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浙江厘金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厘金是清后期产生的一种内地商业税。它最初施行只是为了支付急剧膨胀的内战经费,但战后各省却将它作为一项经常性税收固定下来。清中央政府虽能从中提取部分收入,但厘金的收支基本上被控制在地方财政局所手中,它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地方事务。因此,对厘金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细致地把握清末中央财权的下移和地方财政活动膨胀的过程。另一方面,由于厘金的征收紧密地吸附于地方商贸往来的复杂网络之中,这就使我们有可能透过它进一步详细地把握地方商品市场的形态,商路变迁的轨迹。
     本文即是以浙江省为单位,研究了浙江厘金制度的形态和变迁,分析了各项厘金支出的用途和影响,并主要结合厘金征收数据,对地方商品市场的结构和运销作出描画。通过对厘金制度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厘金征收在最基本的特征上与传统田赋、常关的征收别无二致,它们都是一种以默认征收人员获取法外收入为代价的包认制,只不过包认的单位不再是固定的村社,而是遍布于商路上的厘卡,由于不能获得准确的贸易量统计,无法遏制征收人员的贪婪,厘金收入只能徘徊在某一固定的数额上,即使花费巨大的制度成本,它从商品经济增长中获得的收益也是非常有限的。而在厘金的支出中,除了用于地方军费外,厘金也在地方社会的战后恢复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一些地方,通过对它的使用,地方政府与士绅之间就地方公共事业的经营,形成了一种颇具规范的合作形态,体现出地方社会自我繁衍的活力,但随着清末中央财政摊派的愈演愈烈,地方财政活动却被卷入到一种更深刻的混乱与纷争之中。在对浙江厘金征收制度作出详细描述的基础上,本文还根据厘金征收的各类数据对地方商品市场作了考察,从中我们能看到,这种以包税为基本特征的税收制度是如何影响着商品的流通,其制度的各种局限又是如何不规则地改变着内地市场的需求分布的。
     总之,清代厘金制度是传统社会能量在近代整合后的产物,它是一种既有惯例的变形和扩大,从中我们既能看到传统社会关系再生的活力,也能发现它难以摆脱的局限。
Likin was a kind of local business tax , which levied in late Qing dynasty. At first, it was only used to defray the military expense, after the end of Taiping rebellion, however, magistrates of provinces regarded it as a regular tax and continued to collect it. Although Qing dynsty could withdraw parts of income from Linkin, the income and expenses of the new tax was normally controlled by local financial administration, which was almost regarded as a local business. Therefore,from the study of Likin, we can realized more detail about the downward of central fiscal authority, and the expansion of local financial activity. On the other hand, because the collection of Likin was greatly adsorbed in the complicated network of local business circulation, the study of it will provide us with a chance to elaborate the conformation of local commodity market ,and follow it’s track of transportation.
     In my master dissertation, limited in Zhejiang Province, I investigated the configuration and alteration of Likin system, analyzed it’s various expenditure and the following consequences. Combined with the data of collecting Likin, I also presented the structure and transportation of commodity market of Zhejiang province in late Qing dynasty. From the study, we can find that the Likin collecting system showed the same essential character as traditional land tax and native customs, namely, they are all some kinds of tax farming, which have to function at the cost of tolerating it’s staff acquiring illegal income. The only difference is that, in collecting Likin, the unit of farming is not the fixed village but the numerous toll-gates. After Taiping rebellion, these toll-gates had densely distributed along local commercial routes. For unable to acquire the exact statistics of trading volume, and restrain the staff’s greedy, the official revenue have to stagnate at a fixed amount. Even paying for great institutional costs, it’s ability to make profit from the increase of commodity economy was still restricted.
     When analyzing the expenditure of Likin, despite the local military cost, the employment of Likin also made great contribution to local post-war reconstruction. In somewhere, by applying this revenue to regional public enterprises, an orderly corporation between local government and gentry had emerged, which revealed the traditional energy for local self development. However, with the pressure of central financial apportions became more and more heavy, local financial activities were deeply engulfed in the waves of disturbance.
     On the basis of the detailed depiction on levy system of Likin in Zhejiang province, I reviewed the regional commodity markets with the data in levying Likin. Among this, we can know how the revenue system impacted the circulation of commodity, and how the distribution of civil market demand was altered irregularly by various limitations of the special farming tax.
