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象、景观与环境感知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唐代边塞诗是唐代诗人对边塞地理环境的主观感知与文化表达的必然产物,其以地方意象与客观历史景观为切入点,既反映了诗人眼中的边塞地理环境,也折射了诗人面对边塞地理环境时的心理情绪,是探索边塞诗地理意义的有效载体。
     唐代边塞诗地理意义考察的任务与研究方法主要有三:首先,借助现有唐代史籍文献,复原唐代河陇边塞的地理环境,为分析唐代中原诗人的边塞环境感知与文化表达树立客观尺度;其次,判断地方意象乃至唐代中原诗人的边塞环境感知与文化表达的主、客观性并分析其主观性的产生原因,以揭示唐代中原诗人的边塞环境感知与文化表达中的规律性特征;最后,通过对典型地方意象地方性与文化性的分析,揭示边塞诗的“地方的意义”即时人的边塞地理观念与地理思想。前者是本文的研究基础,以传统历史学的文献解读法为主,此处从略;后二者是本项研究的本质任务,主要通过对典型地方意象的解读分析来实现,分为宏观把握与微观说明两个层面。
     从宏观角度探索唐代中原诗人边塞环境感知与文化表达,旨在把握唐代中原诗人的边塞整体认知。对“塞”、“绝域”与“碛”意象的解读,围绕地方意象反映的唐代中原诗人的边塞文化倾向展开,认为唐代边塞诗中的“塞”、“绝域”与“碛”意象均隐喻了唐代中原人士对中原的归属感与对塞外的恐惧、逃避感,是唐代中原诗人边塞认知的有机组成与有益补充。从微观角度探索唐代中原诗人边塞环境感知与文化表达,意在以系列典型地方意象的解读进一步说明唐代中原诗人的边塞认知,揭示边塞诗的“地方的意义”,主要通过对“陇”、“陇头水”、“灵州”、“燕支山”、“河源”、“阳关”与“玉门关”“、热海”与“火山”等地方意象的解读来实现。具体研究过程包括复原历史地理环境、对比判断地方意象及其承载的客观历史景观之间的关系和分析边塞诗地方意象的地方性与文化性等内容,主要结论如下:
     第一,地方意象是边塞诗认知主体的主观情绪与边塞客观历史景观的统一体,兼具客观性与主观性双重属性。其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客观因素,二是主观因素,二者对不同的边塞诗地方意象的影响机制及力度存在较大的差异。影响边塞诗地方意象的客观性与主观性的客观因素主要包括:边塞诗中反映的客观历史景观本身的地理状况,如历史景观的地貌形态、空间状态与逻辑关系,其赖以存在的生产方式、风俗习惯及文化传统等,以及边塞诗创作者所生活的历史时代与社会背景等;影响边塞诗地方意象的客观性与主观性的主观因素包括边塞诗创作者的地理知识、出塞身份与心境、诗风等因素。
     第二,唐代中原诗人的边塞环境感知与文化表达的规律性特征主要针对唐代中原诗人的表达方式与文化倾向而言。根据地方意象的象征性与地理性之间的关系,可将其大致分为三类:其一是文化意义超越地理属性的地方意象,其自然地理功能已渐渐削弱,政治文化功能逐渐增强,在长期的文化重构过程中被人为地抽象、固定化,逐渐上升为精神象征与文化符号,成为一种典型的文化标志物;其二是文化意义与地理属性相当、在文化象征物与地理景观之间徘徊的地方意象,其文化象征性的赋予与确认过程呈现出明显的中断或跳跃,前人赋予的某些文化象征性并未得到后人的确认与长期传承,认同者注重对其文化象征性的阐发;不认同者更注重对其自然地理属性的阐述与加工,最终导致文化意义与地理属性的交织纠结;其三是地理属性超越文化意义的地方意象,其产生与特定的地域环境与交通状况密切相关,认知群体严重受限,其文化重构活动无法得到更多的认同与传承,缺乏文化意义的赋予环节与文化标志物形成的物质、社会条件,文化象征意义相对较弱而地理属性相对较强,是典型的地域性历史景观。
     第三,唐代中原诗人心目中的边塞地理环境与客观存在的边塞地理环境相比,既有契合亦有背离,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边塞诗的“地方的意义”即时人关于边塞的地理观念与地理思想。其表现为隐藏于边塞诗地方意象背后的诗人对其地方性、文化性的认知。唐代中原诗人以中原为参照物的环境评价体系,深深地影响了他们对边塞诗及其地方意象的地方性、文化性的心理体验与文化表达,也为唐代边塞诗及其绝大部分地方意象奠定了统一的基调:边塞既是中原诗人心目中的环境恶劣苦寒、充满异域风情与战争高发的地域象征,也是他们逃避、抗拒、不愿深入的蛮荒地区,隐喻着唐代中原诗人对中原的向往之情和对边塞的恐惧感、逃避感。
As a necessity production, the Frontier-style Poetry in Tang Dynasty reflects the contemporary peoples'environmental perception and cultural expression in the frontier area. By an entry point with the poetic imagery and geographic landscape, it not only expressed the Frontier area's geographic environmental vividly, but also depicted the poets'subjective awareness and moral action deeply. It's a beneficial carrier to research the contemporary peoples' environmental perception and cultural expression in the frontier area and to reveal the geographic significance of the Frontier-style Poetry.
     There are three tasks and methods in the research of the Frontier-style Poetry in Tang Dynasty. Firstly, to recover the Frontier environmental according to the historical documents in Tang Dynasty and set up an objective measure to analyze the Frontier environmental perception and cultural geographic of the poets in the Central Plains in Tang Dynasty. Secondly, to judge the typical imageries'objective or subjective and analyze their reasons. Thirdly, to reveal the Frontier-style poems' place significance according to analyzing the typical imageries' localism and cultural. The firstly is the base of this paper which used the traditional methods mainly. The lately are the nature task of this paper. It achieved by the analysis in the typical place imagery and divided into macroscopic and microcosmic.
     The purpose is to grasp the Frontier perception overall to explore the contemporary peoples'environmental perception and cultural expression in the Frontier area in macroscopic. Such as the "Sai", "Jue-yu and "Qi" metaphor the sense of belonging to the Central Plains and the sense of fear to the Frontier Area. The purpose is to analyze the place significance of the typical imageries and the Frontier-style poems in microcosmic which achieved by analysis to the typical imagery such as "He-Yuan", the "Yan-zhi Mountain", "Re-hai", the "Volcano", the "Long Mountain", "the Spring from the Long Mountain", the "Yang-guan Pass" and the "Yu-men-guan Pass". The specific research process concludes recovery, judgment and analysis.
     Conclusion:
     Firstly, the imagery, which has the objectivity and subjectivity, is the unity of the poets'subjectivity emotional and the objective historical landscape in the Frontier Area. The influence factors include two sides:one is the objective factor, and the other is the subjective factor. Their effects have different mechanisms to the imageries in the Frontier-style poems. The objective factors involve such as the objective geographic landscape, the mode of production, the customs, the cultural traditions and the historical age, and so on. The subjective factors involve such as the poets'geographic knowledge, the identity, the mood and the poetic style, and so on.
     Secondly, the regularity of the contemporary peoples'environmental perception and cultural expression in the Frontier Area aides to their expression methods and cultural trend. According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mageries'symbolic and geographic, it is to be divided into three sides:the first is the imageries that its symbolic exceeds above the geographic; the second is the imageries that its symbolic is equivalent to the geographic; the final is the imageries that its geographic exceeds above the symbolic.
