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单音节实词同义词辨释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下同),是中国传统书面语言基本格局的源头,同时又是研究春秋时代社会历史文化的典型语料。本文对《左传》原文中全部单音节词用例进行逐一分析,归纳出410组单音节实词同义词组,其中名词137组、动词195组、形容词78组。在对这410组同义词初步辨析的基础上选出较有异议或前人释义不精的106组进行详细辨析,其中名词54组、动词34组、形容词18组。名词主要涉及国家、建筑、器物、食物、人伦、身体、动物、时间以及其他共九个方面。动词主要分为物动、人动、身动、口动、手动、足动、心动等七个方面。形容词分为状物与状人两大类。
     本文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介绍课题相关背景材料。第二部分是论文主体,遵循“一义相同”的辨释原则,运用语义探索、语用比较、文化阐释等辨释词义方法,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106组《左传》同义词进行辨释。每组词先通同,即确定相同的义位,然后列出该词在《左传》中的典型同义用例,在同一义位的平面上详细辨释词义。第三部分是附录,展示《左传》全部单音节实词同义词。
Chun Qiu Zuo Shi Zhuan(春秋左氏传,usually abbreviated as ZuoZhuan, Similarly here in after), is the headstream of essential structure of chinese written language, and typical linguistic material about ChunQiu Period。This paper sums up410groups of synonyms by analyzing monosyllabic verbal in ZuoZhuan in turn, including137groups of noun synonyms,195groups of verb synonyms, and78groups of adjective synonyms。 We select106groups of synonyms to discriminate particularly their distinctness after primary distinguishing the410groups, and some of them are difficult or indecisive or definition foggy。It includes54groups of noun synonyms,34groups of verb synonyms and18groups of adjective synonyms. The noun synonyms deal with body politic、architecture、vessel and substance、 brotherhood、personal、animal、time and others。The verb synonyms come down to object、 human、body、mouth、hand、foot and intention。The adjective synonyms are broken into two parts:objects and person。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Part I is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resent research situation; Part Ⅱ mainly deals with106groups of synonyms in ZuoZhuan。 For each groups of synonyms, adhering to the same phonetic unit to demonstrate their homology first, then list typical ensamples in ZuoZhuan, and discriminate their difference on the same phonetic unit。Part Ⅲ is an appendix about all monosyllabic substantive synonyms in ZuoZhuan。
引文
①周光庆《古汉语词汇学简论》,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200页。
    ②黄金贵《古代文化词义集类辨考·自序》.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3页。
    ③张张水言《词汇学简论》,武汉: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2年,第105页
    ①洪成玉《古汉语同义词及其辨析方法》,《中国语文》,1983年第6期,第457页。
    ②王宁《训诂学原理》,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6年,第48页。
    ③蒋绍愚《古汉语词汇纲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94页。
    ④郭锡良、李圃《古代汉语》(上肼),北京:语文出版社,1992年,第380贝。
    ⑤黄施金贵《古汉语同义词辨释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44贝。
    ⑥陈其《论古代汉语同义词的源类辩证》,《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88年笫1期,第170页
    ⑦孙常叙《汉语词汇》,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220页。
    ⑧王宁《训诂学原理》,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6年,第84页。
    ⑨洪成玉《古汉汉语同义词及其辨析方法》,第457页。
    1徐正考《<论衡>“征兆”类同义词研究》,《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1年第4期,第7页。
    2黄金贵《论古汉语同义词的识同》,《浙江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第43-44页。
    3黄金贵《论古汉语同义词构组的标准和对象》,《古汉语研究》,2003年第1期,第67-69页。
    4洪成玉《古汉语同义词及其辨析方法》,第459-463页。
    5池昌海《(史记)同义词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6黄金贵《古汉语同义词辨释论》,第303页。
    7韩陈其《论古代汉语同义词的源类辩证》,第63-64页。
    8吉吉庆《古汉语同义词的形成及其辨析》,《扬州师院学报》,1990年第3期,第62-64页。
    9张弛《论古汉语同义词的形成》,《宝鸡文理学院学报》,1997年第2期,第93~96页。
    10周文德《关于同义词的形成原理探微》,《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10期,第104-109页。
    ①王政自《古汉语同义词辨析》,合肥:黄山书社书,1992年。
    ②王凤阳《古辞辨》,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
    ③黄金贵《古代文化词义集类辨考》,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
    ①周祖谟《吕氏春秋词典·序》,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年。
    ①黄侃《黄侃于批白文十三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498页。
    ②陈克炯《〈左传〉词汇简论》,《华中师院学报》,1982年第1期,第114页。
    ③巴远明《左传词汇研宄》,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绪言》第1页。
    ④猛张《左传谓语动词研究》,北京:语文出版社,2003年,第1页。
    ①黄金贵《古汉语同义词辨释论》,第186页。
    ②(美)E·怀特《语言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196页
    ③刘志奇《〈左传〉中所见汉字早期应用状况的考察》,《铁砚斋学字杂缀》,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95页。
    ①详见本文“颈、项、脰、领”组,第107~109页。
    ②详见本文“迁、徙、移”组,第179~181页。
    ③详见本文“莅、临”组,第178~179页。
    ④详见本文“鞭、策”组,第61~63页。
    ①黄金贵《古汉语同义词辨释论》,第185页。
    ②详见本文“涉、济”组,第176~177页。
    详见本文“帝、王、后、君、官”组,第43~46页。
    ①《左传》中一·词有二义分别与它词构成同义组者,用某1、某2表示。如“禄”有俸禄、福禄义,分别与“秩”、“福、禄、祚、祉”构成成两组同义词,为区别二义,分别用禄1、禄2表示,例同。
    ①齐思和《周代锡命礼考》,《中国史探研》,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50页。
    ①祥参阎步克《从稍食到月俸——战国秦汉禄秩等级制新探》,《学术界》,2000年第2期,第P67~69页。
    ①杨升南《殷墟甲骨文中的岜和族》,《人文杂志》,1991第1期,第92页。
    ①李民《夏商周时期洛地与洛邑》,《郑州大学学学报》,1992年第6期,第43
    ②《白虎通疏证》,清·陈立撰,吴则虞点校点,北京:中华书局(《新编诸子集戊》本),1994年。第161页。
    ③《全唐文》,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3529页下。
    ①岳红琴《商代的方与方国》,《天中学刊》,2005年第3期,第104页
    ②《全汉文》,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549页。
    《全唐文》,第5547页上
    ③《说苑校证》,汉·刘向撰,向宗鲁校证,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386页。
    ①于省吾《释(?)》,载《甲骨文字释林》,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279页
    ①宋镇豪《中国风俗通史·夏商卷》,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第435页。
    ②黄金贵《古代文化词义集类辨考》,第1211页。
    ③《山海经校注》,战国·佚名著,晋·郭璞注,袁珂校注,山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年,第351页。