     In accord, the Likin system levied in Qing dynasty arose from the conformity of traditional social resources, In my opinion, it’s a kind of transfiguration and amplification of original convention, among which, we not only find the vitality in the regenerating process of traditional relation, but discover the defect which can not be resolved by the system itself.
引文
1 王振先:《中国厘金问题》,商务印书馆 1927 年版,第 4 页。
    2 同 1,第 4-5 页。
    3 同 1,第 7 页。
    4 同 1,第 50 页。
    1罗玉东:《中国厘金史》上册,(香港)大东图书公司 1977 年版,第 123 页。
    2何烈:《厘金制度新探》,(台北)商务印书馆,1972 年版,第 82 页。
    3同 2,第 93 页。
    4同 2,第 124 页。
    5张为民:《厘金制创始时间考》,《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 年第 1 期。
    6袁成毅:《钱江首倡厘金制质疑》,《浙江学刊》1993 年第 4 期。
    7周育民:《关于清代厘金创始的考订》,《清史研究》,2006 年第 3 期。
    1徐毅:《晚清江苏厘金制度的起源与推广实态考——以 1853- 1865 年为背景》,《历史档案》 2006 年第 3期。
    2傅衣凌:《清末厘金制起源新论》,《明清社会经济史论文集》人民出版社 1982 年版,第 273-274 页。
    3参见张海林:《张謇与清末江苏裁厘认捐活动》,《江苏社会科学》1995 年第 6 期。马敏、林植霖:《清末江苏资产阶级裁厘认捐活动述略》,《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5 年第 6 期。
    4杨华山:《论晚清“裁厘统捐”与“裁厘认捐”的尝试与夭折》,《史学月刊》2004 年第 2 期。
    5周育民:《晚清加税裁厘交涉案初探》,《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8 年第 1 期。此外还可参见杨华山:《晚清裁厘加税研究》(博士论文),华中师范大学 2000 年。王翔:《从“裁厘认捐”到“裁厘加税”——清末江苏商民的两次重要斗争》,《近代史研究》1988 年第 3 期。
    6参见杨文华:《论中法战争以前厘金与子口税的消长变迁》,《史学月刊》1989 年第 1 期;戴一峰:《论晚清的子口税与厘金》,《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3 年第 4 期。刘梅英:《厘金制度和子口税制度比较浅析》,《学术论坛》1998 年第 4 期。
    1参见徐毅:《从“专济饷糈”到“妥办善后”———同治时期江苏省厘金政策述论》,《中国经济史研究》,2006 年第4 期。
    2杨华山:《厘金与晚清早期现代化——湖北个案研究》,《江汉论坛》2002 年第 7 期。林丽月:《厘金与清末湖南省的财政(一八七五—一九一一)》,《中国近代现代史论集》第二十八编区域研究(下),台湾商务印书馆发行 1986 年版。
    3参见李永春:《郭嵩焘与晚清厘金总局》,《史学月刊》2001 年第 3 期。申义植:《试论张謇关于厘金税的思想》,《江海学刊》1996 年第 6 期。申义植:《论薛福成关于厘金税的思想与对策》,《安徽史学》1997 年第2 期。周力:《略论薛福成的财政思想》,《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 年第 1 期。肖美贞:《试比较郑观应与张謇的厘税改革思想》,《甘肃农业》2004 年第 10 期。朱洁:《郑观应的厘税改革主张》,《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1 年第 1 期。范继忠:《郭嵩焘与厘金制略议》,《清史研究》2000 年第 2 期。
    1 参见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 年第 1 版,第二章。
    2 参见吴承明:《吴承明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年第 2 版,第 278 页;[美]珀金斯著,宋海文等译:《中国农业的发展(1368-1968)》,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 年第 1 版,第 486 页。
    3 [日]滨下武志著,高淑娟,孙彬译:《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6 年第 1 版,第 407-412 页。
     1 江苏省的情况可参见周育民:《关于清代厘金创始的考订》,《清史研究》2006 年第 3 期。徐毅:《晚清江苏厘金制度的起源与推广实态考——以 1853- 1865 年为背景》,《历史档案》2006 年第 3 期;徐毅:《从“专济饷糈”到“妥办善后”———同治时期江苏省厘金政策述论》,《中国经济史研究》,2006 年第 4 期。
    2 顾家相:《浙江通志厘金门稿》卷上,第 6 页。
    1 浙江巡抚何桂清咸丰六年三月初四日奏浙江试办捐厘情形折。军机处录副,档号 03-4441-051。
    2 浙江巡抚晏端书咸丰七年十一月初七日奏,朱批奏折,微缩号 31-2767。
    3 民国《南浔志》,卷三十五,第 5 页。
    4 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编:《吴煦档案选编》第六辑,江苏人民出版社 1983 年版,第 202 页。
    5 同 4,第 228 页,第 237 页。
    6 同 4,第 215 页。
    7 同 4,第 230 页。
    8 同 4,第 319 页。
    9 同 4。
    1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编:《吴煦档案选编》第六辑,江苏人民出版社 1983 年版,第 171-172 页。
    2 许瑶光:《谈浙》卷一,中国史学会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国》上海书店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 版,第 562 页。
    3 陈其元:《庸闲老人自叙》,第 6 页。
    1 徐和雍、郑云山、赵世培:《浙江近代史》,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2,第 59-60 页。
    2 陈昼卿:《蠡城被寇记》,南京大学历史系太平天国史研究室编:《江浙豫皖太平天国史料选编》,江苏人民出版社 1983 年版,第 263 页。
    3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咸丰同治两朝上谕档》第七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320――321页。
    4 周育民:《关于清代厘金创始的考订》,《清史研究》2006 年第 3 期,第 96 页。
    5《浙中发匪纪略》,南京大学历史系太平天国史研究室编:《江浙豫皖太平天国史料选编》,江苏人民出版社 1983 年版,第 227 页。
    6 以上参见《平浙纪略》,卷十四,第 5-6 页。
    1 陈其元:《庸闲老人自叙》,第 19 页。
    2 陈其元:《庸闲老人自叙》,第 19 页。
    3《浙江新定百货筹饷捐厘章程》,第 6 页。
    4《平浙纪略》,卷十四,第 7 页。
    5 顾家相:《浙江通志厘金门稿》卷上,第 6 页。
    6 同 3。
    7 《浙中发匪纪略》南京大学历史系太平天国史研究室编:《江浙豫皖太平天国史料选编》,江苏人民出版社 1983 年版,第 227 页。
    8 《左宗棠全集》,奏稿卷十一,第 47 页。
    9 同 8,第 2 页。
    10 民国《杭州府志》,卷六十四,第 22-23 页。
    11 参见民国《杭州府志》卷六十四,第 25-36 页。《马端敏(新贻)公奏议》,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75年影印本,卷五,第 10-11 页。《合肥李勤恪公(翰章)政书》,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67 年影印本,卷三,总第 299-305 页。《谭文勤公(锺麟)奏稿》,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74 年版,卷七,第 17-18页。刘秉璋:《刘尚书奏议》,奏议卷二,第 5-6 页。
