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危机的应对与中国政府的理性选择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以公共危机应对中的政府责任为研究对象,以“非典”、松花江水污染等大量现实危机为案例剖析,综合运用行政管理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心理学等学科知识,对政府如何实施公共危机理性应对进行了多视角研究。主要想表达如下思想:一国政府有责任、有义务对公共危机事件进行有效应对与治理,政府在公共危机应对中的责任,不能以公共危机的发生原因是否与政府有关为标准,而是要切实履行社会公共利益代表的身份,承担起公共危机应对的重任。但公共危机管理也需要社会力量(包括其他国和国际性组织)的加入,只有整合全社会的资源共同应对危机,才能迅速、全面、高质量地化解危机。在公共危机事件应对中,政府要明确自身定位,增强自身能力,在法律框架下,发挥自身指挥、连接、整合、协调各方面力量的主导作用,实现本体角色的理性回归。
China is a developing country in its society transforming stage. In the last 20 years, our country is facing multiple transfers at the same time: from planned economy to market economy , from agriculture society to industrialized society; from traditional, closed and semi-closed society to modernized, open society; from controlled government to management and service government; etc. China’s social life has greatly changed. Traditional factors, modern factors, and post-modern factors all exist at the same time. Configuration transform, system shunt, and various social contradictions accumulated with the economic increase have all lead to instability. The speed up of economy globalization and integration and the co-operation of all kinds of crisis factors domestic and abroad have determined that our country is now in a period of occurrence of many crisis affairs. Carrying through public crisis reply and management is an austere task the government must face. Whether the government can effectively respond to public crisis is not only a matter concerning the safety of people but also an influence to later economic stability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s well as the visualization, authority and status of the government. The reply to public crisis is a complete examination and checkup to government’s management ability and effectiveness.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factor to measure and reflect government ability. Modern government should initiatively bear the responsibility to reply public crisis. In recent years, the serious aftereffects of high-frequency occurrence of public crisis in some fields in our country have exposed deficiency and lack of reply ability toward public crisis. Looking at the actuality of public crisis management, we find out with regret that problems like consciousness weakness, acknowledgement faintness, system lag, legal system absence exist commonly in the reply of public crisis. These problems have restricted the efficiency of public crisis reply. It is an important task that we find problems in crisis events and solve them, and accumulate experiences in the process of crisis management. In the events of SARS in 2003, and the event of water pollution of Songhua River in 2005, we have drawn valuable experiences, both were very typical and influential public crisis. These experiences are beneficial to the development of our public crisis management theory and practice. The upgrade of public crisis management ability depends on the transformation and improvement of government function. Nothing can replace the function of government in prevent, cure and restore of crisis. The government takes great responsibility in the maintenance of public safety, public welfare, and social justice. Government functions must transfer toward adjustment, supervision and service. It is necessary for government to mobilize social resources against crisis management, although it should initiatively bear the responsibilities for public crisis management. Crisis management needs the join of social powers, including those of other countries and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Crisis can be settled swiftly, completely, and thoroughly only with the participation of powers of all society.
     This thesis takes government responsibility in public crisis reply as study object. In it many instances such as those of SARS, Pollution of Songhua River, are analyzed. It studies how the government implements public crisis reply by using the knowledge of 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politics, sociology, law, and social psychology. It has also brought forward some valuable viewpoints regarding guarantee of normal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harmonious society, and the promotion of government trust. The thesis want to express the following thoughts: a government is responsible and compulsory to the reply and management for the effective reply and management to the events of public crisis. Government responsibility in the reply to public crisis shall not be measured by the reasons of occurrence concerning the government. Government is the representative for social benefit; therefore it should take the important task to reply to public crisis. Government should take all measures to advance the effects to settle public crisis, exert its function of command, connection, conformity, and corresponding of all forces, and realize the rational regression of its natural role.
引文
1吴志敏.和谐社会视野下政府危机管理及构建[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1):21.
    1吴志敏,郭文亮.近年来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研究综述[J].广西社会科学,2007(6):185.
    2 淅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国内首家专门从事非传统安全研究和教学的基地. [EB/OL]http://www.cpa.zju.edu.cn/show.
    3 李天行.国内首家危机管理学院在中央财经大学成立.人民网,2007-4-3. [EB/OL].http://mba.ce.cn/kao/sxypl/200704/03/t20070403_10915611.shtml.
    4 王学贵.创建危机学刍议[J].理论前沿,1996(10):21.
    1 杨安华.近年来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研究综述[J].江海学刊,2005(1):78.
    2 刘智勇.创建公共危机管理学的必要性与内容体系的构建[J].理论与改革,2004(5):28.
    1 王乐夫,马骏,郭正林.公共部门危机管理体制:以非典型肺炎事件为例[J].中国行政管理,2003(7).
    2 孟繁元,王学工.从 SARS 看我国公共危机管理法制建设[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
    3 曾国平,许峻桦.论公共危机管理机制的建立与完善[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4 莫于川.公共危机管理与应急法制建设[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5(1).
    5 孟凯中、王斌.“吉化爆炸”事件对编制污染事故应急预案的启示[J].能源研究与信,2006(4).
    6 苏华等.应对松花江水污染突发公共事件的实践与体会[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6(2).
    7 吴彦的.和谐社会视野下的政府危机管理体制—由松花江水污染事件引发的思考[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
     1 王玲.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危机管理体系构建与评测研究.天津大学,2004 年博士论文.
    2 孙多勇.突发性社会公共危机事件下个体与群体行为决策研究.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5 年博士论文.
    3 魏玖长.危机事件社会影响的分析与评估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 年博士论文.
    4 吴开松.当代中国危机动员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06 年博士论文.
    5 陈先才.当代国际危机管理模式研究.吉林大学,2007 年博士论文.
    ① 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艾黎森(G.Allison)根据 1962 年古巴导弹危机写成的《决策的本质》开启了危机管理理论研究的先河。
     1 何海燕,张晓甦.危机管理概论[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9):54.
    ②1982 年 9 月 29 日至 30 日,美国芝加哥地区有人因服用“泰诺”止痛胶囊而死于氰中毒,开始是死亡 3 人,后增至 7 人,随后又传说在美国各地有 25 人因氰中毒死亡或致病。后来,这一数字增至 2000 人(实际死人数为 7 人)。一时舆论大哗。 “泰诺”胶囊的消费者十分恐慌,94%的服药者表示绝不再服用此药。医院、药店纷纷拒绝销售泰诺。
    2 蔡志强.社会危机治理—价值变迁与治理成长[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8):9-11.
    3[英]迈克尔·里杰斯特.陈向阳,陈宁译.危机公关[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6).
    4[美]劳伦斯·巴顿.符彩霞译.组织危机管理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5).
    
    1 肖鹏英.当代公共危机管理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贵州社会科学,2006(4):17.
    2 王茂涛.政府危机管理[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6:11-12.
    3 蔡志强.社会危机治理—价值变迁与治理成长[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8):10.
    4 杨安华.近年来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研究综述[J].江海学刊,2005(1):78.
    
    1 马小军.国家与政府的危机管理 [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9):64.
    2 何海燕,张晓甦.危机管理概论[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9):55.
    3 潘光.当代国际危机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10).
    4 胡平.国际冲突分析与危机管理研究[M].北京:军事谊文出版社,1993(2).
    5 叶卫平.国际冲突纵横论[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1993(8).
    1 许文惠,张成福.危机状态下的政府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9):82.
    2 杨安华.近年来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研究综述[J].江海学刊,2005(1):78.
    3 何海燕,张晓甦.危机管理概论[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9):56.
    4 章爱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企业危机的预警原理与方法研究》成果入选《研究成果年报》(管理科学,1999 年)[J].武汉交通科技大学学报,2000(3):300.
    5 魏一鸣.自然灾害复杂性研究[J].地理科学,1998(1):30-36.
    6 孙多勇.突发事件与行为决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4):31.
    1 薛澜,张强,钟开斌.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5):扉页.
    2 肖鹏英.当代公共危机管理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贵州社会科学,2006(4):18.
     1 杨安华.近年来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研究综述[J].江海学刊,2005(1):81.
    
    1 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1):1412.
    2 吴爱明.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4):9.
    3 黎民.公共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7):13-14.
     1薛澜,张强,钟开斌.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5):25.
    