     Thirdly, the Frontier Area in the Central Plains poets'minds not only fits with the objective geographic environment but also deviate with it. It inflects the Frontier-style poems'place significance to some extent which showed the poets'perception to the imageries'localism and cultural. The environmental evaluation system of the poets'is to center on the Central Plains. It inflects peoples'environmental perception and cultural deeply. It also establishes the keynote to the imageries and the Frontier-style poems:the Frontier Area is not only a geographical symbol of poor environment, different culture and highly war, but also the sense of belonging to the Central Plains and the sense of fear to the Frontier Area.
引文
①王维:《使至塞上》,《全唐诗》卷126,第1279页。注:本文所引诗作,除特别注明者,均引自中华书局1960年版,文中仅注明作者、题名与卷数、页码,不另作注。
    ②王维:《渭城曲(一作送元二使安西)》,《全唐诗》卷128,第1307页。
    ③王之涣:《凉州词二首》,《全唐诗》卷253,第2849页。
    ④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全唐诗》卷199,第2050页。
    ⑤岑参:《敦煌太守后庭歌》,卷199,第2056页。
    ①参见阙维民:《历史地理学的观念:叙述、复原、构想》,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68页。
    ②参见R.J.约翰斯顿:《地理学与地理学家》,唐晓峰等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219页。
    ③参见R.J.约翰斯顿:《地理学与地理学家》,唐晓峰等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222页。
    ④第rince,H.C.1971a:Real,imagined and abstract worlds of the past. In C. Board et al. (eds.), Progress in Geography 3, London:Edward Arnold, P.44.
    ①(英)迈克·克朗:《文化地理学》,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55页。 ① Tuan, Yi-Fu, Literature and Geography:Implications for Geographical Research. in David Ley and Marmyn S.Samuels(eds.), Humanistic Geography:prospects and problems, Maaroufa press,1978, pp194-205.
    ② D.W.Meinig, Geography as an Art, Transactions, Institute of British Geopraphers NS8(1983),pp314-328.
    ③(英)R.J.约翰斯顿:《地理学与地理学家》,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220页。
    ④(英)R.J.约翰斯顿:《地理学与地理学家》,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248页。
    ①参见西北师范学院中文系、西北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编:《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第二届年会:唐代边塞诗研究论文选粹》,甘肃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1-74页。
    ①凯文·林奇著,项秉仁译:《城市的印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年版,第6页。
    ①植木久行:《唐诗の风土》,研文出版,1983年版。
    ①(美)姜斐德,《宋代景观艺术中的政治隐情》,张歆梅、吴海涛译,《九州》,第二辑,商务印书馆,1999,第193—201页。
    ②参见左鹏:《唐诗中的文化景观》,《中国博士文库》,复旦大学2005年。
    ①(英)迈克·克朗著,杨淑华等译,《文化地理学》,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4-45页。
    ①《辞海》语词分册,上海辞书出版社,1977年版,第1090页。
    ①参见张伟然:《唐人心目中的文化区域及地理意象》,《唐代地域结构与运作空间》,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第319页。
    ②陈子昂:《感遇诗三十八首》,《全唐诗》卷83,第894页。
    ③陶翰:《燕歌行》,《全唐诗》卷146,第1473页。
    ④刘驾:《塞下曲》,《全唐诗》卷585,第6785页。
    ⑤贯休:《边上作三首》,《全唐诗》卷827,第9322页。
    ⑥王建:《渡辽水》,《全唐诗》卷298,第3379页。
    ①王建:《辽东行》,《全唐诗》卷298,第3376页。
    ②沈佺期:《杂曲歌辞·独不见》,《全唐诗》卷26,第365页。
    ③岑参:《裴将军宅芦管歌》,《全唐诗》卷199,第2058页。
    ④张谓:《同孙构免官后登蓟楼》,《全唐诗》卷197,第2015页。
    ⑤长孙佐辅:《横吹曲辞·关山月》,《全唐诗》卷18,第193页。
    ①骆宾王:《边夜有怀》,《全唐诗》卷79,第859页。
    ②张籍:《渔阳将》,《全唐诗》卷384,第4304页。
    ③刘叉:《塞上逢卢仝》,《全唐诗》卷395,第4447页。
    ④雍陶:《渡桑干河》,《全唐诗》卷518,第5926页。
    ⑤李颀:《塞下曲》,《全唐诗》卷132,第1338页。
    ①崔颢:《雁门胡人歌》,《全唐诗》卷130,第1326页。
    ②李白:《太原早秋》,《全唐诗》卷181,第1842页。
    ③钱起:《送王使君之太原行营》,《全唐诗》卷238,第2658页。
    ④陈去疾:《送韩将军之雁门》,《全唐诗》卷490,第5552页。
    ⑤李频:《朔中即事》,《全唐诗》卷587,第6810页。
    ⑥《资治通鉴》卷209中宗景龙二年,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2557页。下引同书不另注。
    ⑦李又:《奉和幸望春宫送朔方军大总管张仁亶》,《全唐诗》卷92,第999页。
    ⑧屈同仙:《燕歌行》,《全唐诗》卷203,第2123页。
    ⑨李益:《塞下曲》,《全唐诗》卷283,第3225页。
    ⑩张祜:《感河上兵》,《全唐诗》卷510,第5823页。
    ①李益:《从军夜次六胡北饮马磨剑石为祝殇辞》,《全唐诗》卷282,第3211页。
    ②许棠:《塞下二首》,《全唐诗》卷603,第6967页。
    ③秦韬玉:《边将》,《全唐诗》卷670,第7658页。
    ④《资治通鉴》卷203唐高宗弘道元年,第2476页。
    ⑤顾非熊:《出塞即事二首》,《全唐诗》卷509,第5790页。
    ⑥卢汝弼:《和李秀才边庭四时怨》,《全唐诗》卷688,第7911页。
    ⑦宋之问:《送朔方何侍郎》,《全唐诗》卷52,第636-637页。
    ①杜甫:《喜闻盗贼蕃寇总退口号五首》,《全唐诗》卷230,第2520页。
    ②令狐楚:《杂曲歌辞·圣明乐》,《全唐诗》卷27,第392页。
    ③姚合:《送少府田中丞入西蕃》,《全唐诗》卷496,第5623页。
    ④皎然:《横吹曲辞·陇头水》,《全唐诗》卷18,第182页。
    ⑤翁绶:《横吹曲辞·关山月》,《全唐诗》卷18,第181页。
    ⑥杜甫:《秦州杂诗二十首》,《全唐诗》卷225,第2419页。
    ①高骈:《塞上曲二首》,《全唐诗》卷598,第6922页。
