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分析框架下的女县长发展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妇女解放、性别平等的程度,是衡量一个社会解放、进步和文明的重要尺度。本文选取了女县长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来研究,是因为县处于高层政府和基层政府的衔接点,更具有代表性,通过对这一特定群体的研究能管窥透视女干部参政的历程,也能透视在这其中女性参政所独有的特点和规律性。
     本文第一部分主要简析了制度发展与女性参政的理论渊源,简要说明了“县长中应该有女性”,指出参政起点本来就低的女性靠自身力量去挑战客观存在的对女性参政不太有利的社会环境去积极争取女性的整体利益无疑是以卵击石,同样由软弱而分散的民间女性力量来强行开展大规模的女性参政运动不能说不可能,但至少要假以时日,而国家以强有力的制度保障来推动女性参政的积极发展是现代服务型政府的应有之义,是公平、正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诉求和客观要求。
     本文第二部分分析了社会文化环境中的女县长身份认同变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权利意识的普及,女性自身的权利意识开始增强起来,最明显的表现是女县长们开始从被动安排职位到后来积极主动争取自己职位,开始积极张扬性别。这说明了女性自身权利意识的觉醒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进步,也为女性参政自强自立打下了坚实的根基。
     文章第三部分分析了实体制度保护中的女县长发展困境。建国以来,虽然保护女性参政的法律和制度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却遇到了种种障碍。本部分以湖北省Y市2009年培养选拔女干部目标完成情况为例进行了分析,指出制度所规定的女性参政比例在实际执行中未能达到预期目的,原因在于制度工具性的价值取向、制度本身存在的性别疏漏、政策执行本身的偏差、政策执行缺乏协调配套制度、制度执行的监督乏力、制度执行的“路径依赖”问题等等。
     文章第四部分分析了非正式制度对女性参政的制约:公私领域的划分、科层制和男性标杆、社会资本获得的性别差异等等非正式制度深深影响着制度的有效执行,阻碍着女性的参政效果。
     文章第五部分指出性别比例政策是促进女性参政的特别措施,能够让更多女性脱颖而出走上领导岗位。女性参政理应受到国家政策的支持和保护。这些保护措施包括在国家层面增设妇女权益主管机构、提升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的法律地位、完善女性参政法律保障的细则、建立健全选拔培养女干部的配套制度并且对女性进行适当倾斜,如培训制度、后备制度、考察制度、举荐制度、流动制度等,为女性参政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和环境。
     文章的研究重点是在国家制度发展进程中去寻找我国女性参政特别是女县长在制度变迁中所遇到的性别问题,通过挖掘实证资料来分析女县长或女性参政素所遇到的发展障碍,进而提出促进女性参政保护的积极性制度;难点在于在实践中女县长难选并且女性干部选上去之后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能够对女性干部特别是女县长进行深度访谈,能够得到第一手资料,并能结合实际运行制度进行分析,特别是关于女县长对于自身身份认同的变迁能够掌握到最新资料,从而再一次证明了女性自身权利意识早就存在但由于社会文化环境和传统观念束缚了她们的成长。
The woman liberates and the sex equality degree are the criterion of a society liberates, the progress and the civilized.Therefor selecting the female cadre to enter the state power, participating in the share politics authority the proportion are not only weighing a country to implement the equality of the sexes principle the determination important target, but also weighing a social democratization and the important symbol of society civilized degree.This article selected female county magistrate——this kind of special community to study, because the county magistrate was between the high-level government and the basic unit government's engagement spot, so the county magistrate has more representation. Through the research of the county magistrate, this article could have a limited perspective female cadre participated in government, also have the perspective in this participate in government as the female that only possession of the characteristic and the regularity.
     The first part main simply analyzed the theory origin which the system development and the female participate in government and pointed "the county magistrate should be female". The paper Pointed out the female which want to participate in government must depend on the strength of the government.Because the social environment to the female is too advantageous to go to strive if only by the feminine themselves.At the same time, impelsing the female to the powerful system to participate in government is the righteousness of modern service government, and the intrinsic demand and the essential connotation of a fair, just harmonious society.