    1王茂涛.政府危机管理[M].合肥:合肥大学出版社,2005(6):2-3.
    2吴宜蓁.危机传播--公共关系与语义观点的理论与实证[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2(2):24.
    3张成福.公共危机管理:全面整合的模式与中国的战略选择[J].中国行政管理,2003(7):34.
    4薛澜,张强.直面危机--SARS 险局与中国治理转型.人民网,2003-05-19.
    5杨冠琼.危机性事件的特征、类别与政府危机管理[J].新视野,2003(6):27.
    1高世屹:媒体在政府危机管理中的作用.中国社会科学院,2004 年博士论文.
    2马建珍.浅析政府的危机管理[J].长江论坛,2003(5):46.
    3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危机管理与对策研究中心.国际危机管理概论[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3(10):3.
    4[美]R.J.斯蒂尔曼.李方,潘世强等译.公共行政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10):144.
    5李燕凌,陈冬林,周长青.农村公共危机的经济研究及管理机制建设[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4(1):29.
    6王茂涛.政府危机管理[M].合肥:合肥大学出版社,2005(6):3.
    1肖鹏军.公共危机管理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7):3.
    2龚维宾.公共危机管理[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6):4.
    3 汪玉凯.公共危机与管理[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6(3):1.
    4 郑杭生,何珊君.和谐社会与公共性:一种社会学视野[J].甘肃理论学刊,2005(1):5.
    
    1 赵子聿,贤峰礼.国家安全危机决策[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6(12):17-18.
    2 薛澜,张强,钟开斌.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5):28.
    
    1赵子聿,贤峰礼.国家安全危机决策[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6(12):22.
    2 刘刚.危机管理[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1):17.
    1 郑涛.转型期我国面临的公共危机及政府对策[J].城市与减灾,2006(1):2.
    2 杨冠琼.危机事件的特征、类别与政府危机管理[J].新视野,2003(6):45-46.
     1 薛澜,张强,钟开斌.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5):17.
    1[加]菲利普?马尔尚.何道宽译.麦克卢汉:媒介及信使[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0):29.
    2 江时学.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J].世界经济研究,2000(4):20.
    3 崔蘋.全球化与我国经济的发展[J].集团经济研究,2007(7):5.
    4 谭君久.关于全球化的思考与讨论[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8(5):32.
    1苏国勋.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冲突与共生[J].国外社会科学,2003(3):45.
    2 谢丹.经济全球化与我国经济发展对策思考[J].国际贸易,2007(3):48.
    ①目前,跨国公司控制了全球生产的 40%,国际贸易的 50%,技术专利的 80%,对外直接投资的 90%。 它们在全球范围内组织生产和流通,不仅加快了全球投资、生产和流通的速度,而且促进了科学技 术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
    3 崔蘋.全球化与我国经济的发展[J].集团经济研究,2007(7):5.
    
    1 [英]安东尼·吉登斯.周红云译.失控的世界[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9):9.
    ②1929 年 10 月 29 曰,在这个被称作“黑色星期二”的日子里,纽约证券交易所里所有的人都陷入了抛售股票的旋涡之中,这是美国证券史上最黑暗的一天,是美国历史上影响最大、危害最深的经济事件,影响波及到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家,最终演变成西方世界的经济大危机。此后,美国和全球进入了长达 10 年的经济大萧条时期。
    2 许知远.斯蒂格利茨:正在转型的世界[N].经济观察报,2003-9-22.
    1[英]安东尼·吉登斯.周红云译.失控的世界[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9):3.
    2[英]约翰.H.邓宁.杨长春译.全球化经济若干反论之调和[J].国际贸易问题,1996(3):16.
    3[德]格拉德·博克斯贝尔,哈拉德·克里门塔.胡善君,许建东译.全球化的十大谎言(中译本)[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1):144.
    1 秦启文.突发事件的管理与应对[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7):66.
    2 杨雪冬.全球化、风险社会与复合治理[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4):72.
    ① 吉登斯在《现代性的后果》中概括了 7 种风险景象:一是高强度意义上风险的全球化,如核战争;二是突发事件不断增长意义上的风险的全球化,这些事件影响着每个人(或至少多数人);三是来自人化环境或社会化自然的风险,人类的知识进入到物质环境;四是影响千百万人生活机会的制度化风险环境的发展,如投资市场;五是风险意识本身作为风险,风险中的“知识鸿沟”不可能被宗教或巫术转变为“确定性”;六是分布均匀的风险意识,许多风险已为公众所了解;七是对专业知识局限性的意识,没有任何一种专家系统能够称为全能的专家。
    3 童星等.转型期的社会风险及识别[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3):22.
    4 王铁崖.国际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5(8):144.
    1 吉敏立.论全球化与国家的经济主权[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2(10):28.
    2 孙桂平.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家主权的弱化与强化[J].河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4):103.
    3 郭号林.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经济主权的影响[J].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76.
    4 孟淑萍.经济全球化与社会主义国家的风险防范[J].学术探索,2003(4):63.
    5 江时学.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J].世界经济研究,2000(4):22.
    ①京都议定书全称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京都议定书》,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补充条款,是 1997 年 12 月在日本京都由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参加国制定的。它规定工业化国家要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少全球气候变暖和海平面上升的危险。议定书为工业化国家制定了具有约束力的量化约定,要求它们在 2008-2012 年间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而且在 2012 年以后,发展中国家也必须致力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工作。
    ②1995 年全球技术流动总金额约为 680 亿美元,其中欧美日三者之间的技术交易总额达到 660 亿美元,占总额的 97%以上,而其他国家的总和尚不足 3%。
    ①发达国家严格限制不熟练和半熟练工人的移民,导致了严重的不熟练劳动力之间的不平等。更多的不熟练劳动力流动会导致平等的结果,但会对效率产生潜在的影响。历史告诉我们,在不同时期的劳动力流动减轻了人类的痛苦并促进了文化与技术的交流。19 世纪和 20 世纪早期从欧洲向美洲的大面积移民使 6000 多万人民逃离贫困与迫害,为当今最富足的社会贡献良多。
    ②20 世纪 50 年代,著名社会学家帕森斯完成了他关于现代化的一系列著作和论文,为现代化理论奠定了初步基础。1952 年,列维出版了《社会结构》一书,搭建了研究现代化的基本理论框架。1960 年欧美学者云集日本,参加“现代日本”国际学术研讨会,标志着现代化理论已大体形成。
    2 耿云志.社会转型与现代化的内在机制与外部条件[J].史学月刊,2005(2):5.
    ① 1954 年 9 月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开幕词中,毛泽东提出将我们这样一个经济上文化上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化文化程度的国家。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对这一思想予以了进一步的明确,并在 1964 年的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正式提出本世纪内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四个现代化。
    3 李君.毛泽东、邓小平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J].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50.
    4 李坤民.解读《中国现代化报告 2006:社会现代化研究》[N].中国经济导报,2006-2-11(2).
    
    1 蔡志强.危机治理与社会和谐 [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9):18.
    2 高民政.转型期必须警惕和防范政治性危机[J].探索与争鸣,2006(2):11.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 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会,1956(2):82.
    2 胡鞍钢,胡联合等.转型与稳定-中国如何长治久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1):160.
    3 拉尔夫?达尔道夫.林荣远译.现代社会冲突:自由政治的随感[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3):3.
    
    1 熊光清.当前中国社会风险形成的原因及其基本对策[J].教学与研究,2006(7):18.
    2 刘祖云.社会转型解读[M].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10):7-8.
    3 薛澜,张强,钟开斌.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5):6.
    1 王淑军.公共危机管理中的媒体角色研究-SARS 危机的启示.中国人民大学博士论文.2005:43.
    2 范文仲.禽流感:世界经济能否逢凶化吉[N].21 世纪经济报道,2005-11-21(31).
    3 冯振民.吉化公司爆炸事故中应急预案的经验与教训[J].劳动保护,2006(2):54.
    4 胡百精.中国危机管理报告[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6(6):51-80.
    
    1 石忠信.松花江水污染事件与政府应急处置[J].中国城市减灾,2006(8):15.
    2 孙宇挺.亚洲开发银行统计我国内地因非典损 179 亿美元[N].中国青年报,2003-11-11.
    1 本报记者.中国失业率 4.5%:非典之下能否守住[N].中国经济时报,2003-5-14.
    2 刘树铎.专家预测哈尔滨直接损失 15 亿元[N].中国经济时报,2005-12-1(1).
    3 郎秋红,翟景耀.吉林投入 7000 多万元防治松花江污染.新华网,2005-12-6.
    4 竺效.反思松花江水污染事故行政罚款的法律尴尬—以生态损害填补责任制为视角[J].法学,2007(3):13.
     ① 就水污染问题而言,国家水利部于 1995 年完成的中国水资源质量评估结果表明,受污染的河长已从 1984 年第一次全国水资源质量评估时的 21.8%上升到 46.5%。世界银行的报告说,如果把污染给中国国民经济造成的损失折合成美元计算,那么水污染每年给中国造成至少 40 亿美元的损失。 1 刘树铎.专家预测哈尔滨直接损失 15 亿元[N].中国经济时报,2005-12-1(1).
     1 王晓伟.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稳定与危机管理.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31.
    1 赵金川.地震引发海啸造成印尼至少 80 人死亡.新华网,2006-7-17.
    2 张友国.试论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政治责任[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2):74.
    3 肖鹏军.公共危机管理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7):27.
    