    ②秦韬玉:《塞下》,《全唐诗》卷670,第7659页。
    ③王之涣:《凉州词二首》,《全唐诗》卷253,第2849页。
    ④王维:《送刘司直赴安西》,《全唐诗》卷126,第1271页。
    ⑤杜甫:《送人从军》,《全唐诗》卷225,第2425页。
    ⑥刘长卿:《送裴四判官赴河西军试》,《全唐诗》卷150,第1549页。
    ⑦耿湋:《横吹曲辞·出塞》,《全唐诗》卷18,第186页。
    ⑧许棠:《塞下二首》,《全唐诗》卷603,第6967页。
    ①刘驾:《横吹曲辞·出塞》,《全唐诗》卷18,第187页。
    ②长孙佐辅:《相和歌辞·陇西行》,《全唐诗》卷20,第240页。
    ③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全唐诗》卷199,第2050页。
    ④杜审言:《经行岚州》,《全唐诗》卷62,第736页。
    ⑤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全唐诗》卷199,第2053页。
    ①岑参:《优钵罗花歌并序》,《全唐诗》卷199,第2062页。
    ②刘商:《琴曲歌辞·胡笳十八拍》,《全唐诗》卷23,第301页。
    ③王维:《凉州郊外游望(时为节度判官,在凉州作)》,《全唐诗》卷126,第1278页。
    ④王维:《凉州赛神(时为节度判官,在凉州作)》,《全唐诗》卷128,第1308页。
    ①岑参:《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全唐诗》卷199,第2055页。
    ②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全唐诗》卷199,第2055页。
    ①李端:《杂曲歌辞·千里思》,《全唐诗》卷25,第341页。
    ②元稹:《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西凉伎》,《全唐诗》卷419,第4616页。
    ①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40《删丹县》,贺次君点校,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022页。
    ②张蠙:《送卢尚书赴灵武》,《全唐诗》卷702,第8078页。
    ③释无可:《送灵武李侍御》,《全唐诗》卷813,第9157页。
    ④韦蟾:《送卢潘尚书之灵武》,《全唐诗》卷566,第6558页。
    ①参见(英)R.J.约翰斯顿著唐晓峰等译:《地理学与地理学家》,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235页。
    ①参见(英)R.J.约翰斯顿著唐晓峰等译:《地理学与地理学家》,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219页。
    ①参见祝良文:《<两仪殿赋柏梁体>写作时间考》,《许昌学院学报》2007年26卷1期。
    ②参见王勋成:《从敦煌唐卷看刘商<胡笳十八拍>的写作年代》,《敦煌研究》2003年第4期。
    ①李世民:《两仪殿赋柏梁体》,《全唐诗》卷1,第20页。
    ①卢照邻:《明月引》,《全唐诗》卷23,第305页。
    ②刘商:《胡笳十八拍》之一,《全唐诗》卷23,第300页。
    ③刘商:《胡笳十八拍》之九,《全唐诗》卷23,第301页。
    ④刘商:《胡笳十八拍》之十一,《全唐诗》卷23,第302页。
    ①高适:《送裴别将之安西》,《全唐诗》卷214,第2230页。
    ②岑参:《安西馆中思长安》,《全唐诗》卷198,第2045页。
    ③岑参:《北庭作》,《全唐诗》卷200,第2090页。
    ④王维:《使至塞上》,《全唐诗》卷126,第1279页。
    ⑤李白:《君子有所思行》,《全唐诗》卷164,第1698页。
    ⑥李白:《杂曲歌辞·千里思》,卷25,第341页。
    ⑦赵嘏:《杂曲歌辞·昔昔盐·一去无还意》,《全唐诗》卷27,第378页。
    ⑧马怀素:《奉和送金城公主适西蕃应制》,《全唐诗》卷93,第1008页。
    ⑨郑愔:《奉和送金城公主适西蕃应制》,《全唐诗》卷106,第1105页。
    ①吕温:《吐蕃别馆中和日寄朝中僚旧》,《全唐诗》卷370,第4160页。
    ②吕温:《蕃中拘留岁馀回至陇石先寄城中亲故》,《全唐诗》卷370,第4160页。
    ③《旧唐书》卷208《吐蕃下》,中华书局简体字本,2000年版,第3570页。
    ①陈去疾:《送人谪幽州》,《全唐诗》卷490,第5553页。
    ②杜甫:《奉送十七舅下邵桂》,《全唐诗》卷231,第2546页。
    ③包何:《送韦侍御奉使江岭诸道催青苗钱》,《全唐诗》卷208,第2172页。
    ④杨巨源:《送许侍御充云南哀册使判官》,《全唐诗》卷333,第3719页。
    ⑤李商隐:《桂林》,《全唐诗》卷539,第6151页。
    ⑥李频:《黔中酬同院韦判官》,《全唐诗》卷588,第6821页。
    ①李德裕:《登崖州城作》,《全唐诗》卷475,第5398页。
    ②贾至:《送夏侯参军赴广州》,《全唐诗》卷235,第2596页。
    ③宋之问:《至端州驿见杜五审言沈三佺期阎五朝隐王二无竞题壁慨然成咏》,《全唐诗》卷51,第626页。
    ④沈佺期:《入鬼门关》,《全唐诗》卷97,第1050页。
    ⑤贾至:《燕歌行》,《全唐诗》卷19,第225页。
    ⑥高适:《燕歌行》,《全唐诗》卷19,第225页。
    ⑦吉中孚:《送归中丞使新罗册立吊祭》,《全唐诗》卷295,第3352页。
    ①《旧唐书》卷141《吕温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2000年版,第2563页。
    ②吕温:《吐蕃别馆和周十一郎中杨七录事望白水山作》,《全唐诗》卷370,第4158页。
    ①《周书》卷50《异域传·高昌》,中华书局简体字本,2000年版,第620页。
    ②《资治通鉴》卷195唐太宗贞观十四年条下,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2370页。
    ③岑参:《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全唐诗》卷198,第2024页。
    ④岑参:《日没贺延碛作》,《全唐诗》卷201,第2012页。
    ⑤岑参:《过碛》,《全唐诗》卷201,第2106页。
    ⑥岑参:《敦煌太守后庭歌》,《全唐诗》卷199,第2056页。
    ①屈同仙:《燕歌行》,《全唐诗》卷203,第2122页。
    ②顾非熊:《出塞即事二首》,《全唐诗》卷509,第5790页。
    ③李益:《从军夜次六胡北饮马磨剑石为祝殇辞》,《全唐诗》卷282,第3211页。
    ④姚合:《送独孤焕评事赴丰州》,《全唐诗》卷496,第5632页。
    ⑤于鹄:《送张司直入单于》,《全唐诗》卷310,第3502页。
    ⑥戴叔伦:《边城曲》,《全唐诗》卷273,第3070页。
    ⑦王昌龄:《宿灞上寄侍御玛弟》,《全唐诗》卷140,第1425页。
    ⑧柳中庸:《凉州曲二首》,《全唐诗》卷257,第2877页。
    ⑨李益:《石楼山见月》,《全唐诗》卷283,第3221页。
    ①张籍:《横吹曲辞·关山月》,《全唐诗》卷18,第194页。
    ②岑参:《赠酒泉韩太守》,《全唐诗》卷199,第2059页。
    ③顾况:《梁司马画马歌》,《全唐诗》卷265,第2946页。
    ④陈陶:《陇西行四首》,《全唐诗》卷746,第8492页。
    ⑤戴叔伦:《屯田词》,《全唐诗》卷273,第3071页。
    ①贾二强译注:《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选译》,巴蜀书社,1990年版,第15页。
    ②贾二强译注:《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选译》,巴蜀书社,1990年版,第18页。
    ③李益:《盐州过胡儿饮马泉》,《全唐诗》卷283,第3219页。
    ④道光《敦煌县志》卷七《杂类》,苏履吉修,曾诚纂,道光十一年刊本,成文出版社1971年影印,弟364页。
    ①张籍:《塞下曲》,《全唐诗》卷382,第4285页。
    ②王维:《出塞(时为御史监察塞上作)》,《全唐诗》卷128,第1297页。
    ③顾非熊:《出塞即事二首》,《全唐诗》卷509,第5790页。
    ④张仲素:《塞下曲五首》,《全唐诗》卷367,第4138页。
    ⑤《宋史》卷490《高昌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2000年版,第10888页。
    ⑥岑参:《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全唐诗》卷198,第2023页。
