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邦主义与民国立宪(1912-1923)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自从立宪主义成为世界政治发展的趋势以来,选择什么样的国家结构形式,是每一个走在近现代民族国家构建过程中的民族首先要作出的抉择。作为国家结构形式之一的联邦制,以其天生俱来的契合民主政治的优势,融入了世界第一部成为宪法。随着美国在国际舞台的迅速崛起,以宪法的形式来配置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并充分保障地方分权自治为核心特征的联邦制成为世界各国进步人士学习、探究、仿行的对象。伴随欧风美雨的东渐,联邦主义成为了中国革命志士的建国方案。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各省纷纷脱离满清独立,以建立联邦主义共和国相号召。独立各省,自颁约法、自组政府、握有军队、控制财源,俨然独立国。1912年1月1日,各省都督代表选举产生的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3月,中国第一部民主共和的宪法性文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该文件并未明确中华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但从政府组成的背景以及政治现状来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统治的是事实上的联邦国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则默认了这一事实。中华民国的历史从开始就建立在联邦事实的基础上。
     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传统中走来的袁世凯大总统,显然不能接受这一联邦制的事实。袁世凯采取了一系列的中央集权的措施,引发了民国时期第一场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较量。袁世凯通过干预国会的制宪活动,阻止限制其权力的宪法的通过,制定《中华民国约法》和《中华民国大总统选举法》,一步步将其权力扩大到与满清皇帝一样的地步,最后竟至称帝。袁世凯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举措遭到了所有地方势力的反对,其中就包括他提拔的北洋系地方督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极致,袁世凯也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倒在享受过地方分权利益的地方势力面前是历史的必然。
     护国运动结束后的中华民国又回到事实上的联邦状态,以段祺瑞为代表的北洋系军人和依附于他们的政党仍然不能接受这样的事实,前者采取武力统一的政策,后者则在国会的制宪活动中贯彻其中央集权的立宪方案,于是在国会制宪过程中发生了激烈的论争。这就是国会在省制问题、地方制度问题、省宪问题上长期争论不休,最终影响中华民国第一部宪法迟迟难以诞生的真正原因。国会第一次恢复制宪时,依附于北洋政府的由进步党演变而来的研究系坚决反对省制入宪、省长民选,早在袁世凯时期就失去中央和地方政权的国民系则坚决要求省制入宪、省长民选。护法国会制宪时,原属国民系的政学会成了实际控制护法军政府的桂系军阀的附庸,这时便成了反对地方制度中省长民选、加强省议会权力的一方,并以各种手段阻止制宪会议的进行,最终导致护法国会制宪会议的停止。由于省制、地方制度入宪、省长民选的主张,其实质是希望通过宪法来保障地方的权力,因此属于联邦主义地方分权的性质,是联邦主义在立宪中的具体表现。1920年直皖战争爆发,再一次证明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道路的破产,联邦主义地方分权得到公开而广泛的提倡,各省自制省宪,联省自治达到高潮,最终促成1923年联邦主义宪法的诞生。
     1912年至1923年的民国立宪,以一部联邦主义宪法的艰难确立而结束。造成立宪艰难的原因,除了常说的政局不稳、军阀政治等原因外,与本文论题有关的主要还是人们对联邦主义的误解和政党及其领袖的主张的变化无常。由于民国时期省区势力的存在和发展、地方分权要求的强烈和联邦主义与民国宪政建设的一致性,联邦主义宪法最终得以确立。
To choose what kind of state structure is the first problem to be solved in the process ofconstruction of modern state for every people, since constitutionalism became overwhelmingtrend to the world political development.The federalism was integrated into the firstconstitution all of the world, as it is a kind of state structure and connects closely todemocratic politics. Since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rose up abruptly, the progresscountries in the world had learnt, explored and imitated the federal system of rulecharacterized by designing and distributing power between central and local government.When European and American constitutionalism swept through the eastern part of the world,the federalism also became the founding program for the revolutionaries in China.
     In order to establish federal Republic of China, the provinces had broken away andbecame independent from Qing dynasty, since the democratic revolution of the capitalist classbroke out in1911. Every independent province seemed to be a complete country because theyestablished and issued constitutions, organized government, hold the military power andcontrol the financial resource. Sun Yet-sen was selected by the commanding officersrepresentatives as their provisional president in1912,and the Republic of China wasfounded.In March1912,the Provisional Constitution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the firstdemocratic republic constitutional document was issued.This document didn’t stateddefinitely what kind of state structure the Republic of China is belong to. Actually, thebackground of its 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 and structure, combined with its political statuscould tell us that Republic of Nanjing Government is of a federal system of rule, and theProvisional Constitution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put its tacit consent, too. Thus, the history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founded on the federal system of rule from the very beginning.
     Obviously, president Yuan who is an autocrat and could not accept the federalism andtook a series of measures to centralize the state power, which touched off the first politicalatmosphere war about centralization and decentralization. Yuan Shikai interfered constitutionactivities in congress, including preventing the constitution from pass and laying downConstitution of Republic of China and the Presidential Election of Republic of China.Consequently,Yuan expanded his power gradually just like an emperor, and finally heproclaims himself an emperor.The autocracy of Yuan Shikai was opposed by all of the people who supported local power,including the local commanding officers of Bei Yanggovernment led by himself. At the end, the centralized and autocratic power reached anextreme and inevitably, Yuan Shikai became a real loser and his government collapsed infront of the people who advocated localizing power.
     The Republic of China came back to the federalism after the constitution-protectingcampaign. The Wan Party (led by Duan Qirui) still could not accept the federalism fact andneither could the political party attached to them. The former took the unifying policy byforce and the later carried out its constitutional scheme of centralization. Therefore, theydebate fiercely in congress. The first constitution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was very difficultto formulate because of the long time debate about the problems involving institution ofprovince, province and constitution and local administration system. When the Congress ofRepublic of China restored to make constitution, the Study Party who came from the ProgressParty and was attached by Bei Yang government had opposed firmly to write the provincialgovernors selected by people and the institution of province into constitution.
     Whereas the Kuomintang who fell from the central and local power early in the rulingperiod of Yuan Shikai advocated determinedly them.During the period of theconstitution-protecting campaign, the Academy of Political Science derived fromKuomintang and became to depended on Gui Party(ruled by Guangxi province) who controlthe constitution-protecting government in fact, and then protested against the localadministration system embracing governors selected directly by people and enhancing theprovincial congress power. Hence, they took various measures to hold back the constituentassembly, which ultimately cause the constitution-protecting convention to an end. Thepropositions involving the institution of province, local administration system andprovincial president selected directly by people accounted for the nature aboutdecentralization of federalism,and were designed to protect the localizing power andembodied the federalism in constitution. In the year of1920,the war between Zhi Party (ledby Feng Guozhang) and Wan Party (led by Duan Qirui) broke out,which proved one moretime that the autocratic centralization way did be destined to result in failure and fall frompower. Federalism decentralizing power promoted openly and sweepingly through across thecountry, along with the summit about provincial constitutionalism and allied-provincesautonomy that following, made the Constitution of1923a constitution of federalism.
