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近代小说《不如归》在中国的译介与传播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不如归》是日本近代作家德富芦花(1868-1927)的代表作,单行本问世于1900年。1904年,岩谷荣与E.F.Edgett合译完成了英译本Nami-ko,这也使《不如归》成为第一部被译介到欧美的日本近代小说。自从1908年林纾与魏易合译了《不如归》,相继出现了多个中文译本。1913年,春柳社首次在中国上演了新剧《不如归》,马绛士的剧本译编为新剧《不如归》创造了必要的接受条件。随着春柳社的解散,新剧《不如归》也逐渐退出了舞台。1926年国光影片公司拍摄的电影《不如归》虽然昙花一现,但丰富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不如归》的接受史。1939年,薛觉先首演粤剧《胡不归》,情节取自新剧《不如归》,至今仍是粤剧的保留剧目。粤剧《胡不归》在大陆和香港的传播情况不尽相同,大陆的《胡不归》受到政治形势的影响,衍生出众多演出版本;香港则相继拍摄了七部《胡不归》题材的粤语戏曲电影。可以说,《不如归》在中国之旅中获得了新的生命。
     本论文主要着眼于日本近代小说《不如归》在近代中国的译介与传播,考证文本流变过程中产生的差异,探讨影响文本接受的因素。
     第一章梳理、考证自林纾译本开始近代出现的《不如归》的各种汉译本。日本人杉原幸的译本国内介绍不多;钱稻孙与殷雄的译本与黄翼云的《后不如归》也是先行研究的盲点。本章考证各个汉译本的成立史,同时探讨译本差异所反映的中国近代新文化运动中文言、白话的文体对立。
     第二章分为两个部分,首先通过对《申报》等近代报刊的梳理,还原新剧《不如归》的上演情况,特别对春柳社解散之后《不如归》的上演进行了考证,在此基础上分析《不如归》演出的特点。第二部分集中分析马绛士译编的《不如归新剧本》,将译本与柳川春叶原作进行比对。马绛士以舞台上演为目的对原作进行了较为适度的改编,保留了原剧的框架、分场、情节与大部分的台词,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细致的改写,基本上忠实地呈现了作品的悲剧性。
     第三章首先考证粤剧《胡不归》如何成立,确定剧本的来源及所受影响。然后分析流传最广的原装本,对比新剧《不如归》与粤剧剧本在情节、分场、人物方面的差异,结合粤剧的特点研究《胡不归》剧本的特点。最后集中分析解放后粤剧团上演《胡不归》的剧本,结合粤剧史分析左右剧本变迁的因素。
     第四章研究《不如归》与电影的关系。首先从近代的相关文献着手对国光影片公司的《不如归》展开研究,分析拍摄动机与剧情特点,并对电影的接受环境以及观众的反应进行研究。张石川在1942年导演的《不如归》虽然与日文原作没有直接关联,但他的经历也与新剧《不如归》存在联系。《胡不归》改编成粤语戏曲电影是比较特殊的文化现象,本章对七部电影逐一进行梳理,并对存世的三部集中展开研究,对比电影与粤剧《胡不归》分场、情节、人物形象中产生的差异,分析接受环境对于电影改编的影响。
     《不如归》是中日近代文学交流史上的一个重要范本,文本的移植与流通过程包含了文本接受的主要问题,本论文是近代东亚文学交流史研究的一个环节,相信基于实证的研究能有助于还原《不如归》在中国的接受史。
引文
①周作人:《闲话日本文学》(本文为日本改造杂志九月号所载周作人先生旅舍之一夕谈话译稿)(梁綎武译),《国闻周报》1934年第11卷第38期,第2页。
    ②杨少云:《杨楚孙先生诗集》,《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四十二辑,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77年5月版,第58页。
    ①参见:金忠珍:《中韩戏剧接受日本(不如归)的比较研究》,《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3月,第2期,第42页。