    1 祁美琴:《清代榷关制度研究》,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80 页。
    2顾家相:《浙江通志厘金门稿》卷上,第 7 页。
    3罗玉东:《中国厘金史》上册,(香港)大东图书公司 1977 年版,第 257 页。
    4《抚部院增批答议员陈敬第裁撤厘饷局质问书》,《浙江官报》宣统元年十一月十五日,第十九期,文牍类第 162 页。
    5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朝朱批奏折》,第七十五辑,中华书局 1996 年版,第 68 页。
    6 顾家相:《浙江通志厘金门稿》卷中,第 23-24 页。
    7 浙江清理财政局编:《浙江清理财政局说明书》,上编岁入门,第二类收款,第六款厘金,无页数。
    8 顾家相:《浙江通志厘金门稿》卷上,第 7-8 页。
    1《抚部院增奏裁撤厘饷收支等局归并藩司接管摺》,《浙江官报》,宣统二年六月十一日,第二十期,奏折类第 91-92 页;《抚部院增奏各司道试办分科治事摺》,《浙江官报》,宣统二年七月二十日,第二十六期,奏折类第 114 页。
    2 参见附表八和《浙江省试办宣统三年预算比较表》。
    3 顾家相:《浙江通志厘金门稿》卷上,第 6-7 页。
    4 顾家相:《浙江通志厘金门稿》卷中,第 31 页。
    1 顾家相:《浙江通志厘金门稿》卷中,第 47 页,第 51 页。
    2 《浙省厘务各详案并册》卷二,第 10 页。
    3 《浙省厘务各详案并册》卷一,第 5 页。
    4 《浙省厘务各详案并册》卷三,第 1 页。
    5 浙江通省厘捐总局:《浙省重订厘金丝茶成数比较章程》,第 8 页;《浙省厘务各详案并册》卷三,第 1-3页。
    6《浙省厘务各详案并册》卷四,第 5-6 页。
    7《浙省厘务各详案并册》卷四,第 23-24 页。
    8 参见《浙江认捐总局认捐全卷》,文锦原定认捐章程。
     1 张寿镛编:《浙江最近财政所明书》,岁入门,第 43 页。
    2 顾家相:《浙江通志厘金门稿》卷上,第 8 页。
    1《光绪二十二年(1896 年)杭州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杭州海关编:《近代浙江通商口岸经济社会概况:浙海关 瓯海关 杭州关贸易报告集成》,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724 页。
    2 《同治三年(1864 年)浙海关贸易报告》,杭州海关编:《近代浙江通商口岸经济社会概况:浙海关 瓯海关 杭州关贸易报告集成》,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99 页。
    3 同 2。
    4 《同治七年(1864 年)浙海关贸易报告》,同 1,第 108 页。
    5 《光绪十三年(1887 年)温州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同 1,第 524 页。
    6 《杭州关十年报告(1896-1901 年)》,同 1,第 655 页。
    1 王铁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一辑, 三联书店 1957 年版, 第 616、786 页。
    2 李必樟译编:《上海近代贸易经济发展概况:英国驻上海领事贸易报告汇编(1854—1898)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923 页。
    3 《光绪二十七年(1901 年)杭州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杭州海关编:《近代浙江通商口岸经济社会概况:浙海关 瓯海关 杭州关贸易报告集成》,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740 页。
    4 《杭州关十年报告(1896-1901 年)》,同 2,第 655 页。
    5 《光绪三十三年(1907 年)杭州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同 2,第 758-759 页。
    6 《光绪二十五年(1899 年)杭州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同 2,第 734 页。
    7 《光绪三十三年(1907 年)杭州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同 2,第 759 页。
    8 《光绪三十四年(1908 年)杭州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同 2,第 761-762 页。
    1 《浙省厘务各详案并册》卷二,第 5-6 页。
    2以上参见《杭州关十年报告(1896-1901 年)》,杭州海关编:《近代浙江通商口岸经济社会概况:浙海关 瓯海关 杭州关贸易报告集成》,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671-672 页。
    3 《光绪二十五年(1899 年)杭州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同 2,第 732 页。
    4 《光绪二十四年(1898 年)杭州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同 2,第 728 页。
    5 《光绪二十五年(1899 年)杭州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同 2,第 731-732。
    1 (《杭州关十年报告(1902-1911 年)》,杭州海关编:《近代浙江通商口岸经济社会概况:浙海关 瓯海关 杭州关贸易报告集成》,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683-684 页。
    2 徐雪筠编:《上海近代社会经济发展概况(1862-1931)——<海关十年报告>译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85 年版,第 162 页。
    3 同 1,第 678 页。
    4 《浙江日报》1908 年 9 月 2 日,第 1 张第 3 版。
    5 《宣统二年(1910 年)杭州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同 1,第 766 页。
     1 浙江清理财政局编:《浙江清理财政局说明书》,上编岁入门,第二类收款,第六款厘金,无页数。
    2 《同治三年(1864 年)浙海关贸易报告》,杭州海关编:《近代浙江通商口岸经济社会概况:浙海关 瓯海关 杭州关贸易报告集成》,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98 页。
    1 浙江通省盐茶牙厘总局辑:《浙省新定筹饷百货捐厘章程》,第 5 页。
    2 《浙江日报》,1908 年 1 月 8 日,第 1 张第 3 版。
    3 《浙省厘务各详案并册》卷二,第 5 页。
    4 《浙江潮》第五期,浙江省辛亥革命史研究会,浙江省图书馆编:《辛亥革命浙江史料选辑》,浙江人民
    1 《义桥厘卡委员秦家穆禀奉饬查厘捐积弊据实禀覆文》,《浙江官报》宣统元年八月二十八日,第 8 期,文牍类第 76 页。
    2 《浙江日报》1908 年 8 月 28 日,第 1 张第 3 版。
    3 《西龙厘卡委员黄源晋禀奉饬查厘捐积弊据实禀覆文》,同 1,文牍类第 78 页。
    4《浙省厘务各详案并册》卷二,第 6-7 页。
    1 《新市厘卡委员陈宗器禀奉饬查厘捐积弊据实禀覆文》,《浙江官报》宣统元年八月二十八日,第八期,文牍类第 74 页。
    2 《西龙厘卡委员黄源晋禀奉饬查厘捐积弊据实禀覆文》,《浙江官报》宣统元年八月二十八日,第 8 期,,文牍类第 78 页。
    3 《义桥厘卡委员秦家穆禀奉饬查厘捐积弊据实禀覆文》,《浙江官报》宣统元年八月二十八日,第 8 期,,文牍类第 76 页。
    4 《浙省厘务各详案并册》卷四,第 9 页。
    5 《浙省厘务各详案并册》卷四,第 1 页。
    6 《浙省厘务各详案并册》卷二,第 5 页。
    7 《浙省厘务各详案并册》卷四,第 1 页。
    8 《浙江日报》,1908 年 12 月 26 日,第 1 张第 4 版。
    9 《厘饷总局札饬湖郡局塘栖卡商人运载条石由湖城首卡捐足次卡验票放行文》,《浙江官报》,宣统元年十月初三日,第十三期,法令类乙第 73 页。“严东”即严州东关卡。
