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梁与晚明辽东政局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晚明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重要的社会转型期。此时期无论是对西方还是中国,无论是对大明帝国统治下的中原内地还是辽东边陲都有着“分水岭”般的意义。中国同西方拉开距离就是从晚明开始的。“明亡始于明神宗”,是说明衰清兴亦从晚明开始的。“明亡始于辽亡,辽亡影响明亡”,亦是说明代兴亡所系辽东之得失。然而,研究晚明史尤其是东北史,跨越明代嘉靖、隆庆、万历三朝的历史人物,镇辽三十年的辽东总兵李成梁,是不能逾越的。本文以李成梁这一军事历史人物为切入点,通过解读影响晚明辽东政局走向的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关系等诸因素,进而透视晚明辽东政局嬗变的轨迹及其影响,从而从明朝的角度寻找辽亡、明亡的原因。对李成梁一生的起落、李氏家族的盛衰、大明帝国兴亡史的研究,其学术价值不言而喻。
     嘉靖后期,从中原内地到辽东边陲,时局表现为:吏治腐败、经济凋敝、边备废弛、民族矛盾尖锐等现象。尤其是处“夷夏之所交”的边陲辽东,因为处在明王朝与蒙古和女真交汇的锋面,其政局“动乱不已”。李成梁这个土生土长的辽东铁岭人,既生不逢时又生逢其时。生不逢时是说,李成梁出生在动乱的嘉靖朝,偏偏又适逢铁岭李氏家族家道中落。生逢其时是说,乱世出人才,辽东动乱的局势,尤其是同“北虏”和“东夷”的战争不断,给武将世家出身的李成梁,提供了登上辽东军政舞台的机遇。
     万历初期,张居正锐意改革,兴利除弊,整军经武,重用能征善战的李成梁镇守辽东,使辽东政局步入“由乱入治”的轨道。辽东出现吏治清明,经济复苏迹象。作为张居正改革的受益者,晚明时代的弄潮儿,李成梁初镇辽东二十二年,锐意进取,武功卓著。对于“北虏”和“东夷”的屡屡寇边行为,李成梁采取遏制蒙古,打击女真的政策,使蒙古和女真部落经常受到重创。从而保护了辽东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维护了辽东地区政局的稳定。
     权势易性,富贵移人,对于一代名将李成梁亦未能完全避免。“贵极而骄”、腐败堕落是其人生抹不去的污点。万历后期,李成梁第二次镇守辽东八年,适逢高淮乱辽,政治腐败;天灾人祸,经济衰落;“暮气难振”,鲜有作为;建州崛起,“祸端”已露。辽东政局进入“由治入乱”的局面。李成梁个人因“勾结高淮”、“弄虚作假”、“弃地啖虏”、“养虎遗患”为言官所诟病。
     随着李成梁的解任和离世,晚明辽东进入了“后李成梁时代”。晚明辽东的政局亦“由乱入亡”。无休无止的党争,造成辽东物是人非。节节败退的战局,最终明朝失去辽东。
     历史人物和他所处的时代、政局的关系总是密不可分,总是存在重大的互动作用。李成梁的起落、沉浮又是辽东盛衰、治乱的缩影。追究明失辽东的深层原因,应该是腐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使然。负主要责任者,应该是昏庸、贪婪、怠政的万历皇帝及其继任者。李成梁是腐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牺牲品,是家破国亡的替罪羊。“善则称
Late Ming Dynasty is a transforming society, from which China increased the distance with Western societies and the Ming Dynasty came down and Qing Dynasty thrived. The possessing and losing of the Liaodong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flourishing and declining of Ming Dynasty. To research the history of Late Ming, especially that of the Northeast, it’s unavoidable to talk about General Li Chengliang who garrisoned Liaodong for thirty years from Jiajing, Longqing to Wanli. The paper takes Li Chengliang as a observing point, through analyzing political, economic, military and other factors which influenced the political structure of Liaodong, to trace the transforming of the political structure of Liaodong and find reasons for the declining of Liaodong and Ming Dynasty. It’s unnecessary to say the academic importance of researching the rising and falling of Li Chengliang and his family and the flourishing and declining of Ming Dynasty.
     Marxism historical materialism is the main researching method of analyzing and solving problems, at the same time history study textual research and comparison method are also used, and the researching methods of politics, economics, strategics, ethnology, sociology and other disciplines are also used for reference. The author makes use of new historic material, new theories and new researching methods to study the Li Chengliang and the political structure in Liaodong of Late Ming, and evaluates the historic figure by the context of the era to draw conclusions about the trace and influence of the Liaodong political structure. The author broadens the view of research and strengthens the comparison study between the east and west by putting Li Chengliang and Liaodong political structure into the background of the globalization. The author commands dialectical, developing and connecting views to prob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world and China, between the area south of Yellow River and Liaodong. By the theory of globalization, the author points out the inevitability of political transforming in Liaodong. For China, to take advantage of the opportunity and to keep abreast with the time is the only way to catch up with the world trend.
     The paper sees through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individual and the times through the research of Li Chengliang and the times. Li Chengliang lives in the age of Mind Dynasty coming down and Mongolia and Nüzhen coming prosperous. His activities have a tight tie with the history of Liaodong. So the success and failure, ups and downs of Li Chengliang not only reflected the officialdom of Liaodong, but also reflected the changes of the political situation of LiaoDong.
     As a beneficiary of Zhang Juzheng Reform and a seaman of late Ming Dynasty, Li
引文
① 明史学界对“晚明”的时间界定说法不一,大约有五种意见。具体是:1.李洵先生在其《论明末政局》(《史学集刊》1986 年第 1 期)一文中认为,“明末”,大约相当所谓“晚明时期”,具体来说就是从万历的二十四年(1596)左右,一直到崇祯的十七年(1644),不足半个世纪的时间里的历史,48 年历史。2.樊树志先生在其著作《晚明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年 10 月第 1 版)中认为:晚明,“起自万历元年(1573 年),迄至崇祯十七年(1644 年),71 年历史。”3.刘志琴在《晚明史论:重新认识末世衰变》(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4 年 6 月第 1 版)一书中认为:晚明时期,一般是指嘉靖末年、隆庆、万历、天启和崇祯王朝,为时不足一百年,其中又以长达四十八年的万历朝最令人瞩目。4.杨旸在《明代东北史纲》(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93 年 1 月初版)一书中,将明代东北社会历史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从洪武四年(1371 年)至宣德十年(1435 年)。第二个时期,从正统元年(1436 年)至正德十六年(1521 年)。第三个时期,从嘉靖元年(1522 年)至崇祯十七年(1644 年)。第三个时期与本文对晚明的时间界定相同。5.万明在《晚明社会变迁问题与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年 12 月第 1 版,第 2 页)一书的绪论中认为:“明朝前期和后期的社会具有迥然不同的面貌,分水岭即在成、弘年间。……对晚明采用了广义的概念,首先将明朝历史两分,划定为前后期,以成、弘划线,其前为明前期,其后为明后期;然后将研究范围确定在成、弘以后,重点在嘉、隆、万以至明末,也就是 15 世纪后半叶到 17 世纪前半叶(1450——1644 年),期间大约200 年的时间跨度。”
    ②金毓黻主编:《辽海丛书》,沈阳:辽沈书社,1985 年版,第 354 页。明人毕恭在《辽东志》卷 1,《地理,疆域》中,记载以辽东都司治所辽阳为中心,辽东:“东至鸭绿江五百三十里,西至山海关一千五十里,至北京一千七百里;南至旅顺海口七百三十里,渡海至南京三千四十里;北至开原三百四十里。”
    ③(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 41,《地理二》,北京:中华书局,1974 年 4 月第 1 版,第 952 页。
    ④《明太祖实录》卷 103,洪武九年(1376)正月癸未。(明)夏原吉、胡广等:《明实录》,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 年校刊,第 1379 页。
    ⑤(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九边四夷。《续修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年版,第 597 册,第 591 页。
    ①《辽东志》序,重刊辽东志书序,第 346 页。
    ②《辽东志》序,辽东志书序,第 348 页。
    ① 赵光贤:《明失辽东考原》,《古史考辨》,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年版。
    ②《东北集刊》3 期,1942 年 5 月。
    ③(清)李树德撰修:《李氏谱系》,康熙六十一年(1722)木刻本。
    ④《东北史研究》第一辑,1983 年 7 月。
    ⑤ 孙文良:《满族崛起与明清兴亡》,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2 年 6 月版。
    ① 董玉瑛、丛佩远主编:《东北历史名人传》(古代卷下),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 年 10 月版。
    ②《社会科学辑刊》1979 年第 5 期。
    ③ 抚顺市社会科学院编:《抚顺清前史暨满族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99 年 12 月版。
    ④《明史研究论丛》第一辑,1982 年。
    ⑤ 日本汲古书院《明代史论丛》,1990 年。
    ⑥《辽宁师范学院学报》1982 年第 5 期。
    ①《南开史学》1984 年第 1 期。
    ②《辽宁大学学报》1978 年第 5 期。
    ③《社会科学战线》1997 年第 3 期。
    ④ 朱东润:《张居正大传》,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 年版。
    ⑤ 阎崇年:《努尔哈赤传》,北京:北京出版社,1983 年版。
    ⑥ 樊树志:《万历传》,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年 12 月版。
    ⑦ 曹国庆:《万历皇帝大传》,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4 年 8 月版。
    ⑧ 范中义:《戚继光传》,北京:中华书局,2003 年 4 月版。
    ① 党明德:《历代李氏望族》,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 年版。
    ② 樊树志:《晚明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年版。
    ③ 袁闾琨、蒋秀松、滕绍箴等:《清代前史》,沈阳:沈阳出版社,2004 年 7 月版。
    ④《中国军事史》编写组:《中国历代战争年表》,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3 年 1 月第 2 版。
    ⑤《史學雑誌》第三十五編第九號,1924 年。
    ①《東洋學報》第二十六卷第一號,昭和十三年(1938)。
    ②《明と清》,河出書房新社,昭和 44 年 6 月 15 日,1969 年。
    ③《长白学圃》总第 6 期,1990 年。
    ④ 三田村泰助的《清朝前史の研究》,京都同朋舍,昭和 47 年(1972)4 月 30 日版。
    ⑤ 和田正広著:《中国官僚制の腐敗構造に関する事例研究——明清交替期の軍閥李成梁をめぐって》,九州国際大学社会文化研究所,1995 年 11 月 10 日。
    ⑥ [美]黄仁宇:《万历十五年》,北京:中华书局,1982 年版。
    ⑦ [美]牟夏礼、[英]崔瑞德编,张书生等译,谢亮生校:《剑桥中国明代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年版。
    
    ① [美]魏斐德著,陈苏镇等译:《洪业——清朝开国史》,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2 年版。
    ② 禹钟烈:《辽宁朝鲜族史话》,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1 年 8 月第 1 版。
    ③(清)谷应泰撰:《明史纪事本末补遗》卷 1,《辽左兵端》,北京:中华书局,1977 年 2 月第 1 版,第 1406 页。
    ① 李泽绵:《李成梁及其家族》,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年 4 月版,第 18-19 页。记载韩国汉城大学教授李商万在《寻根在陇西》一文中,考证铁岭李氏在新罗时期应为中国的陇西李氏,并怀疑是南唐皇帝李煜的后人。
    ②(清)李树德:《李氏谱系》,序,康熙六十一年(1722 年)木刻本,第 3 页。
    ③《李氏谱系》,世次原始·始祖,第 1 页。
    ④(清)张廷玉:《明史》卷 238,《李成梁传》,北京:中华书局 1974 年版,第 6183 页。
    ⑤ 吴晗辑:《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第五册,北京:中华书局 1980 年版,第 1998 页。
    ⑥《李成梁及其家族》,第 138-140 页。墓志铭原件现藏于铁岭市博物馆。
    ⑦《李成梁及其家族》,第 141-144 页。墓志铭原件现藏于铁岭市博物馆。
     ① [日]园田一龟:《李成梁及其家族》,《东洋学报》第 26 卷第 1 号,第 89-120 页。
    ①《明史》卷 238,《李成梁传》,第 6183 页。
    ②《李氏谱系》,《世次原始·第一世》,第 2 页。
    ③《李成梁及其家族》,第 138-140 页。墓志铭原件现藏于铁岭市博物馆。
    ④《李氏谱系》,修谱附记,第 10 页。
    ⑤《李成梁及其家族》,第 7 页。记载“1993 年 1 月 11 日,笔者在铁岭县腰堡镇荣家屯李氏族人家中发现一份早于康熙版本的李氏家谱。全谱共 8 页,为抄本。”
    ①《李氏谱系》,《修谱附记》,第 10 页。
    ②《李成梁及其家族》,第 138-140 页。墓志铭原件现藏于铁岭市博物馆。
    ③《李氏谱系》,《世次原始·第一世》,第 2 页。
    ④《李氏谱系》,《世次原始·第二世》,第 3 页。
    ⑤《李氏谱系》,《老长房·第三世》,第 4 页。[清]李树德修撰、李泽棉校订:《李氏谱系》,铁岭:铁岭市博物馆出版,1991 年 8 月第 1 版,第 13 页。
    ⑥《李成梁及其家族》,第 138-140 页。墓志铭原件现藏于铁岭市博物馆。
    ⑦(明)李辅:《全辽志》卷四,《宦业·李春美》,金毓黻主编:《辽海丛书》,沈阳:辽沈书社,1985 年版,第 618页。
    ⑧《明世宗实录》卷 115,嘉靖九年(1530)七月己亥,[明]夏原吉、胡广等撰:《明实录》,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1962 年校刊,第 2725 页。
    ①《李氏谱系》,《老长房·第四世》,第 5 页。李泽棉校订:《李氏谱系》,第 13 页。
    ②《全辽志》卷四,《宦业·李泾》,第 618-619 页。
    ③《李成梁及其家族》,第 141-144 页。墓志铭原件现藏于铁岭市博物馆。
    ④《明史》卷 238,《李成梁传》,第 6183 页。
    ⑤《李氏谱系》,《序》,第 3 页。
    ⑥《李氏谱系》,《老长房·第五世》,第 6-8 页。李泽棉校订:《李氏谱系》第 14-16 页。
    ⑦《明史》卷 238,《李成梁传》,第 6183 页。
    ⑧《李氏谱系》,《老长房·第五世》,第 6-8 页。李泽棉校订:《李氏谱系》,第 14-16 页。
    ⑨《李氏谱系》,《老长房·第五世》,第 6-8 页。李泽棉校订:《李氏谱系》,第 14-16 页。
    ⑩《明史》卷 238,《李成梁传》,第 6183 页。
    
    ①《李氏谱系》,《老长房·第五世》,第 6-8 页。李泽棉校订:《李氏谱系》,第 14-16 页。
    ②《李氏谱系》,《老长房·第五世》,第 6-8 页。李泽棉校订:《李氏谱系》,第 14-16 页。
    ③《李氏谱系》,《老长房·第五世》,第 6-8 页。李泽棉校订:《李氏谱系》,第 14-16 页。
    ④ 李泽棉校订:《李氏谱系》,第 17-18 页。
    ⑤《明史》卷 238,《李成梁传》,第 6198 页。
    ⑥ 李泽棉校订:《李氏谱系》,第 18-19 页。
    ①《明史》卷 238,《李成梁传》,第 6197 页。
    ② 李泽棉校订:《李氏谱系》,第 19 页。
    ③《明史》卷 238,《李成梁传》,第 6197 页。
    ④ 李泽棉校订:《李氏谱系》,第 19 页。
    ⑤ 李泽棉校订:《李氏谱系》,第 20 页。
    ⑥《明史》卷 238,《李成梁传》,第 6198 页。
    ⑦《明神宗实录》卷 345,万历二十八年(1600)三月辛亥,第 6424 页。
    ⑧ 李泽棉校订:《李氏谱系》,第 22 页。
    ⑨[韩国]吴一焕:《清代在朝鲜明遗民宗族活动述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编:《清史论丛》(2005年号),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 年 1 月第 1 版,第 103 页
    ① 李泽棉校订:《李氏谱系》,第 30 页。
    ② [韩国]吴一焕:《清代在朝鲜明遗民宗族活动述论》,第 104-105 页
    ①《明史》卷 238,《李成梁传》,第 6197 页。
    ② 李泽棉校订:《李氏谱系》,第 15 页。
    ③ 李泽棉校订:《李氏谱系》,第 18 页。
    ④ 李泽棉校订:《李氏谱系》,第 18 页。
    ⑤ 李泽棉校订:《李氏谱系》,第 28 页。
    ⑥ 李泽棉校订:《李氏谱系》,第 23 页。
    ⑦ 李泽棉校订:《李氏谱系》,第 20 页。
    ⑧ 孟森:《皇明遗民传序》,《明清史论著集刊》,北京:中华书局,1959 年 11 月版,第 156-157 页。
    ① 李泽棉校订:《李氏谱系》,第 122-123 页。
    ② 党明德:《历代李氏望族》,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 年 8 月版,第 323 页。
    ③ 李泽棉校订:《李氏谱系》,第 22 页。
    ① 孟森:《皇明遗民传序》,《明清史论著集刊》,第 156-157 页。
    ②《朝鲜实录》正祖十二年十一月十三日;《皇朝人事迹》引《静默堂集》、《御定武艺图阶通志》,[韩国]明义会编:《大明遗民史》下册,汉城:保景文化社,1989 年版,第 47 页。
    ③[韩国]吴一焕:《清代在朝鲜明遗民宗族活动述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编:《清史论丛》(2005年号),第 107 页。
    ④《皇朝人事迹》引《陇西李氏世谱》,《大明遗民史》下册,第 53 页。
    ⑤《皇朝人事迹》引《陇西李氏世谱》,《大明遗民史》下册,第 53 页。
    ⑥《朝鲜实录》正祖十二年十一月十三日;《皇朝人事迹》引《静默堂集》、《御定武艺图阶通志》,《大明遗民史》下册,第 47 页。
    ① 孟森:《皇明遗民传序》,《明清史论著集刊》,第 156-157 页。
    ②《李朝正祖实录》卷 28,正宗十三年十二月,《朝鲜李朝实录》,日本东京学习院东洋文化研究所 1964 年影印本。吴晗辑:《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北京:中华书局,1980 年 3 月版,第 4801 页。
    ③《李朝英祖实录》卷 81,英宗三十年六月,吴晗辑:《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第 11 册,第 4568 页。
    ④《李朝正祖实录》卷 28,正宗十三年十二月,吴晗辑:《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第 4801—4802 页。
    ⑤[韩国]吴一焕:《清代在朝鲜明遗民宗族活动述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编:《清史论丛》(2005年号),第 104 页。
     ①《明史》卷 306,《阉党》,第 7838 页。
    
    ①《明史》卷 237,《李成梁传》,第 6183 页。
    ②《明世宗实录》卷 303,嘉靖二十四年(1545)九月戊辰,第 5744 页。
    ③《明世宗实录》卷 315,嘉靖二十五年(1546)九月辛未,第 5889 页。
    ④《明世宗实录》卷 312,嘉靖二十五年(1546)六月丙戌,第 5843 页。
    ①《明世宗实录》卷 351,嘉靖二十八年(1549)八月己亥,第 6342—6343 页。
    ②《明世宗实录》卷 484,嘉靖三十九年(1560)五月辛卯,第 8087—8088 页。
    ①《明世宗实录》卷 542,嘉靖四十四年(1565)正月乙丑,第 8767—8768 页。
    ②《明世宗实录》卷 513,嘉靖四十一年(1562)九月戊申,第 8430 页。
    ③《明世宗实录》卷 530,嘉靖四十三年(1564)二月壬子,第 8637 页。
    ④ 辽宁省档案馆藏:《明信牌档》乙类,第 12 号卷,《明代辽东档案汇编》(下),沈阳:辽沈书社,1985 年 6 月出版,第 943 页。
    ①《明世宗实录》卷 173,嘉靖十四年(1535)三月己丑,第 3772—3773 页。
    ②《明史》卷 203,《吕经传》,第 5368 页。
    ③《明世宗实录》卷 174,嘉靖十四年(1535)四月丙午,第 3785—3786 页。
    ④《明世宗实录》卷 177,嘉靖十四年(1535)七月甲申,第 3823—3824 页。
    ①《明世宗实录》卷 174,嘉靖十四年(1535)四月丙午,第 3784—3785 页。
    ②《明世宗实录》卷 175,嘉靖十四年(1535)五月癸酉,第 3800 页。
    ③《明世宗实录》卷 175,嘉靖十四年(1535)五月辛未,第 3798 页。
    ④《明世宗实录》卷 227,嘉靖十八年(1539)七月己亥,第 4706—4707 页。
    ①《明世宗实录》卷 175,嘉靖十四年(1535)五月辛未,第 3798 页。
    ②《明穆宗实录》卷 11,隆庆元年(1567)八月庚子,第 0311 页。
    ③《明孝宗实录》卷 196,弘治十六年(1503)二月庚戍,第 3616—3617 页。
    ④(明)李辅:《全辽志》卷 2,兵政,辽海丛书本。第 568 页。
    ⑤ 辽宁省档案馆藏:《明信牌档》丙种,第 3 号卷。杨旸:《明代东北史纲》,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93 年 1 月初版,第 322—323 页。
    ① 辽宁省档案馆藏:《明信牌档》丙种,第 39 号卷,《明代辽东档案汇编》(上),第 136—140 页。
    ②《明世宗实录》卷 139,嘉靖十一年六月己卯,第 3253 页。
    ③《明世宗实录》卷 101,嘉靖八年五月丙午,第 2390—2391 页。
    ④ 杨旸主编:《中国的东北社会(14—17 世纪)》,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 年 9 月第 1 版,第 267—268 页。
    ①《明孝宗实录》卷 196,弘治十六年二月庚戍,第 3616 页。
    ②《明世宗实录》卷 139,嘉靖十一年六月己卯,第 3253 页。
    ③《明穆宗实录》卷 35,隆庆三年七月辛卯,第 0902—0903 页。
    ④(明)陈子龙:《明经世文编》卷 358,庞尚鹏:《清理辽东屯田疏》,北京:中华书局 1962 年 6 月版,第 3865 页。
    ⑤(明)李辅:《全辽志》卷 2,《赋役》,辽海丛书本,第 543 页。
    ⑥《明熹宗实录》卷 6,天启元年二月甲辰,第 0272 页。
    ⑦《明穆宗实录》卷 12,隆庆元年(1567)九月辛未,第 0337 页。
    ⑧《明经世文编》卷 181,桂蕚:《进沿边事宜疏》,第 1854 页。
    ① 丛佩远:《明代辽东军屯》,《中国史研究》1985 年第 3 期,第 101 页。
    ②《明世宗实录》卷 544,嘉靖四十四年三月己酉,第 8783 页。
    ③《明穆宗实录》卷 12,隆庆元年九月辛未,第 0337 页。
    ④《明穆宗实录》卷 32,隆庆三年五月己未,第 0841 页。
    ⑤《明穆宗实录》卷 13,隆庆元年(1567)十月戊子,第 0352 页。
    ⑥《明穆宗实录》卷 13,隆庆元年(1567)十月戊子,第 0352 页。
    ⑦《明世宗实录》卷 323,嘉靖二十六年(1547)五月戊午,第 5991 页。
    ⑧《明世宗实录》卷 363,嘉靖二十九年(1550)七月丁巳,第 6474 页。
    ①《明世宗实录》卷 5,正德十六年(1521)八月戊子。(明)夏原吉、胡广等:《明实录》,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 年版,第 0218 页。
    ②《明世宗实录》卷 107,嘉靖八年(1529)十一月癸巳,第 2523 页。
    ③《明穆宗实录》卷 9,隆庆元年(1567)六月辛丑,第 0256 页。
    ④《明世宗实录》卷 316,嘉靖二十五年(1546)十月戊戌,第 5907 页。
    ⑤《明世宗实录》卷 316,嘉靖二十五年(1546)十月戊戌,第 5907—5908 页。
    ⑥《明世宗实录》卷 515,嘉靖四十一年(1562)十一月甲申,第 8457 页。
    ⑦《明世宗实录》卷 482,嘉靖三十九年(1560)三月丙戍,第 8052—8053 页。
    
    ①《明世宗实录》卷 515,嘉靖四十一年(1562)十一月甲申,第 8457 页。
    ②《明世宗实录》卷 528,嘉靖四十二年(1563)十二月己酉,第 8613 页。
    ③《明世宗实录》卷 21,嘉靖元年(1522)十二月庚寅,第 0619 页。
    ④《明世宗实录》卷 475,嘉靖三十八年(1559)八月甲子,第 7966—7967 页。
    ⑤《明史》卷 222,《张学颜传》,第 5854 页。
    ①《明穆宗实录》卷 11,隆庆元年(1567)八月癸未,第 0292 页。
    ②《明世宗实录》卷 502,嘉靖四十年(1561)十月辛酉,第 8298 页。
    ③(清)吴楚材、吴调侯选注、安平秋点校:《古文观止》(上),北京:中华书局,1987 年 1 月第 1 版,第 229 页。
    ④《明世宗实录》卷 6,正德十六年(1521)九月壬戌,第 0250 页。
    ⑤《明世宗实录》卷 88,嘉靖七年(1528)五月丙戌,第 2001 页。
    ⑥《明世宗实录》卷 53,嘉靖四年(1525)七月壬戌,第 1315 页。
    ①《明世宗实录》卷 98,嘉靖八年二月庚午,第 2291 页。
    ②(明)毕恭:《辽东志》序,重刊辽东志书序,金毓黻主编:《辽海丛书》,沈阳:辽沈书社,1985 年版,第 346 页。
    ③《明世宗实录》卷 559,嘉靖四十五年(1566)六月丙寅,第 8981 页。
    ④ 辽宁省档案馆藏:《明信牌档》丙种,第 3 号卷。杨旸主编:《中国的东北社会(14—17 世纪)》,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 年 9 月第 1 版,第 263—264 页。
    ⑤辽宁省档案馆藏:《明信牌档》丙种,第 39 号卷,《明代辽东档案汇编》(上),第 136—140 页。
    ①《明世宗实录》卷 8,正德十六年(1521)十一月癸丑,第 0288—0289 页。
    ②《明世宗实录》卷 53,嘉靖四年(1525)七月壬戌,第 1314—1315 页。
    ③《明世宗实录》卷 508,嘉靖四十一年(1562)四月庚申,第 8371 页。
    ④《明世宗实录》卷 53,嘉靖四年(1525)七月壬戌,第 1315 页。
    ⑤《明世宗实录》卷 71,嘉靖五年(1526)十二月辛未,第 1618—1619 页。
    ①《明穆宗实录》卷 11,隆庆元年(1567)八月庚子,第 0309—0310 页。
    ②《明世宗实录》卷 133,嘉靖十年(1531)十二月辛丑,第 3159 页。
    ③《明世宗实录》卷 53,嘉靖四年(1525)七月壬戌,第 1315 页。
    ④《明穆宗实录》卷 9,隆庆元年(1567)六月辛丑,第 0256 页。
    ⑤《明世宗实录》卷 98,嘉靖八年(1529)二月庚午,第 2291 页。
    ⑥《明世宗实录》卷 250,嘉靖二十年(1541)六月己卯,第 5024 页。
    ⑦《明世宗实录》卷 351,嘉靖二十八年(1549)八月己亥,第 6342 页。
    ⑧《明穆宗实录》卷 11,隆庆元年(1567)八月庚子,第 0311 页。
    ①《明世宗实录》卷 53,嘉靖四年(1525)七月壬戌,第 1314 页。
    ②《明世宗实录》卷 277,嘉靖二十二年(1543)八月丁丑,第 5415 页。
    ③《明世宗实录》卷 351,嘉靖二十八年(1549)八月己亥,第 6341—6342 页。
    ④《明世宗实录》卷 501,嘉靖四十年(1561)九月庚子,第 8280 页。
    ⑤《明穆宗实录》卷 9,隆庆元年(1567)六月辛丑,第 0256—0257 页。
    ⑥《明世宗实录》卷 83,嘉靖六年(1527)十二月己未,第 1875 页。
    ⑦《明世宗实录》卷 53,嘉靖四年(1525)七月壬戌,第 1315 页。
    ⑧《明世宗实录》卷 88,嘉靖七年(1528)五月丙戌,第 2001 页。
    ①《明世宗实录》卷 334,嘉靖二十七年(1548)三月甲申,第 6116—6117 页。
    ②《明世宗实录》卷 495,嘉靖四十年(1561)四月癸巳,第 8207—8208 页。
    ③《明世宗实录》卷 98,嘉靖八年(1529)庚午,第 2291 页。
    ④《明世宗实录》卷 312,嘉靖二十五年(1546)六月丙戌,第 5843 页。
    ⑤《明世宗实录》卷 351,嘉靖二十八年(1549)八月己亥,第 6341—6342 页。
    