    ④郭宝钧《中国青铜器时代》,北京:三联书店店,1963年,第147页。
    ①王凤阳《古辞辨》,第212页
    ②清·梁节钜《称谓录》,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第407页。
    ③李瑞兰《中国社会通史·先秦卷》,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285贞。
    ①臧知非、沈华《分职定位——历代职官制度》,长春:长春出版社,2005年,第232页
    ①上国维《简牍检署考》,胡平生、马月华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f)4年,第2页。
    ②《全汉文》,第392页。
    ①胡平生《简牒制度新探》,《文物》,2000年第3期,第76页。
    ②李均明《简牍文书学》,转引自骈宁骞、段书安《二十世纪出上简帛综述》,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53页。
    ①《战国策集注汇考》,诸祖耿撰,南京:汀苏占籍出版社,1985年,第1361页。
    ②《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存秋·孙武撰,二国·曹操等注,杨丙安校理,北京:中华书局(《新编诸子集成》本),1999年.第35页。
    ①成东《先秦时期的盾》,《考占》,1989年第1期,第71页。
    ②刘晓华《秦始皇陵西侧出上的铜盾》,《文博》,1995年第3期,第80-81页。
    ③麻爱民《说(左传)中的“杨盾”》,《古汉语研究》,2003年第3期,第92~93页。
    ④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琉璃河西周燕国墓地1973—-1977年》,北京:文物出版社,1995年,第211页。
    ⑤《历史教学》,1983年第8期,封底。
    王凤阳《古辞辨》,第450页。
    ①周纬《中国兵器史稿》,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64页。
    ①刘静《先秦时期青铜钺的再研究》,《故宫博物院院刊》,2007年第2期,第67页。
    ②陈福林《斧钺释义》,《社会科学战线》,1996年第2期,第54页。
    ①于省吾《甲骨文字诂林》,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第2422~2425页。
    ②减振、潘守永《中国古玉文化》.北京:中国书店.2001年,第68~70页。
    ③戴应新《神木石峁龙由文化玉器》,《考古文物》,1988年第5、6期第5~6页。
    ①王国维《观堂集林·释天》(附别集),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283页。
    ①徐中舒《甲骨文字典》,成部:四川辞书出版社,1988年,第7页。
    ②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说时代》,北京:科学出版社,1960年,第76页。
    ③林沄《说“王”》,《考占》,1965年第6期,第312页。
    ④殷伟仁《形田神话新探—兼释甲骨文“首”、“王”两字》,《铁道师院学报》.1994年第3期,第39页。
    ⑤叶林生《释“帝”》,《烟台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第315页。
    ①三国魏·曹植《曹植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第63页。
    ①《全唐诗》,第7953页。
    ②宋·洪迈《容斋随笔·容斋四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767页。
    ③《汉语大词典》,第2025页
    ①刘广生、赵梅庄《中国古代邮驿史》(修订本),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1999年,第73页。
    黄怀信《逸周书汇校集注》(修汀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374页。
    ①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31页。
    ①《全后汉文》,第128页。
    ②《全三国文》,第499页。
    ①高鸿缙《中国字例》,台北:三民书局.1960年,第281页。
    ②黄金贵《古代文化词义集类辨考》,第1122页。
    ①方诗铭、王修龄《古本竹书纪年辑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3页。
    ①章生道《城市的形态与结构研究》,(美)施坚雅主编编《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84页。
    ①《全唐文》.第5864页。
    ②袁广阔、曾晓敏《论郑州向城内城和外郭的关系》.《考古》,2004年第3期,笫62-63页。
    ③唐·欧阳询《艺文类浆》,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1137页。
    ①安·P·安德黑尔《中国北方地区龙山时代的变迁》,《华夏考古》,2000年第1期,第89页。
    ①转引自《汉语大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湖北辞书出版社,1995年,第4281页。
    ①黄金贵《古代文化词义集类辨考》,第1018页。
    ②《全唐诗》,第6683页。
    ③《全唐诗》,第4732页。
    ①吴大澂《占玉图考》,载《占玉考释鉴赏丛编》,北京: 书目文献出版社,1992年,第641页。
    ②那志良《中国古玉考释》,台北:南天书局,1990年,第101页。
    ③夏鼐《商代玉器的分类、定名和用途》,《考古》,1983年第5期,第456页。
    ④赵丛苍《风翔物馆藏春秋早期大玉壁》,《文博》,1987年第5期,第72页。
    ①孙庆伟《周代川玉制度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259页。
    ②周南泉《论中国古代的玉壁——占玉研究之》,《故宫博物院院刊》,1991年第1期,第77页
    ③唐·杜佑《通典》,王文锦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1165页。
    ④赵丛苍《凤翔博物馆藏春秋早期大玉壁》,《文博》,1987年第5期,第72~73页。
    ①何宏波《先秦玉礼礼研究》,郑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1年,第151页。
    ②刘大同《占玉辨》,载《古玉考释鉴赏丛编》,北京:书日文献出版社,1992年,第1104页。
    ③王国维《观堂集林·说环玦》,第160页。
    ④杨美莉《宣子有环,其一在郑商——古代西北地区的环形玉、石器系列之四—联环形上器与西北地区的玉器切割》,《故宫文物月刊》,1994年第5期,笫14~15页。
    ⑥曲石《中国玉器时代》,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4年,笫148页。
    ①何宏波《先秦玉礼研宄》,郑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1年,第154页。
    ①宋·朱熹《诗集传》,第196页。
    ①扬之水《沂南画像石墓所见汉故事考证》,《故宫博物院院刊》,2004年第6期,第31-32页。
    ②李发林《汉画考释和研究》,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第180页
    《全唐十》,第5943页。
    ③《盐铁论校注》(增订本),汉·桓宽著,王利器校注,北京:中华书局(《新编诸子集成本》),1983年,第355页。
    ④《老子校释》,朱谦之撰,北京:中华书局(《新编诸子集成》本),1984年,第23页。
    ①王振铎《汉代鼓凤机的复原》,《文物》,1959年第5期,第43页。
    ②胡平生、张德芳《敦煌悬泉汉简释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92页。
    ①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释(?)》,第392页。
    ②安阳市文物工作队《安阳梅园庄殷代车马坑发掘简报》,《华夏考古》,1997年第2期,第59页。
    曾昭燏等《沂南古画像石墓发掘报告》,北京:文化部文物管理局印,1956年,图版96。
    ①衰仲一《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出上的战年》,《文博》,1989年第5期,第46页。
    ②杨宝成《商代马年及其相关问题研究》.《华夏考古》.2002年第4期.第55页。
    ③杨宝成《殷代车子的发现与还原》,《考古》,1984年第6期,第654页。
    ①张标《屦、履考》,《中国语文》,1989年第5期,第383~384页。
    ②黄金贵《古代文化词义集类辨考》,笫759页。
    ①程建军《筵席:中国古代早期建筑模数研究》,《华中建筑》,1996年第3期,第83~85页。
    ②《说苑校正》,向宗鲁校证,第264页。
    ③唐·欧阳询《艺文类聚》,第1204页。
    ①《晏子春秋集释》,吴则虞著,北京:中华书局(《新编诸子集成》本),1962年,笫119页
    ①程邦维《释“櫜”》, 《古汉语研究》,2003年第2期,第59页。
    ①黄金贵《古代文化词义集类辨考》,第1412页。
    ②《全唐文》,第2360页上。
    ①《说苑校证》,汉·刘向撰,向宗鲁校证,第485页。
    ②清·陈立《白虎通疏证疏证》,笫309页。
    ③洪光柱《中国酿酒科技发展史》,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年,第26~27页。
    ①黄金贵《古代文化词义集类辨考》,笫816页。
    ②于省吾《释“禾、年”》,载《甲骨文字释林》,第250页。
    ①王凤阳《古辞辨》,笫348页。
    ②清·陈立《白虎通疏证》,第346页。
    ①王国维《观堂集林·说商》,第516~517页。
    ②《山海经校注》,晋·郭璞注,袁珂校注,第351页。
    ③清·陈立《白虎通疏证》,第346页。
    ①江苏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南京博物院《江苏六合程桥东图墓》,《考古》,1965年第3期,第114页。
    ②《大戴礼记补注》,南北朝·卢辩注,清·孔广森补,北京:中华书局(《从书集成初编》第1029册),1985年,第101页。
    ①黄金贵《古代文化词义集类辨考》,第228页,
    ②南京博物院《江苏铜山丘遗址的发掘》,《考古》,1973年第2期,第83~84页。
    ①陆陆忠发《中国古代尸祭的文字学考证》,《寻根》,2001年第1期,第90页。
    ②《全唐文》,第3217页。
    ①《日知录集释》,清·顾炎武著,清·黄汝成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2398页。
    ①王凤阳《古辞辨》,第347页。
    ①邹晓丽《基础以字形义释源》(修订本),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64页。