     The second part has analysed the identification vicissitude of the female county magistrate in social culture environment.Although to the self-main identification consciousness of the female county magistrate weaken as the national consciousness gradually becoming the mainin thought They examine Ddynamics also gradually started to be weaken, and no longer counter-view female own regard pursued essential target, but changed the field of vision the society and more manifested to the social role approval.But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 of society and right consciousness popularization,the female county magistrate started to strengthen own right consciousness, the most obvious performance was female county magistrates starting to strive for oneself position on own initiative from the passive arrangement to position which was the improvement of society.
     The third part analyzed the difficult position of the female county magistrate to develop in entity system protection.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nation, although protects the law and the system which the female participates in government has obtained the considerable development,the female participates in government actuallyhas met all sorts of barriers in the century operation. This part took thet female cadre goal to complete the situation of Hubei Province Y city in 2009 as example to analysis,pointing out the policy stipulated the proportion participates in government the proportion and the actual execution also has the very big disparity.The reason lied in the sex oversight, the policy which the system utilizable value orientation, system itself exist carries out itself deviation, the policy execution lacks the coordinated necessary system, the system execution surveillance asthenia, the system execution"Way dependence"Questions and so on.
     The fourth part has analyzed the unofficial system's restriction which participates in government to the female:The public and private domain division, the bureaucracy and the masculine range pole, the social capital obtains the sex difference and so on.The unofficial system deeply affected the system effective execution and hindered the system innovation.
     The fifth part pointed out the sex proportion policy which can promote the female participates in government and let more females blooming step onto the leadership post.As a result of historical and the reality various aspects factor influence, the female only depends upon own strength to participate in the keen competition enhancing the female to participate in government the proportion, in at present also not too realistic.Therefore, the female participates in government should receive the national policy the support and the protection.These protective measures including in the national stratification plane, additionally building th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women cognizant agency, promoting the women and children working committee the legal status, to consummate the female to participate in government in the legal safeguard regulation, in the Law on the Protection of th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Women and the national civil service laws, determined selects, raises feminine cadre's certain policies,establisheing selects perfectly cultivates the adopted daughter cadre's necessary system to carry on the suitable incline to the female, like the training system, the reserve system, the inspection system, the recommendation system, the mobile system and so on, participating in government the creation good external condition for the female and the environment.
     The key point of the article wants to seek the specially sex question which female county magistrate met in the system vicissitude in the national construction modern course system vicissitude advancement and historical linguistic environment form the founding of the nation.Through the excavation historical data of the female county magistrate or the female participates in government, the articlethe wanted to point out regular system. Since the difficulty has lain in the real diagnosis to find the female county magistrate of each historical periodand,and to carry on a effective interview to them to reappear the history,which is also the article's innovation.
引文
①黄列:《社会性别和国际人权法》,《环球法律评论》2005年第1期,第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5页。
    ①徐友渔等:《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年版,第501页。
