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太仓库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以明代太仓库为研究对象,从基本财政体制及国家与社会互动的角度,用动态的眼光对其进行考察。其基本目标是展现太仓库作为明代中央财政核心库藏机构的制度设置、管理、变更历程,考察太仓库收支项目、数量,进而以太仓库为中心,对明代国家财政体系运行的机制、状态,以及明代中央财政体系的基本类型特征进行系统的分析。
     就参考文献而言,《明实录》记事通贯明代始终,是涵盖太仓库运作全过程的一套最成体系的史料,本文将之作为研究整个有明一代太仓库发展、演变以及不同时期地位作用变化的核心文献。同时,本文利用各朝制书,如洪武时期《诸司职掌》、正德《明会典》、万历《明会典》、万历《太仓考》以及《万历会计录》等文献,对太仓库制度、地位做横向断面的详细剖析。万历中后期户部尚书赵世卿所作《司农奏议》、崇祯初户部尚书毕自严的《度支奏议》、《石隐园藏稿》及崇祯末年户部尚书倪元璐的《倪文贞集》等,皆收录作者关于太仓库的许多疏牍。其他明人奏疏、笔记及清代史料中也有相对分散的关于明代太仓库的记载,皆尽量收集参考。
     本文研究表明,明初成立的内库,是一个以负责国家公共事务为主、负责皇室收支为辅的机构。其后,内库所担当的国家公共财政职责逐步减少,而其作为皇室库藏的性质却日益突出。在这个过程中,太仓库开始越来越多地担负起国家公共收支领域的财政职责。大约在弘治末、正德初,太仓库成为专备应对紧急军情或者地方重大灾伤的财政机构。嘉靖、隆庆至万历朝是太仓库演变速度最快和最集中的时期,除“财政储备”功能之外,它还逐步担当起负责北京和边镇常规开支的财政职责。万历前期,太仓库的财政地位达到顶峰。万历中期以后,太仓库的“财政储备”功能日益减缩。万历末年开始的加派新饷从制度上再次提升了太仓库的财政地位,然而太仓库岁入逋欠问题的日益严重使得新、旧饷的征收面临极大问题,因此其实际财政地位不升反降。天启、崇祯时期,太仓库逐步失去对边镇常规年例银以及为紧急军情、地方灾荒提供财政支持和救济的能力。至崇祯末年,户部将太仓库财政收入的征收和管理权力全部下放给地方政府和各军镇,太仓库成为一个虚设的空壳。
     太仓库的岁入类项是逐步由少到多发展起来的。除内库逐步削弱其国家公共财政职责的原因之外,北边军镇财政开支银额的不断增长也是太仓库岁入类项扩增的重要原因。嘉靖、隆庆至万历前期是太仓库岁入类项扩增最快的时期,万历前期,太仓库外库的收入负责支付京师及北边军镇的部分日常开销,太仓库老库及窖房银存贮不动,以备紧急军情或灾荒之需。万历中期以后,一方面,边镇财政需求扩增的趋势仍在,而户部却再也没有能力扩大太仓库的收入范围和岁入总银额,太仓库停滞不前的额定岁入与边镇持续上涨的实际财政需求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另一方面,太仓库既有的收入类项与额定岁入银额因逋欠、蠲免等原因逐渐减少,以致不能如额支付边镇年例银。新饷的加派、对太仓老库、窖房及南京户部银的借用虽能使太仓库的财政状况出现短暂缓解,却无助于改变太仓库实际收入逐步减少的基本趋势,也无助于改变边镇军饷需求持续升高的基本走向。就在太仓库实际财政岁入与边镇实际财政需求的反向运动中,明朝的国家财政最终崩溃。
     太仓库的财政开支类项主要包括在京开支、国家军事及地方赈济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发往北边军镇的年例银。太仓库年例银起源于京运年例银,并被长久视为京运年例银的一部分。北边军镇的京运年例银在正统年间就已经出现。在成化到弘治时期,太仓库年例银的发放是不规律的,时少时多。太仓库在这一时期并不负责北边所有军镇年例银的发放,而且太仓库时常与其他财政收入一起共同负责个别边镇的年例银供应。弘治与嘉靖两朝是太仓库年例银发放频率较高的时期。隆庆时期,太仓库成为北边军镇京运年例银的核心发放机构,担当起为北边军镇提供部分常规性军费开支的财政职责。万历前期,太仓库年例银的发放形成比较稳定的制度,其后直至崇祯,太仓库年例银与京运年例银逐步归并为一。
     虽然关于太仓库发放年例银的记载在成化时期就可见到,但太仓库年例银岁支总额的记载到隆庆元年才出现。在隆庆到万历前期,太仓库年例银岁支总额基本保持较稳定的数额,前后差距不大;太仓库预算年例银额基本都能落实,额定年例银与太仓库实际发放的年例银额之间没有多大差距。万历中期,太仓库额定年例银支出上升较快,对太仓库构成越来越大的财政压力,以致户部不得不经常借支太仓老库、窖房、太仆寺常盈库等机构的存银进行贴补。另一方面,随着太仓库岁入逋欠的日益严重,太仓库实际岁支年例银的数额不断下降。万历末期到崇祯朝,太仓库旧库的额定年例银岁支总数停止了上升的势头,较以前的银额稍有下降,并大致保持在这一水平。但是,太仓库旧库发往北边军镇的实际年例银岁额则下降幅度巨大,与其预算年例银岁支额形成越来越大的差距。
     纵观年例银在边镇军饷总岁入中所占比例的变化可知,弘治、正德时期,京运银岁额所占边镇军饷总岁额的比重较低;到隆庆末、万历初,太仓库年例银岁支总额在边镇军饷总岁入额中所占的比重已经达到三分之一左右。万历中期,这一比重又有所提升。这说明,万历时期,太仓库年例银在边镇军饷供应中已经占据重要地位,但边镇军饷供应又并非绝对依靠太仓库年例银,屯田、民运、盐引等收入仍然是边镇军饷供应的主要组成部分。崇祯时期,边镇军饷供应演变成以依靠太仓库银为主。因此,太仓库年例银所占边镇军饷供应总额的比重呈逐步升高的趋势。
     明代财政强调“量入为出”的基本原则,太仓库通常以本年岁入及库存预支下一年的岁支。然而,在嘉靖以后的大部分年份里,由于边镇巨额军费开支的压力,在岁入无法满足岁支需求的情形下,“量出以制入”的情况逐步增多,户部不得不采取各种措施增加岁入,扩大太仓库的岁入类项,其中许多类项由临时、应急性措施最终得到正式认可而成为太仓库的制度化收入。万历中后期至崇祯朝的绝大部分年份内,太仓库的岁支越来越超出岁入所能承受的范围,不但“量出”以制定增加的“岁入”不能实现,原有的岁入也面临日益严重的逋欠问题。从嘉靖七年开始直到崇祯末年,太仓库岁入少于岁出的情况占据了有确切记载年份的绝大多数。在太仓库长期支出浮于收入的情况下,明朝的整个国家财政体系却能维持运转达一个多世纪。这是因为:首先,《明实录》的编撰者们有着明显地选择记录太仓库财政欠佳年份的倾向,这是明代太仓库收支呈现长久亏损面貌的原因之一。其次,一般情况下,太仓库岁入额通常仅指太仓库额定收入款项内得到的财政收入,也就是其正赋,户部在其正赋之外通过挪借等手段从其他财政体系中所得到的款项通常被算入岁支银额中,而不被算入岁入银额中。再者,太仓库发展的重要促动因素之一在于其不断扩大的财政开支。最后,明代太仓库在长期亏损的情况下又维持了一百余年的根本原因还在于太仓库对明代国家财政体系,尤其是对明代北边军饷而言,更多时候是补贴性的,而不是基础性的。
     最后,明代太仓库与盐法的财政关系演变历史表明,嘉靖朝是二者财政关系发生转变的关键时期。在嘉靖朝以前,存积等盐偶尔会因盐法雍滞或者太仓库财政需要而被折卖成银纳入太仓库,但从未形成制度化的规定。嘉靖时期,在既要维持开中的祖制、又要解决开中制无法有效满足边镇军饷需求的情况下,正盐开中于边、余盐纳银解往太仓库的双轨并行制度最终形成。通过这种方式,户部将盐法收入中的大部分直接集中于太仓库,从而加强了对盐法的监管和控制,太仓库与北边军镇开支的财政关系也就此得到进一步强化。
     总之,明代财政制度是随着时间发展和相应而来的不同因素对比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从来没有凝固在一种定式上。明代财政史乃至中国古代制度史的研究应当关照实行该制度的共同体的整个生命历程,这样才能理清该制度的来龙去脉,了解其基本形态。关于皇帝在明代国家财政体系中的权力问题,以往研究有夸大的倾向。有明一代,国家公共财政收支与皇室收支明显呈逐步分离的趋势。在这样的发展过程中,户部对其管辖的太仓库握有相当程度的财政权力。虽然有关太仓库的财政决定基本都要上奏皇帝,但不能因此就认为皇帝的财政权力不可分割或者皇帝以下的机构只有财政责任而无财政权力。以往用阶级斗争理论来进行的明代经济史研究,大多关注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矛盾。本文的研究表明,在统治阶层内部,更加注重国家整体利益的官僚士大夫和过分强调私人利益的、以皇帝为核心的利益团体之间存在长久而深刻的矛盾。明代国家财政的目标是通过最小限度地征收民众财富以满足维持国家正常运行的基本需求,其背后隐含的理念是要最大限度地保障最大多数人的基本物质生存条件。私人利益与国家公共利益之间的冲突是明代财政制度中的根本矛盾。在保持帝制体制不变的情况下,官僚士大夫的道德养成是解决私人利益与国家公共利益冲突的一种较实际与有效的方式。这是明代国家相对于制度的精密构建而言更加偏重于有德人才的选拔与任用的重要原因。明代国家税收方面的根本问题并不在于税率的高或低,而在于递减的国家赋税征收能力与递增的实际财政岁需之间矛盾的逐步升级。衡量明代财政制度的标准应当是看它是否符合初设的财政理念。与强调个人利益之天然合法性的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相比,生产能力有限的明代中国更注重当下多数民众的生存状况。以这样的思想观念来衡量,明政府追求稳定与最低经济活动水平的税收政策至少是可以理解的而非荒谬可笑的。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he financial system and how the government and the society influenced each other, with the sense that the financial system of the Ming Dynasty was always changing, this dissertation makes research on the state silver Treasury of the Ming Dynasty, which in Chinese was called“Taicangku”(太仓库), and aims to draw a line of what Taicangku’s financial system and status were and how they changed as the time went by. In order to show the main vertical line of Taicangku’s evolution, the basic method is to arrange the concerned historical materials in the chronological sequence.
     As to the bibliography, Mingshilu (《明实录》) keeps a complete record from the beginning to the end of the Ming Dynasty, and thus covers the whole developing course of Taicangku, which makes it the core document of this dissertation. Meanwhile, in order to know more precisely about the lateral condition of Taicangku’s financial system and status, this dissertation makes full use of the historical documents on the Ming Dynasty’s systems, such as Zhusizhizhang (《诸司职掌》), Minghuidian (《明会典》) , Taicangkao (《太仓考》), Wanli Kuaijilu (《万历会计录》) and so on. Besides, the collected works of Zhao Shiqing (赵世卿), Bi Ziyan (毕自严), Ni Yuanlu (倪元璐), who were the First Lord of the Ministry of Revenue (户部尚书), contain many official papers on Taicangku and therefore are important to this dissertation. This dissertation also refers to many other gentry scholars’personal collected works or official papers.
     This dissertation’s study shows that Neiku(内库) was an institution both for the government’s public finances and the imperial household’s private finances at the early period of the Ming Dynasty. As Neiku kept reducing its government financial duties and became mainly the setup for the imperial household’s private finances, Taicangku,which was set up in the seventh year of Zhengtong’s reign(正统), took up more and more public financial duties of the country. Besides, the larger and larger silver need in the north military towns was another reason that Taicangku’s revenue items kept increasing. After a long and slow evolving process in Zhengtong, Jingtai(景泰), Tianshun(天顺),Chenghua(成化) and so on, Taicangku developed quickly in Jiajing(嘉靖), Longqing(隆庆) and Wanli (万历). As Taicangku’s revenue became larger, its financial status got higher and this process reached its peak in the first period of Wanli, when its income in the outside warehouse was used for the regular expenditures in the capital and the north military towns while the silvers in the old and underground warehouses were stored and saved for military emergencies or serious natural calamities. At this period, the income of Neiku was used mainly for the imperial household’s expenses. In the middle period of Wanli, on one hand, the financial need of the north military towns was still expanding while the Ministry of Revenue was no longer capable of enlarging Taicangku’s revenue items and its income amount, which resulted in the bigger and bigger gap between Taicangku’s fixed revenue and the north military towns’practical financial need. On the other hand, Taicangku’s revenue items and its practical income amount kept decreasing due to the increase of the uncollected taxes and exempted taxes so that it was unable to pay its fixed amount of annual silver to the north military towns. Although the augmentation of new taxes and the borrowings from the old and underground warehouses of Taicangku and the Ministry of Revenue in Nanjing relieved Taicangku from its financial difficulties temporarily, they could neither change the tendency that Taicangku’s income became less and less nor alter the fact that the financial needs of the north military towns kept increasing. The reverse transformations between Taicangku’s practical revenue and the north military towns’financial needs led to the collapse of the Ming Dynasty’s government finances.
     Among Taicangku’s spending items, the most important one was the annual silver sent to the north military towns. In the early and middle developing periods of Taicangku, Taicangku’s annual silver was only a part of the Capital’s annual silver(Jingyunyin,京运银). At the end of Jiajing and the beginning of Longqing, Taicangku took up the main duty to provide the Capital’s annual silver. In the early period of Wanli, the issue of Taicangku’s annual silver was ruled by the steady system and this part of silver became a regular component of the north military towns’financial provisions to maintain their fundamental administration. From then on to Chongzhen, Taicangku’s annual silver and the Capital’s annual silver became one thing.
     Although the record of Taicangku’s providing the annual silver could be seen in the documents of Chenghua, the record of its yearly provided amount appeared in the first year of Longqing. In Jiajing’s reign, Taicangku had become the important setup to grant the Capital’s annual silver, although there were not enough historical materials to prove that this period’s Capital annual silver was entirely taken on by Taicangku. In Longqing and the early period of Wanli, the yearly amount of Taicangku’s annual silver was steady 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different years was not big; the budget of Taicangku’s annual silver could be realized and there was no big gap between the budget amount and the practical granted amount of Taicangku’s annual silver. From the fifteenth year of Wanli to the thirty-sixth year of Wanli, the yearly amount of Taicangku’s annual silver increased quickly and formed so much financial pressure to Taicangku that the Ministry of Revenue had to borrow silver from its own old and underground warehouses, or from the the silver storehouse of the Court of the Imperial Stud(Taipusi,太仆寺). On the other hand, as Taicangku’s practically colleted revenue became less and less, Taicangku’s practical expenditure of its annual silver became decreasing. From the late period of Wanli to Chongzhen, the annual silver’s budget of the previously built warehouse of Taicangku(Jiuku,旧库) stopped increasing and maintained at a relatively steady level. At the same time, the practical silver amount that Taicangku provided to the north military towns reduced quickly and the gap between them became larger and larger.
     At the end of Longqing and the beginning of Wanli, the proportion of Taicangku’s annual silver and the north military towns’total amount of military provisions was almost equal to one third. On one side, this rate showed that Taicangku’s annual silver had become very important to the north military towns; on the other hand, this rate also reflected that the provisions of the north military towns were not completely relied on Taicangku’s annual silver and the incomes from the Soldiers’Field (Tuntian,屯田),peasant-transported tax (Minyun,民运) and salt monopoly, which were two thirds of the whole provisions of the north military towns, were still the fundamental part.
     The basic financial principle of the Ming Dynasty was to expend according to the income and this year’s revenue and stock were usually expended for the next year. However, in the most years after Jiajing, due to the high financial pressure of the north military towns and the fact that the income was not enough to cover the expending need, the Ming government had to take measures to enlarge Taicangku’s revenue items. As a result, some of the provisional income items or the items that were meant to meet certain emergencies finally became formal and institutional elements of Taicangku’s income. In the most years from the late period of Wanli to Chongzhen, Taicangku’s yearly expenditure frequently exceeded its yearly income. Not only the newly-added revenue could not be collected, but also more and more original amount of income could not be collected.
     In most of the recorded years from the seventh year of Jiajing until Chongzhen, Taicangku’s yearly expenditures exceeded its yearly revenues. However, in this situation, Ming China’s financial system kept running for more than a century. The first reason was that the editors of Mingshilu had a strong inclination to choose Taicangku’s losing years to record, which strengthened the impression that Taicangku was at a loss for a long period. The second reason was that Taicangku’s revenue amount generally referred to the incomes of the fixed tax items while the borrowed silver from other institutions were included in Taicangku’s expenditures but excluded from Taicangku’s incomes. The third reason was that one of the motive forces of Taicangku’s development was its enlarging financial expenditures. The last reason was that Taicangku’s value to the Ming government’s financial system, especially to the north military towns’militrary provisions and pays, was not fundamental but subsidiary. Finally, the history of the evolv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Taicangku and Salt Monopoly system showed that the Jiajing period was the watershed of their financial relationship. Before Jiajing, Cunji Salt(存积盐) was occasionally sold and the silver got by this was sent to Taicangku due to Taicangku’s financial need. However, this behaviour never became formally systematized. In the Jiajing period, in the dilemma that the forefathers’governing systems should be maintained and the problem that Kaizhong System(开中制) could not effectively meet the north military towns’financial need, a two-way system was formed gradually, in which Zhengyan(the original amount of salt controlled by the government,正盐) was still kept for the north military towns and Yuyan(the residual salt,余盐) was sold into silver and the silver was sent to Taicangku. Through this system, the Ministry of Revenue collected most of the incomes of the salt system into Taicangku and therefore strengthened its supervision and control towards the Salt Monopoly system. Because of the principle that the income from the Salt Monopoly system should be used to provide the military provisions and pays, which was set up in the early Ming Dynast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aicangku and the north military towns’financial expenditures was further strengthened too.
     All in all, the financial system of the Ming Dynasty was full of life and it kept changing as time went by or under the influences of different historical factors. This transforming process never ceased. Thus the study on the financial system of the Ming Dynasty or even the systems of the traditional China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community’s whole life process that the concerned system lived in. Only in this way can the reforming reasons and the basic conditions of the studied system be understood more clearly. As to the Emperor’s power in the Ming Dynasty’s financial system, it seems that the previous study has exaggerated it. In the Ming Dynasty, it had a clear tendency that the government’s public finances and the emperor’s personal finances separated from each other step by step. In this process, the Ministry of Revenue had a certain amount of administrative power towards Taicangku. Although all the economic decisions should get the emperor’s permission at last, it did not mean that the emperor’s financial power could not be divided or all the institutions under the emperor had only duties but no powers. Most of the previous study on the Ming Dynasty’s economics used the class struggle theory and paid too much attention to the contradictions between the ruling classes and the ruled ones. This dissertation’s study shows that inside the ruling classes there were enduring and profound struggles between the gentry scholars, who paid more attention to the country’s entire benefits, and the interest group with the emperor at the core, who put too much emphasis on their personal interests. The goal of the Ming Dynasty’s finances was to maintain the proper administration of the country by levying the minimum taxes and the ideological essence behind it was to protect the basic physical living conditions of the maximum people.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personal interest and the country’s public benefit was the basic problem in the Ming Dynasty’s financial system. Under the condition of keeping the imperial system unchanged, the comparatively practical and effective way to solve this problem was to cultivate generations of gentry scholars with high-level morals. That was the fundamental reason that the Ming country preferred the selection and appointment of virtued talents to the complex and precise construction of the country’s systems. The basic problem of the Ming Dynasty’s tax system did not lie in whether the tax rate was high or low, but lie in the up-grading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country’s decreasing ability to collect taxes and the increasing financial need in reality. The standard to measure the Ming Dynasty’s financial system was whether it corresponded to Ming people’s financial ideas and values. Compared with the modern capital society in which the personal interest has its natural justice, Ming China, with the limited productive capability, paid the most possible attention to the living conditions of the maximum current people. Judged by this idea, Ming China’s tax policy aiming to maintain the society’s steadiness and the minimum economic developing level was at least comprehensible rather than preposterous.
引文
①全汉升,李龙华:《明中叶后太仓岁入银两的研究》,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香港中文大学),1972年5(1);全汉升,李龙华:《明代中叶后太仓岁出银两的研究》,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香港中文大学),1973年6(1)。
    ②樊树志:《晚明史:1573-1644年》,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
    ③赖建诚:《边镇粮饷:明代中后期的边防经费与国家财政危机,1531-1602》,台北:中央研究院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
    ④赵轶峰:《明代的变迁·明后期太仓收支数字考》,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第278页。
    ⑤此为崔瑞德在该书序言中的评语,见黄仁宇著,阿风等译:《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序》,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第2页。
    ①黄仁宇著,阿风等译:《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第41页。
    ②(英)崔瑞德,(美)牟复礼编,杨品泉等译:《剑桥中国明代史.1368-1644》,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③徐泓:《明代的私盐》,《国立台湾大学历史学系报》,1980年第7期。
    ④南炳文、汤纲:《明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⑤赵轶峰:《明代的变迁·论明末财政危机》,第240页。
    ⑥张松梅:《明代军饷研究》,天津:南开大学,2008年博士学位论文。
    ⑦关于太仓库年例银的研究现状及其具体问题,详见本文第四章第三节中“太仓库岁支年例银总额的发展”部分。
    ⑧万明主编:《晚明社会变迁问题和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173-178页。
    ⑨黄仁宇著:《明代的漕运》,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年。
    ⑩王毓铨:《明代的军屯》,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11唐文基:《明代赋役制度史》,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
    ①栾成显:《明代黄册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
    ②刘淼:《明代盐业经济研究》,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1996年。
    ③梁方仲:《梁方仲经济史论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89。
    ④周伯棣:《中国财政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
    ⑤赵轶峰:《明代的变迁·论明末财政危机》,第235页。
    ⑥(英)安格斯·麦迪森著,伍晓鹰、马德斌译:《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公元960-2030年》,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7页;《作者第二版序言》,第2页。
    ①黄仁宇著,阿风等译:《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第2,1页。
    ②黄仁宇著,阿风等译:《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第416,420,426页。
    ①苏新红:《黄宗智“过密化”理论中的事实判定、逻辑分析与模式建构问题》,《古代文明》,2009年第1期。
    ②黄仁宇著,阿风等译:《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第428页。
    ③黄仁宇著,阿风等译:《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第3页。
    ①(明)张学颜等:《万历会计录》(上),卷1,第6页。
    ①(清)嵇璜、曹仁虎等:《续文献通考》,通考总目,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26册,第3页。
    ②(清)孙承泽撰:《春明梦余录》,提要,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68册,第1页。
    ①(明)徐溥、李东阳等修:《明会典》,卷23,户部8,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17册,第263页。
    ②(明)刘斯洁等:《太仓考》,卷1之3,职官,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本,第711页。按《明史》亦有记载:“(正统)七年乃设户部太仓库,各直省派剩麦米,十库中绵、丝、绢、布及马草、盐课、关税,凡折银者,皆入太仓库。籍没家财,变卖田产,追收店钱,援例上纳者,亦皆入焉。专以贮银,故又谓之银库”,见(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79,志第55,食货3,仓库,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927页。然而,根据本文对太仓库岁入类项发展过程的梳理可知,派剩麦米、十库中的物料折银等款项都是正统七年以后逐步归入太仓库的,因此,本条史料暂存此处,仅供参考。
    ③(明)申时行等修:《明会典》(万历朝重修本),卷2,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5页。
    ④(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40,志第16,地理1,第920页。
    ⑤《明世宗实录》,卷402,嘉靖三十二年九月癸丑,第7041-7042页。
    ⑥《明神宗实录》,卷4,隆庆六年八月丁巳,第140页。
    ⑦郭庆藩辑,王孝鱼整理:《庄子集释》,卷6下,秋水第17,北京:中华书局,1978年,第563-564页。
    ①(汉)司马迁撰:《史记》,卷30,平准书,第8,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1420页。
    ②(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72,志第48,职官1,户部,第1745页。
    ③《明实录(附录)·明仁宗宝训》,卷1,永乐二十二年十月庚申,第27-28页。
    ④《明英宗实录》,卷14,正统元年二月庚子,第250页。
    ⑤《明世宗实录》,卷251,嘉靖二十年七月癸丑,第5037页。
    ⑥《明神宗实录》,卷6,隆庆六年十月丁巳,第210页。
    ⑦(明)刘斯洁等撰:《太仓考》。
    ⑧(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256,列传第144,李长庚,第6612页。
    ⑨(清)赵宏恩等监修,黄之雋等编纂:《江南通志》,卷115,职官志,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10册,第393页。
    ⑩(明)张学颜等撰:《万历会计录》(上),卷1,旧额现额岁入岁出额数(附十三司分理),第25-26页。
    ①《明世宗实录》,卷2,正德十六年五月戊寅,第110-111页。
    ②(明)章潢编:《图书编》,卷84,文渊阁四库全书,第971册,第477页。
    ③《明世宗实录》,卷271,嘉靖二十二年二月庚寅,第5337-5338页。
    ④《明世宗实录》,卷356,嘉靖二十九年正月甲午,第6405页。
    ①《明世宗实录》,卷399,嘉靖三十二年六月戊寅,第6997-6999页。
    ②(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79,志第55,食货3,仓库,第1927页。
    ③《明神宗实录》,卷193,万历十五年庚申,第3625页。
    ④《明神宗实录》,卷570,万历四十六年五月辛亥,第10747页。
    ⑤据《明通鉴》,太仓库“中库”在成化时期就已经存在:“(成化十七年)十一月,戊子,取太仓银三分之一入内库。初,太仓库之设,始于正统七年,后积至数百万两,续收者又分‘中库’、‘老库’之目。至是以内库供应繁多,乃取中库三分之一以供内库之用”,见(清)夏燮著,沈仲九标点:《明通鉴》,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309页。不过,《明实录》对此事的记载稍有不同,它并未记载是从“中库”内取银入内承运库:“戊子,取太仓银三十万两入内承运库供用。先是,有旨令五府六部都察院各具在官钱谷数闻,至是,又命户部核太仓银,银凡九十余万两,遂取三分之一。盖是时赏赐用度寖广故也”,见《明宪宗实录》卷221,成化十七年十一月戊子,第3819页。本文以《明实录》为准,《明通鉴》的说法暂存于此。
    ⑥《明世宗实录》,卷424,嘉靖三十四年七月戊申,第7349页。
    ⑦《明世宗实录》,卷523,嘉靖四十二年七月甲午,第8552页。
    ⑧《明神宗实录》,卷46,万历四年正月丙午,第1027页。
    ⑨《明神宗实录》,卷358,万历二十九年四月丙子,第6680页。
    ⑩(清)嵇璜、曹仁虎等:《续文献通考》,卷30,国用考,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27册,第33页。
    ①《明神宗实录》,卷178,万历十四年九月乙未,第3329页。
    ②《明光宗实录》,卷6,庚申,第145-146页。按明光宗在位仅1月,光宗实录记事系于日而不名月。
    ③《明熹宗实录》,卷17,天启元年十二月丙辰,第893-895页。
    ④《明熹宗实录》,卷66,天启五年十二月申辰,第3166页。
    ⑤(明)毕自严:《再覆银库弊端四款疏》,见毕自严:《度支奏议·堂稿》,卷16,续修四库全书,第484册,第13页。
    ⑥(清)孙承泽撰:《春明梦余录》,卷35,赋役,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68册,第483页。
    ①(明)倪元璐撰:《倪文贞奏疏》,卷7,《并饷裁饷疏》,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297册,第278-279页。
    ②(明)倪元璐撰:《倪文贞奏疏》,卷8,《覆奏并饷疏》,第286-293页。
    ③《明穆宗实录》,卷31,隆庆三年四月癸未,第814-816页。
    ④《明神宗实录》,卷373,万历三十年六月庚戌,第7011-7012页。
    ①《明神宗实录》,卷516,万历四十二年正月丁卯,第9728-9729页。
    ②《明熹宗实录》,卷4,泰昌元年十二月丁卯,第210-211页。
    ①(明)刘斯洁等:《太仓考》,卷1之3,职官,第711页。
    ②《明穆宗实录》,卷17,隆庆二年二月丙午,第487-488页。
    ③《明穆宗实录》,卷19,隆庆二年四月庚辰,第521页。
    ④(明)刘斯洁等:《太仓考》,卷1之3,职官,第711页。
    ⑤(明)刘斯洁等:《太仓考》,卷1之3,职官,第711页;又见《明神宗实录》,卷20,万历元年十二月:“甲寅,罢注太仓银库主事,仍改差一年”,第545页。
    ⑥(明)刘斯洁等:《太仓考》,卷1之3,职官,第711页。
    ①(明)刘斯洁等:《太仓考》,卷9,银库事例,第831页。
    ②《明熹宗实录》,卷11,天启元年六月庚辰,第558页。
    ③(明)刘斯洁:《太仓考》,卷1之4,“职官”,第713页。
    ④《明孝宗实录》,卷131,弘治十年十一月壬戌,第2322页。
    ⑤(明)徐溥、李东阳等修:《明会典》,卷16,户部1,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17册,第174页。
    ⑥(清)觉罗石麟等监修,储大文等编撰:《山西通志》,卷199,艺文18,碑碣9,《通议大夫巡抚贵州兼督理湖北川东军务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赠戸部右侍郎述斋王公神道碑铭》,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49册,第492-493页。
    ⑦(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72,志48,第1740页。
    ⑧《明世宗实录》,卷448,嘉靖三十六年六月甲申,第7625-7626页。
    ⑨(明)刘斯洁等:《太仓考》,卷1之3,职官,第712页。
    ⑩(明)刘斯洁:《太仓考》,卷1之3,“职官·银库监督主事一员”,第711-712页。
    ①《明神宗实录》,卷57,万历四年十二月壬午,第1315-1317页。
    ②(明)刘斯洁:《太仓考》,卷1之3,职官,第711-712页。
    ③(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79,志55,食货3,第1928页。
    ④《明神宗实录》,卷47,万历四年二月辛卯,第1082页。
    ⑤《明神宗实录》,卷276,万历二十二年八月己巳,第5115页。
    ⑥《明神宗实录》,卷303,万历二十四年十月甲子,第5673页。
    ⑦《明神宗实录》,卷416,万历三十三年十二月戊辰,第7865页。
    ⑧《明神宗实录》,卷419,万历三十四年三月丁亥,第7931-7932页。
    ⑨《明熹宗实录》,卷27,天启二年十月甲戌,第1362页。
    ⑩《明熹宗实录》,卷28,天启二年十一月戊戌,第1400页。11《明熹宗实录》,卷56,天启五年二月戊戌,第2575页。12《明神宗实录》,卷348,万历二十八年六月壬辰,第6507页。
    ①《明熹宗实录》,卷80,天启七年正月乙亥,第3672页。
    ②《明熹宗实录》,卷80,天启七年正月戊寅,第3876-3877页。
    ③(清)谷应泰撰:《明史纪事本末》,卷71,“魏忠贤乱政”,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1159页。
    ④(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305,宦官2,“张彝宪”,第7827页。
    ⑤(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305,宦官2,“张彝宪”,第7827页。
    ⑥(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305,宦官2,“张彝宪”,第7828页。
    ⑦《明世宗实录》,卷12,嘉靖元年三月己未,第428-429页。
    ①(明)刘斯洁等撰:《太仓考》,卷6,仓场,第792页。
    ②《明世宗实录》,卷98,嘉靖八年二月癸巳,第2320-2321页。
    ③《明世宗实录》,卷98,嘉靖八年二月壬辰,第2319-2320页。
    ④《明世宗实录》,卷130,嘉靖十年九月辛亥,第3083页。
    ⑤《明世宗实录》,卷271,嘉靖二十二年二月壬辰,第5338-5340页。
    ⑥《明世宗实录》,卷314,嘉靖二十五年八月壬寅,第5876-5880页。
    ⑦《明世宗实录》,卷351,嘉靖二十八年八月戊戌,第6339-6341页。
    ⑧《明世宗实录》,卷424,嘉靖三十四年七月戊申,第7349页。
    