    
    ①《明世宗实录》卷 273,嘉靖二十二年(1543)四月癸未,第 5361—5362 页。
    ②《明世宗实录》卷 273,嘉靖二十二年(1543)四月庚子,第 5371 页。
    ③《明世宗实录》卷 277,嘉靖二十二年(1543)八月丁丑,第 5415—5416 页。
    
    ①《明世宗实录》卷 286,嘉靖二十三年(1544)五月辛亥,第 5534 页。
    ②《明世宗实录》卷 536,嘉靖四十三年(1564)七月戊申,第 8695—8696 页。
    ③《明穆宗实录》卷 9,隆庆元年(1567)六月辛丑,第 0256—0257 页。
    ④《明世宗实录》卷 303,嘉靖二十四年(1545)九月戊辰,第 5743—5744 页。
    ①《明世宗实录》卷 312,嘉靖二十五年(1546)六月丙戌,第 5843 页。
    ②《明世宗实录》卷 329,嘉靖二十六年(1547)十月壬戌,第 6056—6057 页。
    ③《明穆宗实录》卷 11,隆庆元年(1567)八月壬寅,第 0313—0314 页。
    ①《明孝宗实录》卷 154,弘治十二年(1499)九月丁丑,第 2745—2746 页。
    ②《明世宗实录》卷 316,嘉靖二十五年(1546)十月戊戌,第 5907—5908 页。
    ③《明宪宗实录》卷 172,成化十三年(1477)十一月己丑,第 3112 页。
    ④(明)陈建撰、沈国元订:《皇明从信录》卷 23,《续修四库全书》,第 355 册,史部编年类,第 378 页。
    ⑤《明孝宗实录》卷 195,弘治十六年正月甲午,(明)夏原吉、胡广等撰:《明实录》,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1962 年校刊,第 3601 页。
    ①《明世宗实录》卷 12,嘉靖元年(1522)三月乙卯,第 0425—0426 页。
    ②《明世宗实录》卷 338,嘉靖二十七年(1548)七月癸未,第 6172 页。
    ③《明世宗实录》卷 528,嘉靖四十二年(1563)十二月壬戌,第 8619—8620 页。
    ④《明世宗实录》卷 123,嘉靖十年(1531)三月庚寅,第 2950 页。
    ⑤《明世宗实录》卷 250,嘉靖二十年(1541)六月己未,第 5016—5017 页。
    ①《明世宗实录》卷 250,嘉靖二十年(1541)六月己卯,5023—5024 页。
    ②《明世宗实录》卷 480,嘉靖三十九年(1560)正月丙戌,第 8021 页。
    ③《明世宗实录》卷 491,嘉靖三十九年(1560)十二月癸己,第 8165—8166 页。
    ④《明世宗实录》卷 433,嘉靖三十五年(1556)三月庚申,第 7461 页。
    ①《明世宗实录》卷 273,嘉靖二十二年(1543)四月乙酉,第 5363 页。记载:“……先犯开原等处系朵颜夷人导诱北虏,……后犯叆阳等堡,深入镇东,上熊抹里系建州卫夷人,我兵分道追击于枕头岭南北,俱败笸龉倬乇?李汉、都指挥孙承祖、金潮等一百四十余人……。”
    ②《明世宗实录》卷 279,嘉靖二十二年(1543)十月乙亥,第 5433—5434 页。记载:“……建州酋首赵那磕等于八月中分道入寇右指挥山城及汤站堡。总兵赵国忠、副总兵九聚、守备韩承庆等帅师御之。斩首一百七十余级,夺获夷器,称是虏大创去。上嘉诸臣功……。”
    
    ①《明世宗实录》卷 491,嘉靖三十九年(1560)十二月癸己,第 8165—8166 页。
    ②《明世宗实录》卷 338,嘉靖二十七年(1548)七月癸未,第 6172 页。
    ① 李泽棉校订:《李氏谱系》,第 15 页。
    ②《明史》卷 237,《李成梁传》,第 6183 页。
    ③《明史》卷 237,《李成梁传》,第 6183 页。记载为:“字汝契”。
    ④ 李泽棉校订:《李氏谱系》,第 14 页。
    ⑤ 李泽绵:《李成梁及其家族》,第 141-144 页。墓志铭原件现藏于铁岭市博物馆。
    ⑥《明史》卷 237,《李成梁传》,第 6183 页。
    ①《明世宗实录》卷 558,嘉靖四十五年(1566)五月甲辰,第 8971 页。
    ②《明史》卷 237,《李成梁传》,第 6183 页。
    ③《明世宗实录》卷 329,嘉靖二十六年(1547)十月壬戌,第 6056 页。
    ④《明史》卷 237,《李成梁传》,第 6183 页。
    ⑤《明穆宗实录》卷 18,隆庆二年(1568)三月戊午,第 0495—0496 页。
    ⑥《明史》卷 237,《李成梁传》,第 6183 页。
    
    ①《明史》卷 237,《李成梁传》,第 6183-6184 页。
    ②《明史》卷 237,《李成梁传》,第 6183 页。
    ③《明史》卷 237,《李成梁传》,第 6184 页。
    ①(明)张居正:《张文忠公全集》(王云五主编的万有文库本),书牍五,《与殷石汀论吏治》,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 年版,第 304 页。
    ②(明)徐学聚:《国朝典汇》,卷 35,吏部官俸,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6 年 7 月第 1 版,第 796—797 页。
    ③(清)王鸿绪等撰:《明史稿列传》(二),卷 93,《刘体乾传》,明代传记丛刊,台北:明文书局,1991 年元月初版,第 096—350 页。《明史》卷 214,《刘体乾传》,第 5662 页,记载为:“多一官,则多一官之费。”
    ④《明史》,卷 209,《杨继盛传》,第 5540 页。
    ⑤《明史》,卷 210,《张翀传》,第 5566 页。
    ⑥《明史》,卷 209,《杨继盛传》,第 5540 页。
    ⑦《明史》,卷 209,《杨继盛传》,第 5540 页。
    ⑧ 万历《新会县志》,卷 2,《风俗》,引自韦庆远:《张居正和明代中后期政局》,第 505 页。
    ①(清)黄汝成撰:《日知录集释》卷 13,《除贪》,《续修四库全书》,子部杂家类,第 1144 册,第 193 页。
    ②(明)焦竑:《国朝献征录》,卷 93,石珤:《开封府知府卫瑛传》,第 113—603 页。
    ③《张文忠公全集》,书牍二,《答两广李蟠峰》,第 242 页。
    ④《明史》,卷 213,《张居正传》,第 5645 页。
    ⑤《明神宗实录》,卷 19,万历元年(1573)十一月庚辰,第 0530—0531 页。
    ①(明)谈迁著、张宗祥校点:《国榷》,卷 68,万历元年(1573)十二月丁卯,北京:中华书局,1958 年 12 月第 1版,第 4239 页。
    ②《明神宗实录》卷 71,万历六年(1578)正月乙已,第 1534 页。
    ③《明史》,卷 213,《张居正传》,第 5645 页。
    ④《明史》,卷 213,《张居正传》,第 5645 页。
    ⑤《国榷》,卷 68,万历元年(1573)六月丙子,第 4227 页。
    ⑥《张文忠公全集》,书牍十一,《答总宪吴近溪》,第 415 页。
    ①《万历起居注》,万历四年(1576)十月二十四日。韦庆远:《张居正和明代中后期政局》,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年 3 月第 1 版,第 534 页。
    ②《张文忠公全集》,奏疏一,《陈六事疏·固邦本》,第 6 页。
    ③《明穆宗实录》,卷 15,隆庆元年(1567)十二月戊戍,第 0415 页。
    ④《张文忠公全集》,书牍六,《答应天巡抚宋阳山论均粮足民》,第 320 页。
    ①(明)焦竑:《国朝献征录》卷 51,《工部郎中茅公国缙传》附旧史氏曰,明代传记丛刊,台北:台湾明文书局,1991年元月初版,第 111—501 页。
    ②(明)乔世宁:《丘隅意见》,王云五主编:《丛书集成初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年 12 月初版,第 12 页。
    ③(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福建》福州府志,《续修四库全书》,第 597 册,史部地理类,(原编第廿六册,福建,页三十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年 3 月版,第 260 页。
    ①(清)夏燮:《明通鉴》,卷 67,万历十年六月丙午,《续修四库全书》,史部编年类,第 366 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年 3 月版,第 113 页。《明史》,卷 213,《张居正传》,第 5653 页记载:“神宗初政,起衰振隳”。
    ②《明神宗实录》,卷 125,万历十年(1582)六月丙午,第 2336 页。
    ③ 谈迁:《国榷》,卷 68,万历元年十二月,谈迁曰。韦庆远:《张居正和明代中后期政局》,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年 3 月第 1 版,第 643 页。
    ④《明史》,卷 222,《张学颜传》,第 5856 页。
    ⑤(清)夏燮:《明通鉴》,卷 67,万历十年六月丙午,《续修四库全书》,史部编年类,第 366 册,第 113 页。
    ⑥(明)陈子龙:《明经世文编》卷 371,魏时亮:《题为圣明加意虏防,恭陈大计一十八议疏》,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 6 月版,第 4005 页。
    ⑦《明经世文编》,卷 363,张学颜:《贡夷怨望乞赐议处疏》,第 3906 页。
    ①《明经世文编》,卷 272,章焕:《御倭疏》,第 2866 页。
    ②《张文忠公全集》,奏疏一,《陈六事疏·饬武备》,第 7 页。
    ③《张文忠公全集》,书牍十一,《答宣大巡抚》,第 424 页。
    ④《张文忠公全集》,书牍四,《答督抚王鉴川计处黄昆二虏》,第 286 页。
    ⑤《张文忠公全集》,书牍四,《答督抚王鉴川计处黄昆二虏》,第 286 页。
    ⑥《张文忠公全集》,书牍八,《答总督杨晴川》,第 362 页。
    ⑦《张文忠公全集》,书牍九,《与张心斋计不许东虏款贡》,第 373 页。
    ⑧《张文忠公全集》,书牍十三,《答辽东巡抚周乐轩》,第 480 页。
    ⑨《张文忠公全集》,书牍九,《答边镇巡抚》,第 385 页。《明经世文编》卷 326,第 3491 页。
    ⑩《张文忠公全集》,书牍八,《答辽东巡抚张心斋》,第 362 页。
    11《张文忠公全集》,书牍六,《答蓟镇王巡抚》,第 327 页。
    ①《张文忠公全集》,书牍八,《答方金湖》,第 362 页。
    ②《张文忠公全集》,书牍九,《答宣大王巡抚言蓟边要务》,第 369 页。
    ③《张文忠公全集》,书牍十二,《答总兵戚南塘授击土蛮之策》,第 449 页。《明经世文编》卷 328,第 3516 页。
    ④《张文忠公全集》,书牍四,《答督抚王鉴川计处黄昆二虏》,第 286 页。
    ⑤《张文忠公全集》,书牍八,《答总督杨晴川计处属夷》,第 356 页。
    ⑥《张文忠公全集》,书牍六,《答方金湖》,第 318 页。
    ①《张文忠公全集》,书牍九,《答甘肃巡抚侯掖川计套虏》,第 371 页。
    ②《张文忠公全集》,书牍六,《答吴环洲》,第 328 页。《明经世文编》卷 368,第 3512 页。
    ③《张文忠公全集》,书牍八,《答总督张心斋计战守边将》,第 356 页。《明经世文编》卷 327,第 3504 页。
    ④《张文忠公全集》,书牍八,《答阅边郜文川言战守功阀》,第 356 页。
    ⑤《张文忠公全集》,书牍十二,《答总兵戚南塘授击土蛮之策》,第 449 页。《明经世文编》卷 328,第 3516 页。
    ⑥ 印鸾章、李介人修订:《明鉴纲目》卷七,《神宗显皇帝》,长沙:岳麓书社 1987 年 11 月版,第 397 页。
    ①《张文忠公全集》,书牍九,《与张心斋计不许东虏款贡》,第 373—374 页。《明经世文编》卷 328,第 3508-3509 页。
    ②(明)侯玄汸:《月蝉笔露》(二十卷),卷下,引自韦庆远:《张居正和明代中后期政局》,第 675 页。
    ①(清)庄廷鑨:《明史抄略·李成梁》,《续修四库全书》,第 323 册,史部别史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年版,第 785 页。
    ②(明)王世贞:《嘉靖以来内阁首辅传》卷 7,《文渊阁四库全书》,第 452 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年版。
    ③《张文忠公全集》,书牍六,《答方金湖计服三卫属夷》,第 322 页。
    ④《张文忠公全集》,书牍三,《答总督方金湖》,第 261 页。
    ① 侯玄汸:《月蝉笔露》,卷下,引自韦庆远:《张居正和明代中后期政局》,第 675 页。
    ②《明史》卷 213,《张居正传》,第 5646 页。
    ③《张文忠公全集》,书牍十一,《答大同巡抚贾春宇计辽蓟协为声援》,第 425 页。
    ④《明神宗实录》卷 31,万历二年(1574)十一月壬午,第 0738—0739 页。
    ⑤《张文忠公全集》卷 38,《辽东大捷辞恩疏(辞免军功)》。(明)陈子龙:《明经世文编》第 4 册,第 3462—3463 页。
    ①《明神宗实录》卷 45,万历三年(1575)十二月辛未,第 1008 页。
    ②《明神宗实录》卷 87,万历七年(1579)五月丙辰,第 1812 页。
    ③ 印鸾章、李介人修订:《明鉴(纲目)》卷七,《神宗显皇帝》,北京:北京市中国书店出版,1985 年 3 月第 1 版,第 393 页。
    ④《明史》卷 213,《张居正传》,第 5650 页。
    ⑤(清)谷应泰撰:《明史纪事本末补遗》卷 1,《辽左兵端》,北京:中华书局,1977 年 2 月第 1 版,第 1415 页。
    ①(明)张居正:《张文忠公全集》,书牍十,《答辽东周巡抚》,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 年 3 月初版,第 405 页。
    ②(明)谈迁:《国榷》,卷 72,神宗万历十二年四月丙寅条,第 5 册,第 4476 页。
    ③ 吴九龙主编:《孙子校释》,势篇,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1 年 6 月第 3 版,第 79 页。
    ④《张文忠公全集》,书牍五,《答蓟镇巡抚言优假将官》,第 297 页。
    ①《万历起居注》,万历三年五月二十日、二十五日,引自韦庆远:《张居正和明代中后期政局》,第 684 页。
    ②《万历起居注》,万历三年五月二十日、二十五日,《张居正和明代中后期政局》,第 685 页。
    ③《万历起居注》,万历三年五月二十日、二十五日,《张居正和明代中后期政局》,第 685 页。
    ④《万历起居注》,万历三年五月二十五日,《张居正和明代中后期政局》,第 686 页。
    ⑤《张文忠公全集》,书牍七,《答吴环洲》,第 331 页。《明经世文编》卷 368,第 3512 页。
    ⑥《张文忠公全集》,书牍五,《答吴环洲》,第 298 页。《明经世文编》卷 368,第 3512 页。
    ① 沈鍊:《青霞集》卷 7,《感怀》,(四库明人文集丛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年 6 月第 1 版,第 1278—112页。
    ② 沈鍊:《青霞集》卷 7,《边词》之三,第 1278—112 页。
    ①《张文忠公全集》,书牍十,《答本兵方金湖言边功宜详核》,第 394—395 页。
    ②《张太岳集》,卷 30,《答辽东安巡按》,见韦庆远:《张居正和明代中后期政局》,第 688 页。
    ③ 俞彦:《战雒南》,(清)陈田辑撰:《明诗纪事》(四),庚签,卷 20,明代传记丛刊,台北:台湾明文书局,1991年元月初版,第 015—193 页。《战雒南》原诗为:“一馘十千数已多,馘多贼多君奈何?莫学中都穷罪弁,借人头颅说征战。莫学南州猛使君,掩人劳绩夸功勋,驱民为贼何太易,千尺流丸下便地。驱贼为民何大难,雨落上天泉归山。”
    ④《张文忠公全集》,书牍十,《答辽东安巡按》,第 406 页。
    ⑤《张文忠公全集》,书牍十,《答辽东安巡按》,第 406 页。
    ⑥《张文忠公全集》,书牍十,《答辽东周巡抚》,第 405 页。
    
    ①《张文忠公全集》,书牍八,《答总督张心斋计战守边将》,第 357 页。《明经世文编》卷 327,第 3504 页。
    ②《明神宗实录》卷 88,万历七年(1579)六月乙亥,第 1819 页。
    ③《明神宗实录》卷 142,万历十一年(1583)十月辛酉,第 2645 页。
    ④《明神宗实录》卷 146,万历十二年(1584)二月壬戌,第 2723 页。
    ⑤《明神宗实录》卷 148,万历十二年(1584)四月戊午,第 2761 页。
    ①《明神宗实录》卷 169,万历十三年(1585)十二月甲申,第 3057—3058 页。
    ②《明神宗实录》卷 170,万历十四年(1586)正月辛酉,第 3083 页。
    ③《明神宗实录》卷 172,万历十四年(1586)三月丙辰,第 3150 页。
    ④《明神宗实录》卷 193,万历十五年(1587)十二月壬申,第 3631 页。
    ⑤《明史》卷 238,《李成梁传》,第 6196 页。
    ⑥《明神宗实录》卷 198,万历十六年(1588)五月丁亥,第 3728 页。
    ⑦《明神宗实录》卷 236,万历十九年(1591)五月壬申,第 4376 页。
    ⑧《明神宗实录》卷 241,万历十九年(1591)十月癸巳,第 4479 页。
    ①《明神宗实录》卷 247,万历二十年(1592)四月庚寅,第 4593 页。
    ②《明神宗实录》卷 247,万历二十年(1592)四月己酉,第 4607 页。
    ③《明史》卷 238,《李成梁传》,第 6191 页。
    ④《明史》卷 238,《李成梁传》,第 6190 页。
    ⑤《明史》卷 238,《李成梁传》,第 6183 页。
    ⑥《明史》卷 238,《李成梁传》,第 6191 页。
    ⑦《明神宗实录》卷 141,万历十一年(1583)九月己亥,第 2633 页。
    ①(明)方孔照:《全边略记》卷十,《辽东略》,潘喆、李鸿彬、孙方明编:《清入关前史料选辑》第 1 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4 年版,第 224 页。
    ②《明神宗实录》卷 385,万历三十一年(1603)六月庚寅,第 7237 页。
    ③《明神宗实录》卷 406,万历三十三年(1605)二月癸丑,第 7577 页。
    ④《明神宗实录》卷 416,万历三十三年(1605)十二月乙巳,第 7819 页。
    ⑤《明神宗实录》卷 416,万历三十三年(1605)十二月戊申,第 7823—7824 页。
    ⑥《明神宗实录》卷 122,万历十年三月癸亥,第 2276 页。
    ①《明穆宗实录》卷 32,隆庆三年(1569)五月已未,第 0840—0842 页。
    ② 辽宁省档案馆藏:《明信牌档》乙种,第 13 号卷,《明代辽东档案汇编》(上),第 642—645 页。
    ①《明经世文编》卷 358,庞尚鹏:《清理辽东屯田疏》,第 3862-3863 页。
    ② 杨旸:《明代东北史纲》,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93 年 1 月初版,第 327-328 页。
    ①《明孝宗实录》卷 196,弘治十六年二月庚戍,第 3616—3617 页。
    ②《明熹宗实录》卷 5,天启元年一月壬辰,第 0250 页。
    ①(明)熊廷弼:《按辽疏稿》卷 2、4、6,引自杨旸:《明代东北史纲》,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93 年 1 月初版,第 331 页。
    ②《明神宗实录》卷 458,万历三十七年五月辛己,第 8633 页。
    ③(明)熊廷弼:《按辽书稿》卷 5,《请停修屯辩抚院疏》,《四库禁毁书丛刊》,第 9 册,史部,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 年 6 月版,第 9—618 页。
    ④(明)彭孙贻:《山中闻见录》卷 9,潘喆、李鸿彬、孙方明编:《清入关前史料选辑》(第三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年 6 月版。/杨旸:《明代东北史纲》,台北:台湾学生书局, 1993 年 1 月初版,第 332 页。
    ⑤《明太祖实录》卷 144,洪武十五年夏四月丙午,第 2270 页。
    ⑥ 庞尚鹏:《清理辽东屯田疏》,《明经世文编》卷 358,第 5 册,第 3861 页。
    ⑦(明)毕恭:《辽东志》卷 7,艺文,金毓黻主编:《辽海丛书》,沈阳:辽沈书社,1985 年版,第 1 册,第 457 页。
    ⑧《明神宗实录》卷 122,万历十年三月癸亥,第 2276 页。
    ⑨《辽东志》卷 3,兵食,辽海丛书本,第 404 页。
    ①《明史》卷 212,《戚继光传》,第 5614 页。
    ② 张学颜:《条陈辽东善后事宜疏(增筑六堡)》,《明经世文编》卷 363,第 5 册,第 3911—3912 页。
    ③《明史》卷 222,《张学颜传》,第 5855 页。
    ④《明神宗实录》卷 320,万历二十六年三月丙申,第 5951—5952 页。
    ⑤《明神宗实录》卷 424,万历三十四八月癸亥,第 8014 页。
     ①《明史》卷 222,《张学颜传》,第 5856 页。
    ①《明神宗实录》卷 366,万历二十九年(1601)十二月辛未,第 6847—6849 页。
    ②(明)李辅:《全辽志》卷 6,艺文下,金毓黻主编:《辽海丛书》,沈阳:辽沈书社影印,1985 年版,第 1 册,第676 页。
    