     The constitution making in the early years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1912-1923) finished hardly at last by a federalism constitution. There are other many reasons but the politicalinstability, warlord politics, and the reason related with the paper mainly are themisunderstanding of federalism and the leaders of parties constantly changing assertion. Butthe federalism constitution was established at last because of the existence of provincialpower and the uniformity of the strong desire to decentralization of authority and constructionof constitutionalism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引文
1【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主编:《中国的现代化》,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页。
    2郭宝平、朱国斌:《探寻宪政之路——从现代化的视角检讨中国20世纪上半叶的宪政试验》,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页。
    4张继才:《中国近代的联邦主义》,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博士论文,第169页。
    5严泉:《失败的遗产》,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页
    6罗隆基:《期成宪政的我见》,《今日评论》第2卷第22期,1939年11月。
    9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上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04页。
    10李志才主编:《方法论全书(I)哲学逻辑学方法》,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5页。
    11《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6页。
    12[美]雷克夫:《宪法的原始含义——美国制宪中的政治与理念》,王晔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页。
    15《牛津法律大辞典》,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第905页。
    16张千帆,《宪法学导论》,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259页。
    17童之伟:《国家结构形式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220页
    18王丽萍:《联邦制与世界秩序》,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24-25页。
    19王磊:《中外法学》,1997年第6期,第52-55页。
    20皮纯协:《简明政治学词典》,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93页。
    2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96页。
    2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98页。
    23汪之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研究评述》,《历史教学问题》,1987年第3期,第53页。
    25《布莱克维尔大百科全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55页。
    26《牛津法律大辞典》,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第330页。
    27[美]威廉·瑞克尔著:《联邦论》,《政治制度与程序》,佛雷德·格林斯坦主编,台湾幼狮文化事业公司,1983年版,第138页。
    28许崇德主编:《中华法学大辞典》(宪法学卷),中国检察出版社1995年版,第235页。
    29上海社科院法学所编译:《宪法》,知识出版社1982年版,第78-86页。
    30童之伟:《国家结构形式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210页
    31王丽萍:《联邦制与世界秩序》,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21-23页。
    32(美)丹尼尔·J·伊拉扎:《联邦主义探索》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第135-136页。
    33[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30页。
    34[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31页。
    35[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31页。
    36[美]汉密尔顿等:《联邦党人文集》,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435-436页。
    37[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卷),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182页。
    38[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卷),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183页。
    39[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卷),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185—191页。
    40[英]密尔:《代议制政府》,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231—232页。
    41[英]密尔:《代议制政府》,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234—235页。
    42童之伟:《国家结构形式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07页。
    43王丽萍:《联邦制与世界秩序》,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页。
    44福克纳著:《美国经济史》上卷,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185一191页。
    45托克维尔著:《论美国的民主》上卷,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186页。
    46童之伟:《国家结构形式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207页。
    47童之伟:《国家结构形式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220页。
    48(美)丹尼尔·J·伊拉扎:《联邦主义探索》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第15页
    49熊月之:《两学东渐与晚清社会》,上海人民出社1994年版,第224页。
    50魏源:《海国图志》(百卷本),卷47《瑞士国》,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51魏源:《海国图志》(百卷本),卷47《瑞士国》,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52魏源《海国图志》下,岳麓书社1998年版,第1650、1611页。
    53熊月之:《两学东渐与晚清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29页。
    54志刚:《初使泰西记》,《走向世界从书》之林撼、斌椿、志刚、张德彝游记,第270页。
    55李圭:《环游地球新录》,《走向世界丛书》之王韬、李圭、黎庶昌、徐建寅游记,第260页。
    56梁启超:《上陈宝箴书》,《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二)》,第534页。
    57梁启超:《卢梭学案》,《饮冰室全集》文集第三册,第110页。
    58梁启超:《卢梭学案》,《饮冰室全集》文集第三册,第110页。
    59欧榘甲:《新广东》,《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一卷,上册,第270-271页。
    60梁启超:《新大陆游记及其他》,《走向世界丛书》之康有为、梁启超、钱单士厘游记,第570页。
    61《论都督之地位及其权限》,《辛亥革命史资料新编》第5集,第283页。
    62孙中山:《与宫崎寅藏平山周的谈话》,《孙中山全集》第1卷,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73页。
    63孙中山:《致港督卜力书》,《孙中山全集》第1卷,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93页。
    64孙中山:《与巴黎巴黎日报记者的谈话》,《孙中山全集》第1卷,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561-562页。