    ①《明世宗实录》,卷464,嘉靖三十七年九月丙申,第7834页。
    ②《明世宗实录》,卷474,嘉靖三十八年七月庚午,第7949-7950页。
    ③《明世宗实录》,卷514,嘉靖四十一年十月癸亥,第8444-8445页。
    ④《明世宗实录》,卷540,嘉靖四十三年十一月戊午,第8741-8742页。
    ⑤《明穆宗实录》,卷20,隆庆二年五月癸亥,第555页。
    ①《明穆宗实录》,卷24,隆庆二年九月甲寅,第646-647页。
    ②(明)刘斯洁等:《太仓考》,卷9,银库事例,第829页。
    ③(明)刘斯洁等:《太仓考》,卷1之3,职官,第712页。
    ④(清)嵇璜、曹仁虎等:《续文献通考》,卷108,度量衡,第154页。
    ⑤(明)刘斯洁等:《太仓考》,卷9,银库事例,第829页。
    ⑥(明)刘斯洁等:《太仓考》,卷9,银库事例,第829页。
    ⑦(明)刘斯洁等:《太仓考》,卷9,银库事例,第829-830页。
    ⑧(明)刘斯洁等:《太仓考》,卷9,银库事例,第830页。
    ①(明)刘斯洁等:《太仓考》,卷9,银库事例,第830页。
    ②(明)刘斯洁等:《太仓考》,卷9,银库事例,第830页。
    ③(明)刘斯洁等:《太仓考》,卷9,银库事例,第831页。
    ④(明)刘斯洁等:《太仓考》,卷9,银库事例,第830页。
    ⑤(明)刘斯洁等:《太仓考》,卷9,银库事例,第831页。
    ⑥(明)刘斯洁等:《太仓考》,卷9,银库事例,第831-832页。
    ⑦(明)刘斯洁等:《太仓考》,卷9,银库事例,第832页。
    ①(明)刘斯洁等:《太仓考》,卷9,银库事例,第832-833页。
    ②(明)刘斯洁等:《太仓考》,卷9,银库事例,第833页。
    ③(明)刘斯洁等:《太仓考》,卷9,银库事例,第833页。
    ④(明)刘斯洁等:《太仓考》,卷6,仓场,第797页。
    ⑤《明神宗实录》,卷118,万历九年十一月辛酉,第2211页。
    ⑥《明神宗实录》,卷125,万历十年六月庚子,第2333页。
    ⑦《明神宗实录》,卷369,万历三十年闰二月乙未,第6898-6900页。
    ⑧《明神宗实录》,卷389,万历三十一年十月丁亥,第7318页。
    ①《明熹宗实录》,卷62,天启五年八月乙未,第2932-2933页。
    ②(明)毕自严撰:《石隐园藏稿》,卷6,疏2,《转饷画一疏》,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93册,第576-577页。
    ③(明)毕自严:《度支奏议·堂稿》,卷7,《转饷画一全行兑支疏》,续修四库全书,第483册,第262-264页。
    ④《明世宗实录》,卷218,嘉靖十七年十一月戊子,第4473页。
    ⑤《明世宗实录》,卷327,嘉靖二十六年九月戊辰,第6036-6038页。
    ①《明世宗实录》,卷389,嘉靖三十一年九月丙申,第6838页。
    ②《明神宗实录》,卷61,万历五年四月丙寅,第1384-1385页。
    ③(明)刘斯洁等:《太仓考》,卷9,银库事例,第831页。
    ④《明神宗实录》,卷238,万历十九年七月丁卯,第4403-4404页。
    ⑤《明神宗实录》,卷412,万历三十三年八月乙丑,第7726页。
    ⑥《明熹宗实录》,卷35,天启三年六月丁亥,第1834-1835页。
    ⑦《明熹宗实录》,卷39,天启三年十月戊寅,第2025页。
    ⑧《明神宗实录》,卷104,万历八年九月戊辰,第2027页。
    ⑨《明神宗实录》,卷573,万历四十六年八月丁卯,第10828页。
    ⑩《明神宗实录》,卷405,万历三十三年正月癸巳,第7561页。11《明神宗实录》,卷416,万历三十三年十二月甲寅,第7832-7833页。
    ①《明神宗实录》,卷352,万历二十八年十月癸未,第6593-6594页。
    ②《明神宗实录》,卷367,万历三十年正月甲辰,第6865-6866页。
    ③《明神宗实录》,卷405,万历三十三年正月癸巳,第7561-7562页。
    ④《明神宗实录》,卷431,万历三十五年三月乙亥,第8137页。
    ⑤(明)曹于汴:《遵例盘库敬报空虚之状仰乞圣鉴亟图长策以济国用疏》,见陈子龙等:《明经世文编》,卷412,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4466页。按该奏疏没有记载时间,具体年份来自《明神宗实录》卷441,万历三十五年十二月癸未,第8394页。
    ⑥《明神宗实录》,卷573,万历四十六年八月丁卯,第10828页。
    ⑦《明熹宗实录》,卷16,天启元年十一月癸丑,第801页。
    
    ①《明熹宗实录》,卷60,天启五年六月丁丑,第2779-2780页。
    ②《崇祯长编》,卷16,崇祯元年十二月乙未,第912-914页。
    ③《明神宗实录》,卷568,万历四十六年四月甲辰,第10685-10686页。
    ④《明神宗实录》,卷571,万历四十六年六月辛未,第10770页。
    ⑤《明神宗实录》,卷571,万历四十六年六月丁丑,第10773-10774页。
    ①《明神宗实录》,卷574,万历四十六年九月辛亥,第10862-10865页。
    ②《明神宗实录》,卷589,万历四十七年十二月乙丑,第11288-11289页。按《明史》认为万历四十七年每亩增派3.5厘:“至四十六年……亩加三厘五毫,天下之赋增二百万有奇。明年,复加三厘五毫”,见(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78,志54,食货2,赋役,第1903页。今不用。
    ③《明神宗实录》,卷592,万历四十八年三月己卯朔庚寅,第11357页。
    ④《明光宗实录》,卷6,庚申,第145-146页。按《春明梦余录》认为:“自万历四十六年发难始设新库”,见(清)孙承泽撰:《春明梦余录》,卷35,赋役,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68册,第488页。不确。
    ⑤《明光宗实录》,卷6,壬戌,第155页。
    ⑥《明熹宗实录》,卷1,乙酉,第42页。
    ①(明)卢象升撰:《忠肃集》,卷1,鹿忠节公传,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96册,第599-600页。
    ②《明熹宗实录》,卷2,泰昌元年十月辛酉,第90页。
    ③《明熹宗实录》,卷7,天启元年闰二月乙酉,第338页。
    ④《明熹宗实录》,卷8,天启元年三月己巳,第416页。
    ⑤(明)毕自严:《辽饷不敷济急无奇疏》,见毕自严:《度支奏议·堂稿》,卷1,续修四库全书本,第483册,第19页。按据《明史》卷112,表第13,七卿年表2,第3491页,汪应蛟于天启元年六月至天启二年十二月任户部尚书,又因为《明熹宗实录》,卷17,天启元年十二月丙申,第895页:“新饷杂项银,尚无定额”,所以,汪应蛟当于天启元年提出征收杂项新饷的建议。此外,据《明史》卷112,表第13,七卿年表2,第3492-3493页,李宗延于天启三年九月到天启四年十一月任户部尚书。
    ⑥《明熹宗实录》,卷20,天启二年三月甲寅,第1023页。
    ⑦《明熹宗实录》,卷36,天启三年七月辛卯,第1837页。
    ⑧《明熹宗实录》,卷41,天启三年十一月庚辰,第2153页。
    ①《明熹宗实录》,卷70,天启六年四月辛丑,第3402-3403页。
    ②《明熹宗实录》,卷83,天启七年四月己亥,第4016-4017页。
    ③《明熹宗实录》,卷83,天启七年四月丁未,第4027-4028页。
    ④《崇祯长编》,卷3,天启七年十一月甲申,第138页。
    ⑤《崇祯长编》,卷15,崇祯元年十一月乙亥,第867页。
    ⑥(明)毕自严:《辽饷不敷济急无奇疏》,见毕自严:《度支奏议·堂稿》,卷1,续修四库全书,第483册,第21,23页。
    ⑦《崇祯长编》,卷38,三年庚午九月壬午,第2298页。
    ⑧《崇祯长编》,卷38,三年庚午九月甲申,第2301页。
    ⑨(明)倪元璐撰:《倪文贞集》,卷3,制诰,管理新饷户部右侍郎周士朴,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97册,第34页。
    ①《崇祯长编》,卷41,三年庚午十二月庚戌,第2464-2465页。
    ②(清)陈鼎撰:《东林列传》,卷23,金光辰列传,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58册,第466-467页。
    ③(明)倪元璐撰:《倪文贞奏疏》,卷7,《并饷裁饷疏》,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97册,第278-279页。
    ④(明)倪元璐撰:《倪文贞奏疏》,卷8,《覆奏并饷疏》,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97册,第286-293页。
    ⑤(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251,列传第139,蒋徳璟,第6502-6503页。
    ①黄仁宇著,阿风等译:《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第7页。
    ②《皇明祖训》,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史264,第167页。
    ③《诸司职掌》,“吏部·官制”,续修四库全书本(第478册,史部,职官类),第580-581页,第582-583页。
    
    ①《明太祖实录》,卷124,洪武十二年夏四月丁巳,第1990页。
    ②《明太祖实录》,卷161,洪武十七年夏四月癸未,第2500-2504页。
    ③《明太祖实录》,卷195,洪武二十二年春正月甲申,第2925页。
    ④《明太祖实录》,卷241,洪武二十八年九月辛酉,第3506-3513页。
    ⑤《诸司职掌·户部》,金科·课程,第631-632页。
    ⑥《诸司职掌·户部》,金科·钞法,第632页。
    ⑦《诸司职掌·户部》,金科·赃罚,第632页。
    ①《明太宗实录》,卷66,永乐五年乙未,第928页。
    ②《明宣宗实录》,卷66,宣德五年五月壬子,第1556页。
    ③(明)徐溥、李东阳等修:《明会典》,卷33,户部18,库藏2,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17册,第369页。
    ④(明)徐溥、李东阳等修:《明会典》,卷16,户部1,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17册,第174页。
    ⑤(明)杨时乔撰:《马政纪》,卷8,库藏8,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63册,第591页。
    ⑥(明)徐溥、李东阳等修:《明会典》,卷32,户部17,金科·库藏1,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17册,第337页。
    ⑦(明)徐溥、李东阳等修:《明会典》,卷33,户部18,库藏2,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17册,第365-366页。
    ①(明)徐溥、李东阳等修:《明会典》,卷3,吏部2,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17册,第23-24页。
    ②(明)徐溥、李东阳等修:《明会典》,卷6,吏部5,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17册,第51-53页。
    ③(明)徐溥、李东阳等修:《明会典》,卷3,吏部2,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17册,第28-29页。
    ④(明)申时行等修:《明会典》(万历朝重修本),卷42,南京户部,第304页。
    ⑤《明武宗实录》,卷2,弘治十八年六月癸亥,第58-61页。
    ⑥(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194,列传第82,“刘麟”,第5151-5152页。
    ⑦(明)杨时乔撰:《马政纪》,卷8,库藏8,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63册,第591页。
    ⑧《明神宗实录》,卷437,万历三十五年八月癸酉,第8270-8271页。按据《东林列传》,引文中“哱、刘”指哱拜与刘东明,(明)陈鼎撰:《东林列传》,卷13,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或者指哱拜与刘东旸,(明)陈鼎撰:《东林列传》,卷15,文渊阁四库全书本。而据《西河集》,则指哱拜与刘东阳,(清)毛奇龄:《西河集》,卷75,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⑨(明)申时行等修:《明会典》(万历朝重修本),卷217,光禄寺,第1080页。
    ①《明世宗实录》,卷402,嘉靖三十二年九月乙未,第7043页。
    ②(明)申时行等修:《明会典》(万历朝重修本),卷217,光禄寺,第1082-1085页。
    ③(明)申时行等修:《明会典》(万历朝重修本),卷42,南京户部,第304页。
    ④《明神宗实录》,卷194,万历十六年正月丙午,第3652页。
    ①(明)徐溥、李东阳等修:《明会典》,卷33,户部18,库藏2,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17册,第365-366页。
    ②(明)张学颜等撰:《万历会计录》(下),卷30,内库供应,第991页。
    ③《明神宗实录》,卷140,万历十一年八月癸丑,第2603-2604页。
    ④(明)申时行等修:《明会典》(万历朝重修本),卷30,户部17,库藏1,“内府库”,第220页。按《江南通志》云:“金花银,即国初所折粮者,俱解南京。正统五年,始自南京改解内库……”,见(清)赵宏恩等监修,黄之雋等编纂:《江南通志》,卷67,食货志,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08册,第860页。误。又明末清初黄宗羲认为:“金花银者,国初以备各边之缓急,俱解太仓,其后改解内府,宫中视为私钱矣”,(清)黄宗羲著,沈芝盈点校:《明儒学案》(下),卷54,诸儒学案·忠节鹿干岳先生善继,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305页。亦误。
    ⑤(明)申时行等修:《明会典》(万历朝重修本),卷30,户部17,库藏1,“内府库”,第220-221页。
    ①(明)申时行等修:《明会典》(万历朝重修本),卷30,户部17,库藏1,“内府库”,第220页。
    ②(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79,志第55,食货3,仓库,第1926页。
    ①(明)申时行等修:《明会典》(万历朝重修本),卷30,户部17,库藏1,“内府库”,第220页。
    ②(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78,志第54,食货2,赋役,第1895-1896页。
    ③《明英宗实录》,卷21,正统元年八月庚辰,第414-415页。
    ①(明)徐溥、李东阳等修:《明会典》,卷37,戸部22,征收1,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17册,第423页。
    ②《明英宗实录》,卷42,正统三年五月癸巳,第817页。
    ③《明英宗实录》,卷59,正统四年九月甲子,第1136页。
    ④《明英宗实录》,卷66,正统五年夏四月丙子,第1265-1266页。
    ⑤《明英宗实录》,卷102,正统八年三月丙子,第2066-2067页。
    ⑥《明英宗实录》,卷243,废帝郕戾王附录第61,景泰五年秋七月戊辰,第5289-5290页。
    ⑦《明宪宗实录》,卷104,成化八年五月辛亥,第2038页。
    ⑧《明宪宗实录》,卷205,成化十六年秋七月丙申,第3583-3584页。
    ⑨《明英宗实录》,卷152,正统十二年夏四月庚子,第2977页。
    ⑩《明宪宗实录》,卷24,成化元年十二月壬辰,第469页。11《明英宗实录》,卷278,天顺元年五月丁丑,第5952页。
    
    ①《明宪宗实录》,卷77,成化六年三月甲申,第1483页。
    ②《明宪宗实录》,卷260,成化二十一年春正月己丑,第4389-4390页。
    ③《明孝宗实录》,卷192,弘治十五年十月辛酉,第3548-3551页。
    ④《明孝宗实录》,卷99,弘治八年四月丁丑,第1824页。
    ⑤《明孝宗实录》,卷153,弘治十二年八月丙辰,第2728页。
    ⑥(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180,列传第68,“张弘至”,第4798-4799页。
    
    ①《明孝宗实录》,卷162,弘治十三年五月丁卯,第2917-2925页。
    ②《明孝宗实录》,卷164,弘治十三年七月丁巳,第2972-2973页。
    ③《明孝宗实录》,卷171,弘治十四年二月丙午,第3120页。
    ①《明孝宗实录》,卷173,弘治十四年四月庚子,第3161-3164页。
    ②《明孝宗实录》,卷179,弘治十四年九月丙申,第3306-3308页。
    ③《明孝宗实录》,卷198,弘治十六年四月丁未,第3660-3666页。
    ④(明)黄训编:《名臣经济录》,卷31,《裁革冗食节冗费奏》,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43册,第698-700页。
    
    ①(明)徐溥、李东阳等修:《明会典》,卷16,户部1,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17册,第174页。
    ②(清)永瑢、纪昀等撰:《历代职官表》,卷7,户部3,库表,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01册,第155页。
    ③《明武宗实录》,卷15,正德元年秋七月癸未,第45-452页。
    ④《明武宗实录》,卷13,正德元年五月甲辰,第412页。
    ⑤《明武宗实录》,卷18,正德元年十月甲寅,第538-541页。
    ①《明武宗实录》,卷41,正德三年八月戊辰,第951-953页。
    ②(明)申时行等修:《明会典》(万历朝重修本),卷30,户部17,库藏1,“内府库”,第220页。
    ③(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78,志第54,食货2,赋役,第1895-1896页。
    ④《明世宗实录》,卷10,嘉靖元年正月乙丑,第375-376页。
    
    ①《明世宗实录》,卷200,嘉靖十六年五月戊申,第4210-4212页。
    ②《明世宗实录》,卷467,嘉靖三十七年十二月庚午,第7870-7871页。
    ③《明世宗实录》,卷10,嘉靖元年正月丁丑,第398-399页。
    ④《明世宗实录》,卷97,嘉靖八年正月壬戌,第2280-2281页。
    ⑤《明世宗实录》,卷112,嘉靖九年四月丙戌,第2676页。
    ⑥《明世宗实录》,卷134,嘉靖十一年正月辛亥,第3169页。
    ①《明穆宗实录》,卷31,隆庆三年四月癸未,第814-816页。
    ②《明神宗实录》,卷60,万历五年三月戊子,第1365页。
    
    ①《明神宗实录》,卷73,万历六年三月甲子,第1589页。
    ②《明神宗实录》,卷78,万历六年八月辛巳,第1673-1675页。
    ③《明神宗实录》,卷78,万历六年八月辛巳,第1673-1675页。
    ④《明神宗实录》,卷119,万历九年十二月丁酉,第2224-2225页。
    ⑤(明)张学颜等撰:《万历会计录》(下),卷30,内库供应,第1016页。
    ⑥《明神宗实录》,卷154,万历十二年十月己酉,第2848页。
    ①关于矿税之使搜括进内库的金银数额及其对国家财政收入的损害,可参阅南炳文、汤纲:《明史》“明神宗的大肆挥霍和流毒全国的矿监税使”一节,尤其是“矿监税使进奉内库金银数量表”与国库亏损银额的相关数据,见南炳文、汤纲:《明史》(下),第739-742页,第749-751页。
    ②《明神宗实录》,卷350,万历二十八年八月甲戌,第6558页。
    ③《明神宗实录》,卷366,万历二十九年十二月乙亥,第6854-6856页。
    ④《明神宗实录》,卷373,万历三十年六月庚戌,第7011-7012页。
    ⑤《明神宗实录》,卷394,万历三十二年三月丁巳,第7422-7423页。
    ⑥《明神宗实录》,卷419,万历三十四年三月丁亥,第7933页。
    ①《明神宗实录》,卷445,万历三十六年四月己未,第8442-8443页。
    ②《湖广通志》云:“官应震……请罢额外贡税并取金花银还太仓以济军食,前后二百余疏。上尝语左右:此人敢言任怨……光宗即位,稍迁太常少卿,寻乞归”,见(清)迈柱等监修,夏力恕等编纂:《湖广通志》,卷48,乡贤志,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33册,第53页。
    ③《明神宗实录》,卷530,万历四十三年三月庚申,第9975页。
    ④《明神宗实录》,卷569,万历四十六年闰四月戊寅,第10720页。
    ①《明神宗实录》,卷570,万历四十六年五月甲寅,第10752-10753页。
    ②《明神宗实录》,卷584,万历四十七年七月甲午,第11153-11154页。
    ③《明神宗实录》,卷584,万历四十七年七月庚戌,第11176-11177页。
    ④《明神宗实录》,卷585,万历四十七年八月辛亥,第11179-11181页。
    ①《明光宗实录》,卷4,庚戌,第91-92页。
    ②《明光宗实录》,卷6,壬午,第154-155页。
    ③《明熹宗实录》,卷76,天启六年九月乙亥,第3670-3672页。
    