    ①吴蔷:《国际妇女参政的政策与措施》,《妇女研究论丛》2001年第6期,第56页。
    ①详见李慧英:《社会性别与公共政策》,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年版,第12页。
    ②揭爱花:《国家话语与中国妇女解放的话语生产机制》,《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年第4期,第101-108页。
    ①《新中国妇女参政的足迹》编写组:《新中国妇女参政的足迹》,中共党史出版社1998年版,第56-57页。
    ①渠敬东:《缺席与断裂:有关失范的社会学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67-368页。
    ②渠敬东:《缺席与断裂:有关失范的社会学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68页。
    ①参见坎迪达·马奇等著:《社会性别分析框架指南》,社会性别窗口小组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49页。
    ①叶娟丽:《行为主义政治学方法论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6页。
    ①邓正来、亚历山大:《国家与市民社会》,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第33页。
    ②李梅:《社会认同:一种结构视野的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0页。
    ①张莹瑞、左斌:《社会认同理论及其发展》,《心理科学进展》2006年第3期,第34-37页。
    ②吉登斯:《公民身份与社会阶级》,郭忠华等编,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78页。
    ③简·加斯克尔:《教育改革与妇女运动》,张科译,学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446页。
    ④李友梅:《转型社会的研究立场与方法》,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64页。
    ⑤吉登斯:《社会的构成》,李康等译,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32页。
    ①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赵一凡等译,三联书店出版社1989年版,第78页。
    ②转引自佟新:《大众传媒时代与女性青少年政治》,学林出版社2003年版,第263页。
    ①查尔斯·泰勒:《自我认同的根源——现代社会的形成》,韩震译,译林出版社2008年版,第12页。
    ①李小江:《夏娃的探索》,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65页。
    ②泰勒:《自我的根源——现代认同的形成》,韩震等译,译林出版社2008年版,第39页。
    ③祈冬涛:《社会结构与政治认同:政治社会学一个传统问题的理论回顾》,张静主编:《身份认同研究:观念态度理据》,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3页。
    ④详见祈冬涛:《社会结构与政治认同:政治社会学一个传统问题的理论回顾》,张静主编:《身份认同研究:观念态度理据》,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6页。
    ①转引自佟新:《大众传媒时代与女性青少年政治》,学林出版社2003年版,第263页。
    ②卡斯特:《《认同的力量》,夏铸九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186页。
    ③陈曦:《社会革命中的妇女解放运动》,http://www. sex study.org/article.php?id=305。
    ④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编:《蔡畅、邓颖超、康克清伦妇女解放问题文选》,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4页。
    ①卡尔·雅斯贝斯:《时代的精神状况》,王德峰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第49页。
    ①吉登斯:《社会的构成》,李康等译,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78页。
    ①很明显的证据是用拼音打字时,“夫贵妻荣”是个固定词组,而“妻贵夫荣”这四个字需要逐字逐字打,可见连电脑辞典中都不存在这样的概念。
    ②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等译,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第65页。
    ③摘自新浪网(http://www.sina.com.cn/)。
    ① Lester Salamon,”The New Governance and theTools of Public Action:An Introduction,”in The Tools of Government; A Guide to New Governance,edited by Lester Salamon(Oxford Uninersity Press,2002),P.3.
    ①转引自新中国妇女参政的足迹编写组:《新中国妇女参政的足迹》,中共党史出版社1998年版,第68页。
    ②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编:《蔡畅、邓颖超、康克清伦妇女解放问题文选》,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44页。
    ①新中国妇女参政的足迹编写组:《新中国妇女参政的足迹》,中共党史出版社1998年版,第130页。
    ②新中国妇女参政的足迹编写组:《新中国妇女参政的足迹》,中共党史出版社1998年版,第134页。
    ①具体案例参见新中国妇女参政的足迹编写组:《新中国妇女参政的足迹》,中共党史出版社1998年版,第144页。
    ②何清涟:《现代化的陷阱——中国当代经济社会问题》,今日中国出版社1998年版,第76页。
    ①摘自中国妇女网(http://www.women.org.cn/allnews/110302/25.html)。
    ②中组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培养选拔女干部、发展女党员工作的意见》,《学习时报》,2001-05-07。
    ①此数据来自湖北省Y市妇联内部资料。
    ①张永英:《有关妇女参政积极措施的法律和政策回顾》,《妇女研究论丛》2006年12月增刊,第14页。
    ②张迎红:《试析女性参政配额制在欧盟国家中的运用和发展》,《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8年8月第20卷第4期,第71-75页。
    ①朱楚珠主编:《妇女参与的起点》,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76页。
    ①2009年4月,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全国妇联主席陈至立呼吁北京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实行女干部、女知识分子与男性同龄退休。但最后“女处级干部延迟退休”条款终未能进入北京人大立法程序。原因是“反对的意见多于赞成的”。“拍砖者”多认为此举“将加重大学生等年轻族群的就业压力”,也有些网友直接表示,“女性年龄大了思想就出现保守僵化等缺点”。赞成者认为:“这显然还是男性思维,缓解就业压力为何不让男性早退休,难道男性老了思维就不会出现僵化问题?”但此次讨论证明了“男女同龄退休”还是“路漫漫其修远兮”。
    ①陈振明:《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导论(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76页。
    ②陈振明:《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导论(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69页。
    ①消除对妇女歧视委员会“1997年第23号一般性建议:政治与公共生活”,第14段。
    ①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理论与现代社会学》,李康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240页。
    ②F-E-卡斯特、J-E-罗森茨韦克:《组织与管理——系统方法与权变方法》,傅严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23页。
    ③ Sabatier, P. A. & Mazmanian, D. (1979). TheConditions of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Policy Analysis,5(Fall): 481-504.