    ②欧阳予倩《谈文明戏》,《欧阳予倩全集》第六卷,181页。
    ①周瘦鹃:《不如归赘言》,《国光特刊》,1926年第2期,第32-33页。
    ②天石:《枯兰诗》,《最小》,1924年第6卷第170期,第9-10页。
    ③新莘:《不如归》,《学生杂志》,1939年第19卷第8号,第90页。
    ①樽本照雄:《新编增补清末民初小说目录》(贺伟译),济南.齐鲁书社,2002年4月。
    ①爱德华·W·萨义德:《世界·文本·批评家》(李自修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8月版,第400页。
    ①H·R·姚斯:《走向接受美学》,H·R·姚斯等:《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周宁、金元浦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9月版,第25页。
    ②沃·伊瑟尔:《阅读行为》(金惠敏等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第198页。
    ②林译《巴黎茶花女遗事》最早的刻本“是木刻大巾箱本的线装本,林氏家刻,书末有‘福州吴玉田镌字’一行,很可能是在福州印行的。”阿英:《关于<巴黎茶花女遗事)》,《阿英文集》,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1年版,第808页。
    ①王敬轩、刘半农:《文学革命之反响》,《新青年》1918年第4卷第3期,第273页。王敬轩为钱玄同的笔名,投稿以来信的形式发表守旧的言论,刘半农的反驳文章没有标题,文中“先生”指王敬轩。关于钱玄同和刘半农的这次合作,可参见刘小蕙《父亲刘半农》,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版。)
    ②郑振铎:《林琴南先生》,《小说月报》,1924年第15卷第11期,第12页。
    ①郑振铎:《林琴南先生》,《小说月报》,1924年第15卷第11期,第9-10页。
    ②中村忠行「德富蘆花と现代中国文学(一)」、『天理大学学报』1卷2·3号1949年10月、25-26ぺ一ツ。
    ③樽本照雄『林纾冤罪事件簿』、清末小说研究会、2008年3月版。
    ④樽本照雄『林纾冤罪事件簿』、清末小说研究会、2008年3月版、334ぺ一ツ。
    ②邹波:《林纾转译日本近代小说<不如归)之底本考证》,《复旦外国语言文学论丛2009秋季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3月版,第128页。
    ③郑振铎:《林琴南先生》,《小说月报》,1924年第15卷第11期,第9页。
    ④德富芦花:《不如归》卷下(林纾、魏易译),商务印书馆,1914年6月版,第27-28页。
    ①林纾:《鹰梯小豪杰》序(1915),阿英:《晚晴文学丛抄小说戏曲研究卷》,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642页。
    ②林纾《译<孝女耐儿传)序》(1907),罗新璋、陈应年编《翻译论集》,商务印书馆,2009年,240页。
    ③林纾翻译的主要合作者有陈家麟、曾宗巩、魏易、毛文锺、林凯、胡梁朝、力树萱、王寿昌、王庆骥、李世中、叶于沅、林驺、陈器、王庆通、叶于沅、严培南、严璩等人。
    ④《旧文学家林琴南先生逝世》,《中华教育界》,1924年第14卷第5期,9页。
    ⑤周《中华小说家林琴南:[照片]》,《礼拜六》1914年第21期,2页。
    ①『不如帰』、252ぺ一ツ。Nami-ko,p.214《不如归》下卷,第24页。
    ①钱钟书:《林纾的翻译》,《七缀集》,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4月版,第82页。