    ①《明史》卷 237,《李成梁传》,第 6190 页。
    ②(清)钱谦益:《牧斋初学集》,卷 64,《副都御史梅公神道碑铭》,近代中国史料丛刊,台北:台湾文海出版社,2001年 8 月出版,第 1498 页。
    ①《明史》卷 237,《李成梁传》,第 6190 页。
    ②《明穆宗实录》卷 31,隆庆三年四月丁丑,第 0808—0809 页。记载:“先是,四月中虏酋张摆失、艾失哈等拥众近边。声言欲寇碱场、孤山。辽阳副总兵李成梁率中军指挥苏承勋等,出边迎击之。而以原任参将谢廷相督选锋冲其前,至夹河山城,突入虏营。斩获贼首张摆失等一百六十四级。夺马一百余匹。贼遂遁去。捷闻。兵部覆议李成梁首功及总督镇巡官均宣优录。谢廷相罪当赎,其余功罪仍候巡按御史覆奏。得旨。赏总督谭纶、巡抚魏学曾、总兵王治道并李成梁。分守副使张邦土、管粮郎中丁诚及指挥苏承勋等。各银币有差。”《明穆宗实录》卷 37,隆庆三年九月己亥,第 0951 页。记载:九月,“辽东巡按御史盛时选勘奏副总兵李成梁率兵邀虏塞外斩获百六十级并上总督镇巡调度功。命赐总督侍郎谭纶银二十两,纻丝一表里。升巡抚都御史魏学曾俸一级,赏银二十两。总兵都督王治道子及成梁各一级。”
    ③《明穆宗实录》卷 50,隆庆四年十月庚子,第 1249—1250 页。记载:十月,“升协守辽阳副总兵署都督指挥佥事李成梁为署都督佥事充总兵官。镇守辽东。命辽东镇武堡游击将军署都指挥佥事毕朝用充右参将。分守锦义等处。”
    ④《明史》卷 237,《李成梁传》,第 6184 页。记载:“明年(隆庆五年,1571 年)五月,敌犯盘山驿,指挥苏成勋击走之。”
    ①《明史》卷 237,《李成梁传》,第 6184 页。记载:“无何,土蛮大入。成梁遇于卓山,麾副将赵完等夹击,断其首尾。乘胜抵巢,馘部长二人,斩首五百八十余级。进署都督同知,世荫千户。”
    ②《明史》卷 237,《李成梁传》,第 6184 页。记载:“又明年十月,土蛮六百骑营旧辽阳北河,去边二百余里,俟众集大举。成梁击走之。”
    ①《明史》卷 237,《李成梁传》,第 6184 页。记载:“万历元年,又击走之(土蛮)前屯,又破走之铁岭镇西诸堡。增秩二等。”
    ②《明史》卷 237,《李成梁传》,第 6184 页。记载:“朵颜兀鲁思罕以四千骑毁墙入,成梁御却之。”
    ③《明神宗实录》卷 21,万历二年正月乙未,第 0569 页。记载:“录中辽河河东、河西、靉阳等处斩获达虏功。总督刘应节、巡抚张学颜、总兵官李成梁等各赏银币有差。”
    ①《明神宗实录》卷 31,万历二年十一月丙子,第 0737 页。记载:“蓟辽总督杨兆奏,总兵李成梁攻剿建州卫酋王杲,斩获甚众。即王杲死生未的,然兵出不过八日之间,功成迨逾十捷之外。王台部落以齿亡而丧胆。环辽诸酋以观衅而寝谋。请叙录文武官员,上命择日宣捷,(祭告)太庙。”
    ② 《明神宗实录》卷 35,万历三年二月癸己,第 0824 页。记载:二月,“总兵李成梁袭酋土蛮营,破之。虏引兵却。……”《明史》卷 237,《李成梁传》,第 6184-6185 页。记载:“三年春,土蛮犯长勇堡,击败之。”
    ③《明神宗实录》卷 45,万历三年十二月庚午,第 1007—1008 页。记载:“虏入平虏堡,副总兵曹簠驰援。斩首十一颗。得马四十余匹。总兵李成梁邀其归路。斩获首级一百九十六颗,马凡三百匹。山东御史刘台以捷闻。上以御史例无报捷,下其事兵部。部覆,报捷原总督事,但总督疏本抚臣,抚臣疏本总兵。今总兵李成梁追虏回营,以积劳呕血,口报不能具文。按臣称战胜之余,亟为善后之图。不失及时讲求之意,以后不得为例,从之。”《明神宗实录》卷 45,万历三年十二月壬午,第 1015 页。记载:“叙辽东大捷功,荫李成梁一子锦衣卫世袭正千户,赏银八十两,纻丝四表里。……”
    ①《明史》卷 237,《李成梁传》,第 6185 页。记载:“明年,黑石炭、大委正营大清堡边外,谋锦、义。成梁率选锋驰二百里,逼其营,攻破之。杀部长四人,获级六十有奇。”
    ②《明史》卷 237,《李成梁传》,第 6185 页。记载:“五年五月,土蛮复入,联营河东,而遣零骑西掠。成梁掩其巢,得利而还。”
    ③《明神宗实录》卷 72,万历六年二月戊申,第 1561—1562 页。记载:“录辽东大捷功,加总兵太子太保左都督李成梁为太保仍兼太子太保。赏银一百两,荫一子世袭本卫指挥使。……是役也,官军迎敌,冒险夜行,出境二百余里,直抵虏营。击贼死伤不下万余,在阵斩获首级四百三十五颗,内有名酋首五颗。夺获马驼营帐夷器等件不啻数万,较昔年王杲之诛,俘斩人数尤多焉。”
    ④《明神宗实录》卷 75,万历六年五月庚申,第 1618 页。记载:“录辽镇斩获功,赏总兵李成梁银八十两,大红纻丝蟒衣一袭,荫一子世袭本卫指挥佥事。”
    ① 印鸾章、李介人修订:《明鉴纲目》卷七,《神宗显皇帝》,北京:北京市中国书店出版,1985 年 3 月第 1 版,第393 页。记载:“纲:封李成梁宁远伯。目:土默特与从父哈斯坦(旧作黑石炭),弟大、小韦征(旧作委政),从弟诺木图(旧作暖土),恭图(旧作拱土),子布延台珠尔(旧作卜吉台周),从子黄台吉,及泰宁部长苏巴尔噶(旧作速巴亥),绰哈(旧作郯花,今并改)等,频入犯。成梁屡击却之,论功世荫,恩赉稠迭。至是(万历六年,1578 年),苏巴尔噶、绰哈纠土默特、黄台吉等,以三万余骑壁辽河,攻东昌堡(《方舆纪要》:堡在海州卫东南。海州卫今奉天海城县是),深入耀州(辽置,今废,故城在海城县西南)成梁遣诸将分屯要害以遏之,而亲提锐卒,出塞二百余里,斩其长九人,余首级八百四十。捷闻,帝告谢郊庙,封成梁宁远伯。(成梁故骁勇悍战,会张居正当国,每奏捷,辄张大其功,遂得封伯。)”《明神宗实录》卷 83,万历七年正月戊辰,第 1751 页。记载:“上以辽东大捷遣英国公张溶等祭告郊庙,御皇极门宣捷。……万历六年正月有劈山之捷,六月有镇静之捷。十二月酋首速把亥乘秋防甫撤,会合土蛮黄台吉等三万余骑,入犯东昌堡,总兵官李成梁率游击秦得倚等击破之,斩酋首九名,并首级八百八十四颗。至是祭告宣捷云。”《明神宗实录》卷 83,万历七年正月庚午,第 1754 页。记载:“叙辽捷大小文武功次。赏李成梁银一百两,蟒衣一袭。……”《明神宗实录》卷 87,万历七年五月丙辰,第 1812 页。记载:“兵部覆御史安九域奏勘海州、东昌等堡捷功。叙李成梁应加封爵,……得旨。依拟,命封李成梁为宁远伯,岁支禄米八百石。辅臣(张)居正言,李成梁屡立战功,忠勇大节为一时诸将之冠,加以显秩,良不为过,况系流爵,非世袭者,因以鼓将士敌忾之气,作人臣任事之忠,亦振兴边事之一机也。谨拟票上请,固有是命。”
    ②《明神宗实录》卷 92,万历七年十月庚子,第 1893 页。记载:“虏酋土蛮等频年窃犯,每遭挫衄。于十月内拥众五万余骑,突犯前屯。总兵李成梁、戚继光,参将杨粟等并力拒斩,虏贼始遁。”/《明神宗实录》卷 95,万历八年正月甲子,第 1919 页。记载:“叙红土城捷,赏李成梁纻丝蟒衣一袭,督臣梁梦龙,抚臣周咏,兵备佥事周于德等各银币有差……。”
    ①《明神宗实录》卷 98,万历八年四月甲申,第 1965 页。记载:“先是,夷酋赵锁罗骨、王兀堂等数遣零骑侵边,复纠众千余从永奠堡入犯。总兵官李成梁兵追击之,斩级七百五十有奇,擒获一百六十名口,且歼其酋首八人,夷其坚巢数处,所获马匹夷器甚多,……”《明神宗实录》卷 98,万历八年四月癸巳,第 1967 页。记载:“叙辽东永奠堡捷功,赏总兵官李成梁纻丝蟒衣一袭,……”《明神宗实录》卷 101,万历八年六月癸卯,第 1996 页。记载:“录辽东红土城及永奠二次功,李成梁世袭伯爵,……”《明神宗实录》卷 102,万历八年七月乙未,第 2018 页。记载:“赐宁远伯李成梁,着以原荫都指挥同知李如松世袭伯爵,以镇辽屡立边功,再有红土城大捷故也。”
    ①《明神宗实录》卷 109,万历九年二月乙卯,第 2100—2101 页。记载:“辽东总兵官李成梁击虏于袄郎兔,败之。时东虏土蛮黑石炭等纠众谋犯广宁,屯住边外,成梁侦知之,于十九日督兵从大宁堡出境,昼夜驰进,离边四百余里,至地名袄郎兔,遇虏迎敌。成梁督前锋精锐奋勇夹击,自辰至未,虏披靡败遁,我师团营回。次日虏复来追袭,官兵回迎奋击,且战且行,二十三日五鼓入境,在阵斩获虏首三百四十三颗,内有名酋首阿亥,恰脱奈等八颗,达马四百三十匹,夷器八百有奇,……”《明神宗实录》卷 110,万历九年三月辛己,第 2111 页。记载:“兵部以辽东大捷请先行赏后勘。上命先赏李成梁大红纻蟒一袭,……”《明神宗实录》卷 116,万历九年九月辛未,第 2189 页。记载:“兵部覆山东巡按于应昌勘过辽东袄郎兔大捷功次,得旨,……总兵李成梁原荫锦衣各升一级,成梁加禄米一百石,……”
    ①《明史》卷 237,《李成梁传》,第 6187 页。记载:“十月,土蛮复连速巴亥等十余万骑攻围广宁,不克,转掠团山堡、盘山驿及十三山驿,攻义州。成梁御却之。”
    ② 明神宗实录》卷 122,万历十年三月丙子,第 2283——2284 页。记载:“虏酋速把亥寇义州,总兵李成梁击斩之,俘获百余人。兵部言官军奋勇,名王就歼,从来摧锋血战,犹是击其归路,未有堂堂迎敌,殊死陷坚,剪除祸本如此举者。上喜,命宣捷祭告如常仪。”《明神宗实录》卷 125,万历十年六月丁酉,第 2329 页。记载:“赐宁远伯李成梁第,赏银一百两,大红纻丝蟒衣一袭,荫一子锦衣卫世袭指挥使……”
    ③《明神宗实录》卷 130,万历十年十一月己未,第 2419—2420 页。记载:“叙辽左、岭南功,先赏总兵李成梁、黄应甲等,总督吴兑、陈瑞等各银币有差。发马价银六千两犒赏出边官军,其余应叙功,敕巡按御史速勘以闻。”
    ①《明神宗实录》卷 133,万历十一年二月壬子,第 2491—2492 页。记载:“建州逆杲子阿台,复诱虏酋阿海等,从静远、榆林入寇,总兵李成梁督兵破之,二酋就戮,荡扫巢穴,斩获者二千三百有奇,督臣周咏以捷闻。”《明神宗实录》卷 134,万历十一年闰二月辛酉,第 2496 页。记载:“以辽东沈阳之捷,赏总兵李成梁银一百两,大红蟒衣一袭,彩段(缎)四表里。……”《明神宗实录》卷 138,万历十一年六月庚申,第 2574 页。记载:“录万历十年曹子谷克平阿台城捷功,及十一年克剿阿台阿海城寨捷功,李成梁岁加禄米一百石,荫一子本卫指挥佥事,世袭。”
    ②《明神宗实录》卷 144,万历十一年十二月乙亥,第 2694 页。记载:“辽东逞、仰二奴并西虏入犯,砍伤备御霍九皋,抚臣李松、镇臣李成梁伏兵歼之,二奴授首,共斩获一千五百有奇。……”《明神宗实录》卷 145,万历十二年正月癸卯,第 2707—2708 页。记载:“叙辽东大捷功……万历十一年十二月初一日,逆虏逞、仰二奴纠借大虏,指以仇杀猛骨孛罗为名。实欲犯抢开原、辽沈。抚臣宣谕不从,因潜兵四起,当阵斩获仰加奴、逞加奴等首级共三百一十一颗及外应李总兵伏兵斩获塞土屯贼首级一千二百五十二颗,并获马匹夷器衣甲等物无算。……上奇其功,诏岁加李成梁禄米二百石,先荫本卫指挥佥事改锦衣卫。升二级世袭,赏银一百两,大红纻丝蟒衣一袭,彩缎六表里……。”
    ①《明史》卷 237,《李成梁传》,第 6188 页。记载:“方成梁之出塞也,炒花等以数万骑入蒲河及大宁堡。将士防御六日,始出塞。”
    ②《明神宗实录》卷 148,万历十二年四月癸亥,记载:“蓟辽总督张佳胤奏,狡虏屡次犯边,追斩首级一百三十余颗,相应遵例祭告宣捷。部覆报可。”
    ③《明神宗实录》卷 159,万历十三年三月己丑,第 2922—2923 页。记载:“巡抚辽东兵部侍郎李松,总兵官宁远伯李成梁帅师大破虏于边外。斩首八百余级,获其马五百余匹,甲仗(杖)称是。先是,二月虏入犯沈阳,盘据近边不散,声犯开(原)、铁(岭)。抚镇知贼必复逞,集兵以备之。以参政任天祚、副使王缄监军,十一日壬午师次河东,甲申次虎皮驿,降夷来言,(把)兔儿、花大、抄花等同西虏以儿邓,将以五月犯广宁及关门东西。于是,抚镇议曰,贼有谋矣,不如乘此兵力出剿之。乃遣游击韩元功缚浮桥于丁字泊。戊子济师,宁远伯分兵马叠阵,一字阵,冲砍,二字阵,继进夹击。明日战于打大,边外地也。离边墙一百五十里,我师奋击,虏众摧败,以大捷闻。”《明神宗实录》卷 161,万历十三年五月丙子,第 2944—2945 页。记载:“录辽东沈阳战功,加宁远伯李成梁岁禄一百石,升其子锦衣卫指挥使如桢都指挥使,世袭,赏银一百两。大红纻丝蟒衣一袭,彩缎六(匹),有副。……成梁不听,解任,赐之玺书。”《明神宗实录》卷 166,万历十三年闰九月乙卯,第 3014 页。记载:“以阅视叙劳,……加宁远伯李成梁岁禄五十石。其余将吏升赏有差。”
    ①《明神宗实录》卷 169,万历十三年十二月辛已,第 3056 页。记载:“先是,闰九月虏犯蒲、沈,杀中军张良栋、把总张治。虏势甚张,宁远伯李成梁以兵径捣西巢。虏乃引去。事闻,以该镇督抚等官出奇却虏,赉李成梁、张佳胤、顾养谦等银币有差。……”
    ②《明神宗实录》卷 173,万历十四年四月癸未,第 3181—3182 页。记载:“兵部覆总督蓟辽左侍郎王一鄂题称,东虏一克灰正等带领达子三万余骑,约候土蛮聚兵挟赏。总兵官李成梁统领官兵奋勇夹击,在阵前斩获首级九百二颗,内斩贼首虎儿处把秃等二十四颗,大获全胜。宜遵例择日祭告宣捷。(上)从之。”《明神宗实录》卷 174,万历十四年五月乙己,第 3193 页。记载:“以辽东捷叙功李成梁荫本卫男,升三级,还赏银一百两,大红纻丝蟒衣一袭,彩缎四表里。”
    ①《明神宗实录》卷 186,万历十五年五月癸巳,第 3474 页。记载:“赏总兵李成梁、顾养谦等银币不一,以斩获东西虏入犯有功也。”
    ②《明神宗实录》卷 197,万历十六年四月庚申,第 3710 页。记载:“兵科给事中张希皋奏辽左猛骨那林之剿。顷报,破其寨栅者,斩首五百余级,二酋乞和,歹商效顺中国,可谓张挞伐之威,寒氈裘之胆矣?薄睹魃褡谑德肌肪?197,万历十六年四月壬申,第 3724 页。记载:“蓟镇总督张国彦上开原剿抚功次下兵部议。”《明神宗实录》卷 198,万历十六年五月癸巳,第 3731 页。记载:“兵部题,叙辽东抚镇将领功次,李成梁岁加禄米五十石,……”
    ①《明神宗实录》卷 209,万历十七年(1589)三月己巳,第 3925 页。记载:“虏入义州仅二三十骑,掠井家沟而出。次日复入太平堡。把总朱永寿、指挥潘应商率百骑追之,去堡稍远,永寿欲还,应商不可。至贾家庄,遇虏骑二百余,将士死战。复有虏骑四五百从西北来攻之。官兵大败。永寿等歼焉。辽东巡抚顾养谦以闻。又追叙正月中,李如柏出塞事。斩虏四十一级为功。养谦多历兵事,人称其才。乃能借事饰败,善归功。边吏如此。”
    ② 明神宗实录》卷 215,万历十七年九月己未,第 4030 页。记载:“东虏脑毛大纠合西虏白洪大入辽东平虏堡,总兵李成梁遣兵逐之。备御李有年手刃数虏,虏以骁骑围有年磔杀之。把总冯文升赴救被创亦毙,转战良久。虏小却,遂班师。获二十四级,丁夷失亡者百三十余人矣。次日虏亦徙去,吴大绩等遇之于镇边堡,报斩首三十五级。虏遂犯沈阳及蒲河,皆有所杀掠,又分数千骑入榆林堡,凡七日而出境,督抚按臣后先以闻,所报不无小异,后李琯疏言,属夷长昂入寇,李成梁之兵殁于阵者八百人,边吏匿不报。”
    ③《明神宗实录》卷 222,万历十八年四月丁丑,第 4134—4135 页。记载:“宣辽东捷,先是东虏土蛮男卜言台周等会同西虏叉汉塔塔儿纠众入犯。总兵官李成梁等领兵斩首二百八十四颗。……”《明神宗实录》卷 222,万历十八年四月丁丑,第 4135 页。记载:“论辽东剿虏功,加李成梁岁禄五十石。原荫男李如桢本卫佥书。……”
    ①(明)彭孙贻:《山中闻见录》卷七,《李成梁传》,第 113 页。
    ②《明史》卷 237,《李成梁传》,第 6187 页。
    ①(清)庄廷鑨:《明史钞略》,《李成梁传》,《续修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年版,第 323 册,史部别史类,第 789 页。
    ②《孟子集注》卷五,《滕文公上》,(宋)朱熹注:《四书章句集注》,上海:上海书店影印出版,1987 年 1 月第 1 版,第 63 页。
    ③《明神宗实录》卷 45,万历三年(1575)十二月辛未,第 1008 页。
    ④《明神宗实录》卷 45,万历三年(1575)十二月庚午,第 1008 页。
    ⑤ 李泽棉校订:《李氏谱系》,第 15 页。
    ⑥(明)方孔照:《全边略记》卷十,《辽东略》,潘喆、李鸿彬、孙方明编:《清入关前史料选辑》第 1 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4 年版,第 224 页。
    ①《明神宗实录》卷 141,万历十一年(1583)九月己亥,第 2633 页。
    ②《明神宗实录》卷 31,万历二年(1574)十一月辛未,第 0735 页。
    ③《明神宗实录》卷 169,万历十三年(1585)十二月己丑,第 3060—3061 页。
    ④《明神宗实录》卷 197,万历十六年(1588)四月丙辰,第 3706—3707 页。
    ⑤《明神宗实录》卷 239,万历十九年(1591)八月癸巳,第 4425 页。
    ①《明史》卷 238,《李成梁传》,第 6191 页。
    ②《明史》卷 238,《李成梁传》,第 6191 页。
    ③《明史》卷 238,《李成梁传》,第 6195 页。
    ④《明史》卷 238,《李成梁传》,第 6191—6198 页。
    ⑤《明史》卷 238,《李成梁传》,第 6196 页。
    ⑥《明史》卷 238,《李成梁传》,第 6197 页。
    ⑦《明史》卷 238,《李成梁传》,第 6198 页。
    ①(明)苕上愚公:《东夷考略·东事答问》,潘喆、李鸿彬、孙方明编:《清入关前史料选辑》第 1 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4 年版,第 87 页。
    ②《明神宗实录》卷 31,万历二年(1574)十一月壬午,第 0738—0739 页。
    ③《明神宗实录》卷 45,万历三年(1575)十二月辛未,第 1008 页。
    ④《明神宗实录》卷 87,万历七年(1579)五月丙辰,第 1812 页。
    ⑤ 印鸾章、李介人修订:《明鉴纲目》卷七,《神宗显皇帝》,长沙:岳麓书社 1987 年版,第 399 页。
    ①《明史》卷 213,《张居正传》,第 5646 页。
    ②《明神宗实录》卷 153,万历十二年(1584)九月庚辰,第 2832 页。
    ③《明神宗实录》卷 192,万历十五年(1587)十一月甲寅,第 3619——3621 页。
    ④ 钱一本:《万历邸钞》,万历十九年(1591)辛卯卷,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出版,1991 年 5 月第 1 版,第 561页。
    ①《明神宗实录》卷 401,万历三十二年(1604)闰九月丙午,第 7518—7519 页。
    ②《明史》卷 222,《张学颜传》,第 5854 页。
    ③《明史》卷 222,《张学颜传》,第 5857 页。
    ④《明神宗实录》卷 141,万历十一年(1583)九月己亥,第 2633 页。
    ①《明神宗实录》卷 142,万历十一年(1583)十月庚戌,第 2639—2640 页。
    ②《明神宗实录》卷 37,万历三年(1575)四月丙戌,第 0874 页。
    ③ 印鸾章、李介人修订:《明鉴纲目》卷七,《神宗显皇帝》,第 397 页。
    ④《明神宗实录》卷 92,万历七年(1579)十月庚子,第 1893 页。
    ⑤《明史》卷 238,《李成梁传》,第 6186 页。
    ①《明史》卷 238,《李成梁传》,第 6184 页。
    ②《明神宗实录》卷 280,万历二十二年(1594)十二月丙午,第 5169 页。
    ③《明史》卷 238,《李成梁传》,第 6191 页。
    ④《明神宗实录》卷 12,万历元年(1573)四月丙寅,第 0399 页。
    ⑤《明史》卷 238,《李成梁传》,第 6189 页。
    ⑥(明)陈子龙等:《明经世文编》卷 422,李化龙:《摘陈辽左紧急事宜疏》,《李襄毅公抚辽奏稿》,第 4593—4597页。
    ⑦《明史》卷 238,《李成梁传》,第 6196 页。
    ⑧(明)夏允彝:《幸存录》卷上,(清)留云居士辑:《明季稗史初编》卷十五,上海书店影印出版,1988 年 11 月第1 版。黄云眉:《明史考证》(第六册),中华书局 1985 年 12 月版,第 1899 页。
    ①《明史》卷 238,《李成梁传》,第 6196 页。
    ②《明神宗实录》卷 357,万历二十九年(1601)三月壬戌,第 6676 页。
    ③《明史》卷 238,《李成梁传》,第 6190 页。
    ④《明神宗实录》卷 58,万历五年正月丙辰,第 1343——1345 页。
    ⑤《明史》卷 238,《李成梁传》,第 6184 页。
    ①《明神宗实录》卷 379,万历三十年(1602)十二月辛卯,第 7132—7134 页。
    ②(明)瞿九思:《万历武功录》卷 11,《东三边四十四·王杲列传》,潘喆、李鸿彬、孙方明编:《清入关前史料选辑》第 1 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4 年版,第 37 页。
    ③《万历武功录》卷 11,《东三边三十五·王兀堂、赵锁罗骨列传》,第 31 页。
    
    ①(明)陈子龙等:《明经世文编》卷 428,侯先春:《安边二十四议疏》,北京:中华书局,1962 年 6 月版,第 4674-4693。
    ②《明穆宗实录》卷 56,隆庆五年(1571)四月丙辰,第 1391—1392 页。
    ③(明)申时行:《明会典》(万历)卷 132,兵部 15,镇戍 7,各镇通例,北京:中华书局,1989 年 10 月版,第 678页。
    ④《明神宗实录》卷 572,万历四十六年(1618)七月丁酉,第 10800 页。
    ⑤(明)张居正:《张文忠公全集》,书牍八,《答阅边郜文川言战守功阀》,第 356 页。
    ①《明史》卷 222,《张学颜传》,第 5855 页。
    ② 印鸾章、李介人修订:《明鉴(纲目)》卷七,《神宗显皇帝》,北京:北京市中国书店出版,1985 年 3 月第 1 版,第 385—386 页。
    ③《明神宗实录》卷 7,隆庆六年(1572)十一月己酉,第 0272 页。
    ①《明神宗实录》卷 7,隆庆六年(1572)十一月己酉,第 0272 页。
    ②《明神宗实录》卷 61,万历五年(1577)四月丙子,第 1387—1388 页。
    ③《明史》卷 238,《李成梁传》,第 6185 页。
    ④《明史》卷 238,《李成梁传》,第 6189 页。
    ⑤《明太祖实录》卷 103,洪武九年(1376)正月癸未,第 1739 页。
    ⑥《明神宗实录》卷 37,万历三年(1575)四月丙戌,第 0874 页。
    ①《明神宗实录》卷 9,万历元年(1573)正月己丑,第 0319 页。
    ②《明神宗实录》卷 15,万历元年(1573)七月丙申,第 0461—0462 页。
    ③(清)王一元:《辽左见闻录》(手抄本,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图书馆藏书),第 2 页。
    ④ 赵天乙(《辽沈晚报》记者):《明朝名将李成梁陈列馆落成再现塞外金戈铁马》, http://www.neu.com.cn2003-12-18 07:17:41 东北新闻网。
    ①《明神宗实录》卷 43,万历三年(1575)十月庚午,第 0965—0966 页。
    ②(清)张廷玉:《明史》卷 238,《李成梁传》,中华书局 1974 年版,第 6186 页。
    ③(明)瞿九思:《万历武功录》卷 11,《东三边四十四·王杲列传》,第 37 页。
    ④《万历武功录》卷 11,《东三边四十四·王杲列传》,第 37 页。
    ⑤(明)方孔炤:《全边略记》,潘喆、李鸿彬、孙方明编:《清入关前史料选辑》第一辑,第 223-224 页。
    ①(明)彭孙贻:《山中闻见录》,卷七,二列传,李成梁传,潘喆、李鸿彬、孙方明编:《清入关前史料选辑》(第三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年 6 月版,第 114 页。
    ②(明)瞿九思:《万历武功录》卷 11,《东三边三十五·王兀堂、赵锁罗骨列传》,第 30-31 页。
    ③《明史》卷 238,《李成梁传》,第 6188 页。
    ④《明神宗实录》卷 159,万历十三年(1585)三月己丑,第 2922—2923 页。
    ① 苕上愚公(茅瑞征):《东夷考略·东事答问》,潘喆、李鸿彬、孙方明编:《清入关前史料选辑》第一辑,第 86 页。
    ②(明)瞿九思:《万历武功录》卷 12,《速把亥传》,万历元年十一月条,《四库禁毁书丛刊》史部,第 36 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年版,第 36——214 页。
    ③(明)瞿九思:《万历武功录》卷 10,《堵刺儿列传》,万历三年春条,第 36——179 页。
    ④《明穆宗实录》卷 36,隆庆三年(1569)八月庚申,第 0922 页。
    ①《明史》卷 238,《李成梁传》,第 6184 页。
    ②《明史》卷 238,《李成梁传》,第 6184-6185 页。
    ③《明神宗实录》卷 49,万历四年(1576)四月辛未,第 1129 页。
    ④《明史》卷 238,《李成梁传》,第 6189 页。
    ①《明史》卷 238,《李成梁传》,第 6184 页。
    ②《明史》卷 238,《李成梁传》,第 6187 页。
    ③ 吴九龙主编:《孙子校注》,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出版,1991 年 6 月第 3 版,第 8 页。
    ①《明史》卷 238,《李成梁传》,第 6191 页。
    ②《明史》卷 238,《李成梁传》,第 6191 页。
    ③《明孝宗实录》卷 196,弘治十六年二月庚戍,第 3616——3617 页。
    ④ 黄云眉:《明史考证》(第六册),北京:中华书局,1985 年 12 月版,第 1899 页。
    ① 中国历史大辞典·明史卷编纂委员会编:《中国历史大辞典·明史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5 年 12 月第 1版,第 11 页。
    ②《明世宗实录》卷 370,嘉靖三十年(1551)二月甲戌,第 6613—6614 页。
    ①《明世宗实录》卷 322,嘉靖二十六年(1547)四月己酉,第 5983 页。
    ②《明世宗实录》卷 371,嘉靖三十年(1551)三月壬辰,第 6623—6624 页。
    ③《明穆宗实录》卷 51,隆庆四年(1570)十一月丁丑,第 1276—1277 页。
    ④《明穆宗实录》卷 54,隆庆五(1571)年二月庚子,第 1332—1333 页。
    ① 印鸾章、李介人修订:《明鉴纲目》卷六,《穆宗庄皇帝》,北京:北京市中国书店出版,1985 年 3 月第 1 版,第379 页。
    ②《明穆宗实录》卷 60,隆庆五年(1571)八月乙卯,第 1470—1471 页。
    ③《明神宗实录》卷 318,万历二十六年(1598)正月己亥,第 5921 页。
    ④《明神宗实录》卷 3,隆庆六年(1572)七月乙酉,第 0067—0068 页。
    ⑤《明神宗实录》卷 46,万历四年(1576)正月丁未,第 1030—1032 页。
    ①《明史》卷 238,《李成梁传》,第 6186 页。
    ②《明史》卷 238,《李成梁传》,第 6186 页。
    ③《明史》卷 238,《李成梁传》,第 6189 页。
    ④《明史》卷 238,《李成梁传》,第 6187 页。
    ⑤《明世宗实录》卷 491,嘉靖三十九年(1560)十二月癸己第 8165—8166 页。
    ⑥《明世宗实录》卷 535,嘉靖四十三年(1564)六月己卯,第 8687—8688 页。
    ⑦《明神宗实录》卷 408,万历三十三年(1605)四月己酉,第 7606—7607 页。
    ①《明经世文编》卷 428,侯给谏奏疏一,侯先春:《安边二十四议疏》之曰核功罪,第 4674—4693 页。
    ②《明神宗实录》卷 5,隆庆六年(1572)九月戊子,第 0191—0192 页。
    ③《明神宗实录》卷 40,万历三年(1575)七月甲子,第 0927 页。
    ④《明神宗实录》卷 41,万历三年(1575)八月辛未,第 0929 页。
    ⑤《明神宗实录》卷 46,万历四年(1576)正月丁未,第 1030—1032 页。
    ①《明史》卷 238,《李成梁传》,第 6184 页。
    ②《明史》卷 238,《李成梁传》,第 6186 页。
    ③《明史》卷 238,《李成梁传》,第 6187 页。
    ④《明史》卷 238,《李成梁传》,第 6188 页。
    ①(宋)朱熹撰、徐德明校点:《四书章句集注》,《孟子》卷 5,《滕文公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年版,第 230 页。
    ②(宋)朱熹撰、徐德明校点:《四书章句集注》,《论语》卷 8,《季氏篇第十六》,第 49 页。
    ③(宋)朱熹撰、徐德明校点:《四书章句集注》,《孟子》卷 5,《滕文公上》,第 230 页。
     ①《明太祖实录》卷 21,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 年版,第 0295 页。(明)高岱撰、孙正容、单锦珩点校:《鸿猷录》五,《北伐中原》,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年 12 月第 1 版,第 87——88 页。
    ①(明)李东阳、申时行等:《明会典》(万历朝重修本)卷 107,《礼部六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89 年版,第 579页。
    ②《明神宗实录》卷 222,万历十八年四月庚子,第 4146 页。
    ③ 潘喆、李鸿彬、孙方明:《清入关前史料选辑》(一),苕上愚公:《东夷考略》,《建州篇》,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4 年版,第 62 页。
    ④(明)张居正:《张文忠公全集》卷 46,奏疏一,《陈六事疏·计开》,(王云五主编万有文库本第一册)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 年版,第 7 页。
    ⑤《张文忠公全集》卷 46,书牍三,《答吴环洲策黄酋》,第 264 页。
    ⑥《张文忠公全集》卷 46,书牍四,《答刘总督》,第 280 页。
    ⑦《张文忠公全集》卷 46,书牍八,《答吴环洲》,第 363 页。
    ⑧ 潘喆、李鸿彬、孙方明:《清入关前史料选辑》(一),瞿九思:《万历武功录》卷 11,《王兀堂·赵锁罗骨列传》,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4 年版,第 32 页。
    ⑨ 张鼐:《辽夷略》,《辽夷略叙言》,第 90 页。
    ① 程开祜:《东夷奴儿哈赤考》,第 106 页。
    ② 陈继儒《建州考》,第 134 页。
    ③ 陈继儒《建州考》,第 133 页。
    ④ 傅国:《辽广实录》卷上,第 138 页。
    ⑤(明)李东阳、申时行等:《明会典》(万历)卷 129,北京:中华书局,1989 年版,第 14 页。
    ⑥ 瞿九思:《万历武功录》卷 11,《王兀堂·赵锁罗骨列传》,第 29 页。
    ⑦《明世宗实录》卷 316,嘉靖二十五年十月戊戌,第 5097 页。
    ⑧ 瞿九思:《万历武功录》卷 11,《王杲列传》,第 38 页。
    ① 瞿九思:《万历武功录》卷 11,《王杲列传》,第 35——36 页。
    ②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卷 115,引自杨旸:《明代辽东都司》,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8 年 12 月第 1 版,第 138 页。
    ③《明世宗实录》卷 536,嘉靖四十三年七月戊申,第 8695 页。
    ④ 张鼐:《辽夷略》,《辽夷略叙言》,第 90 页。
    ⑤ 张鼐:《辽夷略》,第 93 页。
    ⑥ 张鼐:《辽夷略》,《辽夷略叙言》,第 91 页。
    ⑦ 陈继儒《建州考》,第 134 页。
    ⑧ 苕上愚公:《东夷考略》,《建州篇》,第 69 页。
    ⑨《明神宗实录》卷 572,万历四十六年七月丁酉,第 10800 页。
    ⑩《明神宗实录》卷 531,万历四十三年四月丙申,第 10003 页。 11 苕上愚公:《东夷考略》,《建州篇》,第 64 页。
    ① 潘喆、李鸿彬、孙方明:《清入关前史料选辑》(一),《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卷 2,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 322 页。
    ② 苕上愚公:《东夷考略》,《建州篇》,第 62——63 页。
    ③ 瞿九思:《万历武功录》卷 11,《王杲列传》,第 37 页。
    ④ 方孔炤:《全边略记》卷 10,《辽东略》,第 224 页。
    ⑤(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补遗》卷 1,《辽左兵端》,北京:中华书局,1977 年 2 月第 1 版,第 1412 页。
    ⑥ 李澍田主编、刁书仁点校:《先清史料》,(明)王在晋:《三朝辽事实录》卷 1,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 年版,第 17 页。
    ⑦《抚顺县志略》卷 22,乾隆帝:《太祖皇帝大破明师于萨尔浒山之战事文》,清宣统三年(1911)石刻本。此记事碑现保存在沈阳故宫内。
    
