螨的形态和生化特征[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1999,17(2):187~191;
    [157] 张 金 发 , 孙 济 中 . 棉 花 对 朱 砂 叶 螨 抗 性 的 鉴 定 和 机 制 研 究 [J]. 植 物 保 护 学报,1993,20(2):156~161
    [158]董玉芝,朱小虎.银白杨测交系试验苗期遗传分析[J].林业科技,1997,22(4):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