    ②钱钟书:《林纾的翻译》,《七缀集》,第84页。
    ③钱钟书:《林纾的翻译》,《七缀集》,第87页。
    ①寒光《林琴南》,中华书局,1935年,65页。
    ②潘少瑜:《国恥癡情雨凄絕:林譯小说<不如归>的国难论述与情感想像》,《编》第五卷第一期(2012年3月),第116页。
    ③《汉译不如归》的第一条点评为:“信夫恕轩曰。但憾二字。胚胎全篇悲事。”杉原幸『汉訳不如帰』、千代田书房、明治44年版、2ぺ一ツ。
    ④杉原幸『汉訳不如帰』、271ぺ一ツ。
    ⑤杉原幸『汉訳不如帰』、188ぺ一ツ。
    ①杉原幸『汉訳不如帰』、247ぺ一ツ。
    ①中村忠行「『不如帰』の中国に於ける评价」31页。(笔者译,下同。)
    ②潘少瑜:《国耻癡情两凄绝:林译小说(不如归)的国难输述舆情感想像》,《编译论丛》第五卷第一期(2012年3月),第99页。
    ③莫奈德:《苦儿努力记》(林雪清、章衣萍译),上海.儿童书局1933年初版。卷首有陶知行题签、柳亚子、陈鹤琴、林庚白、陈之佛、刘海粟等人的评语、张一渠序、曾泽诗序及章衣萍序。
    ④[德]爱丽斯克斯特涅:《爱弥儿捕盗记》(林雪清译述,徐晋编校),上海.儿童书局,1935年版。
    ⑤森鸥外:《舞姬》(林雪清译),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37年版。
    ⑥章衣萍:《不如归新序》,德富芦花:《不如归》(林雪清译),上海.亚东图书馆,1933年版,第1页。
    ①《清末小说目录》、《民国时期总书目》等书均未收录。
    ②却而斯逖根司:《块肉余生述》(殷雄译述),上海大通图书社,1937年版。
    ③《灵魂游历记》(A Journey from this World to the Next.),(殷雄译),上海大通书社,1937年4月初版。长篇小说,译文为章回体,封面题:金佛徒译述。参见《民国时期总书目》(外国文学卷),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年版,第65页。
    ④《泰山情侣》(上海大通图书社1937年4月版)、《泰山之友》(上海大通图书社1937年6月初版)、《泰山得宝》(上海大通图书社1937年7月版)。参见《中国新文学大系1927—1937第二十集史料·索引二》,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10月第1版以及《20世纪中国文学大典》(陈树鸣主编)(1930-1965),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年12月第1版。
    ⑤《汉语大辞典》(2.0光盘版),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8年8月版。
    ⑥『日本语大辞典』(第二版)、社、1995年版。
    ⑦亚里士多德:《寰有诠》(博汎际译),明崇祯刻本。“今窃举其首章所释化成天地者译述如左:经天主厥始化成天地……”(《原天地之始·第五》)《寰有诠》为亚里士多德所著《宇宙学》的中文译本,译者为葡萄牙传教士傅汎际,卷一注有:傅汎际译义,李之藻达辞。
    ①鲁迅:《二心集<进化和退化)小引》,《鲁迅全集》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55页。
    ②却而斯逖根司:《块肉余生述》(殷雄译述),上海大通图书社,1937年版,第1页。
    ①林纾:《不如归·序》,商务印书馆,1914年6月版,第2页。
    ②中村忠行「德富蘆花と现代中国文学(二)」、『天理大学学报』Vo1.2No.1-21950年、60ぺ一ツ。
    ③黄翼云:《后不如归》,上海商务印书馆,1915年版,第1页。
    ①黄翼云:《后不如归》,商务印书馆,1915年10月版,第95页。