    1 《浙江日报》1908 年 9 月 17 日,第 1 张第 4 版。
    2 浙江咨议局编:《浙江谘议局文牍》第三编,第 86 页。
    3 《浙省厘务各详案并册》卷二,第 5-6 页。
    4 《浙省厘务各详案并册》卷四,第 11 页。
    5 《浙省厘务各详案并册》卷四,第 20 页。
    1 《厘饷局移浙路公司湖墅分卡司巡到站查货请分知各站指示文》,《浙江官报》,宣统二年四月二十八日,第十四期,文牍类第 138 页。
    2 浙江咨议局编:《浙江谘议局文牍》第三编,第 2 页;《浙江官报》宣统二年四月二十八日,第十四期,文牍类第 138 页。
    3 顾家相:《浙江通志厘金门稿》卷上,第 67 页。
    4 浙江咨议局编:《浙江咨议局第一届常年会议事録》,第 131 页。
    5 《兼署藩司袁会详遵饬核议咨议局议决厘捐革弊案文》,《浙江官报》宣统二年二月初三日,第二期,文牍类第 8 页。
    6 浙江咨议局编:《浙江谘议局文牍》第三编,第 5 页。
    7 同 5,第 2 页。
    8 同 2。
    9 《厘饷局移浙路公司湖墅分卡司巡到站查货请分知各站指示文》,《浙江官报》宣统二年,四月二十八日,第十四期,文牍类第 138 页。
     1参见顾家相:《浙江通志厘金门稿》卷上,第 61-62 页。
     1浙江厘捐总局辑:《浙省新定筹饷百货捐厘章程》,第 1 页。
    1浙江厘捐总局辑:《浙省新定筹饷百货捐厘章程》,第 1 页。
    2同 1,第 8 页。
    3同 1,第 9 页。
    4浙江省省城厘饷总局辑:《浙江厘饷款目源流及沿革利弊》,第 1 页。
    5《浙省茧捐章程》,第 2 页。
    1浙江清理财政局编:《浙江清理财政局说明书》,上编岁入门,第二类收款,第六款厘金。
    2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朝朱批奏折》第七十七辑,中华书局 1996 年版,第 805 页。
    3浙江清理财政局编:《浙江清理财政局说明书》,上编岁入门,第二类收款,第六款厘金,第四项茶糖箊烟 加成厘金。
    4 张寿镛:《浙江最近财政所明书》,岁入门,第二款烟捐,第 44 页。
    5 顾家相:《浙江通志厘金门稿》卷上,第 61 页。
    6 张寿镛:《浙江最近财政所明书》,岁入门,第二款烟捐,第 44-45 页。
    7 可对比附表七的分卡名与北新关各税口的名称,多有重复。后者参见祁美琴:《清代榷关制度研究》,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79 页。
    1 祁美琴:《清代榷关制度研究》,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200 页。
    2参见滨下武志:《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附录《重订江苏省水卡捐章》,《厦门内地税关税目》。
    3祁美琴:《清代榷关制度研究》,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211 页。
    4以上关于常关内容及引文参见祁美琴:《清代榷关制度研究》,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第六章。
    1顾家相:《浙江通志厘金门稿》卷上,第 51 页。
    2周育民:《关于清代厘金创始的考订》,《清史研究》2006 年第 3 期,第 96 页。
    3顾家相:《浙江通志厘金门稿》卷上,第 64-67 页。
    4顾家相:《浙江通志厘金门稿》卷上,第 7 页。
    1 浙江厘捐总局辑:《浙省新定筹饷百货捐厘章程》,第 1-3 页。
    2 罗玉东:《中国厘金史》上册,香港大东图书公司 1977 年版,第 98 页。
    3 浙江通省丝茶牙厘总局辑:《茶饷章程》,第 4 页。
    4 浙江通省丝茶牙厘总局辑:《茶饷章程》,第 5 页。
    5 顾家相:《浙江通志厘金门稿》卷上,第 13 页,第 16 页。
    6 《浙省厘务各详案并册》卷二,第 4 页。
     1 《浙江日报》,1908 年 1 月 6 日,第 1 张第 2 版-第 1 张第 3 版;1908 年 1 月 7 日,第 1 张第 2 版――第 1 张第 3 版;1908 年 1 月 8 日,第 1 张第 3 版。
     1 《浙江丝捐酌定章程》,第 1-5 页。
     1 浙江日报 1908 年 5 月 28 日,第 1 张第 3 版。
    2《浙省茧捐章程》,第 1 页。
     1浙江通省厘捐总局:《浙省新定机器缫丝厂茧灶缴捐章程》,第 2-3 页。
    2浙江清理财政局编:《浙江清理财政局说明书》,上编岁入门,第二类收款,第六款厘金,第二项丝厘金。
     1浙江通省厘捐总局:《浙省新定机器缫丝厂茧灶缴捐章程》,第 5-8 页。
     1顾家相:《浙江通志厘金门稿》,卷上,第 40 页。
    2《浙省厘务各详案并册》,卷首,第 5 页。
    1参见[美]施坚雅等著,叶光庭等译:《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中华书局 2000 年版,第 17-23 页。
    2周育民:《晚清财政与社会变迁》,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131-132 页。
    3梁启超:《中国改革财政私案》,《饮冰室文集》之八,转引自何烈:《厘金制度新探》,(台北)商务印书馆,1972 年版,第 30 页。
    1参见[美]杜赞奇著,王福明译:《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 年的华北农村》,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3年版,第二章。
    2周育民:《晚清财政与社会变迁》,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133-135 页。
    3周育民:《晚清财政与社会变迁》,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129 页。
    4李景铭编:《中国财政史》,第 358-359 页,转引自祁美琴:《清代榷关制度研究》,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第 314 页。关于清代常关弊端详情可参见该书第九章相关论述。
    1陈善颐:《浙江省裁厘经过和厘金局内幕》,《浙江文史资料选辑》1982 年 9 月第 21 辑,第 232 页。
    2《浙江日报》,1908 年 1 月 8 日,第 1 张第 3 版。
    3《浙省厘务各详案并册》卷二,第 11 页。
    4浙江清理财政局编:《浙江清理财政局说明书》,上编岁入门,第二类收款,第六款厘金,无页数。
    5《浙省厘务各详案并册》,卷首,第 2 页。
    1《新市厘卡委员陈宗器禀奉饬查厘捐积弊据实禀覆文》,《浙江官报》宣统元年八月二十八日,第八期,文牍类第 74 页。
    2《威坪厘局委员王嵚禀奉饬查厘捐积弊据实禀覆文》,《浙江官报》宣统元年八月二十八日,第八期,文牍类第 75 页
    3《宁郡洋广捐局委员姚肇椿禀奉饬查厘捐积弊据实禀复文》,《浙江官报》,宣统元年,九月初五日,第九期。文牍类第 87 页。
    4《浙江日报》1908 年 1 月 7 日,第 1 张第 2 版――第 1 张第 3 版。
    5《浙省厘务各详案并册》,卷四,第 1 页。
    6参见《厘饷局司道会详整顿厘捐办法二十二条》,1908 年 1 月 6 日,第 1 张第 2 版-第 1 张第 3 版;1908年 1 月 7 日,第 1 张第 2 版――第 1 张第 3 版;1908 年 1 月 8 日,第 1 张第 3 版。
    7《义桥厘卡委员秦家穆禀奉饬查厘捐积弊据实禀覆文》,《浙江官报》宣统元年八月二十八日,第 8 期,文牍类第 76 页。
    8 《浙江谘议局第二届常年会议决案》,第 48-49 页。
    9 《浙省厘务各详案并册》,卷二,第 5 页。
    10 《西龙厘卡委员黄源晋禀奉饬查厘捐积弊据实禀覆文》,《浙江官报》宣统元年八月二十八日,第八期,文牍类第 77-78 页.
    1《浙江谘议局文牍》,第二编,第 38 页。
    2 《浙省新定筹饷百货捐厘章程》,第 2 页。
    3 《浙江日报》1910 年 6 月 3 日,第 2 张第 4 版。
    4 《浙江谘议局议员质问书并巡抚咨询事件》,第 8 页。
    5《浙江谘议局文牍》第二编,第 49 页。
    6《浙江谘议局第一届常年会议事录》,第 63 页。
    7 《浙江谘议局文牍》,第二编,第 35 页。
    8 《浙江谘议局文牍》,第二编,第 49 页。
    1《浙省厘务各详案并册》卷四,第 1 页。