    ①(明)毕自严:《度支奏议·堂稿》,卷4,续修四库全书,第483册,第166-167页。
    ②(明)倪元璐撰:《倪文贞奏疏》,卷9,《杂折事宜疏》,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97册,第298-299页。
    ③(明)申时行等修:《明会典》(万历朝重修本),卷30,户部17,库藏1,“内府库”,第220页。
    ④(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78,志第54,食货2,赋役,第1895-1896页。
    ①《明武宗实录》,卷13,正德元年五月甲辰,第412-415页。
    ②《明世宗实录》,卷2,正德十六年五月戊寅,第110-111页。
    ①《明世宗实录》,卷60,嘉靖五年正月辛丑,第1412-1413页。
    ②《明世宗实录》,卷136,嘉靖十一年三月庚午,第3213-3214页。
    ③《明世宗实录》,卷142,嘉靖十一年九月辛未,第3315-3319页。
    ④《明世宗实录》,卷271,嘉靖二十二年二月壬辰,第5338-5340页。
    ⑤《明穆宗实录》,卷11,隆庆元年八月辛亥,第320页。
    ⑥(明)刘斯洁等撰:《太仓考》,卷10之3,供应·供用库,第852页。
    ⑦《明穆宗实录》,卷19,隆庆二年四月丁酉,第532-533页。
    ①《明神宗实录》,卷11,万历元年三月癸未,第363-364页。
    ②(明)刘斯洁等撰:《太仓考》,卷10之5,供应·丙字库,第859页。
    ③(明)刘斯洁等撰:《太仓考》,卷10之4,供应·甲字库,第858页。
    ④《明神宗实录》,卷159,万历十三年三月己卯,第2921页。
    ⑤《明神宗实录》,卷234,万历十九年闰三月壬申,第4346页。
    ⑥《明神宗实录》,卷342,万历二十七年十二月丁亥,第6344页。
    ⑦《明神宗实录》,卷446,万历三十六年五月丁酉,第8462-8463页。
    ⑧《明神宗实录》,卷457,万历三十七年四月己亥,第8629页。
    ⑨《明神宗实录》,卷458,万历三十七年五月庚子,第8646页。
    ①《明神宗实录》,卷459,万历三十七年六月戊午,第8658页。
    ②《明神宗实录》,卷465,万历三十七年十二己巳,第8782页。
    ③《明神宗实录》,卷540,万历四十三年十二月丙寅,第10276页。
    ④《明神宗实录》,卷543,万历四十四年三月戊子,第10318-10319页。
    ⑤《明神宗实录》,卷550,万历四十四年十月辛丑,第10402-10403页。
    ⑥《明神宗实录》,卷550,万历四十四年十月丁未,第10404-10405页。
    ⑦《明神宗实录》,卷568,万历四十六年四月戊午,第10695-10697页。
    ①《明神宗实录》,卷569,万历四十六年闰四月丙寅,第10709-10711页。
    ②《明神宗实录》,卷571,万历四十六年六月辛酉,第10759页。
    ③《明神宗实录》,卷571,万历四十六年六月壬戌,第10763页。
    ④《明神宗实录》,卷580,万历四十七年三月甲午,第10984-10985页。
    ⑤《明神宗实录》,卷580,万历四十七年三月辛丑,第10997-10998页。
    ⑥《明神宗实录》,卷584,万历四十七年七月甲午,11153-11155页。
    ⑦《明神宗实录》,卷585,万历四十七年八月辛亥,第11179-11181页。
    ①《明神宗实录》,卷586,万历四十七年九月乙未,第11226-11227页。
    ②《明光宗实录》,卷2,万历四十八年庚申七月丙子朔二十二日己亥,第32页。
    ③《明光宗实录》,卷3,泰昌元年时盖万历四十八年也,丙午,第54-60页。
    ④《明光宗实录》,卷5,丙辰,第125页。
    ⑤《明熹宗实录》,卷5,天启元年正月己卯,第231页。
    ⑥《明熹宗实录》,卷5,天启元年正月丙戌,第242-243页。
    ⑦《明熹宗实录》,卷9,天启元年四月癸巳,第469页。
    ①《明熹宗实录》,卷10,天启元年五月壬寅,第485页。
    ②《明熹宗实录》,卷10,天启元年五月丁未,第494-495页。
    ③《明熹宗实录》,卷14,天启元年九月丁卯,第732-734页。
    ④《明熹宗实录》,卷15,天启元年十月癸巳,第773页。
    ⑤《明熹宗实录》,卷20,天启二年三月丁巳,第1027页。
    ①《明熹宗实录》,卷21,天启二年四月癸未,第1068-1069页。
    ②《明熹宗宝训》,卷3,天启二年四月丙戌,第46-48页。
    ③《明熹宗实录》,卷25,天启二年八月壬午,第1269-1270页。
    ①《明熹宗实录》,卷26,天启二年九月甲午,第1287页。
    ②《明熹宗实录》,卷27,天启二年十月戊寅,第1370页。
    ③《明熹宗实录》,卷29,天启二年十二月癸亥,第1434页。
    ④《明熹宗实录》,卷33,天启三年四月丁丑,第1708-1711页。
    ⑤《明熹宗实录》,卷37,天启三年八月乙丑,第1893页。
    ⑥《明熹宗实录》,卷37,天启三年八月己巳,第1901页。
    ⑦《明熹宗实录》,卷40,天启三年闰十月戊戌,第2073页。
    ⑧《崇祯长编》,卷2,天启七年冬十月乙未,第46页。
    ⑨《崇祯实录》,卷1,崇祯元年正月癸未,第5页;崇祯元年三月辛巳,第11页。
    ①《崇祯长编》,卷8,崇祯元年夏四月壬辰,第395-398页。
    ①(清)查继佐撰:《罪惟录》,卷10,贡赋志,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第1册,第499页。
    ②《明宪宗实录》,卷221,成化十七年十一月戊子,第3819页。
    ③《明宪宗实录》,卷233,成化十八年冬十月丙子,第3970页。
    ④《明孝宗实录》,卷74,弘治六年四月庚戌,第1394页。
    ⑤《明孝宗实录》,卷98,弘治八年三月丁酉,第1795-1796页。
    ⑥《明孝宗实录》,卷98,弘治八年三月辛亥,第1809-1810页。
    ⑦《明孝宗实录》,卷107,弘治八年十二月癸亥,第1956页。
    ⑧《明孝宗实录》,卷118,弘治九年十月戊戌,第2136页。
    ①(明)李东阳撰:《怀麓堂集》,卷81,文后稿21,《明故光禄大夫太子太保礼部尚书致仕赠特进右柱国太保谥文端周公神道碑铭》,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50册,第851-852页。
    ②《明孝宗实录》,卷162,弘治十三年五月丁卯,第2917-2925页。按《万历野获编》载此奏疏时间为弘治十二年五月:“(弘治)十二年五月,五府六部奏彗星见,云:‘……进入内库银两俱有定数,近者额外三次,取入太仓官银至一百三十万两’”,见沈德符:《万历野获编》(上),卷一,列朝·弘治中年之政,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26页。本文取《明实录》的记载时间。
    ③《明孝宗实录》,卷164,弘治十三年七月丁巳,第2972-2973页。
    ④《明孝宗实录》,卷171,弘治十四年二月丙午,第3120页。
    ⑤《明孝宗实录》,卷173,弘治十四年四月庚子,第3161-3164页。
    ⑥《明孝宗实录》,卷192,弘治十五年十月辛酉,第3548-3551页。
    ⑦《明孝宗实录》,卷211,弘治十七年闰四月丙戌,第3948页。
    ①《明武宗实录》,卷2,弘治十八年六月癸亥,第58-61页。
    ②(明)黄训编:《名臣经济录》,卷31,《裁革冗食节冗费奏》,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43册,第701页。
    ③《明宪宗实录》,卷221,成化十七年十一月戊子,第3819页。
    ④《明宪宗实录》,卷233,成化十八年冬十月丙子,第3970页。
    ⑤《明孝宗实录》,卷74,弘治六年四月庚戌,第1394页。
    ⑥《明孝宗实录》,卷98,弘治八年三月丁酉,第1796页。
    ⑦《明孝宗实录》,卷98,弘治八年三月辛亥,第1810页。
    ⑧《明孝宗实录》,卷118,弘治九年十月戊戌,第2136页。
    ⑨(明)李东阳撰:《怀麓堂集》,卷81,文后稿21,《明故光禄大夫太子太保礼部尚书致仕赠特进右柱国太保谥文端周公神道碑铭》,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50册,第852页。
    ⑩《明孝宗实录》,卷162,弘治十三年五月丁卯,第2919页。11《明孝宗实录》,卷171,弘治十四年二月丙午,第3120页。12《明孝宗实录》,卷173,弘治十四年四月庚子,第3163页。13《明孝宗实录》,卷192,弘治十五年十月辛酉,第3551页。14《明孝宗实录》,卷211,弘治十七年闰四月丙戌,第3948页。15《明武宗实录》,卷2,弘治十八年六月癸亥,第60页。16(明)黄训编:《名臣经济录》,卷31,《裁革冗食节冗费奏》,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43册,第701页。
    
    ①《明世宗实录》,卷2,正德十六年五月戊寅,第110-111页。
    ②《明武宗实录》,卷16,正德元年八月己酉,第482-484页。
    ③《明武宗实录》,卷29,正德二年八月戊寅,第737页。
    ④《明武宗实录》,卷33,正德二年十二月戊子,第812页。
    ⑤《明武宗实录》,卷70,正德五年十二月壬寅,第1554页。
    ⑥《明武宗实录》,卷115,正德九年八月壬子,第2334页。
    ⑦《明武宗实录》,卷134,正德十一年二月辛未,第2662页。
    ①《明武宗实录》,卷192,正德十五年冬十月癸亥,第3610页。
    ②《明武宗实录》,卷16,正德元年八月己酉,第482页。
    ③《明武宗实录》,卷29,正德二年八月戊寅,第737页。
    ④《明武宗实录》,卷70,正德五年十二月壬寅,第1554页。
    ⑤《明武宗实录》,卷115,正德九年八月壬子,第2334页。
    ⑥《明武宗实录》,卷134,正德十一年二月辛未,第2662页。
    ⑦《明武宗实录》,卷192,正德十五年冬十月癸亥,第3610页。
    ⑧《明世宗实录》,卷288,嘉靖二十三年七月庚申,第5557页。
    ⑨《明世宗实录》,卷358,嘉靖二十九年三月戊寅,第6418-6419页。
    ⑩《明世宗实录》,卷394,嘉靖三十二年二月庚戌,第6929页。11《明世宗实录》,卷405,嘉靖三十二年十二月己亥,第7084页。12《明世宗实录》,卷412,嘉靖三十三年七月丙辰,第7176页。13《明世宗实录》,卷486,嘉靖三十九年七月戊寅,第8102页。14《明世宗实录》,卷518,嘉靖四十二年二月甲子,第8498页。
    ①《明世宗实录》,卷522,嘉靖四十二年六月癸亥,第8544页。
    ②《明世宗实录》,卷519,嘉靖四十二年三月戊戌,第8512页。
    ③《明世宗实录》,卷523,嘉靖四十二年七月甲午,第8552页。
    ④《明世宗实录》,卷535,嘉靖四十三年六月己卯,第8688页。
    ⑤(清)嵇璜、曹仁虎等:《续文献通考》,卷23,征榷考,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26册,第565-566页。
    ⑥《明世宗实录》,卷556,嘉靖四十五年三月己未,第8948页。
    ⑦《明世宗实录》,卷288,嘉靖二十三年七月庚申,第5557页。
    ⑧《明世宗实录》,卷358,嘉靖二十九年三月戊寅,第6418-6419页。
    ⑨《明世宗实录》,卷394,嘉靖三十二年二月庚戌,第6929页。
    ⑩《明世宗实录》,卷405,嘉靖三十二年十二月己亥,第7084页。11《明世宗实录》,卷412,嘉靖三十三年七月丙辰,第7176页。12《明世宗实录》,卷486,嘉靖三十九年七月戊寅,第8102页。13《明世宗实录》,卷518,嘉靖四十二年二月甲子,第8498页。14《明世宗实录》,卷522,嘉靖四十二年六月癸亥,第8544页。
    ①《明世宗实录》,卷519,嘉靖四十二年三月戊戌,第8512页。
    ②《明世宗实录》,卷523,嘉靖四十二年七月甲午,第8552页。
    ③《明世宗实录》,卷535,嘉靖四十三年六月己卯,第8688页。
    ④(清)嵇璜、曹仁虎等:《续文献通考》,卷23,征榷考,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26册,第565-566页。
    ⑤《明世宗实录》,卷556,嘉靖四十五年三月己未,第8948页。
    ①《明穆宗实录》,卷31,隆庆三年四月癸未,第814-816页。
    ②《明穆宗实录》,卷43,隆庆四年三月乙未,第1097-1098页。
    ③《明穆宗实录》,卷45,隆庆四年五月癸巳,第1141-1142页。
    ④《明穆宗实录》,卷47,隆庆四年七月己卯,第1179页。
    ⑤《明穆宗实录》,卷53,隆庆五年正月乙亥,第1315页。
    ⑥《明穆宗实录》,卷59,隆庆五年七月乙亥,第1443页。
    ⑦《明穆宗实录》,卷64,隆庆五年十二月辛丑,第1537页。
    ⑧《明穆宗实录》,卷66,隆庆六年二月丙午,第1595-1596页。
    ⑨《明穆宗实录》,卷69,隆庆六年四月己卯,第1669页。
    ①《明神宗实录》,卷35,万历三年二月丙申,第831-832页。
    ②《明神宗实录》,卷60,万历五年三月戊子,第1365-1366页。
    ③《明神宗实录》,卷78,万历六年八月辛巳,第1673-1675页。
    ④《明神宗实录》,卷97,万历八年三月己酉,第1948页。
    ⑤《明神宗实录》,卷106,万历八年十一月壬申,第2049-2050页。
    ⑥《明神宗实录》,卷111,万历九年四月己未,第2134页。
    
    ①《明神宗实录》,卷119,万历九年十二月丁酉,第2224-2225页。
    ②《明神宗实录》,卷127,万历十年八月丁酉,第2363-2364页。
    ③《明神宗实录》,卷144,万历十一年十二月己酉,第2679页。
    ④《明神宗实录》,卷152,万历十二年八月丙辰,第2818-2819页。
    ⑤《明神宗实录》,卷154,万历十二年十月己酉,第2848页。
    ⑥《明神宗实录》,卷160,万历十三年四月乙丑,第2937页。
    ⑦《明神宗实录》,卷161,万历十三年五月丁丑,第2945页。
    
    ①《明神宗实录》,卷165,万历十三年九月辛巳,第3005页。
    ②《明神宗实录》,卷170,万历十四年正月壬寅,第3064页。
    ③《明神宗实录》,卷178,万历十四年九月己未,第3330页。
    ④《明神宗实录》,卷184,万历十五年三月癸卯,第3437-3438页。
    ⑤《明神宗实录》,卷202,万历十六年八月乙未,第3785页。
    ⑥《明神宗实录》,卷211,万历十七年五月己酉,第3947-3948页。
    ⑦《明神宗实录》,卷214,万历十七年八月辛巳,第4011页。
    ①(明)温纯撰:《温恭毅集》,卷5,疏,《请停新増供应疏》,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88册,第483-484页。
    ②《明神宗实录》,卷234,万历十九年闰三月己卯,第4344页。
    ③《明神宗实录》,卷263,万历二十一年八月乙巳,第4890页。
    ④(清)嵇璜、曹仁虎等:《续文献通考》,卷30,国用考,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27册,第32页。
    ⑤《明神宗实录》,卷334,万历二十七年闰四月丙申,第6191-6192页。
    ⑥(明)张学颜等:《万历会计录》(上),卷1,第22页。
    ⑦《明神宗实录》,卷335,万历二十七年五月丁巳,第6208页。
    ①《明神宗实录》,卷350,万历二十八年八月甲戌,第6558页。
    ②《明神宗实录》,卷358,万历二十九年四月丙子,第6679-6680页。
    ③(清)嵇璜、曹仁虎等:《续文献通考》,卷30,国用考,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27册,第33-34页。
    ④《明神宗实录》,卷364,万历二十九年十月乙亥,第6790页。
    ⑤《明神宗实录》,卷366,万历二十九年十二月乙亥,第6854-6855页。
    ⑥《明神宗实录》,卷373,万历三十年六月庚戌,第7011-7013页。
    ①《明神宗实录》,卷377,万历三十年十月己酉,第7086-7087页。
    ②《明神宗实录》,卷390,万历三十一年十一月癸亥,第7338页。
    ③《明神宗实录》,卷394,万历三十二年三月丁巳,第7422-7423页。
    ④《明神宗实录》,卷394,万历三十二年三月丙辰,第7421页。
    ⑤《明神宗实录》,卷399,万历三十二年八月甲辰,第7495-7497页。
    ⑥《明神宗实录》,卷400,万历三十二年九月辛酉,第7504-7505页。
    ①《明神宗实录》,卷415,万历三十三年十一月庚子,第7810-7812页。
    ②《明神宗实录》,卷418,万历三十四年二月壬寅,第7888页。
    ③《明神宗实录》,卷419,万历三十四年三月丁亥,第7933页。
    ④《明神宗实录》,卷441,万历三十五年十二月壬申,第8375页。
    ⑤《明神宗实录》,卷445,万历三十六年四月己未,第8442-8443页。
    ⑥《明神宗实录》,卷465,万历三十七年十二月乙卯,第8772-8773页。
    ⑦(清)陈鼎撰:《东林列传》,卷17,叶向髙传,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58册,第385页。
    ⑧《明神宗实录》,卷502,万历四十年闰十一月丁亥,第9531页。
    ①《明神宗实录》,卷570,万历四十六年五月丙辰,第10753-10754页。
    ②《明神宗实录》,卷571,万历四十六年六月戊寅,第10775页。
    ③《明穆宗实录》,卷31,隆庆三年四月癸未,第814-816页。
    ④《明穆宗实录》,卷43,隆庆四年三月乙未,第1097-1098页。
    ⑤《明穆宗实录》,卷45,隆庆四年五月癸巳,第1141-1142页。
    ⑥《明穆宗实录》,卷53,隆庆五年正月乙亥,第1315页。
    ⑦《明穆宗实录》,卷59,隆庆五年七月乙亥,第1443页。
    ⑧《明穆宗实录》,卷64,隆庆五年十二月辛丑,第1537页。
    ⑨《明穆宗实录》,卷66,隆庆六年二月丙午,第1595-1596页。
    ⑩《明穆宗实录》,卷69,隆庆六年四月己卯,第1669页。11《明神宗实录》,卷35,万历三年二月丙申,第831-832页。12《明神宗实录》,卷60,万历五年三月戊子,第1365-1366页。13《明神宗实录》,卷78,万历六年八月辛巳,第1673页;(清)陈鼎撰:《东林列传》,卷17,叶向髙传,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58册,第385页;《明神宗实录》,卷465,万历三十七年十二月乙卯,第8772-8773页。14《明神宗实录》,卷97,万历八年三月己酉,第1948页。15《明神宗实录》,卷111,万历九年四月己未,第2134页。16《明神宗实录》,卷119,万历九年十二月丁酉,第2224。
    ①《明神宗实录》,卷127,万历十年八月丁酉,第2363-2364页。
    ②《明神宗实录》,卷152,万历十二年八月丙辰,第2818-2819页。
    ③《明神宗实录》,卷161,万历十三年五月丁丑,第2945页。
    ④《明神宗实录》,卷165,万历十三年九月辛巳,第3005页。
    ⑤《明神宗实录》,卷170,万历十四年正月壬寅,第3064页。
    ⑥《明神宗实录》,卷178,万历十四年九月己未,第3330页。
    ⑦《明神宗实录》,卷202,万历十六年八月乙未,第4011页。
    ⑧《明神宗实录》,卷234,万历十九年闰三月己卯,第4344页。
    ⑨《明神宗实录》,卷358,万历二十九年四月丙子,第6679页。
    ⑩(清)嵇璜、曹仁虎等:《续文献通考》,卷30,国用考,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27册,第33-34页。11《明神宗实录》,卷390,万历三十一年十一月癸亥,第7338页。12《明神宗实录》,卷418,万历三十四年二月壬寅,第7888页。13《明神宗实录》,卷441,万历三十五年十二月壬申,第8375页。14《明神宗实录》,卷570,万历四十六年五月丙辰,第10754页。15《明神宗实录》,卷571,万历四十六年六月戊寅,第10775页。
    ①《明熹宗实录》,卷7,天启元年闰二月辛丑,第359-360页。
    ②《明熹宗实录》,卷39,天启三年十月辛巳,第2029页。
    ③《明熹宗实录》,卷82,天启七年三月乙亥,第3984-3985页。
    ④《崇祯长编》,卷1,天启七年八月壬戌,第9页。
    ⑤《崇祯长编》,卷2,天启七年冬十月戊戌,第50-51页。
    ⑥《崇祯长编》,卷19,崇祯二年三月壬申,第1163页。
    ⑦《明熹宗实录》,卷7,天启元年闰二月辛丑,第359-360页。
    ⑧《明熹宗实录》,卷39,天启三年十月辛巳,第2029页。
    ⑨《明熹宗实录》,卷82,天启七年三月乙亥,第3984-3985页。
    ⑩《崇祯长编》,卷1,天启七年八月壬戌,第9页。11《崇祯长编》,卷2,天启七年冬十月戊戌,第50-51页。12《崇祯长编》,卷19,崇祯二年三月壬申,第1163页。
    ①(明)徐溥、李东阳等修:《明会典》,卷33,户部18,库藏2,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17册,第369页;又见刘斯洁等撰:《太仓考》,卷1之3,职官,第711页。
    ②《明宪宗实录》,卷80,成化六年六月乙卯,第1559页。
    ③《明宪宗实录》,卷83,成化六年九月己亥,第1623-1624页。
    ①《明宪宗实录》,卷127,成化十年夏四月甲申,第2431页。
    ②(明)徐溥、李东阳等修:《明会典》,卷33,户部18,库藏2,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17册,第369页;又见刘斯洁等撰:《太仓考》,卷1之3,职官,第711页。
    ③(明)徐溥、李东阳等修:《明会典》,卷33,户部18,库藏2,赃罚,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17册,第365页。
    ④《明宪宗实录》,卷233,成化十八年冬十月丙子,第3970页。
    ⑤(明)徐溥、李东阳等修:《明会典》,卷36,户部21,盐法2,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17册,第397页。
    ⑥《明孝宗实录》,卷43,弘治三年闰九月庚辰,第879页。
    ⑦《明孝宗实录》,卷73,弘治六年三月癸酉,第1365页。
    ①《明武宗实录》,卷13,正德元年五月甲辰,第412-415页。
    ②(明)刘斯洁等撰:《太仓考》,卷4,岁支,第762页。
    ③关于盐法和太仓库收入的关系将在下节进行详细梳理。
    ④《明世宗实录》,卷2,正德十六年五月丁丑,第110页。
    ⑤《明世宗宝训》,卷4,第274-275页。
    ①《明世宗实录》,卷98,嘉靖八年二月丙戌,第2313页。
    ②(明)刘斯洁等撰:《太仓考》,卷6,仓场,第792页。
    ③(清)嵇璜、曹仁虎等撰:《续通典》,卷13,食货,钱币(下),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39册,第166页。
    ④《明世宗实录》,卷91,嘉靖七年八月辛亥,第2085-2090页。
    ⑤《明世宗实录》,卷114,嘉靖九年六月丙寅,第2705页。
    ⑥(明)刘斯洁等撰:《太仓考》,卷8之3,水次仓,第821页。
    ⑦(明)刘斯洁等撰:《太仓考》,卷8之4,水次仓,第823页。
    ⑧(明)刘斯洁等撰:《太仓考》,卷8之3,水次仓,第822页。
    ①(明)刘斯洁等撰:《太仓考》,卷8之4,水次仓,第823页。
    ②(明)刘斯洁等撰:《太仓考》,卷4,岁支,第763页。
    ③《明世宗实录》,卷112,嘉靖九年四月甲申,第2675页。
    ④(明)刘斯洁等撰:《太仓考》,卷1之6,职官,第715页。
    ⑤(明)申时行等修:《明会典》(万历朝重修本),卷30,户部17,库藏1,第222页。
    ⑥(明)申时行等修:《明会典》(万历朝重修本),卷30,户部17,库藏1,第222页。
    ⑦《明世宗实录》,卷227,嘉靖十八年闰七月癸丑,第4712页。
    ⑧(明)张永明撰:《张庄僖文集·乞处补禄粮疏》,卷3,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77册,第360页。
    ⑨《明世宗实录》,卷395,嘉靖三十二年三月戊戌,第6953页。
    ①《明世宗实录》,卷402,嘉靖三十二年九月癸丑,第7041-7042页。
    ②(明)张永明撰:《张庄僖文集·乞处补禄粮疏》,卷3,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77册,第359页。
    ③《明世宗实录》,卷457,嘉靖三十七年三月癸酉,第7732-7736页。
    ④《明世宗实录》,卷511,嘉靖四十一年七月癸巳,第8404-8408页。
    ⑤《明世宗实录》,卷545,嘉靖四十四年四月癸未,第8801-8802页。
    ⑥《明世宗实录》,卷549,嘉靖四十四年八月丁丑,第8848-8849页。
    ⑦《明神宗实录》,卷19,万历元年十一月甲申,第533页。
    ①(明)刘斯洁等撰:《太仓考》,卷10之3,供应·供用库,第852页。
    ②《明穆宗实录》,卷12,隆庆元年九月丁卯,第332-335页。
    ③(明)刘斯洁等撰:《太仓考》,卷9,银库事例,第829页。
    ①(明)张学颜等撰:《万历会计录》(下),卷18,蓟州镇饷额,第696页。
    ②(明)张学颜等撰:《万历会计录》(下),卷19,永平镇饷额,第729页。
    ③(明)张学颜等撰:《万历会计录》(下),卷20,密云镇饷额,第741页。
    ④(明)张学颜等撰:《万历会计录》(下),卷21,昌平镇饷额,第758页。
    ⑤(明)刘斯洁等撰:《太仓考》,卷7,边储,第804页;又见张学颜等撰:《万历会计录》(上),卷17,辽东镇饷额,第699页。
    ⑥(明)张学颜等撰:《万历会计录》(下),卷22,易州镇饷额,第782页。
    ⑦(明)张学颜等撰:《万历会计录》(下),卷22,易州镇饷额,第782页。
    ⑧(明)张学颜等撰:《万历会计录》(上),卷1,第22页。
    ⑨(明)刘斯洁等撰:《太仓考》,卷9之2,岁入,第834-835页。
    ②(明)张学颜等撰:《万历会计录》(上),卷1,第18-19页。
    ②《明神宗实录》,卷381,万历三十一年二月庚子,第7170页。
    
    ①(明)赵世卿:《司农奏议》,卷3,《经用匮乏有由疏》,续修四库全书,史部,第480册,第187页。
    ②(明)赵世卿:《司农奏议》,卷3,《进国计疏册疏》,第185页。
    ③(明)赵世卿:《司农奏议》,卷3,《经用匮乏有由疏》,第187页。
    
    ①《明神宗实录》,卷570,万历四十六年五月癸丑,第10748-10752页。
    ②关于加派新饷和太仓库收入的关系,下文将另行详述。
    ③《明熹宗实录》,卷4,泰昌元年十二月壬申,第224-227页。
    ④《明熹宗实录》,卷17,天启元年十二月丙申,第893-896页。
    