    ①郭富民:《插图中国话剧史》,济南.济南出版社,2003年7月版,第23页。
    ②欧阳予倩:《自我演戏以来》,《欧阳予倩全集》第六卷,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9月,第7页。
    ③欧阳予倩:《自我演戏以来》,《欧阳予倩全集》第六卷,第21页。
    ⑤河竹登志夫:《戏剧概论》,中国戏剧出版社1983年版,第251页。
    ⑥欧阳予倩:《自我演戏以来》,《欧阳予倩全集》第六卷,第16页。
    ⑦欧阳予倩:《回忆春柳》,《欧阳予倩全集》第六卷,第167页。
    ⑨欧阳予倩:《回忆春柳》,《欧阳予倩全集》第六卷,第169页。
    ①濑户宏『中国话剧成立史研究』、2005年2月第1版,157ぺ一ツ。濑户宏关于春柳社解散后《不如归》上演情况的描述不够准确。
    ②参见欧阳予倩:《自我演戏以来》,《欧阳予倩全集》第六卷,第65-68页。
    ③《申报》,1914年4月17日第12版。
    ①欧阳予倩:《回忆春柳》,《欧阳予倩全集》第六卷,第169页。
    ②欧阳予倩:《自我演戏以来》,《欧阳予倩全集》第六卷,第37页。
    ③欧阳予倩:《自我演戏以来》,《欧阳予倩全集》第六卷,第20页。
    ④卢翼野:《中国戏剧概论》,《民国丛书第四编63》,世界书局,1934年3月版,第284页。
    ⑤顾德龙:《观春柳社新剧不如归》,《申报》,1914年10月23日第13版。
    ⑥浙东布衣:《剧谈》,《申报》,1915年2月1日第13版。
    ⑦濑户宏『中国话剧成立史研究』、东方书店、2005年2月初版、157ぺ一ツ。
    ⑧寄尘:《春柳之不如归》,《白相朋友》,1914年第2期,6页。
    ①冯叔鸾:《新剧佳作(不如归)》(啸虹轩剧话),《游戏杂志》,1915年第18期,第9页。
    ②第第9页。
    ③欧阳予倩:《自我演戏以来》,《欧阳予倩全集》第六卷,第42页。
    ④汪仲贤:《新剧丛谈》1917年版,转引自张余《中国早期话剧衰蜕之因说》,上海艺术研究所学术委员会编《上海艺术研究论坛——传统艺术与当代艺术》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第155页。
    ⑤木公:《星期六春柳观剧记》,《申报》,1914年5月10日第14版。
    ⑥《申报》,1914年11月20日第12版。
    ①欧阳予倩:《自我演戏以来》,《欧阳予倩全集》第六卷,第68页。
    ②《申报》,1916年8月26日第16版。
    ③《申报》,1916年9月8日第13版。
    ④玩世客:《评(不如归)》,民国八年10月27日《公园日报》,引自:南通市文联戏剧资料整理组《京剧改革的先驱》,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2年12月第1版,第51页。
    ①欧阳予倩:《自我演戏以来》,《欧阳予倩全集》第六卷,第86页。
    ②欧阳予倩:《回忆春柳》,《欧阳予倩全集》第六卷,167页。
    ③欧阳予倩《谈文明戏》,《欧阳予倩全集》第六卷,第195页。
    ④据欧阳予倩回忆,春柳社根据外国剧本改编的有八、九个戏,但有完整剧本的只有《猛回头》、《社会钟》、《不如归》三个。欧阳予倩的表述中遗漏了《热血》,春柳社以申酉会名义在东京上演《热血》时将田口菊汀译编自法国作家萨都《杜司克》的新剧剧本《热血》翻译成中文,并将田口菊汀的五幕本改成四幕。
    ⑤《传统剧目汇编·通俗话剧》第二辑(上海文艺出版社,1959年版)署名陆镜若编译。
    ⑥《中国现代比较戏剧史》(田本相主编),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3年6月版,第645页。
    ①此处引用的《鞠部丛刊》版译本引自《中国早期话剧选》(选自《鞠部丛刊》下集[1918年]。据《传统剧目汇编·通俗话剧选》校订)
