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法思想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思想史意义的揭示,首先在于对思想所依存的文本的考据与探究。欲勾连起思想史的流变过程,就不能不审视以至重新审视那些具有“关节点”思想性状的文本存在。“历史地”考察思想史有助于历史地理解思想的“本来”面目。对中国问题而言,“回到先秦去”不是一种“意见”,而是一种“知识”。本文选取齐法家的理论汇集《管子》作为理解中国传统法文化源流的突破口,既为了理解先秦法家思想传播的真实情景,也为了理解先秦齐文化历时态与共时态“交融出”的文化场域对《管子》一书思想性状的具体影响。
     本文的核心问题意识在于:《管子》一书法思想的具体“辨异”内容是什么?本文对《管子》一书法思想“具体内容”的历史追溯是齐法家的,亦是先秦齐文化的。因此,本文的核心问题意识,就其知识论进路而言,是在“是什么—为什么”的“还原”与“阐释”之间的“历史的”文本内语义场域的建构。
     本文的主要理论目的在于:整体性“再现”《管子》中的法思想体系。本研究具有四个层级向度的学理背景与知识论诉求:一是将《管子》中的法思想放置于《管子》文本思想体系的“文本意义”语义场域之中予以“还原地”考察;二是将《管子》一书所代表的齐法家流派思想与晋法家流派思想予以比较,再现出先秦法家内部的“辨异”思想性状;三是将《管子》中的法思想的诸种具体问题放置到先秦思想谱系中予以“思想史式”的考察;四是将《管子》法思想依存的文本语义世界与《管子》文本所依存的生活世界进行宏观与微观的勾连,以完成对《管子》法思想与先秦齐文化的历时态的共时态考察。
     本文在结构方面做如下安排:除“引论”和“结语”之外,本文正文部分为四章。
     第一章集中考察《管子》法思想的超然理据。本章以《管子》思想体系的基石范畴“道”的本体存在为切入点,集中考察并论述庄老学派与黄老学派分流背景下《管子》道论的思想渊源、以“敬畏”为视角考察《管子》道的超然本体存在与齐地信仰传统的关联性、《管子》道论的“化变”规定性。本章的落脚点在于《管子》道论的实然转化,即齐法家无为而治的“有为”以及自然秩序规定性的现实转化路向。《管子》将对“天道”的“因循”转化为人间秩序建构的正当性理据渊源。《管子》对规则的体认运用,从对“道”的超然本体存在的“因循”与模仿开始,以此实现自然秩序向社会秩序与人伦秩序的转化,并以此实现自然秩序的规定性向社会秩序的规定性与人伦秩序的规定性的转化。本章的问题意识在于掘发出并“建构地”再现《管子》道论论述在其整个法思想中的理论根基地位,希图通过梳理《管子》道论论述,探究出《管子》法思想的理论逻辑基点。第一章对《管子》道论的考察与展示将是理解整个《管子》法思想体系的“灵魂性”的理论线索。《管子》道论也是理解《管子》一书整体思想体系的“灵魂性”的理论线索。
     第二章与第三章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第二章与第三章,集中探究《管子》法思想的具体内涵。第二章与第三章的核心问题意识在于:顺延着第一章“道论”所阐发的“化变”逻辑,集中考察《管子》一书基于“道论”的“化变”与“因循”内涵所创设的诸种具体国家治理规则。此一问题意识是关于整个文章的“结构的”问题意识。这两章的结构安排,还具有“内里的”问题意识,即希图考据并再现《管子》作为齐法家著述有别于晋法家的诸种法思想。基于此种法家内部“辨异”的理论诉求,第二章与第三章集中关注了《管子》制度设计的内在目的与外在目的、齐法家法思想建构的“因循式”的认知路向与致思路向、齐法家“信必适中”赏罚观的内在哲理依据、《管子》“和合”哲学思想对其法思想建构的影响、《管子》具有“中和”特征的君主统治权威论述以及《管子》所论述的“富国强兵”的国家治理规则等诸种“齐法家式”法思想。
     第四章是对《管子》法思想创设机理的考察,即试图回答《管子》一书法思想体系何以就是“齐法家式”的。本章主要关注一个中心问题,即《管子》“因循中和”哲学思想对《管子》一书具体国家治理规则的理念影响,并进而历史地“建构”出《管子》“因循中和”哲学思想的文化场域。希图通过此种“理论深描”的努力,对《管子》法思想学说体系进行“疏通的”解释。
     此种理论展示的“建构的”结构具有知识论的渐进性与升华性。本文第一章“《管子》法思想超然理据探要”与第二章“《管子》法思想具体内容精义(一)”、第三章“《管子》法思想具体内容精义(二)”共同构成了对《管子》法思想“辨异”思想性状的考据与再现。第四章进一步深化对《管子》法思想研究的知识论深度,即集中考察《管子》法思想得以形成、得以建构的理论机理与实践机理,从而完成了由“是什么”到“为什么”的知识论研究进路的深化。
     本文得出的结论是:“因循中和”是《管子》法思想的理论内核。人间秩序建构与完善的“理想图景”的实现过程,即是对“至成”、“至善”宇宙秩序的因循与模仿,并通过此种因循与模仿而达致国家治理的“中和”状态。先秦齐地共时态地域空间的历时态的“我者”与“他者”的分际与融合,是《管子》“因循中和”理论内核的发生学背景。先秦齐地地域文化的历时态与共时态的交融存在性,为探究并理解《管子》一书法思想的内涵意旨,提供了解释的历史背景。
The first work of excavation and analysis about Significance of the history of ideas is textual research and inquiry of the text.The semantic world of thought text is the single presence of history of ideas. The rheological process of history of ideas is provided with many key points.Examination and re-examination about key points of history of ideas is helpful to understanding thinking traits of the thought text. Researching about history of ideas with historical methods is helpful to recognize real situation of the thought text. Because of similarity with the human condition and persistent problem facing with humanity, using the method of historical research to study on classic thought texts is a feasible research approach.This feasible research approach is about pure knowledge, but is not about subjective opinion.In terms of China's problems, Go back to the pre-Qin is not about subjective opinion,but is about pure knowledge. Guan Zi is the theory influx of Qi Legalists. In this research, Guan Zi is regarded as a breakthrough of the origin and tradi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Legal Culture. This research helps to understand spreading situation of the Legalist school in the era before the Qin dynasty. Meanwhile, this research helps to understand what is the influence about the thought character of Guan Zi by means of Diachronic and Synchronous Analysis of the culture field of Qi Culture of Pre-Qin.
     The key Problem Consciousness of this article is to research unique Legal Thought of Guan Zi. This article is the research about Legal Thought of Guan Zi. In order to research thoroughly, this article is the research about Qi legalists and Qi Culture of Pre-Qin. Therefore, the key Problem Consciousness of this article in terms of the throry of knowledge as research approach is construct semantic field of Guan Zi as a classical thought text with historical method. The historical method what this article has been used is both with seeking real meaning of Guan Zi and explaining the real meaning of Guan Zi what firstly has been seeked.
     The theoretical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truly and overall construct the system of Legal Thought of Guan Zi. This article has four levels of theoretical background and appeal for theory of knowledge.Firstly, the Legal Thought of Guan Zi is an integral part of the thought system about Guan Zi. Research the thought field about Guan Zi historical is helpful to the reduction of the Legal Thought of Guan Zi. Secondly, the comparison of the Law school of Qi and the Law school of Jin is helpful to reappear different id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re-Qin Legalists. Thirdly, the Legal Thought of Guan Zi is a component of Pre-Qin thinking Pedigree. This research is therefore a research about the Pre-Qin thinking Pedigree. Fourthly, this research connects life world what is the background of Guan Zi with textual world about Guan Zi. The purpose of Connection of life world what is the background of Guan Zi with textual world about Guan Zi is to make a Synchronous Analysis of the Legal Thought of Guan Zi and Qi Culture of Pre-Qin.
     Therefore, the structure of this article is as the following arrangement. The first part of this article is introduction. The last part of this article is conclusion. The body parts of this article have four chapters.
     Chapter1focuses on researching aloof motivation of the Legal Thought of Guan Zi. Tao is the footstone category of ideological system about Guan Zi. Tao is the cut-in point about researching on Legal Thought of Guan Zi. Researching on the Difference between School of Zhuang-lao and school of Huang-lao helps to prove the ideological Origin about Tao theory of Guan Zi. In the view of awe, researching on the relationship of aloof properties of Tao theory of Guan Zi and belief traditionof Qi land. Researching on the prescriptive nature of Hua-bian of Tao theory of Guan Zi. The stay point of chapter1is realistic transformation of Tao theory of Guan Zi. The realistic transformation of Tao theory of Guan Zi includes the connotation of governing by noninterference of the Qi Legalists and the realistic transformation of the prescriptive nature of natural order. Guan Zi transforms the prescriptive nature of Tian-dao to the Origin of the justification of construction on secular order.The recognition and application of fules of Legal Thought of Guan Zi is from Yin-xun and imitation about aloof existing State of the Legal Thought of Guan Zi. The process of Yin-Xun and imitation transforms natural order to social order and the order of human relations. Meanwhile, the process of Yin-Xun and imitation transforms the prescriptive nature of natural order to the prescriptive nature of social order and the order of human relations. The problem consciousness of chapter1is to dig out and demonstrate Tao theory of Guan Zi which is foundation theory of the whole Legal theory of Guan Zi. Researching on Tao theory of Guan Zi is helpful to explore theoretically logical starting point of the Legal Theory of Guan Zi. The Tao theory of Guan Zi which is been researched fixedly in chapter1is the most key theory clue of the Legal Theory of Guan Zi. Meanwhile, the Tao theory of Guan Zi which is been researched fixedly in chapter1is the most key theory clue of the whole ideological system of Guan Zi.
     The research of Chapter2and chapter3focuses on one problem. The research of Chapter2and chapter3focuses on exploring connotation of concrete system of the Legal Thought of Guan Zi. The core problem consciousness of chapter2and chapter3is to research all kinds of concrete rules about Kingdoms Ruled by Zhou Imperial Court governance. The logical starting point of all kinds of concrete rules about Kingdoms Ruled by Zhou Imperial Court governance which is been discussed in Guan Zi is Hua-Bian and Yin-Xun. Yin-Xun and Hua-Bian are core idea of Tao theory of Guan Zi. This problem consciousness is structural problem consciousness which belongs to the whole article. The arrangement of Structure about chapter2and chapter3has a problem consciousness in Metaphor which intend to explore the Legal Thought that belongs to the Law school of Qi but not belongs to the Law school of Jin.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core idea that belongs to the Law school of Qi. Chapter2and chapter3have a series of problems which is about Qi Kingdom Ruled by Zhou Imperial Court governance. What is the internal goal of System Design of Guan Zi? What is the external aims of System Design of Guan Zi? What is the cognitive direction of the Law school of Qi? What is the Ways of Thinking for the Law school of Qi? What is the philosophic basis of view on award and punishment that belongs to the Law school of Qi? Philosophy of harmony and integration which belongs to ideological system of Guan Zi have an impact on the Legal Thought of Guan Zi. Is Zhong-He as an id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reign of Guan Zi? How many specific rules about Thinking of making Qi Kingdom Ruled by Zhou Imperial Court governance rich and building up its military power that belongs to the system of doctrine of the Law school of Qi?