    ①威尔·金里卡:《当代政治哲学》,刘莘译,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671页。
    ②玛格丽特·桑顿:《不和谐与不信任——法律职业中的女性》,信春鹰等译,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20页。
    ③卡罗尔·帕特曼:《性契约》,李朝晖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3页。
    ①联合国:《世界妇女状况——趋势和统计数字(1970-1990》,联合国1993年版,第6页。
    ②联合国计划开发署:《中国:人类发展报告》》(中文版),联合国开发计划署1997年版,第91页。
    ① www.vie-publique.fr/dossier_polpublic/famille/index.shtml.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2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5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页。
    ⑤朱楚珠、蒋正华:《中国女性人口》,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1页。
    ①南尼特·芬克著:《妇女:最漫长的革命》,王昌滨译,三联书店出版社1979年版,第251页。
    ①转引自李银河:《西方性学名著提要》,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608-609页。
    ①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王浦劬等译,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78页。
    ②郑也夫:《男女平等的社会学思考》,《社会学研究》1994年第6期,第25-28页。
    ③联合国开发署:《社会性别与发展培训手册》,第23页。
    ①周安平:《性别与法律》,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7页。
    ②边沁:《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时殷弦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113页。
    ①詹姆斯·S·科尔曼著:《社会理论的基础》,邓方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354页。
    ②罗伯特·D·普特南著《使民主运转起来》,王列等译,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2页。
    ③罗伯特·D-普特南著《使民主运转起来》,王列等译,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95页。
    ④沈湘平:《全球化与现代性》,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55页。
    ①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的构成——结构化理论大纲》,李康、李猛译,三联书店出版社1998年版,第2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32页。
    ③林南:《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98-99页。
    ①林南:《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99-100页。
    ②詹姆斯·麦格雷戈·伯恩斯:《领导力》,张力译,电子工业出版社1978年版,第78页。
    ①林南:《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03页。
    ①林德全等:《政策研究方法论》,延边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86页。
    ②布迪厄:《实践与反思》,李猛、李康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133页。
    ①张海东、杨隽:《转型期的社会关系资本化的倾向》,《吉林大学社会科学报》2000年第1期,第53页。
    ①林南:《关于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13页。
    ②杨善华:《家族政治与农村基层政治精英的选拔、角色定位和精英更替——一个分析框架》,《社会学研究》2003年第3期,第103页。
    ① Inter-Parliament Union.1995. Women in Parliament,1945-1995.,Geneva:published by IPU。
    ②转引自张文英《国内外有关妇女参政比例的规定及争论研究》,《妇女研究论丛》2005年12月增刊,第32页。
    ①转引自理查德·A.波斯纳:《道德和法律理论的疑问》,苏力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1年版,第23页。
    ②王政、杜芳琴主编:《社会性别研究选择》,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1998年版,第201页。
    ①《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
    ②联合国:《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
    ①此图为笔者进行简大致梳理,没有将所有措施严格区分和一一列举。
    ①张永英:《有关妇女参政积极措施的法律和政策回顾》,《妇女研究论丛》2006年12月增刊,第14页。
    ①参见《消除对妇女歧视委员会1997年“第23号一般性建议:政治与公共生活”》第4段。
    ①消除对妇女歧视委员会2004年“第25号一般性建议:《公约》第4条第1款(暂行特别措施)”,第18段。
    ②《联合国与提高妇女地位,1945-1995》,第428-429页、500-501页,联合国新闻部,1995,纽约。
    ③1995年第四次妇女大会《北京宣言》第13段。
    ①《北京行动纲领》“G妇女参与权力和决策,战略目标Gl”,第190-193段。
    ②《北京行动纲领》“G妇女参与权力和决策,战略目标Gl”,第195段。
    ③联合国:《消除对妇女歧视委员会“1997年第23号一般性建议:政治与公共生活”》,第14段。
    ①参见《促进“妇女参与权力和决策”“的政策建议书》,2005年中国妇女研究会年会暨“北京+10”妇女参与政治与决策论坛资料。
    ① Sabatier, P. A. & Mazmanian, D. (1979). TheConditions of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Policy Analysis,5(Fall): 481-504.