    ①尤金A·纳达:《语言文化与翻译》(严久升译),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8年10月第1版,第122页。
    ①尤金A·纳达《语言文化与翻译》(严久升译),第110页。
    ②尤金A·纳达《语言文化与翻译》(严久升译),第112页。
    ①唐代诗歌中开始出现樱花。杜甫的《野人送朱樱》中有“西蜀樱桃也自红,野人相赠满筠笼。”李商隐的《无题四首》中也有“何处哀筝随急管,樱花永巷垂杨岸。”
    ②莲月(1791-1875)江户末期的女性诗人,出生于京都,丈夫去世后出家为尼,以在陶器上镌刻自作的和歌而闻名,著有《莲月歌集》等。
    ③德富芦花:《不如归》(丰子恺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年版,第104页。
    ④柳川春葉『脚本不如帰』、93ぺ一ツ。大意为“人都说八重樱开得太久,我以为花开长久才愉悦。”
    ⑤马绛士:《不如归新剧本》,《大共和画报》,1914年第12卷,第27期。
    ③日本通俗小曲,分四句,音节分别为“七、七、五”,以三弦伴奏,内容多吟咏男女爱情。
    ①塚本助太郎:《不如归—为国光特刊不如归号作—》(陈趾青译),《国光特刊》,1926年第2期,第29页。
    ①马绛士:《不如归新剧本》,《大共和画报》1915年第1卷,第28期。
    ②马绛士:《不如归新剧本》,《大共和画报》1915年第1卷,第30期。
    ③德富芦花:《不如归》(丰子恺译),238页。
    ①马绛士:《不如归新剧本》,《大共和画报》1914年第12卷,第31期。
    ①尤金A·纳达《语言文化与翻译》(严久升译),第113-114页。
    ①易红霞:《(胡不归)文本艺术综论》,《南国红豆》(理论研究增刊),1996年11月版,第35页。
    ②伶人擅长的剧目。京剧中梅兰芳的首本戏是《贵妃醉酒》,粤剧中任剑辉、白雪仙的首本戏是《帝女花》、《紫钗记》。
    ③余慕云:《香港电影史话》第三卷,香港.次文化堂,1998年11月版,第14页。
    ④如1988年关锦鹏导演、张国荣与梅艳芳主演的《胭脂扣》,1995年徐克导演、吴奇隆与杨采妮主演的《花月佳期》。
    ⑤《佛山粤剧文化》(马梓能、江佐中主编),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第46页。
    ①赖伯疆:《薛觉先艺苑春秋》,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6月第1版,第92-93页。
    ②马绛士:《不如归》,《中国早期话剧选》(王卫民主编),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9年第1版,第416页。
    ①谢永光:《(胡不归)一剧的由来》,《粤剧研究》(第四期薛觉先纪念专刊)1987年10月版,第67页。
    ②谢永光:《(胡不归)一剧的由来》,《粤剧研究》(第四期薛觉先纪念专刊)1987年10月版,第67页。
    ③何惠群:《改良岭南即事》,11页。
    ①据余慕云在《粤剧片经典作(胡不归)》(《香港电影史话》第三卷)中介绍,“在舞台上演《胡不归》最好的配搭是薛觉先演萍生,上海妹演苹娘,半日安演萍母,人称原装《胡不归》。”
    ①邓兆华:《粤剧与香港普及文化的变迁——(胡不归)的蜕变》,香港:香港中文大学音乐系粤剧研究计划,2004年1月版,第179-221页。
    ②原装本、海珠本、1984本、东莞本中出场武生均为辽王,钦州本作“胡王”,广东惠阳粤剧团的《剧情简介》中为“适逢金兵犯境,萍生带兵出战。”1986年10月30日,为纪念薛觉先逝世三十周年粤港合演大戏《胡不归》,广州新天地艺术有限公司出版的VCD封底介绍为“匈奴入侵”
    ③吴庭璋:《粤剧大师薛觉先》,第34页。
    ④在战场景中,双方各出场四手下、四番将。