     The research about chapter4focuses on exploring mechanism of rule making which belongs to the Legal Theory of the Law school of Qi. The research about chapter4attempts to explore id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Legal Theory of the Law school of Qi. Chapter4focuses on one problem that how Yin-Xun-Zhong-He make an impact on all kinds of Qi Kingdom Ruled by Zhou Imperial Court governance? The research of chapter4attempts to explore and explain culture field which the Legal Thought of Guan Zi is belonged to. The purpose of theoretical thick description is to explore and explain the Legal Thought of Guan Zi.
     The display of the Legal thought of Guan Zi is progressive approach on theory of knowledge.The research of chapter1focuses on aloof philosophic theory. The research of chapter2and chapter3focus on concrete system which belongs to the Legal thought of Guan Zi. The content of aforesaid three chapter attempts to answer the problem consciousness that what is the unique ideological character of the Legal thought of Guan Zi. The depth of approach on theory of knowledge which belongs to chapter4is the most progressive. The research of chapter4attempts to explore and explain theoretical mechanism and practice mechanism of the Legal thought of Guan Zi. The approach on theory of knowledge about the display of the Legal thought of Guan Zi is progressive which is from what's to why does.
     In the part of conclusion of this article, conclusion of this article is that Yin-Xun-Zhong-He is the theoretical core of the Legal thought of Guan Zi. The ideal prospect of process of construction and perfection about secular order is to Yin-Xun and imitate the highest good of universal order. The purpose of aforesaid Yin-Xun and imitation is to realize Zhong-He condition of Qi Kingdom Ruled by Zhou Imperial Court governance. Combining with pre-qin period as diachronic background and Qi land as synchronic background can explore and explain unique id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bout the Legal Thought of Guan Zi.
引文
1参见张广智、张广勇:《史学:文化中的文化》,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1页。
    2参见梁治平编:《法律的文化解释》,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62-63页。
    3参见赵旭东:《法律与文化:法律人类学研究与中国经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4页。
    4参见陈启能主编:《二战后欧美史学的新发展》,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27页。
    5参见邓正来:《中国法学向何处去——建构“中国法律理想图景”时代的论纲》(第二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四章对中国法学的进一步检讨(一)——对梁治平“法律文化论”的批判。
    6参见武树臣等著:《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83、287页。
    7参见杨玲:《中和与绝对的抗衡:先秦法家思想比较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3、6页。
    8参见吴怀祺:《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13页。
    9参见司马琪主编:《十家论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十家论管》编纂说明。
    10参见吴怀祺:《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7页。
    11 参见司马琪主编:《十家论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司马琪评梁启超的《管子传》。
    12参见石莹丽:《梁启超与中国现代史学:以跨学科为中心的分析》,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55、161页。
    13参见陈其泰主编:《20世纪中国历史考证学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97页。
    14参见司马琪主编:《十家论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58-60页。
    15参见瞿林东主编:《20世纪中国史学发展分析》,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7页。
    16参见司马琪主编:《十家论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24页。
    17参见司马琪主编:《十家论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04-105页。
    18参见司马琪主编:《十家论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60页。
    19参见司马琪主编:《十家论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08-309页。
    20参见司马琪主编:《十家论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472-474页。
    21 参见司马琪主编:《十家论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62-165页。
    22具体著作参见“参考文献”。
    23具体论文参见“参考文献”。
    24参见洪汉鼎:《诠释学-—它的历史和当代发展》,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86-88页。
    25参见胡家聪:《管子新探》,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序二。
    26参见刘富华、孙维张:《索绪尔与结构主义语言学》,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13页。
    27参见易兰:《兰克史学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04、107、112页。
    28参见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44-50页。
    29参见张正明:《年鉴学派史学范式研究》,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版,第69、71、74、75、76页。
    30参见[法]费尔南·布罗代尔:《资本主义论丛》,顾良、张慧君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年版,第198--199页。
    31 参见[美]伊格尔斯:《二十世纪的历史学》,何兆武译,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7-58页。
    32参见[瑞士]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高名凯译,岑麒祥、叶蜚声校注,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119页。
    33参见刘富华、孙维张:《索绪尔与结构主义语言学》,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99-103页。
    34参见陈晓明、杨鹏:《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在中国》,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2页。
    35《史记·管晏列传》。
    36参见武树臣等著:《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00-201页。
    37《史记·管晏列传》。
    38《国语·齐语》。
    39《管子·权修》。
    40《国语·齐语》。
    41 参见胡家聪:《管子新探》,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9、21页。
    42参见杨玲:《中和与绝对的抗衡:先秦法家思想比较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11页。
    们 参见张岱年:《中国哲学史史料学》,北京:三联书店,1982年版,第47页。
    44参见胡家聪:《管子新探》,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08-409页。
    45参见郭墨兰、吕世忠:《齐文化研究》,济南:齐鲁书社,2006年版,第169、381页。
    46参见王克奇、王钧林主编:《山东通史·先秦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48-360页。
    47参见蔡一:《(管子)——中国最早的管理学文库》,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前言。
    48参见郭墨兰、吕世忠:《齐文化研究》,济南:齐鲁书社,2006年版,第4-6页。
    49参见郭墨兰、吕世忠:《齐文化研究》,济南:齐鲁书社,2006年版,第48-49页。
    50参见王志民:《齐文化概论》,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5页。
    51 参见杨玲:《中和与绝对的抗衡:先秦法家思想比较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5页。
    52 参见杨向奎:“论《吕刑》”,《管子学刊》,1990年第2期,第39-41页。
    53参见王京龙:《齐国人本思想研究》,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4页。
    54参见郭墨兰、吕世忠:《齐文化研究》,济南:齐鲁书社,2006年版,第8、9、11页。
    55《管子·心术上》。
    56《管子·心术上》。
    57《说文解字》。
    58参见张岱年:《张岱年全集》(第四卷),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475页。
    59参见陈鼓应:《易传与道家思想》,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7页。
    60参见龙大轩:《道与中国法律传统》,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4-11页。
    61《庄子·骈拇》。
    62《庄子·渔父》。
    63《史记·孟荀列传》。
    64《论衡·谴告》。
    65参见唐晓峰:《从混沌到秩序:中国上古地理思想史述论》,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62-63页。
    66《管子·形势》。
    67参见张连伟:《<管子>哲学思想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8年版,第30页。
    68《管子·戒》。
    69参见张连伟:《<管子>哲学思想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8年版,第52页。
    70《管子·宙合》。
    71《管子·形势解》。
    72《管子·侈靡》。
    73参见余敦康:“夏商周三代宗教——中国哲学思想发生的源头”,载姜广辉主编《中国哲学》第二十四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页。
    74参见唐晓峰:《从混沌到秩序:中国上古地理思想史述论》,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60页。
    75参见[美]马绛:“神话、宇宙观与中国科学的起源”,载[美]艾兰等主编:《中国古代思维模式与阴阳五行说探源》,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01-117页。
    76参见[美]艾兰:《水之道与德之端》,张海晏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5页。
    77《庄子·知北游》。
    78参见郝大维、安乐哲:《汉哲学思维的文化探源》,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50页。
    79《管子·版法解》。
    80参见唐晓峰:《从混沌到秩序:中国上古地理思想史述论》,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66页。
    81 参见王爱和:“中国宇宙观研究与西方理论模式”,载刘笑敢主编:《中国哲学与文化》(第一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18--238页。
    82参见杨向奎:“论‘道’”,《云南社会科学》,1991年第4期,第34页。
    83《管子·内业》。
    84《管子·心术上》。
    85《管子·度地》。
    86《管子·版法解》。
    87参见张岱年:“《管子》书中的哲学范畴”,《管子学刊》,1991年第3期,第3-7页。
    88 《管子·白心》。
    89参见杨玲:《中和与绝对的抗衡:先秦法家思想比较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30页。
    90《管子·内业》。
    91 参见[美]克利福德·格尔茨:《文化的解释》,韩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年版,第5页。
    92参见郭墨兰、吕世忠:《齐文化研究》,济南:齐鲁书社,2006年版,第328-332页。
    93参见王克奇、工钧林主编:《山东通史·先秦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97、298、302、303页。
    94《国语·楚语》。
    95《后汉书·东夷列传》。
    96参见李兆禄:《(诗经·齐风>研究》,济南:齐鲁书社,2008年版,第65-66页。
    97参见李炳海:《部族文化与先秦文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995年版,第359页。
    98《史记·封禅书》。
    99《庄子·达生》。
    100《易·系辞下》。
    101 参见袁珂:《中国神话史》,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9页。
    102 参见唐晓峰:《从混沌到秩序:中国上古地理思想史述论》,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27页。
    103参见武树臣等著:《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53、154、171页。
    104《尚书·君爽》。
    105《尚书·蔡仲之命》。
    106《尚书·康诰》。
    107 参见龙大轩:《道与中国法律传统》,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41-42页。
    108《史记·封禅书》。
    109《管子·牧民》。
    110《管子·轻重己》。
    111《管子·形势》。
    112《管子·侈靡》。
    113 参见郭墨兰、吕世忠:《齐文化研究》,济南:齐鲁书社,2006年版,第108-111页。
    114《尚书·尧典》。
    115《史记·封禅书》。
    116《礼记·郊特性》。
    117《史记·封禅书》。
    118《淮南子·天文训》。
    119《山海经·大荒南经》。
    120参见龙大轩:《道与中国法律传统》,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2页。
    121《庄子·大宗师》。
    122《管子·内业》。
    123《管子·宙合》。
    124《管子·心术上》。
    124《管子·内业》。
    126《管子·形势》。
    127《管子·内业》。
    128《管子·形势解》。
    129参见蔡一:《(管子>——中国最早的管理学文库》,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3-6页。
    130《管子·侈靡》。
    136《管子·心术上》。
    137《管子·侈靡》。
    138参见龙大轩:《道与中国法律传统》,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2页。
    139《管子·心术上》。
    140参见蔡一:《(管子>——中国最早的管理学文库》,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7-9页。
    141参见胡家聪:《管子新探》,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05-109页。
    142《管子·心术上》。
    143《管子·宙合》。
    144《管子·白心》。
    145《管子·任法》。
    146《管子·枢言》。
    147《管子·九守》。
    148《管子·九守》。
    149《管子·九守》。
    150《管子·九守》。
    151《管子·九守》。