    ①《全唐文》,第6949页上
    ①清·王引之《经义述闻》,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_,2000年,第741~742页。
    ②《全三国文》,清·严可均辑,马志伟审订,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587页。
    ①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第221页。
    ①马工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五十二病方》,北京:文物出版社,1979年,第110页。
    ②《苏轼诗集》,宋·苏轼,清·王文浩辑注.孔凡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654页。
    ③《灵楸经》,台北:台湾中华书局(《四部备要》第414册),1981年,第8页。
    ①《灵枢经》,第3页。
    ①高鸿缙《中国字例》,第374页。
    ②《曹植集校注》,三国魏·曹植撰,赵幼文校注,第65页。
    ③魏德胜《(韩非子〉语言研究》,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5年,第55~56页。
    ①《玉台新咏笺注》,陈·徐陵编,清·吴兆宜注.程琰删补,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笫7页。
    ②《全汉文》,第212页。
    ①《全唐诗》,第4379页。
    ②《全唐诗》,第2907页。
    ③明·高棅《唐诗品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434页。
    ④清·陈乔枞: 《礼堂经说》卷上《检、构二字辨》,新文丰出版公司编: 《丛书集成续编》,台北:新⑤艾丰出版公司,1986年,第419页上。
    ⑥(日)竹添光鸿《左氏会笺》,台北:薪文丰出版公司.1987年,第15页。
    ⑦张张舜徽《说文解字约注》,郑州:中州书画社,1983年,第22页。
    《全三国文》,第511页。
    ①晋·王嘉《拾遗i记》,南朝梁·萧绮录,齐治平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78页。
    ①管锡华《〈史记〉单音词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0年,第212页。
    ①《全唐文》,第5989贞下。
    ②陆宗达、王宁《训诂方法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第155页
    ①黄金贵《古代文化词义集类辨考》,第419页。
    ②张亚初《甲骨文金文零释》,《古文字研究》第六辑,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159~160页。
    ③陆忠发《现代训诂学谈论》,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5页。
    ①黄金贵《古代文化词义集类辨考》,第420页。
    ②骆晓平《“猪”的来源与“猪”“豕”的兴替》,《湖北民族学院学报》,1996年第3期,第92页。
    ①容庚《金文编》,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459页。
    ①林义光《文源》,转引自《汉语大学典》,1995年,第2084页。
    ①《世说新语校笺》,南朝宋·刘义庆撰,徐震堮校笺,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456页。
    丁豪亮《秦简〈日书〉记时记月诸问题》,《于豪亮学术文存》,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57~162页。
    ①王凤阳《古辞辨》,第2页。
    ①《素问王冰注》,台北:台北:台湾中华书局(《四部备要》第410、411册),笫16页。
    ②莫绍揆《从〈五星占〉看我国的千支纪年的演变》,《自然科学史研究》,1998年第1期,第35页。
    ③于省吾《释“禾·年”》,载《甲骨文字诂林林》,第251页。
    ①《全唐文》,第6769页下。
    ①《全唐文》,笫6149页。
    ②《全唐诗》,第7005页。
    ①《晏子春秋集释》,第13页
    ②《全唐诗》,第4452页。
    ①王凤阳《古辞辨》,第21页。
    ②《全三国文》,第498页。
    ①王力《古代汉语》(修订本),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627页。
    ①黄侃《说文笺识四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361页。
    ①黄金贵《古汉语同义词辨释论》,第394页。
    ①《老子校释》,第288页。
    ①山东省菏汗地区汉墓发掘校组《巨野红上山西汉墓》,《考古学报》,1983年第4期,第481~482页。
    ②毛远明《左传词汇研究》,笫253页。
    ①黄金贵《古汉语同义词辨释论》,第174页。
    ②池昌海《〈史i记)同义词研究》,第71页。
    ①《老子校释样》,第244页。
    ②《盐铁论校注》(增订本),汉·桓宽著, 王利器校注,第353页。
    ①王凤阳《古辞辨》,笫516页
    ①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释勹、凫、(?)》,第374页
    ②李思江《“周”字溯源》,《郑州大学学报》,1993年第2期,第26页。
    ③《孙膑兵法》(银雀山汉墓竹简),银雀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编,北京:文物出版社,1975年,第63页。
    ①王凤阳《古辞辨》,笫607页。
    ①徐朝阳《中国刑法溯源》,上海:商务印书馆,1929年,第118~119页。
    ①池昌海《(史记)同义词研究》,第53页注释①。
    ①《晏子春秋集释》.第56页。
    ②魏达纯《“饥”“饿”之穷尽调查与对比比研宄》,《汉语史研究集刊》第五集,四川大学汉语史研究所,巴蜀书社,2002年,第143~153页。
    ③周文德《〈孟子〉同义词研究》,第328页。
    ①《全唐文》,第5743页下。
    ①《水经注校证》,北魏·郦道元撰,陈桥驿校证,第790页。
    ①于省吾《甲骨文字诂林》,第3257页。
    ②周光庆《“教”族词的形成发展及其文化意蕴》,《古汉语研究》,2005年第4期,第76页。
    ①洪成玉《“闻”的初义及其具体用法》.《汉语词义散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第279~280页。
    ②同上,第284页。
    ①《金刚经集注》.明·朱棣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6页。
    ②(日)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日)水泽利忠校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1035页下。
    ①杨琳《中国古代社袒露礼俗研究》,《文化研究》,2004年第3期,笫35页。
    ②万天星《“肉袒”演变》,《汉语学习》,1985年第5期,第35页。
    ③王进锋《“肉袒”降礼考》,《文博》,2008年第2期,第71页,
    ①王凤阳《古辞辨》,第784页。
    ②池昌海《〈史记〉同义词研宄》,第251页
    ①《逸周书汇校集注》(修订本),黄怀信等撰,第357页。
    ②邹晓丽《基础汉子形文释源》(修汀本),第69页。
    ①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释》,第2105页。
    ②徐中舒《甲骨文字典》,第692页。
    ①叶桂郴等《“束”“缚”“捆”“绑”的历时考察》,《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第110页。
    ②清·黄生撰《字诂义府合按》,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170页。
    ③黄金贵《“面缚”考》,《古代文化词语考论》,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50页。
    ③祝中熹《“面缚”辩义》,《兰州大学学报》,1989年第2期,第130页。
    ④王进锋《“面缚”新证》,《管子学刊》,2008年第2期,第109页。
    ①《十一家注孙子校理》,春秋·孙武撰,第251页。
    ①王凤阳《古辞辨》,第719页。
    ①《老子校释》,第231页。
    ①(法)列维—布留尔,《味始思维》,丁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300页。
    ②(英)詹·乔·弗雷泽《金枝》,徐育新等译,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998页。
    ③陈垣《史讳举例》,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序。
    ①(英)詹·乔·弗雷泽《金枝》,第364页。
    ①王引之《经义述闻》,第401页下、
    ②转引自王力《同源字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374页。
    ①《逸周书集训校释》(修订本),黄怀信等撰,第1035页。
    ①王凤阳《古辞辨》,第868页。
    ①《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广要》,三国吴·陆玑撰,明·毛晋注,上海: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初编》第1346~1347册).1936年.第15页。
    ②(美)钱存训《中国墨的起源和发展》,《文献》,1989年第2期,第223~224页
    ①转引自《古文字诂林》第八册,第739页
    ②邹晓丽《基础汉字形义释源》(修订本),第159页。
    ③转引自《古文字诂林》第八册,第741页。
    ④侯立睿《古汉语黑系词疏解——古汉语颜色词研究之一》,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第13~17
    ①详参徐中舒《甲骨文字典》,第1138~1139页。
    ①王凤阳《古辞辨》,第915页。
    ②闻一多《古典新义·释朱》,《闻一多全集》卷二,北京:三联书社,1982年,第533页。
    ①黄怀信《鹖冠子汇校集注》,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157页。
    ②《山海经校注》,晋·郭璞注,袁珂校注,第126页。
    ③明·梅鼎祚编《西晋文纪》,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398册),1986年,第页。
    ④文正义义《说“朱殷”》,《古汉语研究》,1998年第1期,第37页。