    ⑤吴庭璋认为“为了安排‘觉先声’剧团的其他演员,冯志芬还虚拟了几个较为次要的角色:文方氏的侄女方可卿,是文方氏心目中儿媳的人选,对颦娘有夺爱之恨;萍生的表兄方三郎,垂涎表弟媳妇颦娘的美色,于是百般挑唆文方氏休媳,自己从中渔利。”《粤剧大师薛觉先》,第34页。
    ⑥谢永光:《(胡不归)一剧的由来》,第67页。
    ⑦十大行当形成于明代徽班,传说张五在清雍正年间将十大行当带入粤剧。
    ①欧阳予倩:《谈粤剧》,《欧阳予倩全集》第五卷,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9月版,第98页。
    ②传统粤剧中鲁莽粗豪、性格倔强的角色,如张飞、李逵、焦赞等人物。因面部只用黑白两色,故称二花面。
    ③马绛士译编《不如归》,《中国早期话剧选》,第362页。
    ④邓兆华:《粤剧与香港普及文化的变迁——(胡不归)的蜕变》,第42页。
    ①谢志光:《(胡不归)一剧的由来》,《粤剧研究》第四期《薛觉先纪念专刊》,第68页。
    ②民国初年的香港早期歌伶之一,出身石塘咀歌妓,1926年以平喉演唱新曲《断肠碑》而一举成名。《断肠碑》全曲共三十四句。“秋风秋雨撩人恨,愁城苦困断肠人”为其中的名句。
    ③指应用“排场”演出的戏。排场指戏曲演出的场次安排和舞台调度。每一个排场基本上有一定的人物、说白、做手、功架、锣鼓组合及剧情,编剧者及演员可以把排场用在不同剧目的类似情节中。粤剧常用的排场有“起兵”、“大战”、“三奏”、“杀妻”及“凤仪亭”等。
    ④鲁金:《粤曲歌坛话沧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88页。
    ⑤德富芦花:《不如归》(于雷译),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233页。
    ①蔡孝本:《粤剧》,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年5月版,27页。
    ②解放后重新整理的传统剧目除《胡不归》之外还有:《二放堂子》、《白蛇》、《平贵别窑》、《昭君出塞》、《苦凤莺怜》、《秦香莲》、《梁天来》、《马福龙卖箭》、《三帅围》等。(参见:张中华:《岭南风云新中国成立前后广东档案秘闻》,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年11月版,305页。)
    ①唐士舜:《薛觉先和他的首本戏(胡不归)》,《粤剧研究》第四期《薛觉先纪念专刊》,第97页。
    ②李门:《粉墨集》,广州市:广东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76-77页。
    ①谢永光:《<胡不归>一剧的由来》,《粤剧研究》第四期《薛觉先纪念专刊》,第68页。
    ①《新编粤曲大全》(邱桂莹主编),广西南宁地区青年粤剧团编,2001年3月,第459页。
    ①杨小仲:《摄制不如归之经过》,《银星》,1927年第5期,第29页。
    ②杨小仲:《摄制不如归之经过》,《银星》,1927年第5期,第29页。
    ③周瘦鹃:《不如归赘言》,《国光特刊》,1926年第2期,第32-33页。
    ①《银星》1926年第2期与《国光特刊》1926年第2期均登载了日本帝国影业有限公司所拍摄《不如归》男女主演里见明、富士日公子的剧照。
    ②陈趾青:《(不如归)及其作者德富健次郎》,《国光特刊》,1926年第2期,第25页。
    ③杨小仲:《摄制不如归之经过》,《银星》,1927年第5期,第29页。
    ④《国光特刊》1926年第2期上,塚本助太郎的《不如归——为国光特刊不如归号作》由陈趾青译成中文。
    ⑤剧本参见论文附录《电影(不如归)本事》。
    ⑥杨小仲:《摄制不如归之经过》,《银星》,1927年第5期,第30页。
    ⑦《国光特刊》1926年第2期,第22页。
    ⑧郦苏元、胡菊彬:《中国无声电影史》,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年版,第88页。