    2《宁郡洋广捐局委员姚肇椿禀奉饬查厘捐积弊据实禀复文》,《浙江官报》,宣统元年,九月初五日,第九期。文牍类第 87 页。
    3《闽捐局委员李宗羲禀奉饬查厘捐积弊据实禀复文》,《浙江官报》,宣统元年八月二十八日,第八期,文牍类第 76-77 页。
    4 参见浙江清理财政局编:《浙江清理财政局说明书》,上编岁入门,第二类收款,第六款厘金,无页数。民国《镇海县志》卷六,第 65 页。
    1 参见浙江清理财政局编:《浙江清理财政局说明书》,上编岁入门,第二类收款,第六款厘金,无页数。
    2 顾家相《浙江通志厘金门稿》,卷上,第 65-66 页。
    3《全浙公报》1898 年 1 月 5 日。
    4 徐某:《温郡双门厘捐总局示谕》,俞光编:《温州古代经济史料汇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5 年版, 第 536 页)
    1《浙江日报》1908 年 6 月 10 日,第 1 张第 4 版。
    2 刘秉璋:《刘尚书奏议》,奏议卷四,第 4-5 页。
    3《浙省厘务各详案并册》卷二,第 12 页。
    4《浙省厘务各详案并册》卷二,第 14-15 页。
    5《浙省厘务各详案并册》卷二,第 17 页。
    
    1 恽祖翼:《浙游续识》,第 16-17 页。
    2 《浙省厘务各详案并册》卷二,第 17 页。
    3《浙省厘务各详案并册》,卷二,第 5-6 页。
    
    1《浙省厘务各详案并册》,卷四,第 5-7 页。
    2《浙省厘务各详案并册》,卷四,第 23 页。
    3《浙省厘务各详案并册》,卷四,第 20 页。
    4《浙省厘务各详案并册》,卷四,第 12 页。
    5《浙省厘务各详案并册》,卷四,第 13 页。
    1 参见罗玉东:《中国厘金史》上册,香港大东图书公司 1977 年版,第 137 页,第 53-54 页。
    
    1 《光绪朝朱批奏折》第七十八辑,中华书局 1996 年版,第 691 页。
    2 柯逢时所述参见罗玉东:《中国厘金史》上册,香港大东图书公司 1977 年版,第 53-54 页。
    3 后改为以一成五厘归商董留用,以五厘缴局作委员经费。
    1《浙江认捐总局认捐全卷》,卷首,无页数。
    2徐士霖辑:《浙江认捐弊款全案汇抄》,第 31 页。
    3徐士霖辑:《浙江认捐弊款全案汇抄》,第 25 页。
    4徐士霖辑:《浙江认捐弊款全案汇抄》,第 25-26 页。
    5徐士霖辑:《浙江认捐弊款全案汇抄》,第 27 页。
    1徐士霖辑:《浙江认捐弊款全案汇抄》,第 4 页。
    2徐士霖辑:《浙江认捐弊款全案汇抄》4。
    3徐士霖辑:《浙江认捐弊款全案汇抄》,第 1 页。
    4 以上参见附表一。
    5《浙江日报》1908 年 1 月 6 日第 1 张第 2 版-第 1 张第 3 版。
    6《浙江日报》1908 年 12 月 1 日,第 1 张第 3 版。
    7《浙江日报》1908 年 10 月 11 日,第 1 张第 3 版。
    1顾家相:《浙江通志厘金门稿》,卷中,第 1 页。
    2 廖声风:《清代常关与区域经济》(博士论文)第 44-46 页。祁美琴:《清代榷关制度研究》,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254-256 页。
    3 《钦定六部处分则例》卷 23,《关市·关税考成》,转引自廖声风:《清代常关与区域经济》(博士论文)第 45 页。
    1 浙江厘捐总局辑:《浙省重订厘金丝茶成数比较章程》,第 5 页。
    2 浙江厘捐总局辑:《浙省重订厘金丝茶成数比较章程》,第 6 页。
    3《浙江通志厘金门稿》,卷中,第 2 页。
    4《浙省厘务各详案并册》,卷一,第 1 页。
    5《浙省厘务各详案并册》,卷二,第 10 页。
    1 《试用县丞冯忠条陈安昌余姚花捐合办章程》,《浙江官报》宣统元年七月二十九日第 4 期, 论著类第 12页。
    2 《浙江日报》1909 年 1 月 6 日,第 1 张第 2 版。
    3 《杭报》1897 年 12 月 17 日。
    4 参见浙江清理财政局编:《浙江清理财政局说明书》,上编岁入门,第二类收款,第六款厘金,无页数。
    5 《浙省厘务各详案并册》卷二,第 16 页。
     1 《浙江日报》,1908 年 8 月.31 日,第 1 张第 4 版。
    2 《浙江日报》,1908 年 11 月 23 日,第 1 张第 2 版——第 1 张第 3 版。
    1 《浙江日报》1908 年 11 月 23 日,第 1 张第 3 版。
    2 刘佛丁、王玉茹:《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285-286 页。
    3 参见《浙江清理局财政说明书》,岁出门,第三类支款,第三款民政费,第二项浙江省城及府厅州县巡警经费。
    1周育民:《晚清财政与社会变迁》,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153 页。
    2彭泽益:《十九世纪后半期的中国财政与经济》,人民出版社 1983 年版,第 137 页。
    3周育民:《晚清财政与社会变迁》,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75 页。
    4周育民:《晚清财政与社会变迁》,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71 页。
    5彭泽益:《十九世纪后半期的中国财政与经济》,人民出版社 1983 年版,第 138 页。
    6《文宗显皇帝实录》卷 97,(台湾)华文书局 1964 年影印版,第 33 页。
    1参见彭泽益:《十九世纪后半期的中国财政与经济》,人民出版社 1983 年版,第 167-175 页。
    2罗玉东:《中国厘金史》上册,香港大东图书公司 1977 年版,第 38 页。
    3彭泽益:《十九世纪后半期的中国财政与经济》,人民出版社 1983 年版,第 168 页。
    4周育民:《晚清财政与社会变迁》,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224 页。
    5彭泽益:《十九世纪后半期的中国财政与经济》,人民出版社 1983 年版,第 167 页。
    6周育民:《晚清财政与社会变迁》,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149 页。
    1罗尔纲:《湘军兵志》中华书局 1984 年版,第 130-131 页。
    2《曾文正公手书日记》,同治元年九、十两月。转引自龙盛运《湘军史稿》,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0 年版,第 336 页。
    3《曾文正公全集》,《书札》卷 24,转引自龙盛运《湘军史稿》,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0 年版,第 337 页。
    4《曾文正公家书》,同治元年三月三日《致沅季弟》,四月十一日《致沅弟》。转引自龙盛运《湘军史稿》,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0 年版,第 342 页。
    5《曾国藩全集》奏稿七,岳麓书社 1989 年版,总第 3997 页。
    6 吴庆坻:《蕉廊脞录》卷二,中华书局 1990 版,第 39-40 页。
    7 申学峰:《晚清财政支出政策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186 页。
    8 申学峰:《晚清财政支出政策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189 页。
    9 朱焘鹏编:《光绪朝东华录》第二册,中华书局 1958 年版,总第 1417 页。
    1 申学峰:《晚清财政支出政策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185 页。
    2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编:《吴煦档案选编》第六辑,江苏人民出版社 1983 年版,第 88 页。
    3《文宗显皇帝实录》,卷 113,(台湾)华文书局 1964 年影印版,第 26 页。
    4 中国史学会:《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第三册,上海书店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 版, 第 542 页。
    5周育民:《晚清财政与社会变迁》,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242 页。