    1 国务院.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总则).新华网,2006-1-8.
    2 战俊红,张晓辉.中国公共安全管理概论[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1):3.
    3 吴爱明.公共安全:公共管理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J].行政论坛,2004(6):3.
    1 周德红.加强政府公共安全管理体制建设的研究[J].中国水运(学术版),2006(11):179.
    3 黄顺康.论公共危机中的政府责任[J].甘肃社会科学,2006(1):190.
    3 浦树棠.公共安全:一年丧生 20 万[J].瞭望新闻周刊,2004(8):17.
    
    1 郭兴旺.突发事件:绕不开的话题[J].中国发展观察,2005(5):6.
    2 闪淳昌.加强应急预案体系建设提高应对突发事件和风险的能力[J].现代职业安全,2007(3):79.
    3 战俊红,张晓辉.中国公共安全管理概论[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1):227.
    4 张强.浅谈我国公共安全保障机制的建设问题[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4(4):2.
     1 闪淳昌.加强应急预案体系建设提高应对突发事件和风险的能力[J].现代职业安全,2007(4):76.
    2 宋尔东,严从兵.2006 年社会治安形势[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2):166.
    ①有学者认为,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和谐是公共安全事件频繁发生的根本原因,而政府不作为是公共安全事故屡现的社会原因。
    
    1 伊克.公共安全须纳入基本国策[J].安全与健康,2004(7):13.
    2 战俊红,张晓辉.中国公共安全管理概论[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1):207-245.
    
    1 朱正威,张莹.发达国家公共安全理念述论[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24.
    2 林雄弟.化解公共安全问题 促进和谐社会构建[J].安全生产与监督,2007(1):49.
    3 孙昀,陆强.论我国社会福利改革中的政府角色转换[J].经济前沿,2007(1):32.
    4 社会保障与法制建设课题组.社会保障与法制建设[J].法学家,1999(4):5.
    ① 国家干预主义经济学的“福利国家论”的观点和主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收入均等化;社会福利化;充分就业化;“国有化”、“计划化”和公共工程;建立混合经济。
    ②边际效用(Marginal Utility)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一个单位商品消费所得到的效用量的增量。
    ③社会总需求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 1 年)由社会可用于投资和消费的支出所实际形成的对产品、劳务和购买力的总量。它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国内需求,包括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投资需求由固定资产投资需求和流动资产投资需求组成;消费需求由居民个人消费需求和社会集团消费需求组成。二是国外需求,即产品和劳务的输出。 1 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社会福利黄皮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3(9):3.
    
    1 赵海利.中外公共福利支出的比较分析[J].财经研究,1999(11):10.
    2[英]约翰·洛克.瞿菊农,叶启芳译.政府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2):4.
    3[英]J·S·密尔.汪渲译.代议制政府[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4):27.
    4 金太军.公共权力与公共福利保障[J].学术月刊,2003(10):23.
    1 汝信,陆学艺,李培林.2007 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2):25.
    ①公共福利腐败通常是指一些特殊行业以福利的名义将自己掌握的行业资源无偿或者廉价地向本行业职业和家属提供,形成的行业腐败现象。社会上广泛流传着“一人在税务,全家都致富”、“银行加证保(证券、保险),两电(电力、电信)加一草(烟草),石油加石化,看门也拿不少”的流行说法,虽然不尽准确,但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某些垄断行业收入偏高的事实。
    1 王则柯,黄铁苗等.“垄断福利”:病根在于垄断[N].南方日报,2006-5-10(13).
    2 钟岷源,许莹.“垄断福利”撕裂社会[J].南风窗,2007(3):37.
    3 王则柯,黄铁苗等.“垄断福利”:病根在于垄断[N].南方日报,2006-5-10(13).
    4 杜书云.就业歧视与农民工福利缺失问题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 2004(11):53.
    ①有的专家把弱势群体概括为五部分人:一是下岗和失业职工;二是鳏寡孤独残、无劳动能力、无收入来源、无法定赡养人的社会接济对象;三是进城打工无法保护自身权益的农民;四是一些较早退休的人员(不包括离休人员);五是遭受水旱灾害和各种意外灾祸无力自救的人群。这些人被称为弱势群体,其实并未象国外成为组织化的真正的群体,而是就业竞争能力弱、基本生活自理能力弱、自身素质和技术能力弱的人群。其中既包括生理性弱势群体,如老弱病残等,也包括社会性弱势群体,如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下岗职工、失业人员等是人们通常理解的贫困者阶层。
    1 唐钧,张时飞.调整中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12):171.
    2 李向平.从人民内部矛盾到公平正义.当代文化研究,2007-2-13. [EB/OL].http://www.fyjs.cn.
    3 李志强,李茂春.公共福利制度改革与政策创新[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3):22.
    ①“底线公平”这一概念是 2004 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景天魁教授提出的。他认为底线公平是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理念,强调所有公民在这条“底线”面前所具有的权利的一致性。“底线公平”包括:解决温饱的需求(生存需求);基础教育的需求(发展需求);公共卫生和医疗救助的需求(健康需求)。
    1 邓清波.公平从平等享有基本福利开始[N].潇湘晨报,2007-1-10.
    2 孙昀,贾连峰.论我国社会福利改革中的政府角色[J].经济界, 2007(2):89.
    1 钞鹏,王向.中国社会福利制度改革方向[J].科技创业月刊,2005(12):152.
    2 汤玉奇.社会公正论[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0(6):1.
    3 郑卫铭.公正是转型时期保持社会稳定的关键所在[J].商丘师专学报,1996(6):53.
    4[美]约翰·罗尔斯.何怀宏译.正文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12):2.
    5 杨海蛟.平等:人类对理想社会的诉求[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6):18.
    6 李素华.社会公正:社会发展的核心价值和根本动力[J].探索与争鸣,2005(5):25.
    7 吴忠民.社会公正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3):17.
    ①1993 年《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在谈到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时指出:个人收入分配要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明确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收入分配原则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报告中又指出:“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这种“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提法形成于 80 年代中期,流行于 90 年代,成为改革开放初期至今的重要分配原则之一。
    1 乔晓毅,褚海萍.当代中国的社会公正及其实现[J].兰州学刊,2003(6):139.
    2 秦裕华.浅谈社会公正与我国社会稳定[J].新疆社会科技论坛,2003(5):47.
    
    1 吴忠民.社会公正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3):32-35.
    2 王庭.社会公正与政府职责[J].皖西学院学报,200(6):16.
    
    1 陈炎.公平与效率:鱼与熊掌可以兼得[J].中国投资,2006(6):119.
    2 世界银行.2020 年的中国:新世纪的发展挑战[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9):11.
    3 吴忠民.中国社会公正的现状与趋势[J].江海学刊,2005(2):83.
    1 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2007:理论热点面对面[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7(8):114.
    ①基尼系数是由意大利著名经济学家基尼根据洛伦茨曲线发明的,是国际上惯用的判断国民收入差距程度的一个指标,用以反映收入或者财富分配不平等程度。基尼系数为 0 时,表示财富或者收入分配完全平等;基尼系数为 1 时,表示财富或者收入分配绝对不平等。国际上一般认为,基尼系数小于 0.2,即为绝对平均状态;0.2-0.3 之间,属于比较平均的状态;0.3-0.4 之间,为正常状态;超过 0.4 则为进入不平等警戒线;超过 0.5,则意味出现二级分化;超过 0.6,则表明收入差距过分悬殊,社会进入动乱随时发生的危险区,也就是社会陷入危机社会中。
    2 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2005:理论热点面对面[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5(7):72.
    3 李松,黄洁.被告人艾绪强以抢动罪、危害公共安全罪一审被判死刑[N].法制日报,20065-31(5).
    
    1 郭冬红.当代中国社会公正现状初探[J].理论观察,2006(5):38.
    2 康晓光.中国财富分配三大差距的演变及其控制[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2000(5):13.
    3 胡鞍钢,胡联合等.转型与稳定-中国如何长治久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1):150.
    1 何晓明.中国改革面临的问题和需要重点突破的领域[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2):223.
    2 景天魁.社会保障:公平社会的基础[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6(6):19.
    3 吴忠民.立足于社会公正,优化社会结构[J].社会学研究,2007(2):196. ①2004 年我国财政收入为 2.63 万亿元,2005 年我国财政收入突破 3 万亿元,2006 年我国财政收入突破 3.9 万亿元。如果每年再加上预算外财政收入和外汇储备,我国目前完全具备了建立初级社会公正保障体系的实力。
    4 吴忠民.关于有效促进社会公正的几个问题[J].江苏社会科学,2006(1):50.
    5 唐环.论社会公正及其实现[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60.
    
    1 邓小平文选(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0):373.
    2 朱庆芳.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指标体系综合评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2):333.
    3 傅金珍.对实现社会公正的若干思考[J].东南学术,2006(5):142.
    1 马海涛.公共财政学[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2000(1):33.
    2 席恒.利益、权力与责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12):10-11.
    