    ⑤《鲍参军集注》,南朝·宋鲍照著,钱仲联增补集说校,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笫50页。
    ⑥《全唐诗》,第5946页。
    ①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释》,笫1323页
    ②徐中舒《甲骨文字典》,第416页。
    ①《全汉文》,第218页。
    ①黄金贵《古汉语同义词辨释论》,第173页。
    ②唐·张彦远辑《法书要录》,上海: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初编》第1626册),1936年,第102页上。
    ①杨树达《积微居小学金石论论丛》(增订本),中华书局,1983年,第14页。
    ①《老子道德经》,汉·王弼注,上海: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初编》第536册),1939年,第3页。
    ①杨树达《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第33页。
    ②同上。
    ③明·方以智《方以智全书》第一册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笫1365~1366页。
    ④叶舒宪《熊与龙——熊图腾神话源流考》,《学术评论》,2006年第10期,第55页。
    ①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释》,第3867页。
    《春秋公羊传注疏》(附校勘记),汉·何休注,唐·徐彦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十三经注疏》之八),1990年。
    《春秋谷梁传注疏》(附校勘记),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十三经注疏》之九),1990年。
    《春秋左传诂》,清·洪亮吉撰,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春秋左传注》(修订本),杨伯峻著,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
    《春秋左传正义》(附校勘记),晋·杜预注,唐·孔颖达正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十三经注疏》之七),1990年。
    《大戴礼记解诂》,清·王聘珍撰,王文锦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大戴礼记补注》,南北朝·卢辩注,清·孔广森补,北京:中华书局(((丛书集成初编》第1029册),1985年。
    《大广益会玉篇》,梁·顾野王原著,宋·陈彭年重修,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尔雅义疏》,清·郝懿行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尔雅正义》,清·邵晋涵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续修四库全书》第187册),2002年。
    《尔雅注疏》(附校勘记),晋·郭璞注,宋·邢呙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十三经注疏》之十二),1990年。
    《方言笺疏》,清·钱绎撰集,李发舜、黄建中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
    《广雅疏证》(附索引),清·王念孙撰,钟宇讯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
    《广韵校本》,周祖谟著,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
    《黄侃手批白文十三经》,黄侃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急就篇》,汉·史游撰,唐·颜师古注,王应麟补注,上海: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初编)第1052册),1936年。
    《集韵》,宋·丁度撰,北京:北京市中国书店,1983年。
    《金刚经集注》,明·朱棣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经典释文》,唐·陆德明撰,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经义述闻》,清·王引之撰,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
    《匡谬正俗》,唐·颜师古撰,上海: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初编》第1170册),1936年。
    《礼记集解》,清·孙希旦撰,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
    《礼记训纂》,清·朱彬撰,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
    《礼记正义》,汉·郑玄注,唐·孔颖达正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十三经注疏》之六),1990年。
    《礼堂经说》,清·陈乔枞撰,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丛书集成续编》第15册),1986年。
    《六书故》,宋·戴侗撰,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年。
    《龙龛手镜》,辽·释行均编,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论语集解义疏》,魏·何晏集解,梁·皇侃义疏,上海: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初编》第481~484册),1937年。
    《《论语正义》,清·刘宝楠撰,高流水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
    《论语注疏》(附校勘记),魏·何晏等注,宋·邢呙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十三经注疏》之十),1990年。
    《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三国吴·陆玑撰,上海: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初编》第1346册),1936年。
    《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广要》,三国吴·陆玑撰,明·毛晋注,上海: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初编》第1346-1347册),1936年。
    《毛诗正义》(附校勘记),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正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十三经注疏》之三),1990年。
    《毛诗传笺通释》,清·马瑞辰撰,陈金生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孟子正义》,清·焦循著,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
    《孟子注疏》(附校勘记),汉·赵岐注,宋·孙爽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十三经注疏》之十三),1990年。
    《(?)雅》,宋·陆佃撰,上海: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初编》第1171~1173册),1936年。
    《三礼图》,明·刘绩撰,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9册),1986年。
    《三礼图集注》,宋·聂崇义撰,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9册),1986年。
    《尚书正义》(附校勘记),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正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十三注注疏》之二),1990年。
    《诗集传》,宋·朱熹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诗毛氏传疏》,清·陈奂撰,北京:北京市中国书店,1984年。
    《释名》,汉·刘熙撰,上海: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初编》第1151册),1939年。
    《说文笺识四种》,黄侃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说文解字》(附检字),东汉·许慎撰,宋·徐铉校定,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63年。
    《说文解字句读》,清·王筠撰,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
    《说文解字系传》,南唐·徐锴撰,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说文解字义证》,清·桂馥撰,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说文解字约注》,张舜徽撰,郑州:中州书画社,1983年。
    《说文解字注》,清·段玉裁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说文解字注笺》,清·段玉裁注,清·徐灏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续修四库全书》第225~227册),2002年。
    《说文通训定声》,清·朱骏声撰,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说文新附考》,清·郑珍撰,上海: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初编》第1100、1101册),1936年。
    《书经集传》,宋·蔡沈撰,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8册),1986年。
    《四书章句集注》,宋·朱熹集注,北京:中华书局(《新编诸子集成》本),1983年
    《小尔雅今注》,杨琳著,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2年。