    ⑦王维:《送刘司直赴安西》,《全唐诗》卷126,第1271页。
    ⑧贯休:《塞上曲二首》,《全唐诗》卷827,第9315页。
    ⑨贯休:《古塞下曲七首》,《全唐诗》卷830,第9363页。
    ⑩郑谷:《送人游边》,《全唐诗》卷674,第7708页。
    ①徐彦伯:《相和歌辞·胡无人行》,《全唐诗》卷20,第246页。
    ②岑参:《使院中新栽柏树子,呈李十五栖筠》,《全唐诗》卷200,第2092页。
    ③《汉书》卷96上《西域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2858页。
    ④王守春:《胡桐一词的词源与古代楼兰地区的生态环境》,《西域研究》2002年第一期,第40-48页。
    ⑤萧雄:《听园西疆杂述诗》卷四《草木》,《丛书集成》本。
    ⑥乾隆《新疆舆图风土考》卷4《物产》,乾隆四十二年刊本,成文出版社1969年影印本,第87页。
    ⑦《杂曲歌辞·伊川歌第三》,《全唐诗》卷27,第382页,该诗作者说法不一,或曰沈俭期,或曰盖嘉运。
    ⑧道光《敦煌县志》卷六《艺文》,第319页。另,清赵殿成著《王右丞集笺注》引《唐书·地理志》河北道平州北平郡有黄花戍。
    ①陈陶:《水调词十首》,《全唐诗》卷746,第8490页。
    ②李白:《行行且游猎篇》,《全唐诗》卷162,第1683页。
    ③朱庆馀:《送于中丞入蕃册立》,《全唐诗》卷514,第5866页。
    ④雍陶:《送于中丞使北蕃》,《全唐诗》卷518,第5917页。
    ⑤贾岛:《送于中丞使回纥册立》,《全唐诗》卷574,第6680页。
    ①李吉甫撰、贺次君点校:《元和郡县图志》卷39《陇右道上》,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982页。
    ①李吉甫撰、贺次君点校:《元和郡县图志》卷39《陇右道上》,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982页。
    ②卢照邻:《横吹曲辞·陇头水》,《全唐诗》卷18,第181页。
    ③卢照邻:《入秦川界》,《全唐诗》卷42,第524页。
    ④许棠:《过分水岭》,《全唐诗》卷604,第6983页。
    ⑤皮日休:《正乐府十篇·哀陇民》,《全唐诗》卷608,第7021页。
    ⑥虞世南:《拟饮马长城窟》,《全唐诗》卷36,第471页。
    ⑦沈佺期:《陇头水》,《全唐诗》卷96,第1033页。
    ⑧李白:《过四皓墓》,《全唐诗》卷181,第1846页。
    ⑨皇甫冉:《送刘兵曹还陇山居》,《全唐诗》卷250,第2824页。
    ⑩张籍:《送远使》,《全唐诗》卷384,第4306页。
    11张籍:《送杨少尹赴风翔》,《全唐诗》卷385,第4336页。
    12李咸用:《陇头水》,《全唐诗》卷599,第6932页。
    13温庭筠:《回中作》,《全唐诗》卷578,第6724页。
    14王维:《陇西行》,《全唐诗》卷125,第1236页。
    15耿湋:《陇西行》,《全唐诗》卷268,第2981页。
    ①长孙佐辅:《陇西行》,《全唐诗》卷469,第5335-5336页。
    ②岑参:《过酒泉忆杜陵别业》,《全唐诗》卷200,第2090页。
    ③岑参:《过燕支寄杜位》,《全唐诗》卷201,第2104页。
    ④张籍:《凉州词三首》,《全唐诗》卷386,第4357页。
    ⑤张乔:《送河西从事》,《全唐诗》卷639,第7326页。
    ⑥卢照邻:《入秦川界》,《全唐诗》卷42,第524页。
    ⑦许棠:《送厉校书从事凤翔》,《全唐诗》卷604,第6978页。
    ⑧许棠:《陇州旅中书事寄李中丞》,《全唐诗》卷603,第6972页。
    ⑨许棠:《题汧湖二首》,《全唐诗》卷603,第6974页。
    ①岑参:《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全唐诗》卷199,第2055页。
    ②耿湋:《杂曲歌辞·凉州词》,《全唐诗》卷27,第381页。
    ③岑参:《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全唐诗》卷199,第2055页。
    ④高适:《和王七玉门关听吹笛》,《全唐诗》卷214,第2243页。
    ⑤岑参:《首秋轮台》,《全唐诗》卷200,第2090页。
    ⑥王建:《相和歌辞·从军行》,《全唐诗》卷19,第230页。
    ⑦王翰:《凉州词二首》,《全唐诗》卷156,第1605页。
    ⑧岑参:《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全唐诗》卷199,第2055页。
    ⑨李端:《胡腾儿》,《全唐诗》284,第3238页。
    ⑩李端:《胡腾儿》,《全唐诗》284,第3238页。
    ①王建:《凉州行》,《全唐诗》卷298,第3374页。
    ②张籍:《横吹曲辞·陇头》,《全唐诗》卷18,第180页。
    ③王维:《凉州郊外游望,时为节度判官,在凉州作》,《全唐诗》卷126,第1278页。
    ①《元和郡县图志》卷39《陇右道上》,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982页。
    ②卢照邻:《横吹曲辞·陇头水》,《全唐诗》卷18,第181页。
    ③参见左鹏《唐诗中的文化景观》,中国博士文库,2005年复旦大学。
    ④耿湋:《相和歌辞·陇西行》,《全唐诗》卷20,第239页。
    ⑤张籍:《送远使》,《全唐诗》卷384,第4306页。
    ⑥王维:《陇头吟》,《全唐诗》卷18,第182页。
    ⑦崔涯:《别妻》,《全唐诗》卷505,第5741页。
    ⑧郑锡:《陇头别》,《全唐诗》卷262,第2911页。
    ⑨储光羲:《陇头水送别》,《全唐诗》卷139,第1415页。
    ①岑参:《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全唐诗》卷198,第2024-2025页。
    ②骆宾王:《久戍边城有怀京邑》,《全唐诗》卷79,第863页。
    ③李白:《学古思边》,《全唐诗》卷184,第1882页。
    ④佚名:《杂曲歌辞·入破第四》,《全唐诗》卷27,第379页。
    ⑤杨师道:《横吹曲辞·陇头吟》,《全唐诗》卷18,第181页。
    ⑥卢照邻:《横吹曲辞·陇头水》,《全唐诗》卷18,第181页。
    ⑦翁绶:《横吹曲辞·陇头吟》,《全唐诗》卷18,第181页。
    ⑧员半千:《陇头水》,《全唐诗》卷94,第1014页。
    ①李益:《从军有苦乐行》,《全唐诗》卷19,第231-232页。
    ②皇甫冉:《送刘兵曹还陇山居》,《全唐诗》卷250,第2824页。
    ①刘纬毅:《汉唐方志辑佚》,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版,第265页。
    ②二酉堂丛书张氏丛书三十六《三秦记》曰“莫宿陇头”。
    ①长孙佐辅:《陇西行》,《全唐诗》卷469,第5335-5336页。
    ②《旧唐书》卷146《郭虔瓘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2000年版,第2160页。
    ③《新唐书》卷146《郭虔瓘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2000年版,第3575页。
    ④《新五代史》卷74《四夷附录三》,中华书局简体字本,2000年版,第612-613页。
    ①许棠:《陇上书事》,《全唐诗》卷603,第6970页。
    ①张籍:《横吹曲辞·陇头》,《全唐诗》卷18,第180页。
    ②《元和郡县图志》卷39《陇右道上》,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980-981页。
    ③《唐六典》卷7屯田郎中,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223页。
    ④韦应物:《送常侍御却使西蕃》,《全唐诗》卷189,第1936页。
    ⑤杜甫:《送高三十五书记》,《全唐诗》卷216,第2252页。
    ①杜甫:《秦州杂诗二十首》,《全唐诗》卷225,第2418页。
    ②杜甫:《秦州杂诗二十首》,《全唐诗》卷225,第2418页。
    ③杜甫:《发秦州(乾元二年自秦州赴同谷县纪行)》,《全唐诗》卷218,第2295页。
    ④《史记》卷129《货殖列传》,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755页。
    ⑤《后汉书》卷24《马援列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1999年版,第558页。