    1 易艳阳.我国公共物品供给“非公共”问题[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7(23):19.
    2 黎民.公共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4):272-273.
     1 顾建光.现代公共管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4):62.
    2 秦颖.论公共产品的本质—兼论公共产品理论的局限性[J].经济学家,2006(3):80.
    ①传统上人们认为政府是公共物品供给的主要责任者,但是由于公共物品的复杂性和现实中政府运行的低效率及政府失灵,人们往往更多地对政府在公共物品供给中的角色和职责大加责难,甚至出现“去政府主义”的倾向。
    3 唐士其.西方政治思想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5):532.
    4 张义忠.善治视野下的有限政府塑造[J].社会科学战线,2005(1):204.
    5 董礼胜等.中国公共物品供给[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4):52.
    1 席恒.利益、权力与责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12):71.
    2 席恒.利益、权力与责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12):94.
    ①新公共管理运动强调:结果取向、绩效为本、顾客导向等理念。这些理念正是多数私人组织追求的目标,他们为占取更多的市场分额,取消集权,下放权力,采取灵活多变的管理方式以提高生产效率和市场竞争力。因此,政府为提高行政效率,积极引进企业管理中的先进方法,部分以结果为取向的公共组织研究的新公共管理技术,如目标管理、全面质量管理、标杆管理、绩效管理等已在公共管理中被广泛采用。
    1 黄铸.解决制约发展的主要矛盾[N].人民日报,2006-3-31( 9).
     1 董礼胜等.中国公共物品供给[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4):71.
    2 席恒.利益、权力与责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12):79.
    3 田晓林.有效提供公共产品是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N].中国经济时报 2006-6-5(5).
    ①19 世纪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根据统计资料,对消费结构的变化得出一个规律:一个家庭收入越少,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就越大;反之,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则会下降。推而广之,一个国家越穷,每个国民的平均收入中(或平均支出中)用于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比例就越大,随着国家的富裕,这个比例呈下降趋势。
    1 顾建光.现代公共管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4):63.
    2 迟福林.公共需求变化与政府转型[J].中国经贸导刊[J]2005(17):32.
    3 方栓喜.满足公共需求:我国下一步发展与改革的重心[N].学习时报,2005-8-29(4).
    ②国家财政和企业用于文教科卫、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等支出,统称为社会发展总支出,主要包括社会文教卫生科研的事业费和基建投资、社会保障补助、社会福利救济、在岗职工的五项社会保险费、离退体人员的保险福利等,它直接影响人口素质和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4 朱庆芳.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指标体系综合评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2):323.
    1 何晓明.中国改革面临的问题和需要重点突破的领域[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2):224.
    2 朱庆芳.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指标体系综合评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2):323.
    3 迟福林.中国公共需求变化与反贫因治理[N].光明日报,2005-12-16(10).
    4 陶利波.破解“四大矛盾”构建和谐社会[N].哈尔滨日报,2007-2-12(7).
    
    1 郭玉琴.完善公民公共需求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J].郑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7):20.
    2 杨宜勇,顾严.2006-2007:收入分配调整加大力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2):255.
    
    1 张政,李力,韦旭.将危机消灭在萌芽状态[J].当代广西,2006(11 上):34.
    2 胡宁生.中国政府形象战略[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11):1211.
    
    1薛澜,张强,钟开斌.危机管理 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5):6.
    2康晓光.未来 3—5 年中国大陆政治稳定性分析[J].战略与管理,2002(3):1.
    3王彩波,李智.论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政治稳定机制[J].吉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5):91.
    
    1[美]塞谬尔·亨廷顿.李盛平译.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9):15.
    2[美]杰克·普拉诺.胡杰译.政治学分析辞典[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4):169.
    3[美]戴维·伊斯顿.王浦劬等译.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1):28.
    4转轨时期社会稳定课题组.社会稳定的理论考察[J].学海,2001(5):28.
    
    1徐伟新.国家和政府的危机管理[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9):10.
    2邓小平文选(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0):284.
    3 毛玉美.邓小平政治稳定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思想论析[J].江西社会科学,2007(6):163.
    1王绍光,胡鞍钢,丁元竹.经济繁荣背后的社会不稳定[J].战略与管理,2002(3):26.
    2俞可平.现代民主治理视野中的和谐社会. [EB/OL].http://theory.people.com.cn/GB/40536/3207472.html.
     1郑杭生.和谐社会与社会学[N].人民日报,2004-11-30(3).
    2洪大用.在“政府转型与建设和谐社会”改革形势分析会上的发言[Z].2005-02-18.
    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若干重大问题决定.新华网,2006-10-18. [EB/OL].http://www.sina.com.cn.
    
    1 赵杰.全面履行政府职能与执政能力建设[N].光明日报,2004-11-22(1).
    2 和经伟.构建和谐社会与强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能[J].中共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5(6):43.
    3 张康之.公共行政中的哲学与伦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9):217.
     1唐铁汉.强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能的思路与对策[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5(6):19-20.
    2 任天佑.不断增强对经济社会发展进行科学调控的能力[N].人民日报,2005-8-31(9).
    ① “拉美现象”命题是拉美地区发展问题的集中表达,主要指拉美国家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失调现象,如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间的失调、城市与农村间的失调、市场与政府间的失调、开放与保护间的失调等。
    3 徐艳玲,张义凡.“拉美现象”对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M].拉丁美洲研究,2006(12):28.
     1汝信,陆学艺,李培林.2007 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2):24.
    
    1应松年.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理法律制度研究[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4(10):38.
    2 黄顺康.论公共危机管理中的政府责任[J].甘肃社会科学,2006(1):190.
    1汝信,陆学艺,李培林.2007 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2):19-20.
    2 金石行.政应急性原则[J].行政法学研究,2004(1):121.
     1 李忠荣,淳于淼泠.政府创新危机管理体制的若干要点—日本阪神大地震个案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2005(3):43.
    
    1 孙多勇.突发事件与行为决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4):348.
    2 战俊红,张晓辉.中国公共安全管理概论[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1):22.
     1 国家统计局.从十六大到十七大经济社会发展回顾系列报告.新华网,2007-9-18.
    1王绍光.分权的底限[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7(1):2.
    2 胡鞍钢,王磊.经济增长对社会稳定的双向效应[J].新华文摘,2006(4):27.
    1青连斌.党政领导干部对 2006-2007 年中国社会形势的基本看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2006(12):41.
    2 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2005:理论热点面对面[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5(7):53.
     1陆学艺.调整社会结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会,2005(12):195-196.
    2 袁显亮.论市场经济与民法典[J].学术探索,2000(1):26.
    ①“权利本位”是“法以(应当以)权利为其起点、轴心或重点”的简明说法。
     1 南开大学 SARS 对经济影响研究课题组.SARS 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与对策[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1.
    2 赵丽红.全面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J].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3-29(6).
    1胡鞍钢,王磊.经济增长对社会稳定的双向效应[J].新华文摘,2006(4):31.
    2秦启文.突发事件的管理与应对[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7):66.
    
    1 科司.“9·11”事件对美国经济和科技产业的影响[J].全球科技经济瞭望,2002():27.
    2 林红.美国“9?11”事件对世界经济及中国经济的影响[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2(2):70.
    3 陆育新.成也萧何,败也萧何![J].集装箱化,2002(1):37.
    42001 年 9 月 17 日华尔街开市后第一天世界各主要证券市交易情况,根据中国证券报资料整理.
     1南开大学 SARS 对经济影响研究课题组.SARS 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与对策[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1-5.
    
    1 张志勇.解读温家宝“路线图”[J].中华工商时报,2003-10-9.
    2 周海燕.不平静的春天:数字化的 SARS 民情[N].南方周末,2003-06-12(A5).
    
    1 赵晓.应对恐慌传言冲击是政府走向成熟的必然经历[J].领导决策信息,2003(18):23.
    2 齐中熙.经国务院批准,受“非典”影响的部分行业将享受税收减免[N].检察日报,2003-5-12.
    3 拓峰.为缓解“非典”造成的影响,成品油价格今起下调[N].华商报,2003-5-10.
    4 张旭霞.试论政府公信力提升途径[J].南京社会科学,2006(7):46-47.
    1 龚培兴,陈洪生.政府公信力:理念、行为与效率的研究视角[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3(8):34.
    2 吴威威.良好的公信力:责任政府的必然追求[J].兰州学刊,2003(6):37.
    3 王茂涛.公共危机管理中的政府公信力重塑[J].行政论坛,2005(6):18.
    4 刘超.地方政府危机管理与公信力的互动研究.湘潭大学硕士论文.2005:2-33.
    5 吴洪彪.公共危机状态下的政府公信力研究.河海大学硕士论文,2007:19.
    1 冯惠玲.公共危机启示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12-113.
    2 秦启文.突发事件的管理与应对[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7):92.
     1 胡百精.中国危机管理报告[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6(6):74.
    ① 科尔曼在其社会理论结构一书中曾指出:当权威结构处于不稳定状态时,当通常稳定的转让机制或信任呈现不稳定状态时,信的转让行为便可能出现。在公共危机中,如果人们对政府处于不信任状态,政府公信力就会瓦解。
    2 胡宁生.中国政府形象战略(下)[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11):1283.
    1 诸云茂.公共关系与政府[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2(3):6.
    2 吴宜蓁.危机传播—公共关系与语义观点的理论与实证[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2(2):119.
    3 杨雪冬.全球化、风险社会与复合治理[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4):73.
    1汪玉凯.公共危机与管理[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3):121.
    2高厚满.外国军警处置突发事件选评[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2(1):180-182.
    1李希光.公共形象与危机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12):23-26.
    2 俞可平.治理与善治引论[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9(5):37.
    3 崔雪莲.治理概念及其理论适用性分析[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123.
    