    [1]《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妇女》,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5]《斯大林全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6]《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二版,北京:中共文献出版社,1991年第一版。
    [7]《毛泽东主席论妇女》,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
    [8]《邓小平文选》,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9]江泽民:《论党的建设》,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10]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11]江泽民:《论三个代表》,北京:中共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12]《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13]《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4]《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5]《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6全国妇联运动史研究室:《中国妇女运动史》,北京:春秋出版社,1989年版。
    [17]全国妇联运动史研究室:《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37-1945》.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版。
    [18]中国妇女社会政治地位调查课题组分析报告:《中国妇女社会地位概观》,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3年版。
    [19]《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0年)学习辅导》,北京:中国妇女儿童出版社,2002年版。
    [20]中国妇女社会政治地位调查课题组:《19952005年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报告》,北京: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21]北京市妇女联合会编:《平等、优先、发展——北京妇女发展论坛论文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22]谭琳等主编:《中国妇女研究十年(1995-2005)》,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23]陈丽琴:《湖北社会科学》
    [24]《当代中国妇女权益保障的理论与实践——“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在中国执行情况的调查研究》,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1年版。
    [25]《新中国妇女参政的足迹》编写组:《新中国妇女参政的足迹》,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8年版。
    [26]韩贺南:《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概论》,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2年版。
    [27]奥古斯特·倍倍尔:《妇女与社会主义》,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5年版。
    [28]李静之、张心绪等著:《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29]沈殿忠、赵子祥:《中国政坛女性分析》,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0]梁旭光;《民主政治进程与妇女参政》,山东:济南出版社,2003年版。
    [31]李慧英:《社会性别与公共政策》,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年版。
    [32]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年版。
    [33]李银河主编:《妇女:最漫长的革命-当代西方女权主义理论精选》,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97年版。
    [34]李银河著:《女性主义》,济南:山东人民出版,2005年版。
    [35]魏国英:《女性学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6]佟新:《社会性别研究导论——两性不平等的社会机制分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二版。
    [37]罗琼主编:《当代中国妇女》,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年版。
    [38]谭兢常、信春鹰:《英汉妇女与法律词汇释义》,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1995版。
    [39]李银河:《女性权力的崛起》,北京: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年版。
    [40]文森特·奥斯特罗姆著:《美国公共行政的思想危机》,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版。
    [41]杨湘岚主编:《新中国妇女参政的足迹》,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8年版。
    [42]凯特·米利特著:《性政治》,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
    [43]湖北省妇女联合会主编:《湖北妇女社会地位调查(1990-2000)》,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3年版。
    [44]谭琳、姜秀花主编:《中国妇女组织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45]杜芳琴、王政:主编:《社会性别》第一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46]杜芳琴:《妇女学和妇女史的本土探索-社会性别视角和跨学科视野》,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47]杜芳琴、王向贤:《妇女与社会性别研究在中国:1987-2003》,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48]余宁平、杜芳琴:《不守规矩的知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49]王政、杜芳琴:《社会性别研究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1998年版。
    [50]杜芳琴、王政:主编:《社会性别》第二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51]邱仁宗主编:《女性主义哲学与公共政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52]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71]王政:《女性的崛起——当代美国的女权运动》,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5年版。