    ①(明)黄道周辑:《博物典汇》卷 20,《四夷附奴酋》,《续修四库全书》影印上海图书馆藏明崇祯刻本,第 1246 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年版,第 15 页。
    ② 李澍田主编、刁书仁点校:《先清史料》,(明)彭孙贻:《山中闻见录》卷 1,《建州》,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年版,第 1 页。
    ①《明神宗实录》卷 35,万历三年(1575)二月已丑,第 0822—0823 页。
    ②《明神宗实录》卷 192,万历十五年(1587)十一月甲寅,第 3619—3621 页。
    ③《明神宗实录》卷 192,万历十五年(1587)十一月甲寅,第 3619—3621 页。
    ④《明世宗实录》卷 528,嘉靖四十二年(1563)十二月壬戌,第 8619—8620 页。
    ⑤《明穆宗实录》卷 64,隆庆五年(1571)十二月辛丑,第 1537 页。
    ①《明穆宗实录》卷 4,隆庆元年(1567)二月辛卯,第 0102 页。
    ②《明神宗实录》卷 46,万历四年(1576)正月丁未,第 1030—1031 页。
    ③《明穆宗实录》卷 11,隆庆元年(1567)八月庚子,第 0309—0311 页。
    ④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卷 115,引自杨旸:《明代辽东都司》,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8 年 12 月第 1 版,第 138 页。
    ①《明神宗实录》卷 366,万历二十九年(1601)十二月辛未,第 6847—6849 页。
    ②《明世宗实录》卷 507,嘉靖四十一年(1562)三月已亥,第 8366 页。
    ③《明神宗实录》卷 581,万历四十七年(1619)四月戊寅,第 11052 页。
    ④《明世宗实录》卷 491,嘉靖三十九年(1560)十二月癸己,第 8165—8166 页。
    ⑤《明世宗实录》卷 370,嘉靖三十年(1551)二月甲戌,第 6613——6614 页。
    ①《明世宗实录》卷 273,嘉靖二十二年(1543)四月乙酉,第 5363 页。
    ②《明世宗实录》卷 276,嘉靖二十二年(1543)七月辛酉,第 5409 页。
    ③《明史》卷 238,《李成梁传》,第 6189 页。
    ④《明神宗实录》卷 192,万历十五年(1587)十一月甲寅,第 3619—3621 页。
    ①《明世宗实录》卷 521,嘉靖四十二年(1563)五月戊寅,第 8527 页。
    ①《明神宗实录》卷 460,万历三十七年七月丁亥,第 8682 页。
    ②《明神宗实录》卷 444,万历三十六年三月丁酉,第 8430 页。
    ③《明神宗实录》卷 444,万历三十六年三月丁酉,第 8431 页。
    ①《明神宗实录》卷 215,万历十七年九月辛亥,第 4025 页。
    ② 陈继儒《建州考》,第 132 页。
    ③《明神宗实录》卷 467,万历三十八年二月戊午,第 8804 页。
    ①《明神宗实录》卷 484,万历三十九年六月丁亥,第 9121——9122 页。
    ② 罗树杰、徐杰舜:《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教程》,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年版,第 111 页。
    ③《明史》卷 238,《李成梁传》,第 6190 页。
    ④《明神宗实录》卷 242,万历十九年(1591)十一月庚辰,第 4519 页。
    ⑤《明史》卷 238,《李成梁传》,第 6190 页。
    ①《明史》卷 238,《李成梁传》,第 6190 页。
    ② 黄云眉:《明史考证》,第六册,中华书局 1985 年 12 月版,第 1897 页。
    ①《明神宗实录》卷 215,万历十七年(1589)九月己未,第 4030 也。
    ②《明神宗实录》卷 45,万历三年(1575)十二月辛未,第 1008 页。
    ③《明史》卷 238,《李成梁传》,第 6189-6190 页。
    ④《明神宗实录》卷 223,万历十八年(1590)五月辛亥,第 4152 页。
    ⑤《明神宗实录》卷 223,万历十八年(1590)五月甲子,第 4156 页。
    ⑥《明神宗实录》卷 235,万历十九年(1591)四月庚申,第 4370 页。
    ①《明神宗实录》卷 238,万历十九年(1591)七月癸酉,第 4409—4410 页。
    ② 钱一本:《万历邸抄》,万历十九年七月条。第 556——560 页。
    ③ 钱一本:《万历邸抄》,万历十九年七月条。第 567——568 页。
    ④ 钱一本:《万历邸抄》,万历二十年壬辰卷夏四月条。
    ①《万历邸抄》,万历十一年三月条。第 161——162 页。
    ②《孟子·滕文公上》,第 63 页。
    ③《明神宗实录》卷 232,万历十九年(1591)二月乙酉,第 4299 页。
    ④《明神宗实录》卷 236,万历十九年(1591)五月壬申,第 4376 页。
    ⑤(清)庄廷鑨:《明史抄略》,《李成梁传》,《续修四库全书》,第 323 册,史部别史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 786 页。
    ⑥《明史》卷 238,《李成梁传》,第 6190 页。
    ⑦ 钱一本:《万历邸钞》万历十九年(1591)辛卯卷七月条。第 569 页。
    ⑧ 钱一本:《万历邸钞》万历十九年(1591)辛卯卷七月条。第 561 页。
    ①《国榷》卷 83,万历四十六年五月庚寅,第 5118 页。
    ②(明)夏允彝:《幸存录》,《辽事杂志》。黄云眉:《明史考证》(第六册),中华书局 1985 年 12 月版,第 1899 页。《国榷》卷 83,万历四十六年五月庚寅,第 5118 页。
    ③(明)陈子龙等:《明经世文编》卷 428,《侯给谏奏疏一》,侯先春:《安边二十四议疏》之禁游食,第 4674—4693页。
    ④《明神宗实录》卷 238,万历十九年(1591)七月癸酉,第 4409—4410 页。谈迁:《国榷》卷 75,神宗万历十九年七月癸酉条。
    ⑤《明史》卷 238,《李成梁传》,第 6190 页。
    ⑥(明)吕毖辑:《明朝小史》卷 2,《诛戮官员》,《四库禁毁书丛刊》,第 19 册,史部,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 年6 月版,第 496—497 页。
    ⑦ 吴思:《隐蔽的秩序——拆解历史弈局》,海口:海南出版社,2004 年 4 月版,第 202 页。
    ①(明)刘基:《郁离子》卷上,《自讳自矜》,明清笔记丛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年 11 月第 1 版,第 28页。
    ②《明史》卷 238,《李成梁传》,第 6190 页。
    ③《明神宗实录》卷 238,万历十九年(1591)七月癸酉,第 4409—4410 页。
    ④《明史》卷 238,《李成梁传》,第 6190 页。
    ① 朝鲜《李朝实录》,宣祖(修正实录)卷 8,27 年 4 月,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吴晗辑:《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第五册,北京:中华书局,1980 年版,第 1998 页。
    ② 曹操:《步出夏门行·龟虽寿》,林庚、冯沅君主编:《中国历代诗歌选》上编(一),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 1 月版,第 138 页。
    ③(明)彭孙贻:《山中闻见录》卷 1,建州,潘喆、李鸿彬、孙方明:《清入关前史料选辑》(第三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年 6 月第 1 版,第 3 页。
    ④《明神宗实录》卷 580,万历四十七年三月戊申,第 11019 页。
    ①(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 5,内监,内官勘狱条,台北:伟文图书出版社,1976 年 9 月版,第 1 册,第 406页。
    ①《明神宗实录》卷 249,万历二十年(1592)六月己丑,第 4630—4631 页。
    ② 吴晗辑:《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第 4 册,中华书局,1980 年出版,第 1567 页。
    ③《明史》卷 238,《李成梁传》,第 6193 页。
    ④《李朝宣祖实录》卷 23。《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第 1651 页。
    ⑤《明史》卷 238,《李成梁传》,第 6193—6194 页。
    ①(明)宋应昌:《经略复国要编》卷 7,《叙恢复平壤开城战功疏》(初四日),中华文史丛书,台北:台湾华文书局,1968 年 5 月初版,地 571 页。
    ②(明)宋应昌:《经略复国要编》卷 7,《叙恢复平壤开城战功疏》(初四日),第 568—569 页。
    ③《明史》卷 238,《李成梁传》,第 6194 页。
    ④(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下),补遗,卷 3,家丁,中华书局,1959 年 2 月版,第 871 页。
    ⑤《明史》卷 238,《李成梁传》,第 6198 页。
    
    ①《宣庙中兴志》卷下,引自杨旸:《明代东北史纲》,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93 年 1 月初版,第 318 页。
    ②《明史》卷 247,《邓子龙传》,第 6412 页。
    ③《宣庙中兴志》卷下,杨旸:《明代东北史纲》,第 318 页。
    ④《宣庙中兴志》卷下,杨旸:《明代东北史纲》,第 318 页。
    ⑤ 吴晗辑:《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第 4 册,第 1572 页。
    ⑥ 吴晗辑:《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第 1858 页。
    ⑦《明神宗实录》卷 323,万历二十六年(1598)六月丁巳,第 5995—5996 页。
    ⑧ 吴晗辑:《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第 2388 页。
    ① 吴晗辑:《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第 1858 页。
    ②《明神宗实录》卷 316,万历二十五年(1597)十一月壬寅,第 5897—5898 页。
    ③《明神宗实录》卷 320,万历二十六年三月戊申,第 5958 页。
    ④ 吴晗辑:《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第 2598 页。
    ⑤(明)陈子龙等:《明经世文编》卷 451,《周中丞疏》,周孔教:《东封误国亟赐议处疏》,第 6 册,第 4956 页。
    ⑥ 吴晗辑:《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第 2567 页。
    ⑦ 吴晗辑:《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第 2647 页。
    ⑧《明史》卷 320,《外国一·朝鲜》,第 8299 页。另据《万历疏钞》卷 25,财计类,王德完说:“……朝鲜用兵首尾七年,约费饷银五百八十二万二千余两。又地亩米豆援兵等饷,约费银二百余万两。”实际上朝鲜之役,明朝政府至少费银七百八十二万二千两。
    ⑨ 清高宗敕撰:《御选明臣奏议》,卷 31,赵南星:《陈天下四大害疏》,(万历十八年),中华文史丛书,台北:台湾华文书局,1968 年 4 月初版,第 1699 页。
    ①《明神宗实录》,卷 156,万历十二年(1584)十二月辛酉,第 2884 页。
    ②《明神宗实录》,卷 156,万历十二年(1584)十二月辛酉,第 2886 页。
    ③(明)焦竑:《焦氏澹园集》,卷 5,《国计议》,《续修四库全书》,第 1364 册,集部别集类,第 57 页。
    ④(清)夏燮:《明通鉴》,卷 69,万历十八年(1590)夏六月乙酉,《续修四库全书》,第 366 册,第 140—141 页。
     ①《明史》卷 238,《李成梁传》,第 6191 页。
    ①《明神宗实录》卷 242,万历十九年(1591)十一月壬午,第 4521 页。
    ②《明神宗实录》卷 269,万历二十二年(1594)正月丁未,第 5007 页。
    ③《明神宗实录》卷 267,万历二十一年(1593)闰十一月戊子,第 4966 页。
    ④《明神宗实录》卷 273,万历二十二年(1594)五月巳亥,第 5066 页。
    ⑤《明神宗实录》卷 273,万历二十二年(1594)五月壬寅,第 5068 页。
    ⑥《明神宗实录》卷 303,万历二十四年(1596)十月己卯,第 5691 页。
    ⑦《明神宗实录》卷 303,万历二十四年(1596)十月癸未,第 5693 页。
    ⑧《明神宗实录》卷 317,万历二十五年(1597)十二月乙丑,第 5905 页。
    ⑨《明神宗实录》卷 318,万历二十六年(1598)正月乙未,第 5914—5915 页。
    ⑩《明神宗实录》卷 321,万历二十六年(1598)四月丁卯,第 5969 页。
    11《明神宗实录》卷 321,万历二十六年(1598)四月丁卯,第 5969 页。
    12《明神宗实录》卷 321,万历二十六年(1598)四月辛未,第 5970 页。
    13《明神宗实录》卷 321,万历二十六年(1598)四月甲戌,第 5973 页。
    14《明神宗实录》卷 331,万历二十七年(1599)二月庚申,第 6120—6121 页。
    15《明神宗实录》卷 339,万历二十七年(1599)九月己巳,第 6302 页。
    16《明神宗实录》卷 348,万历二十八年(1600)六月壬辰,第 6506—6507 页。
    ①《明神宗实录》卷 348,万历二十八年(1600)六月辛丑,第 6513—6514 页。
    ②《明神宗实录》卷 348,万历二十八年(1600)六月己亥,第 6512 页。
    ③《明神宗实录》卷 349,万历二十八年(1600)七月乙巳,第 6521 页。
    ④《明神宗实录》卷 349,万历二十八年(1600)七月丁未,第 6524 页。
    ⑤《明神宗实录》卷 349,万历二十八年(1600)七月戊申,第 6525 页。
    ⑥《明神宗实录》卷 349,万历二十八年(1600)七月戊申,第 6525 页。
    ⑦《明神宗实录》卷 356,万历二十九年(1601)二月丙申,第 6661—6662 页。
    ①《明神宗实录》卷 357,万历二十九年(1601)三月癸卯,第 6665 页。
    ②《明神宗实录》卷 357,万历二十九年(1601)三月乙巳,第 6666 页。
    ③《明神宗实录》卷 357,万历二十九年(1601)三月丙午,第 6667—6668 页。
    ④《明神宗实录》卷 357,万历二十九年(1601)三月辛亥,第 6670—6671 页。
    ① 钱谦益:《牧斋初学集》卷 65,神道碑四,资政大夫兵部尚书赠太子少保申公神道碑铭,《续修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第 1390 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年版,第 260 页。
    ②《明神宗实录》卷 357,万历二十九年(1601)三月戊午,第 6674 页。
    ③《明神宗实录》卷 357,万历二十九年(1601)三月壬戌,第 6676 页。
    ④《明史》卷 238,《李成梁传》,第 6191 页。
    ⑤《明史》卷 238,《李成梁传》,第 6191 页。
    ①《明神宗实录》卷 332,万历二十七年(1599)三月丙戌,第 6142 页。
    ②《十三经》,《礼记·檀弓下》,上海:商务印书馆,1914 年出版,第 37 页。
    ③《明神宗实录》卷 346,万历二十八年四月,见刘志琴:《晚明史论:重新认识末世衰变》,第 144 页。
    ④(明)张燮著、谢方点校:《东西洋考》卷 8,税珰考,中外交通史籍丛刊,北京:中华书局,1981 年 1 月第 1 版,第 159—160 页。记载有:矿监税使“劫制要挟”、“臣(巡抚都御史袁一骥)被胁”、“陵轹臣民”等史事。
    ⑤《明史》卷 81,《食货志五》,第 1972 页。
    ⑥(明)董其昌编:《神庙留中奏疏汇要》吏部卷四,《吏部等衙门尚书李戴等题为中使酿衅多端等事疏》,万历二十八年七月二十六日,《续修四库全书》第 470 册,史部诏令奏议类,第 132 页。
    ⑦(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 6,元明清史料笔记丛刊,北京:中华书局,1959 年 2 月版,第 174 页。
    ⑧《明神宗实录》卷 335,万历二十七年(1599)五月壬申,第 6215—6216 页。
    ①(明)陈子龙:《明经世文编》卷 436,朱赓:《论辽东税监高淮揭》,中华书局 1962 年 6 月版,第六册,第 4775-4776页。
    ②(明)何尔健著、何兹全、郭良玉校编:《按辽御珰疏稿》,《八妄冀非宜》,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2 年版,第47 页。
    ③《按辽御珰疏稿》,《二恳戢凶焰》,第 9 页。
    ④《明神宗实录》卷 375,万历三十年(1602)八月甲午,第 7042—7044 页。
    ①《明史》卷 237,《田大益传》,第 6171 页。
    ②《按辽御珰疏稿》,《七直陈困惫》,第 40 页。
    ③《按辽御珰疏稿》,《七直陈困惫》,第 35-36 页。
    ④《按辽御珰疏稿》,《七直陈困惫》,地 36 页。
    ⑤《按辽御珰疏稿》,《十二横剥愈甚》,第 82 页。
    ⑥《按辽御珰疏稿》,《十二横剥愈甚》,第 76 页。
    ⑦《按辽御珰疏稿》,《十二横剥愈甚》,第 76 页。
    ⑧《按辽御珰疏稿》,《十一边军受害》,第 61 页。
    ⑨(明)方孔炤:《全边略记》卷 10,《辽东略》,潘喆、李鸿彬、孙方明编:《清入关前史料选辑》(第 1 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4 年版,第 231 页。
    ⑩《按辽御珰疏稿》,《十二横剥愈甚》,第 86 页。
    ①《明经世文编》卷 467,宋一韩:《直陈辽左受病之原疏》,第 6 册,第 5131 页。
    ②《按辽御珰疏稿》,《十二横剥愈甚》,第 73 页。
    ③《按辽御珰疏稿》,《何侍御<御珰疏序>》,第 3 页。
    ④《按辽御珰疏稿》,《七直陈困惫》,第 36 页。
    ⑤《按辽御珰疏稿》,《七直陈困惫》,第 35 页。
    ⑥《按辽御珰疏稿》,《七直陈困惫》,第 41 页。
    ⑦(明)董其昌编:《神庙留中奏疏汇要》户部卷七,《河南道御史尹谦题为恭绎明旨等事疏》,万历四十二年正月二十一日,《续修四库全书》,第 470 册,史部诏令类奏议类,第 437 页。
    ⑧(明)文秉:《定陵注略》卷 4,《内库进奉》,台北:台湾伟文图书出版社,1976 年 9 月版,第 290—291 页。
    ⑨《明神宗实录》卷 359,万历二十九年五月丁未,第 6708 页。
    ⑩《明史》卷 237,《田大益传》,第 6171 页。
    ①(明)董其昌:《神庙留中奏疏汇要》兵部卷 1,《协理京营戎政尚书李化龙题为辽左危在旦夕等事疏》,万历三十六年四月二十八日,《续修四库全书》第 470 册,史部诏令奏议类,第 592 页。
    ② 清高宗敕撰:《御选明臣奏议》卷 33,冯琦:《修省弥灾疏》(万历二十七年),中华文史丛书,台北:台湾华文书局,1968 年 4 月初版,第 1875 页。
    ③《按辽御珰疏稿》,《二恳戢凶焰》,第 10 页。
    ④《按辽御珰疏稿》,《八妄冀非宜》,第 48 页。
    ⑤《按辽御珰疏稿》,《五税监欺诬》,第 25 页。
    ⑥(明)陈子龙:《明经世文编》卷 436,朱赓:《论辽东税监高淮揭》,北京:中华书局 1962 年 6 月版,第六册,第4775-4776 页。
    ⑦《按辽御珰疏稿》,《三假指残害》,第 13 页。
    
    ①《明史》卷 220,《赵世卿传》,第 5804 页。
    ②《明神宗实录》卷 370,万历三十年三月癸亥,第 6923 页。
    ③《明史》卷 223,《王宗沐传》,第 5878 页。
    ④(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 65,“矿税之弊”,北京:中华书局,1977 年版,第 1021 页。
    ⑤《按辽御珰疏稿》,《十二横剥愈甚》,第 79-80 页。
    ⑥《按辽御珰疏稿》,《十二横剥愈甚》,第 82 页。
    ⑦《按辽御珰疏稿》,《十二横剥愈甚》,第 80-81 页。
    ①《按辽御珰疏稿》,《十二横剥愈甚》,第 74 页。
    ②《明经世文编》卷 337,汪道昆:《辽东善后事宜疏》,第 3614-3620 页。
    ③ 辽宁省档案馆:《明信牌档》乙类,119 号卷。
    ④《明经世文编》卷 428,侯先春:《安边二十四议疏》之十“核给散”,第 4674-4693 页。
    ⑤《按辽御珰疏稿》,《七直陈困惫》,第 38 页。
    ⑥《明神宗实录》卷 345,万历二十八年三月戊午,第 6428 页。
    ①《按辽御珰疏稿》,《七直陈困惫》,第 35 页。
    ②《按辽御珰疏稿》,《十二横剥愈甚》,第 83 页。
    ③《按辽御珰疏稿》,《十二横剥愈甚》,第 81 页。
    ④《按辽御珰疏稿》,《十一边军受害》,第 61-63 页。
    ⑤(明)方孔炤:《全边略记》卷 10,《辽东略》,潘喆、李鸿彬、孙方明编:《清入关前史料选辑》第一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4 年版,第 231 页。
    ①《按辽御珰疏稿》,《七直陈困惫》,第 35 页。
    ② 辽宁省档案馆藏:《明信牌档》乙类,第 12 号卷。《明代辽东档案汇编》(下),第 658 页。
    ③《明神宗实录》卷 347,万历二十八年五月甲子,第 6483——6484 页。
    ④《明神宗实录》卷 348,万历二十八年六月壬申,第 6489 页。
    ⑤《明神宗实录》,万历二十八年六月壬申。
    ⑥《按辽御珰疏稿》,《三假指残害》,第 15-16 页。
    ⑦《按辽御珰疏稿》,《三假指残害》,第 13 页。
    ⑧(明)陈继儒:《建州考》,潘喆、李鸿彬、孙方明编:《清入关前史料选辑》第一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4 年版,第 137 页。
    ⑨《按辽御珰疏稿》,《七直陈困惫》,第 37 页。
    ①《按辽御珰疏稿》,《十一边军受害》,第 64 页。
    ②《按辽御珰疏稿》,《十二横剥愈甚》,第 85 页。
    ③《明神宗实录》卷 445,万历三十六年(1608)四月乙酉,第 8454—8455 页。
    ④《明神宗实录》卷 445,万历三十六年(1608)四月丁丑,第 8449 页。
    ⑤《明神宗实录》卷 336,万历二十七年六月壬午,第 6225 页。
    ⑥ 辽宁省档案馆藏:《明信牌档》丁(种)类,第 21 号卷,《明代辽东档案汇编》(下),第 664 页。
    ①《明神宗实录》卷 348,万历二十八年六月辛已,第 6498 页。/《明史》卷 305,《高淮传》,第 7808 页,记载为:“虐民激变”。
    ②《李朝实录》卷 130,宣祖三十三年(万历二十八年)十月辛未,吴晗:《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第 7 册,第 2666 页,记载:“辽东妖贼金得时,已于九月十九日(十五日之误),官军荡平。得时生擒,因创致死云矣。”另《明神宗实录》,万历二十八年九月乙丑条,记载:“兵部疏奏。辽东荡平妖贼于孤江等。”
    ③《明神宗实录》卷 476,万历三十八年(1610)十月壬辰,第 8995 页。
    ④ 题本、37b。和田正広著:《中国官僚制の腐敗構造に関する事例研究——明清交替期の軍閥李成梁をめぐって》,九州国際大学社会文化研究所,1995 年 11 月 10 日,第 329 页。
    ⑤《言事纪略》卷 6,抚辽,李植:《奏为监使汗蔑有自恳乞圣明洞察以昭公道以明臣节事》,和田正広著:《中国官僚制の腐敗構造に関する事例研究——明清交替期の軍閥李成梁をめぐって》,第 333 页。
    ⑥《按辽御珰疏稿》,《四诬赖激变》,第 21 页。
    ⑦《明神宗实录》卷 445,万历三十六年(1608)四月丁丑,第 8449 页。
    ①《明史》卷 305,《高淮传》,第 7809 页。
    ②(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 65,“矿税之弊”,北京:中华书局,1977 年 2 月版,第 1021-1022 页
    ③《明神宗实录》卷 446,万历三十六年(1608)五月甲寅,第 8466—8467 页。
    ④《明神宗实录》卷 447,万历三十六年六月乙酉,第 8480 页。
    ⑤《明神宗实录》卷 365,万历二十九年(1601)十一月壬戌,第 6839 页。
    ⑥《明神宗实录》卷 385,万历三十一年(1603)六月丙戌,第 7235 页。
    ⑦《明神宗实录》卷 389,万历三十一年(1603)十月庚寅,第 7321 页。
    ⑧《明神宗实录》卷 419,万历三十四年(1606)三月丁酉,第 7943 页。
    