    ⑥《资治通鉴》卷123《宋纪五》太祖文皇帝元嘉十六年,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488页。
    ⑦《隋书》卷83《吐谷浑列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2000年版,第1237页。
    ⑧《新唐书》卷50《兵志》,中华书局简体字本,2000年版,第876页。
    ①参见刘纬毅辑:《汉唐方志辑佚》,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版,第167页。
    ②刘商:《琴曲歌辞·胡笳十八拍》,《全唐诗》卷23,第301页。
    ③张籍:《横吹曲辞·陇头》,《全唐诗》卷18,第180页。
    ④王维:《凉州赛神(时为节度判官,在凉州作)》,《全唐诗》卷128,第1308页。
    ⑤王维:《凉州郊外游望(时为节度判官,在凉州作)》,《全唐诗》卷126,第1278页。
    ①参见刘纬毅辑:《汉唐方志辑佚》,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版,第3页。
    ②李频:《送凤翔范书记》,《全唐诗》卷589,第6837页。
    ③虞世南:《拟饮马长城窟》,《全唐诗》卷36,第471页。
    ④皇甫冉:《送刘兵曹还陇山居》,《全唐诗》卷250,第2824页。
    ⑤岑参:《河西春暮忆秦中》,《全唐诗》卷200,第2089页。
    ⑥长孙佐辅:《陇西行》,《全唐诗》卷469,第5335页。
    ①岑参:《感旧赋(并序)》,董诰等纂:《全唐文》卷358,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634页。
    ②岑参:《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全唐诗》卷198,第2024-2025页。
    ③岑参:《胡笳歌送颜真卿使赴河陇》,《全唐诗》卷199,第2053页。
    ④岑参:《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全唐诗》卷198,第2024-2025页。
    ①沈佺期:《陇头水》,《全唐诗》卷96,第1033页。
    ②皎然:《横吹曲辞·陇头水》,《全唐诗》卷18,第182页。
    ③储光羲:《陇头水送别》,《全唐诗》卷139,第1415页。
    ④岑参:《经陇头分水》,《全唐诗》卷201,第2102页。
    ⑤李贺:《杂曲歌辞·摩多楼子》,《全唐诗》卷26,第373页。
    ①王建:《横吹曲辞·陇头水》,《全唐诗》卷18,第181页。
    ②于濆:《横吹曲辞·陇头水》,《全唐诗》卷18,第182页。
    ③张籍:《送远使》,《全唐诗》卷384,第4306页。
    ④参见刘纬毅:《汉唐方志辑佚》,北京图书馆出版社,第3页。
    ⑤刘纬毅辑:《汉唐方志辑佚》,北京图书出版社,1997版,第265页。
    ⑥《元和郡县图志》卷39《陇右道上》,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982页。
    ①民国廿二年《华亭县志》第一编《地理志》,第77页。
    ②王建:《横吹曲辞·陇头水》,《全唐诗》卷18,第181页。
    ①王建:《古谣》,《全唐诗》卷298,第3383页。
    ①王建:《横吹曲辞·陇头水》,《全唐诗》卷18,第181页。
    ②沈佺期:《陇头水》,《全唐诗》卷96,第1033页。
    ③皎然:《横吹曲辞·陇头水》,《全唐诗》卷18,第182页。
    ⑤褚亮:《在陇头哭潘学士》,《全唐诗》卷32,第447页。
    ①员半千:《陇头水》,《全唐诗》卷94,第1014页。
    ②李白:《塞下曲六首》,《全唐诗》卷164,第1700页。
    ③杨炯:《从军行》,《全唐诗》卷50,第611页。
    ④栖蟾:《游边》,《全唐诗》卷848,第9608页。
    ⑤栖蟾:《游边》,《全唐诗》卷848,第9608页。
    ①郎士元:《送李骑曹之灵武宁侍》,《全唐诗》卷248,第2791页。
    ②权德舆:《送灵武范司空》,《全唐诗》卷323,第3635页。
    ③张籍:《送李骑曹灵州归觐》,《全唐诗》卷384,第4320页。
    ④姚合:《送李琮归灵州觐省》,《全唐诗》卷496,第5624页。
    ⑤马戴:《别灵武令狐校书》,《全唐诗》卷556,第6454页。
    ⑥曹松:《塞上》,《全唐诗》卷716,第8233页。
    ①《括地志辑校》卷一《灵州》,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45页。
    ②《通典》卷173《州郡三》,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4522-4533页。
    ①《旧唐书》卷42《地理志一》,中华书局简体字本,2000年版,第979-980页。
    ①《魏书》卷38《刁雍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2000年版,第589页。
    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全唐诗》卷283,第3218页。
    ③嘉庆《灵州志》卷一,成文出版社,1969年影印,第41页。
    ④嘉庆《灵州志》卷一,成文出版社,1969年影印,第38页。
    ⑤《新唐书》卷216下《吐蕃下》,中华书局简体字本,2000年版,第4636页。
    ①《魏书》卷38《刁雍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2000年版,第588-589页。
    ②《旧唐书》卷《敬宗纪》,中华书局简体字本,2000年版,第347页。
    ③《新唐书》卷《李听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2000年版,第3809页。
    ①嘉庆《灵州志》卷一,杨芳粲、郭楷等纂修,嘉庆三年抄本,成文出版社1969年影印,第41页。
    ②《元和郡县图志》卷四《关内道四》,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91页。
    ③民国《朔方道志》卷三《舆地志》,成文出版社,1969年影印,第164页。
    ④民国《朔方道志》卷三《舆地志》,成文出版社,1969年影印,第166页。
    ⑤民国《朔方道志》卷三《舆地志》,成文出版社,1969年影印,第169页。
    ①《新唐书》卷54《食货志四》,中华书局简体字本,2000年版,第905页。
    ①前田正名著,陈俊谋译:《河西历史地理研究》,北京藏学出版社,1993版,第389页。
    ②《元和郡县图志》卷四《关内道四》,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95页。
    ③《宋史》卷349《刘昌祚列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2000年版,第8808页。
    ①嘉庆《灵州志》卷一,杨芳粲、郭楷等纂修,嘉庆三年抄本,成文出版社1969年影印,第71页。
    ②朱庆馀:《望萧关》,《全唐诗》卷514,第5870页。
    ③贾岛:《送李骑曹》,《全唐诗》卷572,第6633页。
    ④赵嘏:《送韦处士归省朔方》,《全唐诗》卷549,第6344页。
    ①《旧唐书》卷196下《吐蕃下》,中华书局简体字本,2000年版,第3567页。
    ①《元和郡县图志》卷40《陇右道下》,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022页。
    ②屈同仙:《燕歌行》,《全唐诗》卷203,第2122页。
    ③杜审言:《赠苏绾书记》,《全唐诗》卷62,第739页。
    ④《史记》卷110《匈奴列传》,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642页。
    ⑤王维:《燕支山(时年二十一)》,《全唐诗》卷125,第1257页。
    ①韦应物:《宫中调笑》,《全唐诗》卷28,第408页。
    ②屈同仙:《燕歌行》,《全唐诗》卷203,第2122页。
    ③李白:《相和歌辞·王昭君二首》,《全唐诗》卷163,第213页。
    ④李白:《横吹曲辞·幽州胡马客歌》,《全唐诗》卷18,第200页。
    ⑤李白:《塞上曲》,《全唐诗》卷164,第1701页。
    ①元稹:《小胡笳引(桂府王推官出蜀匠雷氏金徽琴请姜宣弹)》,《全唐诗》卷421,第4630页。
    ①《括地志辑校》卷四《甘州删丹县》,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27页。
    ②刘纬毅辑:《汉唐方志辑佚》,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版,第31页。