    ①《明神宗实录》,卷381,万历三十一年二月癸卯,第7171页。
    ②《明熹宗实录》,卷9,天启元年四月戊寅,第441-444页。
    ③《明熹宗实录》,卷26,天启二年九月辛丑,第1304-1306页。
    ①《明熹宗实录》,卷41,天启三年十一月癸亥,第2112-2119页。
    ②《明熹宗实录》,卷□,天启七年九月庚午,第3页。
    ③《崇祯长编》,卷10,崇祯元年六月已未,第594页。
    ④(明)毕自严撰:《石隐园藏稿》,卷6,疏2,《题报发过边饷疏》,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93册,第561页。
    ⑤《崇祯长编》,卷19,崇祯二年三月壬申,第1163-1164页。
    ⑥(明)倪元璐撰:《倪文贞奏疏》,卷8,《饷部事宜疏》,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97册,第283-284页。
    ①(明)倪元璐撰:《倪文贞奏疏》,卷9,《督抚制置兵财疏》,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97册,第300-301页。
    ①(清)张廷玉撰:《明史》,卷80,志第56,食货4,盐法,第1935页。
    ②(清)张廷玉撰:《明史》,卷80,志第56,食货4,盐法,第1935页。
    ③(明)陈洪谟:《继世纪闻》(正德),卷2,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83页。
    ④(明)桂萼:《应制条陈十事疏》见(明)陈子龙等辑:《明经世文编》,卷179,第1829页。
    ⑤(明)薛应旂:《宪章录》,卷41,续修四库全书,第352册,史部,第420页。原文如下:“(弘治五年)八月……令两淮等盐运司盐引俱于运司招商开中,纳银类解户部太仓,以备边储。国初以来,天下盐课俱于各边开中,上纳本色米、豆……至是,户部尚书叶淇,淮安人,盐商皆其亲识……遂奏准商人引盐悉输银户部,送太仓银库收贮,分送各边,盐银积至一百万余两,人以为利,而不知其坏旧法也。”
    ⑥(明)焦竑撰,顾思点校:《玉堂丛语》,卷8,纰漏,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284-285页。
    ⑦(明)章潢编:《图书编》,卷91,屯盐相须总序·盐法利弊,文渊阁四库全书,第971册,第739页。
    ⑧(清)嵇璜、曹仁虎等:《续文献通考》,卷20,征榷考,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26册,第475-476页。
    ⑨(清)嵇曾筠、沈翼机等编纂:《浙江通志》,卷83,盐法,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21册,第230页。按《浙江通志》引用《宪章录》内容如下:“明《宪章录》:弘治五年八月,令两淮、两浙盐运司盐引俱于运司招商开中纳银解户部太仓以备边储……至是户部尚书叶淇,因商人赴边纳粮价少,而有远涉之虞;在运司纳银价多,而得易办之利,遂奏准商人引盐悉输银户部,送太仓银库收贮,分送各边盐银,积至一百余万两。”
    ⑩(清)张廷玉撰:《明史》,卷80,志第56,食货4,盐法,第1939页。
    ①(明)毕自严撰:《石隐园藏稿》,卷6,疏2,《覆议盐政疏》,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93册,第552页。
    ②(日)藤井宏:《明代盐商的一考察——边商、内商、水商的研究》,见刘淼编译:《徽州社会经济史研究译文集》,合肥:黄山书社,1988年,第284页。
    ③孙晋浩:《“叶淇改制”辨疑》,见《晋阳学刊》1997年第6期。
    ④《明太祖实录》,卷9,第111页。
    ⑤《明太祖实录》,卷53,洪武三年六月辛巳,第1053页。
    ⑥《明太祖实录》,卷53,洪武三年六月辛巳,第1053页。
    
    ①《明宪宗实录》,卷199,成化十六年春正月庚戌,第3499-3502页。
    ②(明)林诚:《诚通盐利给边用疏》,见朱廷立:《盐政志》,卷7,疏议,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58),第286页。
    ③(明)徐溥、李东阳等修:《明会典》,卷36,户部21,盐法2,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17册,第397页。
    ④《明孝宗实录》,卷43,弘治三年闰九月庚辰,第879页。
    ⑤《明孝宗实录》,卷73,弘治六年三月癸酉,第1365页。
    ⑥(明)梁储撰:《郁洲遗稿》,卷1,《请罢中官盐引等疏》,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56册,第543-545页。
    ①(明)毕自严撰:《石隐园藏稿》,卷6,疏2,《覆议盐政疏》,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93册,第552页。
    ②孙传庭崇祯九年任陕西巡抚,“陕西巡抚甘学阔不能讨贼,秦之士大夫哗于朝,乃推边才用传庭,以九年三月受代”,《明史》,卷262,列传第150,孙传庭,第6785-6786页;崇祯十一年十二月“戊申,孙传庭为兵部侍郎督援军”,《明史》,卷24,本纪第24,庄烈帝2,第326页。
    ③(明)孙传庭撰:《白谷集》,卷3,《辞剿饷借充盐本疏》,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96册,第287-288页。
    ④《明孝宗实录》,卷25,弘治二年四月乙未,第563-564页。
    ⑤《明史》,卷80,志第56,食货4,盐法,第1939页。
    ①《明世宗实录》,卷24,嘉靖二年三月丙辰,第689-690页。
    ②《明世宗实录》,卷51,嘉靖四年五月丁卯,第1275页。
    ③(明)申时行等修:《明会典》(万历朝重修本),卷32,户部19,盐法1,第228页。
    ④《明世宗实录》,卷175,嘉靖十四年五月甲子,第3791-3795页。
    ⑤《明世宗实录》,卷502,嘉靖四十年十月甲子,第8299-8301页;又见(明)申时行等修:《明会典》(万历朝重修本),卷34,户部21,盐法3,第239页。
    ①《明穆宗实录》,卷12,隆庆元年九月辛未,第337页。
    ②《明穆宗实录》,卷24,隆庆二年九月甲戌,第667-674。
    ③(明)刘斯洁等撰:《太仓考》,卷9九之2,岁入,第834页。
    ④(明)张学颜等撰:《万历会计录》(下),卷39,第1268-1288页。
    ①疑为140万两——笔者。
    ②(明)李汝华:《附户部题行十议疏》,见陈子龙等编:《明经世文编》,卷474,两淮盐政编1,第5203-5204页。
    ③原文为:“辛丑,广东巡按田生金奏留粤东盐饷,半充本省军需,国家边需强半借资盐筴,两淮岁纳课六十八万,边中正引又四十万余”,见《明神宗实录》,卷566,万历四十六年二月辛丑,第10655页。
    ④该奏疏是毕自严任户部尚书五年后整理而成的,而毕自严任户部尚书的时间为崇祯元年至崇祯六年,见《明史》卷112,表第13,《七卿年表2》,第3496-3498页。所以,该奏疏时间为崇祯五年左右。
    ⑤(明)毕自严:《石隐园藏稿》,卷2,《度支山东司奏议序》,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93册,第409页。
    ①《崇祯长编》,卷35,三年庚午六月甲子,第2102-2111页。
    ①(明)黄训编:《名臣经济录》,卷31,《会计钱粮以足国裕民事(韩文)》,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43册,第693页。
    ②《明武宗实录》,卷148,正德十二年夏四月辛酉,第2887页。
    ③《明世宗实录》,卷60,嘉靖五年正月辛丑,第1413页。
    
    ①(明)张学颜等撰:《万历会计录》(下),卷42,“钞关船料商税·沿革事例”,第1328页。
    ②《明神宗实录》,卷28,万历二年八月甲子,第693-694页。
    ③(明)刘斯洁撰:《太仓考》,卷9之2,“岁入”,第834-835页。
    ④(明)刘斯洁撰:《太仓考》,卷9之2,“岁入”,第835页。
    ⑤(明)刘斯洁撰:《太仓考》,卷9之2,“岁入”,第834-835页。
    ①(明)张学颜等撰:《万历会计录》(上),卷1,“旧额现额岁入岁出■数”,第19页。
    ②此处为《万历会计录》(上)卷1的数额;《万历会计录》(下)卷42“钞关船料、商税”所记载的河西务钞关纳往太仓库的各项数额有很大不同,现录于此:“(河西务)以上船料折色年分……约解太仓银捌千柒百余两……每年船铺户牙税银约壹千余两、商税正余银肆千余两(万历捌年新增约贰万捌千壹百余两)、经纪牙税牙行银约叁千余两(俱解太仓)”(第1317页);其他各钞关的折色年分纳往太仓库的银钱数额与上册同。
    ③见前文《万历八年太仓库岁入类项及其银额表》。
    ④见前文《万历十年太仓库岁入类项及其银额表》。
    ⑤(明)张学颜等撰:《万历会计录》(下),卷43,“杂课”,第1331-1338页。
    ⑥据《万历会计录》(上)卷1第19页的记载,当是解往太仓库的,但该书下册卷43并未明确说明这一点。
    ①(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81,志第37,食货5,商税,第1980页。
    ②(清)嵇璜、曹仁虎等撰:《续通典》,卷15,杂税,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39册,第199页;(清)嵇璜、曹仁虎等撰:《续通志》,卷155,杂税,文渊阁四库全书,第394册,第450页。
    ③《明世宗实录》,卷481,嘉靖三十九年二月己未,第8038-8039页。
    ④《明世宗实录》,卷525,嘉靖四十二年九月辛巳,第8564页。
    ①(明)张学颜等撰:《万历会计录》(下),卷42,“钞关船料、商税”,第1318,1319,1321,1317,1323,1325页。
    ②(明)张学颜等撰:《万历会计录》(下),卷42,“钞关船料、商税”,第1330页。
    ③《明神宗实录》,卷187,万历十五年六月甲申,第3511页。
    ④《明神宗实录》,卷376,万历三十年九月丙子,第7072-7073页。
    ⑤《明神宗实录》,卷414,万历三十三年冬十月癸亥,第7768页。
    ①《明神宗实录》,卷376,万历三十年九月丙子,第7072-7073页。
    ②《明神宗实录》,卷414,万历三十三年冬十月癸亥,第7768页。
    ③《明神宗实录》,卷416,万历三十三年十二月壬寅,第7813-7814页。
    ④(明)赵世卿撰:《司农奏议》,卷6,“筹边·请分税济边疏”,第252页。
    ⑤(明)赵世卿撰:《司农奏议》,卷6,“筹边·请帑并分税疏”,第254页。
    ⑥《明神宗实录》,卷445,万历三十六年四月己未,第8442-8443页。
    ⑦《明神宗实录》,卷459,万历三十七年六月辛未,第8666-8667页。
    ⑧《明神宗实录》,卷571,万历四十六年六月戊寅,第10775-10777页。
    ①《明光宗实录》,卷2,万历四十八年七月庚申,第25-26页。
    ②《明熹宗实录》,卷35,天启三年六月辛酉,第1784页。
    ③《明熹宗实录》,卷64,天启五年十月甲申,第3004-3006页。
    ④(清)孙承泽撰:《春明梦余录》,卷35,钞关,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68册,第501-502页。
    ①当为8.8929万两,今照录原文数额。——笔者
    ②(清)孙承泽撰:《春明梦余录》,卷35,钞关,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68册,第502页。
    ③《崇祯长编》,卷31,三年庚午二月庚午,第1780-1781页。
    ④(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81,志第37,食货5,商税,第1980页。
    ①(清)嵇璜、曹仁虎等撰:《续通典》,卷13,食货,钱币(下),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39册,第166页。
    ②《明世宗实录》,卷240,嘉靖十九年八月甲子,第4865页。按《续通典》认为:“(嘉靖)十九年,以铸钱所得不偿所费,暂行停止”,见(清)嵇璜、曹仁虎等撰:《续通典》,卷13,食货,钱币(下),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39册,第166页。暂录于此,不用。
    ③《明世宗实录》,卷421,嘉靖三十四年四月戊寅,第7297-7298页。
    ④(清)嵇璜、曹仁虎等:《续文献通考》,卷11,钱币考,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26册,第250页。
    ①《明神宗实录》,卷214,万历十七年八月甲辰,第4024页。
    ②《明神宗实录》,卷254,万历二十年十一月壬戌,第4721页。
    ③《明神宗实录》,卷537,万历四十三年九月癸卯,第10200-10201页。
    ④《明神宗实录》,卷540,万历四十三年十二月壬子,第10267-10268页。
    ⑤《明神宗实录》,卷570,万历四十六年五月丙辰,第10753-10754页。
    ⑥《明神宗实录》,卷575,万历四十六年十月癸未,第10887页。
    ①(清)孙承泽撰:《春明梦余录》,卷38,戸部4,宝泉局,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68册,第573页。
    ②《崇祯长编》,卷2,天启七年九月戊辰,第13-16页。
    ③《崇祯长编》,卷2,天启七年九月戊辰,第13-16页。
    ④(清)张廷玉等:《明史》,卷81,志第57,食货5,钱钞,第1968-1969页。
    
    ①《明宪宗实录》,卷265,成化二十一年闰四月丁未,第4496-4497页。
    ②《明武宗实录》,卷139,正德十一年秋七月壬辰,第2738-2739页。
    ③《明世宗实录》,卷457,嘉靖三十七年三月庚戌,第7719-7721页。
    ④《明世宗实录》,卷511,嘉靖四十一年七月癸巳,第8404-8408页。
    ⑤《明穆宗实录》,卷39,隆庆三年十一月乙亥,第969-970页。
    ①《明神宗实录》,卷46,万历四年正月丙午,第1027-1028页。
    ②《明神宗实录》,卷52,万历四年七月辛丑,第1220页。
    ③《明神宗实录》,卷355,万历二十九年正月己未,第6640页。
    ④《明神宗实录》,卷464,万历三十七年十一月乙未,第8759-8760页。
    ⑤(明)李长春撰:《明熹宗七年都察院实录》,卷9,天启五年三月初十,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明实录·附录之3》,第511-512页。
    ⑥《崇祯长编》,卷12,崇祯元年八月戊戌,第666页。
    ⑦《崇祯长编》,卷14,崇祯元年十月甲午,第771-773页。
    ①《崇祯长编》,卷57,五年壬申三月己亥,第3316-3317页。
    ②《崇祯长编》,卷57,五年壬申三月己亥,第3316-3317页。
    
    ①《明世宗实录》,卷313,嘉靖二十五年七月丁卯,第5860-5862页。
    ②《明世宗实录》,卷332,嘉靖二十七年正月壬寅,第6099-6101页。
    ③《明世宗实录》,卷511,嘉靖四十一年七月癸巳,第8404-8408页。
    ①《明世宗实录》,卷514,嘉靖四十一年十月癸酉,第8446-8447页。
    ②《明穆宗实录》,卷9,隆庆元年六月丙申,第250页。
    ③《明神宗实录》,卷20,万历元年十二月己酉,第544页。
    ④《明神宗实录》,卷47,万历四年二月辛卯,第1081-1082页。
    ⑤(明)王士性著,吕景琳点校:《广志绎》,卷1,方舆崖略,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4-5页。
    ⑥《明神宗实录》,卷225,万历十八年七月庚子,第4177页。
    ⑦《明神宗实录》,卷225,万历十八年七月庚子,第4177页。
    ⑧《明神宗实录》,卷225,万历十八年七月庚子,第4177页。
    ①《明神宗实录》,卷464,万历三十七年十一月乙未,第8759页。
    ②《明神宗实录》,卷570,万历四十六年五月癸丑,第10748-10752页。
    ③《明神宗实录》,卷584,万历四十七年七月乙酉,第11134-11135页。
    ④《明熹宗实录》,卷83,天启七年四月甲子,第4057页。
    ①其中永清左卫屯地增银1018两余,永清右卫屯地增银2064两余,燕山前卫屯地增银384两余、牧地增银3两余,将《万历会计录》(上),卷1,第45页。
    ②其中腾骧左卫屯地增银45两余,武功中卫屯地增银86两余,神策卫屯地增银8两余,忠义后卫屯地增银23两余,府库后卫屯地增银12两余,彭城卫屯地增银225两余,金吾右卫屯地增银561两余,武功左卫屯地增银6两余,腾骧右卫屯地增银2770两余,见《万历会计录》(上),卷1,第56页。
    ③其中神武左卫屯地增银141两,义勇前卫屯地增银92两余,义勇后卫屯地增银381两余,留守中卫屯地增银1两,见《万历会计录》(上),卷1,第67页。
    ④税粮、盐钞等项俱存留本省备用。
    ⑤其中宽河卫屯地增银160两余,蔚州左卫屯地增银201两余,见《万历会计录》(上),卷1,第68页。
    ⑥税粮、盐钞俱存留本省备用。
    ⑦其中泰陵卫屯地增银119两余、牧地增银31两余,忠义右卫屯地增银128两余、牧地增银23两余,忠义前卫屯地增银93两余、牧地增银7两余,见《万历会计录》(上),卷1,第70页。
    ①税粮、盐钞俱存留本省备用。
    ②其中会州卫屯地增银110两余,济州卫屯地增银1218两余,富峪卫屯地增银144两余,见《万历会计录》(上),卷1,第72页。
    ③万历八年新增约28100余两,见《万历会计录》(上),卷1,第72页。
    ④各钞关本色年分7分扣2,银仍解太仓,见《万历会计录》(上),卷1,第73页。
    ⑤福建布政司缴纳太仓库黄白蜡折银2393两、赃罚银9000两,山西布政司仅缴纳太仓库农桑丝绢折银676两,四川布政司则仅缴纳太仓库富户银64两,广东布政司则缴纳太仓库黄白蜡折银6300两、赃罚银7200两,各卫的屯牧地增银未计入。
    ①(明)张学颜等撰:《万历会计录》(上),卷2,第77页。
    ②(明)张学颜等撰:《万历会计录》(上),卷1,第51页。
    ③(明)张学颜等撰:《万历会计录》(上),卷1,第22页。
    ④(明)张学颜等撰:《万历会计录》(上),卷1,第22页。
    ⑤《明神宗实录》,卷574,万历四十六年九月辛亥,第10862-10865页。
    ⑥《明神宗实录》,卷574,万历四十六年九月辛亥,第10863-10865页。
    ①按据《明神宗实录》,该年加派率为每亩增派3厘:“乙丑,户部覆……议每亩已加外,再加三厘,庶于辽饷有济,待事宁之日具题停免”,见《明神宗实录》,卷589,万历四十七年十二月乙丑,第11288-11289页。
    ②(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78,志第54,食货2,赋役,第1903页。
    ③《崇祯长编》,卷38,三年庚午九月庚子,第2320-2324页。
    ①(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78,志第54,食货2,赋役,第1903-1904页。
    ②万历初年的数据由笔者依据《太仓考》中各布政司等地方缴纳太仓库的各类款项细目及其数额计算得出,见《太仓考》卷9之2到卷9之5,第834-846页或者本文“《太仓考》中各省直地方岁入太仓库银额表”;崇祯十四年的数据全部来自(清)孙承泽撰:《春明梦余录》,卷35,赋役,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68册,第483-484页。
    ①(明)倪元璐撰:《倪文贞奏疏》,卷8,《覆奏并饷疏》,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97册,第286-293页。
    ②(明)倪元璐撰:《倪文贞奏疏》,卷8,《覆奏并饷疏》,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97册,第286-293页。
    ②(明)倪元璐撰:《倪文贞奏疏》,卷8,《覆奏并饷疏》,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97册,第286-293页。
    ①《明熹宗实录》,卷17,天启元年十二月癸酉,第841-842页。
    ②(清)孙承泽撰:《春明梦余录》,卷38,宝泉局,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68册,第573页。
    ③《明熹宗实录》,卷17,天启元年十二月丙申,第893-895页。
    ④《明熹宗实录》,卷29,天启二年十二月辛卯,第1492-1494页。
    ⑤《明熹宗实录》,卷35,天启三年六月辛酉,第1784-1787页。
    ①(明)毕自严撰:《石隐园藏稿》,卷6,疏2,《辽饷不敷疏》,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93册,第544页。按本奏疏没有具体年份时间,但疏中有“自辽左发难以来,三韩卧甲,万姓朘膏,司计苦于仰屋,黔首疲于抽丝,亦既十年所矣”之语;又有“昨督师尚书袁崇焕于召对时,慨然以节省六十万自许”之语。(《明史》,卷23,本纪第23,庄烈帝1,第310,311页。)可知,袁崇焕受崇祯召对时间为崇祯元年七月、崇祯二年十一月和崇祯二年十二月。故而此奏疏时间为崇祯元年。
    ②(明)毕自严撰:《石隐园藏稿》,卷6,疏2,《辽饷不敷疏》,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93册,第545页。
    ③《崇祯长编》,卷14,崇祯元年冬十月甲午,第771-773页。
    ④《崇祯长编》,卷19,崇祯二年三月壬申,第1163-1165页。
    ⑤(明)毕自严撰:《石隐园藏稿》,卷6,疏2,《清查辽左军饷疏》,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93册,第557页。按本奏疏没有标明具体年份时间,但疏中有“目今督师袁崇焕、总督喻安性、蓟抚王应豸皆矢锐意清查,谅必大有裁节,以副宵旰之念”之语,据《明史》,卷23,本纪第23,庄烈帝1,第311页,袁崇焕崇祯二年十二月下狱,又据《明史》(卷248,列传第136,“王应豸”,第6425页),王应豸因崇祯二年春蓟州军卒哗变处置失当而论死,故毕自严该奏疏时间及其中的新饷出入数额当为崇祯元年或崇祯二年初;又因该表崇祯元年新饷出入数据已有,且同出自毕自严《石隐园藏稿》卷6,故而此奏疏时间为崇祯二年初。
    ⑥《崇祯长编》,卷20,崇祯二年四月戊申,第1244-1247页。
    ⑦《崇祯长编》,卷38,三年庚午九月庚子,第2320-2321页。
    ⑧《崇祯长编》,卷41,三年庚午十二月乙巳,第2447页。
    ①《崇祯长编》,卷50,四年辛未九月甲戌,第2901-2903页。
    ②(明)毕自严撰:《石隐园藏稿》,卷7,《新饷出入大数疏》,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93册,第611页。
    ③(明)倪元璐撰:《倪文贞奏疏》,卷7,《并饷裁饷疏》,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97册,第278-279页。
    ④(明)倪元璐撰:《倪文贞奏疏》,卷8,《覆奏并饷疏》,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97册,第286-293页。
    
    ①《明神宗实录》,卷294,万历二十四年二月癸丑,第5465页。
    ②《明神宗实录》,卷355,万历二十九年正月己未,第6640页。
    ③《明神宗实录》,卷373,万历三十年六月甲辰,第7002-7003页。
    ④《明神宗实录》,卷381,万历三十一年二月庚子,第7170页。
    ⑤《明神宗实录》,卷384,万历三十一年五月癸亥,第7227页。
    ⑥《明神宗实录》,卷384,万历三十一年五月壬戌,第7225页。
    ⑦(明)赵世卿撰:《司农奏议》,卷3,《经用匮乏有由疏》,第187-188页。
    ⑧《明神宗实录》,卷399,万历三十二年八月甲辰,第7495-7497页。
    ①《明神宗实录》,卷372,万历三十年五月庚辰,第6980-6981页。
    ②《明神宗实录》,卷415,万历三十三年十一月丁亥,第7797-7798页。
    ③《明神宗实录》,卷439,万历三十五年十月庚申,第8307页。
    ④《明神宗实录》,卷443,万历三十六年二月癸亥,第8414-8416页。
    ⑤《明神宗实录》,卷465,万历三十七年十二癸丑,第8772页。
    ⑥《明神宗实录》,卷502,万历四十年闰十一月丁亥,第9529页。
    ⑦《明神宗实录》,卷570,万历四十六年五月癸丑,第10748-10749页。
    ⑧(明)赵世卿撰:《司农奏议》,卷3,《经用匮乏有由疏》,第187页。
    ⑨《明神宗实录》,卷588,万历四十七年十一月己酉,第11269-11270页。
    ①《明神宗实录》,卷561,万历四十五年九月癸亥,第10575页。
    ②《明神宗实录》,卷585,万历四十七年八月庚午,第11199-11200页。
    ③《明熹宗实录》,卷15,天启元年十月壬申,第740-741页。
    ④《明熹宗实录》,卷25,天启二年八月辛卯,第1280-1281页。
    ⑤《明熹宗实录》,卷25,天启二年八月辛卯,第1280-1281页。
    ⑥《明熹宗实录》,卷26,天启二年九月甲午,第1287页。
    ⑦《明熹宗实录》,卷29,天启二年十二月辛卯,第1493页。
    ①《明熹宗实录》,卷36,天启三年七月辛卯,第1840-1842页。
    ②《明熹宗实录》,卷62,天启五年八月戊子,第2920-2922页。
    ③《明熹宗实录》,卷73,天启六年闰六月丁巳,第3551页。
    ④《明熹宗实录》,卷41,天启三年十一月乙酉,第2157-2158页。
    ⑤《明熹宗实录》,卷81,天启七年二月壬戌,第3957页。
    ⑥《明熹宗实录》,卷82,天启七年三月庚午,第3969-3970页。
    ①《明熹宗实录》,卷86,天启七年七月辛巳,第4163页。
    ②《崇祯长编》,卷24,崇祯二年七月己丑,第1422-1423页。
    ③《明熹宗实录》,卷17,天启元年十二月丙申,第895页。
    ④《明熹宗实录》,卷29,天启二年十二月辛卯,第1494页。
    ⑤《御选明臣奏议》,卷39,《蠲钱粮疏》(崇祯四年,毕自严),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45册,第671页。
    ⑥(明)毕自严撰:《石隐园藏稿》,卷6,疏2,《辽饷不敷疏》,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93册,第544页。
    ⑦《崇祯长编》,卷11,崇祯元年七月甲申,第637-638页。
    ⑧《崇祯长编》,卷31,三年庚午二月乙丑,第1758页。
    ⑨《崇祯长编》,卷31,三年庚午二月乙丑,第1757页。
    ①(明)倪元璐撰:《倪文贞奏疏》,卷11,《阁部最要事宜疏》,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97册,第314页。
    ①(明)张学颜等撰:《万历会计录》(上),卷1,第18-19页。
    ②万历六年十三布政司并直隶府州实征夏税大小麦460.5万石余,秋粮米2203.3万石余,总计税粮2663.8万石,见(明)申时行等修:《明会典》(万历朝重修本),卷25,户部12,第168页。
    ①《明世宗实录》,卷456,嘉靖三十七年二月戊戌,第7712-7713页。
    ①(明)刘斯洁等《太仓考》,卷4之2,岁支·在京文官俸粮,第756页。
    ③(明)徐溥、李东阳等修:《明会典》,卷28,户部13,公侯驸马伯禄米,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17册,第316页;又见于(明)刘斯洁等《太仓考》,卷4,岁支·公侯驸马伯禄米,第755页。
    ①《明宪宗实录》,卷83,成化六年九月己亥,第1622-1624页。
    ②《明宪宗实录》,卷116,成化九年五月戊戌,第2244页。
    ③《明宪宗实录》,卷205,成化十六年秋七月丙申,第3583-3584页。
    ④《明宪宗实录》,卷205,成化十六年秋七月丙申,第3583-3584页。
    ⑤《明孝宗实录》,卷91,弘治七年八月壬戌,第1667页。
    ⑥(明)刘斯洁等《太仓考》,卷4之2,岁支·在京文官俸粮,第756页。
    ⑦(明)刘斯洁等《太仓考》,卷4之2,岁支·在京文官俸粮,第756页。
    ⑧(明)刘斯洁等撰:《太仓考》,卷4,岁支,第762页。
    ⑨《明武宗实录》,卷39,正德三年六月乙酉,第922页。
    ⑩(清)嵇璜、曹仁虎等撰:《续通典》,卷13,食货,钱币(下),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39册,第166页。
    ①(明)刘斯洁等撰:《太仓考》,卷4,岁支,第763页。
    ②《明世宗实录》,卷302,嘉靖二十四年八月乙巳,第5736页。
    ③(明)刘斯洁等撰:《太仓考》,卷4,岁支,第755页。
    ④《明世宗实录》,卷468,嘉靖三十八年正月甲午,第7879-7880页。
    ⑤(清)梁国治等:《国子监志》,卷44,经费3,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00册,第505页。
    ⑥(明)胡我琨撰:《钱通》,卷1,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62册,第382页。
    ⑦(明)刘斯洁等撰:《太仓考》,卷9,银库事例,第830页。
    ⑧(明)刘斯洁等撰:《太仓考》,卷5,岁支,第767页。
    ⑨(明)刘斯洁等撰:《太仓考》,卷5之2,月粮,第768页。
    ⑩(明)刘斯洁等撰:《太仓考》,卷5之4,岁支·布花,第771页。
    ①《明穆宗实录》,卷15,隆庆元年十二月戊戌,第414页。
    ②(明)马森:《明会计以预远图疏》,见陈子龙等编:《明经世文编》,卷298,第3130页。
    ③《明穆宗实录》,卷31,隆庆三年四月癸未,第814页。
    ④(明)王樵撰:《方麓集》,卷15,国朝岁入之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85册,第411-412页。
    ⑤《明神宗实录》,卷73,万历六年三月甲子,第1589-1590页。
    ⑥《明神宗实录》,卷234,万历十九年闰三月己巳,第4333页。
    ⑦(明)劳养魁:《国计考》,见(明)冯应京:《明经世实用编》,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267册,第64页。
    ①《明神宗实录》,卷571,万历四十六年六月戊寅,第10775页。
    ②《明熹宗实录》,卷86,天启七年七月辛巳,第4163页。
    ③《崇祯长编》,卷19,崇祯二年三月壬申,第1163-1164页。
    ④(清)孙承泽撰:《春明梦余录》,卷35,赋役,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68册,第486-487页。
    