    1罗玉东:《中国厘金史》上册,香港大东图书公司 1977 年版,第 138-140 页。
    2罗玉东:《中国厘金史》上册,香港大东图书公司 1977 年版,第 193 页。
    3浙江清理财政局编:《浙江清理财政局说明书》下编岁出门,第三类支款,第八款,第三项防营饷项,无 页数。
    4罗玉东:《中国厘金史》上册,香港大东图书公司 1977 年版,第 267 页。
    5《政治官报》1908 年 7 月 30 日。摺奏类第 5 页。
    6罗玉东:《中国厘金史》上册,香港大东图书公司 1977 年版,第 267 页。
    1《左宗棠全集》,奏稿卷十一,第 47 页。
    2《合肥李勤恪公(翰章)政书》,(台湾)文海出版社,总第 309-310 页。
    3《合肥李勤恪公(翰章)政书》,(台湾)文海出版社,总第 308 页。
    4《刘尚书奏议》,奏议卷二,第 22 页。
    5《合肥李勤恪公(翰章)政书》,(台湾)文海出版社,总第 311 页。
    6《合肥李勤恪公(翰章)政书》,(台湾)文海出版社,第 312 页。
    7《刘尚书奏议》,奏议卷二,第 23 页。
    8 周育民:《晚清财政与社会变迁》,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268 页。
    9《浙江清理财政局说明书》,下编岁出门,第一类解款,第五款内务府经费,无页数。
     1《马端敏公奏议》卷一,第 23-24 页。
    2《马端敏公奏议》卷一,第 12 页。
    1 《马端敏公奏议》卷一,第 27 页。
    2 《马端敏公奏议》卷一,第 27 页。
    3 《马端敏公奏议》卷一,第 55-56 页。
    4 《马端敏公奏议》,卷五,第 35-36 页。
    5 《马端敏公奏议》,卷六,第 33 页。
    6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朝朱批奏折》,第八十八辑,中华书局 1996 年版,第 26 页。
    7 周育民:《晚清财政与社会变迁》,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239 页。
    8 刘秉璋:《刘尚书奏议》,奏议卷二,第 46 页。
    1 刘秉璋:《刘尚书奏议》,奏议卷二,第 46 页。
    2 刘秉璋:《刘尚书奏议》,奏议卷三,第 52 页。
    3 刘秉璋:《刘尚书奏议》,奏议卷三,第 18 页。
    4 刘秉璋:《刘尚书奏议》,奏议卷三,第 52 页。
    5 刘秉璋:《刘尚书奏议》,奏议卷四,第 18 页。
    6 刘秉璋:《刘尚书奏议》,奏议卷四,第 19 页。
    1刘秉璋:《刘尚书奏议》,卷四,第 17 页。
    2廖寿丰:《诒安堂奏稿》。
    3《浙江清理财政局说明书》,岁出门,第一类解款,第九款洋款,无页数。
    4廖寿丰:《诒安堂奏稿》。
    5《浙江清理财政局说明书》,岁出门,第一类解款,第九款洋款,无页数。
    6 《浙江清理财政局说明书》,岁入门,第一类协款,第一款拨补厘金,无页数。
    1《浙江清理财政局说明书》,岁入门,第一类协款,第一款拨补厘金,无页数。
    2 周育民:《晚清财政与社会变迁》,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368 页。
    3 罗玉东:《中国厘金史》下册,香港大东图书公司 1977 年版,第 519-520 页。
    4 《浙江清理财政局说明书》,岁出门,第一类解款,第九款洋款,无页数。
    5 《浙江日报》,1908 年 8 月 3 日,第 1 张第 2 版。
    1马鸿谟编:《民呼、民吁、民立报选辑》,河南人民出版社 1982 年版,第 624 页。
    2申学峰:《晚清财政支出政策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97 页。
    3申学峰:《晚清财政支出政策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98 页。
    4参见魏光奇《直隶地方自治中的县财政》,《近代史研究》1998 年第 1 期。浙江省的情况参见本文第四章第三节。
    1《抚部院增奏厘饷局款业于财政册内造报请免再造折》,《浙江官报》宣统二年六月十一日,奏折类第 91页。
    2 顾家相:《浙江通志厘金门稿》,卷中,第 16 页,第 20 页。
    3 参见《浙江清理财政局说明书》,岁出门,第三类支款,第八款军政费,第四项新军饷项,无页数。
    4 民国《杭州府志》卷五十二,第 28 页。《浙江清理财政局说明书》,岁出门,第三类支款,第十一款工程费,第一项海塘经费。罗玉东:《中国厘金史》下册,香港大东图书公司 1977 年版,第 518 页。
    5 《浙江日报》1908 年 7 月 21 日,第 2 张第 3 版;1908 年 7 月 22 日,第 1 张第 3 版。
    6 参见浙江清理财政局:《浙江省试办宣统三年预算比较表》。
    1 参见本文第一章第一节。
    2 《浙江清理财政局说明书》,岁出门,第三类支款,第八款军政费,第三项防营勇饷项,第四项新军饷项。
    3 《马端敏公奏议》卷六,文海出版社,第 42-42 页。
    4《马端敏公奏议》卷六,文海出版社,第 42 页。
    5民国《杭州府志》,卷五十二,第 28 页。
     资料来源:《度支部军饷司奏案第一编》,卷三。
    1[美]珀金斯著,宋海文等译:《中国农业的发展(1368-1968)》,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4 年版,第 279 页。
    2王韬:《弢园文录外编》,卷七,第 6 页。
    3何炳棣:《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关问题》,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0 年版,第 283 页。
    4 参见《浙江通史》清代卷中,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190 页。
    5参见刘石吉:《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7 年版,第 79 页。
    6 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160-161 页.
    7 《左宗棠致史致谔书》,南京大学历史系太平天国史研究室编:《江浙豫皖太平天国史料选编 》,江苏人民出版社 1983 年版,第 233 页。《左宗棠全集·家书》,岳麓书社 1987 年版,第 70 页。
    1《马端敏公奏议》卷六,文海出版社,第 42-43 页。
    2 戴槃:《两浙宦游纪略》,第 4 页。
    3 光绪《嘉兴府志》,卷二十五,第 8 页。
    4 民国《南浔志》,卷三十四,第 1 页。
    5《光绪桐乡县志》卷四,第 15 页。
    1 光绪《大清会典》卷六十,工部。
    2光绪《大清会典事例》卷六十,工部,海塘。
    3 民国《杭州府志》卷五十二,第 2 页。
    4《马端敏公奏议》卷一,文海出版社,第 4 页。
    5 民国《杭州府志》卷五十二,第 7 页。
    6 民国《杭州府志》卷五十二,第 5 页。
    1 民国《杭州府志》卷五十二,第 6-7 页。
    2《马端敏公奏议》卷五,文海出版社,第 17 页。
    3 民国《杭州府志》卷五十二,第 18 页。
    4 民国《杭州府志》卷五十二,第 28 页。
    5 民国《杭州府志》卷五十二,第 17 页。
    6《马端敏公奏议》卷五,文海出版社,第 17 页。
    7 民国《杭州府志》卷五十二,第 18 页。
    8 民国《杭州府志》卷五十二,第 23-24 页。
    9 民国《杭州府志》卷五十二,第 26 页。
    10民国《杭州府志》卷五十二,第 3-4 页。
    1 光绪《乌程县志》卷二十六,第 2 页。
    2 光绪《乌程县志》卷二十六,第 2 页。
    3 光绪《乌程县志》卷二十六,第 2-4 页。
    4 宗源翰:《颐情馆闻过集》卷一,第 3 页。
    5 宗源翰:《颐情馆闻过集》卷一,第 5 页。
    6 光绪《乌程县志》卷二十六,第 19 页。
    1光绪《乌程县志》卷二十六,第 15 页。
    2光绪《乌程县志》卷二十六,第 15 页。
    3光绪《乌程县志》卷二十六,第 18 页。
    4宗源翰:《颐情馆闻过集》卷一,第 27 页。
    5光绪《乌程县志》卷二十六,第 18 页。
    6光绪《乌程县志》卷二十六,第 18 页。
    7 民国《萧山县志稿》卷三,第 16 页。
    8 光绪《海盐县志》,卷六,第 13 页。
    9 民国《平湖县续志》,无页数,《中国地方志集成·浙江府县志辑》,第 20 册,总第 678 页。《海宁州志》,卷二,第 25 页。
    10 参见表 2-1.