    ③《元和郡具志》卷40《删丹县》,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022页。
    ④道光《山丹县志》卷二《山川》,黄璟、朱逊志等纂修,道光十五年抄本,成文出版社1971年影印,第78页。
    ⑤道光《山丹县志》卷二《山川》,黄璟、朱逊志等纂修,道光十五年抄本,成文出版社1971年影印,第101 页。
    ①杨炎:《大唐燕支山神宁济公祠堂碑》,《全唐文》卷421,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4303页。
    ②高元振:《焉支山赋》,道光《山丹县志》卷十,黄璟、朱逊志等纂修,道光十五年抄本,成文出版社1971年影印,第492页。
    ③道光《山丹县志》卷五《水利志》,黄璟、朱逊志等纂修,道光十五年抄本,成文出版社1971年影印,第165,190。
    ④前田正名著,陈俊谋译:《河西历史地理研究》,北京藏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6页。
    ①《隋书》卷3《炀帝纪上》,中华书局简体字本,2000年版,第50页。
    ①岑参:《过燕支寄杜位》,《全唐诗》卷201,第2104页。
    ①李白:《横吹曲辞·幽州胡马客歌》,《全唐诗》卷18, 第200页。
    ②李白:《代赠远》,《全唐诗》卷184,第1880页。
    ③杜牧:《青冢》,《全唐诗》卷525,第6010页。
    ①骆宾王:《夕次蒲类津》,《全唐诗》卷79,第855页。
    ②崔融:《拟古》,《全唐诗》卷68,第764页。
    ③员半千:《陇头水》,《全唐诗》卷94,第1014页。
    ④徐坚:《奉和送金城公主适西蕃应制》,《全唐诗》卷107,第1112页。
    ⑤王维:《送岐州源长史归(同在崔常侍幕中,时常侍己殁)》,《全唐诗》卷126,第1269页。
    ①王维:《奉和圣制送不蒙都护兼鸿胪卿归安西应制》,《全唐诗》卷125,第1235页。
    ②万楚:《骢马》,《全唐诗》卷145,第1469页。
    ③张谓:《送卢举使河源》,《全唐诗》卷197,第2022页。
    ④杜甫:《天边行》,《全唐诗》卷219,第2312页。
    ⑤杜甫:《秦州杂诗二十首》,《全唐诗》卷225,第2418页。
    ⑥杜甫:《东楼》,《全唐诗》卷225,第2420页。
    ⑦贾至:《送友人使河源》,《全唐诗》卷235,第2593页。
    ⑧皇甫曾:《送汤中丞和蕃》,《全唐诗》卷210,第2185页。
    ⑨皇甫冉:《送客》,《全唐诗》卷249,第2810页。
    ⑩戎昱:《泾州观元戎出师》,卷270,第3010页。
    11李益:《杂曲》,《全唐诗》卷282,第3203页。
    12杨巨源:《述旧纪勋寄太原李光颜侍中二首》,《全唐诗》卷333,第3725页。
    13郎士元:《送杨中丞和蕃》,《全唐诗》卷248,第2781页。
    ①《旧唐书》卷196下《吐蕃列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2000年版,第3582-3583页。
    ②李频:《送边将》,《全唐诗》卷587,第6809页。
    ③李频:《赠李将军》,《全唐诗》卷589,第6838页。
    ④张说:《送赵顺直郎中赴安西副大都督》,《全唐诗》卷88,第972页。
    ①沈彬:《入塞二首》,《全唐诗》卷743,第8455页。
    ②杜牧:《今皇帝陛下一诏征兵…次第归降臣获睹圣功辄献歌咏》,《全唐诗》卷521,第5953页。
    ③张仲素:《塞下曲五首》,《全唐诗》卷367,第4138页。
    ①马戴:《陇上独望》,《全唐诗》卷555,第6439页。
    ②吕温:《经河源军汉村作》,《全唐诗》卷371,第4166页。
    ①《史记》卷123《大宛列传》,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714页。
    ②《汉书》卷61《张骞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1999年版,第2041页。
    ③《汉书》卷96上《西域传上》,中华书局简体字本,1999年版,第2855页。
    ④《隋书》卷63《刘权列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2000年版,第1009页。
    ①《旧唐书》卷198《西戎列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2000年版,第3604页。
    ②刘元鼎:《使吐蕃经见纪略》,《全唐文》卷716,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7360页。
    ①《宋史》卷91《河渠志一》,中华书局简体字本,2000年版,第1517页。
    ②《元史》卷63《地理志六·河源附录》,中华书局简体字本,2000年版,第1039-1040页。
    ③《亚洲旅游》(诗画卷)2006年第9期,第40-41页。
    ①穆尔著,刘伉译:《地理学词典》,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473页。
    ②单之蔷:《大河本无源》,《中国国家地理》2009年第3期卷首语,第12页。
    ①(意)维柯著,朱光潜译:《新科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
    ②单之蔷:《大河本无源》,《国家地理》2009年第3期,第16页。
    ①《汉书》卷28下《地理志下》,中华书局简体字本,1999年版,第1293页。
    ②王维:《渭城曲(一作送元二使安西)》,《全唐诗》卷128,第1307页。
    ③王之涣:《凉州词二首》,《全唐诗》卷253,第2849页。
    ④岑参:《玉门关盖将军歌》,《全唐诗》卷199,第2058页。
    ⑤储嗣宗:《随边使过五原》,《全唐诗》卷594,第6887页。《石仓历史诗选》曰“五原西去阳关外”,然全唐文卷174《郎将侯珪使西域市马属碛石乏食遂将赍马价籴食以救之并免饥饿御史弹不承制命擅用官物》 中有:“出阳关而直望,但见平沙”之句,笔者以为,似乎.“五原西去阳关外”亦颇有道理。
    ①王维:《送刘司直赴安西》,《全唐诗》卷126,第1271页。
    ②刘长卿:《送裴四判官赴河西军试》,《全唐诗》卷150,第1271页。
    ③岑参:《过酒泉忆杜陵别业》,《全唐诗》卷200,第2090页。
    ④杜甫:《送人从军》,《全唐诗》卷225,第2425页。
    ⑤李白:《横吹曲辞·关山月》,《全唐诗》卷18,第192页。
    ⑥戎昱:《相和歌辞·苦哉行五首》,《全唐诗》卷19,第233页。
    ⑦孙光宪:《酒泉子》,《全唐诗》卷897,第10140页。
    ①岑参:《优钵罗花歌(并序)》,《全唐诗》卷199,第2062页。
    ②岑参:《岁暮碛外寄元撝》,《全唐诗》卷200,第2064页。
    ③岑参:《玉门关盖将军歌》,《全唐诗》卷199,第2058页。
    ④崔湜:《横吹曲辞·折杨柳》,《全唐诗》卷18,第190页。
    ⑤赵嘏:《杂曲歌辞·昔昔盐·织锦窦家妻》,《全唐诗》卷27,第375页。
    ⑥沈佺期:《春闺》,《全唐诗》卷96,第1032页。
    ⑦袁晖:《正月闺情》,《全唐诗》卷111,第1140页。
    ⑧戴叔伦:《闺怨》,《全唐诗》卷274,第3104页。
    ①耿湋:《横吹曲辞·出塞》,《全唐诗》卷18,第186页。
    ②钱起:《送张将军征西》,《全唐诗》卷236,第2603页。
    ③令狐楚:《相和歌辞:从军行五首》,《全唐诗》卷19,第231页。
    ④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全唐诗》卷143,第1444页。
    ⑤戴叔伦:《塞上曲》,《全唐诗》卷274,第3104页。
    ⑥武元衡:《元和癸巳余领蜀之七年奉诏征还…途经百牢关因题石门洞》,《全唐诗》卷316,第3551页。
    ①《括地志辑校》,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28页。
    ①贾二强译注,黄永年审阅:《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第17页。
    ②张鷟:《郎将侯硅使西域市马属碛石乏食遂将赍马价籴食以救之并免饥饿御史弹不承制命擅用官物》,《全唐文》卷174,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770页。
    ①《汉书》卷96上《西域列传上》,中华书局简体字本,1999年版,第2856页。
    ②《汉书》卷28下《地理志下》,中华书局简体字本,1999年版,第1293页。