    1 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6):9-10.
    2 蔡志强.社会危机治理—价值变迁与治理成长[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8):45.
    
    1 刘正斌.忧患意识:领导干部必备的基本素质.人民网,2007-3-30.
    2 冯惠玲.公共危机启示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9):355.
    3 樊富珉.非典危机反应与危机心理干预[J].北京:清华大学学报,2003(4):9.
     1吴红梅,吴昌红.公民危机意识应得到强化[N].新华日报,2005-11-24(B02).
    
    1[美]道格拉斯.张宁,朱欣民译.越轨社会学概论[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3):6.
    2任亮.社会转型期的社会失范行为[J].理论学刊,2007(7):59.
    3 王淑军.公共危机管理中的媒体角色研究-SARS 危机的启示.中国人民大学博士论文.2005:62.
    1 王浦劬.防治“非典”时期的政府双重管理问题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24.
    2 李忠荣,淳于淼泠.政府创新危机管理体制的若干要点—日本阪神大地震个案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2005(3):43.
     1 许纪霖.“非典”时刻的反思[N].中国青年报,2003-05-28(A3).
    
    1蔡志强.社会危机治理—价值变迁与治理成长[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8):215.
    2[美]韦尔伯·施拉姆.金燕宁等译.大众传播媒介与社会发展[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7):34.
    3 王淑军.公共危机管理中的媒体角色研究-SARS 危机的启示.中国人民大学博士论文.2005:26-27.
     1张晓群.从缺位到归位—对 SARS 危机中媒体表现的评价[J].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SARS 专刊,2003(6):5.
    2 于新恒,魏芙蓉.公共危机管理:现代政府面临的新挑战[N].中国经济时报,2006-8-15(8).
     1 徐伟新.国家与政府的危机管理[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9):334.
    
    1 陈泽伟.科学应对突发公共事件[J].瞭望新闻周刊,2005-8-32(13).
    2 郭鑫,呼涛.十六大后中共在处置重大突发事件中提高执政能力.新华网,2005-9-10.
    3 张洁.煤矿事故一月份出现反弹[N].中国矿业报,2007-02-13(A01).
     1 2007 年世界卫生报告:21 世纪全球公共卫生安全. [EB/OL].http://www.who.int/whr/2007/07_overview_ch.pdf.
    2 李培林,陈光金.2007: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2):8.
    
    1蔡志强.社会危机治理—价值变迁与治理成长[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8):68-70.
    2 李培林,陈光金.2007: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2):11.
    3 闫世辉.2006: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12):184.
    
    1 蔡志强.社会危机治理—价值变迁与治理成长[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8):84.
    2 赵树凯.沉重的脚步:1999 年民工潮回顾[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12):223.
    3 陈福今,唐铁汉.公共危机管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7):23.
     1王刚.论转型时期的社会分化与整合[J].新疆财经学院学报,2006(2):31.
    1 闪淳昌.加强应急预案体系建设提高应对突发事件和风险的能力[J].现代职业安全,2007(4):75.
    2 阎梁,翟昆.社会危机事件处理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12):57.
     1 李红梅,曹军,李曼伟.我国政府危机应急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2):11.
    2 中华人民共务突发事件应对法.人民网,2007-11-12.
    ①《突发事件应对法》第五十五条规定:突发事件发生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和其他组织应当按照当地人民政府的决定、命令,进行宣传动员,组织群众开展自救和互救,协助维护社会秩序。
     1王光,秦立强,张明.试论政府应急管理的社会合作机制[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120.
    
    1贾康,刘尚希.公共财政与公共危机[M].北京:中国财政出版社,2004(6):131-136.
    2郭济.政府应急管理[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7):148.
    
    1 韩宇宽.突发事件基础信息作用分析[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10.
    2 向杰.SARS 猛,资讯传染病更猛[N].科技日报,2003-5-8(2).
     1 元树新.哈尔滨两份内容不一的停水公告出台内情[N].中国青年报,2005-11-24(8).
    1[美]伊恩·I·米特诺夫,格斯·阿纳戈诺斯.燕青联合传媒管理咨询中心译.危机:防范与对策[M].北京:电子出版社,2004(3):29.
    2郭济.政府应急管理实务[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7):103.
    3 胡百精.中国危机管理报告[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6(6):51-80.
     1 程绪水.流域机构在应对重大水污染事件中的责任[J].水资源研究,2006(5):14.
    2 张小明.论公共危机事前风险管理与评估[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37.
    ①《突发事件应对法》第四十二条规定:可以预警的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和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级别,按照突发事件的紧急程度、发展势态和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分别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标示,一级为最高级别。
    1 郭济.政府应急管理[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7):148.23
    2 李哲.公共危机管理机制研究.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37.
     1国家安监总局:全国应急预案体系初步形成. [EB/OL].http://www.sina.com.cn 2007-07-22.
    2 闪淳昌.加强应急预案体系建设提高应对突发事件和风险的能力[J].现代职业安全,2007(5):70.
     1 李毅中.用总书记重要讲话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努力完成安全生产“落实年”、“攻坚年”各项任务[Z].全国安全工作会议.2006-2-10.
    2 宋超.公共危机管理的法律规制[J].行政与法制,2006(9):20.
    1王仁富.我国公共危机管理法制现状及完善[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31.
    2黄顺康.公共危机管理与危机法制研究[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4):222.
    3 程燎原.“法律人”之治:“法治政府”的主体性诠释[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2001(12):107.
    4[英]威廉·韦德.徐炳等译.行政法[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3):25.
    5 王一飞等.突发事件应对法攻破五大难关[N].法制日报,2007-11-1.
    6 应松年.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理法律制度研究[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4(10):41.
     1 陈菲,田雨.这部法律的主要任务是规范约束政府应对行为:中外记者对话汪永清.新华网. [EB/OL].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6-07/03/content_4789868.htm
    2 蔡志强.社会危机治理—价值变迁与治理成长[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8):9-11.
     ①学者陈振明认为,有关治理理论体系的研究,可以从政府管理的途径、公民社会的途径和合作网络的途径加以研究。三种不同的途径均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对治理模式的理解。
    1 王妮丽.从建立公共服务新秩序看 NPO 与政府的合作[J].长江论坛,2005(2):44.
    2 陈振明.公共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2):87.
    1[英]托尼·麦克格鲁,陈家刚.走向真正的全球治理.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1):36.
    2 陈振明.公共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2):151.
    3 贾斌昌.论我国公共危机管理机制的建立与完善[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5(2):98.
    
    1肖鹏军.公共危机管理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7):199.
    2薛澜,张强,钟开斌.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5):146.
    1 蔡志强.危机治理与社会和谐 [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9):182.
     1 王名.NGO 研究-以个案为中心[M].联合国区域发展中心、清华大学 NGO 研究中心,2000(4):11.
    2 国际组织联盟网站. [EB/OL].http://www.uialorg/statistics/organization/types_0l_dstyle_2003_.pdf.
    3 蔡志强.危机治理与社会和谐 [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9):183.
    ① 1998 年我国颁布实施《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将社会团体定义为中国公民自愿组成,为实现会员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根据业务的不同,可以将团体分为行业性、学术性、专业性和联合性四类。 4 蔡志强.危机治理与社会和谐 [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9):181.
    1 薛澜,张强,钟开斌.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5):137-138.
    
    1 王妮丽.从建立公共服务新秩序看 NPO 与政府的合作[J].长江论坛,2005(2):46.
    2 贾西津. NGO:挡风高墙中的水泥[J].决策,2005(8):24.
    3 蔡志强. 危机治理与社会和谐[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9):184.
    