    65《哀江南》,《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一卷下册,第538页。
    66杨笃生:《新湖南》,《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1卷,下册,第642-643页。
    67恨海:《满政府之立宪问题》,《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2卷,上册,第550页
    68山河子弟:《说鹃声》,《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2卷,上册,三联书店1960年版,第564页
    69《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2卷上册,第423-424页。
    70茗荪:《地方自治博议》,张枏、王忍之:《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3卷,三联书店1977年版,第418页
    71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政协湖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湖北军政府文献资料汇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28-29页。
    72宋教仁等:《中华民国鄂州约法草案》,《湖北军政府文献资料汇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38-43页。
    73大汉热心人:《广东独立记》,广东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广东辛亥革命史料》,广东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13、118、149页。
    74高劳:《革命战争记》,《东方杂志》第8卷第9号,1911年11月。
    75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86页。
    76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贵州辛亥革命资料选编》,贵州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6页。
    77隈瀛涛、赵清《四川辛亥革命史料》上册,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555页。
    78隈瀛涛、赵清《四川辛亥革命史料》上册,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606页。
    79孙曜:《中华民国史料》,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从刊》第1编第13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年版,第57-58页。
    80李烈钧:《致陈其美电》,周元高、孟彭兴、舒颖云《李烈钧集》,上册,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1页。
    81《程德全、汤寿潜致陈其美电》,《民立报》1911年11月14日。
    82李达嘉:《民国初年的联省自治运动》,弘文馆出版社1986年,第19页。
    83陈茹玄:《中国宪法史》,文海出版社1947年版,第17页。
    84参见李廉方:《辛亥武昌首义记》,第127~130页。转引自荆知仁《中国立宪史》,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4年版,第215—216页。
    85张学仁、陈宁生:《二十世纪之中国宪政》,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2页。
    86邱远猷、张希坡:《中华民国开国法制史:辛亥革命法律制度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52~355页。
    87胡春惠:《民初的地方主义与联省自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38页。
    88张继才:中国近代的联邦主义(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博士论文),第40页。
    89胡春惠:《民初的地方主义与联省自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40页。
    90胡春惠:《民初的地方主义与联省自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41页。
    91孙中山:《临时大总统宣言书》,《孙中山全集》第2卷,第3页。
    92胡春惠:《民初的地方主义与联省自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43页。
    93目前学术界把各省约法当作省宪看待,可参见《近代中国宪政历程:史料荟萃》,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05-634页。
    94胡春惠:《民初的地方主义与联省自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44页。
    95徐矛:《中华民国政治制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428页。
    96胡春惠:《民初的地方主义与联省自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41-42页。
    97周叶中、江国华:《从工具选择到价值认同——民国立宪评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87页。
    99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上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04页。1001913年1月29日,香港《华字日报》。
    101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上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04页。
    102[美]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上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第219页。
    103北京《亚细亚报》:《裁汰冗员论》,见《民国汇报》第二期,第11页。
    104伧父:《中华民国之前途》,《东方杂志》,第8卷第10号,1912年4月。
    105伧父:《论共和折衷制》,《东方杂志》,第8卷第11号,1912年5月。
    106《黎副总统为军民分治致袁总统暨各省电》,《东方杂志》第8卷第12号,1912年。
    107《复黎副总统函》,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从刊》之《民国经世文编》(内政、外交)(一),(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年影印本,第2043-2044页。
    108《各国务员之政见》,《东方杂志》第9卷第1号,1912年7月。
    109黄远生:《蛛丝马迹之省制案》,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从刊三编》之《黄远生遗著》第l册(第2卷),(台北)文海出版社影印本,第186-188页。
    110梁启超:《中国立国大方针》,张品兴:《梁启超全集》第4册,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2490页。
    111共和建设讨论会:《主张军民分治文》,《近代中国史料从刊》之《民国经世文编》(内政、外交)(一),第2047页。
    112邱钱牧:《中国政党史》,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18,246,264页。
    113熊希龄:《政府大政方针宣言》,周秋光:《熊希龄集》中集,湖南出版社1996年版,第727-728页。
    114《辟反对军民分治者之偏私》,《神州日报》1912年8月9日。转引自姚琦:《论民初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争》,《贵州大学学报》1998年第4期。
    115胭名:《论省长宜简任不宜选任》,《近代中国史料从刊》之《民国经世文编》(内政、外交)(一),第2093页。
    116民主党:《主张之政策意见书》,《近代中国史料从刊》之《民国经世文编》(政治)(一),第288页。
    117《孙中山全集》(第二卷),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427页。
    118罗家伦:《黄克强先生文集》,台北,1973年版,第248页。
    119陈旭麓:《宋教仁传》,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405页。
    120《孙中山全集》(第二卷),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427页。
    121周元高:《李烈钧集》(上册),中华书局,1966年版,第18页。
    122胡汉民:《粤都督之治国策》,《民立报》1916年6月8日。
    123李烈钧:《赣督论集权分权》,《民立报》1912年6月19日。
    124戴季陶:《区域问题》,见唐文权、桑兵:《戴季陶集(1909-1920)》,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331页。
    125戴季陶:《共和与自治》,见唐文权、桑兵:《戴季陶集(1909一1920)》,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73页。
    126戴季陶:《讨袁世凯》,见唐文权、桑兵:《戴季陶集(1909-1920)》,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362页。
    127章士钊:《中央集权之真诊》,《章士钊全集》(2),第298页。
    128孙中山:《与<亚细亚日报>记者的谈话》,《孙中山全集》第2卷,第417页。