    [72]道格拉斯.C.诺思、张五常等著:《制度变革的经验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73]约翰·N·德勒巴克等著:《新制度经济学前沿》,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73]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年版。
    [74]袁庆明:《新制度经济学》,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年版。
    [75]段文斌主编:《产权、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新制度经济学前沿专题》,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76]段文斌等著:《产权、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新制度经济学前沿专题》,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77]盛洪:《为什么制度重要》,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78]汪丁丁、韦森、姚洋:《制度经济学三人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79]吕中楼:《新制度经济学研究》,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80]薛晓源、陈家刚主编:《全球化与新制度主义》,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81]彭学农:《从制度经济学看哲学与经济学之互动》,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82]杰佛瑞·布伦南、(美)詹姆斯·M.布坎南、冯克利等译:《宪政经济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83]张再生主编:《社会性别与公共管理》,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84]詹姆斯·E·安德森:《公共决策》,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年版。
    [85]曹晋:《媒介与社会性别研究——理论与实例》,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版。
    [86]徐安琪:《社会文化变迁中的性别研究》,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87]苏·卡利·詹森:《批判的传播理论——权力媒介、社会性别和科技》,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88]李傲、罗英:《中国性别平等状况调查报告》,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8年版。
    [89]古文凤等著:《参与性发展中的社会性别足迹》,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90]谭琳、姜秀花:《社会平等与法律——研究和对策》,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1]江泽民:《全党全社会都要树立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人民日报》,1990-03-08。
    [2]江泽民:《创造无愧于时代的光荣业绩》,《中国妇运》,1998年第1期。
    [3]胡锦涛:《沿着党江泽民.全党全社会都要树立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人民日报》,1990-3-08。
    [4]胡锦涛:《沿着党指引的妇女运动的正确道路前进——在纪念“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八十九周年暨全国妇女联合会成立五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国妇女报》,1999-03-07。
    [5]胡锦涛:《在实现我国创世纪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充分发挥妇女的半边天作用》,《中国妇运》,2000年第4期。
    [6]胡锦涛:《在纪念“北京+10”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
    [7]彭佩云:《积极投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促进妇女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在中国妇女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国妇女报》,2003-08-27。
    [8]顾秀莲:《促进性别平等实现共同发展》,《妇女发展研究》,2005年第6期。
    [9]顾秀莲:《男性为中心的传统观念是男女平等的主要障碍》,http:www. xinhuanet. com, 2005-08-29.
    [10]顾秀莲:《团结奋斗开拓进取让新世纪的妇女工作充满生机与活力》,《中国妇女报》,2000-11-28。
    [1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状况》,《人民日报》,2005-08-25。
    [12]金静:《浅析我给女性参政中“权力尖端缺损”现象》,《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13]陈慕华:《加强妇女理论研究,推动中国妇女解放事业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中国妇女报》1996-12-16。
    [14]董妙玲:《建国以来妇女干部选拔任用的历程及其基本经验》,《河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年第7期。
    [15]斯里莱瑟·巴特里沃拉:《赋予妇女权力一来自行动的新概念》,《妇女研究论丛》,1998年第1期。
    [16]任建英:《我党第三代领导人对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创新》,《探索与争鸣》,2001年第6期。
    [17]陈丽琴:《农村公共空间的退缩与女性政治参与》,《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9年地3期。[18]陈丽琴:《社会性别意识纳入公共必修课》,《湖北社会科学》2009年低3期。
    [19]杨银乔:《论当前我国妇女参政的现状、问题与对策》,《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4年第2期。韩廉:《解构性别本质主义:女性主义对先进性别文化的贡献》,《妇女研究论丛》,2004年第9期。
    [20]李慧英:《让性别意识进入决策主流》,《理论前沿》,1996年第9期。
    [21]吴小英:《女性主义认识论与公共政策》,《妇女研究论丛》,1998年第1期。
    [22]葛彬:《江泽民对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探求》,2001年第4期。
    [23]李金珠:《论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依据和意义》,《中华女子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