    ①《后汉书》卷47《班超列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1999年版,第1067页。
    ②胡曾:《咏史诗·玉门关》,《全唐诗》卷647,第7425页。
    ①戴叔伦:《塞上曲》,《全唐诗》卷274,第3104页。
    ②《旧唐书》卷40《地理志三》,中华书局简体字本,2000年版,第1126页。
    ③王维:《送刘司直赴安西》,《全唐诗》卷126,第1271页。
    ④岑参:《过酒泉忆杜陵别业》,《全唐诗》卷200,第2090页。
    ①杜甫:《送人从军》,《全唐诗》卷225,第2425页。
    ②《资治通鉴》卷216唐玄宗天宝十二载条下,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2668页。
    ①岑参:《武威送刘单判官赴安西行营便呈高开府》,《全唐诗》卷198,第2032页。
    ②岑参:《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全唐诗》卷199,第2051页。
    ①岑参:《题铁门关楼》,《全唐诗》卷198,第2046页。
    ②《大唐西域记校注》,季羡林主编,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68页。
    ①《大唐西域记校注》,季羡林主编,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69页。
    ②《大唐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贾二强译注,成都:巴蜀书社,1990年,第50页。
    ①《资治通鉴》卷214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条下,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2639页。
    ②《资治通鉴》卷216唐玄宗天宝十二载条下,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2669页。
    ①参见傅璇琮:《唐才子传校笺》,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444页。
    ②参见傅璇琮:《唐才子传校笺》,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443页。
    ①岑参:《使交河郡,郡在火山脚,其地苦热无雨雪,献封大夫》,《全唐诗》卷198,第2044页。
    ②岑参:《经火山》,《全唐诗》卷198,第2046页。
    ③岑参:《火山云歌送别》,《全唐诗》卷199,第2052页。
    ①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全唐诗》卷199,第2055页。
    ②岑参:《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官军》,《全唐诗》卷201,第2104页。
    ③参见李羿萱:《岑参西域诗中的火山、赤亭、走马川考》,《西北史地》,1995年12月。
    ①杜佑:《通典》卷191《边防七》,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5205页。
    ②严耕望:《唐代交通图考》(第二卷河陇碛西区),上海古籍出版社,第599页。
    ①《宋史》卷490《高昌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2000年版,第10888页。
    ①陈诚著、周连宽校注:《西域行程记西域番国志》,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125页。
    ②陈诚著、周连宽校注:《西域行程记西域番国志》,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110页。
    ③陈诚著、周连宽校注:《西域行程记西域番国志》,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110页。
    ①祁韵士:《西域释地》,成文出版社,1969年影印版,第56页。
    ②htt第://iianshangzhe.blog.sohu.com/105535677.html
    ①林之光:《艾丁湖底:挑战旧热极48.3℃,发现新热极49.7℃》,《中国国家地理》2008年12期。
    ①左鹏:《唐诗中的文化景观》,《中国博士文库》,2005年复旦大学。
    [1](汉)司马迁撰:史记,中华书局,2006年版。
    [2](汉)班固撰:汉书,中华书局简体字本,1999年版。
    [3](宋)范晔撰:后汉书,中华书局简体字本,1999年版。
    [4](北齐)魏收撰:魏书,中华书局简体字本,2000年版。
    [5](唐)令狐德菜撰:周书,中华书局简体字本,2000年版。
    [6](唐)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简体字本,2000年版。
    [7](唐)李泰等撰,贺次君校:括地志辑校,中华书局,1980年版。
    [8](唐)玄奘撰,季羡林主编:大唐西域记校注,中华书局,1985年版。
    [9](唐)慧立等撰,贾二强校注,黄永年审阅: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巴蜀书社,1990年版。
    [10](唐)李林甫撰:大唐六典,中华书局,1992年版。
    [11](唐)杜佑撰:通典,中华书局,1980年版。
    [12](唐)李吉甫撰,贺次君校:元和郡县志,中华书局,1983年版。
    [13](后晋)刘晌撰:旧唐书,中华书局简体字本,2000年版。
    [14](北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中华书局简体字本,2000年版。
    [15](北宋)司马光撰:资治通鉴,中华书局,2007年版。
    [16](南宋)王应麟撰:通鉴地理通释,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17](元)辛文房撰,傅璇琮校笺:《唐才子传校笺》,中华书局,1987-1995年版。
    [18](元)脱脱撰:宋史,中华书局简体字本,1977年版。
    [19](明)陈诚著、周连宽校注:《西域行程记西域番国志》,中华书局,1991年版。
    [20](清)康熙《隆德县志》,常星景等纂辑、康熙二年抄本,成文出版社1969年影印。
    [21](清)彭定求辑: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版。
    [22](清)王谟撰:汉唐地理书钞,中华书局,1961年版。
    [23](清)董诰等辑:全唐文,中华书局,1983年版。
    [24](清)祁韵士辑:西域释地,道光十年刊本,成文出版社1969年影印。
    [25](清)张澍辑录,周鹏飞、段宪文点校:凉州府志备考,三秦出版社,1988 年版。(1776-1843)
    [26](清)乾隆《静宁州志》,王烜纂,乾隆十一年修民国重印本,成文出版社1969年影印。
    [27](清)乾隆《西和县志》,邱大英等纂修,乾隆三十九年抄本,成文出版社1969年影印。
    [28](清)乾隆《新疆舆图风土考》,乾隆四十二年刊本,成文出版社1969年影印。
    [29](清)嘉庆三年《灵州志》,杨芳粲、郭楷等纂修,嘉庆三年抄本,成文出版社1969年影印。
    [30](清)嘉庆《宁夏府志》,张金城修,杨浣雨辑,嘉庆三年刊本,成文出版社1969年影印。
    [31](清)道光《两当县志》,德俊等纂修,道光二十年抄本,成文出版社1969年影印。
    [32](清)道光《山丹县志》,黄璟、朱逊志等纂修,道光十五年抄本,成文出版社1971年影印。
    [33](清)道光《敦煌县志》,苏履吉修,曾诚纂,道光十一年刊本,成文出版社1971年影印。
    [34](清)光绪《朔方备乘图说》,李鸿章等撰,光绪三年刊本,成文出版社1969年影印。
    [35](清)宣统《固原州志》,王学伊等纂,宣统元年刊本,成文出版社1969年影印。
    [36](民国)朔方道志,冯福祥等修,王之臣纂,民国十五年铅印本,成文出版社1969年影印。
    [37](民国)《隆德县志》,桑丹桂修,陈国栋纂,民国二十四年石印本,成文出版社1969年影印。
    [38]《辞海》语词分册,上海辞书出版社,1977年版。
    [1](美)Fritz Steele, The Sense of Place, CBI Publishing Company, Inc.,1981.
    [2](法)Gaston Bachelard, The Poetics of Space, Houghton Mifflin,1963.