    ①徐三:《观不如归后》,《申报》,1927年1月19日17版。
    ②《申报》,1927年1月15日增刊第5版。
    ③《申报》,1927年1月15日增刊第5版。
    ①杨小仲:《摄制不如归之经过》,《银星》,1927年第5期,第31页。
    ②杨小仲:《摄制不如归之经过》,《银星》,1927年第5期,第31页。
    ③杨小仲:《摄制不如归之经过》,《银星》,1927年第5期,第31页。
    ④塚本助太郎:《不如归——为国光特刊不如归号作》(陈趾青译),《国光特刊》,1926年第2期,30页。
    ⑤郦苏元、胡菊彬:《中国无声电影史》,第108页。
    ⑥天一影片公司1926年出品,导演:邵醉翁,主演:胡蝶、吴素馨。
    ⑦天一影片公司1926年出品,导演:邵醉翁,主演:胡蝶。
    ⑧1942年中联出品的《不如归》由张石川导演,李丽华、吕玉壁主演。1942年《立言画刊》(第206期)刊有一则“中联短讯”——“张石川新作《生死同情》决改名《不如归》。’
    ⑨罗苹:《电影小说:不如归》,《影剧人》,1942年第1卷,第15期,第7页。
    ⑩1913年11月28日成立,经润三任社长,张石川、杜复初为社长。
    ①郦苏元、胡菊彬:《中国无声电影史》,第280页。
    ②苏东军《略论粤剧对早期香港电影发展的贡献》,《广东文化艺术论丛2004下》广东省文化厅主编,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4年10月版,第193页。
    ①邓兆华:《粤剧与香港普及文化的变迁——(胡不归)的蜕变》,第67页。
    ②《申报》1948年12月19日第4版。
    ①何非凡的首本戏《情僧偷渡潇湘馆》在1956年由宇宙影业公司拍成电影。
    ②罗丽:《粤剧电影史》,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7年7月版,第28页。
    ①李焯桃:《粤语戏曲片回顾》,香港.香港电影资料馆,2003年版,第118页。
    ①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期至整个六十年代,黄梅调风行一时。1955年黄梅戏电影《天仙配》在香港上映后,引起一股黄梅戏的热潮。在这一潮流影响下,《七彩胡不归》中插入多处以粤语演唱的黄梅调。
    ②邓兆华:《粤剧与香港普及文化的变迁——(胡不归)的蜕变》,第53页。
    ③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香港以极短时间拍成的电影,不少只需要七天时间,被称作“七日鲜”
    ④罗丽:《粤剧电影史》,第28页。
    ⑤李焯桃:《粤语戏曲片回顾》,香港电影资料馆,2003年版,第127页。
    ①藏晖楼主人:《读小说绝句一百首》,《越报》,1909年第1期,第80页。
    ①17世纪,英国作家乔治·萨维尔致蒙田《散文集》译者考敦书中提出这一观点。参见:钱钟书:《林纾的翻译》,《七缀集》,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4月版,第77页。
    德富蘆花『不如归』、民友社、1905年55版。
    柳川春叶『脚本不如归』、今古害店、1909年版。
    杉原幸『汉訳不如归』、千代田害房、明治44年版。
    樽本照雄『林纾冤罪事件簿』、清末小说研究会、2008年版。
    濑户宏『中国话剧成立史研究』、束方书店、2005年2月版。
    Kenjiro Tokutomi, Nami-ko, Trans, by Sakae Shioya, E.F.Edgett, Boston:Herbert B. Turner&Co.1904.
    Kenjiro Tokutomi, Nami-ko, Trans, by Sakae Shioya, E.F.Edgett, Tokyo:TheYurakusha.1905.