    152《管子·九守》。
    153《管子·九守》。
    154《管子·九守》。
    155《管子·九守》。
    156《管子·心术上》。
    157《管子·心术上》。
    参见张连伟:《<管子>哲学思想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8年版,第33页。
    《管子·君臣上》。
    《管子·君臣上》。
    169参见牟宗三:《中国哲学十九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55页。
    170《管子·心术上》。
    171参见杨玲:《中和与绝对的抗衡:先秦法家思想比较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12页。
    172《管子·心术上》。
    173《管子·心术上》。
    174《管子·心术上》。
    175《管子·霸言》。
    176参见杨玲:《中和与绝对的抗衡:先秦法家思想比较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16页。
    177《管子·形势解》。
    178《管子·宙合》。
    179《管子·君臣上》。
    180《管子·五辅》。
    181 参见胡家聪:《管子新探》,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30-131页。
    182参见胡家聪:《管子新探》,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65-467页。
    183《管子·明法》。
    184参见张连伟:《<管子>哲学思想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8年版,第241页。
    185《左传·昭公十八年》。
    186参见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4页。
    187《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188《左传·僖公十六年》。
    189《左传·昭公十八年》。
    190《道德经》第三十七章。
    191《论语·阳货》。
    192《墨子·非命中》。
    193《管子·形势》。
    194《管子·牧民》。
    195《管子·七法》。
    196《管子·形势解》。
    197《管子·形势》。
    198 See Chung-Hwan Chen(陈康)What does Lao-tzu Mean by the Term "Tao"? Tsing Hua Journal of Chinese
    204参见冯契:《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上),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9年版,第103-113页。
    205参见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495-496页。
    206《管子·心术下》。
    207《管子·心术上》。
    208《礼记·乐记》。
    209《管子·心术上》。
    210《管子·白心》。
    211《管子·幼官》。
    212 参见张连伟:《<管子>哲学思想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8年版,第45页。
    213参见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94页。
    214《管子·心术上》。
    215《管子·君臣上》。
    216《管子·君臣下》。
    217《管了·治国》。
    218《管子·君臣上》。
    219《管子·牧民》。
    220《管子·七法》。
    221《管子·乘马》。
    222《管子·形势》。
    223参见周昌忠:《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138页。
    224《管子·牧民》。
    225《管子·牧民》。
    226《管子·禁藏》。
    227《管子·版法解》。
    228参见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24页。
    229《管子·形势》。
    230参见刘泽华:《中国传统政治哲学与社会整合》,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95页。
    231《管子·形势解》。
    232参见胡家聪:《管子新探》,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65页。
    233《管子·八观》。
    234《管子·白心》。
    235参见张连伟:《(管子)哲学思想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8年版,第58页。
    236《管子·形势解》。
    237参见杨玲:《中和与绝对的抗衡:先秦法家思想比较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27页。
    238参见杨玲:《中和与绝对的抗衡:先秦法家思想比较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31页。
    239参见胡家聪:《管子新探》,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40--443页。
    240《管子·牧民》。
    241 《管子·形势》。
    242《管子·君臣上》。
    243《管子·宙合》。
    244《管子·白心》。
    245参见郭墨兰、吕世忠:《齐文化研究》,济南:齐鲁书社,2006年版,第117-119页。
    246参见郭墨兰、吕世忠:《齐文化研究》,济南:齐鲁书社,2006年版,第279-280页。
    247《礼记·王制》。
    248参见郭墨兰、吕世忠:《齐文化研究》,济南:齐鲁书社,2006年版,第120-121页。
    249参见乐爱国:《管子的科技思想》,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87页。
    250《管子·禁藏》。
    251参见胡家聪:《管子新探》,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38页。
    252参见王克奇、王钧林主编:《山东通史·先秦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8-101页。
    253参见童书业:《春秋史》,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29页。
    254参见郭墨兰、吕世忠:《齐文化研究》,济南:齐鲁书社,2006年版,第136-137页。
    255《左传·庄公十五年》。
    256《左传·庄公二十七年》。
    257《公羊传·僖公四年》。
    258《史记·齐太公世家》。
    259《史记·齐太公世家》。
    260参见杨玲:《中和与绝对的抗衡:先秦法家思想比较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08页。
    261《管子·心术上》。
    262参见郭墨兰、吕世忠:《齐文化研究》,济南:齐鲁书社,2006年版,第15页。
    263参见郭墨兰、吕世忠:《齐文化研究》,济南:齐鲁书社,2006年版,第169、172页。
    264参见胡家聪:《管子新探》,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4-46页。
    265《管子·形势解》。
    266《管子·形势》。
    267《管子·牧民》。
    268《管子·牧民》。
    269参见王京龙:《齐国人本思想研究》,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73-274页。
    270参见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0页。
    271 参见郭墨兰、吕世忠:《齐文化研究》,济南:齐鲁书社,2006年版,总序。
    272参见王京龙:《齐国人本思想研究》,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29-333页。
    273《管子·霸言》。
    274参见胡家聪:《管子新探》,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9页。
    275《管子·霸言》。
    276《春秋毂梁传·庄公二十七年》。
    277《管子·地数》。
    278《史记·燕世家》。
    279《管子·法法》。
    280参见王京龙:“《管子》‘关市几而不征’新解”,《经济纵横》,1991年第4期,第54-56页。
    281《管子·揆度》。
    282《管子·重令》。
    283《管子·正》。
    284《管子·法法》。
    285《管子·重令》。
    286参见胡家聪:《管子新探》,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8-50页。
    287参见胡家聪:《管子新探》,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34页。
    288《管子·七法》。
    289《管子·法法》。
    290《墨子·明鬼》。
    291 参见郭墨兰、吕世忠:《齐文化研究》,济南:齐鲁书社,2006年版,第327页。
    292参见陈奇猷:《吕氏春秋新校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617页。
    293《国语·齐语》。
    294《管子·法法》。
    295《管子·任法》。
    296参见杨玲:《中和与绝对的抗衡:先秦法家思想比较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38页。
    297《管子·七臣七主》。
    298《管子·法禁》。
    299参见王京龙:《齐国人本思想研究》,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91-295页。
    300参见孙春增:《先秦法哲学思想研究》,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01-202页。
    301《管子·七臣七主》。
    302《管子·正世》。
    303《管子·任法》。
    304《管子·任法》。
    305参见邱文山:《齐文化与中华文明》,济南:齐鲁书社,2006年版,第342页。
    306《管子·法法》。
    307《管子·法禁》。
    308《管子·君臣上》。
    309参见蔡一:《<管子>——中国最早的管理学文库》,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68-72页。
    310《管子·明法》。
    311《管子·法禁》。
    312《管子·君臣上》。
    313《管子·任法》。
    314《管子·版法解》。
    315《管子·任法》。
    316《管子·宙合》。
    317《管子·君臣上》。
    318《管子·君臣下》。
    319《管子·君臣上》。
    320《管子·君臣下》。
    321《管子·法禁》。
    322《管子·版法》。
    323《管子·任法》。
    324《管子·白心》。
    325《管子·任法》
    326《管子·形势解》。
    327《管子·心术下》。
    328《管子·法法》。
    329《管子·版法解》。
    330《管子·版法解》。
    331《管子·权修》。
    332《管子·乘马》。
    333《管子·小匡》。
    334《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335 参见王京龙:《齐国人本思想研究》,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9-42页。
    336《管子·大匡》。
    337《管子·大匡》。
    338参见甄尽忠:《先秦社会救助思想研究》,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110页。
    339《周礼·秋官·司刺》。
    340《周礼·秋官·司厉》。
    341《礼记·曲社上》。
    342《管子·戒》。
    343《管子·正》。
    344《管子·七法》。
    345《管子·法法》。
    346《管子·任法》。
    347《管子·法法》。
    348《管子·明法解》。
    349《管子·权修》。
    350《管子·法法》。
    351 参见杨玲:《中和与绝对的抗衡:先秦法家思想比较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47页。
    352《管子·明法解》。
    353《管子·七法》。
    354参见胡家聪:《管子新探》,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52页。
    355《管子·法禁》。
    356参见钟肇鹏、孙开泰:《管子简释》,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64页。
    357《管子·立政》。
    358《管子·法禁》。
    359参见张连伟:《(管子)哲学思想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8年版,第161-162页。
    360《管子·君臣上》。
    361《管子·法法》。
    362《管子·重令》。
    363’《管子·任法》。
    364《管子·重令》。
    365《管子·重令》。
    366《管子·重令》。
    367参见邱文山:《齐文化与中华文明》,济南:齐鲁书社,2006年版,第343-345页。
    368《管子·君臣上》。
    369《管子·君臣下》。
    370《管子·法法》。
    371 参见郭墨兰、吕世忠:《齐文化研究》,济南:齐鲁书社,2006年版,第103页。
    372《尚书·大禹谟》。
    373《论衡·是应》。
    374《管子·禁藏》。
    375《管子·任法》。
    376《管子·版法解》。
    377《管子·正世》。
    378《管子·立政》。
    379《管子·君臣下》。
    380《管子·法禁》。
    381《管子·版法》。
    382《管子·版法解》。
    383《管子·任法》。
    384《管子·法法》。
    385参见蔡一:《(管子)——中国最早的管理学文库》,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65-66页。
    386《管子·任法》。
    387《管子·明法》。
    388《管子·明法解》。
    389《管子·正世》。
    390《管子·明法解》。
    391《管子·禁藏》。
    392《管子·幼官》。
    393《管子·君臣上》。
    394《管子·兵法》。
    395参见蔡一:《(管子>——中国最早的管理学文库》,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66页。
    396《管子·重令》。
    397《管子·重令》。
    398《管子·任法》。
    399 参见杨玲:《中和与绝对的抗衡:先秦法家思想比较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42页。
    400《管子·七法》。
    401 《管子·君臣上》。
    402《管子·权修》。
    403 参见蔡一:《(管子)——中国最早的管理学文库》,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77-80页。
    404《管子·山权数》。
    405《管子·版法》。
    406《管子·形势解》。
    407参见杨玲:《中和与绝对的抗衡:先秦法家思想比较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52-153页。
    408《管子·君臣下》。
    409《管子·法法》。
    410参见杨鸿烈:《中国法思想史》,上海:上海书店,1984年版,第138页。
    411《管子·正世》。
    412《管子·君臣上》。
    413《管子·七法》。
    414《管子·七法》。
    415《子·君臣上》。
    416《管子·君臣上》。
    417《管子·山权数》。
    418《管子·山权数》。
    419《管子·山权数》。
    420《管子·轻重乙》。
    421《管子·牧民》。
    422《管子·牧民》。
    423《管子·权修》。
    424参见胡家聪:《管子新探》,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24页。
    425《管子·八观》。
    426《管子·禁藏》。
    427《管子·法法》。
    428《管子·法法》。
    429《管子·法法》。
    430参见郭墨兰、吕世忠:《齐文化研究》,济南:齐鲁书社,2006年版,第125-127页。
    431参见王克奇、王钧林主编:《山东通史·先秦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99页。
    432《汉书·地理志》。
    433《史记·货殖列传》。
    434《六韬·文韬·国务》。
    435《六韬·文韬·赏罚》。
    436《吕氏春秋·长见》。
    437《汉书·地理志》。
    438参见王京龙:《齐国人本思想研究》,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0-11页。
    439《汉书·地理志》。
    440《管子·明法解》。
    441《国语·齐语》。
    442参见王京龙:《齐国人本思想研究》,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22-223页。
    443《管子·九守》。
    444《管子·权修》。
    445《管子·法法》。
    446参见杨玲:《中和与绝对的抗衡:先秦法家思想比较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44页。
    447参见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494页。
    448 参见杨玲:《中和与绝对的抗衡:先秦法家思想比较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26页。
    449参见牟宗三:《中国哲学十九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49-150页。
    450参见胡家聪:《管子新探》,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序一
    451《管子·立政》。
    452参见杨玲:《中和与绝对的抗衡:先秦法家思想比较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50页。
    453《史记·齐太公世家》。
    454《管子·侈靡》。
    455《管子·形势解》。
    456《说苑·卷八》。
    457参见王京龙:《齐国人本思想研究》,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99、300、301、302、306页。
    458参见杨玲:《中和与绝对的抗衡:先秦法家思想比较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3-24页。
    459《论衡·儒增》。
    460《左传·成公十三年》。
    461《管子·立政》。