    [24]逢源:《九十年代的巾帼风采-中国妇女参政议政》,《人民日报》,1997-8-18。
    [25]郭砾:《试析各级领导班子的性别比例配置》,《妇女研究论丛》(增刊),2001年第6期。
    [26]尹薇:《谈新时期妇女干部素质的提高》,《山东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1997年第3期。
    [27]林清华:《对妇女干部成长情况的调查与思考》,《探索》,1995年第2期。
    [28]孙建娥:《中国妇女参政的历史进程和当代转折》,湖南师范大学2001年硕士论文。
    [29]张迎红:《“最低比例制”对妇女参政的影响》,《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
    [30]梁丽萍《制度与文化的张力与冲突:建国以来中国妇女权力参与的透视》,《山西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31]金一虹:《从公众对妇女参政的认知看传媒对妇女参政的影响——项有关传媒与妇女参政的话实证研究》,《妇女研究论丛》,2002年第3期。
    [32]朱立言、刘兰华:《我国政治领域女性领导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妇女研究》,2006年第1期。
    [33]肖莎:《北欧妇女参政模式剖析》,《欧洲》,1998年第1期。
    [34]《第二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抽样调查主要数据报告》,《妇女研究论从》,2001年第5期。
    [35]梁丽萍:《女性参政与公共政策的选择》,《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年第1期。
    [36]何琼:《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对女性参政的扶持》,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硕士论文。
    [37]张晓玲:(21世纪世界妇女参政前景展望》,《中华女子学院学报》,1997年第3期。
    [38]吉林省妇女干部学校课题组:《全球化与中国妇女参政政策研究》,《社会科学战线》,2002年第1期。
    [39]梁旭光:《中国妇女参政的问题、成因及对策》,《理论学刊》,2000年第1期。
    [40]周娟:《浅析当代中国妇女参政的社会环境》,《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41]梁旭光:《民主政治进程中妇女参政的对策思路》,《理论学刊》,2003年第1期。
    [42]李慧英:《中国妇女参政十年回顾与评估》,《妇女研究丛》,2005年第6期。
    [43]梁旭光:《大众传媒与妇女参政》,《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44]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指标研究与应用课题组:《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评估报告(1995-2005)》,《妇女研究论丛》,2006年第2期。
    [45]杜洁:《我国培养选拔女干部政策措施评估和社会性别分析》,《妇女研究论丛(增刊)》,2001第6期。
    [46]李沂靖:《中外妇女参政状况与国家政策比较研究》,《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1年第11期。
    [47]胡传荣:《批判拓展改造——西方女权运动与妇女参政的发展》,《国际观察》,1998年第6期。
    [48]陈耀:《中国共产党妇女参政思想及其发展历程》,《党史研究与教学》,2005年第4期。
    [49]杨根乔:《论当前我国妇女参政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4年第2期。
    [50]吴著:《国际妇女参政的政策与措施》,《妇女研究论丛》,2005年第6期。
    [51]刘宁:《成就与局限:妇女理论研究在中国妇女政策制定中的影响》,《妇女研究论丛》,1995年第5期。
    [52]刘毅:《现代女性参政意识透析》,《湖北社会科学》,1999年第3期。
    [53]咚应芬:《东西方女性参政特点异同比较》,《昆明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
    [71]E. Honig and G Hershatter, Personal Voices:Chinese Women in the1980s, 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8, P·339。
    [72]Lydia Liu, The Female Tradition in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Negotiating Feminism across East/West Boundaries, Genders,1991, Volume(12).
    [73]L Harriet Evans, Women and Sexuality in China:Dominant Discourse of Female Sexuality and Gender Since1949, Oxford:Polity Press,1997, P·2.
    [74]Lester Salamon,” The New Governance and theTools of Public Action:An Introduction,” in The Tools of Government; A Guide to New Governance,edited by Lester Salamon(Oxford Uninersity Press,2002),P.3.
    [75]Sabatier, P. A.& Mazmanian, D. (1979). TheConditions of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Policy Analysis,5(Fall):481-504.
    [76]Orrison, AnnM.,R.P White, E.Van Velsor, and the Center for Creative Leadership.1987. Breaking the Class Ceiling. New York:Addison Wesley.P13。
    [77]Mercedes Mateo-Diaz. Searching for the Panacea of Long-Term Equality [A]. EUI Working Papers [C].RSCAS No.2004/07, Robert Schuman Center for Advanced Studies, European University Institute.
    [1]中国妇女网(http://www. women. org. cn)
    [2]中华女性网(http://www. china-woman. com)
    [3]人民网(http://www. people. com. cn/)
    [4]制度分析与公共政策(http://www. wiapp. org)
    [5]中华人们共和国中国政府网(http://www. gov. cn/)
    [6]中国妇女报(http://www. women. org. cn)
    [7]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http://www. nwccw. gov. cn/html/news. html)
    [8]中国妇女研究网(http://www. wsic. ac. cn)
    [9]新华网(http://www. xinhuanet. com/)
    [10]妇女与社会性别研究网(http://www. tjnu. edu. cn/women/index.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