    ①《明宪宗实录》,卷114,成化九年三月庚申,第2220-2221页。
    ②《明宪宗实录》,卷181,成化十四年八月庚子,第3258-3261页。
    ③《明宪宗实录》,卷182,成化十四年九月丁卯,第3285-3286页。
    ④《明宪宗实录》,卷185,成化十四年十二月己丑,第3317页。
    ①《明宪宗实录》,卷186,成化十五年春正月辛巳,第3340页。
    ②《明宪宗实录》,卷275,成化二十二年二月庚子,第4634-4637页。
    ③《明孝宗实录》,卷19,弘治元年十月乙卯,第459-460页。
    ④《明孝宗实录》,卷23,弘治二年二月庚戌,第533页。
    ⑤《明孝宗实录》,卷36,弘治三年三月乙亥,第786-787页。
    ⑥《明武宗实录》,卷9,正德元年春正月己酉,第297-298页。
    ⑦(清)赵宏恩等监修,黄之雋等编纂:《江南通志》,卷83,食货志·蠲赈,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09册,第376页。
    ⑧(清)刘于义等监修,沈青崖等编纂:《陕西通志》,卷84,德音2,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56册,第95页。
    ⑨《明世宗实录》,卷21,嘉靖元年十二月戊寅,第603-604页。
    ⑩(清)嵇璜、曹仁虎等:《续文献通考》,卷32,国用考·赈恤,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27册,第127页。11《明世宗实录》,卷31,嘉靖二年九月甲午,第828-830页。12《明世宗实录》,卷33,嘉靖二年十一月己丑,第855页。13《明世宗实录》,卷61,嘉靖五年二月壬申,第1435页。
    
    ①《明世宗实录》,卷92,嘉靖七年九月甲申,第2119-2121页。
    ②《明世宗实录》,卷93,嘉靖七年十月辛丑,第2134-2135页。
    ③《明世宗实录》,卷97,嘉靖八年正月己亥,第2261页。
    ④《明世宗实录》,卷97,嘉靖八年正月丙辰,第2267-2271页。
    ⑤《明世宗实录》,卷109,嘉靖九年正月庚戌,第2571-2572页。
    ⑥《明世宗实录》,卷112,嘉靖九年四月丙戌,第2676页。
    ⑦《明世宗实录》,卷128,嘉靖十年七月癸丑,第3046-3047页。
    ①《明世宗实录》,卷133,嘉靖十年十二月丁未,第3166页。
    ②《明世宗实录》,卷134,嘉靖十一年正月甲戌,第3182页。
    ③《明世宗实录》,卷135,嘉靖十一年二月庚寅,第3192页。
    ④《明世宗实录》,卷139,嘉靖十一年六月壬午,第3254页。
    ⑤《明世宗实录》,卷156,嘉靖十二年十一月己亥,第3515页。
    ⑥《明世宗实录》,卷207,嘉靖十六年十二月癸亥,第4309页。
    ⑦《明世宗实录》,卷218,嘉靖十七年十一月辛巳,第4467页。
    ⑧《明世宗实录》,卷219,嘉靖十七年十二月戊午,第4517页。
    ⑨《明世宗实录》,卷249,嘉靖二十年五月甲寅,第5012页。
    ⑩《明世宗实录》,卷250,嘉靖二十年六月庚申,第5017页。
    11《明世宗实录》,卷260,嘉靖二十一年四月丙子,第5192页。
    12《明世宗实录》,卷265,嘉靖二十一年八月壬午,第5254页。13
    《明世宗实录》,卷296,嘉靖二十四年二月壬寅,第5652-5653页。
    14《明世宗实录》,卷332,嘉靖二十七年正月辛丑,第6098-6099页。
    15《明世宗实录》,卷345,嘉靖二十八年二月乙巳,第6240页。
    16《明世宗实录》,卷349,嘉靖二十八年六月庚子,第6315页。
    ①《明世宗实录》,卷365,嘉靖二十九年九月辛卯,第6511-6512页。
    ②《明世宗实录》,卷372,嘉靖三十年四月庚辰,第6651页。
    ③《明世宗实录》,卷408,嘉靖三十三年三月辛丑,第7115页。
    ④《明世宗实录》,卷475,嘉靖三十八年八月甲子,第7966-7967页。
    ⑤《明世宗实录》,卷482,嘉靖三十九年三月丁亥,第8054-8055页。
    ⑥《明世宗实录》,卷483,嘉靖三十九年四月壬子,第8069页。
    ⑦《明世宗实录》,卷484,嘉靖三十九年五月壬午,第8083页。
    ⑧《明世宗实录》,卷493,嘉靖四十年二月癸丑,第8192页。
    ⑨《明世宗实录》,卷495,嘉靖四十年四月丙午,第8213页。
    ⑩《明世宗实录》,卷497,嘉靖四十年闰五月癸巳,第8232-8233页。11《明世宗实录》,卷499,嘉靖四十年七月己亥,第8261页。12《明世宗实录》,卷501,嘉靖四十年九月甲辰,第8285页。13《明世宗实录》,卷525,嘉靖四十二年九月甲辰,第8569页。14《明穆宗实录》,卷35,隆庆三年七月壬辰,第903-904页。15《明神宗实录》,卷178,万历十四年九月己未,第3330页。
    ①《明神宗实录》,卷186,万历十五年五月丁酉,第3479页。
    ②(明)俞汝楫编:《礼部志稿》,卷50,《灾疫施药疏》,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97册,第943页。按该奏疏没有标明年份,然该奏疏月份及“会同五城御史给散,不许兵番人等作弊及无病平人混冒重支”等与《实录》十五年五月份赈济灾疫的史料相关内容完全相同;其次,据《明史》卷112,表第13,《七卿年表二》,第3477-3478页:沈鲤担任户部尚书的时间为万历十二年至万历十六年;再者,据《灾疫施药疏》,此次灾疫的赈济事宜是“照嘉靖年间例”举行的,因此这种事情并不常发生,且在该奏疏之前的万历朝没有此类赈济活动。据此,笔者将《灾疫施药疏》的时间断为万历十五年五月份。
    ③《明神宗实录》,卷193,万历十五年十一月庚申,第3625页。
    ④《明神宗实录》,卷271,万历二十二年三月壬午,第5028页。
    ⑤《明宪宗实录》,卷114,成化九年三月庚申,第2220-2221页。
    ⑥《明宪宗实录》,卷181,成化十四年八月庚子,第3258-3261页。
    ⑦《明宪宗实录》,卷182,成化十四年九月丁卯,第3285-3286页。
    ⑧《明宪宗实录》,卷185,成化十四年十二月己丑,第3317页。
    ⑨《明宪宗实录》,卷186,成化十五年春正月辛巳,第3340页。
    ①《明宪宗实录》,卷275,成化二十二年二月庚子,第4634-4637页。
    ②《明孝宗实录》,卷19,弘治元年十月乙卯,第459-460页。
    ③《明孝宗实录》,卷23,弘治二年二月庚戌,第533页。
    ④《明孝宗实录》,卷36,弘治三年三月乙亥,第786-787页。
    ⑤《明武宗实录》,卷9,正德元年春正月己酉,第297-298页。
    ⑥(清)赵宏恩等监修,黄之雋等编纂:《江南通志》,卷83,食货志·蠲赈,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09册,第376页。
    ⑦(清)刘于义等监修,沈青崖等编纂:《陕西通志》,卷84,德音2,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56册,第95页。
    ⑧《明世宗实录》,卷21,嘉靖元年十二月戊寅,第604页。
    ⑨《明世宗实录》,卷31,嘉靖二年九月甲午,第830页。
    ⑩《明世宗实录》,卷61,嘉靖五年二月壬申,第1435页。
    11《明世宗实录》,卷92,嘉靖七年九月甲申,第2119页。
    12《明世宗实录》,卷93,嘉靖七年十月辛丑,第2135页。
    13《明世宗实录》,卷97,嘉靖八年正月己亥,第2261页。
    14《明世宗实录》,卷109,嘉靖九年正月庚戌,第2572页。
    15《明世宗实录》,卷112,嘉靖九年四月丙戌,第2676页。
    16《明世宗实录》,卷128,嘉靖十年七月癸丑,第3047页。
    17《明世宗实录》,卷133,嘉靖十年十二月丁未,第3166页。
    ①《明世宗实录》,卷134,嘉靖十一年正月甲戌,第3182页。
    ②《明世宗实录》,卷135,嘉靖十一年二月庚寅,第3192页。
    ③《明世宗实录》,卷139,嘉靖十一年六月壬午,第第3254页。
    ④《明世宗实录》,卷142,嘉靖十一年九月丁巳,第3305页。
    ⑤《明世宗实录》,卷143,嘉靖十一年十月癸卯,第3347页。
    ⑥《明世宗实录》,卷156,嘉靖十二年十一月己亥,第3515页。
    ⑦《明世宗实录》,卷207,嘉靖十六年十二月癸亥,第4309页。
    ⑧《明世宗实录》,卷218,嘉靖十七年十一月辛巳,第4467页。
    ⑨《明世宗实录》,卷219,嘉靖十七年十二月戊午,第4517页。
    ⑩《明世宗实录》,卷249,嘉靖二十年五月甲寅,第5012页。
    11《明世宗实录》,卷250,嘉靖二十年六月庚申,第5017页。
    12《明世宗实录》,卷265,嘉靖二十一年八月壬午,第5254页。
    13《明世宗实录》,卷296,嘉靖二十四年二月壬寅,第5653页。
    14《明世宗实录》,卷332,嘉靖二十七年正月辛丑,第6099页。
    15《明世宗实录》,卷345,嘉靖二十八年二月乙巳,第6240页。
    16《明世宗实录》,卷349,嘉靖二十八年六月庚子,第6315页。
    17《明世宗实录》,卷365,嘉靖二十九年九月辛卯,第6511-6512页。
    18《明世宗实录》,卷372,嘉靖三十年四月庚辰,第6651页。
    19《明世宗实录》,卷408,嘉靖三十三年三月辛丑,第7115页。
    20《明世宗实录》,卷475,嘉靖三十八年八月甲子,第7967页。
    ①《明世宗实录》,卷482,嘉靖三十九年三月丁亥,第8054-8055页。
    ②《明世宗实录》,卷483,嘉靖三十九年四月壬子,第8069页。
    ③《明世宗实录》,卷484,嘉靖三十九年五月壬午,第8083页。
    ④《明世宗实录》,卷493,嘉靖四十年二月癸丑,第8192页。
    ⑤《明世宗实录》,卷495,嘉靖四十年四月丙午,第8213页。
    ⑥《明世宗实录》,卷497,嘉靖四十年闰五月癸巳,第8233页。
    ⑦《明世宗实录》,卷499,嘉靖四十年七月己亥,第8261页。
    ⑧《明世宗实录》,卷501,嘉靖四十年九月甲辰,第8285页。
    ⑨《明世宗实录》,卷525,嘉靖四十二年九月甲辰,第8569页。
    ⑩《明穆宗实录》,卷35,隆庆三年七月壬辰,第904页。
    11(明)俞汝楫编:《礼部志稿》,卷50,《灾疫施药疏》,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97册,第943页。
    12《明神宗实录》,卷193,万历十五年十一月庚申,第3625页。
    13《明神宗实录》,卷271,万历二十二年三月壬午,第5028页。
    ①《明宪宗实录》,卷119,成化九年八月癸酉,第2295-2296页。
    ②《明宪宗实录》,卷119,成化九年八月丁丑,第2301-2302页。
    ③《明宪宗实录》,卷186,成化十五年春正月辛巳,第3339-3340页。
    ④《明宪宗实录》,卷230,成化十八年秋八月辛丑,第第3932-3935页。
    ⑤《明孝宗实录》,卷77,弘治六年六月辛巳,第1490页。
    ⑥《明武宗实录》,卷42,正德三年九月癸丑,第978页。
    ⑦《明武宗实录》,卷47,正德四年二月庚午,第1064页。
    ⑧《明武宗实录》,卷83,正德七年春正月癸丑,第1794-1795页。
    ⑨《明世宗实录》,卷481,嘉靖三十九年二月癸亥,第8040页。
    ①《明宪宗实录》,卷80,成化六年六月乙卯,第1559页。
    ②《明宪宗实录》,卷241,成化十九年六月甲子,第4071页。
    ③《明孝宗实录》,卷80,弘治六年九月癸卯,第1523-1524页。
    ④《明孝宗实录》,卷96,弘治八年正月戊戌,第1765页。
    ⑤《明孝宗实录》,卷101,弘治八年六月癸酉,第1854页。
    ⑥《明孝宗实录》,卷161,弘治十三年四月丁酉,第2886页。
    ⑦《明孝宗实录》,卷173,弘治十四年四月,庚辰,第3144页。
    ⑧《明武宗实录》,卷100,正德八年五月辛巳,第2077-2079页。
    ⑨《明武宗实录》,卷126,正德十年六月己巳,第2520-2521页。
    ⑩《明武宗实录》,卷146,正德十二年二月乙丑,第2856页。
    11《明世宗实录》,卷74,嘉靖六年三月辛巳,第1656页。
    12《明世宗实录》,卷101,嘉靖八年五月辛亥,第2394页。
    ①《明世宗实录》,卷109,嘉靖九年正月壬寅,第2560-2561页。
    ②《明世宗实录》,卷118,嘉靖九年十月己巳,第2801页。
    ③《明世宗实录》,卷136,嘉靖十一年三月乙丑,第3211页。
    ④《明世宗实录》,卷146,嘉靖十二年正月己酉,第3380页。
    ⑤(明)韩邦奇撰:《苑洛集》,卷13,《预处边储以济缺乏以备急用事》,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53-554页。
    ⑥《明世宗实录》,卷155,嘉靖十二年十月乙酉,第3508页。
    ⑦《明世宗实录》,卷189,嘉靖十五年七月壬午,第3996页。
    ⑧《明世宗实录》,卷193,嘉靖十五年十一月己未,第4078页。
    ⑨《明世宗实录》,卷204,嘉靖十六年九月丁亥,第4265页。
    ⑩《明世宗实录》,卷236,嘉靖十九年四月壬戌,第4813-4815页。
    11《明世宗实录》,卷240,嘉靖十九年八月乙丑,第4865页。
    12《明世宗实录》,卷251,嘉靖二十年七月癸丑,第5037页。
    13《明世宗实录》,卷264,嘉靖二十一年七月癸丑,第5234页。
    14《明世宗实录》,卷264,嘉靖二十一年七月丙辰,第5235页。
    ①《明世宗实录》,卷264,嘉靖二十一年七月乙卯,第5235页。
    ②《明世宗实录》,卷266,嘉靖二十一年九月癸丑,第5267页。
    ③《明世宗实录》,卷269,嘉靖二十一年十二月甲辰,第5312页。
    ④《明世宗实录》,卷271,嘉靖二十二年二月庚寅,第5337-5338页。
    ⑤《明世宗实录》,卷271,嘉靖二十二年二月壬辰,第5338-5340页。
    ⑥《明世宗实录》,卷283,嘉靖二十三年二月甲申,第5496-5497页。
    ⑦《明世宗实录》,卷411,嘉靖三十三年六月己丑,第7166-7167页。
    ⑧《明世宗实录》,卷458,嘉靖三十七年四月壬辰,第7748-7749页。
    ⑨《明世宗实录》,卷564,嘉靖四十五年闰十月癸丑,第9047-9048页。
    ⑩《明世宗实录》,卷297,嘉靖二十四年三月己卯,第5665页。
    11《明世宗实录》,卷361,嘉靖二十九年六月己亥,第6444页。
    ①《明世宗实录》,卷420,嘉靖三十四年三月丁未,第7294页。
    ②《明世宗实录》,卷445,嘉靖三十六年三月辛酉,第7587页。
    ③《明世宗实录》,卷470,嘉靖三十八年三月丁酉,第7906页。
    ④《明世宗实录》,卷439,嘉靖三十五年九月乙酉,第7539页。
    ⑤《明世宗实录》,卷449,嘉靖三十六年七月庚午,第7637页。
    ⑥《明世宗实录》,卷520,嘉靖四十二年四月乙卯,第8516页。
    ⑦《明世宗实录》,卷346,嘉靖二十八年三月己卯,第6261页。
    ⑧(明)张学颜等撰:《万历会计录》。该书表明,明代北边主要军镇基本都有这些财政供应系统。
    ⑨《明宪宗宝训》,卷3,第209-210页。
    ①《明孝宗实录》,卷9,弘治元年正月乙丑,第200页。
    ②《明孝宗实录》,卷90,弘治七年七月壬子,第1662-1663页。
    ③《明孝宗实录》,卷153,弘治十二年八月甲午,第2707页。
    ④《明孝宗实录》,卷213,弘治十七年六月癸未,第4009-4012页。
    ⑤《明武宗实录》,卷10,正德元年二月己巳,第319-320页。
    ⑥《明武宗实录》,卷113,正德九年六月丁酉,第2296-2297页。
    ⑦《明武宗实录》,卷145,正德十二年春正月丁亥,第2837页。
    ⑧《明世宗实录》,卷10,嘉靖元年正月乙丑,第376页。
    ⑨《明世宗实录》,卷10,嘉靖元年正月丁丑,第398-399页。
    ⑩《明世宗实录》,卷11,嘉靖元年二月甲午,第411-412页。
    11《明世宗实录》,卷16,嘉靖元年七月乙巳,第501页。
    12《明世宗实录》,卷22,嘉靖二年正月庚申,第641-642页。
    13《明世宗实录》,卷43,嘉靖三年九月甲申,第1126-1127页。
    ①《明世宗实录》,卷77,嘉靖六年六月庚戌,第1712-1714页。
    ②《明世宗实录》,卷85,嘉靖七年二月戊午,第1933页。
    ③《明世宗实录》,卷96,嘉靖七年十二月乙卯,第2237-2238页。
    ④《明世宗实录》,卷97,嘉靖八年正月戊午,第2274页。
    ⑤《明世宗实录》,卷99,嘉靖八年三月壬子,第2346页。
    ⑥《明世宗实录》,卷140,嘉靖十一年七月甲子,第3275页。
    ⑦《明世宗实录》,卷142,嘉靖十一年九月丁巳,第3305页。
    ⑧《明世宗实录》,卷157,嘉靖十二年十二月辛巳,第3530页。
    ⑨《明世宗实录》,卷232,嘉靖十八年十二月癸巳,第4774页。
    ⑩《明世宗实录》,卷236,嘉靖十九年四月壬申,第4818页。
    11《明世宗实录》,卷239,嘉靖十九年七月乙巳,第4856页。
    12《明世宗实录》,卷253,嘉靖二十年九月辛丑,第5087页。
    13《明世宗实录》,卷264,嘉靖二十一年七月乙卯,第5235页。
    ①《明世宗实录》,卷269,嘉靖二十一年十二月庚寅,第5304页。
    ②《明世宗实录》,卷273,嘉靖二十二年四月丁酉,第5359-5360页。
    ③《明世宗实录》,卷291,嘉靖二十三年十月戊辰,第5581页。
    ④《明世宗实录》,卷301,嘉靖二十四年七月壬午,第5727页。
    ⑤《明世宗实录》,卷332,嘉靖二十七年正月己丑,第6096-6097页。
    ⑥《明世宗实录》,卷434,嘉靖三十五年四月丙申,第7481页。
    ⑦《明世宗实录》,卷446,嘉靖三十六年四月壬子,第7613页。
    ⑧《明世宗实录》,卷452,嘉靖三十六年十月戊子,第7668页。
    ⑨《明世宗实录》,卷454,嘉靖三十六年十二月戊申,第7694页。
    ⑩《明世宗实录》,卷457,嘉靖三十七年三月戊午,第7727页。
    11《明世宗实录》,卷467,嘉靖三十七年十二月乙酉,第7867页。
    12《明世宗实录》,卷520,嘉靖四十二年四月甲寅,第8515页。
    13《明穆宗实录》,卷35,隆庆三年七月戊子,第897页。
    14《明神宗实录》,卷20,万历元年十二月己未,第548页。
    ①《明神宗实录》,卷22,万历二年二月壬申,第590-591页。
    ②《明神宗实录》,卷28,万历二年八月辛亥,第684页。
    ③《明神宗实录》,卷64,万历五年七月丙戌,第1415页。
    ④《明神宗实录》,卷77,万历六年七月丙辰,第1652页。
    ⑤《明神宗实录》,卷133,万历十一年二月乙酉,第2470页。
    ⑥《明神宗实录》,卷139,万历十一年七月壬辰,第2591页。
    ⑦《明神宗实录》,卷144,万历十一年十二月丙子,第2696页。
    ⑧《明神宗实录》,卷164,万历十三年八月己亥,第2984页。
    ⑨《明神宗实录》,卷178,万历十四年九月戊午,第3327-3328页。
    ⑩《明神宗实录》,卷260,万历二十一年五月甲寅,第4817-4818页。
    11《明熹宗实录》,卷35,天启三年六月辛酉,第1784页。
    ①《明宪宗实录》,卷245,成化十九年冬十月丙寅,第4150-4153页。
    ②《明宪宗实录》,卷245,成化十九年冬十月丙寅,第4150-4153页。
    ③《明孝宗实录》,卷14,弘治元年五月甲申,第346页。
    ④《明孝宗实录》,卷31,弘治二年十月癸卯,第703页。
    ⑤《明孝宗实录》,卷45,弘治三年十一月丙戌,第907页。
    ⑥《明孝宗实录》,卷68,弘治五年十月壬寅,第1288页。
    ⑦《明孝宗实录》,卷64,弘治五年六月癸丑,第1253页。
    ⑧《明孝宗实录》,卷73,弘治六年三月癸酉,第1365页。
    
    ①《明孝宗实录》,卷86,弘治七年三月戊戌,第1600-1601页。
    ②《明孝宗实录》,卷98,弘治八年四月壬戌,第1819页。
    ③《明孝宗实录》,卷97,弘治八年二月庚申,第1778页。
    ④《明孝宗实录》,卷111,弘治九年闰三月乙卯,第2021页。
    ⑤《明孝宗实录》,卷153,弘治十二年八月甲午,第2707页。
    ⑥《明孝宗实录》,卷147,弘治十二年二月己酉,第2588页。
    ⑦《明孝宗实录》,卷206,弘治十六年十二月辛酉,第3838页。
    ⑧《明孝宗实录》,卷221,弘治十八年二月己巳,第4169页。
    ⑨《明孝宗实录》,卷207,弘治十七年正月乙丑,第3843页。
    ⑩《明武宗实录》,卷67,正德五年九月辛巳,第1493页。
    11《明武宗实录》,卷148,正德十二年夏四月丙辰,第2886页。
    12(明)张学颜等:《万历会计录》(下),第744,913,937,955页。
    13《明世宗实录》,卷9,正德十六年十二月辛巳,第323页。
    
    ①《明世宗实录》,卷44,嘉靖三年十月丁酉,第1138页。
    ②《明世宗实录》,卷55,嘉靖四年九月癸亥,第1340页。
    ③《明世宗实录》,卷74,嘉靖六年三月戊戌,第1667页。
    ④《明世宗实录》,卷91,嘉靖七年八月丙辰,第2093页。
    ⑤《明世宗实录》,卷116,嘉靖九年八月癸未,第2759页。
    ⑥《明世宗实录》,卷134,嘉靖十一年正月甲戌,第3181页。
    ⑦《明世宗实录》,卷214,嘉靖十七年七月乙亥,第4398页。
    ⑧《明世宗实录》,卷233,嘉靖十九年正月甲寅,第4398页。
    ⑨《明世宗实录》,卷256,嘉靖二十年十二月丙子,第5138页。
    ①《明世宗实录》,卷267,嘉靖二十一年十月乙巳,第5289页。
    ②《明世宗实录》,卷307,嘉靖二十五年正月壬申,第5790页。
    ③《明世宗实录》,卷332,嘉靖二十七年正月壬辰,第6097页。
    ④《明世宗实录》,卷363,嘉靖二十九年七月庚申,第6475页。
    ⑤《明世宗实录》,卷413,嘉靖三十三年八月甲午,第7190页。
    ①《明世宗实录》,卷552,嘉靖四十四年十一月癸卯,第8887-8889页。
    ②(明)张学颜等撰:《万历会计录》(上),卷17,第678页。
    ③(明)张学颜等撰:《万历会计录》(下),卷24,第859,861页。
    ④(明)张学颜等撰:《万历会计录》(下),卷18,第701,704页。
    ⑤(明)张学颜等撰:《万历会计录》(下),卷25,第889,892页。
    ⑥(明)张学颜等撰:《万历会计录》(下),卷19,第731页。
    ⑦(明)张学颜等撰:《万历会计录》(下),卷26,第913,915页。
    ⑧(明)张学颜等撰:《万历会计录》(下),卷20,第744页,主兵年例银额2万两是嘉靖四十四年确定的。
    ⑨(明)张学颜等撰:《万历会计录》(下),卷27,第937,938页。主兵京运年例银额嘉靖三十四年就已经确定。
    ⑩(明)张学颜等撰:《万历会计录》(下),卷21,第763页。
    11(明)张学颜等撰:《万历会计录》(下),卷28,第955,956页。
    12(明)张学颜等撰:《万历会计录》(下),卷22,第783,784页。
    13(明)张学颜等撰:《万历会计录》(下),卷29,第978,979页。
    14(明)张学颜等撰:《万历会计录》(下),卷23,第815,819页。
    ①(明)张学颜等撰:《万历会计录》(下),卷18,第704页。
    ②《明穆宗宝训》,卷2,第151-152页。
    ③(明)马森:《明会计以预远图疏》,见陈子龙等编:《明经世文编》,卷298,第3130页。
    ④《明穆宗实录》,卷31,隆庆三年四月癸未,第814页。
    ⑤(明)张学颜等撰:《万历会计录》(下),卷24,第859页。
    ⑥(明)张学颜等撰:《万历会计录》(上),卷1,第21页。
    ①(明)张学颜等撰:《万历会计录》(下),卷24,第862页。
    ②(明)张学颜等撰:《万历会计录》(下),卷29,第980-981,981页。
    ③(明)张学颜等撰:《万历会计录》(下),卷26,第915页。
    ④该年停发京运年例银6.1229万两,见(明)张学颜等撰:《万历会计录》(下),卷24,第862页。
    