    《孝经注疏》,唐·李隆基注,宋·邢呙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十三经注疏》之十一),1990年。
    《易经异文释》,清·李富孙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续修四库全书》第22册),2002年。
    《仪礼正义》,清·胡培(?)撰,清·杨大堉补,台北:台湾中华书局(《四部备要》第56~59册),1981年。
    《仪礼注疏》(附校勘记),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十三经注疏》之五),1990年。
    《一切经音义》,唐·释慧琳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续修四库全书》第196、197册),2002年。
    《一切经音义》,唐·玄应撰,清·庄炘、钱坫、孙星衍校,上海: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初编》第739-744册),1936年。
    《易章句》,清·焦循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续修四库全书》第27册),2002年。
    《周礼疑义举要》,清·江永撰,上海: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初编》第872册),1935年。
    《周礼正义》,清·孙诒让撰,王文锦、陈玉霞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周礼注疏》(附校勘记),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十三经注疏》之四),1990年。
    《周礼传》,明·王应电撰,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96册),1986年。
    《周易集解》,唐·李鼎祚辑,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周易述补》,清·江藩撰,宋·王应麟辑,丁杰等校订,上海: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初编》第384册),1936年。
    《周易正义》(附校勘记),魏·王弼、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正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十三经注疏》之一),1990年。
    《正字通》,明·张自烈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续修四库全书》第234册),2002年。
    《字诂义府合按》,清·黄生撰,黄承吉合按,刘宗汉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字汇补》,明·梅膺祚撰,清·吴任臣编,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1年。
    《左氏会笺》,(日)竹添光鸿撰,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7年。
    《北史》,唐·李延寿撰,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东观汉记》,汉·刘珍撰,台北:台北中华书局(《四部备要》第290册),1981年。
    《古本竹书纪年辑证》,方诗铭、王修陵辑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国语》,佚名撰,三国·韦昭注(《丛书集成初编》第3680-3682册),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
    《汉书》,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
    《后汉纪》,晋·袁宏撰,上海: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初编》第18册),1939年。
    《后汉书》,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
    《晋书》,唐·房玄龄等撰,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历代刑法考》,清·沈家本撰,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撰,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
    《三国志》,晋·陈寿撰,南朝宋·裴松之注,陈乃乾校点,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
    《山海经校注》,战国·佚名著,晋·郭璞注,袁珂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史记》,汉·司马迁撰,南朝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
    《史记会注考证》(附校补),日·泷川资言考证,水泽利忠校补,上海:上海古 籍出版社,1986年。
    《水经注校证》,北魏·郦道元撰,陈桥驿校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宋史》,元·脱脱撰,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
    《隋书》,唐·魏征等撰,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
    《通典》(点校本),唐·杜佑撰,王文锦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
    《文献通考》,元·马端临撰,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吴越春秋》,汉·赵晔撰,明·吴琯校,上海: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初编》第3696册),1937年。
    《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撰,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逸周书汇校集注》(修订本),黄怀信、张懋镕、田旭东撰,黄怀信修订,李学勤审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越绝书》,东汉·袁康著,东汉·吴平辑录,乐祖谋点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战国策》(附重刻札记),西汉·刘向集录,东汉·高诱注,上海:商务印书馆
    (《丛书集成初编》第3684-3687册),1937年。
    《战国策集注汇考》,诸祖耿撰,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
    《《资治通鉴》,宋·司马光编著,元·胡三省音注,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
    《白虎通疏证》,清·陈立撰,吴则虞点校,北京:中华书局(《新编诸子集成》本),1994年。
    《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晋·葛洪撰,王明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称谓录》,清·梁章钜撰,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
    《本草纲目》,明·李时珍著,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7年。
    《初学记》,唐·徐坚撰,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
    《法书要录》,唐·张彦远辑,上海: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初编》第1626册),1936年。
    《方以智全书》,明·方以智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风俗通义校注》,汉·应劭撰,王利器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格致镜原》,清·陈元龙撰,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31、1032册),1986年。
    《古今注》,晋·崔豹撰,上海: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初编》第274册),1937年。
    《管子校注》,黎翔凤撰,梁运华整理,北京:中华书局(《新编诸子集成》本),2004年。
    《韩非子集解》,清·王先慎撰,北京:中华书局(《新编诸子集成》本),1998年。
    《(?)冠子汇校集注》,黄怀信撰,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
    《淮南子集释》,何宁撰,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
    《淮南鸿烈集解》,刘文典撰,冯逸、乔华点校,北京:中华书局(《新编诸子集成》本),1989年。
    《孔丛子》,汉·孔鲋撰,台北:台湾中华书局(《四部备要》第343册),1981年。
    《孔子家语》,三国魏·王肃注,上海:上海书店(《四部丛刊初编》第55册),1990年。
    《老子道德经》,汉·王弼注,上海: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初编》第536册),1939年。
    《老子校释》,朱谦之撰,北京:中华书局(《新编诸子集成》本),1984年。
    《列子集释》,杨伯峻撰,北京:中华书局(《新编诸子集成》本),1979年。
    《灵枢经》,唐·王冰注,台北:台湾中华书局(((四部备要》第414册),1981年。
    《六韬》,撰人不详,上海:上海书店(《四部丛刊初编》第60册),1989年。
    《论衡校释》,汉·王充著,黄晖撰,北京:中华书局(《新编诸子集成》本),1990年。
    《吕氏春秋校释》,战国·吕不韦撰,陈奇猷校释,上海:学林出版社,1984年。
    《梦溪笔谈校正》,宋·沈括撰,胡道静校正,上海:中华书局,1957年。
    《墨子间诂》,清·孙诒让撰,孙启治点校,北京:中华书局(《新编诸子集成》 本),2001年。
    《穆天子传》,撰人不详,晋·郭璞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齐民要术》,后魏·贾思勰撰,上海: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初编》第1459、1460册),1939年。