    129孙中山:《在北京答记者黄远庸问》,《孙中山全集》第2卷,第443页。
    130孙中山:《复孙道仁电》,《孙中山全集》第2卷,第543页。
    131胡春惠:《民初的地方主义与联省自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56页。
    132张继才:《论宋教仁的国家结构观和地方制度观》,《船山学刊》2003年第3期。
    133《国民共进会共和联邦折中制商榷书》,《东方杂志》第8卷第11号,1912年5月。
    134伧父:《论共和折衷制》,《东方杂志》,第8卷第11号,1912年5月。
    135刘望龄:《黑血。金鼓一一辛亥前后湖北报刊史事长编》,湖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291,328-329,331、350页
    136张东荪:《王氏宪法刍议之商榷》,《庸言》第1卷第17号(1913年8月1日)。
    137吴贯因:《拟中华民国宪法学案》,《庸言》第1卷第16号(1913年7月16日,第2073-2075页
    138谷钟秀:《地方制度答客难》,《正谊》第1卷第6号(1919年12月)。
    139李烈钧:《致徐秀钧电》,徐辉琪:《李烈钧文集》,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64页《大中华民国日报》1913年7月18日。
    140《大中华民国日报》1913年7月18日
    141梁启超:《进步党政务部特设宪法问题讨论会通告书》,《庸言》第I卷第13号(1913年6月1日),第2248-2253页。
    142梁启超:《进步党拟中华民国宪法草案》,《庸言》第1卷第18号(1913年8月16日),第3053页。
    143吴贯因:《拟中华民国宪法草案》,《庸言》第1卷第16号(1913年7月16日),第2073-2075页。
    144王宠惠:《中华民国宪法》,《民国经世文编·法律一》第1579页。
    145张东荪:《王氏宪法刍议之商榷》,《庸言》第1卷第17号(1913年8月1日)。
    146吴贯因:《拟中华民国宪法学案》,《庸言》第1卷第16号(1913年7月16日)。
    147林学衡署签:《宪法起草委员会会议录》(第一册),民国二年十月。
    148夏新华、胡旭晟等:《中国近代宪政历程:史料荟萃》,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99页。
    149夏新华、胡旭晟等:《中国近代宪政历程:史料荟萃》,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第230页。
    150张继才:《中国近代的联邦主义》,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博士论文,第57页。
    151王宠惠:《中华民国宪法》,《近代中国史料从刊》之《民国经世文编》(法律)(二),第1579页。
    152吴宗慈:《中华民国宪法史前编》,(台北)文海出版社1988年影印,第58页。
    153《民国经世文编》,内政二,第3页。
    154李烈钧巧电,上海《民立报》,1912年4月22日。
    155民国元年5月11日上海《民立报》所载(李烈钧虞电)。
    156民国元年7月《东方杂志》第九卷第一号,内外时报《各国务员政见》。
    157《民国经世文编》,内政二,第7页。
    158胡春惠:《民初的地方主义与联省自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69页。
    159《民国经世文编》,内政二,第8页。
    160《民国经世文编》,内政二,第8页。
    161郭廷以:《中华民国史事日志》,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9年版,第58页。
    162胡春惠:《民初的地方主义与联省自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88页
    163李剑农: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63页。
    164李剑农: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67页。
    165陈茹玄:《增订中国宪法史》,世界书局1947年,第69页。
    166陶菊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第二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第73页。
    167胡春惠:《民初的地方主义与联省自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95页。
    168李剑农: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85-387页。
    169见《梁底超致籍亮侪、陈幼苏、熊铁崖、刘希陶书》,此处引自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409页。
    170梁启超:{上大总统书),见《盾鼻集》,第21页,中华书局。
    171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83页。
    172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409页。
    173胡春惠:《民初的地方主义与联省自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98页。
    174胡适:《联省自治与军阀割据》,见1922年9月10日《努力周报》第19号。
    175参见傅典煌:《地方制度意见书》,1916年11月《东方杂志》)第12卷第11号。
    176伧父:《集权与分礼》,见1916年7月《东方杂志》第13卷第7号。
    177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427-428页。
    178王宠惠:《宪法危言》,《大中华杂志》第2卷第7期,1916年7月20日。
    179《宪法研究会之宣言及简约》,《晨钟报》,1916年9月2日。
    180王世杰、钱端升:《比较宪法》,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427页。
    181《纪十三日之宪法会议》,《申报》,1916年9月16日。
    182护国战争结束后,梁启超、汤化龙等进步党人吸取以前党争激烈,被袁世凯利用的教训,提倡不党主义,进步党解散。但是,国会重开后,为了议会斗争的需要,原进步党人又开始了组建团体的活动。原进步党人开始分为两个团体:一个是宪法讨论会(以汤化龙、刘崇佑为首);一个宪法研究会(以梁启超、林长民为首)。不久合并为宪法研究会,也就是“研究系”。国民党方面较为复杂,起初统一叫宪政商榷会,但很快分裂为四派:政学会(张耀曾、谷钟秀);益友社(张继、吴景濂、彭允彝、欧阳振生);民友社(丙辰俱乐部的林森、居正、田桐和鞱园系的孙洪伊、丁世峄、温世霖);政余俱乐部(王正廷、褚辅成)。见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29页。
    183吴宗慈:《中华民国宪法史·前编》,(台北)文海出版社1988年影印,第275—279页。
    184严泉:《失败的遗产》,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61-165页。
    185吴宗慈:《中华民国宪法史·前编》,(台北)文海出版社1988年影印,第275—276页。
    186吴宗慈:《中华民国宪法史·前编》,(台北)文海出版社1988年影印,第296页。
    187《省制问题又一场论战》,《申报》,1916年10月29日。
    188《省制问题之各派协商》,《申报》,1916年11月6日。
    189《政团协商会第一次开会详情》,《晨钟报》,1916年11月5日;《政团协商会第一次开会》,《申报》,1916年11月7日。
    190《政团协商会二次讨论省制》,《申报》,1916年11月10日。
    191《政团宪法协商会协商破裂之始末》(续),《民国日报》,1916年11月22日。
    192《各政团三次协商省制》,《申报》,1916年11月13日。
    193《昨日政团协商会开会情形》,《晨钟报》,1916年11月14日。
    194《审议会讨论省制无结果》,《申报》,1916年11月20日。
    195《省制问题之表决方法》,《申报》,1916年11月28日。
    196《昨日之政团宪法协商会》,《晨钟报》,1916年11月26日。
    197《政团宪法商榷会纪要》,《申报》,1916年12月1日。
    198《二十九日之宪法审议会》,《申报》,1916年12月2日。
    199《宪法会议审议会会议速记录第22号》,宪法会议编《宪法会议公报》第19册,上海图书馆藏。
    200《六日之宪法审议会》,《申报》,1916年12月9日。
    201《八日之宪法审议会》,《审议会大哄之别报》,《申报》,1916年12月11日;《宪法审议会中议员犯罪》,《晨钟报》,1916年12月9日。
    202《审议会哄闹后之观察》,《申报》,1916年12月13日。
    203《九政团调停审议会争潮》,《申报》,1916年12月14日。
    204《昨日各政团协商地方制度大纲之情形》,《晨钟报》,1916年12月15日。
    205《昨日各政团协商地方制度之情形》,《晨钟报》,1916年12月16日。
    206《各政团协商会进行之情况》,《晨钟报》,1916年12月18日。
    207《昨日各政团协商会之情形》,《晨钟报》,1916年12月19日。
    209《研究益友两政团之复函》,《申报》,1917年1月8日。
    210宪法起草委员会“增加主权查办权地方制度及宪法效力各条”,宪法会议编《宪法会议公报》第47册,上海图书馆藏。
    211议员党籍资料来源:《省制问题之各派协商》,《申报》,1916年11月6日;《政团协会二次讨论省制》,《申报》,1916年11月10日;《省制问题之表决方法》,《申报》,1916年11月28日;《昨日各政团协商地方制度之情形》,《晨钟报》,1916年12月16日;《昨日之政团协商会》,《晨钟报》,1917年1月29日;谢彬:《民国政党史》,《近代稗海》第6辑,第56-57页;地方制度修正案(参议员汤漪、丁世峄提出),《宪法会议公报》第47册。
    212四个修正案内容详见吴宗慈:《中华民国宪法史·前编》,(台北)文海出版社1988年影印,第297-309页。
    213《昨日各政团对于宪法之协商》,《晨钟报》,1917年5月23日。
    214吴宗慈:《中华民国宪法史·前编》,(台北)文海出版社1988年影印,第287页。
    215吴宗慈:《中华民国宪法史·前编》,(台北)文海出版社1988年影印,第287-288页。