    1 王梦婷.构建公共危机管理的多边合作网络[J].科技管理研究,2006(1):24.
    2 唐钧.公共部门的危机公关与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0):108-109.
     ①英国危机公关专家迈克尔·里杰斯特提出组织和媒体沟通的三个原则:以我国主提供情况(Tell Your Own Tale);提供全部情况(Tell It All);尽快提供情况(Tell It Fast)。
    
    1 叶秉喜,庞亚辉.考验:危机管理定乾坤[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7):46-47.
    2 王淑军.公共危机管理中的媒体角色研究-SARS 危机的启示.中国人民大学博士论文.2005:30.
     1 唐钧.公共部门的危机公关与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0):138-139.
    2 蔡志强.社会危机治理—价值变迁与治理成长[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8):43.
    ① 薛克勋在其《中国大中城市政府紧急事件响应机制研究》一书中指出,所谓公共危机管理中的政府失效性是指当危机发生时,政府在短期内所能提供的公共资源有限,空间分配密度有限,而导致对某些危机事件无法采取及时、有效的应急措施而造成损失。
    
    1 韩国元.公共危机管理中的公众参与[J].今日科苑,2007(20):225.
    2 孙多勇.突发事件与行为决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4):349.
    3 肖鹏军.公共危机管理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7):194.
     1 赵成根.国外大城市危机管理模式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19-20.
    
    1 蔡志强.危机治理与社会和谐 [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9):195.
    2 石路, 蒋云根.论政府危机管理中的公众参与[J].理论导刊,2007(1):20.
    3 赵成根.国外大城市危机管理模式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99-100.
    1 常安.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立法思路探索[J].贵州警官学院学报,2007(3):21.
    2 张小明.公共部门危机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8):156.
    3 许蔓舒.国际危机预警研究综述[J].国际论坛,2006(4):75.
    
    1 何海燕,张晓甦.危机管理概论[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9):70.
    2 刘卫.我国公共危机管理机制探索[J].湖北社会科学,2005(8):40.
    3 万军.浅析政府应急管理的八项指导原则[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3(10):34.
     1 薛澜,张强,钟开斌.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5):114. 2 逮惠艳.试论公共危机预防[J].行政与法,2006(12):45.
     1许蔓舒.国际危机预警研究综述[J].国际论坛,2006(4):75.
    2 万军.浅析政府应急管理的八项指导原则[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3(10):34.
    ① 学者张玉波认为,建立指标性危机预警系统时应考虑如下问题:一是要选择合适的指标体系;二是指标的持续性;三是指标体系的相对稳定性;四是指标数据要及时更新。
    3 何海燕,张晓甦.危机管理概论[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9):82.
    1许蔓舒.国际危机预警研究综述[J].国际论坛,2006(4):75.
    2 逮惠艳.试论公共危机预防[J].行政与法,2006(12):47.
    3 张小明.公共部门危机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8):177.
    4 吴春华,温志强.政府公共危机处置的阶段划分与管理对策[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5(1):97.
    
    1鲍勇剑,陈百助.危机管理——当最坏的情况发生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8):164.
    2吴春华,温志强.政府公共危机处置的阶段划分与管理对策[J].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5(1):97.
    3张小明.公共部门危机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8):177.
     1 董传仪.危机管理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10):144.
    2 马建珍.浅析政府危机管理[J].长江论坛,2003(6):51.
    ① 利用滚动计划法来定期修订危机应对计划,比较符合危机生命周期理论。这种方法指根据计划的执行情况和环境变化,定期修订未来的计划,并逐期向前推移,使短期计划、中期计划有机地结合起来。
    1李景慧,姜德锋.公共危机事件的四个阶段及其对策[J].新闻传播,2006(3):15.
    2 肖鹏军.公共危机管理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7):109.
    
    1 唐钧.公共部门的危机公关与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0):156.
    2 张小明.公共部门危机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8):181.
    1 肖鹏军.公共危机管理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7):110.
    2 马建珍.浅析政府的危机管理[J].长江论坛,2003(5):51.
    
    1 蔡志强.危机治理与社会和谐 [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9):251.
    2 陈福今,唐铁汉.公共危机管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7):293.
    3 吴江.公共危机管理能力[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5(11):94.
    1 秦启文.突发事件的管理与应对[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7):205.
    2 顾钱江,张玫,刘江.温家宝.一切权力归人民.新华网. [EB/OL].http://www.people.com.cn/GB/shizheng/1024/2387296.html
     1 韩志明.政府公共危机管理能力的不确定性分析[J].湖北社会科学,2007(3):15.
    ①公共财政内涵包括若干本质规定:(1)以增进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公共利益为宗旨;(2)以提供公共产品、公共服务,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目标;(3)最大限度地实行民主决策;(4)充分接受民主监督。
    2 贾康,刘尚希.公共财政与公共危机[M].北京:中国财政出版社,2004(6):49.
    3 史寒冰.2005 年社会保障形势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12):162.
    
    1 杨林.SARS 危机对财政加强公共卫生建设的冲击与推进[J].改革与战略, 2004(5):62.
    2 辛向阳.中国发展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8):155.
    3 贾康,刘尚希.公共财政与公共危机[M].北京:中国财政出版社,2004(6):49.
    
    1陈小丽,彭宗超.政府危机管理,谁来为你“加油”.人民论坛,2005(12):51.
    2 武占强.谈如何提升政府财政能力[J].经济论坛, 2006(14):36.
    3 王绍光.怎样提高政府汲取能力[N].中国财经报, 2002-10-18(4).
    1 欧阳煌,钟荣华.突发事件凸现公共财政建设契机—SARS 危机引发的思考[J].时代财会, 2003(10):12.
    2 贾康,刘尚希.公共财政与公共危机[M].北京:中国财政出版社,2004(6):186-187.
    3 郭凤琳,朱茵.财政收入增长未增加企业税负[N].中国证券报,2007-3-10(4).
    4 陈敏.建立起危机时期政府对经济的财政调节机制[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58.
    1 龙太江.社会动员能力与危机管理[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40.
    2 郭济.政府应急管理[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7):46.
    3 蔡志强.危机治理与社会和谐[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9):171.
    4[美]戴维·波谱诺.社会学[M].李强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4):680.
    5[美]塞缪尔·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9):418.
    6 李永康.论危机状态下政府社会动员能力的提升[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4(6):60.
    
    1辛向阳.中国发展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8):171.
    2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9):349.
    
    1胡百精.危机传播管理[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6):200-201.
    2 段战平,薛求知.社会成熟度与危机应对[J].宁夏社会科学,2004(5):12.
    
    1薛求知.在危机中如何应对恐慌心理[J].上海综合经济,2003(6):31.
    2 陶春.国家和政府的危机管理[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9):24-25.
     1 唐昊.危机管理是一种日常行为[N].南方日报,2005-11-30(A7).
     1 沙莲香.社会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4):297.
    ①心理学家奥尔伯特与波斯曼在其《流言心理学》一书中提出了一个关于解决流言传播的基本法则,即把"流言的强度和流布量"设定为 R,流言主题对于个人的"重要度"设定为 I,信息的"暧昧度"为 A。公式是:R=I×A。这一法则告诉我们,信息越不透明,流言传播得越快、面积越大。同时它也告诉我们,不管是多么重要的主题,只要暧昧度是零,即信息是完全透明的,流言就不会生起。
    2 龚维宾.危机事件中的社会心理管理[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4(1):59.
    
    1 邱慧萍.灾难性危机事件的心理干预[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135.
    2 何海燕,张晓甦.危机管理概论[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9):235-236.
     1 张小明.公共部门危机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8):130.
     1 刘安田等.美国如何处理公共危机[J].金融信息参考,2003(6):55.
    2 参考程建波.公共卫生视角下的危机管理—由突发公共卫生危机说起.北京大学 2005-2006 学年第一学期素质教育通选课期末论文,2005-12-28(7).
     1 肖鹏英.当代公共危机管理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贵州社会科学,2006(4):18.
    2 淅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国内首家专门从事非传统安全研究和教学的基地. [EB/OL]http://www.cpa.zju.edu.cn/show.
    