    《日知录集释》,清·顾炎武著,清·黄汝成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容斋随笔》,宋·洪迈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商君书》,春秋·商鞅著,清·严万里校,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
    《神农本草经疏》,明·缪希雍撰,夏魁周、赵瑗校注,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年。
    《世说新语校笺》,南朝宋·刘义庆撰,徐震堮著,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事物纪原》,宋·高承著,明·李果订,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
    《拾遗记》,晋·王嘉撰,南朝梁·萧琦录,齐治平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十一家注孙子校理》,春秋·孙武撰,三国·曹操等注,杨丙安校理,北京:中华书局(《新编诸子集成》本),1999年。
    《说苑校证》,汉·刘向撰,向宗鲁校正,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素问王冰注》,台北:台湾中华书局(《四部备要》第410、411册),1981年。
    《孙膑兵法》,银雀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编,北京:文物出版社,1975年。
    《太平御览》,宋·李昉等撰,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
    《太平广记》,宋·李昉等编,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
    《天工开物》,明·宋应星著,北京:中华书局,1978年。
    《文子》,春秋·辛妍著,元·杜道坚注(《诸子百家丛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物理小识》,明·方以智撰,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67册),1986年。
    《新书》,汉·贾谊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新序》,汉·刘向著,上海: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初编》第529册),1936年。
    《《学林》,宋·王观国撰,田瑞娟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
    《荀子集解》,周·荀况著,唐·杨惊注,清·王先谦集解,北京:中华书局(《新编诸子集成》本),1988年。
    《颜氏家训集解》(增补本),王利器撰,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
    《盐铁论校注》(增订本),汉·桓宽著,王利器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晏子春秋集释》,吴则虞著,北京:中华书局(《新编诸子集成》本),1962年。
    《易林》,汉·焦赣撰,台北:台湾中华书局(《四部备要》第416册),1981年。
    《艺文类聚》,唐·欧阳询撰,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
    《酉阳杂俎》,唐·段成式撰,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诸子平议》,清·俞樾著,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
    《《朱子语类》,宋·黎靖德编,王星献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庄子集解》,清·王先谦撰,北京::中华书局(《新编诸子集成》本),1987年。
    《庄子集释》,清·郭庆藩撰,北京:中华书局(《新编诸子集成》本),2004年。
    《鲍参军集注》,南朝宋·鲍照著,钱仲联增补集说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白居易集》,唐·自居易著,顾学颉校点,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
    《北堂书钞》,唐·虞世南撰,清·孔广陶校订,北京:中国书店,1989年。
    《曹植集校注》,三国魏·曹植撰,赵幼文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
    《楚辞补注》,汉·王逸章句,宋·洪兴祖撰,白化文等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楚辞集注》,战国·屈原著,宋·朱熹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方以智全书》,明·方以智著,侯外庐主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古今谭概》,明·冯梦龙撰,北京:文学古籍刊行社,1955年。
    《古诗十九首解》,张庚纂,北京:中华书局(《丛书集成初编》第1765册),1985 年。
    《六臣注文选》,梁·萧统编,唐·李善、吕延济、刘良等注,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南方草木状》,晋·嵇含撰,上海: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初编》第1352册),1939年。
    《全汉文》,清·严可均辑,任雪芳审订,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
    《全后汉文》,清·严可均辑,许振生审订,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
    《全晋文》,清·严可均辑,何宛屏、珠峰旗云、王玉审订,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
    《全梁文》,清·严可均辑,冯瑞生审订,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
    《全唐诗》,清·彭定求等修纂,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
    《全唐文》,清·董诰等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全三国文》,清·严可均辑,马志伟审订,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清·永熔、纪昀等撰,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
    《苏轼诗集》,宋·苏轼著,孔凡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
    《山带阁注楚辞》,清·蒋骥撰,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
    《唐诗品汇》,明·高揉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闻一多全集》,闻一多著,北京:三联书店,1982年。
    《《西汉文纪》,明·梅鼎祚编,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396册),1986年。
    《西晋文纪》,明·梅鼎祚编,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398册),1986年。
    《幽明录》,南朝宋·刘义庆撰,郑晚晴辑注,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8年。
    《元诗选》(初集),清·顾嗣立编,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玉台新咏笺注》,陈·徐陵编,清·吴兆宜注,程琰删补,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阅微草堂笔记》,清·纪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张燕公集》,唐·张说,上海: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初编》第1846-1848册),1937年。
    《种树书》,唐·郭橐驰著,明·周履靖校,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琉璃河西周燕国墓地1973一1977年》1995北京:文物出版社。
    陈高华《中国风俗通史·夏商卷》 2001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陈梦家《汉简缀述》 1980 北京:中华书局。
    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1988北京:中华书局。
    陈明达《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技术》 1990北京:文物出版社。
    陈炜湛《甲骨文论集》 2003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陈垣《史讳举例》 2004北京:中华书局。
    陈遵妫《中国天文学史》 2006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池昌海《(史记〉同义词研究》 2002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卷四 1972北京:人民出版社。
    傅允生等《中国酒文化》 1992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高鸿缙《中国字例》 1960 台北:三民书局
    高守纲《古代汉语词义通论》 1994北京:语文出版社。
    郭宝钧《商周铜器群综合研究》 1991 北京:文物出版社。
    郭宝钧《中国青铜器时代》 1963北京:三联书店。
    郭沫若《殷墟文字缀合》 1955北京:科学出版社。
    郭物《国之大事——中国古代战车战马》 2004 成都:四川出集团、四川人民出版社。
    郭锡良、李圃《古代汉语》 1992 北京:语文出版社。
    管锡华《〈史记〉单音词研究》 2000 成都:巴蜀书社。
    洪成玉《汉语词义散论》 2008北京:商务印书馆。
    洪光柱《中国酿酒科技发展史》 2001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胡留元、冯卓慧《夏商西周法制史》 2006北京:商务印书馆。