    462参见郭墨兰、吕世忠:《齐文化研究》,济南:齐鲁书社,2006年版,第298-299页。
    463《六韬·文韬·赏罚》。
    464《管子·牧民》。
    465《荀子·议兵》。
    466参见王克奇、王钧林主编:《山东通史·先秦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45-246页。
    467《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468《左传·僖公二十七年》。
    469参见王京龙:《齐国人本思想研究》,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95页。
    470《国语·齐语》。
    471《管子·牧民》。
    472《管子·君臣上》。
    473《管子·任法》。
    474参见张连伟:《(管子>哲学思想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8年版,第245页。
    475参见王京龙:“《管子》之法对中国法制思想史的贡献”,《昭通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4期,第6-9页。
    476《管子·权修》。
    477参见郭墨兰、吕世忠:《齐文化研究》,济南:齐鲁书社,2006年版,第105-106页。
    478《说文解字》。
    479参见王克奇、王钧林主编:《山东通史·先秦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96-297页。
    480《山海经·海内西经》。
    481《后汉书·东夷列传》。
    482《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483《左传·僖公二十七年》。
    484《左传·昭公十七年》。
    485《论语·公冶长》。
    486《论语·子罕》。
    487《论语·述而》。
    488《后汉书·东夷列传》。
    489参见李兆禄:《(诗经·齐风)研究》,济南:齐鲁书社,2008年版,第7、13、14页。参见王克奇、王钧林主编:《山东通史·先秦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87-288页。
    490参见王洲明、王培元:《齐国文学艺术史》,济南:齐鲁书社,第376页。
    491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
    492《汉书·地理志》。
    493《史记·货殖列传》。
    494参见王克奇、王钧林主编:《山东通史·先秦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119页。
    495《左传·昭公二十六年》。
    496《史记·齐太公世家》。
    497参见胡家聪:《管子新探》,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8页。
    498《管子·幼官》。
    499参见蔡一:《<管子>——中国最早的管理学文库》,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81-85页。
    500《管子·形势解》。
    501《管子·权修》。
    502《管子·七臣七主》。
    503参见郭墨兰、吕世忠:《齐文化研究》,济南:齐鲁书社,2006年版,第253-254页。
    504《管子·明法解》。
    505《管子·正》。
    506《管子·侈靡》。
    507《管子·权修》。
    508《管子·八观》。
    509《管子·正世》。
    510参见胡家聪:《管子新探》,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36页。
    511《管子·七法》。
    512《管子·七法》。
    513《管子·牧民》。
    514《管子·五辅》。
    516参见邱文山:《齐文化与中华文明》,济南:齐鲁书社,2006年版,第337-341页。
    516《管子·七臣七主》。
    517《管子·八观》。
    518《管子·权修》。
    519《管子·小匡》。
    520《管子·小匡》。
    521《管子·大匡》。
    522《管子·心术下》。
    523《管子·形势解》。
    524《管子·心术上》。
    525《管子·君臣下》。
    526《管子·牧民》。
    527《管子·五辅》。
    528《管子·君臣下》。
    529《管子·五辅》。
    530《管子·小匡》。
    531《管子·权修》。
    532《管子·牧民》。
    533《管子·霸言》。
    534《管子·法法》。
    535《管子·牧民》。
    536参见张连伟:《(管子)哲学思想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8年版,第159页。
    537《管子·明法》。
    538《管子·明法》。
    539《管了·禁藏》。
    540《管子·法法》。
    541 参见张连伟:《(管子)哲学思想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8年版,第235页。
    542参见杨玲:《中和与绝对的抗衡:先秦法家思想比较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72、189页。
    543 参见胡家聪:《管子新探》,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0-42页。
    544《管子·心术上》。
    545参见张连伟:《<管子>哲学思想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8年版,第237页。
    546《管子·法禁》。
    547《管子·心术上》。
    548《管子·任法》。
    549参见胡家聪:《管子新探》,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35页。
    550《管子·七法》。
    551《管子·权修》。
    552《管子·形势解》。
    553《管子·君臣上》。
    554《管子·心术上》。
    555《管子·君臣上》。
    556《管子·版法解》。
    557参见杨玲:《中和与绝对的抗衡:先秦法家思想比较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94-196页。
    558参见胡家聪:《管子新探》,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68页。
    559《管子·五辅》。
    560《管子·权修》。
    560参见张岱年:“《管子》学说的历史价值”,《管子学刊》,1987年创刊号,第7-8页。
    562参见胡家聪:《管子新探》,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55页。
    563参见张连伟:《(管子)哲学思想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8年版,第151页。
    564《管子·幼官》。
    565《管子·心术上》。
    566《管子·五辅》。
    567《管子·正世》。
    568《管子·枢言》。
    569参见马征:《多视野中的礼仪文化》,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6页。
    570参见张奇伟:《亚圣精蕴》,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47页。
    571《管子·法禁》。
    572《管子·君臣下》。
    573《管子·兵法》。
    574《管子·形势解》。
    575参见张连伟:《<管子)哲学思想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8年版,第170页。
    576参见马征:《多视野中的礼仪文化》,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6页。
    577参见郭墨兰、吕世忠:《齐文化研究》,济南:齐鲁书社,2006年版,第56-60页。
    578参见张连伟:《(管子)哲学思想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8年版,第166页。
    579参见蔡一:《<管子>-—中国最早的管理学文库》,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16-19页。
    580参见郭墨兰、吕世忠:《齐文化研究》,济南:齐鲁书社,2006年版,第32页。
    581《管子·立政》。
    582《管子·立政》。
    583《管子·立政》。
    584《管子·牧民》。
    585参见胡家聪:《管子新探》,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40页。
    596参见郭墨兰、吕世忠:《齐文化研究》,济南:齐鲁书社,2006年版,第33页。
    587参见胡家聪:《管子新探》,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96-402页。
    588参见胡家聪:《管子新探》,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96页。
    589《管了·形势》。
    590参见王克奇、王钧林主编:《山东通史·先秦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52-154页。
    591 参见郭沫若:《十批判书》,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157页。
    592参见张连伟:《<管子>哲学思想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8年版,第211页。
    593 参见白奚:《稷下学研究》,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94页。
    594《慎子·因循》。
    595《吕氏春秋·执一》。
    596《管子·白心》。
    597《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598《孟子·梁惠王上》。
    599《吕氏春秋·执一》。
    600《战国策·齐策》。
    601《说苑·君道》。
    602《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603《战国策·齐策》。
    604《管子·枢言》。
    605《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606《管子·幼官》。
    607刘向《别录》。
    608参见胡家聪:《管子新探》,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93-394页。
    609参见郭墨兰、吕世忠:《齐文化研究》,济南:齐鲁书社,2006年版,第30-31页。
    610参见李学勤:“《吴越文化新探》读后”,《历史研究》,1989年第3期,第120-124页。
    611《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612《管子·任法》。
    613《管子·心术上》。
    614 参见胡家聪:《管子新探》,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32-437页。
    615参见胡家聪:《管子新探》,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32-135页。
    616《管子·君臣上》。
    617《管子·君臣上》。
    618《管子·君臣下》。
    619《管子·君臣上》。
    620《管子·君臣下》。
    621《国语·齐语》。
    622参见中华书局编辑:《云梦秦简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26页。
    623《管子·君臣上》。
    624参见张连伟:《(管子)哲学思想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8年版,第122页。
    625《管子·君臣下》。
    626《管子·法法》。
    627《管子·四时》。
    628《管子·枢言》。
    629《管子·心术上》。
    630《管子·心术上》。
    631《管子·内业》。
    632《说文解字》。
    633《管子·七臣七主》。
    634《管子·明法解》。
    635《管子·形势解》。
    636《管子·形势解》。
    637《管子·君臣上》。
    638参见杨玲:《中和与绝对的抗衡:先秦法家思想比较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1-54页。
    639参见胡家聪:《管子新探》,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0页。
    640参见杨玲:《中和与绝对的抗衡:先秦法家思想比较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24页。
    641 参见杨玲:《中和与绝对的抗衡:先秦法家思想比较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00页。
    642《管子·法法》。
    643《管子·明法解》。
    644《管子·法法》。
    645《管子·立政》。
    646《管子·明法解》。
    647《管子·七臣七主》。
    648《管子·法法》。
    649《管子·明法解》。
    650参见杨玲:《中和与绝对的抗衡:先秦法家思想比较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06页。
    651《管子·霸言》。
    652《管子·七臣七主》。
    653《管子·君臣上》。
    654《管子·法法》。
    655《管子·任法》。
    656《管子·七臣七主》。
    657《管子·禁藏》。
    658《管子·禁藏》。
    659《管子·君臣上》。
    660《管子·法法》。
    661《管子·法法》。
    662《管子·任法》。
    663《管子·任法》。
    664《管子·心术上》。
    665《管子·内业》。
    666参见王京龙:《齐国人本思想研究》,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91-292页。
    667《管子·君臣上》。
    668《管子·君臣下》。
    669《管子·牧民》。
    670《管子·法法》。
    671《管子·版法解》。
    672《管子·版法解》。
    673参见胡家聪:《管子新探》,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2-63页。
    674参见胡家聪:《管子新探》,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03、105页。
    675《管子·形势》。
    676《管子·宙合》。
    677参见郭墨兰、吕世忠:《齐文化研究》,济南:齐鲁书社,2006年版,第282-283页。
    678参见本杰明·史华兹:《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程钢译,刘东校,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74-175页。
    679《孟子·告子下》。
    680《孟_子·告子下》。
    681《论语·阳货》。
    682《孟子·告子上》。
    683《荀子·性恶》。
    684《荀子·性恶》。
    685《荀子·性恶》。
    686《荀子·性恶》。
    687参见王杰:《儒家文化的人学视野》,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年版,第173页。
    688参见王京龙:《齐国人本思想研究》,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69-271页。
    689参见武树臣等著:《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82页。
    690参见乐爱国:《管子的科技思想》,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88-190页。
    691《管子·治国》。
    692《管子·治国》。
    693《管子·治国》。
    694《管子·治国》。
    695《管子·五辅》。
    696《管子·牧民》。
    697《管子·地数》。
    698《管子·禁藏》。
    699参见王京龙:《齐国人本思想研究》,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62-263页。
    700参见张连伟:《(管子)哲学思想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8年版,第66页。
    701《管子·形势解》。
    702《管子·禁藏》。
    703《管子·七法》。
    704参见王京龙:《齐国人本思想研究》,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3-25页。
    705《管子·七法》。
    706《管子·心术上》。
    707参见张连伟:《<管子>哲学思想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8年版,第234页。
    708《国语·齐语》。
    709《国语·齐语》。
    710参见郭齐家、赵发中:《<管子>的教育思想》,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第208页。
    711《管子·小匡》。
    712《管子·小匡》。
    713《管子·小匡》。
    714参见张正明:《年鉴学派史学范式研究》,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版,衣俊卿总序。
    715参见王克奇、王钧林主编:《山东通史·先秦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77-279页。
    716参见蔡一:《(管子)——中国最早的管理学文库》,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111-112页。
    717参见郭墨兰、吕世忠:《齐文化研究》,济南:齐鲁书社,2006年版,第281-282页。
    718 参见王克奇、王钧林主编:《山东通史·先秦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59-167页。
    719《周礼·秋官》。
    720《左传·定公七年》。
    721《左传·哀公六年》。
    722《国语·齐语》。
    723《诗经·豳风·七月》。
    724《左传·哀公十五年》。
    725参见王京龙:《齐国人本思想研究》,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61页。
    726《管子·任法》。
    727《管子·任法》。
    728参见王京龙:《齐国人本思想研究》,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11-212页。
    729《管子·禁藏》。
    730《管子·枢言》。
    731《管子·权修》。
    732参见蔡一:《(管子)——中国最早的管理学文库》,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11-13页。