    11 恽祖翼:《浙游续识》),第 74 页。
    1 民国《南浔志》卷四,第 38-39 页。
    2 民国《萧山县志稿》卷三,第 16-20。
    3 光绪《上虞县志校续》卷二十五,第 22-34 页。
    4 民国《南田县志》卷二十五,第 11 页。
    1民国《南田县志》卷二十五,第 11-16 页。
    2[日]夫马进著,伍跃等译:《中国善会善堂史研究》,商务印书馆,2005 年版,第 481 页。
    3丁丙:《乐善录》,卷五捐输,第 1 页。
    4[日]夫马进著,伍跃等译:《中国善会善堂史研究》,商务印书馆,2005 年版,第 475 页。
    5[日]夫马进著,伍跃等译:《中国善会善堂史研究》,商务印书馆,2005 年版,第 466-467 页。
    1丁丙:《乐善录》,卷五捐输,第 1 页。
    2丁丙:《乐善录》,卷五捐输,第 1-2 页。
    3戴槃:《两浙宦游纪略》,第 4-5 页。
    1丁丙:《乐善录》卷五,第 8 页。
    2丁丙:《乐善录》卷五,第 44 页。
    3丁丙:《乐善录》卷五,第 60 页。
    4丁丙:《乐善录》卷五,第 72 页。
    1丁丙:《乐善录》卷五,第 73-77 页。
    2丁丙:《乐善录》卷五,第 77 页。
    3丁丙:《乐善录》卷九,第 15 页。
    4丁丙:《乐善录》卷五,卷五,第 3 页。
    5丁丙:《乐善录》卷五,卷五,第 8 页。
    
    1民国《南浔志》卷三十五,第 5 页。
    2民国《南浔志》卷三十五,第 5 页。
    3民国《南浔志》,卷三十四,第 9 页。
    
    1民国《南浔志》,卷三十四,第 9-10 页。
    2民国《南浔志》,卷三十四,第 8 页。
    1[日]夫马进著,伍跃等译:《中国善会善堂史研究》,商务印书馆,2005 年版,第 293-294 页。
    2 民国《南浔志》卷二,第 16 页。
    3宗源翰:《颐情馆闻过集》卷三,第 8 页。
    4宗源翰:《颐情馆闻过集》卷三,第 8 页。
    5 民国《南浔志》,卷三十四, 第 10 页。
    6民国《南浔志》,卷三十四, 第 10 页。
    7 宗源翰:《颐情馆闻过集》,卷三,7。
    8 宗源翰:《颐情馆闻过集》,卷三,7。
    9宗源翰:《颐情馆闻过集》,卷十一,第 2-3 页。
    10宗源翰:《颐情馆闻过集》,卷三,第 8-9 页。
    11宗源翰:《颐情馆闻过集》,卷三,第 8 页。
    1宗源翰:《颐情馆闻过集》,卷三,第 10-11 页。
    2民国《南浔志》,卷十一,第 2 页。
    3民国《南浔志》,卷十一,第 21 页。
    4 [日]夫马进著,伍跃等译:《中国善会善堂史研究》,商务印书馆,2005 年版,第 418 页。
    5参见宗源翰:《颐情馆闻过集》卷三,第 11-13 页。
    6 民国《双林镇志》,卷三十二,第 1 页。
    1民国《双林镇志》,卷三十二,第 2 页。
    2民国《双林镇志》,卷八,第 1 页。
    3 参见民国《嘉兴府志》卷二十四。
    4 光绪《嘉兴府志》卷二十四,第 35 页。严辰:《桐溪达叟自编年谱》,第 70 页。
    5《光绪桐乡县志》卷四,第 6 页。
    6 严辰:《桐溪达叟自编年谱》,第 70 页。
    7 严辰:《桐溪达叟自编年谱》,第 70 页。
    8《光绪桐乡县志》卷四,第 9 页。其具体分布参见夫马进《中国善会善堂史研究》第 302 页。
    9《光绪桐乡县志》卷四,第 9 页。
    10 [日]夫马进著,伍跃等译:《中国善会善堂史研究》,商务印书馆,2005 年版,第 301 页。
    11《光绪桐乡县志》卷四,第 9 页。
    1 民国《乌青镇志》卷二十三,第 3 页。
    2 民国《濮院志》卷九,第 5 页。
    3 民国《乌青镇志》卷二十三,第 6 页。
    4《光绪桐乡县志》卷四,第 2 页。
    5《光绪桐乡县志》卷四,第 13 页。
    6 光绪《嘉兴府志》卷二十四,第 30 页。
    7 光绪《嘉兴府志》卷二十四,第 22 页。
    8 光绪《嘉善县志》卷五,第 12 页。
    9 民国《唐栖志》卷十八,第 23 页。
    10《光绪余姚杭县志稿》无卷数页数。
    11 民国《海宁州志稿》卷六,第 4 页。
    12 民国《海宁州志稿》卷六,第 2-6 页。
    13 民国《海宁州志稿》卷六,第 2 页。
    1 刘石吉:《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7 年版,第 86 页。
    2 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二卷,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252 页。
    3刘石吉:《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7 年版,第 91-93 页,第 97 页。
    4处州府的情况参见:光绪《遂昌县志》,卷之一,第 19-又 19 页;民国《宣平县志》,卷三,第 7-16 页;光绪《青田县志》,卷十七,第 3 页;光绪《庆元县志》卷之二,第 62 页;光绪《丽水县志》卷四,第 16页;光绪《处州府志》卷之六,第 29-34 页;民国《松阳县志》卷二,第 6-7 页;光绪《庆元县志》卷二,第 62 页;民国《景宁县志》卷二,第 6 页。绍兴府的情况参见:民国《余姚六仓志》,卷十六,第 6-8 页;光绪《余姚县志》,卷十三,第 4-5 页;民国《新昌县志》卷一,第 61 页;光绪《诸暨县志》,卷三,第 13 页;民国《塖县志》卷二,第 13-14 页。台州府的情况参见:光绪《宁海县志》卷四,第 49-50 页;《光绪太平县志》卷二,第 73 页;光绪《黄岩县志》卷三十九,第 5 页。金华府的情况参见:《光绪金华县志》卷十二,第 34 页;民国《汤溪县志》卷四,第 19 页;《光绪兰溪县志》卷三,第 14 页;《光绪浦江县志稿》卷二十,第 18 页。衢州府的情况参见:光绪《开化县志》卷之三,第 6 页;民国《衢县志》卷三,第 33 页。温州府的情况参见:光绪《永嘉县志》卷三十五,第 9 页;光绪《乐清县志》卷三,第
    63 页;民国《平阳县志》卷二十一,第 3 页;严州府的情况参见:宣统《建德县志》卷六,第 18 页。宁波府的情况参见:民国《剡源乡志》卷一,第 11 页;民国《岱山镇志》卷九,第 6-7 页;光绪《奉化县志》卷三,第 20-26 页;民国《慈溪县志》卷五,第 25 页;光绪《定海厅志》卷二十二,第 18 页。
    5 光绪《遂昌县志》,卷之一,第又 19 页。
    
    1 光绪《青田县志》,卷十七,第 3 页。
    2民国《龙游县志》卷三十二,第 25 页。
    3 民国《宣平县志》卷三,第 7 页。
    4 民国《临海县志》卷五,第 26-27 页。
    5 民国《龙游县志》卷三十二,第 3 页。
     1 民国《龙游县志》卷三十二,第 4-22 页。
    1 参见[美]费正清、刘广京主编:《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5 年 2 月第 1 版,第七章。
    2 [美]任达著,李仲贤译:《新政革命与日本——中国,1898-1912》,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215 页。
    3张枬、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卷二上,第 367 页。