    [3](美)Yi-Fu Tuan, The World's Landscapes, Aldine Publishing Company Chicago, 1969.
    [4](美)Yi-Fu Tuan, Topophilia:A Study of Environmental Perception, Attitudes and Values, Colombia University Press,1974.
    [1](美)段义孚著,周尚意、张春梅译:《逃避主义》,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2](美)姜斐德,《宋代景观艺术中的政治隐情》,张歆梅、吴海涛译,《九州》,第二辑,商务印书馆,1999年。
    [3](美)凯文·林奇著,项秉仁译:《城市的印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年版。
    [4](美)鲁·阿恩海姆:《艺术心理学概论》,郭小平、翟灿译,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5](英)迈克·克朗著,杨淑华译:《文化地理学》,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6](日)前田正名著,陈俊谋译:《河西历史地理研究》,北京藏学出版社,1993年版。
    [7](英)R.J.约翰斯顿:《地理学与地理学家》,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8](日)入谷仙介:《唐诗。世界》,筑摩书房,1990年版。
    [9](英)穆尔(W.G.Moore)著,刘伉译:《地理学词典》,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10](意)维柯著,朱光潜译:《新科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
    [11](日)羽田亨著,耿世民译:《西域文明史概论》,中华书局,2005年版。
    [12](日)植木久行:《唐诗。风土》,研文出版,1983年版。
    [1]安旗、薛天纬:《李白年谱》,齐鲁书社,1982年版。
    [2]陈铁民校注:《王维集校注》,中华书局,1997年版。
    [3]陈铁民、侯忠义校注:《岑参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4]陈增杰:《唐诗志疑录》,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5]程云清:《杜甫年谱》,四川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
    [6]戴伟华:《地域文化与唐代诗歌》,中华书局,2006年版。
    [7]戴伟华:《唐代使府与文学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8]傅道彬、陈永宏:《歌者的悲欢——唐代诗人的心路历程》,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9]何寄澎:《总是玉关情——唐代边塞诗初探》,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79年版。
    [10]洪亮:《南船北马总他乡:中国诗性地理上的塞北江南》,济南出版社,2003年版。
    [11]胡兆量等编著:《中国文化地理概述》,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2]霍松林、傅绍良:《盛唐文学的文化透视》,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3]纪忠元、纪永元:《敦煌阳关、玉门关论文选粹》,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4]简锦松:《唐诗现地研究》,台湾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5]李并成:《河西走廊历史地理》,甘肃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6]李浩:《唐代三大地域文学士族研究》,中华书局,2002年版。
    [17]李孝聪主编:《地域结构与运作空间》,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
    [18]李羿萱:《岑参西域诗中的火山、赤亭、走马川考》,《西北史地》,1995年12月。
    [19]李元洛:《怅望千秋:唐诗之旅》,东方出版中心,1999年版。
    [20]李智君:《边塞农牧文化的历史互动与地域分野——河陇历史文化地理研究》,中国博士文库,2005年复旦大学。
    [21]李智君:《诗性空间:唐代西北边塞诗意象地理研究》,《宁夏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
    [22]李子伟、张兵:《陇右文化》,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23]林涓、张伟然:《巫山神女:一种文学意象的地理渊源》,《文学遗产》,2004年第2期。
    [24]林梅村:《汉唐西域与中国文明》,文物出版社,1998年版。
    [25]林之光:《艾丁湖底:挑战旧热极48.3℃,发现新热极49.7℃》,《中国国家地理》2008年12期。
    [26]刘开扬:《高适诗集编年笺注》,汉京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3年版。
    [27]刘纬毅:《汉唐方志辑佚》,北京图书出版社,1997年版。
    [28]罗联添:《唐代诗文六家年谱》,学海出版社,1986年版。
    [29]马兰州:《唐代边塞诗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30]濮仲远:《唐宋时期敦煌赛神风俗考略》,《青海师专学报》,2005年第2期。
    [31]阙维民:《历史地理学的观念:叙述、复原、构想》,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2]任文京:《唐代边塞诗的文化阐释》,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33]单之蔷:《大河本无源》,《中国国家地理》2009年第3期卷首语。
    [34]尚衍斌:《西域文化》,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35]邵文实:《敦煌边塞文学研究》,甘肃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36]佘正松:《中国边塞诗史论》,中国博士文库,2005年四川大学。
    [37]沈松勤、胡可先、陶然:《唐诗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8]孙其芳:《大漠遗歌——敦煌诗歌选评》,甘肃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39]谭蝉雪:《敦煌民俗:丝路明珠传风情》,甘肃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40]谭蝉雪:《敦煌祈赛风俗》,《敦煌研究》,1993年第4期。
    [41]谭优学:《唐诗人行年考》,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
    [42]田卫疆主编:《新疆历史与文化》,新疆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43]王会昌:《中国文化地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44]王明珂:《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45]王守春:《胡桐一词的词源与古代楼兰地区的生态环境》,《西域研究》,2002年第1期。
    [46]王寿南:《隋唐史》,三民书局,1987年版。
    [47]王颋:《诗状海热——热海、碎叶川及其所经道路》,《西域南海史地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48]王小甫:《唐、吐蕃、大食政治关系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
    [49]王勋成:《从敦煌唐卷看刘商<胡笳十八拍>的写作年代》,《敦煌研究》2003年第4期。
    [50]王泽龙:《中国现代诗歌与古代诗歌意象艺术略论》,《文学评论》,2005年第3期。
    [51]王仲犖:《敦煌石室地志残卷考释》,中华书局,2007年版。
    [52]闻一多:《唐诗杂论》,山西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53]吴真:《唐诗地图》,南方日方出版社,2003年版。
    [54]西北师范学院中文系、西北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编:《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第二届年会:唐代边塞诗研究论文选粹》,甘肃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55]薛天纬、朱玉麒:《中国文学与地域风情》,学苑出版社,2005年版。
    [56]薛宗正:《历代边陲边塞诗研究》,敦煌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57]薛宗正:《吐蕃王国的兴衰》,民族出版社,1997年版。
    [58]严耕望:《唐代交通图考》(第二卷河陇碛西区),上海古籍出版社,
    [59]杨森翔《历史上的灵洲、灵州、灵武谷、灵武城址及其它——订正《中国历史 地图集》的一个错误》,《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60]杨晓蔼:《瀚海驼铃:丝绸之路的人物往来与文化交流》,甘肃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61]杨晓蔼、胡大浚:《陇右地域文化与唐代边塞诗》,《文史知识》,1996年第6期。
    [62]叶嘉莹:《风景旧曾谙:叶嘉莹谈诗论词》,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63]于风军:《符号、景观与空间结构——基于陕西方志舆图(明至民国)的景观历史地理研究》,《中国博士文库》,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64]查屏球:《唐学与唐诗:中晚唐诗风的一种文化考察》,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65]张广达:《西域史地丛稿初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66]张建民、鲁西奇:《“理解之同情”与人地关系研究》,《史学理论研究》,2002年第4期。
    [67]张伟然:《湖南历史文化地理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68]赵荣蔚:《晚唐士风与诗风》,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69]钟兴麒、王有德:《历代西域散文选注》,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70]周振鹤:《中国历史文化区域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71]祝良文:《<两仪殿赋柏梁体>写作时间考》,《许昌学院学报》2007年26卷1期。
    [72]朱雷主编:《唐代的历史与社会》,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73]左鹏:《唐诗中的文化景观》,中国博士文库,复旦大学2005年。
    [74]左鹏:《社会空间的文化意象_以乐府诗_长安道_为例》,《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3年第4期。
    [75]左鹏:《论唐诗中的江南意象》,《江汉论坛》,2004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