    ①《明史》卷 305,《高淮传》,第 7809 页。
    ②《按辽御珰疏稿》,《十二横剥愈甚》,第 70 页。
    ①《明神宗实录》卷 340,万历二十七年(1599)十月壬寅,第 6316—6318 页。
    ②《明神宗实录》卷 349,万历二十八年(1600)七月丁卯,第 6551 页。
    ③《明神宗实录》卷 369,万历三十年(1602)闰二月甲辰,第 6905—6906 页。
    ④《明神宗实录》卷 375,万历三十年(1602)八月乙卯,第 7054—7056 页。
    ①《明神宗实录》卷 374,万历三十年(1602)七月丙戌,第 7036—7038 页。
    ②《明神宗实录》卷 384,万历三十一年(1603)五月辛酉,第 7224 页。
    ③《明神宗实录》卷 401,万历三十二年(1604)闰九月乙酉,第 7512 页。
    ④《明神宗实录》卷 427,万历三十四年(1606)十一月己巳,第 8050 页。
    ⑤《明神宗实录》卷 440,万历三十五年(1607)十一月丁巳,第 8360—8361 页。
    ①《明神宗实录》卷 444,万历三十六年(1608)三月乙卯,第 8439 页。
    ②《明神宗实录》卷 445,万历三十六年(1608)四月丁丑,第 8449 页。
    ③《明神宗实录》卷 445,万历三十六年(1608)四月乙酉,第 8454—8455 页。
    ④《明神宗实录》卷 446,万历三十六年(1608)五月庚寅,第 8462 页。
    ⑤(清)张廷玉:《明史》卷 305,宦官二,《高淮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 年 4 月第 1 版,第 7808-7809 页。
    ①(明)董其昌编:《神庙留中奏疏汇要》刑部卷四,见刘志琴:《晚明史论:重新认识末世衰变》,第 6 页。
    ②《明史》卷 232,《魏允贞传》,第 6057 页。
    ③(清)赵翼:《廿二史札记》卷 35,《万历中矿税之害》,《续修四库全书》第 453 册,史部史评类,第 603 页。
    ④(明)方孔炤:《全边略记》卷 10,《辽东略》,潘喆、李鸿彬、孙方明编:《清入关前史料选辑》第一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4 年版,第 231 页。
    ⑤(明)陈子龙:《明经世文编》卷 467,宋一韩:《直陈辽左受病之原疏》,北京:中华书局,1962 年 6 月版,第 5130-5132页。
    ①《明史》卷 81,《食货志五》,第 1972 页。
    ②《明史》卷 81,《食货志五》,第 1978 页。
    ③《明史》卷 81,《食货志五》,第 1978-1979 页。
    ④(明)文秉:《定陵注略》卷 5,《军民激变》,第 358 页。《明史》,卷 81,《食货志五》,第 1979 页。
    ⑤《明史》卷 82,《食货志六》,第 1994 页。
    ⑥《明史》卷 232,《李三才传》,第 6062 页。
    ⑦(清)张廷玉:《明史》卷 234,《马经纶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 年 4 月第 1 版,第 6104 页。
    ⑧(明)陈子龙:《明经世文编》卷 467,宋一韩:《直陈辽左受病之原疏》,第 5130-5132 页。
    ⑨(明)陈子龙:《明经世文编》卷 467,宋一韩:《直陈辽左受病之原疏》,第 5130-5132 页。
    ①《明孝宗实录》卷 196,弘治十六年二月庚戍,第 3616—3617 页。
    ② 钱一本:《万历邸抄》,万历十九年(1591)辛卯卷八月条。
    ③《明神宗实录》卷 345,万历二十八年三月戊午,第 6428 页。
    ④《按辽御珰疏稿》,《十二横剥愈甚》,第 81-82 页。
    ①《按辽御珰疏稿》,《七直陈困惫》,第 35 页。
    ②《明神宗实录》卷 457,万历三十七年四月巳己,第 8621 页。
    ③《按辽御珰疏稿》,《七直陈困惫》,第 35 页。
    ④《明神宗实录》卷 278,万历二十二年十月丁卯,第 5146 页。
    ⑤《明神宗实录》卷 278,万历二十二年(1594)十月庚午,见樊树志:《晚明史》,第 762 页。
    ⑥《明神宗实录》卷 361,万历二十九年(1601)七月己亥,第 6375 页。
    ⑦《明神宗实录》卷 371,万历三十年(1602)四月癸丑,第 6963 页。
    ⑧《明神宗实录》卷 122,万历十年三月癸亥,第 2276 页。
    ⑨《明神宗实录》卷 176,万历十四年七月辛丑,第 3237 页。
    ⑩《明神宗实录》卷 220,万历十八年二月乙亥,第 4117 页。
    ①《按辽御珰疏稿》,《七直陈困惫》,第 36 页。
    ②《明神宗实录》卷 456,万历三十七年(1609)三月丁亥,第 8599—8600 页。
    ③ 杨旸主编:《中国的东北社会(14——17 世纪)》,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 年 9 月第 1 版第 328 页。
    ④《明神宗实录》卷 487,万历三十九年(1611)九月丁酉,第 9615 页。
    ①《明神宗实录》卷 495,万历四十年(1612)五月壬寅,第 9320—9324 页。
    ②《明神宗实录》卷 572,万历四十六年(1618)七月丁酉,第 10800 页。
    ③《按辽御珰疏稿》,《二恳戢凶焰》,第 10 页。
    ④(明)陈子龙:《明经世文编》卷 436,朱赓:《论辽东税监高淮揭》,北京:中华书局,1962 年 6 月版,第六册,第 4775-4776 页。
    ⑤《按辽御珰疏稿》,《七直陈困惫》,第 35-36 页。
    ①(清)王一元:《辽左见闻录》(手抄本,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图书馆藏书),第 52——53 页。
    ②《明史》卷 238,《李成梁传》,第 6191 页。
    ①《明神宗实录》卷 484,万历三十九年(1611)六月丁亥,第 9121-9122 页。
    ②《明神宗实录》卷 584,万历四十七年(1619)七月甲辰,第 11169—11170 页。
    ③《明神宗实录》卷 586,万历四十七年(1619)九月乙未,第 11226 页。
    ④《明神宗实录》卷 586,万历四十七年(1619)九月乙未,第 11227 页。
    ①《明神宗实录》卷 587,万历四十七年(1619)十月庚戌,第 11239—11241 页。
    ②《明神宗实录》卷 592,万历四十八年(1620)三月丙午,第 11365 页。
    ③《明神宗实录》卷 594,万历四十八年(1620)五月己卯,第 11389—11390 页。
    ①《明光宗实录》卷 8,万历四十八年九月初十日辰时(泰昌元年八月癸酉)(1620),第 0206—0207 页。
    ②《明史》卷 238,《李成梁传》,第 6191 页。
    ③《明史》卷 238,《李成梁传》,第 6190 页。
    ④(民国)赵兴德修、王鹤龄纂:《义县志》中卷,《艺文志上》,《重刻医闾贺先生稿序》,据民国十九年铅印本影印民国二十年刊,中国地方志丛书,东北地方第 16 号,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1974 年版,第 6 册,第 2351页。
    ①(明)程开祜:《筹辽硕画》卷 1,熊廷弼:《惩前规后修举本务疏》,线装书,第 2 册,第 52—55 页。
    ②《明史》卷 238,《李成梁传》,第 6185 页。
    ③《明神宗实录》卷 84,万历七年二月丁丑,第 1759—1760 页。
    ④《明神宗实录》卷 120,万历十年(1582)正月庚午,第 2239 页。
    ①《明史》,卷 232,《魏允贞传》,第 6056 页。
    ②《明神宗实录》卷 135,万历十一年(1583)三月丙戌,第 2512 页。
    ③《明神宗实录》卷 135,万历十一年(1583)三月戊戌,第 2523—2524 页。
    ④《明神宗实录》卷 209,万历十七年(1589)三月己巳,第 3925 页。
    ⑤《万历邸钞》,万历十九年(1591)八月条,第 581——582 页。
    ①《明神宗实录》卷 318,万历二十六年(1598)正月己亥,第 5920—5921 页。
    ②《明神宗实录》卷 465,万历三十七年十二月乙卯条,第 8773 页。
    ③《明神宗实录》卷 472,万历三十八年六月甲戌朔,第 8903 页。
    ④ 黄云眉:《明史考证》,第六册,北京:中华书局,1985 年 12 月版,第 1897 页。
    ⑤《孟子·滕文公上》,(南宋)朱熹注:《四书章句集注》,上海:上海书店影印,1987 年版,第 63 页。
    ①(明)陈子龙等:《明经世文编》卷 434,第 6 册,冯时可:《纪边事三》,第 4741 页。《明神宗实录》卷 87,万历七年(1579 年)五月丙辰,第 1812 页记载“兵部覆御史安九域奏勘海州、东昌等堡捷功,叙李成梁应加封爵……,命封李成梁为宁远伯,岁支禄米八百石。辅臣居正言李成梁屡立战功忠勇大节为一时诸将之冠,加以显秩良不为过……”。
    ②《万历邸抄》,万历十一年三月条,第 161——162 页。《明神宗实录》,万历十一年三月丙戌、戊戌。
    ③《明神宗实录》卷 141,万历十一年九月己亥,第 2633 页。
    ④《万历武功录》卷 11,东三边二,《卜寨·那林孛罗列传》,第 36——194 页。(清)彭孙贻:《山中闻见录》卷 7,《李成梁传》。第 115 页。记载:“(王)缄上疏自理言:‘逞仰之役,夷不过三百。多杀江夷之市参貂者。’”
    ⑤《万历邸抄》,万历十九年七月条,第 565——566 页。
    ⑥《明史抄略》,《李成梁列传》,第 786 页。
    ⑦《明神宗实录》卷 192,万历十五年(1587 年)十一月甲寅,第 3619 页。
    ①《万历邸抄》,万历十九年七月条,第 566 页。
    ②《明神宗实录》卷 215,万历十七年(1589)九月己未,第 4030 页。
    ③ 钱一本:《万历邸钞》,万历十八年(1590)庚寅卷夏四月条,第 501——504 页。
    ④《明神宗实录》卷 223,万历十八年五月辛亥条,第 4152 页。
    ⑤《万历邸钞》,万历十八年(1590)夏四月条,第 509 页。
    ⑥《明神宗实录》卷 223,万历十八年五月甲子条,第 4156 页。
    ⑦《明神宗实录》卷 225,万历十八年七月己巳条,第 4195 页。
    ①《明史》卷 238,《李成梁传》,第 6189-6190 页。
    ②《万历邸钞》,万历十九年(1591)七月条,第 557——559 页。
    ③《明神宗实录》卷 238,万历十九年(1591)七月癸酉条,第 4409—4410 页。
    ④《明神宗实录》卷 236,万历十九年(1591)五月壬申条,第 4376 页。
    ⑤ 钱一本:《万历邸钞》,万历十九年(1591)辛卯卷秋七月条,第 556——565 页。
    ①《明史》卷 238,《李成梁传》,第 6190 页。
    ②《明熹宗实录》卷 16,天启元年十一月乙巳,第 0795 页。
    ③(明)黄景昉著、熊德基、陈士楷点校:《国史唯疑》卷 10,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年 6 月版,第 290 页。
    ④ 钱一本:《万历邸钞》,万历十九年(1591)七月条,第 565 页。
    ⑤(明)方孔炤:《全边略记》卷十,《辽东略》,潘喆、李鸿彬、孙方明编:《清入关前史料选辑》第一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4 年版,第 233 页。
    ⑥(清)夏燮:《明通鉴》卷 73,万历三十一年(1603)正月,《续修四库全书》,第 366 册,史部编年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年 3 月版,第 197 页。
    ①《明神宗实录》,卷 234,万历十九年(1591)闰三月己巳,第 4334 页。
    ②《按辽御珰疏稿》,《七直陈困惫》,第 35 页。
    ③《明神宗实录》卷 441,万历三十五年(1607)十二月癸未,第 8389—8390 页。
    ④ 程开祜:《筹辽硕画》卷 1,熊廷弼:《务求战守长策疏》,线装书,第 2 册,第 4 页。
    ⑤ 程开祜:《筹辽硕画》卷 23,李植:《急救战守先着疏》,癸未季夏条,线装书,第 21 册,第 35 页。
    ⑥(明)汪道昆:《太函集》卷 87,《辽东议》,《续修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第 1348 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年版,第 74——75 页。
    ⑦《明神宗实录》卷 468,万历三十八年(1610)三月己卯,第 8825 页。
    ①(明)陈子龙等:《明经世文编》卷 428,侯先春:《安边二十四议疏》,北京:中华书局,1962 年 6 月版,第 4674-4693页。
    ②(明)陈子龙等:《明经世文编》卷 481,《熊经略集二》,熊廷弼:《与麻西泉总戎》,第 5293——5306 页。
    ③《明清史料汇编》二集,《熊经略集六》,熊廷弼:《答周毓阳中丞》,己未(万历四十七年)八月二十日条。
    ④ 钱一本:《万历邸抄》,万历十九年秋七月条,第 558 页。
    ⑤ 钱一本:《万历邸抄》,万历十九年七月条,第 567 页。
    ⑥《明神宗实录》卷 365,万历二十九年(1601)十一月辛丑,第 6821—6822 页。
    ①《明史》卷 238,《李成梁传》,第 6191 页。
    ②(明)陈子龙:《明经世文编》卷 467,宋一韩:《抚镇弃地啖虏请查勘以正欺君负国之罪疏》,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 6 月版,第 5123-5125 页。
    ①《明神宗实录》卷 424,万历三十四年(1606)八月癸亥,第 8014 页。
    ②《明神宗实录》卷 447,万历三十六年(1608)六月丙辰,第 8469 页。
    ③《明神宗实录》卷 455,万历三十七年(1609)二月辛己,第 8951—8953 页。
    ④(明)方孔炤:《全边略记》卷 10,《辽东略》,潘喆、李鸿彬、孙方明编:《清入关前史料选辑》第 1 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4 年版,第 229-230 页。
    ①(明)程开祜辑:《筹辽硕画》卷 1,按辽议,熊廷弼:《抚镇弃地啖虏疏》,据明万历刻本 1946 年影印,国立北平图书馆善本丛书第 1 集,辽宁省图书馆藏线装书。第 1 函第 2 册,第 72——85 页。
    ①(明)陈子龙:《明经世文编》卷 467,宋一韩:《抚镇弃地啖虏请查勘以正欺君负国之罪疏》,第 5123-5125 页。
    ②《明神宗实录》卷 455,万历三十七年(1609)二月辛己,第 8592 页。
    ③《明神宗实录》卷 462,万历三十七年(1609)九月壬午,第 8714 页。
    ④(明)程开祜辑:《筹辽硕画》卷 1,按辽议,熊廷弼:《抚镇弃地啖虏疏》,据明万历刻本 1946 年影印,国立北平图书馆善本丛书第 1 集,辽宁省图书馆藏线装书。第 1 函第 2 册,第 80 页。
    ⑤ 钱一本:《万历邸钞》万历三十七年(1609)己酉卷,第 1733 页。
    ⑥(明)刘若愚:《酌中志》,卷 21,《辽左弃地》,《续修四库全书》,第 437 册,史部杂史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年 3 月版,第 565 页。
    ⑦《明神宗实录》卷 501,万历四十年(1612)十一月戊戌,第 9488—9489 页。
    ①(明)程开祜辑:《筹辽硕画》卷 1,按辽议,熊廷弼:《抚镇弃地啖虏疏》,据明万历刻本 1946 年影印,国立北平图书馆善本丛书第 1 集,辽宁省图书馆藏线装书。第 1 函第 2 册,第 77 页。
    ②(明)苕上愚公:《东夷考略》三篇,建州,潘喆、李鸿彬、孙方明编:《清入关前史料选辑》第 1 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4 年版,第 67 页。
    ③《明神宗实录》卷 456,万历三十七年(1609)三月乙巳,第 8607 页。
    
    ①《明史》卷 238,《李成梁传》,第 6191 页。
    ② 沈德符:《万历野获编》(下),补遗,卷三,家丁,中华书局,1959 年 2 月版,第 871 页。
    ③《明史》卷 238,《李成梁传》,第 6196 页。
    