    733《尔雅》。
    734《管子·白心》。
    735《管子·法法》。
    736《管子·正世》。
    737《管子·正世》。
    738《管子·版法解》。
    739《管子·白心》。
    740《管子·牧民》。
    741《管子·形势解》。
    742《管子·形势解》。
    743《管子·版法解》。
    744参见甄尽忠:《先秦社会救助思想研究》,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63-64页。
    745《管子·治国》。
    746《管子·小匡》。
    747《管子·乘马》。
    748参见陈逸光:“论《管子》的民本思想”,《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2期,第19-24页。
    749《管子·君臣上》。
    750参见王京龙:《齐国人本思想研究》,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66-75页。
    751《管子·霸形》。
    752参见王京龙:《齐国人本思想研究》,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32-233页。
    753参见邱文山:《齐文化与中华文明》,济南:齐鲁书社,2006年版,第326-330页。
    754《管子·法法》。
    755《管子·禁藏》。
    756《管子·小匡》。
    757《管子·治国》。
    758《管子·轻重乙》。
    759《管子·海王》。
    760参见王京龙:《齐国人本思想研究》,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06-209页。
    761《管子·治国》。
    762《管子·权修》。
    763参见杨玲:《中和与绝对的抗衡:先秦法家思想比较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39页。
    764《管子·宙合》。
    765《管子·君臣上》。
    766《管子·五辅》。
    767《管子·七法》。
    768《管子·君臣上》。
    769《管了·五辅》。
    770《管子·正》。
    771《管子·五辅》。
    772《管子·牧民》。
    773《管子·立政》。
    774《说文解字》。
    775《礼记·礼运》。
    776《左传·隐公十一年》。
    777《管子·牧民》。
    778参见张连伟:《(管子)哲学思想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8年版,第152-153页。
    779《管子·禁藏》。
    780《管子·牧民》。
    781《管子·枢言》。
    782参见张连伟:《<管子)哲学思想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8年版,第146页。
    783《左传·宣公三年》。
    784 参见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90页。
    785《管子·兵法》。
    786 参见张连伟:《<管子>哲学思想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8年版,第148页。
    787《管子·禁藏》。
    788《管子·禁藏》。
    789《管子·君臣上》。
    790参见王京龙:《齐国人本思想研究》,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概要。
    791《管子·牧民》。
    792参见杨玲:《中和与绝对的抗衡:先秦法家思想比较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07页。
    793《管子·治国》。
    794《管子·巨乘马》。
    795管子·侈靡》。
    796参见杨玲:《中和与绝对的抗衡:先秦法家思想比较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13-114页。
    797参见王京龙:《齐国人本思想研究》,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页。
    798参见王京龙:《齐国人本思想研究》,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9-20页。
    799《管子·牧民》。
    800参见胡家聪:《管子新探》,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85-187页。
    801《管子·轻重乙》。
    802《管子·国准》。
    803参见王京龙:《齐国人本思想研究》,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1页。
    804参见郭墨兰、吕世忠:《齐文化研究》,济南:齐鲁书社,2006年版,第32页。
    805《管子·轻重乙》。
    806参见胡家聪:《管子新探》,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26页。
    807《管子·君臣上》。
    808参见胡家聪:《管子新探》,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7页。
    809参见王京龙:《齐国人本思想研究》,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08-315页。
    810《管子·牧民》。
    811参见郭墨兰、吕世忠:《齐文化研究》,济南:齐鲁书社,2006年版,第124-125页。
    812参见战化军:《管仲评传》,济南:齐鲁书社,2001年版,第45页。
    813《管子·立政》。
    814《管子·立政》。
    815 参见胡家聪:《管子新探》,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9页。
    816 参见蔡一:《(管子)——中国最早的管理学文库》,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73-75页。
    817《管子·明法》。
    818《管子·重令》。
    819《管子·重令》。
    820《管子·任法》。
    821 参见胡家聪:《管子新探》,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79页。
    822《管子·立政》。
    823《管子·立政》。
    824参见蔡一:《<管子>——中国最早的管理学文库》,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198-201页。
    825《管子·权修》。
    826《管子·海王》。
    827《管子·海王》。
    828《管子·地数》。
    829《管子·海王》。
    835《管子·形势解》。
    836《管子·权修》。
    837《管子·版法》。
    838参见王京龙:《齐国人本思想研究》,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68页。
    839《管子·权修》。
    840参见胡家聪:《管子新探》,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2-33页。
    841《管子·形势》。
    842《管子·权修》。
    843《管子·乘马》。
    844《管子·乘马》。
    845 参见王京龙:《齐国人本思想研究》,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35-236页。
    846《管子·五辅》。
    847《管子·法法》。
    848《管子·禁藏》。
    849《管子·参患》。
    850《管子·五辅》。
    851《管子·法法》。
    852《管子·形势解》。
    853《管子·形势解》。
    854《管子·权修》。
    855《管子·牧民》。
    856参见蔡一:《<管子>——中国最早的管理学文库》,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137-140页。
    857《管子·八观》。
    858《管子·枢言》。
    859《管子·枢言》。
    860《管子·枢言》。
    861《管子·戒》。
    862《管子·乘马》。
    863《管子·形势》。
    864《管子·法法》。
    865《管子·形势解》。
    866《管子·形势解》。
    867《管子·八观》。
    868《管子·八观》。
    869《管子·八观》。
    870《管子·立政》。
    871《管子·山至数》。
    872《管子·山至数》。
    873《管子·乘马》。
    874参见邱文山:《齐文化与中华文明》,济南:齐鲁书社,2006年版,第229-232页。
    875《国语·齐语》。
    876《晏子春秋》。
    877《考工记·匠人》。
    878《孟子·滕文公上》。
    879参见王克奇、王钧林主编:《山东通史·先秦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76-178页。
    880《诗经·齐风·南山》。
    881《诗经·齐风·南山》。
    882《论语·微子》。
    883《管子·小匡》。
    884《管子·牧民》。
    885《管子·立政》。
    886《管子·乘马》。
    887《管子·禁藏》。
    888参见郭墨兰、吕世忠:《齐文化研究》,济南:齐鲁书社,2006年版,第286-288页。
    889《管子·乘马》。
    890《管子·大匡》。
    891 《管子·乘马》。
    892《管子·霸形》。
    893《管子·小匡》。
    894《管子·海王》。
    895参见郭墨兰、吕世忠:《齐文化研究》,济南:齐鲁书社,2006年版,第288-290页。
    896管子·乘马》。
    897参见胡家聪:《管子新探》,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29页。
    898参见乐爱国:《管子的科技思想》,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33-139页。
    899参见甄尽忠:《先秦社会救助思想研究》,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53页。
    900《管子·轻重己》。
    901《管子·乘马》。
    902《管子·乘马》。
    903《管子·巨乘马》。
    904《管子·巨乘马》。
    905《管子·度地》。
    906《管子·度地》。
    907《管子·小匡》。
    908《管子·版法解》。
    909《管子·巨乘马》。
    910《管子·禁藏》。
    911《管子·禁藏》。
    912《管子·禁藏》。
    913《管子·山国轨》。
    914《管子·七臣七主》。
    915《管子·轻重己》。
    916《管子·八观》。
    917参见胡家聪:《管子新探》,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81页。
    918《管子·七法》。
    919《管子·权修》。
    920《管子·七法》。
    921 《管子·治国》。
    922《管了·牧民》。
    923 参见胡家聪:《管子新探》,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54页。
    924参见胡家聪:《管子新探》,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8页。
    925《管子·治国》。
    926参见郭墨兰、吕世忠:《齐文化研究》,济南:齐鲁书社,2006年版,第258、259、260、274、275页。
    927参见胡家聪:《管子新探》,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0页。
    928《管子·小匡》。
    929《考工记》。
    930《管子·度地》。
    931《管子·治国》。
    932《管子·轻重甲》。
    933参见胡家聪:《管子新探》,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1页。
    934《叔夷钟》铭文。
    935参见雷从云:“三十年来春秋战国铁器发展述略”,《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80年第2期,第92-102页。
    936《管子·牧民》。
    937《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938《史记·滑稽列传》。
    939参见胡家聪:《管子新探》,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52-155页。
    940参见杨玲:《中和与绝对的抗衡:先秦法家思想比较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86-87
    947参见王献唐:《山东古国考》,济南:齐鲁书社,1983年版,第219页。
    948《左传·昭公十七年》。
    949《论语·雍也》。
    950《史记·鲁周公世家》。
    951《史记·齐太公世家》。
    952《汉书·地理志》。
    953《左传·昭公二年》。
    954左传·襄公二十九年》。
    955《管子·轻重乙》。
    956参见郭墨兰、吕世忠:《齐文化研究》,济南:齐鲁书社,2006年版,第180页。
    957参见杨玲:《中和与绝对的抗衡:先秦法家思想比较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6页。
    958《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959参见王京龙:《齐国人本思想研究》,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22-324页。
    960《盐铁论·轻重》。
    961《史记·货殖列传》。
    962参见杨玲:《中和与绝对的抗衡:先秦法家思想比较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0页。
    963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十》,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08页。
    964参见王京龙:《齐国人本思想研究》,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5页。
    965参见刘梦溪主编:《中国现代学术经典·刘师培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732-733页。
    966 参见[德]黑格尔:《历史哲学》,王造时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版,第96-97页。
    967参见王京龙:《齐国人本思想研究》,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6页。
    968《管子·问》。
    969《管子·小匡》。
    970《管子·轻重乙》。
    971 参见王京龙:《齐国人本思想研究》,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36-237页。
    972参见杨玲:《中和与绝对的抗衡:先秦法家思想比较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97--98页。
    973 参见胡家聪:《管子新探》,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72-473页。
    974《管子·乘马》。
    975《商君书·算地》。
    976《管子·立政》。
    977参见王京龙:《齐国人本思想研究》,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41--344页。
    978 参见杨玲:《中和与绝对的抗衡:先秦法家思想比较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79页。
    979参见胡家聪:《管子新探》,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62-167页。
    980参见胡家聪:《管子新探》,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68-169页。
    981《管子·国蓄》。
    982参见杨玲:《中和与绝对的抗衡:先秦法家思想比较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94页。
    983《管子·国蓄》。
    984《管子·国蓄》。
    985参见郭墨兰、吕世忠:《齐文化研究》,济南:齐鲁书社,2006年版,第292页。
    986《管子·乘马》。
    987《管子·轻重乙》。
    988参见杨玲:《中和与绝对的抗衡:先秦法家思想比较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98页。
    989参见巫宝三:《先秦经济思想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561页。
    990《管子·国蓄》。
    991 参见甄尽忠:《先秦社会救助思想研究》,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87页。
    992《管子·轻重乙》。
    993《管子·国蓄》。
    994《管子·国蓄》。
    995参见胡家聪:《管子新探》,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72-179页。
    996《管子·国蓄》。
    997《管子·事语》。
    998《管子·揆度》。
    999参见胡家聪:《管子新探》,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69-171页。
    1000《管子·山至数》。
    1001《管子·轻重甲》。
    1002《管子·乘马数》。
    1003《管子·国蓄》。
    1004《管子·轻重乙》。
    1005《管子·国蓄》。
    1006参见王克奇、王钧林主编:《山东通史·先秦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38-239页。
    1007参见蔡一:《<管子>——中国最早的管理学文库》,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51-54页。
    1008《管子·八观》。
    1009参见王京龙:《齐国人本思想研究》,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64页。
    1010《管子·五辅》。
    1011《管子·入国》。
    1012《管子·入国》。
    1013《管子·入国》。
    1014《管子·入国》。
    1015《管子·入国》。
    1016《管子·入国》。
    1017《管子·入国》。
    1018《管子·入国》。
    1019《管子·入国》。
    1020《管子·问》。
    1021《管子·问》。
    1022《管子·问》。
    1023《管子·问》。
    1024《管子·问》。
    1025《管子·问》。
    1026《管子·问》。
    1027《管子·问》。
    1028《管子·问》。
    1029《管子·轻重己》。
    1030《管子·揆度》。
    1031《管子·揆度》。