    216吴宗慈:《中华民国宪法史·前编》,(台北)文海出版社1988年影印,第290页。
    217吴宗慈:《中华民国宪法史·前编》,(台北)文海出版社1988年影印,第287-288,293页。
    218吴宗慈:《中华民国宪法史·前编》,(台北)文海出版社1988年影印,第294-295页。
    219吴宗慈:《中华民国宪法史·前编》,(台北)文海出版社1988年影印,第295-296页。
    220吴宗慈:《中华民国宪法史·前编》,(台北)文海出版社1988年影印,第291—292页。
    221吴宗慈:《中华民国宪法史·前编》,(台北)文海出版社1988年影印,第290-291页。
    222林玉辰:《政学会的政治活动》,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文史资料选辑》第48辑,文史资料出版社1964年版,第183页。
    223《国会之失职》,《申报》,1916年11月28日。
    224《敬告国会议员诸公》,《晨钟报》,1917年1月10日。
    225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48页。
    226严泉:《失败的遗产》,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28页。
    227胡春惠:《民初的地方主义与联省自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91页。
    228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431页。
    229严泉:《失败的遗产》,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28页。
    230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448页。
    231徐矛:《中华民国政治制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63页。
    232《宪法会议第59次会议速记录》(1919年11月18日),《宪法会议公报》第57册,1920年。
    233《宪法会议第59次会议速记录》(1919年11月18日),《宪法会议公报》第57册,1920年。
    234《宪法会议第60次会议速记录》(1919年11月22日),《宪法会议公报》第57册,1920年。
    235《宪法会议第60次会议速记录》(1919年11月22日),《宪法会议公报》第57册,1920年。
    236吴宗慈:《中华民国宪法史·前编》,(台北)文海出版社1988年影印,第320页。
    237吴宗慈:《中华民国宪法史·前编》,(台北)文海出版社1988年影印,第320-322页。
    238吴宗慈:《中华民国宪法史·前编》,(台北)文海出版社1988年影印,第320页。
    239吴宗慈:《中华民国宪法史·前编》,(台北)文海出版社1988年影印,第323-324页。
    241《纪广州之宪法会议》(七),《申报》,1919年12月23日。
    242《纪广州之宪法会议》(八),《申报》,1919年12月30日。
    243吴宗慈:《中华民国宪法史·前编》,(台北)文海出版社1988年影印,第346页。
    244吴宗慈:《中华民国宪法史·前编》,(台北)文海出版社1988年影印,第347页。
    245《三纪宪法中之省长问题》,《申报》,1920年1月17日。
    246《徐兰墅就制宪会议争议问题的通电》,转引自汤锐祥编《护法运动史料汇编(二)·国会议员护法篇》,花城出版社2003年版,第353页。
    247《四纪宪法中之省长问题》,《申报》,1920年1月18日。
    248《广东宪法之战益烈》,《申报》,1920年1月26日。
    249《广州宪战之近讯》,《中报》,1920年1月27日。
    250杨幼炯:《近代中国立法史》,第270页。
    251《宪法会议殴伤议员记》,《申报》,1920年1月30日。
    252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481页。
    253《吴景濂褚辅成致郭宇镜电》(1920年1月29日),《吴景濂函电存稿》,《近代史资料》总第42号,1980年,第211页。
    254韩玉辰:《政学会的政治活动》,《文史资料精选》第3册,第135页。
    255管美蓉:《吴景濂与民初国会》,(台北)“国史馆”,1995年版,第170页。
    256莫荣祥:《护法运动史》,广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94页。
    257韩玉辰:《政学会的政治活动》,《文史资料精选》第3册,第137页。
    258谢彬:《民国政党史》,荣孟源、章伯锋主编《近代稗海》第6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55页。
    259政学会成员杨永泰因桂系之助,获得广东省省长之位。李根源:《我与政学会》,《文史资料选辑》第三辑,第91页。
    260黄绍竑:《旧桂系的兴灭》《文史资料选辑》第三辑,第378页。
    261张继才:《论中国近代的联邦主义》,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博士论文,第69页。
    262严泉:《失败的遗产》,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81页。
    263李新:《中华民国史》第二编第二卷,中华书局1987年,第41页。
    264《省制与民选》,《申报》,1916年11月3日
    265张东荪,《地方制草案商榷书》,《大中华杂志》第2卷第12期,1916年12月。
    266张东荪:《地方制草案商榷书》,《大中华杂志》第2卷第12期,1916年12月。
    267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87页。
    268徐矛:《中华民国政治制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430页。
    269“卢永祥关于省宪自治之通电”,《申报》,1921年6月5日。又见《浙江制宪史》,第35-36页。
    270陈益轩:《浙江制宪史》,浙江制宪史发行所,1921年版,第58-76页。
    271胡春惠:《民初的地方主义与联省自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10页。
    272湖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湖南省志·大事记》第一卷,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74王无为:《湖南自治运动史》(上编),泰东图书局发行(出版时间原书无记载),第114—115页。
    278贝昌坚:“省及省政府不得为之事权应规定于省宪法”,载《大公报》(长沙)1921年4月30日。
    279“湖南省宪法草案说明书”,载《大公报》(长沙)1921年4月22日。
    281周鲠生:“省宪与国宪”,载《太平洋》1922年第7号。
    282“浙省年自治法会议开幕”,《申报》,1924年8月2日。
    283“浙省自治声中之自由制法”,《申报》,1924年9月12日。
    284胡春惠:《民初的地方主义与联省自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44页。
    285“湘浙宪法比较观”,愚厂编:《省宪辑览》(丁编),上海自治学社,1921年版。
    286夏新华,胡旭晟整理:《近代中国宪政历程:史料荟萃》,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749页。
    287张君劢:《宪政之道》,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8页。
    288张君劢:《宪政之道》,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19—331页。
    289张君劢:《宪政之道》,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4—32页。
    290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47页。
    291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年》,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85页。
    292谢振民:《中华民国立法史》,中正书局1937年版,第180页。
    293党史会编:《国父全集》第3册,第461页。
    295吴宗慈:《中华民国宪法史后编》,(台北)文海出版社1988年影印,第2一213页。
    296吴宗慈:《中华民国宪法史后编》,(台北)文海出版社1988年影印,第224页。
    297刘楚湘:《癸亥政变纪略》,《近代稗海》第7辑,第147页。
    298朔一《制宪的停顿与省宪的争潮》,《东方杂志》第20卷第9号(1923年5月10日)。
    299“实力派破坏省宪之活动”,《申报》1923年6月10日。
    300吴宗慈:《中华民国宪法史后编》,(台北)文海出版社1988年影印,第226页。
    301刘楚湘:《势亥政变幸己略》,《近代稗海》第7辑,第208一209页。
    302朔一:《制宪停领与省宪的争潮》,《东方杂志》第20卷第9号(1923年5月10日)。
    303夏新华、胡旭晟整理:《近代中国宪政历程:史料荟萃》,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32页。
    304石柏林、彭小平:《中国近现代政治体制的演变与发展》,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5页。
    306丁文江:《梁任公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616页。
    307《东方杂志》第19卷第17号,1922年9月10日。
    308《审议中华民国宪法草案报告书》,载《宪法会议公报》第25册,1917年。
    309林学衡署签:《宪法起草委员会会议录》(第一册),民国二年十月。
    310吴宗慈:《中华民国宪法史后编》,(台北)文海出版社1988年影印,第433,434页。
    311吴宗慈:《中华民国宪法史后编》(台北)文海出版社1988年影印,第398页。
    312《宪法审议会第52次会议录》(1922年8月26日),《宪法会议公报》第53册。
    313吴宗慈:《中华民国宪法史后编》,(台北)文海出版社1988年影印,第406—408页。