    ①(明)苕上愚公:《东夷考略·东事答问》,潘喆、李鸿彬、孙方明编:《清入关前史料选辑》第 1 辑,第 87—88 页。
    ②(明)苕上愚公:《东夷考略·东事答问》,潘喆、李鸿彬、孙方明编:《清入关前史料选辑》第 1 辑,第 81 页。
    ③《万历邸抄》,万历十九年辛卯卷八月条,第 575——579 页。
    ①(明)谈迁:《国榷》,卷 72,万历十一年(1583)四月壬子,第 4441—4442 页。
    ② 钱一本:《万历邸抄》,万历十二年(1584)正月,第 218——219 页。
    ③《明史》卷 238,《李成梁传》,第 6191 页。
    ④《明史》卷 238,《李成梁传》,第 6192 页。
    ①《明神宗实录》卷 153,万历十二年(1584)九月庚辰,第 2832 页。
    ②《明史》卷 238,《李成梁传》,第 6196 页。
    ③《明神宗实录》卷 197,万历十六年(1588)四月丙辰,第 3706—3707 页。
    ④《明神宗实录》卷 201,万历十六年(1588)七月己巳,第 3769 页。
    ⑤《明神宗实录》卷 239,万历十九年(1591)八月癸巳,第 4425 页。
    ①《明神宗实录》,万历四十年十一月甲午条。
    ②《明世宗实录》卷 368,嘉靖二十九年(1550)十二月壬戍,第 6576—6577 页。
    ③《明神宗实录》卷 45,万历三年(1575)十二月辛未,第 1008 页。
    ①(明)高拱:《高拱论著四种》,北京:中华书局,1993 年 7 月版,第 57 页。
    ② 王云伍:《明代政治思想》(第 1 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69 年 9 月初版,第 109-110 页。
    ③《明神宗实录》卷 584,万历四十七年(1619)七月甲午,第 11152 页。
    ④《明神宗实录》卷 169,万历十三年(1585)十二月甲申,第 3057—3058 页。
    ⑤(明)陈子龙:《明经世文编》卷 467,宋一韩:《抚镇弃地啖虏请查勘以正欺君负国之罪疏》,第 5123-5125 页。
    ①《明穆宗实录》卷 37,隆庆三年(1569)九月己亥,第 0951 页。
    ②《明穆宗实录》卷 64,隆庆五年(1571)十二月庚戌,第 1549 页。
    ③《明穆宗实录》卷 64,隆庆五年(1571)十二月癸丑,第 1550—1551 页。
    ④《明神宗实录》卷 31,万历二年(1574)十一月壬午,第 0738—0739 页。
    ⑤《明神宗实录》卷 83,万历七年(1574)正月庚午,第 1754 页。
    ⑥《明史》卷 238,《李成梁传》,第 6190 页。
    ⑦《明神宗实录》卷 321,万历二十六年(1598)四月辛未,第 5970—5971 页。
    ⑧《明史》卷 238,《李成梁传》,第 6185 页。
    ①《明神宗实录》卷 209,万历十七年(1589)三月己巳,第 3925 页。
    ②《明穆宗实录》卷 70,隆庆六年(1572)五月庚寅,第 1681 页。
    ③《明史》卷 238,《李成梁传》,第 6187 页。
    ①(明)瞿九思:《万历武功录》卷 11,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62 年版,第 4 页。《明经世文编》卷 501,姚希孟:《建夷授官始末》,第 5528 页。
    ②(明)彭孙贻:《山中闻见录》卷 1,建州,李澍田、刁书仁:《先清史料》,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 年版,第 1 页。
    ③《明神宗实录》卷 462,万历三十七年(1609)九月壬午,第 8714 页
    ④(明)方孔炤:《全边略记》卷 10,《辽东略》,潘喆、李鸿彬、孙方明编:《清入关前史料选辑》第 1 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4 年版,第 227 页。
    ⑤(明)黄道周:《博物典汇》卷 20,四夷,附奴酋,《续修四库全书》,子部类书类,第 1246 册,第 721 页。
    ⑥《满洲实录》卷 1,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86 年版,第 9 页。
    ⑦《明神宗实录》卷 456,万历三十七年(1609)三月辛丑,第 8605 页。
    ⑧《清太祖武皇帝弩儿哈奇实录》卷 1,潘喆、李鸿彬、孙方明编:《清入关前史料选辑》第 1 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4 年版,第 300 页。
    ⑨(明)苕上愚公:《东夷考略》,建州,潘喆、李鸿彬、孙方明编:《清入关前史料选辑》第 1 辑,第 65 页。
    ⑩ 辽宁省档案馆藏:《明档》乙 105 号,见《明代辽东档案汇编》(下),沈阳:辽沈书社,1985 年 6 月出版,第 814页。
    ①《明经世文编》卷 501,第 6 册,姚希孟:《建夷授官始末》,第 5528 页。
    ② 陈建:《皇明从信录》卷 35,《续修四库全书》,第 355 册,第 590 页。
    ③(明)苕上愚公:《东夷考略》,女直,潘喆、李鸿彬、孙方明编:《清入关前史料选辑》第 1 辑,第 50 页。
    ④(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补遗》卷 1,辽左兵端,北京:中华书局,1977 年版,第 1405 页。
    ⑤(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补遗》卷 1,“辽左兵端”,《续修四库全书》,第 390 册,史部纪事本末类,第 4 页。
    ⑥《清太祖武皇帝弩儿哈奇实录》卷 1,潘喆、李鸿彬、孙方明编:《清入关前史料选辑》第 1 辑,第 304 页。
    ⑦《明神宗实录》卷 580,万历四十七年(1619)三月戊申,第 11018 页。
    ⑧《明神宗实录》卷 582,万历四十七年(1619)五月戊戌,第 11074 页。
    ①(明)方孔炤:《全边略记》卷 10,《辽东略》,潘喆、李鸿彬、孙方明编:《清入关前史料选辑》第 1 辑,第 240-242页。
    ②《明神宗实录》卷 582,万历四十七年(1619)五月癸未,第 11055 页。
    ③《明神宗实录》卷 580,万历四十七年(1619)三月癸卯,第 11004 页。
    ④《明神宗实录》卷 462,万历三十七年(1609)九月壬午,第 8714 页
    ⑤《清太祖武皇帝弩儿哈奇实录》卷 1,潘喆、李鸿彬、孙方明编:《清入关前史料选辑》第 1 辑,第 304 页。
    ⑥《清太祖高皇帝实录》第 1 卷,第 9 页。
    ①(清)海滨野史:《建州私志》卷上,潘喆、李鸿彬、孙方明编:《清入关前史料选辑》第 1 辑,第 265 页。
    ②《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卷 1,潘喆、李鸿彬、孙方明编:《清入关前史料选辑》第 1 辑,第 312 页。
    ③《明神宗实录》卷 215,万历十七年九月乙卯,第 4028 页,记载:“始命建州夷酋都指挥奴儿哈赤为都督佥事。”。
    ④(明)方孔炤:《全边略记》卷 10,《辽东略》,潘喆、李鸿彬、孙方明编:《清入关前史料选辑》第 1 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4 年版,第 227 页。
    ⑤ [日本]《明代满蒙史料·明实录抄·满洲篇》第 4 篇,第 307、308 页。(明)苕上愚公:《东夷考略》,建州,潘喆、李鸿彬、孙方明编:《清入关前史料选辑》第 1 辑,第 65 页。
    ⑥ 纪平:《清入关前对东北的统一》,《历史研究》,1975 年,第 2 期,第 116 页。
    ⑦[朝鲜]申忠一:《建州纪程图记》。沈阳故宫博物院藏。《清入关前史料选辑》(二),第 441 页。
    ①《明神宗实录》卷 222,万历十八年四月庚子,第 4146 页,记载:“建州等卫女直夷人奴儿哈赤等一百八员名进贡到京,宴赏如例”。
    ②《明神宗实录》卷 453,万历三十六年十二月乙卯,第 8551 页,记载:“颁给建州等卫女直夷人奴儿哈赤、兀勒等三百五十七名贡赏如例。”
    ③(明)谈迁:《国榷》卷 82,万历四十三年三月丁未,第 5080 页,记载:“建州、海西卫奴儿哈赤等入贡,建州日强,每入贡千五百人,横索车价,殴驿卒,当事裁之。”。
    ④《明神宗实录》卷 312,万历二十五年七月戊戌,第 5837 页,记载:“建州等卫夷人都督都指挥速儿哈赤等一百员名纳木章等一百员名俱赴京贡赐宴如例。”
    ⑤《国榷》卷 80,。万历三十四年十二月戊戌,第 4966 页,记载:“建州卫都督指挥速儿哈赤等入贡。”。
    ⑥《明神宗实录》卷 453,万历三十六年十二月甲戍,第 8559 页,记载:“颁给建州右等卫女直夷人速儿哈赤等一百四十名贡赏如例。”
    ⑦《明神宗实录》卷 507,万历四十一年四月乙己,第 9620 页。
    ⑧《明神宗实录》卷 488,万历三十九年十月戊寅,第 9198 页。
    ⑨《明神宗实录》卷 512,万历四十一年九月丙辰,第 9673 页。
    ①《明神宗实录》卷 194,万历十六年正月己酉,第 3654 页。
    ②(明)陈子龙:《明经世文编》卷 480,《熊经略集》一,熊廷弼:《答友人——查勘辽地》,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 6 月版,第 5279—5292 页。
    ③《明神宗实录》卷 366,万历二十九年(1601)十二月辛未,第 6850 页。
    ④《明神宗实录》卷 436,万历三十五年(1607)七月壬辰,第 8240—8241 页。
    ⑤《明神宗实录》卷 441,万历三十五年(1607)十二月癸未,8389—8392 页。
    ⑥《明神宗实录》卷 444,万历三十六年(1608)三月乙巳,第 8432—8433 页。
    ⑦《明神宗实录》卷 443,万历三十六年(1608)二月癸未,第 8425 页。
    ⑧ [日本]《明代满蒙史料·明实录抄》第 4 篇,京都大学文学部,1943-1959 年,第 307 页。
    ①《明神宗实录》卷 444.万历三十六年(1608)三月丁酉,第 8430-8431 页。
    ②《明神宗实录》卷 444,万历三十六年(1608)三月辛亥,第 8437 页。
    ③《明神宗实录》卷 453,万历三十六年(1608)十二月庚申,第 8555 页。
    ④《明神宗实录》卷 456,万历三十七年(1609)三月甲申,第 8595—8596 页。
    ⑤《明神宗实录》卷 460,万历三十七年(1609)七月丁亥,第 8682 页。
    ①《明神宗实录》卷 484,万历三十九年(1611)六月丁亥,第 9121-9122 页。
    ②《明神宗实录》卷 144,万历十一年十二月乙亥,第 2694 页。
    ③《清太祖武皇帝弩儿哈奇实录》卷 1,潘喆、李鸿彬、孙方明编:《清入关前史料选辑》第 1 辑,第 314 页。
    ④《清太祖武皇帝弩儿哈奇实录》卷 1,第 314 页。
    ①(明)苕上愚公:《东夷考略》,建州,第 70 页。
    ②《明神宗实录》卷 215,万历十七年九月乙卯,第 4028 页。
    ③《朝鲜李朝实录》宣祖卷 73。吴晗辑:《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辑》,第 2228 页。
    ④(明)程开祜:《筹辽硕画》卷 21,傅宗皋:《并采群言全辽安蓟疏》,线装书,第 19 册,第 7 页。
    ⑤(明)董其昌:《神庙留中奏疏汇要》兵部,卷 1,《协理京营戎政尚书李化龙题为辽左危在旦夕等事疏》,万历三十六年四月二十八日,《续修四库全书》,第 470 册,史部诏令奏议类,第 592 页。
    ⑥(明)陈继儒:《建州考》,潘喆、李鸿彬、孙方明编:《清入关前史料选辑》第 1 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4 年版,第 137 页。
    ①《明神宗实录》卷 424,万历三十四年八月癸亥,第 8014 页。
    ②《明神宗实录》卷 458,万历三十七年(1609)五月甲午,第 8642—8643 页。
    ③《明神宗实录》卷 40,万历四十年正月乙巳条。
    ④《明神宗实录》卷 580,万历四十七年(1619)三月癸卯,第 11004 页。
    ⑤《明神宗实录》卷 580,万历四十七年(1619)三月戊申,第 11018—11019 页。
    ① 阎崇年:《明亡清兴六十年》(上),北京:中华书局,2006 年 8 月第 1 版,第 52 页。
    ②《明神宗实录》卷 215,万历十七年(1589)九月辛亥,第 4025 页。
    ③(明)陈继儒:《建州考》,潘喆、李鸿彬、孙方明:《清入关前史料选辑》(一),第 136 页。
    ④《明神宗实录》卷 467,万历三十八年(1590)二月戊午,第 8804 页。
    ⑤《明神宗实录》卷 484,万历三十九年(1591)六月丁亥,第 9121-9122 页。
    ⑥(明)陈子龙:《明经世文编》卷 480,《熊经略集》一,熊廷弼:《答友人——查勘辽地》,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 6 月版,第 5279—5292 页。
    ⑦ 孟森:《明清史论著集刊》,北京:中华书局,1959 年 11 月版,第 157 页。
    ①《明史》卷 237,《李成梁传》,第 6183 页。
    ②《明史》卷 237,《李成梁传》,第 6190 页。
    ③《明史》卷 237,《李成梁传》,第 6191 页。
    ④《明史》卷 237,《李成梁传》,第 6191 页。
    ⑤《明史》卷 237,《李成梁传》,第 6191 页。
    ①《明神宗实录》卷 424,万历三十四年(1606)八月癸亥,第 8014 页。
    ②(明)陈子龙:《明经世文编》卷 467,宋一韩:《抚镇弃地啖虏请查勘以正欺君负国之罪疏》,北京:中华书局 1962年 6 月版,第 5123-5125 页。
    ③《明神宗实录》卷 447,万历三十六年(1608)六月丙辰,第 8469 页。
    ④(清)李树德修撰、李泽棉校订:《李氏谱系》,铁岭:铁岭市博物馆出版,1991 年 8 月第 1 版,第 15 页。
    ⑤《明神宗实录》卷 447,万历三十六年(1608)六月甲戌,第 8474 页。
    ⑥《明神宗实录》卷 455,万历三十七年(1609)二月辛己,第 8591—8592 页。
    ⑦《明神宗实录》卷 456,万历三十七年(1609)三月乙巳,第 8607 页。
    ⑧《明神宗实录》卷 462,万历三十七年(1609)九月壬午,第 8714 页。
    ①《明神宗实录》卷 458,万历三十七年(1609)五月甲午,第 8642—8643 页。
    ②《明神宗实录》卷 501,万历四十年(1612)十一月戊戌,第 9488——9489 页。
    ③《明神宗实录》卷 535,万历四十三年(1615)八月丁丑,第 1932 页。
    ④(清)谷应泰撰:《明史纪事本末补遗》卷 1,《辽左兵端》,北京:中华书局,1977 年 2 月第 1 版,第 1406 页。
    ⑤(清)张廷玉:《明史》卷 237,《李成梁传》,第 6191 页。
    ⑥ 李泽棉校订:《李氏谱系》,第 15 页。
    ①《明神宗实录》卷 580,万历四十七年(1619)三月癸卯,第 11004 页。
    ②《明神宗实录》卷 580,万历四十七年(1619)三月戊申,第 11018—11019 页。
    ①《明神宗实录》卷 461,万历三十七年(1609)八月辛未,第 8706—8707 页。
    ②《明神宗实录》卷 465,万历三十七年(1609)十二月乙卯,第 8773 页。
    ①《明神宗实录》卷 484,万历三十九年(1611)六月丁酉,第 9132 页。
    ②《明神宗实录》卷 484,万历三十九年(1611)六月丁亥,第 9121-9122 页。
    ③(明)方孔炤:《全边略记》卷 10,《辽东略》,潘喆、李鸿彬、孙方明编:《清入关前史料选辑》第 1 辑,第 237 页。
    ④《明神宗实录》卷 535,万历四十三年(1615)八月壬辰,第 10138—10139 页。
    ①《明神宗实录》卷 496,万历四十年(1612)六月辛已,第 9349 页。
    ②《明神宗实录》卷 499,万历四十年(1612)九月甲寅,第 9434 页。
    ③《明神宗实录》卷 500,万历四十年(1612)十月己卯,第 9461—9462 页。
    ④《明神宗实录》卷 502,万历四十年(1612)闰十一月乙亥,第 9520 页。
    ⑤《明神宗实录》卷 501,万历四十年(1612)十一月丁巳,第 9506—9508 页。
    ⑥《明史》卷 237,《李成梁传》,第 6196 页。
    ①《明神宗实录》卷 568,万历四十六年(1618)四月丁巳,第 10695 页。
    ②《明神宗实录》卷 570,万历四十六年(1618)五月己丑,第 10729 页。
    ③《明神宗实录》卷 573,万历四十六年(1618)八月癸亥,第 10822 页。
    ④《明神宗实录》卷 580,万历四十七年(1619)三月己酉,第 11020 页。
    ⑤《明史》卷 237,《李成梁传》,第 6196 页。
    ⑥《明神宗实录》卷 583,万历四十七年(1619)六月庚辰,第 11118 页。
    ⑦《明史》卷 237《李成梁传》,第 6196 页。
    ⑧《明神宗实录》卷 581,万历四十七年(1619)四月庚申,第 11036 页。
    ⑨《明神宗实录》卷 581,万历四十七年(1619)四月乙卯,第 11032 页。
    ①《明史》卷 237,《李成梁传》,第 6197 页。
    ②《明神宗实录》卷 585,万历四十七年(1619)八月乙卯,第 11186—11187 页。
    ③《明神宗实录》卷 586,万历四十七年(1619)九月丙戌,第 11218 页。
    ④《明神宗实录》卷 587,万历四十七年(1619)十月庚申,第 11244 页。
    ⑤《明光宗实录》卷 2,万历四十八年七月己亥(泰昌元年七月己亥),(1620),第 0033 页。
    ①《明史》卷 259,《杨镐传》,第 6687 页。
    ②《明神宗实录》卷 584,万历四十七年(1619)七月甲午,第 11152—11153 页。
    ③《明神宗实录》卷 586,万历四十七年(1619)九月乙巳,第 11235—11236 页。
    ④《明神宗实录》卷 590,万历四十八年(1620)正月丙戌,第 11305—11306 页。
    ①《明史》卷 259,《李维翰传》,第 6688 页。
    ②(明)方孔炤:《全边略记》卷 10,《辽东略》,潘喆、李鸿彬、孙方明编:《清入关前史料选辑》第 1 辑,第 240-242页。
    ③(明)方孔炤:《全边略记》卷 10,《辽东略》,潘喆、李鸿彬、孙方明编:《清入关前史料选辑》第 1 辑,第 240-242页。
    ④《明史》卷 237,《李成梁传》,第 6198 页。
    ⑤(明)黄景昉著、熊德基、陈士楷点校:《国史唯疑》卷 10,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年 6 月版,第 287 页。
    ①(明)程开祜辑:《筹辽硕画》卷 1,按辽议,熊廷弼:《务求战守长策疏》,据明万历刻本 1946 年影印,国立北平图书馆善本丛书第 1 集,辽宁省图书馆藏线装书。第 1 函第 2 册,第 11——12 页。《丛书集成续编》(据明万历刻本影印),台北: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89 年 7 月 1 版,史地类防务,第 242、243 册。
    ②《明神宗实录》卷 467,万历三十八年(1610)二月戊午,第 8804 页。
    ③(清)王鸿绪:《明史稿》列传第 118,《熊廷弼传》,台北:文海出版社,1962 年 11 月初版,第五册,第 138 页。《明史》卷 259,《熊廷弼传》,第 6691 页。
    ④《明史》卷 259,《熊廷弼传》,第 6692 页。
    ⑤(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补遗》卷 2,《熊、王功罪》,《续修四库全书》,第 390 册,史部纪事本末类,第 10页。《明史》卷 259,《熊廷弼传》,第 6692 页。《明神宗实录》卷 583,万历四十七年六月己卯,第 11114 页。记载:“经略辽东熊廷弼言,辽左为京师肩背,欲保京师而辽镇必不可弃。河东为辽镇腹心,欲保辽镇而河东必不可弃。开原为河东根底,欲保河东而开原必不可弃。……”《明经世文编》卷 480,熊廷弼:《河东诸城溃陷疏》,第 5279—5292 页。
    ⑥《明史》卷 259,《熊廷弼传》,第 6692 页。
    ①(清)计六奇撰、魏得良、任益斌点校:《明季北略》卷 1,《熊廷弼回籍》,《续修四库全书》,第 440 册,史部杂史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年 3 月版,第 23 页。
    ②(明)苕上愚公:《东夷考略》,建州,潘喆、李鸿彬、孙方明编:《清入关前史料选辑》第 1 辑,第 76 页。《明史》卷 259,《熊廷弼传》,第 6692 页。
    ③《明熹宗实录》卷 8,天启元年三月辛酉,第 0387 页。
    ④《明神宗实录》卷 583,万历四十七年(1619)六月庚辰,第 11119—11122 页。
    ①《明神宗实录》卷 585,万历四十七年(1619)八月壬申,第 11203—11205 页。
    ②《明神宗实录》卷 586,万历四十七年(1619)九月壬午,第 11210—11213 页。
    ③(明)方孔炤:《全边略记》卷 10,《辽东略》,潘喆、李鸿彬、孙方明编:《清入关前史料选辑》第 1 辑,第 243 页。
    ④《明神宗实录》卷 591,万历四十八年(1620)二月壬申,第 11339—11342 页。
    ①(清)王鸿绪:《明史稿》列传第 118,《熊廷弼传》,台北:文海出版社,1962 年 11 月初版,第五册,第 138 页。《明史》卷 259,《熊廷弼传》,第 6693 页。
    ②《明神宗实录》卷 593,万历四十八年(1620)四月戊午,第 11376 页。
    ③(明)王在晋:《三朝辽事实录》卷 4,李澍田主编、刁书仁等点校:《先清史料》,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年 7 月第 1 版,第 96 页。
    ④(明)谈迁:《国榷》卷 87,天启五年八月壬寅,第 5311 页。
    ⑤(明)谈迁:《国榷》卷 87,天启五年八月丁丑,第 5311 页。
    ①(明)方孔炤:《全边略记》卷 10,《辽东略》,潘喆、李鸿彬、孙方明编:《清入关前史料选辑》第 1 辑,第 247 页。
    ②《明史》卷 259,《王化贞传》,第 6698 页。
    ③《明史》卷 257,《张鹤鸣传》,第 6619 页。
    ④《明熹宗实录》卷 19,天启二年二月戊子,第 0983 页。(明)王在晋:《三朝辽事实录》卷 7,李澍田主编、刁书仁等点校:《先清史料》,第 174 页。
    ⑤(明)王在晋:《三朝辽事实录》卷 7,李澍田主编、刁书仁等点校:《先清史料》,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年 7 月第 1 版,第 174 页。
    ⑥《明熹宗实录》卷 19,天启二年二月乙未,第 0991 页,记载:“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经略辽东解经邦疏辞新命不许。” 《明熹宗实录》卷 20,天启二年三月丁酉,第 0996 页,记载:“兵部右侍郎经略辽东解经邦,再疏恳辞前命,得旨,人臣分义当急公任事不避艰险,解经邦连疏苦辞显是推辞边务,繁急著该部院参看议处。” 《明熹宗实录》卷 20,天启二年三月庚子,第 1001 页,记载:“新升辽东经略解经邦三疏力辞重任,上以经邦托词避难,甚失臣谊,著革职为民,永不叙用。”
    ⑦《明熹宗实录》卷 20,天启二年三月庚子,第 1001 页。(明)王在晋:《三朝辽事实录》卷 7,李澍田主编、刁书仁等点校:《先清史料》,第 174 页。
    ⑧《明熹宗实录》卷 20,天启二年三月甲辰,第 1005 页。(明)王在晋:《三朝辽事实录》卷 8,李澍田主编、刁书仁等点校:《先清史料》,第 187 页。
    ①《明熹宗实录》卷 21,天启二年四月庚辰,第 1059 页。
    ②(明)张岱:《石匮书后集》卷 8,《孙承宗传》,《续修四库全书》,第 320 册,史部别史类,第 477 页。《明史》卷250,《孙承宗传》,第 6465 页。
    ③《明史》卷 250,《孙承宗传》,第 6465 页。
    ④《明史》卷 250,《孙承宗传》,第 6466 页。《明熹宗实录》卷 19,天启二年二月戊子,第 0980—0981 页,记载:“……至于武吏宜令兵部遍核诸将,择一沉雄有气略者,授之钺,偏裨以下得自辟置,庶与意气相属见召募之兵任其简汰,文吏勿得羁焉,而使不得展,以文挽武,自是敝法。……”。
    ⑤(清)李逊之:《三朝野纪》卷 2,上海:上海书店,1982 年 5 月版,第 41—42 页。
    ⑥《明熹宗实录》卷 25,天启二年八月辛已,第 1269 页。
    ①《明史》卷 259,《袁崇焕传》,第 6710 页。
    ②(民国)张伯桢辑:《袁督师遗集》卷 3,诗,《边中送别》,《丛书集成续编》,文学类诗文别集—明,第 148 册,台北: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89 年 7 月 1 版,第 125 页。
    ③《明史》卷 259,《袁崇焕传》,第 6707 页。
    ④(明)谈迁:《国榷》卷 91。见孙文良、李治亭等:《明清战争史略》,第 183 页。
    ⑤(民国)张伯桢辑:《袁督师遗集》卷 1,奏疏,《天启二年擢佥事监军奏方略疏》,《丛书集成续编》,文学类诗文别集—明,第 148 册,第 115 页。
    ⑥《明史》卷 259,《袁崇焕传》,第 6707 页。
    ⑦(明)张岱:《石匮书后集》卷 11,《袁崇焕列传》,《续修四库全书》,第 320 册,史部别史集,第 494 页。
    ⑧《明熹宗实录》卷 19,天启二年二月癸巳,第 0990 页。
    ⑨《明熹宗实录》卷 24,天启二年七月己亥,第 1187 页,记载:“辽东经略王在晋题补监军道兵备副使袁崇焕。”《明史》卷 259,《袁崇焕传》,第 6708 页。
    
    ①《明史》卷 259,《袁崇焕传》,第 6713 页。
    ②《明史》卷 259,《袁崇焕传》,第 6719 页。
    ③ 刘志琴:《晚明史论:重新认识末世衰变》,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4 年 6 月第 1 版,第 42 页
    ④《明史》卷 250,《孙承宗传》,第 6476 页。
    
    ①(明)谈迁:《国榷》卷 97,第 5829 页。《明史》卷 262,《孙传庭传》,第 6789 页。
    ②《明史》卷 261,《丘民仰传》,第 6769 页。
    ③(明)苕上愚公:《东夷考略》,《东事答问》,潘喆、李鸿彬、孙方明编:《清入关前史料选辑》第 1 辑,第 82 页。
    ①(清)留云居士辑:《明季稗史初编》卷 15,(明)夏允彝:《幸存录》下卷,《东人大略》,上海:上海书店,1988年 11 月版,第 315——316 页。
    ②《明史》卷 237,《李成梁传》,第 6198 页。
    ③《明史》卷 237,《李成梁传》,第 6191 页。
    ④《明史》卷 237,《李成梁传》,第 6193 页。
    ⑤ 谈迁:《国榷》卷 78,神宗万历二十六年四月丁卯,第 5 册,第 4811 页。
    ⑥《明史》卷 237,《李成梁传》,第 6195-6196 页。
    ⑦《明史》卷 237,《李成梁传》,第 6196 页。
    ① 王在晋:《三朝辽事实录》卷 1,万历四十七年七月二十五日,李澍田主编、刁书仁等点校:《先清史料》(长白丛书四集),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 年 7 月第 1 版,第 23——24 页。
    ②《明神宗实录》卷 581,万历四十七年(1619)四月甲寅,第 11028—11029 页。
    ③《明史》卷 237,《李成梁传》,第 6197 页。
    ④《明神宗实录》卷 583,万历四十七年(1619)六月癸丑,第 11087—11088 页。
    ①(明)方孔炤:《全边略记》卷 10,《辽东略》,潘喆、李鸿彬、孙方明编:《清入关前史料选辑》第 1 辑,第 241 页。
    ②《明神宗实录》卷 585,万历四十七年(1619)八月辛未,第 11200—11202 页。
    ③《明史》卷 237,《李成梁传》,第 6198 页。
    ④《明神宗实录》卷 496,万历四十年(1612)六月辛已,第 9349 页。
    ⑤《明神宗实录》卷 308,万历二十五年(1597)三月乙未,第 5750 页。
    ⑥《明神宗实录》卷 499,万历四十年(1612)九月甲寅,第 9434 页。
    ⑦(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 17,北京,中华书局 1959 年 2 月版,中册,第 450 页。
    ① 黄云眉:《明史考证》(第六册),中华书局,1985 年 12 月版,第 1899 页。谈迁:《国榷》,卷 83,万历四十六年五月庚寅,第 5118—5119 页。
    ②《明神宗实录》,万历四十年十一月甲午条。
    ③ 赵轶峰、何宛英著:《千秋功罪——君主与中国政治》,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 年 4 月第 1 版,第 182 页。
    ④《明熹宗实录》卷 20,天启二年(1622)三月己卯,第 1024 页。(明)王在晋:《三朝辽事实录》卷 8,李澍田主编、刁书仁等点校:《先清史料》,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 年 7 月第 1 版,第 191 页。
    ①(清)计六奇撰、魏得良、任益斌点校:《明季北略》卷 1,《抚顺城陷》,北京:中华书局,1984 年 6 月第 1 版,第 8 页。
    ②(明)谈迁:《国榷》卷 83,万历四十六年四月甲辰,第 5115 页。
    ③《明神宗实录》卷 568,万历四十六年(1618)四月甲辰,第 10685—10686 页。
    ④《明史》卷 239,《张承胤传》,第 6208 页。
    ⑤《清太祖武皇帝弩儿哈奇实录》卷 2,第 341 页。
    ⑥《明史》卷 291,《张铨传》,第 7455 页。
    ⑦ 赵尔巽:《清史稿》卷 231,《李永芳传》,北京:中华书局,1977 年 12 月版,第 9327 页。
    ①(清)钱仪吉:《碑传集》,《范文程传》,北京:中华书局,1993 年 4 月版,第 65 页。
    ②《明神宗实录》卷 571,万历四十六年(1618)六月壬戍,第 10762—10763 页。
    ③(明)王在晋:《三朝辽事实录》卷 1,第 13 页。
    ④《明神宗实录》卷 568,万历四十六年(1618)四月丙辰,第 10691—10692 页。
    ⑤《明神宗实录》卷 568,万历四十六年(1618)四月丙辰,第 10692 页。
    ⑥(明)谈迁:《国榷》卷 83,万历四十六年七月壬寅,第 5122 页。
    