    胡平生、张德芳《敦煌悬泉汉简释粹》2001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黄惠贤、陈锋《中国俸禄制度史》(修订本)2005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黄金贵《古汉语词义集类辨考》1995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黄金贵《古代文化词语考论》2001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黄金贵《古汉语同义词辨释论》 2002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姜亮夫《古文字学》1984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蒋绍愚《古汉语词汇纲要》1989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李发林《汉画考释和研究》2000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
    李海霞《汉语动物命名考释》2005成都:巴蜀书社。
    李交发《中国诉讼法史》2002北京:中国检查出版社。
    李瑞兰主编《中国社会通史·先秦卷》1996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列维一布留尔《原始思维》1997北京:商务印书馆。
    林剑鸣《简牍概述》1984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刘策《中国古代苑囿》1979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
    刘大同《古玉辨》,《古玉考释鉴赏丛编》1992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
    刘殿爵、陈方正《先秦两汉古籍逐字索引丛刊》 1993 香港: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
    刘广生、赵梅庄《中国古代邮驿史》(修订本) 1999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刘致平《中国建筑类型与结构》 2000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刘志奇《铁砚斋学字杂缀》 2006 北京:中华书局。
    陆忠发《现代训诂学探论》 2008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陆宗达、王宁《训诂方法论》 1983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罗振玉《罗雪堂合集》 2005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
    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五十二病方》 1979 北京:文物出版社。
    毛远明《左传词汇研究》 1999 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那志良《中国古玉图释》 1990 台北:南天书局。
    彭美玲《古代礼俗左右之辨研究》 1997 台北:台湾大学出委员会。
    骈宇骞、段书安《二十世纪出土简帛综述》 2006 北京:文物出版社。
    齐思和《中国史探研》 1981 北京:中华书局。
    钱存训《书于竹帛》(第四次增订本) 2002 上海:上海出版社。
    钱玄《三礼名物通释》 1987 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曲石《中国玉器时代》1994 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
    容庚、张维持《殷周青铜器通论》 1984北京:文物出版社。
    谭维四《曾侯乙墓》 2003北京:三联书店。
    尚秉和《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 2002 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沈玉成《左传译文》 1981 北京:中华书局。
    (美)施坚雅主编《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 2002 北京:中华书局。
    宿白《中华人民共和国重大考古发现(1949—1999)) 1999 北京:文物出版社。
    孙常叙《汉语词汇》 1956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孙机《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 2008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孙庆伟《周代用玉制度研究》 2008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万建中《禁忌与中国文化》2001 北京:人民出版社。
    王凤阳《古辞辨》 1993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
    王国维《简牍检署考》 2004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王国维《王国维论学集》 1997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王国维《观堂集林》(附别集) 1959 北京:中华书局。
    王晖《古文字与商周史新证》 2003北京:中华书局。
    王建《中国古代避讳史》 2002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王力《古代汉语》(修订本) 1982 北京:中华书局。
    王宁《训诂学原理》 1996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王仁兴《中国旅馆史话》1984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汪少华《中国古车舆名物考辨》 2005北京:商务印书馆。
    汪维辉《东汉一隋常用词演变研究》 2002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王子今《秦汉交通史稿》1994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魏德胜《(韩非子>语言研究》 1995 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吴大激《古玉图考》,载《古玉考释鉴赏丛编》 1992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
    吴曾德《汉代画像石》 1984 北京:文物出版社。
    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 1960北京:科学出版社。
    徐朝阳《中国刑法溯源》 1929上海:商务出版社。
    徐正考《(论衡>同义词研究》 2004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杨宝成《殷墟文化研究》 2002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杨伯达《巫玉之光——中国史前玉文化论考》 2005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杨树达《积微居小学述林》 1983北京:中华书局。
    杨树达《增订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 1983北京:中华书局。
    杨泓《中国古兵器论丛》(增订本) 1985 北京:文物出版社。
    杨鸿烈《中国法律发达史》(影印本) 出版日期不详 西安:西北政法学院出版社。
    杨宽《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 1993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于豪亮《于豪亮学术文存》 1985 北京:中华书局。
    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 1979北京:中华书局。
    张双棣《吕氏春秋词汇研究》 1989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周纬《中国兵器史稿》 2006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臧嵘《中国古代驿站与邮传》 1997北京:商务印书馆。
    臧振、潘守永《中国古玉文化》 2001 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
    臧知非、沈华《分职定位——历代职官制度》 2005 长春:长春出版社。
    曾昭聪《古汉语神祀类同义词研究》 2005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曾昭烯、蒋宝庚、黎忠义 《沂南古画像石墓发掘报告》 1956北京:文化部文物管理局印。
    (英)詹·乔·弗雷泽《金枝》徐育新等译 1998 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
    张猛《左传谓语动词研究》 2003 北京:语文出版社。
    张永言《词汇学简论》 1982华中工学院出版社。
    张亚初《《西周金文官制研究》 1986 北京:中华书局。
    赵世瑜《吏与中国传统社会》 1994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赵学清《(韩非子>同义词研究》 2004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郑定《中国法制史》 2000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郑如斯、肖东发《中国书史》 1987 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
    周光庆《古汉语词汇学简论》 1989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周学鹰《解读画像砖石中的汉代文化》 2005 北京:中华书局
    周文德《(孟子)同义词研究》 2002成都:巴蜀书社。
    邹晓丽《基础汉字形义释源》(修订本) 2007 北京:中华书局。
    安·P·安德黑尔《中国北方地区龙山时代的变迁》,《《华夏考古》,2000年第1期。
    安阳市文物工作队《安阳梅园庄殷代车马坑发掘简报》,《华夏考古》,1 997年第2期。
    班吉庆《古汉语同义词的形成及其辨析》,《《扬州师院学报》,1990年第3期。
    包启安《再谈曲蘖下》,《酿酒科技》,2003年第6期。
    陈克炯《〈左传〉词汇简论》,《华中师院学报》,1982年第1期。
    程邦雄《释“橐”》,《古汉语研究》,2003年第2期。
    成东《先秦时期的盾》,《考古》,1989年第1期。
    程建军《筵席:中国古代早期建筑模数研究》,《华中建筑》,1996年第3期。