    1032《管子·揆度》。
    1033《管子·轻重丁》。
    1034《管子·轻重丁》。
    1035《管子·轻重乙》。
    1036《管子·轻重乙》。
    1037《管子·轻重乙》。
    1038参见蔡一:《<管子>——中国最早的管理学文厍》,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187-192页。
    1039《管子·君臣上》。
    1040《管子·权修》。
    1041《管子·侈靡》。
    1042《管子·轻重甲》。
    1043《管子·国蓄》。
    1044《管子·国蓄》。
    1045《管子·揆度》。
    1046《管子·轻重甲》。
    1047《管子·国蓄》。
    1048《管子·揆度》。
    1049《管子·轻重乙》。
    1050《管子·轻重乙》。
    1051《管子·国蓄》。
    1052《管子·轻重甲》。
    1053《管子·轻重丁》。
    1054《管子·轻重丁》。
    1055《管子·轻重丁》。
    1056《管子·轻重丁》。
    1057《管子·轻重甲》。
    1058参见胡家聪:《管子新探》,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06页。
    1059参见蔡一:《(管子)——中国最早的管理学文库》,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203-204页。
    1060《管子·侈靡》。
    1061《管子·乘马数》。
    1062《管子·侈靡》。
    1063参见王克奇、王钧林主编:《山东通史·先秦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00-301页。
    1064《史记·货殖列传》。
    1065《管子·小匡》。
    1066《史记·管晏列传》。
    1067《史记·齐太公世家》。
    1068《韩非子·内储说上》。
    1069《韩非子·内储说上》。
    1070《战国策·齐策一》。
    1071《汉书·龚遂传》。
    1072参见李兆禄:《(诗经·齐风)研究》,济南:齐鲁书社,2008年版,第80页。
    1073《诗经·齐风·敝笱》。
    1074《诗经·齐风·载驱》。
    1075《诗经·齐风·卢令》。
    1076《管子·侈靡》。
    1077《管子·侈靡》。
    1078《管子·侈靡》。
    1079参见郭墨兰、吕世忠:《齐文化研究》,济南:齐鲁书社,2006年版,第325页。
    1080参见王克奇、王钧林主编:《山东通史·先秦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67、269、270页。
    1081《说文解字》。
    1082《易·系辞下》。
    1083《论语·为政》。
    1084《礼记·檀弓上》。《礼记·丧大记》。
    1085《墨子·节葬》。
    1086《韩非子·内储说上》。
    1087《管子·山国轨》。
    1088《史记·苏秦列传》。
    1089参见杨玲:《中和与绝对的抗衡:先秦法家思想比较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24页。
    1090参见金敏:“法出乎道——论《管子》的道法观”,《浙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3期,第40-43页。
    1091《管子·形势解》。
    1092《管子·形势解》。
    1093《管子·形势解》。
    1094《管子·形势解》。
    1095 参见杨玲:《中和与绝对的抗衡:先秦法家思想比较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26页。
    1096《管子·任法》。
    1097《管子·立政》。
    1098参见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256页。
    1099参见杨玲:《中和与绝对的抗衡:先秦法家思想比较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21页。
    1100《管子·任法》。
    1101《管子·明法解》。
    1102《管子·君臣上》。
    1103参见杨玲:《中和与绝对的抗衡:先秦法家思想比较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23页。
    1104《管子·任法》。
    1105参见胡家聪:《管子新探》,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21-322页。
    1106《管子·任法》。
    1107《管子·任法》。
    1108《管子·任法》。
    1109《管子·形势解》。
    1110《管子·牧民》。
    1111参见杨玲:《中和与绝对的抗衡:先秦法家思想比较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25页。
    1112《管了·枢言》。
    1113《管子·心术上》。
    1114《管子·法法》。
    1115参见胡家聪:《管子新探》,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0-51页。
    1116参见刘起釪:《古史续辨》,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650页。
    1117《管子·立政》。
    1118《管子·立政》。
    1119参见蔡一:《<管子)——中国最早的管理学文库》,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21页。
    1120《管子·五辅》。
    1121《管子·霸言》。
    1122参见张其成:《易道:中华文化主干》,北京:中国书店,1999年版,第204页。
    1123《管子·形势解》。
    1124《管子·幼官》。
    1125 参见张连伟:《(管子>哲学思想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8年版,第109页。
    1126《国语·郑语》。
    1127《管子·幼官》。
    1128参见胡家聪:《管子新探》,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5页。
    1129《管子·法法》。
    1130《管子·水地》。
    1131《管子·内业》。
    1132《管子·四时》。
    1133《管子·牧民》。
    1134《管子·五行》。
    1135《管子·版法》。
    1136参见郭墨兰、吕世忠:《齐文化研究》,济南:齐鲁书社,2006年版,第509、514、515、516页。
    1137 参见胡家聪:《管子新探》,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38页。
    1138《管子·白心》。
    1139参见蔡一:《(管子)——中国最早的管理学文库》,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43-44页。
    1140《管子·五辅》。
    1141《管子·七臣七主》。
    1142《管子·法法》。
    1143《管子·君臣上》。
    1144参见胡家聪:《管子新探》,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2-53页。
    1145《管子·五辅》。
    1146《管子·白心》。
    1147《管子·霸言》。
    1148管子·禁藏》。
    1149参见杨玲:《中和与绝对的抗衡:先秦法家思想比较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34-135页。
    1150《管子·形势解》。
    1151《管子·形势解》。
    1152《管子·五行》。
    1153参见胡家聪:《管子新探》,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3页。
    1154《管子·形势解》。
    1155参见蔡一:《(管子)——中国最早的管理学文库》,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169-173页。
    1156《管了·七法》。
    1157《管子·法禁》。
    1158参见胡家聪:《管子新探》,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33页。
    1159《管子·五行》。
    1160《管子·四时》。
    1161《孟子·告子上》。
    1162《管子·法禁》。
    1163《管子·七臣七主》。
    1164参见乐爱国:《管子的科技思想》,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58-162页。
    1165《管子·轻重甲》。
    4466参见邱文山:《齐文化与中华文明》,济南:齐鲁书社,2006年版,第150-151页。
    1167参见乐爱国:《管子的科技思想》,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3-51页。
    1168参见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二卷《科学思想史》,北京:科学出版社,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261、288页。
    1169参见杨玲:《中和与绝对的抗衡:先秦法家思想比较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68页。
    1170《管子·形势》。
    1171《管子·宙合》。
    1172《管子·霸言》。
    1173《管子·版法解》。
    1174《管子·四时》。
    1175参见张连伟:《(管子)哲学思想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8年版,第67页。
    1176参见杨玲:《中和与绝对的抗衡:先秦法家思想比较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67页。
    1177《管子·七臣之主》。
    1178参见杨玲:《中和与绝对的抗衡:先秦法家思想比较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67页。
    1179参见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29页。
    1180《管子·版法解》。
    1181《管子·形势解》。
    1182《管子·禁藏》。
    1183《管子·四时》。
    1184《管子·势篇》。
    1185参见武树臣等著:《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81-282页。
    1186《韩非子·五蠹》。
    1187《韩非子·五蠹》。
    1188《商君书·开塞》。
    1189《管子·正世》。
    1190参见杨玲:《中和与绝对的抗衡:先秦法家思想比较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36页。
    1191参见郭墨兰、吕世忠:《齐文化研究》,济南:齐鲁书社,2006年版,第11页。
    1192参见王志民:《齐文化概论》,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2页。
    1193参见邱文山:《齐文化与中华文明》,济南:齐鲁书社,2006年版,第41页。
    1194参见郭墨兰、吕世忠:《齐文化研究》,济南:齐鲁书社,2006年版,第33页。
    1195 参见王克奇、王钧林主编:《山东通史·先秦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5页。
    1196《国语·齐语》。
    1197《管子·宙合》。
    1198参见蔡一:《(管子)——中国最早的管理学文库》,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10页。
    1199《管子·霸言》。
    1200《管子·轻重戊》。
    1201参见邱文山:《齐文化与中华文明》,济南:齐鲁书社,2006年版,第41页。
    1202参见王阁森、唐致卿主编:《齐国史》,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3页。
    1203《史记·齐太公世家》。
    1204《国语·齐语》。
    1205参见工京龙:《齐国人本思想研究》,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16-320页。
    1206参见胡家聪:《管子新探》,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04页。
    1207《管子·乘马》。
    1208《管子·白心》。
    1209《管子·霸言》。
    1210《管子·度地》。
    1211参见胡家聪:《管子新探》,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57-159页。
    1212《管子·小匡》。
    1213《管子·小匡》。
    1214《管子·小匡》。
    1215《管子·法法》。
    1216《管子·霸形》。
    1217《管子·乘马》。
    1218《管子·霸言》。
    1219参见蔡一:《(管子)——中国最早的管理学文库》,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22--25页。
    1220《管子·四时》。
    1221 参见胡家聪:《管子新探》,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13-118页。
    1222 参见蔡一:《(管子>——中国最早的管理学文库》,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28页。
    1223《管子·牧民》。
    1224《管子·牧民》。
    1225《史记·货殖列传》。
    1226《史记·齐太公世家》。
    1227《史记·鲁周公世家》。
    1228参见王京龙:《齐国人本思想研究》,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20-222页。
    1229参见郭墨兰、吕世忠:《齐文化研究》,济南:齐鲁书社,2006年版,第14页。
    1230《韩非子·外储说右上》。
    1231参见郭墨兰、吕世忠:《齐文化研究》,济南:齐鲁书社,2006年版,第122页。
    1232参见宣兆琦:《齐文化发展史》,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页。
    1233参见刘蔚华、苗润田:“论姜太公”,《管子学刊》,1995年第3期,第37-43页。
    1234参见杨玲:《中和与绝对的抗衡:先秦法家思想比较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91页。
    1235参见梁治平:《新波斯人信札》,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第175页。
    1236《管子·八观》。
    1237《史记·货殖列传》。
    1238《管子·法禁》。
    1239《管子·七法》。
    1240《管子·君臣上》。
    1241《管子·立政》。
    1242参见杨玲:《中和与绝对的抗衡:先秦法家思想比较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92页。
    1243参见胡家聪:《管子新探》,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4页。
    1244《管了·正世》。
    1245《管子·法法》。
    1246参见郭墨兰、吕世忠:《齐文化研究》,济南:齐鲁书社,2006年版,第35、36、41、42、43、44页。
    1247参见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修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29-31页。
    1248参见郭墨兰、吕世忠:《齐文化研究》,济南:齐鲁书社,2006年版,第44-45页。
    1249参见许倬云:《我者与他者:中国历史上的内外分际》,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版,第18页。
    1250参见郭墨兰、吕世忠:《齐文化研究》,济南:齐鲁书社,2006年版,第173页。
    参见[德]卡尔·雅斯贝尔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魏楚雄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14页。
    参见刘绪义:《天人视界:先秦诸子发生学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3页。
    参见赵旭东:《法律与文化:法律人类学研究与中国经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高其才序。
    1254参见许倬云:《我者与他者:中国历史上的内外分际》,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版,补跋。
    1255参见邓正来:《中国法学向何处去——建构“中国法律理想图景”时代的论纲》(第二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世界结构”与中国法学的时代使命——《中国法学向何处去》(第二版)序。
    [1]郭沫若等:《管子集校》,北京:科学出版社,1956年版。
    [2]赵守正:《管子通解》(上、下),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
    [3]徐元诰:《国语集解》,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
    [4]黎翔凤撰:《管子校注》(上、中、下),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
    [5]李山译注:《管子》,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
    [1]郭沫若:《十批判书》,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
    [2]郭沫若:《稷下黄老学派的批判》,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
    [3]马非百:《管子轻重篇新诠》,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
    [4]巫宝三:《管子经济思想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5]赵守正:《管子经济思想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6]赵蔚芝:《稷下学宫资料汇编》,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7]张秉楠:《稷下钩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8]刘蔚华、苗润田:《稷下学史》,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