    314吴宗慈:《中华民国宪法史后编》,(台北)文海出版社1988年影印,第354,355页。
    315吴宗慈:《中华民国宪法史后编》,(台北)文海出版社1988年影印,第364页。
    316吴宗慈:《中华民国宪法史后编》,(台北)文海出版社1988年影印,第365页。
    317吴宗慈:《中华民国宪法史后编》,(台北)文海出版社1988年影印,第375—378页。
    318吴宗慈:《中华民国宪法史后编》,(台北)文海出版社1988年影印,第404页。
    319夏新华、胡旭晟整理:《近代中国宪政历程:史料荟萃》,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88页。
    320托克维尔说美国联邦制度的创立是为了把因国家之大而产生的好处和因国家之小而产生的好处结合起来。参见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81页。
    321参见《1923年中华民国宪法》第22条至26条。
    322夏新华、胡旭晟整理:《近代中国宪政历程:史料荟萃》,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32页。
    323王世杰、钱端升:《比较宪法》,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442页。
    324龙长安:《近代中国联邦制运动研究》,浙江大学2008年博士学位论文,第185-190页。
    325刘海波:《政体初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17页。
    326康有为:《共和政体论》,汤志钧:《康有为政论集》下册,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693页
    327章太炎:《中华民国联合会第一次大会演说辞》,汤志钧:章太炎政论选集》下册,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532页。
    328《宪法新闻》,第13期,1913年7月27日。
    329《宪法新闻》,第18期,1913年8月16日。
    330吴贯因:《拟中华民国宪法学案》,《庸言》第1卷第16号(1913年7月16日),第2073-2075页。
    332李剑农:《最近三十年中国政治史》,上海太平洋书店发行,1931年(第3版),第466页。
    333唐德昌:“联省自治与现在之中国”,《太平洋》,1922年第3卷第7期。
    334杨丽萍:《联邦制与世界秩序》,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5页。
    335杨丽萍:《联邦制与世界秩序》,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页。
    337杨利敏:《关于联邦制分权结构的比较研究》,http://www.chinalawedu.com/news/2004-12-31。
    338康有为:“斥赵恒惕联省自治电”,堂志钧编:《康有为政论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076页。
    339葛剑雄:《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79页。
    340葛剑雄:《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243页。
    341梁启超曾对康有为说,中国太大,宜每省自立,分为十八国乃易治时,康有为惊谓何处得此亡国之言,谓“英之灭缅甸,五日而举之,日灭高丽在一檄,此何以故,为其小耳。吾国所以未亡者,为国土广大之故,若分为十八国,则高丽、缅甸之比,灭之至易”参见康有为:“斥赵恒惕联省自治电”,堂志钧编:《康有为政论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079页。
    342萧公权:《康有为思想研究》,汪荣祖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年版,第197页。
    343王丽萍:《联邦制与世界秩序》,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89页。
    344王希:《原则与妥协——美国宪法的精神与实践》,北京人学出版社2005年版,前言。
    345“民约论钜子卢梭之学说”,《新民丛报》,1902年6月第12号。
    346张玉法:《民国初年的政党》,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114页。
    348梁启超:“致吴子玉书”,《饮冰室文集》(三十六)第四册,第71页。
    349“梁任公讲演录”,《大公报》(长沙),1922年9月2日。
    350谢诺认为,在当时的中国,仅有一股势力能够确定各省的政治方向,那就是国民党。而联治运动发生于西南绝非偶然,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利用各地有利情事所作的行动。参见谢诺:“联省自治运动:1920—1923”,《中国现代史论集·军阀政治》第五辑,张玉法编,联经出版公司,1987年版,第338页。
    351张玉法:《民国初年的政党》,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159页。
    352《宪法新闻》,1913年7月27日第13期。
    354广宇主编:《东方巨人孙中山》(下卷),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928页。
    355邹鲁:《中国国民党史稿》,第1033页。
    356李达嘉:《民国初年的联省自治运动》,弘文馆出版社,1986年版,第158页。
    357《孙中山全集》(第7卷),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20页。
    358李剑农:《最近三十年中国政治史》,上海太平洋书店发行,1931年(第3版),第466页。
    359胡汉民:“推行地方自治是建设国家的基石”,载《胡汉民先生文集》第三册,1978年版。
    360李达嘉:《民国初年的联省自治运动》,弘文馆出版社1986年版,第8页。
    361李达嘉:《民国初年的联省自治运动》,弘文馆出版社1986年版,第16页。
    362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第219页。
    363王世杰在“联省自治”风头正盛时,曾提醒各界以当时的政治局势而言,能够实现时人主张的“联省自治”仍然属于较高的要求。他说“就理论言,现时舆论所倡导之‘联省自治’制,仍是严格地统一”,“苟必悬一严格统一之理想,以为收拾现状之条件,窃恐欲求而愈不可得,转有欲速不达之虞。”因此,他们甚至愿意主张“暂以邦联形式的政制,收拾现时四分五裂之政局”,因此,“窃愿更以具体之邦联条约草案,供国人之讨论”。这就是当时的宪法学家对时局的判断:时局还达不到邦联的水准,所以能够建立邦联政制都比现状好。参加王世杰:《论联邦与邦联书》,《太平洋杂志》,1922年第3卷第7期,第1-4页。
    364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第217页。
    365胡春惠:《民初的地方主义与联省自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335页。
    366杨丽萍:《联邦制与世界秩序》,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4页。
    367Arthur Waldron, China's Coming Constitutional Challenge, Orbis, winter1995, p26。转引自黎安友:《中国的宪政选择》,《香港社会科学学报第六期》,1995年秋季号,注2。
    368王人博,中国近代的宪政思潮,法律出版社200年9月,第4页
    369英M.J.C维尔,《宪政与分权》,三联书店,1997年10月版,第2页
    370张晋藩,中国宪法史,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12月版,第199页
    371张晋藩,中国宪法史,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12月版,第225页。
    1吴宗慈:《中华民国宪法史后编》,文海出版社,1988年版。
    2夏新华,胡旭晟整理:《近代中国宪政历程:史料荟萃》,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魏源:《海国图志》,长沙:岳麓书社,1998年版。
    4魏源:《大西洋·英吉利国》,《海国图志》百卷本,光绪乙未年上海书局石印本,卷52。
    5经世文编社:《民国经世文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年。
    6钟叔河:《走向世界丛书》,岳麓书社1985年.
    7张相、王忍之:·《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三联书店1960年。
    8《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下册)。
    9章开沉、罗福惠、严昌洪:《辛亥革命史资料新编》,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
    10孙曜:《中华民国史料》,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年。
    11国民党中央党史会:《革命文献》,国民党中央党史会1978年影印再版。
    12来新夏:《北洋军阀》,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
    13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政协湖北省委文史委:《湖北军政府文献资料汇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86年。
    14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档案史资料汇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
    15中国革命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新民学会资料》,人民出版社1981年。
    16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民国史室:《中华民国史事从稿》,中华书局1987年.