    ①(明)张学颜等撰:《万历会计录》(下),卷25,第894页。
    ②(明)张学颜等撰:《万历会计录》(下),卷28,第957页。
    ③(明)张学颜等撰:《万历会计录》(下),卷24,第862页。
    ④(明)张学颜等撰:《万历会计录》(下),卷29,第980-981,981页。
    ⑤(明)张学颜等撰:《万历会计录》(下),卷26,第915页。
    ①该年停发京运年例银6.1229万两,见(明)张学颜等撰:《万历会计录》(下),卷24,第862页。
    ②(明)张学颜等撰:《万历会计录》(下),卷25,第894页。
    ③(明)张学颜等撰:《万历会计录》(下),卷28,第957页。
    ①《明神宗实录》,卷178,万历十四年九月丁酉,第3308-3309页。
    ②《明神宗实录》,卷71,万历六年正月丁丑,第1539页。
    ③《崇祯长编》,卷16,崇祯元年十二月癸巳,第892-900页。
    ①(明)毕自严撰:《石隐园藏稿》,卷6,疏2,《清查九边军饷疏》,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93册,第555页。
    ②《明宪宗实录》,卷80,成化六年六月乙卯,第1559页。
    ③《明宪宗实录》,卷150,成化十二年二月丁亥,第2735页。
    ④《明宪宗宝训》,卷3 ,第209-210页。
    ⑤《明孝宗实录》,卷126,弘治十年六月癸未,第2244页。
    ⑥《明孝宗实录》,卷162,弘治十三年五月辛巳,第2934页。
    ⑦《明孝宗实录》,卷184,弘治十五年二月丙辰,第3395页。
    ⑧《明孝宗实录》,卷213,弘治十七年六月癸未,第4009-4012页。
    ①《明武宗实录》,卷126,正德十年六月乙亥,第2528页。
    ②《明武宗实录》,卷151,正德十二年秋七月丁酉,第2934-2935页。
    ③《明武宗实录》,卷169,正德十三年十二月己丑,第3271页。
    ④《明世宗实录》,卷9,正德十六年十二月辛巳,第323页。
    ⑤《明世宗实录》,卷10,嘉靖元年正月乙丑,第376页。
    ⑥《明世宗实录》,卷11,嘉靖元年二月甲午,第411-412页。
    ⑦《明世宗实录》,卷43,嘉靖三年九月甲申,第1126-1127页。
    ⑧《明世宗实录》,卷55,嘉靖四年九月癸亥,第1340页。
    ⑨《明世宗实录》,卷96,嘉靖七年十二月乙未,第2258页。
    ⑩《明世宗实录》,卷106,嘉靖八年十月丁亥,第2518页。
    11《明世宗实录》,卷109,嘉靖九年正月壬寅,第2560-2561页。
    12《明世宗实录》,卷116,嘉靖九年八月癸未,第2758-2759页。
    ①《明世宗实录》,卷136,嘉靖十一年三月乙丑,第3211-3212页。
    ②《明世宗实录》,卷193,嘉靖十五年十一月己未,第4078页。
    ③《明世宗实录》,卷196,嘉靖十六年正月丁未,第4153页。
    ④《明世宗实录》,卷236,嘉靖十九年四月壬戌,第4813-4815页。
    ⑤《明世宗实录》,卷254,嘉靖二十年十月庚辰,第5116页。
    ⑥《明世宗实录》,卷275,嘉靖二十二年六月丙戌,第5392页。
    ⑦《明世宗实录》,卷365,嘉靖二十九年九月戊申,第6530页。
    ⑧《明世宗实录》,卷448,嘉靖三十六年六月丙申,第7628页。
    ⑨《明世宗实录》,卷470,嘉靖三十八年三月丁酉,第7906页。
    ⑩《明世宗实录》,卷474,嘉靖三十八年七月辛卯,第7958页。
    11《明世宗实录》,卷498,嘉靖四十年六月丙子,第8246页。
    12《明世宗实录》,卷510,嘉靖四十一年六月己未,第8397页。
    
    ①《明世宗实录》,卷519,嘉靖四十二年三月乙巳,第8513页。
    ②《明穆宗实录》,卷70,隆庆六年五月甲辰,第1686页。
    ③《明神宗实录》,卷13,万历元年五月壬寅,第433页。
    ④《明神宗实录》,卷64,万历五年七月丙戌,第1415页。
    ⑤《明神宗实录》,卷77,万历六年七月丙辰,第1652-1653页。
    ⑥《明神宗实录》,卷571,万历四十六年六月癸亥,第10766页。
    ⑦《明宪宗实录》,卷245,成化十九年冬十月丙寅,第4150-4153页。
    ⑧《明孝宗实录》,卷39,弘治三年六月甲申,第821页。
    ⑨《明世宗实录》,卷77,嘉靖六年六月庚戌,第1712-1714页。
    ⑩《明世宗实录》,卷78,嘉靖六年七月癸巳,第1742-1743页。
    11《明世宗实录》,卷162,嘉靖十三年四月壬寅,第3597-3598页。
    ①《明世宗实录》,卷236,嘉靖十九年四月壬申,第4818页。
    ②《明世宗实录》,卷316,嘉靖二十五年十月乙巳,第5910页。
    ③《明穆宗实录》,卷17,隆庆二年二月庚子,第484-485页。
    ④《明神宗实录》,卷53,万历四年八月壬午,第1248页。
    ⑤《明神宗实录》,卷71,万历六年正月丁丑,第1539页。
    ⑥《明神宗实录》,卷308,万历二十五年三月庚子,第5755页。
    ⑦(明)刘斯洁等撰:《太仓考》,卷5之4,岁支·布花,第771页。
    ⑧《明孝宗实录》,卷39,弘治三年六月甲申,第821页。
    ⑨《明武宗实录》,卷156,正德十二年十二月戊午,第3002页。
    ①《明世宗实录》,卷264,嘉靖二十一年七月乙卯,第5235页。
    ②《明世宗实录》,卷308,嘉靖二十五年二月乙未,第5802页。
    ③《明世宗实录》,卷316,嘉靖二十五年十月乙巳,第5910页。
    ④《明世宗实录》,卷446,嘉靖三十六年四月庚子,第7608-7609页。
    ⑤《明孝宗实录》,卷162,弘治十三年五月己卯,第2933页。
    ⑥《明世宗实录》,卷136,嘉靖十一年三月庚午,第3214-3215页。
    ⑦《明世宗实录》,卷157,嘉靖十二年十二月庚午,第3527页。
    ⑧《明世宗实录》,卷256,嘉靖二十年十二月丙子,第5138页。
    ⑨《明世宗实录》,卷276,嘉靖二十二年七月己巳,第5412页。
    ⑩《明世宗实录》,卷304,嘉靖二十四年十月己亥,第5758页。
    11《明世宗实录》,卷310,嘉靖二十五年四月庚子,第5825页。
    12《明世宗实录》,卷312,嘉靖二十五年六月辛丑,第5847页。
    13《明世宗实录》,卷315,嘉靖二十五年九月丙辰,第5887页。
    14《明世宗实录》,卷330,嘉靖二十六年十一月甲辰,第6071页。
    15《明世宗实录》,卷352,嘉靖二十八年九月乙亥,第6358页。
    
    ①《明世宗实录》,卷355,嘉靖二十八年十二月辛丑,第6392页。
    ②《明世宗实录》,卷362,嘉靖二十九年闰六月戊子,第6456页。
    ③《明世宗实录》,卷420,嘉靖三十四年三月戊戌,第7281页。
    ④《明穆宗实录》,卷11,隆庆元年八月辛卯,第300-301页。
    ⑤《明穆宗实录》,卷22,隆庆二年七月乙卯,第587页。
    ⑥《明神宗实录》,卷122,万历十年三月甲子,第2276页。
    ⑦《明神宗实录》,卷128,万历十年九月辛酉,第2383页。
    ⑧《明神宗实录》,卷376,万历三十年九月乙亥,第7072页。
    ⑨(明)张学颜等撰:《万历会计录》(下),卷24,大同镇额饷,第873页。
    ⑩《明世宗实录》,卷8,正德十六年十一月癸丑,第288-289页。
    11《明世宗实录》,卷118,嘉靖九年十月己巳,第2801页。
    12《明世宗实录》,卷151,嘉靖十二年六月庚辰,第3447页。
    13《明世宗实录》,卷218,嘉靖十七年十一月壬申,第4465页。
    14《明世宗实录》,卷255,嘉靖二十年十一月丙申,第5121-5123页。
    15《明世宗实录》,卷283,嘉靖二十三年二月壬辰,第5498-5499页。
    
    ①《明世宗实录》,卷296,嘉靖二十四年二月辛丑,第5652页。
    ②《明世宗实录》,卷298,嘉靖二十四年四月庚申,第5684页。
    ③《明世宗实录》,卷308,嘉靖二十五年二月己丑,第5800页。
    ④《明世宗实录》,卷334,嘉靖二十七年三月甲申,第6116-6117页。
    ⑤《明世宗实录》,卷384,嘉靖三十一年四月戊辰,第6787页。
    ⑥《明世宗实录》,卷396,嘉靖三十二年闰三月丙辰,第6965页。
    ⑦《明世宗实录》,卷426,嘉靖三十四年九月丁未,第7376页。
    ⑧《明世宗实录》,卷428,嘉靖三十四年十一月乙巳,第7402页。
    ⑨《明世宗实录》,卷430,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丁巳,第7436页。
    ⑩《明世宗实录》,卷434,嘉靖三十五年四月戊戌,第7482页。
    11《明世宗实录》,卷437,嘉靖三十五年七月甲戌,第7514页。
    12《明世宗实录》,卷447,嘉靖三十六年五月丁丑,第7620页。
    13《明穆宗实录》,卷3,隆庆元年正月壬午,第89-91页。
    14《明穆宗实录》,卷5,隆庆元年二月丁未,第148页。
    15《明穆宗实录》,卷11,隆庆元年八月壬辰,第303页。
    16《明穆宗实录》,卷11,隆庆元年八月辛丑,第312页。
    17《明穆宗实录》,卷18,隆庆二年三月己卯,第520页。
    ①《明穆宗实录》,卷28,隆庆三年正月癸未,第759-760页。
    ②《明神宗实录》,卷16,万历元年八月戊辰,第487页。
    ③(明)张学颜等撰:《万历会计录》(下),卷18,蓟州镇额饷,第719页。
    ④(明)张学颜等:《万历会计录》(下),卷21,常平镇额饷,第770页。
    ⑤《明神宗实录》,卷122,万历十年三月甲子,第2276页。
    ⑥(明)刘斯洁等:《太仓考》,卷10之3,供应,第848页。
    ⑦(明)刘斯洁等:《太仓考》,卷10之3,供应,第848页。
    ⑧(明)刘斯洁等:《太仓考》,卷10之3,供应,第849页。
    ⑨(明)张学颜等:《万历会计录》(下),卷24,大同镇饷额,第865页。
    ⑩(明)张学颜等:《万历会计录》(下),卷18,蓟州镇饷额,第720页。
    
    ①《明世宗实录》,卷385,嘉靖三十一年五月戊戌,第6798页。
    ②(明)张学颜等:《万历会计录》(下),卷18,蓟州镇饷额,第720页。
    ③《明世宗实录》,卷519,嘉靖四十二年三月丁酉,第8512页。
    ④《明穆宗实录》,卷3,隆庆元年正月壬午,第88-89页;《明穆宗实录》,卷27,隆庆二年十二月辛丑,第731页;《明穆宗实录》,卷41,隆庆四年正月壬午,第1023页;《明穆宗实录》,卷53,隆庆五年正月癸未,第1320页。
    ⑤(明)张学颜等:《万历会计录》(下),卷18,蓟州镇饷额,第720页。
    ⑥《明神宗实录》,卷9,万历元年正月癸卯,第333页。
    ⑦《明神宗实录》,卷15,万历元年七月己卯,第453页。
    ⑧《明世宗实录》,卷217,嘉靖十七年十月乙卯,第4441-4442页。
    ⑨《明世宗实录》,卷257,嘉靖二十一年正月丁未,第5161页。
    ⑩《明世宗实录》,卷258,嘉靖二十一年二月丙辰,第5164页。
    11《明世宗实录》,卷270,嘉靖二十二年正月丙寅,第5322-5324页。
    12《明世宗实录》,卷275,嘉靖二十二年六月戊戌,第5395页。
    ①《明世宗实录》,卷279,嘉靖二十二年十月丁酉,第5447页。
    ②《明世宗实录》,卷287,嘉靖二十三年六月癸巳,第5547页。
    ③《明世宗实录》,卷289,嘉靖二十三年八月辛未,第5561-5562页。
    ④《明世宗实录》,卷302,嘉靖二十四年八月辛亥,第5738页。
    ⑤《明世宗实录》,卷308,嘉靖二十五年二月乙未,第5802页。
    ⑥《明世宗实录》,卷365,嘉靖二十九年九月辛亥,第6531页。
    ⑦《明世宗实录》,卷373,嘉靖三十年五月丙午,第6662页。
    ⑧《明世宗实录》,卷374,嘉靖三十年六月丙子,第6673-6674页。
    ⑨《明世宗实录》,卷539,嘉靖四十三年十月丁丑,第8731页。
    ⑩《明穆宗实录》,卷3,隆庆元年正月壬午,第90页。
    11《明穆宗实录》,卷5,隆庆元年二月丁未,第148页。
    12《明穆宗实录》,卷6,隆庆元年三月庚辰,第179-180页。
    13《明穆宗实录》,卷28,隆庆三年正月戊辰,第749页。
    ①(清)谷应泰编:《明史纪事本末》,卷45,“平河北盗”,第665页。
    ②《明武宗实录》,卷73,正德六年三月乙亥,第1620页。
    ③《明武宗实录》,卷81,正德六年十一月甲寅,第1751页。
    ④《明武宗实录》,卷83,正德七年春正月癸酉,第1805页。按这90余万两银额是正德六年全年的开支,太仓库银仅占一部分,且这一数额是正德七年正月户部尚书统计上报的。据《明史纪事本末》记载,仅一个月后,即正德七年二月,太仓库为此支出的白银总额就达200余万两:“自出师以来(至正德七年二月),刍粮犒赏费太仓银二百余万”,见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45,第675页。笔者认为200余万距离90余万数额差距悬殊,且时间间隔不够长远,仅一个月,故不用《明史纪事本末》中“200万”的数额。
    ⑤《明武宗实录》,卷84,正德七年二月己卯,第1807-1808页。
    ⑥(明)王守仁撰:《王文成全书》,卷25,外集7,墓志铭,《谥襄惠两峰洪公墓志铭》,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第10页。
    ⑦《明武宗实录》,卷71,正德六年春正月乙亥,第1571页。
    ⑧《明武宗实录》,卷93,正德七年冬十月辛丑,第1973页。
    ⑨《明武宗实录》,卷139,正德十一年秋七月壬辰,第2738-2739页。
    ①《明世宗实录》,卷410,嘉靖三十三年五月丁巳,第7151页。
    ②《明穆宗实录》,卷27,隆庆二年十二月壬午,第715-716页。
    ③《明穆宗实录》,卷40,隆庆三年十二月戊午,第994页。
    ④(清)张廷玉等:《明史》,卷21,本纪第21,神宗2,第279页。
    ⑤《明神宗实录》,卷338,万历二十七年八月戊子,第6268-6269页。
    ⑥(清)张廷玉等:《明史》,卷21,本纪第21,神宗2,第279页。
    ⑦《明神宗实录》,卷338,万历二十七年八月丁丑,第6257页。
    ⑧(明)赵世卿:《司农奏议》,卷3,《经用匮乏有由疏》,第188页。
    
    ①《明神宗实录》,卷550,万历四十四年十月辛丑,第10402页。
    ②(清)张廷玉等:《明史》,卷22,本纪第22,熹宗,第298-306页。
    ③《明神宗实录》,卷571,万历四十六年六月壬戌,第10760-10762页。
    ④《明神宗实录》,卷574,万历四十六年九月庚子,第10854页。
    ⑤《明神宗实录》,卷580,万历四十七年三月壬寅,第11001-11002页。
    ⑥《明神宗实录》,卷581,万历四十七年四月庚申,第11034-11036页。
    ⑦《明神宗实录》,卷591,万历四十八年二月己酉,第11325-11326页。
    ①《明熹宗实录》,卷9,天启元年四月戊寅,第438-439页。
    ②《明熹宗实录》,卷9,天启元年四月戊寅,第439-441页。
    ③《明熹宗实录》,卷12,天启元年七月戊辰,第634-636页。
    ④《明熹宗实录》,卷65,天启五年十一月甲戌,第3093-3096页。
    ⑤《明熹宗实录》,卷70,天启六年四月庚子,第3399-3401页。
    ⑥《明熹宗实录》,卷84,天启七年五月戊辰,第4115页。
    ①《明熹宗实录》,卷84,天启七年五月甲申,第4097-4098页。
    ②《明神宗实录》,卷578,万历四十七年正月癸卯,第10944-10947页。
    ③《明神宗实录》,卷589,万历四十七年十二月己巳,第11292-11293页。
    ④《明光宗实录》,卷3,泰昌元年己酉,第83-85页。
    ⑤《明熹宗实录》,卷12,天启元年七月辛亥,第601-602页。
    ⑥《明熹宗实录》,卷12,天启元年七月壬子,第606-607页。
    ⑦《明熹宗实录》,卷65,天启五年十一月丁未,第3059页。
    ⑧《崇祯长编》,卷3,天启七年十一月戊寅,第124页。
    ⑨《明熹宗实录》,卷55,天启五年正月癸亥,第2501-2502页。
    
    ①《明熹宗实录》,卷61,天启五年七月庚午,第2889页。
    ②《明熹宗实录》,卷65,天启五年十一月丁未,第3058-3059页。
    ③《明熹宗实录》,卷70,天启六年四月庚子,第3399-3400页。
    ④《明熹宗实录》,卷74,天启六年七月戊子,第3601页。
    ⑤《明熹宗实录》,卷77,天启六年十月壬子,第3712页。
    ⑥《明熹宗实录》,卷78,天启六年十一月壬午,第3758-3761页。
    
    ①《明熹宗实录》,卷9,天启元年四月戊寅,第441-444页。
    ②《明熹宗实录》,卷12,天启元年七月庚子,第585-586页。
    ③《明熹宗实录》,卷14,天启元年九月丁未,第698-699页。
    ④《明熹宗实录》,卷26,天启二年九月庚戌,第1320页。
    ⑤《明熹宗实录》,卷55,天启五年正月辛亥,第2491-2492页。
    ⑥《崇祯长编》,卷2,天启七年九月戊辰,第13-16页。
    ⑦《崇祯长编》,卷29,崇祯二年十二月己未,第1604-1609页。
    
    ①《崇祯长编》,卷45,四年辛未四月戊午,第2695-2697页。
    ②《明熹宗实录》,卷20,天启二年三月丁巳,第1026-1027页。
    ③《明熹宗实录》,卷21,天启二年四月丁丑,第1055页。
    ④《明熹宗实录》,卷27,天启二年十月甲申,第1379页。
    ⑤《明熹宗实录》,卷33,天启三年四月丁丑,第1708-1711页。
    ⑥《明熹宗实录》,卷36,天启三年七月戊午,第1888-1889页。
    ⑦《明熹宗实录》,卷36,天启三年七月辛卯,第1840-1842页。
    ⑧《明熹宗实录》,卷56,天启五年二月庚辰,第2542-2544页。
    ①《明熹宗实录》,卷64,天启五年十月庚辰,第2999-3000页。
    ②《明熹宗实录》,卷66,天启五年十二月乙亥,第3105页。
    ③《明熹宗实录》,卷70,天启六年四月庚子,第3401-3402页。
    ④《明熹宗实录》,卷84,天启七年五月丁丑,第4074-4075页。
    ⑤《崇祯长编》,卷8,崇祯元年四月甲午,第399-400页。
    ⑥《崇祯长编》,卷47,四年辛未六月辛亥,第2801-2802页。
    ⑦《崇祯长编》,卷61,五年壬申七月丙午,第3482-3484页。
    ⑧《崇祯长编》,卷64,五年壬申十月壬申,第3708-3709页。
    ⑨《崇祯实录》,卷7,怀宗端皇帝七,崇祯七年(五月)
    ⑩《崇祯实录》,卷8怀宗端皇帝八,崇祯八年春正月。
    ①《明神宗实录》,卷589,万历四十七年十二月己巳,第11292-11293页。
    ②《明熹宗实录》,卷2,泰昌元年十月己酉,第76页。
    ③《明熹宗实录》,卷14,天启元年九月丁卯,第732页。
    ④《明熹宗实录》,卷17,天启元年十二月丙申,第893-896页。
    ⑤《明熹宗实录》,卷29,天启二年十二月辛卯,第1492-1494页。
    ⑥《明熹宗实录》,卷65,天启五年十一月戊午,第3072-3073页。
    ①《明实录·熹宗七年都察院实录》,卷12,天启六年九月初八日,第1458-1464页。
    ②《明神宗实录》,卷589,万历四十七年十二月己巳,第11293页。
    ③《明实录·熹宗七年都察院实录》,卷12,天启六年九月初八日,第1458-1464页。按该表天启二年到天启六年数据来源相同。
    ④《崇祯长编》,卷25,崇祯二年八月乙亥,第1465-1466页。
    ⑤《崇祯实录》,卷2,崇祯二年,第62-63页。
    ⑥(明)毕自严撰:《石隐园藏稿》,卷7,《库贮将竭疏》,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93册,第581-582页。
    ①(明)毕自严撰:《石隐园藏稿》,卷7,《新饷出入大数疏》,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93册,第610-611页。
    ②(明)毕自严撰:《石隐园藏稿》,卷7,《开报军兴钱粮疏》,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93册,第595页。
    ③(日)寺田隆信著,张正明、道丰、孙耀等译:《山西商人研究》,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42-58页。该书日文版出版于1972年。
    ④全汉升,李龙华:《明代中叶后太仓岁出银两的研究》,《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香港中文大学),1973年6(1)。
    ⑤徐泓:《明代的私盐》,见《国立台湾大学历史学系报》,1980年第7期。
    ⑥比如赖建诚直接依据全汉升与徐泓的上述研究成果对明代年例银总额的长期变化进行研究,见赖建诚:《边镇粮饷—明代中后期的边防经费与国家财政危机,1531-1602》,第223页。
    ⑦(明)毕自严:《度支奏议》,续修四库全书,第487册,第550页。
    ⑧《明世宗实录》,卷456,嘉靖三十七年二月戊戌,第7712页。
    ①《明武宗实录》,卷2,弘治十八年六月癸亥,第58-59页。
    ②《明武宗实录》,卷18,正德元年十月甲寅,第538-539页。
    ③(明)黄训编:《名臣经济录》,卷31,《裁革冗食节冗费奏》,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98页。
    ④《明世宗实录》,卷346,嘉靖二十八年三月己卯,第6261页。
    ⑤《明世宗实录》,卷413,嘉靖三十三年八月甲午,第7190页。
    ⑥(明)陈于陛:《披陈时政之要乞采纳以光治理疏》,见陈子龙等编:《明经世文编》,卷426,第4650页。
    ①《明世宗实录》,卷381,嘉靖三十一年春正月己酉,第6752页。
    ②《明世宗实录》,卷425,嘉靖三十四年八月丁亥,第7361页。
    ③《明世宗实录》,卷492,嘉靖四十年正月壬戌,第8177页。
    ④《明穆宗实录》,卷31,隆庆三年四月癸未,第814页。
    ⑤《明神宗实录》,卷6,隆庆六年十月壬戌,第219页。
    ⑥《明神宗实录》,卷22,万历二年二月丁巳,第582页。
    ①(明)王樵撰:《方麓集》,卷15,国朝岁入之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85册,第411-412页。
    ②《明神宗实录》,卷73,万历六年三月甲子,第1589-1590页。
    ③《明神宗实录》,卷186,万历十五年五月癸卯,第3484-3485页。
    ④《明神宗实录》,卷234,万历十九年闰三月己巳,第4333页。
    ⑤(明)杨俊民:《杨司农奏疏·边饷渐增供亿难继酌长策以图治安疏》,《明经世文编》,卷389,第4205页。按文中小注说“此出数……查系二十一年”;另外,因奏疏中有户部右侍郎褚鈇上任满一年的内容,而据《明神宗实录》卷259,万历二十一年四月辛丑:“起复户部左侍郎裴应章原职,以工部右侍郎褚鈇为刑部左侍郎”,与《明神宗实录》卷262,万历二十一年七月丁卯:“总督仓场户部右侍郎褚鈇题,臣见一年所入止四百五十一万二千有奇,所出至五百四十六万五千有奇……不胜骇愕”,可知褚鈇就任户部右侍郎的时间在万历二十一年四月至七月间,因此,该奏疏写于万历二十二年,奏疏中所谓的“去年”太仓库发放的九边年例银额就是万历二十一年的数额。这一结论与文中小注相互吻合。
    ⑥《明神宗实录》,卷282,万历二十三年二月乙巳,第5205页。
    ⑦(明)劳养魁:《国计考》,见(明)冯应京:《明经世实用编》,第66页。
    ⑧《明神宗实录》,卷399,万历三十二年八月甲辰,第7495-7496页;又见赵世卿:《司农奏议》,卷1,《请宽停买办银两疏》,第116页。
    ⑨《明神宗实录》,卷437,万历三十五年八月癸酉,第8272页。
    ⑩《明神宗实录》,卷449,万历三十六年八月庚辰,第8506页。
    ①《明神宗实录》,卷500,万历四十年十月壬午,第9470页。
    ②《明神宗实录》,卷516,万历四十二年正月丁卯,第9728-9729页。
    ③《明神宗实录》,卷571,万历四十六年六月戊寅,第10775页。
    ④《明熹宗实录》,卷17,天启元年十二月丙申,第893-895页。
    ⑤《明熹宗实录》,卷29,天启二年十二月辛卯,第1492-1493页。
    ⑥(明)毕自严撰:《石隐园藏稿》,卷6,疏2,《题报发过边饷疏》,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93册,第561-562页。
    ⑦《明熹宗实录》,卷86,天启七年七月辛巳,第4163页。
    ⑧(明)毕自严撰:《石隐园藏稿》,卷6,疏2,《清查九边军饷疏》,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93册,第555页。
    ⑨(明)毕自严撰:《石隐园藏稿》,卷6,疏2,《题报发过边饷疏》,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93册,第563页。
    ⑩《崇祯实录》,卷2,崇祯二年,第62-63页。
    ①(明)毕自严撰:《石隐园藏稿》,卷7,《开报军兴钱粮疏》,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93册,第595页。
    ②(明)倪元璐撰:《倪文贞奏疏》,卷7,《并饷裁饷疏》,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97册,第278-279页。
    ③(明)倪元璐撰:《倪文贞奏疏》,卷8,《覆奏并饷疏》,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97册,第286-293页。
    ④(明)倪元璐撰:《倪文贞奏疏》,卷11,《阁部最要事宜疏》,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97册,第314页。
    ①《明孝宗实录》,卷192,弘治十五年十月辛酉,第3548-3554页。
    ①《明神宗实录》,卷11,万历元年三月戊申,第379-381页。
    ②《明神宗实录》,卷15,万历元年七月壬寅,第467-468页。
    ①《明神宗实录》,卷51,万历四年六月戊辰,第1163页。
    ②(明)王樵撰:《方麓集》,卷15,国朝岁入之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85册,第411-412页。
    ③(明)王樵撰:《方麓集》,卷15,国朝岁入之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85册,第411-412页。按为了便于比较,本表实物折银比价取用本节“隆庆六年北边军镇岁用钱粮数额表”中实物折银比价。
    ①(明)张学颜等撰:《万历会计录》(下),卷19,第726页。
    ②(明)张学颜等撰:《万历会计录》(下),卷20,第739页。
    ③(明)张学颜等撰:《万历会计录》(下),卷21,第756页。
    ①(明)张学颜等撰:《万历会计录》(下),卷22,第774页。
    ②(明)张学颜等撰:《万历会计录》(下),卷22,第792页。
    ③(明)张学颜等撰:《万历会计录》(下),卷23,第794页。
    ④(明)张学颜等撰:《万历会计录》(下),卷24,第840页。
    ①(明)张学颜等撰:《万历会计录》(下),卷25,第879-880页。
    ②(明)张学颜等撰:《万历会计录》(下),卷26,第902-903页。
    ③(明)张学颜等撰:《万历会计录》(下),卷27,第927-928页。
    ①(明)张学颜等撰:《万历会计录》(下),卷28,第947-948页。
    ②(明)张学颜等撰:《万历会计录》(下),卷29,第968-969页。
    ①《万历会计录》万历九年京库棉花时估银每斤0.07分,见(明)张学颜等撰:《万历会计录》(下),卷30,第1006页。
    ②本表中永平盐引4.25万引(合银3万两)、山西盐12万引(合银3万两)、宣府淮、芦盐14.5113万引(合银5.8299万两),现取其平均值每引合0.45两银。
    ③(明)劳养魁:《国计考》,见(明)冯应京:《明经世实用编》,第66页。
    ①(明)倪元璐撰:《倪文贞奏疏》,卷7,《旧饷出入大数疏》,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97册,第614页。
    ②《明神宗实录》,卷178,万历十四年九月庚戌,第3317-3318页。
    ③《明神宗实录》,卷218,万历十七年十二月庚寅,第4084-4085页。
    ④《明神宗实录》,卷313,万历二十五年八月辛酉,第5854页。
    ①《明神宗实录》,卷346,万历二十八年四月丁亥,第6452页。
    ②《明神宗实录》,卷353,万历二十八年十一月甲寅,第6615页。
    ③《明神宗实录》,卷355,万历二十九年正月己未,第6640页。
    ④《明神宗实录》,卷400,万历三十二年九月辛酉,第7504页。
    ⑤《明神宗实录》,卷401,万历三十二年闰九月丁亥,第7512-7513页。
    ⑥《明神宗实录》,卷421,万历三十四五月丙戌,第7993页。
    ⑦《明神宗实录》,卷458,万历三十七年五月庚子,第8646页。
    