    1 上海研究新技术;SARS、禽流感四小时内"现形".中国网, 2007-11-4.
    2 杨秀娟.人用 SARS 病毒灭活疫苗”获准临床试验[N].中国国门时报,2005-8-8.
    3 张润枝.大学生危机教育刍议[J].河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5):6.
    ①从心理学上讲,社会成熟度一般是指儿童心理的社会化程度。我们这里所探讨的社会成熟度虽然也是基于心理学基础上的,但主要是探讨一个社会作为整体所具有的成熟度,具体内涵可理解为整个社会在危机应对时的理性表现,包括公众所具有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和互助精神。
    1徐瑞萍.论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风险与危机教育[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6):83.
    2 肖鹏军.公共危机管理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7):248.
    3 马长山.论伦理秩序、法治秩序与公民意识-兼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意识形态构建[J].江苏社会科学,1998(4):44.
    1 李洁珍.论伦理秩序、法治秩序与公民意识[J].求实, 2007(5):55.
    2 董英.学校应该开展危机教育[J].教育研究与实验, 2003(4):34.
     1 胡鞍钢,胡联合等.转型与稳定-中国如何长治久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1):546.
     1 蔡志强.社会危机治理—价值变迁与治理成长[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8):279.
    1.赵成根.国外大城市危机管理模式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年版.
    2.王丛虎.公共管理案例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年版.
    3.[德]尤尔根?哈贝马斯.曹卫东选译.哈贝马斯精粹[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 年版.
    4.房宁,贠杰.突发事件中的公共管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5年版
    5.阎梁,翟昆.社会危机事件处理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 年版.
    6.[美]诺曼?R.奥古斯丁.陈松译.危机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年版.
    7.[美]罗伯特?希斯.王成,宋炳辉等译.危机管理[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 年版.
    8.叶海尔?德罗尔.逆境中的政策制定.王满传等译[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 年版.
    9.[美]戴维·波谱诺.李强译.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版.
    10.谭君久.关于全球化的思考与讨论[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8年 5 期.
    11.[澳]欧文?休斯. 彭和平等译.公共管理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年版.
    12.王茂涛.政府危机管理[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 年版.
    13.郑杭生,何珊君.和谐社会与公共性:一种社会学视野[J].甘肃理论学刊,2005 年 1 期.
    14.乔耀章.政府理论[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0 年版.
    15.许文惠,张成福.危机状态下的政府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 年版.
    16.黎明.中国的危机[M].北京:改革出版社,1998 年版.
    17.[美]埃莉?诺奥斯.特罗姆.余逊达等译.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M].上海:三联书店.
    18.赵海利.中外公共福利支出的比较分析[J].财经研究,1999 年 11期.
    19.朱光磊.中国的贫富差距与政府控制[M].上海:三联书店,2001 年版.
    20.陈迪平.库兹涅茨收入分配假说与我国现实[J].江西社会科学,2004 年 3 期.
    21.王振中.当前的收入分配差距问题不容忽视[J].经济经纬,2005 年6 期.
    22.杨海蛟.平等:人类对理想社会的诉求[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23.淅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国内首家专门从事非传统安全研究和教学的基地. [EB/OL]http://www.cpa.zju.edu.cn/show.
    24.李天行.国内首家危机管理学院在中央财经大学成立.人民网. [EB/OL].http://mba.ce.cn/kao/sxypl/200704/03/t20070403_10915611.shtml.
    25.[英]迈克尔·里杰斯特.危机公关[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 年版.
    26.[美]劳伦斯?巴顿. 符彩霞译.组织危机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年版.
    27.易艳阳.我国公共物品供给“非公共”问题[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7 年 23 期.
    28.吴志敏.和谐社会视野下政府危机管理及构建[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 年 1 期.
    29.“ 最 大 的 实 际 ” 决 定 科 学 的 抉 择 . 新 华 网 , 2007-10-19. [EB/OL]http://news.tom.com.
    30.徐湘林.渐进政治改革中的政党、政府与社会[M].中信出版社,2004 年版.
    31.顾严,杨宜勇.2005-2006:中国收入分配问题与展望[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年版.
    32.郝建国.谁该对 6?25 救灾款问题负责[N]. 华商报,2006-11-03.
    33.何海燕,张晓甦.危机管理概论[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 年版.
    34.[美]史蒂文·芬克.危机管理-为不可预见的危机做计划[M].济南:中国石油出版社,1995 年版.
    35.鲍勇剑,陈百助.危机管理-当最坏的情况发生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年版.
    36.张成福.公共危机管理:全面整合的模式与中国的战略选择[J].中国行政管理,2003 年 7 期.
    37.蔡志强.社会危机治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年版.
    38.马建珍.浅析政府危机管理[J].长江论坛,2003 年 6 期.
    39.杨冠琼.危机性事件的特征、类别与政府危机管理[J].新视野,2003 年 6 期.
    40.文晓霞.从“非典”事件看政府的危机管理[J].求实,2003 年 7 期.
    41.北京太平洋国际战略研究所.应对危机:美国国家安全决策机制[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1 年版.
    42.肖鹏英.当代公共危机管理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贵州社会科学,2006 年 4 期.
    43.马小军.国家与政府的危机管理 [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44.孙多勇.突发事件与行为决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年版.
    45.[加]菲利普斯?马尔尚.麦克卢汉:媒介及信使.何道宽译.[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年版.
    46.林立国.20 世纪 30 年代美国经济危机的历史原因剖析[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 年 4 期.
    47.江时学.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J].世界经济研究,2000 年 4期.
    48.胡百精.中国危机管理报告[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6 年版.
    49.王淑军.公共危机管理中的媒体角色研究-SARS 危机的启示.中国人民大学博士论文,2005 年.
    50.何海燕,张晓甦.危机管理概论[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 年版.
    51.张小明.公共部门危机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2.张晓辉.中国公共安全管理概论[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年版.
    53.中国行政管理学会 2004 年课题组.政府应急管理机制研究 [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 年版.
    54.[英]安东尼·吉登斯.田禾译.失控的世界[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年版.
    55.胡杨.危机管理的理论困境与范式转换[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 年 3 期.
    56.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M].2005 年版.
    57.吴爱明.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 年版.
    58.黎民.公共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年版.
    59.薛澜,张强,钟开斌.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年版.
    60.吴宜蓁.危机传播--公共关系与语义观点的理论与实证[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2 年版.
    61.[美]菲克.韩应宁译.危机管理[M].台北:中国台北经济与生活出版事业公司,1987 年版.
    62.高世屹.媒体在政府危机管理中的作用.中国社会科学院,2004 年博士论文.
    63.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危机管理与对策研究中心.国际危机管理概论[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3 年版.
    64.[美]R.J.斯蒂尔曼.李方,潘世强等译.公共行政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年版.
    65.李燕凌,陈冬林,周长青.农村公共危机的经济研究及管理机制建设[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4 年 1 期.
    66.肖鹏军.公共危机管理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67.龚维宾.公共危机管理[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年版.
    68.汪玉凯.公共危机与管理[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6 年版.
    69.郑涛.转型期我国面临的公共危机及政府对策[J].城市与减灾,2006 年 1 期.
    70.胡宁生.中国政府形象战略[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年版.
    71.苏国勋.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冲突与共生[J].国外社会科学,2003年 3 期.
    72.[英]约翰.H.邓宁,杨长春.全球化经济若干反论之调和[J].国际贸易问题,1996 年 3 期.
    73.[德]格拉德·博克斯贝尔,哈拉德·克里门塔.胡善君,许建东译.全球化的十大谎言[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 年版.
    74.[德]乌尔里希·贝克.从工业社会到风险社会(上篇)[J].王武龙译.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3 年 3 期.
    75.桑林等.瘟疫:文明的代价[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3 年版.
    76.[德]乌尔里希·贝克. 张世鹏译.世界风险社会:失语状态下的思考 [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4 年 2 期.
    77.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年版.
    78.邓小平文选(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年版.
    79.桑玉成.利益分化的政治时代[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 年版.
    80.[英]拉尔夫?达尔道夫.林荣远译.现代社会冲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版.
    81.郑杭生.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发展报告(1994-1995)[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年版.
    82.刘祖云.社会转型解读[M].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年版.
    83.我国内地因非典损失 179 亿美元[EB/OL] . http://www.chinacourt.org/html/article/200311/11/89799.shtml.
    84.中国失业率 4.5%:非典之下能否守住[EB/OL] . http://www.peopledaily.co.jp/GB/jinji/31/179/20030513/990943.html.
    85.科学应对突发公共事件[EB/OL] . http://news.xinhuanet.com/comments/2005-08/08/content_3323308.htm.
    86.周德红.政府公共安全管理体制建设的研究 [J].中国水运(学术版),2006 年 11 期.
    87.张强.浅谈我国公共安全保障机制的建设问题[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4 年 4 期.
    88.社会保障与法制建设课题组.社会保障与法制建设[J].法学家,1999 年 4 期.
    89.吴忠民.社会公正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 年版.
    90.世界银行.2020 年的中国:新世纪的发展挑战[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 年版.
    91.国际劳工局.2000 年世界劳动报告[R].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1 年版.
    92.吴忠民.中国社会公正的现状与趋势[J].江海学刊,2005 年 2 期.
    93.高尚全.政府转型与社会再分配[J].今日海南,2006 年 1 期.
    94.康晓光.未来 3—5 年中国大陆政治稳定性分析[J].战略与管理,2002 年 3 期.
    95.王彩波,李智.论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政治稳定机制[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 年 5 期.
    96.[美]杰克·普拉诺. 胡杰译.政治学分析辞典[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年版.
    97.[美]戴维·伊斯顿.王浦劬等译.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年版.
    98.转轨时期社会稳定课题组.社会稳定的理论考察[J].学海,2001 年5 期.