    17贵州省社科院历史所:《贵州辛亥革命资料选编》,贵州人民出版社1981年。
    18罗刚:《中华民国国父实录》(第1册),台北:正中书局,1988年版。
    19郭廷以:《中华民国史事日志》(第1册),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9年版。
    20政协广东省文史资料研究委:《广东辛亥革命资料》,广东人民出版社1981年。。
    21上海社科院历史所:《辛亥革命在上海资料选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
    22云南省社科院历史所、贵州省社科院历史所:《护国文献》,贵州人民出版社19850。
    23汤志钧:《章太炎年谱长编(1919-1936)》,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
    24张玉法:《民国初年的政党》,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
    25张玉法:《中华民国史稿》(修订本),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1年(2版)。
    26张玉法编:《中国现代史论集》(第1辑—第7辑),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7年版。
    27中山大学历史系等:《孙中山全集》,中华书局1985年。
    28张东荪:《宪法与省制》,上海泰东图书局。
    29顾敦鍒:《中国议会史》,上海书店。
    30谢振民编:《中华民国立法史》(上册),张知本校订,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1梁启超:《戊戍政变记·湖南广东情形》,中国史学会主编:《戊戍变法》(一),神州国光社,1953年版。
    32刘晴波编:《杨度集》,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33梁启超:《梁启超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
    34李剑农:《最近三十年中国政治史》,上海太平洋书店印行。
    35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6章开沅主编:《清通鉴:光绪朝》,长沙:岳麓书社,20007年版。
    37《辛亥革命前后湖南史事》,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38陶菊隐:《记者生活三十年:亲历民国重大事件》,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
    39陶菊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第5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版。
    40吴虹:《北洋派之起源及其崩溃》,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
    41鲁正葳:《撩开民国黑幕:报界奇才黄远生见证》,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42陈茹玄:《增订中国宪法史》,上海:世界书局,1947年版。
    43王栻:《严复集》,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
    44陈茹玄:《民国宪法及政治史》,上海:政治学社,1928年版。
    45张品兴:《梁启超全集》,北京出版社1999年。
    46潘树藩:《中华民国宪法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46年版。
    47吴宗慈:《中华民国宪法史》,大东书局,1924年版。
    48王磊:《中外法学》,1997年第6期。
    49张继才:《论宋教仁的国家结构观和地方制度观》,《船山学刊》2003年第3期。
    50罗隆基:《期成宪政的我见》,《今日评论》,1939年11月第2卷第22期。
    51张继才:《中国近代的联邦主义》,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博士论文。
    52杨守仁:《新湖南》,张玉法编:《晚清革命文学》,台北:经世书局,1981年。
    53王丽萍:《论联邦制国家的特征与类型》,《北京大学学报》1997,1。
    54王英津:《我国单一制形式的制度选择与价值取向》,《新视野》2004,1。
    55汪太贤:《晚清地方自治思想的萌生与演变》,武汉大学博士论文,2004年。
    56汪太贤:《近世中国地方自治主张的最初提出及其表达》,《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年第5期。
    57艾晓金:《中央与地方关系再思考一一从国家权力看我国国家结构形式》,《浙江社会科学》2001,1。
    58王续添:《地方主义与民国社会》,《教学与研究》2000,2、5、6。
    59唐德昌:《联省自治与现在之中国》,《太平洋》,1922年第3卷第7期。
    60蒋征铭:《湖南省宪法草案之评议》,《太平洋》,1921年第3卷第2号。
    61李剑农:《民国统一问题(篇三)》,《太平洋》,1922年第3卷第7期
    62李剑农:《由湖南制宪所得的教训》,《太平洋》,1922年第3卷第6期。
    63周鲠生:《省宪与国宪》,《太平洋》,1922年第3卷第7号。
    64谢伟:《论民初议会政治失败的原因》,《江海学刊》1995.2。
    65朱希祖:《联省自治商榷书》,《太平洋》,1922年第3卷第7期。
    66严泉:《<天坛宪法草案>与民初宪政选择的失败》,《开放时代》2003,5。
    67张季:《民初《二次革命》前知识分子群体关于联邦制的论争》,《安徽史学》2005.5。
    68刘宝刚:《试论民初关于省制问题的斗争》,《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2。
    69罗敦伟:《湖南省宪法批评》,《东方杂志》,1922年第19卷宪法研究号。
    70李秀清:《近代中国联邦制的理论和实践》,《环球法律评论》2001,冬季号。
    71谢俊美:《略论联邦制和联省自治运动》,《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5,5。
    72冯筱才:《理想与利益一一浙江省宪白治运动初探》,《近代史研究》2001,20。
    73姚琦:《民初政党报刊与政制之争》,《贵州大学学报》1996,3。
    74洪九来:《集权与分权一一略论(东方杂志)在清末民初政争中的折衷观点》,《山西师大学报》2000.40。
    75孙几伊:《制宪问题底理论和实际》,《东方杂志》,1922年第19卷第21号。
    76佚名:《集权与联邦皆不能推翻军阀》,《东方杂志》,1922年第19卷第17号。
    77《地方自治政论《,《东方杂志》,1904年第1卷第9期。
    78胡春惠:《民初反袁运动与地方主义之消长关系》,《中国近代现代史论集(23)》(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0。
    79刘军宁:《平等的理想精英的现实》,(英)巴特摩尔:《平等还是精英》,尤卫军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80陈独秀:《对于现在中国政治问题的我见》,《努力》周报,1922年9月3日第18期。
    81陈独秀:《联省自治与中国政象》,《向导》周报,1922年第1期。
    82钱振明、周子东:《近代中国联邦制思想的历史考察》,《政治学研究》1988,5.