    ①(清)计六奇撰、魏得良、任益斌点校:《明季北略》卷 1,《清河城陷》,第 9 页。
    ②《明神宗实录》卷 572,万历四十六年七月戊申,第 10808 页。
    ③《明神宗实录》卷 584,万历四十七年(1619)七月乙未,第 11156 页。
    ①《明神宗实录》卷 579,万历四十七年(1619)二月乙亥,第 10961—10966 页。
    ②(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补遗》卷 1,《辽左兵端》,北京:中华书局,1977 年版,第 1412 页。(明)傅国:《辽广实录》卷上,潘喆、李鸿彬、孙方明编:《清入关前史料选辑》第 1 辑,第 140 页,记载:李永芳教奴之言曰:“任他几路来,我只一路去”。
    ③《明神宗实录》卷 580,万历四十七年(1619)三月甲申,第 10969 页。
    ④《大清满洲实录》,台北:台湾华文书局,1969 年 4 月再版,第 231 页。
    ⑤《明神宗实录》卷 580,万历四十七年(1619)三月甲午,第 10976—10977 页。
    ⑥《明神宗实录》卷 580,万历四十七年(1619)三月甲申,第 10970—10971 页。
    ⑦《明神宗实录》卷 580,万历四十七年(1619)三月乙酉,第 10971 页。
    ⑧(明)王在晋:《三朝辽事实录》卷 1,第 17 页。
    ①《明神宗实录》卷 580,万历四十七年(1619)三月甲午,第 10977—10978 页。
    ②《明神宗实录》卷 580,万历四十七年三月甲午,第 10982 页。
    ③《明史》卷 259,《熊廷弼传》,第 6694 页。
    ④《明神宗实录》卷 580,万历四十七年(1619)三月癸卯,第 11004 页。
    ①《明神宗实录》卷 580,万历四十七年(1619)三月戊申,第 11018—11019 页。
    ② [朝鲜]李民寏:《建州闻见录》,辽宁大学历史系印本,第 44 页。
    ③《明史》卷 238,《李如柏传》,第 6196 页。
    ④《明史》卷 291,《潘宗颜传》,第 7454 页。
    ⑤《朝鲜李朝实录》,《光海君日记》卷 138。吴晗辑:《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辑》,第 3021 页。
    ①《明神宗实录》卷 580,万历四十七年三月癸卯,第 11005 页。
    ②《明神宗实录》卷 580,万历四十七年(1619)三月甲午,第 10984 页。
    ③《明神宗实录》卷 580,万历四十七年(1619)三月乙未,第 10985 页。
    ④《明神宗实录》卷 580,万历四十七年(1619)三月丁酉,第 10989 页。
    ⑤《明神宗实录》卷 580,万历四十七年(1619)三月戊戌,第 10993 页。
    ⑥《明神宗实录》卷 580,万历四十七年(1619)三月庚子,第 10997 页。
    ⑦《明神宗实录》卷 580,万历四十七年(1619)三月癸卯,第 11002 页。
    ⑧《明神宗实录》卷 583,万历四十七年六月丁丑,第 11107—11108 页。
    ⑨ 乾隆:《萨尔浒山之战书事》碑文,此碑现藏于沈阳故宫博物院。见孙文良、李治亭等:《明清战争史略》,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 年 7 月第 1 版,第 70 页。
    ① [日本]《明代满蒙史料·明实录抄》,第四篇,第 691-692 页。
    ②《明神宗实录》卷 571,万历四十六年六月乙丑,第 10767 页。
    ③《清太祖武皇帝弩儿哈奇实录》卷 3,第 353 页。
    ④ [朝鲜]李民寏:《栅中日录》校释,辽宁大学历史系印本,第 16 页。
    ⑤ [日本]《明代满蒙史料·明实录抄》,第五篇,第 44-47 页。《明神宗实录》卷 584,万历四十七年七月癸未,第11131 页,记载:未至“闻得开原已陷。”。
    ⑥《明神宗实录》卷 584,万历四十七年(1619)七月壬午,第 11125—11126 页。
    ⑦《明神宗实录》卷 584,万历四十七年(1619)七月乙未,第 11156 页。
    ⑧《明神宗实录》卷 584,万历四十七年(1619)七月丁未,第 11172—11173 页。
    ①(清)王一元:《辽左见闻录》(手抄本,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图书馆藏书),第 10 页。
    ②(清)李树德修撰、李泽棉校订:《李氏谱系》,铁岭:铁岭市博物馆出版,1991 年 8 月第 1 版,第 85-87 页
    ③《明史》卷 126,《李如桢传》,第 6197 页。《明神宗实录》卷 584,万历四十七年七月癸未,第 11131 页,记载:李如桢、贺世贤领兵救援,未至,“闻得开原已陷。”
    ④《明神宗实录》卷 585,万历四十七年(1619)八月癸酉,第 11205 页。
    ⑤《明神宗实录》卷 585,万历四十七年(1619)八月乙丑,第 11198 页。
    ⑥《明神宗实录》卷 585,万历四十七年(1619)八月壬子,第 11181 页。
    ①《明神宗实录》卷 585,万历四十七年(1619)八月乙卯,第 11186—11187 页。
    ②《明神宗实录》卷 585,万历四十七年(1619)八月甲寅,第 11184 页。
    ③《明神宗实录》卷 586,万历四十七年(1619)九月甲申,第 11215 页。
    ④《清太祖武皇帝弩儿哈奇实录》卷 3,第 358 页。
    ⑤《明神宗实录》卷 507,万历四十一年四月甲午,第 9616 页。
    ⑥《明神宗实录》卷 586,万历四十七年(1619)九月丁亥,第 11220 页。
    ①《明神宗实录》卷 586,万历四十七年(1619)九月己丑,第 11222—11223 页。
    ②《明神宗实录》卷 586,万历四十七年(1619)九月辛卯,第 11224—11225 页。
    ③《明神宗实录》卷 587,万历四十七年(1619)十月庚戌,第 11239—11241 页。
    ④《明神宗实录》卷 587,万历四十七年(1619)十月甲寅,第 11242—11243 页。
    ⑤《明神宗实录》卷 587,万历四十七年(1619)十月丙寅,第 11245—11246 页。
    ⑥《明神宗实录》卷 589,万历四十七年(1619)十二月甲寅,第 11274—11275 页。
    ①《明神宗实录》卷 590,万历四十八年(1620)正月乙酉,第 11304—11305 页。
    ②《明神宗实录》卷 590,万历四十八年(1620)正月壬寅,第 11315—11317 页。
    ③《明神宗实录》卷 590,万历四十八年(1620)正月癸卯,第 11317—11319 页。
    ④《明神宗实录》卷 590,万历四十八年(1620)正月癸卯,11319—11321 页。
    ⑤《明神宗实录》卷 591,万历四十八年(1620)二月丁巳,11332 页。
    ①《明神宗实录》卷 591,万历四十八年(1620)二月壬申,第 11339—11342 页。
    ②《明光宗实录》卷 3,泰昌元年(1620)八月丙午(万历四十八年八月丙午),第 0072—0073 页。
    ③《明史》卷 259,《袁应泰传》,第 6689 页。
    ①《满文老档》太祖朝,第 19 册,天命六年三月,北京:中华书局,1990 年 3 月第 1 版,第 176 页。重译《满文老档》太祖朝(第二分册),辽宁大学历史系 1979 年 3 月内部本,第 1 页。
    ②《明史》卷 271,《贺世贤传》,第 6952 页。
    ③《明熹宗实录》卷 8,天启元年三月乙卯,第 0379—0380 页。
    ④《明熹宗实录》卷 8,天启元年三月乙卯,第 0381 页。
    ⑤《清太祖武皇帝弩儿哈奇实录》卷 3,第 366 页。
    ⑥ 王在晋:《三朝辽事实录》卷 4,第 92 页。同书第 95 页还记载:“袁应泰招降失机,焚身一炬”。《明史》卷 259,《袁应泰传》,第 6690 页,记载:辽阳城破,“遂佩剑印自缢死”。这样,袁应泰之死有“饮刀”、“自焚”和“自缢”三种说法。
    ①(清)赵翼:《廿二史札记》卷 36,《续修四库全书》,第 453 册,史部史评类,第 615 页。
    ②《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卷 3,第 369 页。
    ③《列宁选集》第 2 卷,列宁:《第二国际的破产》,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年 4 月版,第 626 页。
    ④ 杨旸:《明代东北史纲》,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93 年 1 月初版,第 371-372 页。
    ⑤《明熹宗实录》卷 19。见孙文良、李治亭等:《明清战争史略》,第 127 页。
    ⑥《明史》卷 259,《熊廷弼传》,第 6695 页。
    ①《明熹宗实录》卷 4。见孙文良、李治亭等:《明清战争史略》,第 128 页。
    ②(明)李辅:《全辽志》卷 1,《图志考》,沈阳:辽沈书社,1985 年版,第 498 页。
    ③《明史》卷 259,《熊廷弼传》,第 6692 页。
    ④(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 37,北京:中华书局,1955 年 7 月第 1 版,第 1588 页。
    ⑤《明史》卷 259,《熊廷弼传》,第 6696 页。
    ⑥(清)王一元:《辽左见闻录》(手抄本),第 53 页。
    ⑦《明史》卷 259,《王化贞传》,第 6698 页。
    ⑧(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补遗》卷 2,《熊、王功罪》,《续修四库全书》,第 390 册,史部纪事本末类,第 15—16 页。《明史》卷 259,《熊廷弼传》,第 6700 页,记载:“时抚臣主战,廷弼主守”。
    ⑨《明史》卷 259,《熊廷弼传》,第 6700 页。
    ①《明史》卷 271,《罗一贯传》,第 6955 页。
    ②《明史》卷 259,《王化贞传》,第 6703 页。
    ③《明史》卷 259,《熊廷弼传》,第 6703 页。
    ④《明史》卷 259,《熊廷弼传》,第 6703 页。
    ⑤《明史》卷 259,《熊廷弼传》,第 6703 页。
    ⑥《明史》卷 259,《王化贞传》,第 6706 页。
    ①《明熹宗实录》卷 64。见孙文良、李治亭等:《明清战争史略》,第 157 页。
    ②(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 37,第 1600 页。
    ③(明)谈迁:《国榷》卷 85,天启三年闰十月丁亥,第 5235 页。
    ④《明史》卷 259,《袁崇焕传》,第 6709 页。
    ⑤《明史》卷 270,《马世龙传》,第 6934 页。
    ①《明史》卷 259,《袁崇焕传》,第 6709 页。
    ②《明史》卷 259,《袁崇焕传》,第 6709 页。
    ③《清太祖武皇帝弩儿哈奇实录》卷 4,第 387 页。
    ④《清太祖武皇帝弩儿哈奇实录》卷 4,第 387 页。
    ⑤ [朝鲜]李肯翊:《燃藜室记述》卷 27,潘喆、李鸿彬、孙方明编:《清入关前史料选辑》第 1 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4 年 11 月版,第 438 页,记载:“奴儿哈赤先已重伤,……因慲恚而毙云。”
    ⑥《明熹宗实录》卷 71,见孙文良、李治亭等:《明清战争史略》,第 205 页。
    ⑦《明熹宗实录》卷 68,天启六年二月乙亥,第 3214 页。
    ⑧《明熹宗实录》卷 68,天启六年二月丁亥,第 3242—3243 页。
    ① 恩格斯:《反杜林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年第 178 页。
    ②《明史》卷 259,《袁崇焕传》,第 6710-6711 页。《明熹宗实录》卷 79,天启六年十二月庚申,第 3838 页,记载:“辽东巡抚袁崇焕言,辽东之坏虽人心不固,亦缘有形之险颓塌不堪。实无可以固人心者,虏利野战,惟有凭坚城以用大炮一著。”。
    ③《明世宗实录》卷 190,嘉靖十五年八月辛丑,第 4009 页。
    ④《明熹宗实录》卷 29,见孙文良、李治亭等:《明清战争史略》,第 210 页。
    ⑤(明)徐光启著:《徐文定公(光启)集》卷 4,《练兵疏稿二》附录一,《李之藻奏为制胜务须西铳乞敕速取疏》,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本,台北:台湾文海出版社,2001 年 8 月出版,第 180 页。
    ⑥《明熹宗实录》卷 63,见孙文良、李治亭等:《明清战争史略》,第 213 页。。
    ⑦(清)计六奇:《明季北略》卷 2,《袁崇焕守宁远》,北京:中华书局,1984 年 6 月版,第 42 页。
    ① [朝鲜]李民寏:《建州闻见录》,辽宁大学历史系印本,第 46-49 页。
    ②《明熹宗实录》卷 67,见孙文良、李治亭等:《明清战争史略》,第 233 页。
    ③(明)沈国元:《两朝从信录》卷 31,《续修四库全书》,第 356 册,史部编年类,第 725 页。《清入关前史料选辑》(二),第 378 页。
    ④《明史》卷 271,《赵率教传》,第 6963 页。
    ⑤《明熹宗实录》卷 79。见孙文良、李治亭等:《明清战争史略》,第 246 页。
    ①《明熹宗实录》卷 79,第 30 页。见孙文良、李治亭等:《明清战争史略》,第 247 页。
    ②《明熹宗实录》卷 79。见孙文良、李治亭等:《明清战争史略》,第 242 页。
    ③《明熹宗实录》卷 79。见孙文良、李治亭等:《明清战争史略》,第 244 页。
    ④《明史》卷 259,《袁崇焕传》,第 6712 页。
    ⑤(清)王先谦:《东华录》,天聪元年(1627)六月丙申,《续修四库全书》,第 369 册,史部编年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年 3 月版,第 60 页。
    ⑥(明)王在晋:《三朝辽事实录》卷 17,第 423 页。
    ⑦(民国)张柏桢:《袁督师遗集》卷 1,奏疏,《天启六年六月初十日谢升荫疏》,《丛书集成续编》,文学类诗文别集—明,第 148 册,第 121 页。
    ⑧《明史》卷 259,《袁崇焕传》,第 6712 页。
    ⑨《清太宗实录》卷 9,天聪五年四月戊申,原页 21,第 157 页。
    ①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明档》,“明与后金大凌河城之战史资料片断”,《历史档案》1981 年第 1 期,第 28—30页。18.崇祯四年闰十一月十二日,《兵部呈为王应朝题查明后金拆毁大凌河城情形本》。19.崇祯四年闰十一月十九日,《兵部呈为王道直题报大凌河城之役明军损失情形本》。
    ②《明史》卷 261,《邱禾嘉传》,第 6771 页。蒋良骐:《东华录》卷 2,第 31 页。《清史列传》卷 1,《阿济格传》,台北:台湾中华书局,1983 年 2 月台 2 版,第 8—9 页。记载:“九月谕授围城方略,觇察援兵,勿以敌寡轻战堕计中,寻闻明增兵来援命额附扬古利率八旗护军之半往益阿济格军,时锦州兵七千逐我,侦者于小凌河岸突近御前,卫兵不满二百,上擐甲渡河直入敌阵败之,……”
    ③《清史稿》卷 234,《祖大寿传》,第 9422 页。
    ④(清)阿桂等修:《皇(清)朝开国方略》卷 15,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台北:台湾文海出版社,1966 年10 月版,第 364 页。
    ⑤(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补遗》卷 4,《毛帅东江》,《续修四库全书》,第 390 册,史部纪事本末类,第 23 页。
    ①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明档》3 号卷,第 9 号。
    ②《清太宗实录》卷 14,天聪七年五月丁酉,第 249 页。蒋良骐:《东华录》卷 3,天聪七年五月,《续修四库全书》,第 368 册,第 276 页,记载:“五月,明将孔有德、耿仲明航海来归。”
    ③《清太宗实录》卷 14,天聪七年五月己卯,第 263 页。
    ④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明清史料》乙编,“旅顺已失残稿”,见孙文良等:《明清战争史略》,第 334 页。
    ⑤《清太宗实录》卷 14,天聪七年五月庚子,第 265 页。《明史》卷 271,《黄龙传》,第 6968 页。
    ⑥《明熹宗实录》卷 17。见孙文良等:《明清战争史略》,第 313 页。
    ①《明熹宗实录》卷 20。见孙文良等:《明清战争史略》,第 313 页。
    ②《明熹宗实录》卷 17。见孙文良等:《明清战争史略》,第 313 页。
    ③《明熹宗实录》卷 25,天启二年八月丁丑。孙文良等:《明清战争史略》,第 315 页。樊树志:《晚明史》,第 785 页。
    ④(明)谈迁:《国榷》卷 90,崇祯二年六月戊午,第 5488 页。
    ⑤《尚氏宗谱》,“先王实录”,海城尚可喜后人藏 1994 年第 6 次续修本。《清史稿》卷 234,《尚可喜传》,第 9409 页。
    ⑥《清太宗实录》卷 34,崇德二年二月壬申,第 599 页。
    ⑦《李朝实录》仁祖 15 年 3 月戊辰。吴晗辑:《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辑》,第 3602 页。
    ①《李朝实录》仁祖 15 年 4 月丁亥。吴晗辑:《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辑》,第 3603 页。
    ②《天聪朝臣工奏议》卷下,“陈锦请攻北京及甄别人才奏”,《清入关前史料选辑》(二),第 106 页。
    ①《清太宗实录》卷 50,崇德五年正月壬申,第 839—840 页。
    ②《清太宗实录》卷 62,崇德七年八月壬申,第 1035—1036 页。
    ③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明档》960 号,“兵部为遵旨深筹等事”。
    ①《清太宗实录》卷 51,崇德五年二月壬戌,第 855—856 页。
    ②《清太宗实录》卷 51,崇德五年二月壬寅,第 863 页。
    ③《清太宗实录》卷 55,崇德六年三月丁酉,第 910 页。
    ④《清太宗实录》卷 53,崇德五年十月辛未,第 891 页。
    ⑤《清太宗实录》卷 53,崇德五年十月辛未,第 892 页。
    ⑥《清太宗实录》卷 53,崇德五年十月辛未,第 892 页。
    ①(明)谈迁:《国榷》卷 97,崇祯十四年六月乙卯,第 5899 页。《明史》卷 257,《陈新甲传》,第 6638 页。
    ② 谈迁:《国榷》卷 97,崇祯十四年七月庚子,第 5901 页。
    ③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明档》229 号卷,6 号。
    ④《明清史料》乙编,第三本,《请兵救援松锦残禀》,第 296 页。
    ⑤《李朝实录》仁祖 19 年 9 月庚辰。吴晗辑:《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辑》,第 3686 页。
    ①(清)计六奇:《明季北略》卷 18,《洪承畴降清》,第 330 页。
    ②《明清史料》乙编。见孙文良等:《明清战争史略》,第 406 页。
    ③《清太宗实录》卷 59,崇德七年正月辛酉,第 977—978 页。《明史》卷 272,《曹变蛟传》,第 6979 页。
    ④ 乾隆:《太祖皇帝大破明师于萨尔浒山之战书事文》碑,此碑现藏沈阳故宫博物院。见孙文良等:《明清战争史略》,第 420 页。
    ⑤ 嘉庆:《太宗皇帝大破明师于松山之战书事文》碑。见孙文良等:《明清战争史略》,第 420 页。
    ①《明史传》卷 259,《熊廷弼传》,第 6694 页。
    ②(明)谈迁:《国榷》卷 97,崇祯十四年八月,第 5904-5905 页。
    ③(明)谈迁:《国榷》卷 97,崇祯十四年十月戊午,第 5908 页。
    ①《明史传》卷 259,《熊廷弼传》,第 6694-6695 页。
    ②《明清史料》甲编,第一本,《天聪二年奏本》,台北:台湾维新书局,1972 年 3 约再版,第 48 页。
    ③ 谈迁:《国榷》卷 97,崇祯十四年八月乙丑,第 5904 页。
    ④ 谈迁:《国榷》卷 97,崇祯十四年八月己卯,第 5905 页。
    ⑤《清太宗实录》卷 60,崇德七年四月癸酉,第 1003 页。
    ⑥《清太宗实录》卷 59,崇德七年正月甲子,第 978 页。
    ⑦《李朝实录》仁祖 20 年 5 月乙酉。吴晗辑:《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辑》,第 3693 页。
    