    99.徐伟新.国家和政府的危机管理[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00.王绍光,胡鞍钢,丁元竹.经济繁荣背后的社会不稳定[J].战略与管理,2002 年 3 期.
    101.俞可平.现代民主治理视野中的和谐社会 [EB/OL]. http://theory.people.com.cn/GB/40536/3207472.html.
    102.郑杭生.和谐社会与社会学[N].人民日报,2004-11-30(3).
    103.洪大用.在“政府转型与建设和谐社会”改革形势分析会上的发言[Z].2005-02-18.
    104.张康之.公共行政中的哲学与伦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年版.
    105.唐铁汉.强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能的思路与对策[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5 年 6 期.
    106.李培林,陈金光,李炜.2007 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年版.
    107.应松年.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理法律制度研究[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4 年版.
    108.王绍光.分权的底限.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M].1997(1):2.
    109.胡鞍钢,王磊.经济增长对社会稳定的双向效应[J].新华文摘,2006 年 4 期.
    110.青连斌.党政领导干部对 2006-2007 年中国社会形势的基本看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2006 年版.
    111.陆学艺.调整社会结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会,2005 年版.
    112.秦启文.突发事件的管理与应对[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年版.
    113.林红.美国“9?11”事件对世界经济及中国经济的影响[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2 年 2 期.
    114.南开大学SARS对经济影响研究课题组.SARS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与对策[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 年 4 期.
    115.周海燕.不平静的春天:数字化的 SARS 民情[N].南方周末,2003-06-12(5).
    116.张旭霞.试论政府公信力提升途径[J].南京社会科学,2006 年 7期.
    117.龚培兴,陈洪生.政府公信力:理念、行为与效率的研究视角[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3 年 8 期.
    118.吴威威.良好的公信力:责任政府的必然追求[J]兰州学刊,2003年 6 期.
    119.刘超.地方政府危机管理与公信力的互动研究.湘潭大学 2005 年硕士论文.
    120.诸云茂.公共关系与政府[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2 年版.
    121.杨雪冬.全球化、风险社会与复合治理[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 年 4 期.
    122.高厚满.外国军警处置突发事件选评[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2 年版.
    123.李希光.公共形象与危机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年版.
    124.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年版.
    125.樊富珉.非典危机反应与危机心理干预[J].北京:清华大学学报,2003 年 4 期.
    126.吴红梅,吴昌红.公民危机意识应得到强化[N].新华日报,2005-11-24(B02).
    127.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福利与社会进步报告?2001[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年版.
    128.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福利与社会进步报告?2001[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年版.
    129.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福利与社会进步报告?2002[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年版.
    130.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福利与社会进步报告?2003[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年版
    131.[美]道格拉斯.张宁,朱欣民译.越轨社会学概论 [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 年版.
    132.任亮.社会转型期的社会失范行为[J].理论学刊,2007 年 7 期.
    133.李忠荣,淳于淼泠.政府创新危机管理体制的若干要点——日本阪神大地震个案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2005 年 3 期.
    134.许蔓舒.国际危机预警研究综述[J].国际论坛,2006 年 4 期.
    135.许纪霖.“非典”时刻的反思[N].中国青年报,2003-05-28(3).
    136.[美]韦尔伯·施拉姆.金燕宁等译.大众传播媒介与社会发展[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 年版.
    137.张晓群.从缺位到归位—对SARS危机中媒体表现的评价[J].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SARS 专刊,2003 年 6 期.
    138.张洁.煤矿事故一月份出现反弹[N].中国矿业报,2007-02-13(A01).
    139.2007 年世界卫生报告:21 世纪全球公共卫生安全. [EB/OL]. http://www.who.int/whr/2007/07_overview_ch.pdf.
    140.李培林,陈光金.2007: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年版.
    141.闫世辉.2006: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年版.
    142.赵树凯.沉重的脚步:1999 年民工潮回顾[M].2000: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年版.
    143.陈福今,唐铁汉.公共危机管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年版.
    144.王刚.论转型时期的社会分化与整合[J].新疆财经学院学报,2006 年 2 期.
    145.政府积极果断处理危机,公众的信任度明显提高,人民日报,2003-5-23.
    146.陈尧.当代政府的危机管理行政论坛[J].2002 年 4 期
    147.李红梅,曹军,李曼伟.我国政府危机应急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 年 12 期.
    148.王光,秦立强,张明.试论政府应急管理的社会合作机制[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年 5 期.
    149.贾康,刘尚希.公共财政与公共危机[M].北京:中国财政出版社,2004 年版.
    150.郭济.政府应急管理[J].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 年版.
    151.元树新.哈尔滨两份内容不一的停水公告出台内情[N].中国青年报,2005-11-24(8).
    152.[美]伊恩·I·米特诺夫,格斯·阿纳戈诺斯.燕清联合传媒管理咨询中心译..危机防范与对策 [M].北京:电子出版社,2004 年版.
    153.程绪水.流域机构在应对重大水污染事件中的责任[J].水资源研究,2006 年 5 期.
    154.张小明.论公共危机事前风险管理与评估[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年 7 期.
    155.李哲.公共危机管理机制研究.四川大学 2006 年硕士学位论文.
    156.国家安监总局:全国应急预案体系初步形成. [EB/OL]. http://www.sina.com.cn 2007-07-22.
    157.李毅中.用总书记重要讲话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努力完成安全生产“落实年”、“攻坚年”各项任务 [Z].全国安全工作会议.2006-2-10.
    158.黄顺康.公共危机管理与危机法制研究[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 年版.
    159.王仁富.我国公共危机管理法制现状及完善[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年 6 期.
    160.[英]威廉·韦德.徐炳等译.行政法[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 年版.
    161.新华网.突发事件应对法草案:中外记者对话汪永清 [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6-07/03/content_4789868.htm
    162.王名.NGO 研究--以个案为中心[M].联合国区域发展中心、清华大学 NGO 研究中心.
    163.叶秉喜,庞亚辉.考验:危机管理定乾坤[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年版.
    164.陈小丽,彭宗超.政府危机管理,谁来为你”加油”.人民网-人民论坛, 2005-12-29.
    165.[美]戴维·波谱诺.李强译.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年版.
    166.[美]塞缪尔·亨廷顿.王冠华等译.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上海:三联书店,1989 年版.
    167.孙立平.断裂: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年版.
    168.冯惠玲.公共危机启示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年版.
    169.美休·考特尼等.北京新华信商业风险管理有限公司译.不确定性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版.
    170.彭澎.政府角色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年版.
    171.[德]乌尔里希·贝克.王武龙译.“9·11”事件后的全球风险社会[J].马克主义与现实,2004 年 2 期.
    172.龙太江.从“对社会动员”到“由社会动员”——危机管理中的动员问题[J].政治与法律 2005 年 2 期.
    173.苏长和.国际非政府组织:第三种力量[N].文汇报,2001-11-12.
    174.唐昊.危机管理是一种日常行为[N].南方日报,2005-11 -30(07).
    175.邱慧萍.灾难性危机事件的心理干预[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年 1 期.
    176.徐瑞萍.论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风险与危机教育[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 年 6 期.
    177.钟健夫.企业在公共危机中如何做品牌营销[N].中国企业报,2003-7-14(B3).
    178.王晓成.论公共危机中的政府公共关系[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 年 6 期.
    179.王贵秀.创建危机学刍议[J].理论前沿,1996 年 10 期.
    180.刘智勇.创建公共危机管理学的必要性与内容体系的构建[J].理论与改革,2004 年 5 期.
    181.张小明.从SARS 事件看公共部门危机管理机制设计[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 年 3 期.
    182.薛晓源,周战超.全球化与风险社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 年版.
    183.乌尔里希·贝克,吴英姿等译.世界风险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
    184.杨雪冬.风险社会与秩序重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 年版.
    185.徐显明,齐延平.法制与社会公正[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 年版.
    186.胡鞍钢,胡联合.转型与稳定-中国如何长治久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年版.
    187.王金柱.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效率与公平[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 年版.
    188.蔡志强.危机治理与社会和谐[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 年版.
    189.战俊红,张晓辉.中国公共安全管理概论[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 2007 年版.
    190.席恒.利益、权力与责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年版.
    191.董传仪.危机管理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年版.
    192.童星,张海波.中国转型时期的社会风险及识别[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年版.
    193.[英]约翰·洛克.瞿菊农,叶启芳译.政府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年版.
    194[英]J·S·密尔.汪渲译.代议制政府[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195.汤玉奇.社会公正论[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0 年版.
    196.[美]约翰·罗尔斯.何怀宏译.正文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年版.
    197.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2007:理论热点面对面[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7 年版.
    198.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2005:理论热点面对面[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7 年版.
    199.马海涛.公共财政学[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2000 年版.
    200.席恒.利益、权力与责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年版.
    201.顾建光.现代公共管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年版.
    202.董礼胜等.中国公共物品供给[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 年版.
    203.辛向阳.中国发展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 年版. 注:本文在撰写过程中参考、引用的资料尽可能作了详细的标注,但也不排除会有个别地方的疏漏,如有疏漏在此向原作者表示衷心致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