    程义铭《“豕”、“彘”辨》,《文史知识》,1992年第8期。
    成一农《中国古代城墙史研究综述》,《中国史研究动态》,2007年第1期。
    董念清《论中国国古代的赦免制度》,《兰州大学学报》1996年第3期。
    杜金鹏《试论商代早期王宫池苑考古发现》,《考古》,2006年第11期。
    方述鑫《殷墟卜辞中所见的“尸”》,《考古与文物》,2000年第5期。
    方文一《〈尔雅>中的一组同义时间词——兼谈同义词的词性问题》,《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高运生《关于膏的探讨》,《天津中医药》,1989年第1期。
    韩陈其《论古代汉语同义词的源类辩证》,《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88年第1期。
    何启贤《也说“教”、“育”二字》,《教育研究》,1995年第12期。
    洪成玉《古汉语同义词及其辨析方法》,《中国语文》,1983年第6期。
    洪成玉《说“宫、室”“房、屋”》,《天津师大学报》,1984年第1期。
    胡德生《《古代的茵席》,《故宫博物院院刊》,1989年第4期。
    胡德生《浅谈历代的床和席》,《故宫博物院院刊》,1988年第1期。
    胡平生《简牍制度新探》,《文物》,2000年第3期。
    胡新生《周代祭祀中的立尸礼及其宗教意义》,《世界宗教研究》,1990年第4期。
    黄金贵《古汉语同义词辨析》,《杭州大学学报》,1987年第2期。
    黄金贵《论古汉语同义词的识同》,《浙江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
    黄金贵《论古汉语同义词构组的标准和对象》,《古汉语研究》,2003年第1期。
    江苏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南京博物院《江苏六合程桥东图墓》,《考古》,1965年第3期。
    金石《青铜小词典》,《文物》,1977年第2期。
    李恩江《“周”字溯源》,《郑州大学学报》,1993年第2期。
    李海霞《藏獒古名考》,《文史杂志》,2006年第5期。
    李鸿雁《临淄商王战国墓出土玉环探析》,《管子学刊》,2007年第3期。
    李民《夏商周时期的洛地与洛邑》,《郑州大学学学报》,1992年第6期。
    李书福《中国古代都城的起源与夏商都城的布局》,《太原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
    李笑野《斧钺的文化释义》,《社会科学战线》,1994年第5期。
    李自智《略论中国古代都城的城郭制》,《考古与文物》,1998年第2期。
    连劭名《〈二年律令〉与汉初传驿制度》,《四川文物》,2004年第4期。
    林沄《说“王”》,《考古》,1965年第6期。
    刘风泉《释“载”》,《古汉语研究》,2000年第4期。
    刘静《先秦时期青铜钺的再研究》,《故宫博物院院刊》,2007年第2期。
    刘晓华《秦始皇陵西侧出土的铜盾》,《文博》,1995年第3期。
    刘文瑞《我国古代的官吏俸禄》,《文博》,1986年第3期。
    骆晓平《“猪”的来源与“猪”“豕”的兴替》,《湖北民族学院学报》,1996年第3期。
    陆忠发《中国古代尸祭的文字学考证》,《寻根》,2001年第1期。
    麻爱民《说〈左传〉中的“杨盾”》,《古汉语研究》,2003年第3期。
    莫绍揆《从〈五星占〉看我国的干支纪年的演变》,《自然科学史研究》,1998年第1期。
    南京博物院《江苏铜山丘湾遗址的发掘》,《考古》,1973年第2期。
    祁英涛《中国早期木结构建筑的时代特征》,《文物》,1983年第4期。
    (美)钱存训《中国墨的起源和发展》,《文献》,1989年第2期。
    山东省菏泽地区汉墓发掘小组《巨野红土山西汉墓》,《考古学报》,1983年第4期。
    沈厚铎《试析中国古代的赦》,《中外法学》,1998年第2期。
    沈融《〈尚书·顾命〉所列兵器考》,《文博》,1992年第1期。
    沈小仙、黄金贵《“迁”有“降职”义吗?》,《古汉语研究》,2006年第4期。
    史建群《中国古代都城的城与郭》,《《中州学刊》,1990年第4期。
    孙启明《<五十二病方>“膏、脂”释义》,《《中成药》,1983年第1期。
    唐莉莉、黄金贵《说“县官”、“官”的天子义》,《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
    田耀农《“音”、“声”之辨》,《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7年第1期。
    万天星《“肉袒”演变》,《汉语学习》,1985年第5期。
    王进锋《“肉袒”降礼考》,《文博》,2008年第2期。
    王廷信《四时祭祖与腊祭中的尸与扮演》,《文学遗产》,2002年第3期。
    王文楚《中国古代驿传制度概述》,《历史教学问题》,1983年第3期。
    王新华《禁忌与避讳的文化阐释》,《山东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
    王振铎《汉代鼓风机的复原》,《文物》,1959年第5期。
    魏达纯《“饥”“饿”之穷尽调查与对比研究》,《汉语史研究集刊》第五集,四川大学汉语史研究所,巴蜀书社,2002年。
    文正义《说“朱殷”》,《古汉语研究》,1998年第1期。
    吴峥嵘《“朋”与“友”的词义发展》,《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夏鼐《商代玉器的分类、定名和用途》,《《考古》,1983第5期。
    肖兵《示与大石文化》,《辽宁大学学报》,1980年第2期。
    徐正考《〈论衡〉“征兆”类同义词研究》,《《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1年第4期。
    阎步克《从稍食到月俸——战国秦汉禄秩等级制新探》,《学术界》,2000年第2期。
    杨宝成《殷代车子的发现与还原》,《《考古》,1984年第6期。
    杨宝成《商代马车及其相关问题研究》,《华夏考古》,2002年第4期。
    杨琳《中国古代袒露礼俗研究》,《文化研究》,2004年第3期。
    杨剑《先秦时期的酒》,《农业考古》,2002年第3期。
    杨美莉《宣子有环,其一在郑商一一古代西北地区的环形玉、时期系列之四一联
    环形玉器与西北地区的玉器切割》,《故宫文物月刊》,1994年第5期。
    杨升南《殷墟甲骨文中的邑和族》,《人文杂志》,1991年第1期。
    扬之水《沂南画像石墓所见汉故事考证》,《故宫博物院院刊》,2004年第6期。
    叶桂郴、王玥雯、李鸣镝《“束”“缚”“捆”“绑”的历时考察》,《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
    叶林生《释“帝”》,《烟台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
    叶舒宪《熊与龙一一熊图腾神话源流考》,《学术评论》,2006年第10期。
    叶照涵《汉代石刻冶铁鼓风炉图)》,《文物》,1959年第1期。
    易学钟《晋宁石塞山12号墓贮贝器上人物雕像考释》,《考古学报》,1987年第4期。
    殷伟仁《形田神话新探一兼释甲骨文“首”、“王”两字》,《铁道师院学报》,1994年第3期。
    游修龄《释“豕、豚、彘和猪”》,《中国农史》,2000年第4期。
    袁广阔、曾晓敏《论郑州商城内城和外郭的关系》,《考古》,2004年第3期。
    袁仲一《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出土的战车》,《文博》,1989年第5期。
    于江《同义词“帝”、“王”、“君”、“公”辨》,《兰州学刊》,2005年第2期。
    岳红琴《商代的方与方国》,《天中学刊》,2005年第3期。
    翟婉华《试论西周的诉讼制度》,《兰州学刊》,1991年第5期。
    张标《屦、履考》,《中国语文》,1989年第5期。
    张觉《从文献和古物看古代的“策”》,《贵州文史丛刊》,1987年第3期。
    张亚初《甲骨文金文零释》,《古文字研究》第六辑,1986年。
    张应斌《先秦时期的盲人文化》,《嘉应大学学报》,1997年第1期。
    赵丛苍《凤翔博物馆藏春秋早期大玉璧》,《文博》,1987年第5期。
    周光庆《“教”族词的形成发展及其文化意蕴》,《古汉语研究》,2005年第4期。
    周南泉《论中国古代的玉璧一一古玉研究之二》,《故宫博物院院刊》,1991年第
    朱惠仙《“哭、泣、啼、号”辨》《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朱维德《关于“朱”的初始义与源流》,《湖南师范学院学报》,1994年第1期。
    祝中熹《“面缚”辨义》,《《兰州大学学报》,1989年第2期。
    (日)佐原康夫撰、赵丛苍摘译《春秋战国时代的城郭》,《文博》,1989年第6期。
    何宏波《先秦玉礼研究》(博士学位论文),郑州大学,2001年。
    侯立睿《古汉语黑系词疏解一一古汉语颜色词研究之一》(博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2007年。
    李朝虹《<说文解字>互训词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2007年。
    沈林《〈左传〉单音节实词同义词词群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四川大学,2001年。
    石荣传《三代至两汉玉器分歧及用玉制度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2005年。
    陈克炯《左传详解词典》,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4年。
    高树藩《中文形音义综合大字典》,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
    郭沫若《甲骨文合集》(第一、八、九册),北京:中华书局,1981、1982年。
    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释》,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70年。
    罗竹凤主编《汉语大词典》(缩印本),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
    徐中舒主编《汉语大字典》(三卷本),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1995年。
    徐中舒《甲骨文字典》,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88年。
    王力《同源字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
    杨伯峻、徐提《春秋左传词典》,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于省吾主编《甲骨文字诂林》,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
    宗福邦、陈世铙、萧海波主编《故训汇纂》,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