    ①《明神宗实录》,卷355,万历二十九年正月己未,第6640页。
    ②《明神宗实录》,卷366,万历二十九年十二月庚午,第6846-6847页。
    ③《明神宗实录》,卷377,万历三十年十月己酉,第7086-7087页。
    ④《明神宗实录》,卷383,万历三十一年四月己亥,第7211页。
    ⑤《明神宗实录》,卷399,万历三十二年八月甲辰,第7495-7496页。
    ⑥《明神宗实录》,卷455,万历三十七年二月乙亥,第8589页。
    ⑦《明神宗实录》,卷502,万历四十年闰十一月丁亥,第9529页。
    
    ①《明神宗实录》,卷568,万历四十六年四月甲辰,第10685-10686页。
    ②《明熹宗实录》,卷9,天启元年四月戊寅,第441-444页。
    ③《明熹宗实录》,卷62,天启五年八月戊子,第2920-2922页。
    ④《明熹宗实录》,卷86,天启七年七月辛巳,第4163页。
    ①《明神宗实录》,卷248,万历二十年五月戊子,第4626-4627页。
    ①全汉升、李龙华:《明中叶后太仓岁入银两的研究》、《明代中叶后太仓岁出银两的研究》,《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香港中文大学),1972年5(1),1973年6(1)。
    ②赵轶峰:《明后期太仓收支数字考》,见赵轶峰:《明代的变迁》,第278页。
    ③《明神宗实录》,卷358,万历二十九年四月丙子,第6680页。
    ④(清)嵇璜、曹仁虎等:《续文献通考》,卷30,国用考,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27册,第33-34页。
    ①《明世宗实录》,卷351,嘉靖二十八年八月己亥,第6339-6341页。
    ②《明世宗实录》,卷356,嘉靖二十九年正月癸巳甲午,第6405页。
    ③《明神宗实录》,卷148,万历十二年四月癸丑,第2755页。
    ④《明熹宗实录》,卷17,天启元年十二月丙申,第893-896页。
    ⑤《明穆宗实录》,卷15,隆庆元年十二月戊戌,第414页。
    ①《明穆宗实录》,卷31,隆庆三年四月癸未,第814页。
    ②《明神宗实录》,卷154,万历十二年十月壬戌,第2852-2853页。
    ③《明神宗实录》,卷159,万历十三年三月己卯,第2921页。
    ④《明熹宗实录》,卷42,天启三年十二月甲寅,第2223-2226页。
    ①《明熹宗实录》,卷9,天启元年四月戊寅,第441页。
    ②《明熹宗实录》,卷4,泰昌元年十二月壬申,第224-227页。
    ③《明熹宗实录》,卷17,天启元年十二月丙申,第893-896页。
    ①《明神宗实录》,卷570,万历四十六年五月辛亥,第10745-10747页。
    ②《明神宗实录》,卷571,万历四十六年六月戊寅,第10775页。
    ①本表数额最多保留至小数点后四位。
    ②《明宪宗实录》,卷199,成化十六年春正月庚午,第3499页。
    ③《明宪宗实录》,卷221,成化十七年十一月戊子,第3819页。
    ④(清)查继佐撰:《罪惟录》,卷10,贡赋志,第1册,第499页。
    ⑤《明武宗实录》,卷13,正德元年五月甲辰,第412页。按此处及弘治二年的岁出入银数并非太仓库岁出入银数,列在此处仅供对比参考用。
    ⑥(明)李梦阳撰:《空同集》,卷39,《上孝宗皇帝书稿》,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62册,第351页。原文为“臣始至户部,大仓库银尚百七十余万”;又据《明史》:“李梦阳……弘治六年举陕西乡试第一,明年成进士,授戸部主事?保ā睹魇贰罚?286,列传174,第7346页),故知太仓库存银额当为弘治七年之数。
    ⑦原文为:“弘治十五年十月十三日具题……查得太仓银库先年收贮盐价、折草等项银两不下三二百万两……今在库银两不过八十余万两”,(明)黄训编:《名臣经济录》,卷31,《会计钱粮以足国裕民事(韩文)》,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43册,第693-694页。
    ⑧《明武宗实录》,卷16,正德元年八月庚戌,第483页
    ①《明武宗实录》,卷153,正德十二年九月庚子,第2963页;又见(明)梁储撰:《郁洲遗稿》,卷2,《议处国计并请回銮疏五》,第1256册,第554-555页。
    ②《明世宗实录》,卷34,嘉靖二年十二月甲辰,第866页。
    ③《明世宗实录》,卷97,嘉靖八年正月壬戌,第2280页。
    ④《明世宗实录》,卷351,嘉靖二十八年八月己亥,第6340页。按太仓库“老库”、“中库”是很确定、很常用的两个名称,但是太仓库分为“内库”、“外库”的说法却很少见。笔者尚无法确定此情境下的“内库”与“内府十库”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现谨将引文摘录对比如下: 《世宗实录》:“太仓银库岁入二百万两……一年大约所出一百三十三万,常余六十七万。嘉靖八年以前,内库积有四百余万,外库积有一百余万”,见《明世宗实录》,卷351,嘉靖二十八年八月己亥,第6340页。《图书编》:“大仓禄库岁入二百万两,嘉靖八年以前,内库积四百余万,外库有一百余万。今则内库止存一百一十余万,外库仅及二十余万。大仓银两极费,而其诎者边防为最”,见(明)章潢编:《图书编》,卷88,户部财赋总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971册,第654页。《方麓集》:“太仓银库,嘉靖八年以前,内库积四百余万,外库积一百余万”,(明)王樵撰:《方麓集》,卷15,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85册,第413页。
    ⑤《明世宗实录》,卷195,嘉靖十五年闰十二月壬子,第4115页。
    ⑥《明世宗实录》,卷424,嘉靖三十四年七月戊申,第7349页。嘉靖三十四年中库库存银额为113.6万两,是嘉靖十八年后支出88.9万余两后的剩余银额,“嘉靖十八年后,(中库)因边方多故,支出八十八万九千两有奇,今实存一百一十三万六千两有奇”,因此,嘉靖十八年之前的嘉靖十七年时,太仓中库的存银额为113.6+88.9=202.5万两。
    ⑦原文为:“该户部尚书梁说称太仓银两……(今)止有二百一十万两”,见(明)黄训编:《名臣经济录》,卷48,《题钦奉敕谕事(蒋珤)》,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44册,第402-403页。
    ①(明)章潢编:《图书编》,卷88,会计问答,文渊阁四库全书,第971册,第658-659页。
    ②《明神宗实录》,卷46,万历四年正月丙午,第1027页。
    ③(明)章潢编:《图书编》,卷88,秋粮,文渊阁四库全书,第971册,第651页。
    ④(明)章潢编:《图书编》,卷88,秋粮,文渊阁四库全书,第971册,第651页。
    ①(明)王樵撰:《方麓集》,卷15,国朝岁入之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85册,第412页。
    ②(明)王樵撰:《方麓集》,卷15,国朝岁入之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85册,第412页。
    ③《明世宗实录》,卷399,嘉靖三十二年六月戊寅,第6999页。
    ④《明世宗实录》,卷405,嘉靖三十二年十二月乙亥,第7078页。
    ⑤(明)王樵撰:《方麓集》,卷15,国朝岁入之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85册,第412页。
    ⑥《明世宗实录》,卷414,嘉靖三十三年九月乙卯,第7203页。
    ⑦(明)王樵撰:《方麓集》,卷15,国朝岁入之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85册,第412页。
    ⑧《明世宗实录》,卷424,嘉靖三十四年七月戊申,第7349页。
    ⑨(明)王樵撰:《方麓集》,卷15,国朝岁入之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85册,第412页。
    ⑩(明)王樵撰:《方麓集》,卷15,国朝岁入之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85册,第412页。
    11《明世宗实录》,卷444,嘉靖三十六年二月甲午,第7576-7577页。
    12《明世宗实录》,卷456,嘉靖三十七年二月戊戌,第7712页。
    
    ①《明世宗实录》,卷474,嘉靖三十八年七月庚午,第7949页。
    ②《明世宗实录》,卷498,嘉靖四十年六月甲申,第8250页。
    ③《明世宗实录》,卷528,嘉靖四十二年十二月丁未,第8610页。
    ④《明世宗实录》,卷552,嘉靖四十四年十一月癸卯,第8887页。
    ⑤《明穆宗实录》,卷15,隆庆元年十二月戊戌,第414页。
    ⑥《明穆宗实录》,卷48,隆庆四年八月辛丑,第1196页。
    ①《明穆宗实录》,卷48,隆庆四年八月辛丑,第1196页。
    ②《明穆宗实录》,卷31,隆庆三年四月癸未,第814页。
    ③《明神宗实录》,卷46,万历四年正月丙午,第1027页。
    ④《明穆宗实录》,卷48,隆庆四年八月辛丑,第1196-1197页。
    ⑤《明神宗实录》,卷5,隆庆六年九月己丑,第192页。
    ⑥另有“金四百六十五两,铜钱一千六百一十九万九千四百八文”,《明神宗实录》卷3,隆庆六年七月乙未,第86页。
    ⑦《明神宗实录》,卷5,隆庆六年九月己丑,第192页。
    ⑧另有“金四百六十五两,铜钱一千六百一十五万七千八百六十二文”,《明神宗实录》,卷7,隆庆六年十一月甲午,第256页。
    ⑨该年太仓库还存有金465两,铜钱1640.64万文,《明神宗实录》卷8,隆庆六年十二月戊寅,第308页。
    ⑩该年太仓库还存有金465两,铜钱1630.3775万文,《明神宗实录》卷20,万历元年十二月壬申,第555页。11该年太仓库还存有金460两,铜钱1463.6万文,《明神宗实录》卷38,万历三年五月己酉,第891页。
    ①《明神宗实录》,卷40,万历三年七月戊申,第921页。
    ②《明神宗实录》,卷46,万历四年正月丙午,第1027-1028页。
    ③(明)王樵撰:《方麓集》,卷15,国朝岁入之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85册,第411-412页。
    ④《明神宗实录》,卷46,万历四年正月丙午,第1028页。
    ⑤(明)张居正撰:《张太岳集》,卷43,《看详户部进呈揭帖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554-555页。按《图书编》载太仓银库“万历五年岁入四百五十五万九千四百余两”,见(明)章潢编:《图书编》,卷88,戸部财用出入掲帖,文渊阁四库全书,第971册,第655页。今不用。
    ⑥《明神宗实录》,卷62,万历五年五月己亥,第1396页。
    ⑦(明)张居正撰:《张太岳集》,卷43,《看详户部进呈揭帖疏》,第554-555页。按《戒庵老人漫笔》载万历六年太仓银库岁入银额325.98万两,见(明)李诩撰,魏连科点校:《戒庵老人漫笔》,卷7,江陵论财赋揭帖,北京:中华书局,第1982年,第293页。今不用。
    ⑧《明神宗实录》,卷73,万历六年三月甲子,第1589-1590页。
    ⑨该年太仓库额定岁入铜钱为2176.54万文,(明)刘斯洁等撰:《太仓考》,卷9之2,岁入,第834-835页。
    ②《明神宗实录》,卷148,万历十二年四月癸丑,第2756页。
    ③《明神宗实录》,卷144,万历十一年十二月甲子,第2684页。按据上下文判断,似当为300万两,现仅照原文录入。
    ④《明神宗实录》,卷159,万历十三年三月己卯,第2921页。
    ⑤《明神宗实录》,卷144,万历十一年十二月甲子,第2684页。
    ⑥《明神宗实录》,卷286,万历二十三年六月戊辰,第5313页。
    ⑦《明神宗实录》,卷154,万历十二年十月壬戌,第2853页。
    ①《明神宗实录》,卷178,万历十四年九月己未,第3329页。
    ②《明神宗实录》,卷188,万历十五年七月辛卯,第3517页。
    ③《明神宗实录》,卷184,万历十五年三月癸卯,第3437页。
    ④《明神宗实录》,卷218,万历十七年十二月庚寅,第4084页。
    ⑤《明神宗实录》,卷194,万历十六年正月丙午,第3652页。
    ⑥《明神宗实录》,卷218,万历十七年十二月庚寅,第4084页。
    ⑦《明神宗实录》,卷224,万历十八年六月丁酉,第4171页。
    ⑧《明神宗实录》,卷223,万历十八年五月丁巳,第4153页。
    ⑨《明神宗实录》,卷234,万历十九年闰三月己巳,第4333页。
    ⑩杨俊民:《杨司农奏疏·边饷渐增供亿难继酌长策以图治安疏》,《明经世文编》卷389,第4205页。11《明神宗实录》,卷262,万历二十一年七月丁卯,第4857页。12《明神宗实录》,卷263,万历二十一年八月乙巳,第4890页。
    ①《明神宗实录》,卷282,万历二十三年二月乙巳,第5205页。
    ②《明神宗实录》,卷286,万历二十三年六月戊辰,第5313页。
    ③(明)劳养魁:《国计考》,见(明)冯应京缉:《明经世实用编》,第64页。
    ④万历二十九年十月以前,老库尚有110万两存银:“(神宗万历)二十九年十月……户部奏……查老库止有银一百十万两”,见(清)嵇璜、曹仁虎等:《续文献通考》,卷30,国用考,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27册,第33页;万历二十八年,户部借用老库90万两:“己未,户部尚书陈蕖等言……去年那借老库银九十万”,见《明神宗实录》卷355,万历二十九年正月己未,第6640页。因此万历二十七年时,老库存银为200万两。
    ⑤(明)劳养魁:《国计考》,见(明)冯应京缉:《明经世实用编》,第64页。
    ⑥(清)嵇璜、曹仁虎等:《续文献通考》,卷30,国用考,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27册,第33页。
    ⑦(明)劳养魁:《国计考》,见(明)冯应京缉:《明经世实用编》,第64页。
    ⑧《明神宗实录》,卷358,万历二十九年四月丙子,第6680页。按原文为“今查太仓银库仅有银一千九百两”,根据同表同年老库的存银额,笔者判定该数额当为外库的存银量。
    ⑨(清)嵇璜、曹仁虎等:《续文献通考》,卷30,国用考,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27册,第33页。
    ⑩(明)赵世卿:《司农奏议》,卷3,《进国计书册疏》,第185页。
    11(明)赵世卿:《司农奏议》,卷6,《请帑济边疏》,第237页。
    12(明)赵世卿:《司农奏议》,卷1,《铺宫钱粮疏》,第107页。
    13《明神宗实录》,卷381,万历三十一年二月庚子,第7170页。按赵世卿《司农奏议》卷3《国用匮乏有由疏》第187页说:“盖国家钱粮征收有额,曰税粮、曰马草、曰农桑、曰盐钞者为正课,各运司者为盐课,
    ①《明神宗实录》,卷416,万历三十三年十二月甲寅,第7833页;又见(明)赵世卿:《司农奏议》,卷4,《题饬省直借用钱粮疏》,第216页。
    ②《明神宗实录》,卷400,万历三十二年九月壬申,第7509页。
    ③《明神宗实录》,卷401,万历三十二年闰九月丁亥,第7512页。
    ④《明神宗实录》,卷416,万历三十三年十二月甲寅,第7833页;又见(明)赵世卿:《司农奏议》,卷四,《题饬省直借用钱粮疏》,第216页。
    ⑤《明神宗实录》,卷416,万历三十三年十二月甲寅,第7833页。
    ⑥《明神宗实录》,卷415,万历三十三年十一月丁亥,第7798页。
    ⑦《明神宗实录》,卷419,万历三十四年三月丁亥,第7933页。
    ⑧(明)赵世卿:《司农奏议》,卷1,《减办七公主婚礼钱粮疏》,第111页。
    ⑨(明)赵世卿:《司农奏议》,卷1,《请宽金花、请裁买办疏》,第124页。
    ①《明神宗实录》,卷437,万历三十五年八月癸酉,第8270页。
    ②(明)赵世卿:《司农奏议》,卷1,《减办七公主婚礼钱粮疏》,第111页。
    ③(明)赵世卿:《司农奏议》,卷5,《太仓岁额益虚请借内帑马价疏》,第228页。
    ④《明神宗实录》,卷465,万历三十七年十二月癸丑,第8772页。
    ⑤《明神宗实录》,卷458,万历三十七年五月庚子,第8646页。
    ⑥《明神宗实录》,卷502,万历四十年闰十一月丁亥,第9529页。
    ⑦《明神宗实录》,卷516,万历四十二年正月丁卯,第9729页。
    ⑧《明神宗实录》,卷530,万历四十三年三月庚申,第9975页。
    ⑨《明神宗实录》,卷550,万历四十四年十月辛丑,第10402页。
    ⑩《明神宗实录》,卷574,万历四十六年九月辛亥,第10862页。按该年五月份所预计的太仓库岁入、岁出银额与六月份所预计的数额不同,都列入表中,以供参考。11《明神宗实录》,卷571,万历四十六年六月戊寅,第10775页。其中,边饷381万两,库局内外40万两。12《明神宗实录》,卷570,万历四十六年五月辛亥,第10747页。
    ①该年岁收铜钱3935.7904万文,岁支铜钱3660.6616万文,《明熹宗实录》卷4,泰昌元年十二月壬申,第227页。
    ②(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78,志第54,食货2,赋役,第1903页。
    ③《明熹宗实录》,卷17,天启元年十二月丙申,第893-896页。
    ④《明熹宗实录》,卷15,天启元年十月壬申,第740页。
    ⑤《明熹宗实录》,卷17,天启元年十二月丙申,第893-896页;新饷银库的预算岁入银款项有:新饷加派额银520.06万两;新饷杂项银、巡抚军饷、巡按公费节裁免饷尚无定额;新饷盐课额银5.9424万两;新饷关税额银6.524万两。
    ⑥《明熹宗实录》,卷9,天启元年四月戊寅,第441页。
    ⑦《明熹宗实录》,卷29,天启二年十二月辛卯,第1492-1494页;新饷银库的预算岁入类项有:新饷加派额银520.06万两;新饷杂项无定额;巡抚军饷巡按公费节裁充饷尚无定额;新饷芦课额银2.897万两;新饷盐课额银37.3716万两;新饷关税额银6.524万两;此外,该年太仓库实际岁入铜钱2437.0512万文。
    ①《明熹宗实录》,卷36,天启三年七月甲寅,第2226页。
    ②《明熹宗实录》,卷42,天启三年十二月;该年十二月份的统计很特殊,除了只字未提太仓库旧库之外,对新饷也只记载了预算岁入银额一项,甚至连其预算岁支银额都没有记载。
    ③(明)毕自严撰:《石隐园藏稿》,卷6,疏2,《辽饷出入定额疏》,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93册,第578页,内记载:“自天启三年前任尚书李宗延具有辽饷亏额已多一疏,已积缺额一百八十六万有奇。”
    ④《明熹宗实录》,卷78,天启六年十一月丁丑,第3753页。
    ⑤《明熹宗实录》,卷66,天启五年十二月甲辰,第3166页;该年太仓新、旧库实际岁入铜钱8066.1111万文,实际岁出铜钱7902.1929万文。
    ⑥《明熹宗实录》,卷79,天启六年十二月丁卯,第3868页;该年太仓新、旧库实际岁入铜钱6955.3658万文,实际岁支铜钱7030.2022万文。
    ⑦《明熹宗实录》,卷78,天启六年十一月丁丑,第3753页。
    ⑧《明熹宗实录》,卷86,天启七年七月辛巳,第4163页。
    ⑨《明熹宗实录》,卷83,天启七年四月己未,第4051页。
    ⑩《明熹宗实录》,卷83,天启七年四月己亥,第4016页。
    ②(明)毕自严:《度支奏议·新饷司》,卷27,《奏报新饷出入大数疏》,第161页。依据新库预算岁入、岁出额,余额当为2.672万两,表中盈余数据为据史料直录者。
    ③(明)毕自严:《度支奏议·新饷司》,卷13,《题借轻赍、漕折银两疏》,第126-127页。
    ④(明)毕自严:《石隐园藏稿》,卷7,疏3,《兵饷日增疏》,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93册,第599页;崇祯三年九月,明朝廷于每亩九厘之外再增收三厘以做新饷,见《崇祯长编》卷41,三年庚午十二月乙巳,第2447页;而该奏疏写于三月以后,且称“加增三厘,额尚虚悬”,则该奏疏年份当为崇祯四年。
    ⑤(明)毕自严:《度支奏议·边饷司》,卷9,《旧饷出入大数疏》,续修四库全书本,第487册,第415-416页。
    ⑥(明)毕自严:《度支奏议·新饷司》,卷27,《奏报新饷出入大数疏》,第162页。按续修本载该奏疏具题时间为崇祯四年十二月,故本表将其数据列为崇祯五年的新饷岁入、岁出额定数。
    ⑦“合而计之,该存剩银六十五万九千两有奇,而频年征调转输络绎以及留者、蠲者、逋者、缓者,在在见告,是岁缺额遂至二百三十余万两”,(清)嵇璜、曹仁虎等:《续文献通考》,卷30,国用考,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27册,第35页。
    ⑧(清)孙承泽撰:《春明梦余录》,卷35,赋役,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68册,第483-484页。
    ①(明)倪元璐撰:《倪文贞奏疏》,卷11,《阁部最要事宜疏》,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97册,第314页。其中,正赋、兵饷逋欠787.52万两,关税、盐课、仓助逋欠265.44万两。
    ②(明)倪元璐撰:《倪文贞奏疏》,卷8,《覆奏并饷疏》,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97册,第286-293页。
    ③(明)倪元璐撰:《倪文贞奏疏》,卷8,《覆奏并饷疏》,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97册,第286-293页。
    ①《明武宗实录》,卷13,正德元年五月甲申,第412-413页。
    ②《明武宗实录》,卷16,正德元年八月庚戌,第482-484页。
    ③《明宪宗实录》,卷199,成化十六年春正月庚戌,第3499页。
    ①《明宪宗实录》,卷221,成化十七年十一月戊子,第3819页。
    ②(明)李梦阳撰:《空同集》,卷39,《上孝宗皇帝书稿》,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62册,第351页。
    ③(明)刘斯洁等撰:《太仓考》,“太祖高皇帝御制户部尚书诰”,第709页。
    ④《明世宗实录》,卷474,嘉靖三十八年七月庚午,第7949-7950页。
    ⑤《明孝宗实录》,卷97,弘治八年二月庚申,第1778页。
    ①《明孝宗实录》,卷99,弘治八年四月壬戌,第1819页。
    ②《明孝宗实录》,卷111,弘治九年闰三月丙辰,第2021页。
    ③《明世宗实录》,卷196,嘉靖十六年正月丁未,第4153页。
    ④《明世宗实录》,卷256,嘉靖二十年十二月丙子,第5138页。
    ⑤《明世宗实录》,卷267,嘉靖二十一年十月乙巳,第5289页。
    ⑥《明神宗实录》,卷71,万历六年正月丁丑,第1539页。
    ⑦《明神宗实录》,卷218,万历十七年十二月庚寅,第4084-4085页。
    ①《明太祖实录》,卷202,洪武二十三年五月癸巳朔,第3019-3021页。
    ②《明太宗实录》,卷92,永乐七年五月庚寅,第1204-1217页。
    ③《明穆宗实录》,卷48,隆庆四年八月辛丑,第1196-1197页。
    ④(明)张居正撰:《张太岳集》,卷43,《看详户部进呈揭帖疏》,第555页。
    ①(明)黄训编:《名臣经济录》,卷31,《裁革冗食节冗费奏》,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98页。
    ②《明宪宗实录》,卷221,成化十七年十一月戊子,第3819页。
    ③《明孝宗实录》,卷192,弘治十五年十月辛丑,第3548-3552页。
    ④(明)黄训编:《名臣经济录》,卷31,《裁革冗食节冗费奏》,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96页。
    ①《明世宗实录》,卷2,正德十六年五月戊寅,第110-111页。
    ②《明世宗实录》,卷351,嘉靖二十八年八月己亥,第6340页。
    ③《明世宗实录》,卷424,嘉靖三十四年七月戊申,第7349页。
    ④《明神宗实录》,卷46,万历四年正月丙午,第1027-1028页。
    ⑤《明世宗实录》,卷236,嘉靖十九年四月癸未,第4824页:“督工尚书甘为霖上言:嘉靖八年工兴以来,节派各省采买木料前后报完,若郊、庙、奉先等殿、慈宁宫、景阳宫、社稷坛、本思殿等工俱足用……乞停采运以苏民困。”
    ⑥(明)黄训编:《名臣经济录》,卷48,《题钦奉敕谕事(蒋珤)》,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44册,第400-403页。
    ⑦《明世宗实录》,卷271,嘉靖二十二年二月壬辰,第5338-5340页。
    ①《明世宗实录》,卷414,嘉靖三十三年九月乙卯,第7203页。
    ②《明世宗实录》,卷424,嘉靖三十四年七月戊申,第7349页。
    ③《明神宗实录》,卷46,万历四年正月丙午,第1027页。
    ④《明穆宗实录》,卷11,隆庆元年八月辛亥,第320页。
    ①(清)谷应泰撰:《明史纪事本末》,卷60,俺达封贡,第927页。
    ②(清)谷应泰撰:《明史纪事本末》,卷61,江陵柄政,第958页。
    ①《明神宗实录》,卷218,万历十七年十二月庚寅,第4084页。
    ②(明)王锡爵:《王文肃公全集》,奏草卷4,“因灾自陈疏”,四库存目本,集部第135册,第93页。
    ③《明神宗实录》,卷286,万历二十三年六月戊辰,第5312页。
    ④《明神宗实录》,卷355,万历二十九年正月己未,第6640页。
    ⑤(明)毕自严:《度支奏议·边饷司》,卷4,《清查京卿催到旧饷完欠、收放疏》,续修四库全书第0485册,第143页。
    ①(明)毕自严:《度支奏议·新饷司》,卷13,《题借轻赍、漕折银两疏》,续修四库全书第0485册,第127页。
    ②(明)毕自严:《度支奏议·新饷司》,卷13,《题借轻赍、漕折银两疏》,续修四库全书第0485册,第126页。
    ①《明世宗实录》,卷380,嘉靖三十年十二月,第6738页。
    ②《明世宗实录》,卷552,嘉靖四十四年十一月癸卯,第8887-8899页。
    