    ①(明)谈迁:《国榷》卷 98,崇祯十五年九月壬午,第 5942 页。
    ②《明史》卷 257,《陈新甲传》,第 6638-6639 页。
    ①(清)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续修四库全书》,子部儒家类,第 945 册,第 467 页。
    ②(清)赵翼:《廿二史札记》卷 35,《万历中矿税之害》,《续修四库全书》,第 453 册,史部史评类,第 603 页。
    ③《明史》卷 21,《神宗纪二》,第 295 页。
    ④ 孙文良:《明朝兴亡所系辽东之得失》,《满族崛起与明清兴亡》,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2 年 6 月版,第 100页。
    ⑤《明史》卷 22,本纪第 22,《熹宗纪》,第 306 页。
    ⑥ 刘志琴:《晚明史论:重新认识末世衰变》,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4 年 6 月第 1 版,第 3 页。
    ⑦(唐)韩愈:《韩昌黎集》,卷 13,杂著,《子产不毁乡校颂》,国学基本丛书,北京:商务印书馆,1933 年 3 月初版,1958 年 8 月重印第 1 版,第 1 页。
    ①《大清圣祖仁皇帝实录》,卷 27,康熙二十三年(1684)十月癸亥,第 1570 页。
    ②《万历起居注》,万历十四年(1586)五月十二日。
    ③《明史》,卷 237,《田大益传》,第 6171 页。
    ④《明神宗实录》卷 340,万历二十七年(1599)十月壬寅,第 6317 页。
    ①《明神宗实录》卷 349,万历二十八年(1600)七月丁卯,第 6551 页。
    ②《明神宗实录》卷 586,万历四十七年(1619)九月乙未,第 11226—11227 页。
    ③《明神宗实录》卷 594,万历四十八年(1620)五月己卯,第 11389—11390 页。
    ④《明史》,卷 232,《李三才传》,第 6062 页。
    ⑤《明史》,卷 237,《田大益传》,第 6171-6172 页。
    ①(清)夏燮:《明通鉴》,卷 72,万历二十八年(1600)冬十月乙未,《续修四库全书》,第 366 册,第 189 页。
    ②(明)文秉:《定陵注略》,卷 5,《军民激变》。见韦庆远:《张居正和明代中后期政局》,第 875 页。
    ③(明)董其昌编:《神庙留中奏疏汇要》吏部卷三。见刘志琴:《晚明史论:重新认识末世衰变》,第 6 页。
    ④(明)董其昌编:《神庙留中奏疏汇要》户部卷八,《户部尚书赵世卿题为生民糜烂等事疏》,万历三十二年七月初十日,《续修四库全书》,第 470 册,史部诏令奏议类,第 189 页。。
    ⑤《清仁宗实录》,嘉庆九年三月壬寅。
    ⑥《万历起居注》,万历十七年(1589)二月初九日。
    ⑦(明)申时行:《召对录》序,《续修四库全书》,第 434 册,史部杂史类,第 95 页。
    ⑧(清)夏燮:《明通鉴》卷 73,万历三十四年九月甲午,《续修四库全书》,第 366 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3 月版,第 207 页。
    ①《明史》卷 254,《孙居相传》,第 6558 页
    ②《明史》卷 240,《叶向高传》,第 6234-6235 页。
    ③《明神宗实录》卷 586,万历四十七年(1619)九月己丑,第 11222—11223 页。
    ④《明神宗实录》卷 586,万历四十七年(1619)九月庚寅,第 11224 页。
    ⑤《明神宗实录》卷 586,万历四十七年(1619)九月辛卯,第 11224—11225 页。
    ①《明神宗实录》卷 589,万历四十七年(1619)十二月甲寅,第 11274—11275 页。
    ②《明神宗实录》卷 590,万历四十八年(1620)正月乙酉,第 11304—11305 页。
    ③《明神宗实录》卷 591,万历四十八年(1620)二月戊午,第 11333 页。
    ④《明神宗实录》卷 591,万历四十八年(1620)二月辛酉,第 11334—11336 页。
    ⑤《明神宗实录》卷 592,万历四十八年(1620)三月癸卯,第 11363 页。
    ⑥(明)谈迁著张宗祥校点:《国榷》卷 95,崇祯九年九月丙子,北京:中华书局,1958 年 12 月第 1 版,第 5757 页。
    ①(清)夏燮:《明通鉴》,见刘志琴:《晚明史论:重新认识末世衰变》,第 6 页。
    ② 刘志琴:《晚明史论:重新认识末世衰变》,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4 年 6 月第 1 版,第 6-7 页。
    ③《明穆宗实录》卷 11,隆庆元年八月癸未,第 0292 页。
    ④《明神宗实录》卷 181,万历十四年十二月乙丑,第 3376 页。
    ①《明熹宗实录》卷 20,天启二年(1622)三月己卯,第 1024 页。(明)王在晋:《三朝辽事实录》卷 8,第 191 页。
    ②《天聪朝臣工奏议》卷下,“张文衡请勿失时机奏”本,《清入关前史料选辑》(二),第 104 页。
    ③《明史》卷 257,《张凤翼传》,第 6632 页。
    ④《明熹宗实录》卷 68,天启六年(1622)二月丙申,第 3260—3262 页。
    ⑤《明熹宗实录》卷 64。见孙文良等:《明清战争史略》,第 208 页。
    ①《李朝实录》卷 14,仁祖四年 8 月壬子。吴晗辑:《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辑》,第 3278 页。
    ②(清)昭槤著:《啸亭杂录》卷 10,“毛文龙之杀”,《续修四库全书》,第 1179 册,子部杂家类,第 591—592 页。
    ①《明神宗实录》卷 583,万历四十七年(1619)六月庚辰,第 11119—11121 页。
    ② 韦庆远:《张居正和明代中后期政局》,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年 3 月第 1 版,第 883 页。
    ③《明熹宗实录》卷 9,天启元年四月壬午,第 0446—0447 页。
    ④ 黄炎培:《八十年来》,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2 年版,第 148——149 页。
    ①《格言联璧》,引自《沈阳晚报》,2006 年 3 月 30 日,第 44 版。
    ② 刘志琴:《晚明史论:重新认识末世衰变》,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4 年 6 月第 1 版,第 47 页。
    ③ 列宁:《列宁选集》第 1 卷,《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主义者?》(1894 年),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年 4 月第 1 版,第 26 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致路·库格曼(1871 年 4 月 17 日)》,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 5 月第 1 版,第 393 页。
    ①《明神宗实录》卷 192,万历十五年(1587 年)十一月甲寅,第 3620—3621 页。
    ②(明)方孔炤:《全边略记》卷 10,《辽东略》。潘喆、李鸿彬、孙方明编:《清入关前史料选辑》第一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4 年版,第 259 页。
    ③(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补遗》卷 1,辽左兵端,北京:中华书局,1977 年版,第 1415 页。
    ④ 黄云眉:《明史考证》(第六册),北京:中华书局,1985 年 12 月版,第 1899 页
    ⑤《明史》卷 238,《李成梁传》,第 6190 页。
    ⑥ 孙文良:《明朝兴亡所系辽东之得失》一文持此观点。收在《满族崛起与明清兴亡》,辽宁大学出版社,1992 年 6月版,第 100 页。
    ① (明)刘基:《郁离子》卷上,《自讳自矜》,第 28 页。
    ① 钱一本:《万历邸钞》,万历十八年(1590)庚寅卷夏四月条,第 504 页。
    ②《明史》卷 213,《张居正传》,第 5651 页。
    ③《明熹宗实录》卷 16,天启元年十一月乙巳,第 0795 页。
    ④《明神宗实录》卷 45,万历三年(1575)十二月辛未,第 1008 页。
    ⑤《明神宗实录》卷 45,万历三年十二月庚午,第 1007—1008 页。
    ⑥《明史》卷 305,列传 193,《宦官二·高淮》,第 7809 页。
    ⑦《明神宗实录》卷 375,万历三十年(1602 年)八月甲午,第 7044 页。
    ① 朱诚如在《明末辽东“弃地”案考实》一文认为,宽甸六堡在 1606 年“弃地”事件后,一直仍为明辽东防务前哨,不存在弃与女真人的问题。当然,六堡所下辖的张其哈喇甸子等处曾被建州女真人占据过,但决不能以此而得出宽甸六堡均归入建州——努尔哈赤的结论。此文收在《管窥集——明清史散论》,紫禁城出版社 2002 年 2 月版,第 27—32 页。
    ①《明神宗实录》卷 580,万历四十七年(1619)三月戊申,第 11019 页。
    ②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 年 4 月版,第 16—17 页。
    ③《明史》卷 21,《神宗纪二》,第 295 页。
    ④(清)黄宗羲:《南雷诗历》卷 2,《送万季野贞一北上》。收于《四部备要》集部,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75年,第 156 页。
    ⑤(明)陈子龙:《明经世文编》卷 293,《早诛奸险巧佞贼臣疏》,第六册,北京:中华书局 1962 年版,第 3015 页。
     ①《明史》卷 238,《李成梁传》,第 6190 页。
    ①(清)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五,平帝一,北京:中华书局,1975 年 7 月第 1 版,第 134 页。
    ②(清)钱谦益:《牧斋初学集》,卷 64,《副都御史梅公神道碑铭》,近代中国史料丛刊,台北:台湾文海出版社,2001年 8 月出版,第 1498 页。
    ③ 黄云眉:《明史考证》(第六册),北京:中华书局 1985 年 12 月版,第 1899 页。
    ①(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 238,《李成梁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 年 4 月第 1 版,第 6190 页。
    ②《万历武功录》卷 11,《东三边四十四·王杲列传》,第 37 页。
    ①《明熹宗实录》卷 20,天启二年(1622)三月己卯,第 1024 页。(明)王在晋:《三朝辽事实录》卷 8,李澍田主编、刁书仁等点校:《先清史料》,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 年 7 月第 1 版,第 191 页。
    ②(清)赵翼:《廿二史札记》卷 35,《万历中矿税之害》,《续修四库全书》,第 453 册,史部史评类,第 603 页。
    ① 任继愈:《老子新译》,《老子·第五十八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年 5 月第 2 版,第 186 页。
    ② 孙文良:《明朝兴亡所系辽东之得失》,见《满族崛起与明清兴亡》,辽宁大学出版社,1992 年 6 月版,第 100 页。
    ③(明)方孔炤:《全边略记》卷 10,《辽东略》,潘喆、李鸿彬、孙方明编:《清入关前史料选辑》第一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4 年版,第 259 页。
    ④(明)陈子龙:《明经世文编》卷 436,朱赓:《论辽东税监高淮揭》,北京:中华书局 1962 年 6 月版,第六册,第4775-4776 页。
    ⑤《明神宗实录》卷 594,万历四十八年(1620)五月己卯,第 11389 页。
    ①[朝鲜]金景善:《燕辕直指》卷 1,《辽东大野记》。[韩国]林基中编:《燕行录全集》,汉城:韩国东国大学出版社,2001 年版。引自孙文良、李治亭等:《明清战争史略》,第 126 页。
    ②(明)陈子龙:《明经世文编》卷 467,宋一韩:《直陈辽左受病之原疏》,北京:中华书局,1962 年 6 月版,第 5130-5132页。
    ①《光海君日记》(1),宣祖四十一年(万历三十六年)七月癸丑条。吴晗:《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第 7 册,第 2855 页。
    ②《光海君日记》(1),宣祖四十一年(万历三十六年)七月丙戌条。吴晗:《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第 7 册,第 2855 页。
    ③《明神宗实录》卷 456,万历三十七年(1609)三月辛丑,第 8605 页。
    ④ 阎崇年:《袁崇焕传》,北京:中华书局,2005 年 10 月第 1 版,第 156 页。
    ⑤ 吴晗辑:《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第 8 册,第 3019-3020 页。
    ⑥《明史》卷 259,《熊廷弼传》,第 6697 页。
    ①《光海君日记》(5),壬戌 14 年 3 月庚戌。吴晗辑:《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第 3165 页。
    ②[朝鲜]李肯翊:《燃藜室记述》卷 23,“毛文龙入椴岛”,潘喆、李鸿彬、孙方明编:《清入关前史料选辑》(第 1 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4 年版,第 433 页。
    ③《满文老档》,第三十一册,天命六年十二月十九日,北京:中华书局,1990 年 3 月第 1 版,第 279 页。
    ④《光海君日记》(5),13 年 10 月丁丑。吴晗辑:《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第 3155 页。
    ⑤[朝鲜]李肯翊:《燃藜室记述》卷 27,“毛文龙诛死”,潘喆、李鸿彬、孙方明编:《清入关前史料选辑》(第 1 辑),第 462 页。
    ⑥《大清太宗文皇帝实录》卷 9,天聪五年夏四月辛丑,台北:台湾华文书局,1969 年 4 月再版,第 149 页。
    ⑦ 王先谦:《东华录》天聪五年五月辛丑,《续修四库全书》,史部编年类,第 369 册,第 82 页。
    ①《李朝实录》仁祖 9 年 6 月庚午。吴晗辑:《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第 3477 页。
    ②《大清太宗文皇帝实录》卷 15,天聪七年八月乙丑,第 269—270 页。
    ①《大清太宗文皇帝实录》卷 34,崇德三年二月壬申,第 599 页。
    ②《李朝实录》仁祖 15 年 2 月癸未。吴晗辑:《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第 3600 页。
    ③《李朝实录》仁祖 15 年 7 月庚午。吴晗辑:《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第 3608 页。
    ④《大清太宗文皇帝实录》卷 51,崇德五年二月辛丑,第 853 页。
    ⑤《李朝实录》仁祖 19 年 7 月丙戌。吴晗辑:《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第 3683—3684 页。
    ⑥《大清太宗文皇帝实录》卷 56,崇德六年六月己亥,第 940 页。
    [1][清]李树德.李氏谱系[Z].康熙六十一年(1722)木刻本.
    [2][清]李树德修撰、李泽绵校订.李氏谱系[Z].铁岭:铁岭市博物馆出版,1991.
    [3]李氏家谱[Z].(明朝末年手抄本),此手抄本现藏于铁岭李氏族人手中.
    [4][清]张廷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5][清]王鸿绪.明史稿(列传)[M]. 台北:文海出版社,1962./(明代传记丛刊)台北:台湾明文书局,1991.
    [6][明]彭孙贻.山中闻见录[M].李澍田主编、刁书仁点校.先清史料.(长白丛书四集),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
    [7][清]庄廷龙.明史钞略[M].(续修四库全书史部别史类第 323 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8][清]徐乾学.明史列传[M].台北:明文书局印行,1991.
    [9][明]吕毖.明朝小史[M].(四库禁毁丛刊史部第 19 册)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
    [10][清]留云居士辑.明季稗史初编[M].上海:上海书店影印出版,1988.
    [11][明]赵汝砺.故定国将军叆阳守备致仕李公(春美)暨太夫人汤氏合葬墓志铭[Z].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刻写.
    [12][明]夏原吉、胡广等撰.明实录[M].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
    [13][明]陈子龙.明经世文编[M].北京:中华书局,1962.
    [14][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M].(元明清史料笔记丛刊)北京:中华书局,1959.
    [15][明]黄景昉著、熊德基、陈士楷点校.国史唯疑[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6][清]万斯同.明史[M].(续修四库全书影印北京图书馆藏清抄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7][明]李东阳纂、申时行重修.(万历)明会典[M].北京:中华书局,1989.
    [18][明]谈迁.国榷[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58.
    [19][明]文秉.烈皇小识 [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2.
    [20] 万历起居注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影印本,1988.
    [21][明]瞿九思.万历武功录 [M].(四库禁毁书丛刊史部第 35、36 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62.
    [22][明]钱一本.万历邸钞 [M].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1.
    [23][明]董其昌编.神庙留中奏疏汇要 [G].(续修四库全书史部诏令奏议类第 470 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24][明]张居正.张文忠公全集 [C]. (王云伍主编万有文库本),上海:商务印书馆铅印本, 1935.
    [25][明]熊廷弼.按辽疏稿 [M].(四库禁毁书丛刊史部第 9 册)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
    [26][明]何尔健著、何兹全、郭良玉校编.按辽御珰疏稿 [M].郑州: 中州书画出版社,1982.
    [27]印鸾章、李介人修订.明鉴纲目 [M]. 长沙:岳麓书社,1987.
    [28][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 [M]. 北京:中华书局,1977.
    [29][明]程开祜.筹辽硕画 [M].据明万历刻本影印,国立北平图书馆善本丛书第 1 集,线装书 46 卷4 函 44 册.
    [30][明]茅瑞征.万历三大征考·东夷考略·东事答问 [M]. (续修四库全书影印上海图书馆藏明天启刻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31][明]王在晋.三朝辽事实录 [M]. (续修四库全书影印上海图书馆藏明崇祯刻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32][明]王世贞.嘉靖以来内阁首辅传 [M].(文渊阁四库全书第 452 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33][明]沈鍊.青霞集[M].(四库明人文集丛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34][明]刘若愚.酌中志 [M]. (续修四库全书第 437 册史部杂史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35]辽宁省档案馆、辽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明代辽东档案汇编 [G].(上、下),沈阳:辽沈书社,1985.
    [36]满洲实录 [M]. 北京:中华书局,1986.
    [37][清]希祖等.清太祖高皇帝实录 [M].(清实录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影印,1986.
    [38][清]觉罗勒德洪等.清太宗文皇帝实录 [M].(清实录第二册),北京:中华书局影印,1986.
    [39]清]赵尔巽.清史稿 [M].北京: 中华书局,1977.
    [40]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译注.满文老档 [G].北京: 中华书局,1990.
    [41]李林译.满文老档 [G].沈阳: 辽宁大学历史系内部本,1979.
    [42]王钟翰.朝鲜李朝实录中的女真史料选编 [G].沈阳: 辽宁大学历史系内部本,1979.
    [43][清]计六奇.明季北略 [M].北京: 中华书局,1984./ (续修四库全书第 440 册史部杂史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44][清]顾炎武. 天下郡国利病书[M].(续修四库全书第 597 册史部地理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45]金毓黻主编.辽海丛书[G].沈阳:辽沈书社影印,1985.
    [46][民国]赵兴德修、王鹤龄纂.义县志[M].(中国地方志丛书)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1974.
    [47]朝鲜李朝实录 [M]. 东京:日本东京学习院东洋文化研究所影印本,1964.
    [48] 吴晗辑.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 [M]. 北京:中华书局,1980.
    [49]王崇实等.朝鲜文献中的中国东北史料 [G]. 长春: 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
    [50]潘喆、李鸿彬、孙方明编.清入关前史料选辑 [G]. (第一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4.
    [51]潘喆、李鸿彬、孙方明编.清入关前史料选辑[G]. (第二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52]潘喆、李鸿彬、孙方明编.清入关前史料选辑 [G]. (第三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53]徐丽华主编.中国少数民族古籍集成 [M]. (汉文版共 100 册),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
    [54][清]夏燮.明通鉴 [M].(续修四库全书第 366 册史部编年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5.
    [55][明]陈建撰、沈国元订.皇明从信录 [M].(40 卷),(续修四库全书史部编年类第 355 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56]徐学聚.国朝典汇 [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6.
    [57][清]顾炎武著、[清]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M]. (外七种),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续修四库全书子部杂家类第 1144 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58][明]焦竑.国朝献征录 [M]. (明代传记丛刊)台北:台湾明文书局,1991.
    [59][明]乔世宁.丘隅意见[M].(王云五主编.丛书集成初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60]吴九龙主编.孙子校释 [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1.
    [61][清]陈田辑撰.明诗纪事 [M].(明代传记丛刊)台北:台湾明文书局,1991.
    [62][清]钱谦益.牧斋初学集 [M].台北:台湾文海出版社,2001./(续修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第 139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63][南宋]朱熹注.四书章句集注 [M]. 上海:上海书店影印出版,1987.
    [64]杨伯峻编著.论语译注 [M]. 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63.
    [65]十三经[M].上海:商务印书馆,1914.
    [66][明]刘基.郁离子 [M]. (明清笔记丛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67][明]高拱.高拱论著四种 [M]. 北京:中华书局,1993.
    [68][明]宋应昌.经略复国要编 [M].(中华文史丛书)台北:台湾华文书局 1968.
    [69]清高宗敕撰.御选明臣奏议 [M].(中华文史丛书).台北:台湾华文书局,1968.
    [70][明]焦竑.焦氏澹园集 [M].(续修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第 1364 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71]礼记[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72]张燮著、谢方点校.东西洋考 [M].北京:中华书局,1981.
    [73][明]文秉.定陵注略 [M].台北:台湾伟文图书出版社,1976.
    [74][清]赵翼.廿二史札记 [M].(续修四库全书第 453 册史部史评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75][日本]明代满蒙史料·明实录抄 [G].京都大学文学部,1943-1959.
    [76][明]张岱.石匮书后集 [M].北京:中华书局,1959./ (续修四库全书第 320 册史部别史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77][清]李逊之.三朝野纪 [M].上海:上海书店,1982.
    [78][清]钱仪吉.碑传集 [M].北京:中华书局,1993.
    [79][朝鲜]李民寏.建州闻见录 [M].沈阳: 辽宁大学历史系印本.
    [80]乾隆.萨尔浒山之战书事文碑[Z].(此碑现藏于沈阳故宫博物院).
    [81][朝鲜]李民寏.栅中日录 [M]. 沈阳:辽宁大学历史系印本.
    [82][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 [M].北京:中华书局,1955.
    [83][明]黄道周.博物典汇[M]. (续修四库全书子部类书类第 1246 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84][明]徐光启著.徐文定公(光启)集 [M].(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本) 台北:台湾文海出版社,2001.
    [85][明]沈国元.两朝从信录 [M]. (中华文史丛书第二辑),台北:台湾华文书局,1968./ (续修四库全书第 356 册史部编年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86][清]蒋良骐.东华录 [M].北京:中华书局,1980./(续修四库全书第 368 册史部编年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87][清]王先谦.东华录 [M].(续修四库全书第 369 册史部编年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88]清史列传 [M].台北:台湾中华书局,1983./王锺翰点校.清史列传 [M].北京:中华书局,1981.
    [89]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明清史料 [G].台北:台湾维新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72.
    [90][清]阿桂等.皇(清)开国方略[M].台北:台湾文海出版社,1966.
    [91]天聪朝臣工奏议 [M].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90.
    [92]嘉庆.太宗皇帝大破明师于松山之战书事文碑[Z].
    [93][清]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M]. 北京:中华书局,1981./(续修四库全书第 453 册子部儒家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94][唐]韩愈.韩昌黎集 [M].(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国学基本丛书)北京:商务印书馆,1933.
    [95][清]昭槤著、何英方点校.啸亭杂录 [M]. (清代史料笔记丛刊),北京:中华书局,1980./ (续修四库全书第 1179 册子部杂家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96][清]黄宗羲.南雷诗历 [M].(四部备要.集部),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75.
    [97]王夫之.读通鉴论 [M].北京:中华书局,1987.
    [98][明]高岱撰、孙正容、单锦珩点校.鸿酋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99][日本]明代满蒙史料·李朝实录抄 [G].东京大学文学部,1943-1959.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
    [100][清]王一元.辽左见闻录 [M]. (手抄本,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图书馆藏书).
    [1]李泽绵.李成梁及其家族 [M]. 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2]孙文良.满族崛起与明清兴亡 [C].沈阳: 辽宁大学出版社,1992.
    [3]董玉瑛、丛佩远主编.东北历史名人传 [M]. (古代卷下),长春:吉林文史出版,1990.
    [4] 党明德.历代李氏望族 [M].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
    [5]胡凡.嘉靖传 [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6]朱东润.张居正大传 [M].武汉: 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
    [7]樊树志.万历传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8]曹国庆.万历皇帝大传 [M].沈阳: 辽宁教育出版社,1994.
    [9]林金树、高寿仙.天启皇帝大传 [M].沈阳: 辽宁教育出版社,1993.
    [10]徐凯.泰昌帝·天启帝 [M]. 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6.
    [11]樊树志.崇祯传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12]苗棣.崇祯帝 [M]. 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6.
    [13]樊树志.晚明史 [M].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14]阎崇年.努尔哈赤传 [M].北京: 北京出版社,1983.
    [15]孙文良、李治亭.清太宗全传 [M].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3.
    [16]孙文良、李治亭、邱莲梅.明清战争史略 [M].沈阳: 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
    [17]孙文良、张杰.1644 年中国社会大震荡 [M].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
    [18]范中义.戚继光传 [M]. 北京:中华书局,2003.
    [19]毛佩琦、张自成.中国明代政治史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0]张显清、林金树主编.明代政治史 [M].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1]袁闾琨、蒋秀松、滕绍箴等.清代前史 [M].沈阳: 沈阳出版社,2004.
    [22]谢国桢.增订晚明史籍考 [M]. 北京:中华书局,1964.
    [23]谢国桢.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 [M].沈阳: 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24]赵光贤.古史考辨 [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25]王毓铨.明代的军屯 [M]. 北京:中华书局,1965.
    [26]朱诚如.管窥集——明清史散论 [C]. 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2.
    [27]李洵.下学集 [M].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28]李洵.明清史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29]李洵、薛虹著.清代全史 [M]. (第一卷),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
    [30]李健才.明代东北 [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
    [31]杨旸. 明代东北史纲[M]. 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93.
    [32]杨旸.明代辽东都司 [M].郑州: 中州古籍出版社,1988.
    [33]杨旸.中国的东北社会(十四——十七世纪) [M].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
    [34]张士尊.明代辽东边疆研究 [M].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
    [35]佟冬.中国东北史 [M]. (六卷本),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8.
    [36]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 [M]. 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
    [37]马大正.中国古代边疆政策 [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38]汤纲、南炳文.明史 [M]. (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39]南炳文、汤纲.明史》[M]. (下),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40]白寿彝总主编、王毓铨主编.中国通史 [M]. 第九卷·中古时代·明时期(上、下)(15、16 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41] 白寿彝总主编、周远廉、孙文良主编.中国通史 [M]. 第十卷·中古时代·清时期(上、下)(17、18 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42]成崇德.18 世纪的中国与世界(边疆民族卷)[M].沈阳:辽海出版社,1999.
    [43]李治亭.东北通史 [M]. 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
    [44]宁梦辰.东北地方史 [M].沈阳: 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
    [45]薛虹.薛虹学术论集[C].长春: 吉林文史出版社,1994.
    [46]张博泉.东北地方史稿 [M].长春: 吉林大学出版社,1985.
    [47]程妮娜.东北史 [M].长春: 吉林大学出版社,2001.
    [48]周远廉.清太祖传 [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49]戴逸.简明清史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50]孟森.明清史论著集刊[Z].北京:中华书局,1959.
    [51]孟森.明清史论著集刊正续编 [Z].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52]张德信.明朝典章制度 [M]. 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
    [53]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 [M]. 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1972.
    [54]万明.晚明社会变迁问题与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55]阎崇年.燕步集 [C]. 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89.
    [56]韦庆远.张居正和明代中后期政局 [M]. 广州:广州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57]刘小萌著.满族从部落到国家的发展 [M]. 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1.
    [58]姜相顺著.满族史论集 [C].沈阳: 辽宁民族出版社,1999.
    [59]曹文奇主编.新宾清前史研究论丛 [C]. 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3.
    [60]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释文卷·东北卷 [M].北京: 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8.
    [61]吴晗著.读史札记 [C].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6.
    [62]郑天挺.探微集 [C].北京: 中华书局,1980.
    [63]郑克晟.明代政争探源 [M]. 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
    [64]栾凡.一种文化边缘地带的特有经济类型剖析——明代女真族的多元经济研究 [M].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65]禹钟烈.辽宁朝鲜族史话 [M]. 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0.
    [66]刘永智.中朝关系史研究 [M]. 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
    [67]冷东.叶向高与明末政坛 [M].汕头: 汕头大学出版社,1996.
    [68]中国军事史编写组.中国历代战争年表 [M]. 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3.
    [69]毛佩琦、王莉.中国明代军事史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70]台湾三军大学编.中国历代战争史 [M]. 第十四册(内部发行),北京:军事谊文出版社,1983.
    [71]范中义、王兆春、张文才、冯东礼著.中国军事通史 [M]. 第十五卷·明代军事史(下),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8.
    [72][香港]马楚坚.明清边政与治乱 [M].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
    [73]黄云眉.明史考证 [M]. (1——8 册),北京:中华书局,1979——1986.
    [74]易中天.帝国的惆怅[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5.
    [75]辽宁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编.明清史论丛——孙文良教授诞辰七十周年纪念文集 [C]. 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4.
    [76]刘志琴.晚明史论:重新认识末世衰变 [M]. 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4.
    [77]阎崇年.明亡清兴六十年(上)[M].北京:中华书局,2006.
    [78]中国历史大辞典·明史卷编纂委员会编.中国历史大辞典·明史卷 [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5.
    [79]林庚、冯沅君主编.中国历代诗歌选[M].上编(一),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
    [80]阎崇年.袁崇焕传 [M]. 北京:中华书局,2005.
    [81]王云伍.明代政治思想 [M].(第一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69.
    [1]孙文良.论李成梁的历史作用 [J].东北史研究(第一辑),1983,7.
    [2]孙文良.论明末辽东总兵李成梁[J].(收在满族崛起与明清兴亡).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2.
    [3]丛佩远.镇守辽东总兵李成梁[J].(董玉瑛、丛佩远主编.东北历史名人传.古代卷下),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
    [4]丛佩远. 辽东矿税太监高淮[J].(董玉瑛、丛佩远主编.东北历史名人传.古代卷下),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
    [5]孙文良.明代的辽东和明末的辽事问题 [J].历史教学,1962,(10).
    [6]孙文良.明代兴亡所系辽东之得失 [J].日本汲古书院.明代史论丛 [C]. 1990.
    [7]孙文良.矿税监高淮乱辽述略 [J].明史研究论丛 [C].(第一辑)1982.
    [8]李洵.论明末政局 [J].史学集刊,1986,(1).
    [9]李洵.论明朝的全辽政策 [J].(郑天挺纪念文集). 北京:中华书局,1990.
    [10]赵连稳.矿税监高淮乱辽事评 [J].东北地方史研究,1991,(3).
    [11]朱诚如.明末辽东“弃地”案考实 [J].辽宁师范学院学报,1982,(5).
    [12]邸富生、卢骅.略论明代万历年间宽奠六堡的移建[J].,东北史研究,1983,(1).
    [13]孙祖绳.明代之宽甸六堡与辽东边患 [J].东北集刊,1942,(3).
    [14]姜相顺.努尔哈赤曾为明朝质子考 [J].社会科学辑刊,1979,(5).
    [15]姜相顺.努尔哈赤起兵前的一段经历[J].(满族史论集). 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99.
    [16]曹德全.“李成梁抚养过努尔哈赤”质疑 [J].(抚顺市社会科学院编.抚顺清前史暨满族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99.
    [17]高庆仁、张德玉.努尔哈赤起兵前史迹新探 [J].社会科学战线,1993,(6)./曹文奇主编.新宾清前史研究论丛 [C]. 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3.
    [18]赵立静.关于李成梁抚养努尔哈赤的探讨 [J].(抚顺市社会科学院编傅波主编.清前史论丛).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
    [19]张德玉.明代辽东弊政与金得时兵变 [J].(抚顺市社会科学院编傅波主编.清前史论丛). 沈阳: 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
    [20]滕绍箴.努尔哈赤的青少年时代 [J].博物馆研究,1983,(3).
    [21]张炳旭.明代女真人商品经济发展之轨迹[J].(傅波主编.满族经济与文化).沈阳: 辽宁民族出版社,2002./满族研究,2003,(3).
    [22]孙文良.萨尔浒之战 [J].历史教学,1964,(8).
    [23]孙文良.论努尔哈赤与明朝的关系 [J].辽宁大学学报,1978,(5).
    [24]孙文良.论明与后金间的辽沈之战 [J].社会科学辑刊,1980,(5).
    [25]孙文良.论明与清松锦决战 [J].辽宁大学学报,1982,(5).
    [26]孙文良.论戚继光镇守蓟门 [J].(戚继光研究论集).北京: 知识出版社,1990.
    [27]孙文良.明代‘援朝逐倭’探微 [J].社会科学辑刊,1994,(3).
    [28]孙文良.明清兴亡史略钩玄 [J].(清兵入关与中国社会).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
    [29]丛佩远.明代辽东军屯 [J].中国史研究,1985,(3).
    [30]滕绍箴.试论明与后金战争的原因及其性质[J].民族研究,1980,(5).
    [31]顾诚.明帝国的疆土管理体制 [J].历史研究,1989,(3).
    [32]刘金祥.明代卫所缺伍的原因探析——兼谈明代军队的贪污腐败 [J].北方论丛,2003,(5).
    [33]张士尊.明代总兵社会地位的历史变迁 [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4).
    [34]张士尊.明代辽东都司军政管理体制及其变迁 [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5).
    [35]李洵.建州女真人的农业生产、商业活动和所受到的邻近民族的影响 [J].(罗冬阳、赵轶峰主编.李洵先生纪念文集).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6]孟森.清太祖由明封龙虎将军考 [J].(明清史论着集刊正续编).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37]李燕光.明代辽东关市交易与女真经济发展的关系 [N].光明日报,1963-5-22.
    [38]曾唯一.朱元璋的集权与明中后期的政治腐败 [J].四川师院学报,1985,(3).
    [39]温晓莉.明中后期的贪赃之风与法纪衰败 [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94,(3).
    [40]王春瑜.张居正悲剧的启示 [N].光明日报, 1993-9-13.
    [41]肖许.明代将帅家丁的兴衰及其影响 [J].南开史学, 1984,(1).
    [42]赵中男.论明代军队中家丁的特点与地位[J].社会科学战线, 1988,(3).
    [43]赵中男.论明代军事家丁制度形成的社会经济条件及其发展[J].社会科学辑刊,1991,(2).
    [44]赵中男.论明代军事家丁制度的历史地位 [J].中国史研究,1991,(4).
    [45]倪来恩、夏维中.外国白银与明帝国的崩溃 [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1990,(3).
    [46]刘志琴.论东林党的兴亡 [J].中国史研究, 1979,(3).
    [47]姜守鹏.明代辽东经济 [J].社会科学辑刊, 1990,(3).
    [48]姜守鹏.明末辽东势族 [J].社会科学战线,1987,(2).
    [49]姜守鹏.熊廷弼、孙承宗、袁崇焕经辽研究 [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1992,(4).
    [50]周远廉.明代辽东军户制初探 [J].社会科学辑刊,1980,(2).
    [51]禹中烈.明中后期女真人和辽东及朝鲜的贸易关系 [J].东北地方史研究,1987,(1).
    [52]陈梧桐.论明王朝的民族观与民族政策 [J].(明史研究).合肥: 黄山书社,1994.
    [53]杨余练.明代后期的辽东马市与女真族的兴起 [J].民族研究,1980,(5).
    [54]林延清.明代辽东马市性质的演变 [J].南开史学,1981,(2).
    [55]李鸿彬.论萨尔浒之战 [J].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79,(1、2).
    [56]李鸿彬.论宁远之战[J].北京大学学报,1983,(5).
    [57]李鸿彬.论宁锦大捷 [J].清史研究通讯,1989,(1).
    [58]张玉兴.关于萨尔浒战役性质的商榷 [J].北京大学学报,1981,(4).
    [59]朱诚如.明代辽东女真人与汉人杂居状况的历史考察 [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84,(1).
    [60]蒋秀松.明代女真的敕贡制 [J].民族研究,1984,(4).
    [61]高树林.明朝隆庆年间与蒙古右翼的封贡互市 [J].河北大学学报,1982,(1).
    [62]曹永年.嘉靖隆庆间板升自然灾害及其与“俺答封贡”的关系 [J].内蒙古社会科学,1986,(1).
    [63]吴量恺.明代蒙汉两族的交往关系 [J].华中师范学院学报,1981,(1).
    [64]杨翰球.十五世纪至十七世纪中西航海贸易势力的兴衰 [J].历史研究,1982,(5).
    [65]陈尚胜.明代海外贸易及其世界影响 [J].海交史研究。,1989,(1).
    [66]李刚.16 世纪以来中外贸易通商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 [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7,(4).
    [67]朱亚非.明代援朝战争和议问题新探 [J].中国史研究,1995,(2).
    [68]樊树志.帝王心理:明神宗的个案 [J].学术月刊,1995,(1).
    [69]樊树志.万历年间的朝鲜战争 [J].复旦学报,2003,(6).
    [70]何孝荣.叶向高与明末政局 [J].福建论坛,1994,(3).
    [71]田静.明代辽东的马市贸易 [J].史学月刊,1960,(6).
    [72]解立红.红衣大炮与满洲兴衰 [J].(阎崇年主编.满学研究)(2).北京:民族出版社,1994.
    [73]万明.明代白银货币化:中国与世界连接的新视角 [J].河北学刊,2004,(3).
    [74]栾凡.明代治理东北边疆思想刍议 [J].(罗冬阳、赵轶峰主编.李洵先生纪念文集).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75][香港]马楚坚.明政由治入乱之关键 [J].台北:吴智和主编.明史研究专刊,1982,(5).
    [76][香港]马楚坚.随西方传教士引进的大炮及对明金态势的改变 [J].社会科学战线,1995,(6).
    [77]万明、林金树、陈宝良等.晚明社会与文化变迁研究 [J].(笔谈),中国文化研究,2004,(1).
    [78]万明.万历援朝之战与明后期政治态势 [J].中国史研究,2001,(2).
    [79]黄松筠.明清在东北治边政策之比较 [J].社会科学战线,2003,(2).
    [80]纪平.清入关前对东北的统一[J].历史研究,1975,(2).
    [81]王天有.略论明万历、天启年间的党争对辽东战局的影响 [J].历史教学,1983,(5).
    [82]王景泽.明末的“辽人”与“辽军” [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3,(1).
    [83]陈祺.明代辽东马市及其历史影响》,[J].东北师大学报,1987,(1).
    [84]赵轶峰.试论明末财政危机的历史根源及其时代特征 [J].中国史研究,1986,(4).
    [85]李治亭、王桂平.努尔哈赤与皇太极亡明辩 [J].社会科学战线,1997,(3).
    [86]林金树.略论明中叶以后政治腐败与经济繁荣同时并存的奇特现象[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2,(1).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列宁.列宁选集[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3]斯大林.斯大林文选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
    [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 [M].(1—4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邓小平.邓小平文选[M].第 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6]邓小平.邓小平文选 [M].第 2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7]邓小平.邓小平文选[M].第 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8][德]安德烈·贡德·弗兰克著、刘北成译.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 [M].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9]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 [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
    [10]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 [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11]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M].上海:东方出版社,1996.
    [12]嵇文甫.晚明思想史论 [M]. 上海:东方出版社,1996.
    [13]吴思著.隐蔽的秩序——拆解历史弈局 [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4.
    [14]吴思著.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 [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15]吴思著.血酬定律:中国历史中的生存游戏 [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3.
    [16]赵轶峰、何宛英著.千秋功罪——君主与中国政治 [M]. 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
    [17]黄炎培.八十年来[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2.
    [18]罗树杰、徐杰舜.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教程[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19][美]塞缪尔·P·亨廷顿著、王冠华、刘为等译.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 [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
    [20][美]塞缪尔·P·亨廷顿著.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 北京:新华出版社 ,1999.
    [21]何兆武主编.历史理论与史学理论——近现代西方史学著作选 [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22][德]马克斯·韦伯著、于晓、陈维纲等译.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 [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
    [23][英]G·A·柯亨著、岳长龄译.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一个辩护 [M].重庆: 重庆出版社,1989.
    [24]赵毅、刘晓东.16——17 世纪中国社会结构问题笔谈:传统向现代的萌动[J].东北师大学报,1999,(1).
    [25]樊树志.“全球化”视野下的晚明 [J].复旦学报,2003,(1).
    [26]薛建中.旧史周期率与政权瓶颈现象的历史观探析 [J].河北学刊,1998,(1).
    [27]范中义.明代军事思想简论.[J].历史研究,1996,(5).
    [28]商传.竟陵派与晚明时代 [J].历史研究,2004,(1).
    [29]商传.史学传统与晚明史研究 [J].历史研究,2003,(1).
    [30]王思治、李鸿彬.明清之际的历史必须置于世界范围来考察 [J].史学集刊,1985,(3).
    [31]沈定平.用世界史的眼光加强明清史的研究 [N].光明日报,1984-5-9(3).
    [1][美]牟夏礼、(英)崔瑞德编、张书生等译、谢亮生校.剑桥中国明代史 [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2][美]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M]. 北京:中华书局,1982.
    [3][美]魏斐德著、陈苏镇等译.洪业——清朝开国史 [M].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2.
    [4][美]费正清著、张沛译.中国:传统与变迁 [M].北京: 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
    [5][法]谢和耐著、耿升译.中国社会史 [M].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
    [6][日]和田清.明代蒙古史论集 [C].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7][日]稻叶君山著、但焘译.清朝全史 [M]. 台北:中华书局印, 1960.
    [8][日]山根幸夫主编、田人隆、黄正建等译.中国史研究入门 [M]. (上、下),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9][日]山根幸夫著、顾铭学译.日本关于中国东北史的研究 [J].社会科学战线,1997,(6).
    [10][日]三田村泰助著、刁书仁译、刘含发校.努尔哈赤、李成梁的关系与女真经济 [J].长白学圃,1990,(6).
    [11]栾成显、南炳文翻译.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 [C].(第六卷明清部分),北京:中华书局,1993.
    [12][韩国]吴一焕.清代在朝鲜明遗民宗族活动述论 [J].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编.清史论丛 [C]. (2005 年号),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
    [1][日]园田一龟.李成梁と其の一族に就て [J].东洋学报,昭和十三年(1938 年),26 卷 1 号.
    [2][日]和田清.清太祖と李成梁との关系に就ぃて [J].史学杂志,1924,35 编 9 号.
    [3][日]和田清.清の太祖と李成梁との关系 [J].稻叶博士还历纪念满鲜史论丛 [C]. 1938.
    [4][日]三田村泰助著.明と清 [M]. 河出书房新社,昭和 44 年(1969 年).
    [5][日]三田村泰助.ヌルハチ·李成梁の结合关系と女真经济[J].清朝前史の研究 [M].京都同朋舍,昭和 47 年(1972 年).
    [6][日]和田正广著.中国官僚制の腐败构造に关する事例研究——明清交替期の军阀李成梁をめぐって [M]. 九州岛国际大学社会文化研究所,1995.
    [7][日]和田正广著.李成梁权力にぉける财政的基盘(一) [J].西南学院大学文理论集,1984,第25 卷第 1 号.
    [8][日]和田正广著.李成梁权力にぉける财政的基盘(二) [J].西南学院大学文理论集,1985,第25 卷第 2 号.
    [9][日]和田正广著.李成梁一族の军事的抬头 [J].八幡大学社会文化研究所纪要,1986,第 19 号.
    [10][日]和田正广著.妖贼金得时の叛谋 [J].日野开三郎博士颂寿纪念.论集中国社会制度文化史の诸问题[C].中国书店,1987.
    [11][日]和田正广著.李成梁一门の战绩の实态分析 [J].八幡大学社会文化研究所纪要,1987,第20 号.
    [12][日]和田正广著.李成梁と政府诸机关との愈着关系 [J].八幡大学社会文化研究所纪要,1988,第 22 号.
    [13][日]和田正广著.李成梁の战功をめぐる欺瞒性 [J].八幡大学社会文化研究所纪要,1987,第21 号.
    [14][日]和田正广著.万历政治にぉける员缺の位置 [J].九州岛大学东洋史论集,1975,第 4 号.
    [15][日]清水泰次.明末の辽饷 [J].东亚经济研究昭和 13 年(1938 年),22 卷 2 号.
    [16][日]清水泰次.明代の辽东经营 [J].东亚,昭和 10 年(1935 年),8 卷 1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