    [9]丁原明:《黄老学论纲》,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0]王德敏等:《管子十日谈》,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11]胡家聪:《稷下争鸣与黄老新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12]白奚:《稷下学研究》,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
    [13]战化军:《管仲评传》,济南:齐鲁书社,2001年版。
    [14]张友直:《<管子)货币思想考释》,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5]胡家聪:《管子新探》,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16]池万兴:《(管子>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17]乐爱国:《管子的科技思想》,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18]张固也:《(管子>研究》,济南:齐鲁书社,2006年版。
    [19]陈鼓应注译:《管子四篇诠释——稷下道家代表作解析》,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20]邵先锋:《(管子>与<晏子春秋)治国思想比较研究》,济南:齐鲁书社,2008年版。
    [21]司马琪主编:《十家论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22]张连伟:《(管子)哲学思想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8年版。
    [23]蔡一:《(管子>:中国最早的管理学文库》,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24]苏畅:《(管子>城市思想研究》,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年版。
    [1]高明:《古文字类编》,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
    [2]李白凤:《东夷杂考》,济南:齐鲁书社,1981年版。
    [3]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全八册),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年版。
    [4]王献唐:《山东古国考》,济南:齐鲁书社,1983年版。
    [5]银雀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编:《银雀山汉墓竹简》,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
    [6]刘敦愿、逢振镐主编:《东夷古国史研究》(第一辑),西安:三秦出版社,1988年版。
    [7]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海岱考古》(第一辑),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8]何光岳:《东夷源流史》,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9]刘敦愿、逄振镐主编:《东夷古国史研究》(第二辑),西安:三秦出版社,1990年版。
    [10]临淄文物志编辑组编:《临淄文物志》,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0年版。
    [11]李发林:《齐故城瓦当》,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版。
    [12]游唤民:《先秦民本思想》,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13]陈戍国:《先秦礼制研究》,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14]孟世杰:《先秦文化史》,上海:上海书店,1992年版。
    [15]王阁森、唐致卿主编:《齐国史》,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16]杨向奎:《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17]王志民主编:《齐文化概论》,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8]杜建民:《中国历代帝王世系年表》,济南:齐鲁书社,1995年版。
    [19]杨希枚:《先秦文化史论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20]王志民:《齐文化论稿》,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21]刘斌编:《临淄与齐国》,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22]刘武军、张光明主编:《文物考古与齐文化研究》,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23]徐树梓:《先秦齐国经济管理思想》,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24]栾丰实:《东夷考古》,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25]栾丰实:《海岱地区考古研究》,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26]李力:《出土文物与先秦法制》,郑州:大象出版社,1997年版。
    [27]郭墨兰主编:《齐鲁文化》,北京:华艺出版社,1997年版。
    [28]安立华编著:《齐国瓦当艺术》,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版。
    [29]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版。
    [30]杨宽:《西周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31]路宗元等编:《齐长城》,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1999年版。
    [32]高广仁:《海岱区先秦考古论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33]王玉哲:《中华远古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34]朱哲:《先秦道家哲学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35]朱顺龙、顾德融:《春秋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36]晁福林:《先秦民俗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37]许倬云:《西周史》(增补本),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
    [38]赵沛霖:《先秦神话思想史论》,北京:学苑出版社,2002年版。
    [39]勾承益:《先秦礼学》,成都:巴蜀书社,2002年版。
    [40]陈来:《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春秋时代的宗教、伦理与社会思想》,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
    [41]孟祥才、胡新生:《齐鲁思想文化史》(先秦秦汉卷),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2]宣兆琦:《齐文化发展史》,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3]晁福林:《先秦社会形态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4]杨宽:《战国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45]邱文山等:《齐文化与先秦地域文化》,济南:齐鲁书社,2003年版。
    [46]宫源海:《德法之治与齐国政权研究》,济南:齐鲁书社,2004年版。
    [47]张光明:《齐文化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济南:齐鲁书社,2004年版。
    [48]安作璋、王志民主编:《齐鲁文化通史》(全八卷),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
    [49]于孔宝:《东周齐文化》,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50]张永政主编:《齐文化与博物馆学研究》,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51]王京龙:《齐国人本思想研究》,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52]逢振镐:《山东的古国与姓氏》,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53]郭墨兰、吕世忠:《齐文化研究》,济南:齐鲁书社,2006年版。
    [54]靳松安:《河洛与海岱地区考古学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55]方辉:《海岱地区青铜时代考古》,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56]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海岱考古》(第二辑),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57]栾丰实、宫本一夫主编:《海岱地区早期农业和人类学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58]张富祥:《东夷文化通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59]李兆禄:《(诗经·齐风>研究》,济南:齐鲁书社,2008年版。
    [60]王克奇、王钧林主编:《山东通史·先秦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61]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海岱考古》(第三辑),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62]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海岱考古》(第四辑),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1]刘起舒:《古史续辨》,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2]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修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3]梁治平编:《法律的文化解释》,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年版。
    [4]武树臣等著:《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5]梁治平:《寻求自然秩序中的和谐》,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6]宋蜀华、白振声主编:《民族学理论与方法》,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7]刘作翔:《法律文化理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8]徐忠明:《思考与批评:解读中国法律文化》,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9]范忠信:《中国法律传统的基本精神》,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0]陈华文:《文化学概论》,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11]洪汉鼎:《诠释学——它的历史和当代发展》,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2]陈晓明、杨鹏:《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在中国》,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3]郭康松:《清代考据学研究》,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2001年版。
    [14]陈庆德:《经济人类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5]林惠祥:《文化人类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16]蓝勇编著:《中国历史地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17]张广智、张广勇:《史学:文化中的文化》,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18]张铭、严强主编:《政治学方法论》(第2版),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9]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
    [20]李幼蒸:《历史符号学》,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1]葛兆光:《思想史的写法——中国思想史导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2]黄亚平:《典籍符号与权力话语》,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23]衣俊卿:《文化哲学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4]龙大轩:《道与中国法律传统》,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25]黄淑娉、龚佩华:《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26]陈其泰主编:(20世纪中国历史考证学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7]李孝聪:《中国区域历史地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8]马小红:《礼与法:法的历史连接》,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9]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
    [30]郭沫若:《青铜时代》,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1]陈启能主编:《二战后欧美史学的新发展》,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2]葛兆光:《思想史研究课堂讲录:视野角度与方法》,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
    [33]衣俊卿:《文化哲学——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交汇处的文化批判》,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34]张伯元:《出土法律文献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35]康乐、彭明辉主编:《史学方法与历史解释》,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年版。
    [36]胡旭晟:《解释性的法史学——以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研究为侧重点》,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7]胡留元、冯卓慧:《夏商西周法制史》,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38]陈祖武、杨泓主编:《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39]王晴佳、古伟瀛:《后现代与历史学:中西比较》,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0]易兰:《兰克史学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1]史广全:《礼法融合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历史演进》,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42]顾颉刚:《古史辨自序》,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
    [43]周星主编:《民俗学的历史、理论与方法》(上册、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44]林继富、王丹:《解释民俗学》,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5]张全明:《中国历史地理学导论》,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6]李零:《中国方术正考》,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
    [47]李零:《中国方术续考》,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
    [48]武树臣、李力:《法家思想与法家精神》(修订版),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
    [49]晁福林:《先秦社会思想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50]方诗铭编著:《中国历史纪年表》(修订本),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51]徐忠明、任强:《中国法律精神》,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52]安介生:《历史民族地理》(上、下),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53]欧潮泉:《基础民族学——理论·人种·文化》(修订本),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
    [54]杨玲:《中和与绝对的抗衡:先秦法家思想比较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55]仲富兰:《中国民俗文化学导论》(修订本),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版。
    [56]仲富兰:《民俗传播学》,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7年版。