    ①《明神宗实录》,卷416,万历三十三年十二月甲寅,第7832-7834页。
    ②(明)张居正撰:《张太岳集》,卷43,《看详户部进呈揭帖疏》,第554-555页。
    ③《明神宗实录》,卷85,万历七年三月戊辰,第1792-1793页。
    
    ①《明太祖实录》,卷34,洪武元年八月乙亥,第602-604页。
    ②《明太祖实录》,卷176,洪武十八年冬十月甲子,第2669-2670页。
    ③(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79,志第55,食货3,仓库,第1929页。
    ④《明世宗实录》,卷239,嘉靖十九年七月戊戌,第4854页。
    ⑤《明穆宗实录》,卷42,隆庆四年二月丙寅,第1070-1071页。
    ⑥《明神宗实录》,卷301,万历二十四年闰八月丁卯,第5641-5642页。
    ①(汉)贾谊撰,阎振益、钟夏校注:《新书校注》,卷4,无蓄,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164页。
    ②《明穆宗实录》,卷12,隆庆元年九月丁卯,第332页。
    ③《明神宗实录》,卷73,万历六年三月甲子,第1589-1590页。
    ④《明神宗实录》,卷172,万历十四年三月戊申,第3140-3141页。
    ⑤《明世宗实录》,卷456,嘉靖三十七年二月戊戌,第7712页。
    ⑥《明神宗实录》,卷85,万历七年三月戊辰,第1793页。
    ⑦《明神宗实录》,卷262,万历二十一年七月丁卯,第4857页。
    ⑧(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224,列传第112,宋纁,第5890页。
    ①《明世宗实录》,卷456,嘉靖三十七年二月戊戌,第7712页。
    ②《明世宗实录》,卷424,嘉靖三十四年七月戊申,第7349页。
    ①《明世宗实录》,卷369,嘉靖三十年正月丁未,第6604页。
    ②《明世宗实录》,卷380,嘉靖三十年十二月癸未,第6738页。
    ③《明世宗实录》,卷456,嘉靖三十七年二月戊戌,第7712-7713页。
    ①《明世宗实录》,卷456,嘉靖三十七年二月戊戌,第7713-7715页。
    ②《明世宗实录》,卷467,嘉靖三十七年十二庚午,第7870-7871页。
    ①《明穆宗实录》,卷1,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壬子,第10-15页。
    ②《明穆宗实录》,卷2,隆庆元年春正月丙寅,第53-54页。
    ③《明穆宗实录》,卷11,隆庆元年八月辛亥,第320页。
    ④(明)张学颜等撰:《万历会计录》(上),卷1,第22页。
    ⑤(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256,列传第144,李长庚,第6612页。
    ⑥《明穆宗实录》,卷9,隆庆元年六月丙申,第250页。
    ⑦《明穆宗实录》,卷9,隆庆元年六月庚子,第254-255页。
    ⑧《明穆宗实录》,卷53,隆庆五年正月己卯,第1317页。
    ①《明穆宗实录》,卷3,隆庆元年正月丁丑,第74-75页。
    ②《明穆宗实录》,卷6,隆庆元年三月丙辰,第159页。
    ③《明穆宗实录》,卷29,隆庆三年二月甲辰,第782-783页。
    ④《明穆宗实录》,卷15,隆庆元年十二月辛巳,第405页。
    ⑤《明穆宗实录》,卷17,隆庆二年二月庚寅,第476-478页。
    
    ①《明穆宗实录》,卷8,隆庆元年五月甲子,第226页。
    ②《明穆宗实录》,卷8,隆庆元年五月壬申,第231页。
    ③《明穆宗实录》,卷22,隆庆二年七月壬子,第386页。
    ④《明穆宗实录》,卷27,隆庆二年十二月丁酉,第726-729页。
    ⑤(清)谷应泰撰:《明史纪事本末》,卷60,俺达封贡,第927页。
    ⑥《明穆宗实录》,卷58,隆庆五年六月甲寅,第1428页。
    ①《明穆宗实录》,卷31,隆庆三年四月癸未,第815页。
    ②《明世宗实录》,卷552,嘉靖四十四年十一月癸卯,第8887页。
    ③《明神宗实录》,卷2,隆庆六年六月癸酉,第45页。
    ④(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213,列传第101,张居正,第5653页。
    
    ①(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213,列传第101,张居正,第5648页。
    ②(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213,列传第101,张居正,第5646页。
    ③(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213,列传第101,张居正,第5646页。
    ④(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213,列传第101,张居正,第5645页。
    ⑤(明)张居正撰:《张太岳集》,卷43,《看详户部进呈揭帖疏》,第554页。
    ①(清)谷应泰撰:《明史纪事本末》,卷61,江陵柄政,第957页。
    ②《明神宗实录》,卷144,万历十一年十二月甲子,第2684-2685页。
    ③《明神宗实录》,卷286,万历二十三年六月戊辰,第5312-5313页。
    ④《明神宗实录》,卷218,万历十七年十二月庚寅,第4084页。
    ①杨俊民:《杨司农奏疏·边饷渐增供亿难继酌长策以图治安疏》,陈子龙等:《明经世文编》,卷389,第4206页。
    ②《明神宗实录》,卷437,万历三十五年八月癸酉,第8270页。
    ③《明神宗实录》,卷355,万历二十九年正月己未,第6640页。
    ④《明神宗实录》,卷437,万历三十五年八月癸酉,第8270页。
    ⑤(明)赵世卿:《司农奏议》,卷3,《进国计书册疏》,第186页。
    ⑥《明神宗实录》,卷437,万历三十五年八月癸酉,第8270页。
    ①《明神宗实录》,卷437,万历三十五年八月癸酉,第8270页。
    ②《明神宗实录》,卷401,万历三十二年闰九月丁亥,第7512页。
    ③《明神宗实录》,卷431,万历三十五年三月乙亥,第8137页。
    ④《明神宗实录》,卷431,万历三十五年三月乙亥,第8137页;《明神宗实录》,卷436,万历三十五年七月丙辰,第8257页;《明神宗实录》,卷437,万历三十五年八月癸酉,第8270页。
    ⑤(明)赵世卿:《司农奏议》,卷1,《减办七公主婚礼钱粮疏》,第111页。
    ⑥(明)赵世卿:《司农奏议》,卷5,《太仓岁额益虚请借内帑马价疏》,第228页。
    ⑦《明神宗实录》,卷502,万历四十年闰十一月丁亥,第9526页。
    ⑧《明神宗实录》,卷516,万历四十二年正月丁丑,第9735页。
    ①《明神宗实录》,卷570,万历四十六年五月癸丑,第10748页。
    ②《明熹宗实录》,卷9,天启元年四月丁丑,第441页。
    ③《明世宗实录》,卷456,嘉靖三十七年二月戊戌,第7715页。
    ①《明光宗实录》,卷2,万历四十八年庚申七月丙子,第25-26页。
    ②《明光宗实录》,卷3,泰昌元年丙午,第54-60页。
    ③《明光宗实录》,卷3,泰昌元年己亥,第32页。
    ④《明光宗实录》,卷9,天启元年四月丁丑,第441页。
    ①《明熹宗实录》,卷62,天启五年八月戊子,第2922页。
    ②(明)毕自严《度支奏议·边饷司》,卷4,《清查京卿催征到旧饷完欠收放疏》,续修四库全书第0487册,第144页。
    ③(明)毕自严《度支奏议·边饷司》,卷4,《清查京卿催征到旧饷完欠收放疏》,续修四库全书第0487册,第144-146页。
    ④(明)毕自严《度支奏议·新饷司》,卷11,《题催省直新饷完欠疏》,续修四库全书第0485册,第34页。
    ①《明世宗实录》,卷351,嘉靖二十八年八月己亥,第6340页。
    ①《明世宗实录》,卷456,嘉靖三十七年二月戊戌,第7712-7713页。
    ②《明穆宗实录》,卷11,隆庆元年八月辛亥,第320页。
    
    ①(明)赵世卿:《司农奏议》,卷3,《进国计书册疏》,第185页。
    ②(明)赵世卿:《司农奏议》,卷3,《经用匮乏有由疏》,第187页
    ①黄仁宇著,阿风等译:《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第6页。
    ①黄仁宇著,阿风等译:《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第4-5页。
    ②黄仁宇著,阿风等译:《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第5,428页。
    1. (汉)贾谊撰,阎振益、钟夏校注:《新书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
    2. (汉)司马迁撰:《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
    3. (明)毕自严撰:《石隐园藏稿》,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 (明)毕自严:《度支奏议》,续修四库全书本。
    5. (明)陈洪谟:《继世纪闻》,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6. (明)陈子龙等编:《明经世文编》,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
    7. (明)冯应京缉:《明经世实用编》,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8. (明)韩邦奇撰:《苑洛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9. (明)胡我琨撰:《钱通》,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0. (明)黄训编:《名臣经济录》,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1. (明)焦竑撰,顾思点校:《玉堂丛语》,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12. (明)李东阳撰:《怀麓堂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3. (明)李梦阳撰:《空同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4. (明)李诩撰,魏连科点校:《戒庵老人漫笔》,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
    15. (明)梁储撰:《郁洲遗稿》,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6. (明)刘斯洁等:《太仓考》,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本。
    17. (明)卢象升撰:《忠肃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8. (明)倪元璐撰:《倪文贞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9. (明)倪元璐撰:《倪文贞奏疏》,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0. (明)申时行等纂:《明会典》(万历朝重修本),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
    21. (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22. (明)孙传庭撰:《白谷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3. (明)王樵撰:《方麓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4. (明)王士性著,吕景琳点校:《广志绎》,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25. (明)王守仁:《王文成全书》,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
    26. (明)王锡爵:《王文肃公全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27. (明)温纯撰:《温恭毅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8. (明)徐溥、李东阳等纂:《明会典》,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9. (明)薛应旂:《宪章录》,续修四库全书本。
    30. (明)杨时乔撰:《马政纪》,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1. (明)俞汝楫编:《礼部志稿》,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2. (明)张居正撰:《张太岳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33. (明)张学颜等:《万历会计录》,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本。
    34. (明)张永明撰:《张庄僖文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5. (明)章潢编:《图书编》,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6. (明)赵世卿撰:《司农奏议》,续修四库全书本。
    37. (明)朱廷立:《盐政志》,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本。
    38. (清)查继佐撰:《罪惟录》,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
    39. (清)陈鼎撰:《东林列传》,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0. (清)傅维鳞撰:《明书》,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41. (清)谷应泰撰:《明史纪事本末》,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
    42. (清)黄宗羲著,沈芝盈点校:《明儒学案》,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43. (清)嵇璜、曹仁虎等:《续文献通考》,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4. (清)嵇璜、曹仁虎等:《续通典》,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5. (清)嵇璜、曹仁虎等:《续通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6. (清)嵇曾筠、沈翼机等编纂:《浙江通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7. (清)觉罗石麟等监修,储大文等编撰:《山西通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8. (清)梁国治等:《国子监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9. (清)刘于义等监修,沈青崖等编纂:《陕西通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0. (清)迈柱等监修,夏力恕等编纂:《湖广通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1. (清)孙承泽撰:《春明梦余录》,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2. (清)王鸿绪纂:《明史稿》,台北:文海出版社,1962年。
    53. (清)夏燮著,沈仲九标点:《明通鉴》,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
    54. (清)永瑢、纪昀等撰:《历代职官表》,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5. (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56. (清)赵宏恩等监修,黄之雋等编纂:《江南通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7.《崇祯实录》,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年。
    58.《皇明祖训》,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59.《明光宗实录》,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年。
    60.《明穆宗实录》,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年。
    61.《明神宗实录》,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年。
    62.《明实录·崇祯长编》,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年。
    63.《明实录·明穆宗宝训》,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年。
    64.《明实录·明仁宗宝训》,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年。
    65.《明实录·明世宗宝训》,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年。
    66.《明实录·明熹宗宝训》,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年。
    67.《明实录·明熹宗七年都察院实录》,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年。
    68.《明实录·明宪宗宝训》,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年。
    69.《明世宗实录》,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年。
    70.《明太宗实录》,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年。
    71.《明太祖实录》,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年。
    72.《明武宗实录》,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年。
    73.《明熹宗实录》,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年。
    74.《明宪宗实录》,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年。
    75.《明孝宗实录》,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年。
    76.《明宣宗实录》,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年。
    77.《明英宗实录》,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年。
    78.《御选明臣奏议》,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79.《诸司职掌》,续修四库全书本。
    80.郭庆藩辑,王孝鱼整理:《庄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78年。
    1.陈涛:《明代食盐专卖制度演进研究》,沈阳:辽宁大学,2007年博士学位论文。
    2.程利英:《明代北直隶财政研究》,厦门:厦门大学,2007年博士学位论文。
    3.戴建兵:《中国近代银两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
    4.樊树志:《晚明史:1573-1644》,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
    5.方志远:《明代国家权力结构及运行机制》,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年。
    6.傅衣凌:《明清社会经济史论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
    7.高寿仙:《明代农业经济与农村社会》,合肥:黄山书社,2006年。
    8.韩大成:《明代城市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
    9.何朝晖:《明代县政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10.侯且岸:《当代美国的“显学”——美国现代中国学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11.黄阿明:《明代户部机构及其运作:以16世纪为中心》,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2005年硕士学位论文。
    12.赖建诚:《边镇粮饷:明代中后期的边防经费与国家财政危机,1531-1602》,台北:中央研究院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
    13.李伯重:《多视角看江南经济史(1250-1850)》,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
    14.李隆生:《明后期海外贸易的探讨》,上海:复旦大学历史学系,2004年博士学位论文。
    15.李文治:《晚明民变》,上海:中华书局,1948年。
    16.李洵:《明清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
    17.梁方仲著,刘志伟编:《梁方仲文集》,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年。
    18.梁方仲:《明代粮长制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19.梁科:《明代京通仓储制度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历史学系,2005年硕士学位论文。
    20.林延清:《明清史探究》,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
    21.刘俊文主编,栾成显、南炳文译:《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六卷,明清),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
    22.刘淼:《明代盐业经济研究》,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1996年。
    23.栾成显:《明代黄册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
    24.南炳文、汤纲:《明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25.南炳文:《辉煌、曲折与启示:20世纪中国明史研究回顾》,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
    26.牛建强:《明代人口流动与社会变迁》,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
    27.全汉升:《中国经济史论丛》,台湾:稻香出版社再版, 2003年。
    28.孙良玉:《试论明代的白银货币化》,郑州:郑州大学历史学院,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
    29.孙强:《晚明商业资本的筹集方式、经营机制及信用关系研究》,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7年。
    30.唐文基:《明代赋役制度史》,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
    31.万明主编:《晚明社会变迁问题和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
    32.汪敬虞:《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与不发展:中国近代经济史中心线索问题研究》,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
    33.王欢:《明代白银货币化的过程与动因考察》,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
    34.王天有:《明代国家机构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
    35.王雪萍:《16-18世纪婢女生存状态研究》,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
    36.王毓铨:《明代的军屯》,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
    37.王毓铨:《中国经济通史·明代经济卷》,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0年。
    38.吴承明:《经济史:历史观与方法论》,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
    39.吴缉华:《明代社会经济史论丛:睿斋论史存稿》,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70年。
    40.萧清:《中国古代货币思想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
    41.肖立军:《明代中后期军事制度研究》,天津:南开大学历史学院,2005年博士学位论文。
    42.杨念群:《中层理论——东西方思想会通下的中国史研究》,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
    43.张松梅:《明代军队饷银供给演变探析》,曲阜: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05年硕士学位论文。
    44.张松梅:《明代军饷研究》,南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
    45.赵现海:《明代九边军镇体制研究》,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05年博士学位论文。
    46.赵轶峰:《论明末财政危机》,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1984年硕士学位论文。
    47.赵轶峰:《明代的变迁》,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
    48.赵轶峰:《学史丛录》,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
    49.赵轶峰:《明代国家宗教管理制度与政策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
    50.赵毅:《明清史抉微》,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8年。
    51.赵中男:《明代物料征收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历史学系,2005年博士学位论文。
    52.周伯棣:《中国财政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
    53. (德)贡德·弗兰克著,刘北成译:《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
    54. (韩)刘宝全:《壬辰倭乱时期朝·明关系史研究》,首尔:成均馆大学校大学院,2003年博士学位请求论文。
    55. (美)德·希·珀金斯著,宋海文等译,伍丹戈校:《中国农业的发展(1368-1968)》,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
    56. (美)何炳棣著,葛剑雄译:《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关问题:1368-1953》,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
    57. (美)黄仁宇著,阿风等译:《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
    58. (美)黄仁宇著:《明代的漕运》,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年。
    59. (美)黄宗智主编:《中国研究的范式问题讨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60. (美)黄宗智著:《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
    61. (美)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62. (美)彭慕兰著,史建云译:《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
    63. (美)王国斌著,李伯重、连玲玲译:《转变的中国一历史变迁与欧洲经验的局限》,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
    64. (日)山根幸夫:《明清華北定期市の研究》,東京:汲古書院, 1995年。
    65. (日)岩井茂樹:《中国近世財政史の研究》,京都:京都大学学术出版会,2004年。
    66. (日)寺田隆信著,张正明、道丰、孙耀等译:《山西商人研究》,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
    67. (英)安格斯·麦迪森著,伍晓鹰、马德斌译:《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公元960-2030年》,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68. (英)崔瑞德,(美)牟复礼编,杨品泉等译:《剑桥中国明代史.1368-1644》,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1.晁中辰:《明后期白银的大量内流及其影响》,《史学月刊》,1993.1;
    2. (韩)曺永憲:《明代鹽運法?變化?揚洲鹽商》,《東洋史學硏究》,第70輯, 2000.4;
    3. (韩)金钟博:《明代盐法之演变与盐商之变化》,《史学集刊》,2005.1;
    4. (日)藤井宏:《明代盐商的一考察——边商、内商、水商的研究》,见刘淼编译:《徽州社会经济史研究译文集》,合肥:黄山书社,1988年;
    5. (日)田口宏二郎:《畿辅矿税初探——帝室财政、户部财政、州县财政》,《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2.1;
    6.卜永坚:《明代的公共资本市场》,中国明代研究学会「明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2007年10月28-30日,香港);
    7.陈伟明:《明清粤闽海商的海外贸易与经营》,《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1.1;
    8.成玉玲:《略论白银货币化的进程及其影响》,《前沿》,2006.8;
    9.范金民:《明清江南重赋问题述评》,《中国经济史研究》,1996.3;
    10.范金民:《商帮探源述流》,《浙江学刊》,2006.2;
    11.范金民:《明代徽州盐商盛行于两淮的时间与原因》,《安徽史学》,2004.3;
    12.傅衣凌:《中国传统社会:多元的结构》,《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8.3;
    13.高寿仙:《明代京通二仓述略》,《中国史研究》,2003.1;
    14.郭松义:《明清时期的粮食生产与农民生活水平》,《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学刊》第一集,2001年版;
    15.韩大成:《明代的工商业管理》,《明清论丛》2001.2;
    16.韩大成:《明代的官店与皇店》,《故宫博物院院刊》,1985.4;
    17.蒿峰:《明宫藏银之谜》,《故宫博物院院刊》,1991.3;
    18.李伯重:《历史上的经济革命与经济史的研究方法》,《中国社会科学》2001.6;
    19.李根蟠:《二十世纪的中国古代经济史研究》,《历史研究》,1999.3;
    20.李龙华:《明代的开中法》,《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1971.4卷2期;
    21.李龙潜:《试论明代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1.4;
    22.李隆生:《明末白银存量的估计》,《中国钱币》,2005.1;
    23.李宪堂:《白银在明清经济中生发的双重效应——兼评弗兰克与彭慕兰的“全球经济观”编造出的新神话》,《河北学刊》,2005.3;
    24.梁淼泰:《明代“九边”饷中的折银与粮草市场》,《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6.3;
    25.林枫:《明代中后期的市舶税》,《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1.2;
    26.林枫:《明代中后期的盐税》,《中国经济史研究》,2000.2;
    27.林枫:《明代中后期商业发展水平的再认识》,《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3.4;
    28.林枫:《试析明万历前期的营业税》,《厦门大学学报》,2000.3;
    29.林枫:《万历矿监税使原因再探》,《中国经济史研究》,2002.1;
    30.林延清:《论明朝的财政监督体制》,《江南大学学报》,2004.1;
    31.南炳文:《二十世纪的中国明史研究》,《历史研究》,1999.2;
    32.全汉升、李龙华:《明代中叶后太仓岁出银两的研究》,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1973年6卷1期;
    33.全汉升、李龙华:《明中叶后太仓岁入银两的研究》,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1972年5卷1期;
    34.任均尚:《明朝货币政策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5;
    35.史五一:《试析明后期财政危机的根源》,《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2.9;
    36.苏新红:《黄宗智“过密化”理论中的事实判定、逻辑分析与模式建构问题》,《古代文明》,2009.1;
    37.孙晋浩:《“叶淇改制”辨疑》,《晋阳学刊》,1997.6;
    38.孙晋浩:《开中法与明代盐制的演变》,《盐业史研究》,2006.4;
    39.万明:《明代白银货币化:中国与世界连接的新视角》,《河北学刊》,2004.5;
    40.万明:《明代白银货币化的初步考察》,《中国经济史研究》,2003.2;
    41.万明:《晚明社会变迁:研究视角的转换》,《中国文化研究》,2004年春之卷;
    42.万明:《晚明史研究七十年之回眸与再认识》,《学术月刊》,2006.10;
    43.王国斌:《18世纪以来中国财政变迁及相关问题》,《史林》,2006.2;
    44.吴承明:《经济史:历史观与方法论》,《中国经济史研究》,2001.3;
    45.吴承明:《研究经济史的一些体会》,《近代史研究》,1999.2;
    46.萧放:《白银货币的周流与明帝的命运》,《史学月刊》,1898.6;
    47.肖立军:《从财政角度看明朝的腐败与灭亡》,《历史教学》,1994.8;
    48.肖立军:《明代财政制度中的起运与存留》,《南开学报》,1997.4;
    49.徐泓:《明代初期的食盐运销制度》,台北:国立台湾大学《文史哲学报》,1974.10;
    50.徐泓:《明代的私盐》,台北:《国立台湾大学历史学系报》,1980.7;
    51.徐泓:《明代前期的食盐生产组织》,台北:国立台湾大学《文史哲学报》,1975.10;
    52.张德信:《明代宗室人口俸禄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东岳论丛》,1988.1;
    53.张海英:《明中叶以后“士商渗透”的制度环境——以政府的政策变化为视角》,《中国经济史研究》,2005.4;
    54.张明富:《抑商与通商:明太祖朱元璋的商业政策》,《东北师大学报》,2001.1;
    55.张士尊:《明末辽东军食问题述论》,《山东师大学报》,1996.2;
    56.仉来恩、夏维中:《外国白银与明帝国的崩溃(关于明末外国白银的输入及其作用的重新检讨)》,《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0.3;
    57.赵轶峰:《明代中国历史趋势:帝制农商社会》,《东北师大学报》,2007.1;
    58.赵轶峰:《试论明代货币制度的演变及其历史影响》,《东北师大学报》,1985.4;
    59.赵轶峰:《试论明末财政危机的历史根源及其时代特征》,《中国史研究》,1986.4;
    60.赵毅:《铺户、商役与明代城市经济》,《东北师大学报》,1985.4;
    61.钟兴瑜:《中国经济史研究现状与出路》,《河北学刊》,2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