    83[英]赫德:《居外旁观论》,王健编:《西法东渐:外国人与中国法的近代变革》,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84尼尔里默:《宪法与1787年政治领域的一种创造性突破》,[美]汤普森编,《宪法的政治理论》,张志铭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
    85张朋园:《湖南省宪之制定与运作:1920—1925》,《中国近代现代史论集·第21编·民初政治(三)》,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86文公直:《最近三十年中国军事史》,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64辑),文海出版社,1971年版。
    87韦慕庭:《中国史:民国时期(1912—1949)》,《中国现代史论集》。
    88[美]詹美生:《论中华民国》,《民国经世文编·政治(二)》。
    89[美]高理文:《美理哥合省国志略》,载《近代史资料》总92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90刘锡鸿:《英轺私记》,《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16辑,文海出版:1968年影印本。
    91康有为:《黄公度诗集序》,《人境庐诗草笺注》。
    92郭廷以:《近代西洋文化之输入及其认识》,《中国近代现代史论集》(第19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93谢诺:《联省自治运动:1920—1923》,《中国现代史论集·军阀政治》第五辑,张玉法编,联经出版公司,1987年版。
    94陈炯明:《赞成浙陕自治通电》,段云章、倪俊明编:《陈炯明集》,广州:中山大学出版,1998年版。
    95陈炯明:《致西南各省电》,段云章、倪俊明编:《陈炯明集》,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96胡适:《吴佩孚与联省自治《,欧阳哲生编:《胡适文集·3》,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97胡适:《<政治概论>序《,欧阳哲生编:《胡适文集·3》,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98胡适:《联省自治与军阀割据》,《努力周报》,1922年第19期。
    99梁启超:《致吴子玉书》,《饮冰室文集》(36)第4册。
    100康有为:《斥赵恒惕联省自治电》,堂志钧编:《康有为政论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
    101韦慕庭:《建立革命基地的苦难:孙中山与1923年的广州》,《中国现代史论集·护法与北伐》(第七辑),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2年版。
    102李守孔:《国父护法与广州军政府之成立》,张玉法编:《中国现代史论集·护法与北伐》(第七辑),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2年版。
    103陈志让:《中国军阀派系诠译》,张玉法编:《中国现代史论集·军阀政治》(第五辑),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7年版。
    104王先明:《论‘民权即绅权’》,《社会科学研究》,1995年第6期。
    105齐锡生:《中国的军阀政治:1916—1928》,杨云若、萧延中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106《晨报》
    107《大公报》(长沙)
    108《大中华日报》
    109《申报》
    110《浙江潮》
    111《民国日报》
    112《新民丛报》
    113《民立报》
    114《民报》)
    115《晨钟报》
    116《警钟日报》
    117程燎原:《从法制到法治》,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118程燎原:《清末法政人的世界》,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119童之伟:《国家结构形式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20范继忠:《孤独前驱:郭嵩焘别传》,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
    121郭宝平、朱国斌:《探寻宪政之路——从现代化的视角检讨中国20世纪上半叶的宪政试验》,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22葛剑雄:《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年版。
    123王丽萍:《联邦制与世界秩序》,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124广宇主编:《东方巨人孙中山》(下卷),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25何文辉:《历史拐点处的记忆:1920年代湖南的立宪自治运动》,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26黄遵宪:《黄遵宪全集》(上),中华书局,2005年版。
    127胡春惠:《民初的地方主义与联省自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128蒋廷黻:《蒋廷黻回忆录》,长沙:岳麓书社,2003年版。
    129李其瑞:《法学研究与方法论》,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30李达嘉:《民国初年的联省自治运动》,弘文馆出版社,1986年版。
    131李扬帆:《走出晚清:涉外人物及中国的世界观念之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32林达:《总统是靠不住的:近距离看美国之二》,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
    133刘海波:《政体初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34金观涛、刘青峰:《观念史研究:中国现代重要政治术语的形成》,香港中文大学当代中国文化研究中心,2008年版。
    135李志才主编:《方法论全书(I)哲学逻辑学方法》,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36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
    137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方法》,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
    138徐矛:《中华民国政治制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139秋风:《立宪的技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40任东来:《美国宪政历程:影响美国的25个司法大案》,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
    141徐祥民:《中国宪政史》,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42王人博:《宪政的中国之道》,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43王希:《原则与妥协:美国宪法的精神与实践》(修订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44王世杰,钱端升:《比较宪法》,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45王先明:《近代绅士一一个封建阶层的历史命运》,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146王健编:《西法东渐:外国人与中国法的近代变革》,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47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48萧公权:《宪政与民主》,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49萧公权:《康有为思想研究》,汪荣祖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年版。
    150徐秀义、韩大元:《现代宪法学基本原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51李新:《中华民国史》第二编第二卷,中华书局1987年。
    152严泉:《失败的遗产:中华首届国会制宪:1913—1923》,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53唐德刚:《晚清七十年》,台湾远流公司,2003年版。
    154张学仁、陈宁生:《二十世纪之中国宪政》,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55张朋园:《梁启超与民国政治》,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版。
    156张朋园:《梁启超与清季革命》,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版。
    157英M.J.C维尔,《宪政与分权》,三联书店,1997年版。
    158张晋藩:《中国宪法史》,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59张研、牛贯杰:《19世纪中期中国双重统治格局的演变》,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60张君劢:《宪政之道》,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61张千帆:《宪法学导论》,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162张灏:《幽暗意识与民主传统》,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
    163周策纵:《五四运动史》,长沙:岳麓出版社,1999年版。
    164周天玮:《法治理想国:苏格拉底与孟子的虚拟对话》,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165朱福惠:《宪法至上——法治之本》,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166[澳]西理尔·珀尔:《北京的莫理循》,檀东鍟、窦坤译,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167[德]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关于法律和民主法治国的商谈理论》,童世骏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
    168[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169[法]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冯克利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70[法]卢梭:《社会契约论》第3版(修订本),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171[法]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冯棠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172[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董果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173[法]西耶士:《论特权:第三等级是什么》,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
    174[美]埃尔斯特,(挪)斯莱格斯塔德编:《宪政与民主:理性与社会变迁研究》,潘勤,谢鹏程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
    175[美]阿伦特:《论革命》,陈周旺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7年版。
    176[美]伯尔曼:《法律与宗教》,梁治平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77[美]伯纳德·贝林:《美国革命的思想意识渊源》,涂永前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78[美]伯纳德·施瓦茨:《美国法律史》,王军等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79[美]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上卷),杨品泉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180[美]惠顿:《万国公法》,丁韪良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81[美]汉密尔顿等:《联邦党人文集》,程逢如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182[美]杰弗逊:《杰弗逊选集》,朱曾汶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183[美]麦迪逊:《辩论:美国制宪会议记录》,尹宣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184[美]斯托纳:《普通法与自由主义理论:柯克、霍布斯及美国宪政主义诸源头》,姚中秋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85[美]斯托林:《反联邦党人赞成什么:宪法反对者的政治思想》,汪庆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86[美]斯托里:《美国宪法评注》,毛国权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版。
    187[美]萨托利:《民主新论》,冯克利、阎克文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
    188[美]斯科特·戈登:《控制国家:从古雅典到今天的宪政史》,应奇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89[美]汤普森编,《宪法的政治理论》,张志铭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
    190[美]伊拉扎:《联邦主义探索》,彭利平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版。
    191[英]阿克顿:《大革命讲稿》,秋风译,贵阳:贵阳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92[英]阿克顿:《近代史讲稿》,朱爱青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93[英]巴特摩尔:《平等还是精英》,尤卫军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94[英]戴雪:《英宪精义》,雷宾南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
    195[英]哈耶克:《法律、立法与自由》(第二、三卷),邓正来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年版。
    196[英]邱吉尔:《英语民族史·伟大的民主》(第4卷),薛力敏、林林译,海口:南方出版社,2004年版。
    197McCord, Edward A. The Power of the Gun: The Emergence of Modern Chinese Warlordism,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3.
    198Markku Suksi, Bringing in the People: A Comparison of Constitutional Forms and Practices ofthe Referendum, Boston: Martinus Nijhoft,1993.
    199David Butler and Austin Ranney, eds. Referendums around the world: The Growing Use ofDirect Democracy, Washington, D.C.: 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 Press,1994.
    200Arthur Waldron, China's Coming Constitutional Challenge, Orbis, winter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