    《申报》(1914-1915)
    《大共和画报》(1914年第11卷第12期-1915年第2卷第2期)
    《国光特刊》,1926年第2期。
    《朔风》(创刊号),1938年11月10日。
    《同声月刊》第3卷第3号,1943年
    《新青年》第3卷第6号,1917年。
    《新青年》第4卷第3期,1918年。
    德富芦花:《不如归》(林纾、魏易译),商务印书馆,1914年6月版。
    德富芦花:《不如归》(林雪清译),上海.亚东图书馆,1933年版。
    德富芦花:《不如归》(殷雄译),上海大通书社,1937年版。
    德富芦花:《不如归》(于雷译),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寒光:《林琴南》,中华书局,1935年版。
    钱钟书等:《林纾的翻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钱钟书:《七缀集》,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4月版。
    罗新璋、陈应年编《翻译论集》,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卢翼野:《中国戏剧概论》,《民国丛书第四编63》,世界书局,1934年3月版
    郑振铎:《中国文学研究》,作家出版社,1957年版。
    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香港.大华出版社,1971年版。
    阿英:《晚晴文学丛抄小说戏曲研究卷》,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
    阿英:《阿英文集》,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1年版。
    欧阳予倩:《欧阳予倩全集》第五卷,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9月版。
    欧阳予倩:《欧阳予倩全集》第六卷,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9月版。
    鲁迅:《鲁迅全集》第四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杨少云:《杨楚孙先生诗集》,《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四十二辑,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77年5月版。
    《中国早期话剧选》(王卫民编),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9年3月版。
    《中国现代比较戏剧史》(田本相主编),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3年6月版。
    袁国兴:《中国话剧的孕育与生成》,中国戏剧出版社,2000年版。
    黄爱华:《中国早期话剧与日本》,岳麓书社,2001年版。
    彭鹏:《研究系与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以1920年前后为中心》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年5月版。
    郭富民:《插图中国话剧史》,济南.济南出版社,2003年7月版。
    李门:《粉墨集》,广州市:广东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郭秉箴:《粤剧艺术论》,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6月版。
    赖伯疆:《薛觉先艺苑春秋》,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6月版。
    鲁金:《粤曲歌坛话沧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年版。
    郦苏元、胡菊彬:《中国无声电影史》,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年版。
    余慕云:《香港电影史话》第三卷,香港.次文化堂,1998年11月版。
    《香港影片大全》第四卷,香港电影资料馆,2003年版。
    李焯桃:《粤语戏曲片回顾》,香港.香港电影资料馆,2003年版。
    邓兆华:《粤剧与香港普及文化的变迁——(胡不归)的蜕变》,香港中文大学音乐系粤剧研究计划,2004年1月版。
    吴庭璋:《粤剧大师薛觉先》,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3月版。
    罗丽:《粤剧电影史》,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7年7月版。
    罗丽:《粤剧电影史》,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7年7月版。
    蔡孝本:《粤剧》,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年5月版。
    爱德华·W·萨义德:《世界·文本·批评家》(李自修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8月版。
    H·R·姚斯等:《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周宁、金元浦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9 月版。
    沃·伊瑟尔:《阅读行为》(金惠敏等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
    尤金A·纳达:《语言文化与翻译》(严久升译)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8年10月第1版。
    中村忠行「德富蘆花と现代中国文学(一)」、『天理大学学报』第1卷2·3号1949年10月。
    中村忠行「德富蘆花と现代中国文学(二)」、『天理大学学报』第2卷1·2号1950年11月。
    中村忠行「『不如归』の中国に於ける评价」、『季刊明冶大正文学研究』第23号、1957年10月。
    濑户宏「申报所载春柳社上演广告」(上)、『长崎総合科学大学纪要』第29卷第1号、1988年9月。
    濑户宏「申报所载春柳社上演广告」(中)、『长崎総合科学大学纪要』第29卷第2号、1988年11月。
    濑户宏「申报所载春柳社上演广告」(下の二)、『长崎総合科学大学纪要』第31卷第2号、1990年11月。
    魏名婕「中国にぉける『不如归』の上演——新剧同志会の场合——J、『金沢大学国语国文』第31号、2006年3月。
    郑振铎:《林琴南先生》,《小说月报》,1924年第15卷第11期。
    周作人:《闲话日本文学》(本文为日本改造杂志九月号所载周作人先生旅舍之一夕谈话译稿)(梁綎武译),《国闻周报》1934年第11卷第38期。
    谢永光:《<胡不归>一剧的由来》(《粤剧研究》第四期,1987年10月。
    易红霞:《<胡不归>文本艺术综论》,《南国红豆》(理论研究增刊),1996年11月版。
    邹波:《林纾转译日本近代小说<不如归>之底本考证》,《复旦外国语言文学论丛2009秋季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3月版。
    金忠珍:《中韩戏剧接受日本<不如归>的比较研究》,《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3月,第2期。
    潘少瑜:《国耻癡情雨淒绝:林译小说<不如归>的国难论述与情感想像》,《编译论丛》第五卷第一期,2012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