    [57]李幼蒸:《历史和伦理:解释学的中西对话》,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58]甄尽忠:《先秦社会救助思想研究》,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59]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律文化研究院编:《中西法律传统》(第六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60]林聚任、刘玉安主编:《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第2版),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61]瞿明安主编:《当代中国文化人类学》(上、下),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62]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63]张晋藩:《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第三版),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64]徐浩、侯建新:《当代西方史学流派》(第二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65]朱炳祥:《社会人类学》(第二版),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66]钟敬文主编:《民俗学概论》,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
    [67]张中秋:《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第四版),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68]李幼蒸:《儒学解释学:重构中国伦理思想史》(上下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69]于沛主编:《20世纪的西方史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70]华林甫:《中国历史地理学·综述》,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71]张京华:《古史辨派与中国现代学术走向》,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72]赵利生:《民族社会学》,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年版。
    [73]李静:《民族心理学》,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年版。
    [74]周大鸣主编:《文化人类学概论》,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75]赵旭东:《文化的表达:人类学的视野》,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76]孙春增:《先秦法哲学思想研究》,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77]刘绪义:《天人视界:先秦诸子发生学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78]曾宪义主编:《百年回眸:法律史研究在中国》(四卷本),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79]彭刚:《叙事的转向:当代西方史学理论的考察》,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80]邓正来:《谁之全球化?何种法哲学?——开放性全球化观与中国法律哲学建构论纲》,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81]张晋藩:《中国法制史》,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82]高丙中:《中国人的生活世界:民俗学的路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83]吴泽主编:《中国近代史学史》(修订本)(上、下),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84]姜广辉:《义理与考据:思想史研究中的价值关怀与实证方法》,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
    [85]赵荣:《中国古代地理学》,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0年版。
    [86]姜义华等:《史学导论》(修订本),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87]许倬云:《我者与他者:中国历史上的内外分际》,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版。
    [88]冯天瑜:《封建考论》(修订版),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89]石莹丽:《梁启超与中国现代史学:以跨学科为中心的分析》,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90]石奕龙:《文化人类学导论》,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91]王晴佳:《新史学讲演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92]徐亚文主编:《西方法理学新论:解释的视角》,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93]陈新:《历史认识:从现代到后现代》,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94]唐晓峰:《从混沌到秩序:中国上古地理思想史述论》,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
    [95]霍存福、吕丽主编:《中国法律传统与法律精神》,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96]张中秋:《原理及其意义:探索中国法律文化之道》,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97]汤唯等著:《当代中国法律文化本土资源的法理透视》,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98]夏勇主编:《法理讲义:关于法律的道德与学问》(上、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99]时显群:《法家“以法治国”思想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100]曾宪义总主编:《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研究》(十卷本),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01]张正明:《年鉴学派史学范式研究》,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版。
    [102]赵旭东:《法律与文化:法律人类学研究与中国经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03]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第2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104]林信华:《社会符号学》,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1年版。
    [105]衣俊卿编:《社会历史理论的微观视域》(上、下),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版。
    [106]邓正来:《中国法学向何处去:建构“中国法律理想图景”时代的论纲》(第二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
    [107]孙国东、杨晓畅主编:《检视“邓正来问题”:(中国法学向何处去>评论文集》,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法]埃米尔·迪尔凯姆:《社会学方法的准则》,狄玉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2][德]马克斯·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韩水法、莫西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
    [3][英]帕特里克·贝尔特:《二十世纪的社会理论》,瞿铁鹏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版。
    [4][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方法的新规则——一种对解释社会学的建设性批判》,刘江涛、田佑中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5][美]本杰明·史华兹:《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程钢译,刘东校,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6][英]阿雷恩·鲍尔德温等:《文化研究导论》(修订版),陶东风等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7][美]威廉·A·哈维兰:《文化人类学》(第10版),瞿铁鹏、张钰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
    [8][美]克利福德·格尔茨:《文化的解释》,韩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年版。
    [9][法]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人类学》(1、2),张祖建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0][德]何意志:《法治的东方经验:中国法律文化导论》,李中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牛力达:“谈谈‘管子学’研究的方法论”,《管子学刊》,1987年创刊号。
    [2]东方木:“《管子》书与齐文化浅谈”,《管子学刊》,1987年创刊号。
    [3]王森:“《管子》的行政法思想”,《管子学刊》,1987年第2期。
    [4]胡家聪:“《管子》中的‘以法治国’的法理之学”,《管子学刊》,1988年第3期。
    [5]冯禹:“欧美国家有关《管子》研究的主要论著”,《管子学刊》,1988年第2期。
    [6]索介然:“日本有关《管子》研究的部分论文”,《管子学刊》,1988年第3期。
    [7][美]罗宾:“评李克译注《管子:古代中国政治、经济、哲学论文集》”,郭明光译,《管子学刊》,1988年第4期。
    [8]张岱年:“《管子》的法教统一观”,《管子学刊》,1989年第3期。
    [9]刘培育:“名正法备——试论《管子》的名法思想”,《管子学刊》,1989年第4期。
    [10]张岱年:“《管子》书中的哲学范畴”,《管子学刊》,1991年第3期。
    [11]张光明:“由齐币的出土论齐国商品经济的发展”,《管子学刊》,1991年第2期。
    [12]刘斌:“也谈管子的法治思想”,《管子学刊》,1992年第2期。
    [13]张文显:“法律文化的结构与功能分析”,《法律科学》,1992年第5期。
    [14]杨义银:“略论《管子》关于道德与法的理论”,《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2期。
    [15]李霞:“本世纪以来《管子》研究简介”,《哲学动态》,1994年第3期。
    [16]徐基:“济南大辛庄遗址出土甲骨的初步研究”,《文物》,1995年第6期。
    [17]白奚:“中国古代阴阳与五行说的合流——《管子》阴阳五行思想新探”,《中国社会科学》,1997年第5期。
    [18]陈世放:“《管子》人性论思想初探”,《社会科学辑刊》,1997年第4期。
    [19]金敏:“《管子·明法》与《韩非子·有度》比较”,《中外法学》,1997年第6期。
    [20]宣兆琦、李华:“试析《管子》的法思想”,《理论学刊》,1998年第6期。
    [21]明平:“管子思想法利之辨”,《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2期。
    [22]王强:“《管子》法治思想析论”,《管子学刊》,1999年第3期。
    [23]蔡国相、刘玉霞:“《管子》法治思想论析”,《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1期。
    [24]李匡夫:“称霸有道,治理有方——管子治国图霸思想研究”,《管子学刊》,1999年第1期。
    [25]马建红:“《管子》民为国本的法治思想”,《管子学刊》,1999年第2期。
    [26]王铭铭:“格尔兹的解释人类学”,《教学与研究》,1999年第4期。
    [27]张元城:“论《管子》轻重篇的君主专制主义思想”,《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期。
    [28]张文显、于宁:“当代中国法哲学研究范式的转换”,《中国法学》,2001年第1期。
    [29]李增:“《管子》法思想”,《管子学刊》,2001年第1期。
    [30]张连伟:“《管子》与《荀子》思想之比较”,《管子学刊》,2001年第4期。
    [31]石泰峰:“全球化与法律文化冲突”,《新视野》,2001年第2期。
    [32]张成水、张振国:“《管子》德治思想论析”,《管子学刊》,2002年第4期。
    [33]边晓梅、宗基:“试析《管子》的治国思想”,《管子学刊》,2002年第2期。
    [34]郝云:“论《管子》的公正观”,《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35]王京龙:“《管子》之法与中国古代国家管理思想”,《东岳论丛》,2003年第3期。
    [36]王京龙:“《管子》之法对中国法制思想史的贡献”,《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4期。
    [37]马斗成:“《管子》‘刑、德’思想述论”,《管子学刊》,2004年第4期。
    [38]王申:“法律文化层次论”,《学习与探索》,2004年第5期。
    [39]尹朝晖:“论管子的地缘政治思想”,《管子学刊》,2005年第2期。
    [40]张越:“试论《管子》的行政法思想”,《齐鲁学刊》,2005年第6期。
    [41]熊剑平:“论管仲法思想和《管子》法思想的异同——兼评先秦时期齐国法学的发展”,《时代法学》,2006年第3期。
    [42]许建良:“《管子》‘道生德’的辩证法”,《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43]张固也:“《管子》‘道法家’三篇说质疑”,《社会科学战线》,2006年第5期。
    [44]杨柳:“管子的国家关系思想探微”,《管子学刊》,2006年第4期。
    [45]程政举:“《管子》德法并重思想述论”,《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46]张连伟:“论《管子》的礼与法”,《重庆社会科学》,2006年第9期。
    [47]彭书雄:“百年《管子》研究综述”,《文史知识》,2007年第5期。
    [48]邓正来:“直面全球化的主体性中国”,《中国法学》,2007年第2期。
    [49]高鸿钧:“法律文化的语义、语境及其中国问题”,《中国法学》,2007年第4期。
    [50]郑明璋:“论董仲舒与管子思想的差异及其成因”,《社会科学家》,2007年第1期。
    [51]杨柳:“略论《管子》的法的价值思想”,《管子学刊》,2007年第2期。
    [52]周炽成:“法家的道理之论:从管子到韩非子”,《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
    [53]侯磊:“《管子》中‘礼法并用’的再探讨”,《管子学刊》,2007第4期。
    [54]杨立杰、孙海平:“《管子》立法思想刍议”,《管子学刊》,2007年第4期。
    [55]王燚:“《管子》的法律艺术探微”,《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
    [56]黄文娟:“先秦法家法治思想的衍变——以《管子》、《商君书》和《韩非子》为中心”,《管子学刊》,2008年第3期。
    [57]杨柳:“试论《管子》对法的渊源的探索”,《管子学刊》,2008年第1期。
    [58]瓦永乾:“《管子》法思想中的民本理念”,《管子学刊》,2008年第1期。
    [59]宫芳:“论《管子》的法律管理思想”,《管子学刊》,2008年第1期。
    [60]尹清忠、张杰:“《管子》的德法并重思想:一个比较的视角”,《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双月刊>),2009年第6期。
    [61]瓦永乾、马森:“《管子》治国思想的渊源探析”,《管子学刊》,2009年第4期。
    [62]侯磊:“重构《管子》中法家思想的发展理路”,《船山学刊》,2009年第4期。
    [63]王学斌:“晚清管子研究述论”,《管子学刊》,2009年第1期。
    [64]刘芳、王学斌:“试论民初管子研究之转向——以梁启超、胡适为中心的考察”,《船山学刊》,2010年第1期。
    [65]杨晴:“《管子》体系研究综述”,《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66]牛喜霞、张生元:“《管子》公平思想研究”,《管子学刊》,2010年第2期。
    [67]夏忠龙:“论《管子》并非纯法家”,《求是学刊》,2010年第3期。
    [68]黄钊:“齐法家的政治观、道德观及其现代价值——《管子》探微”,《学习与实践》,2010年第7期。
    [69]陈健松:“《管子》德治与法治关系新论”,《学术交流》,2010年第9期。
    [70]李小虎:“《管子》的‘因道全法’思想”,《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
    [71]张艳丽、张杰:“论明朝士大夫对《管子》治国思想的评述”,《理论学刊》,2010年第11期。
    [1]Clifford Geertz,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Selected Essays.New York:Basic Books,1973.
    [2]Clifford Geertz,Local know ledge:Further Essays in Interpretive Anthropology.New York:Basic Books,1983.
    [3]Arthur O. Lovejoy,The Great Chain of Being,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1.
    [4]Quentin Skinner, "Meaning and Understanding in the History of Ideas", in Visions of Politics, Vol.1,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