    4罗志田:《清季科举制改革的社会影响》,《中国社会科学》1998 年第 4 期。
    5 [美]费正清,刘广京主编:《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年 2 月第 1 版,第 475-477 页。
    6[美]杜赞奇著,王福明译:《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 年的华北农村》,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2 页。
    7魏光奇:《直隶地方自治中的县财政》,《近代史研究》1998 年第 1 期。
    
    1魏光奇:《清末民初地方自治下的绅权膨胀》,《河北学刊》2005 年第 6 期。
    2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下册,中华书局 1979 年版,第 725 页。
    3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下册,中华书局 1979 年版,第 738-739 页。
    4梁景和:《清廷督导下的地方自治运动》,载《江苏社会科学》2001 年第 1 期。
    1 《德清县新志》卷三,第 9 页。
    2 《定海县志》教育·教育机关,第 6 页。
    3 《全浙公报》1910 年 9 月 30 日,第 1 页。
    4 《浙江日报》1908 年 6 月 25 日,第 1 张第 4 版。
    5 《浙江日报》1908 年 6 月 10 日,第 1 张第 4 版。
    6 《浙江日报》1908 年 7 月 2 日,第 1 张第 3 版。
    7《平阳县王令详援照乐清成例抽收谷捐做新政巡警等经费文》,《浙江官报》,宣统元年九月二十六日,第十二期,文牍类第 115 页。
    1《抚部院增札饬官报兼印刷局公布房捐及绿营饷项移充巡警经费办法全案文》,《浙江官报》,宣统二年七月十五日,第 25 期,法令类乙第 147 页。
    2 《抚部院增据巡警道详复查明现设巡警额数薪饷数目及筹经费各办法咨民政部合办文》,《浙江官报》,宣统二年七月十日,第 24 期,文牍类第 230 页。
    3 参见《浙江清理财政局说明书》上编岁入门,第二类收款,第八款杂捐。
    4《提学司袁奉批札饬山会二县查明船户陋规并妥议豁免差徭办法文》,《浙江官报》,宣统元年八月二十一日,第 7 期,文牍类第 58 页。
    5《浙江谘议局议决案》,第 47 页。
    6 参见《浙江清理财政局说明书》上编岁入门,第二类收款,第八款杂捐。
    7 民国《衢县志》卷三,第 23 页。
    8 《蕃司颜通饬透支民壮各款分年匀摊办法文》,《浙江官报》,宣统二年七月二十五日,第 27 期,法令类乙第 177 页。
    9 民国《龙游县志》卷六,第 11 页。
    10参见《浙江清理财政局说明书》上编岁入门,第二类收款,第八款杂捐。
    11 《浙江日报》1908 年 6 月 30 日,第 1 张第 3 版。
    1 民国《建德县志》卷十一,第 3 页。
    2 《提学司袁详各属平余已提学款请饬财政局不得支配州县公费文》,《浙江官报》,宣统二年六月十八日,第 21 期,文牍类第 208 页。
    3 民国《海宁州志稿》卷四十一,第 7 页。
    4《浙江日报》1908 年 7 月 17 日,第 1 张第 4 版。
    5《浙江日报》1908 年 7 月 23 日,第 1 张第 4 版。
    6《浙江日报》1908 年 8 月 2 日,第 1 张第 3 版。
    7《总稽查文海帮查吕衡禀报稽查金华严州两府巡警情形》,《浙江官报》,宣统元年九月十二日,第 10 期,调查类第 27 页。
    1 民国《寿昌县志》卷三,第 8 页。
    2 《提学司支移会温处道查明陈嵩等禀创办女学拟提煤油捐充常年经费文》,《浙江官报》,宣统元年八月初 七日,第 5 期,文牍类第 37 页。
    3 民国《建德县志》,卷十二,第 19 页。
    4 余绍宋:《重修浙江通志初稿》卷六十九,行政。转引自韩延龙主编:《中国近代警察制度》1993 年版,第 215 页。
    5 民国《定海县志》财赋·田赋,第 4 页。
    6 《浙江日报》1908 年 12 月 31 日,第 1 张第 3 版。
    1 《浙江日报》1908 年 7 月 31 日,第 1 张第 4 版。
    2 《抚部院增据巡警道详复查明现设巡警额数薪饷数目及筹经费各办法咨民政部合办文》,《浙江官报》宣统二年七月初十日,第 24 期,文牍类第 229 页。
    3 参见《浙江省试办宣统四年预算比较表》。
    1 《本省调查各府厅州县岁入岁出款目》,《浙江官报》宣统元年,九月二十六日,第十二期,法令类乙第62 页。
    2《宪政编查馆奏核覆府厅州县地方自治暨选举各章程》,《浙江官报》宣统二年,二月初十日 法令类甲第13-14 页。
    3参见魏光奇:《直隶地方自治中的县财政》,《近代史研究》1998 年第 1 期。魏光奇:《清末民初地方自治下的绅权膨胀》,《河北学刊》2005 年第 6 期。魏光奇:《地方自治与直隶‘四局’》,《历史研究》1998 年第 2期。
     1 参见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总第 49 号,50 号。
    2 孙孟晋:《孙籀公与清季温处地方教育》,《温州文史资料》1985 年 2 月创刊号,第 24 页。
    1 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下册,中华书局 1979 年版,第 671 页。
    2 参见沈晓敏:《处常与求变:清末民初的浙江咨议局和省议会》,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5 版,第21-23 页,第 427-440 页。
    3《抚部院增批嘉郡商学校董许邦礼等禀控汤绍洙串夺船捐请饬维持由》,《浙江官报》宣统二年,六月十八 日,第 21 期,文牍类第 213 页。
    4 《全浙公报》1910 年 9 月 30 日,第 1 页。
     1 民国《南浔志》卷三十四,第 21 页。
    1《浙江官报》宣统二年,五月初六日,第十五期,文牍类第 144 页。
    2 顾家相:《浙江通志厘金门稿》,卷中,第 13 页。
    3 参见《浙江清理财政局说明书》上编岁入门,第二类收款,第九款捐输,第三项 筹防丝捐。
    4 参见《浙江清理财政局说明书》上编岁入门,第二类收款,第七款厘金,第四项茶糖烟酒加成厘金。顾家相:《浙江通志厘金门稿》卷上,第 58 页。
    1 《浙江日报》1908 年 12 月 31 日,第 1 张第 3 版。
    2 《浙江日报》1908 年 7 月 31 日,第 1 张第 4 版。
    1 《浙江咨议局第一届常年会议事录》,第 88 页。
    2 《浙江咨议局议决案》,第 28 页。
    3 《浙江咨议局议决案》,第 28 页。
    4 《本局复藩司解释修浚浙西水利经费函》,《浙江咨议局文牍》第二编,第 92 页。
    5 《藩司颜移厘饷局善后丝捐能否拨充三属水利之用请即查详办文》,《浙江官报》宣统二年五月初六日,第十五期,文牍类第 144 页。
    1 《浙江日报》1908 年 7 月 21 日,第 2 张第 3 版。
    2《浙江日报》1908 年 7 年 22 月,第 2 张第 4 版。
    3《浙江日报》1908 年 7 月 22 日,第 1 张第 3 版。
    4《浙江日报》1908 年 10 月 29 日,第 1 张第 4 版。
    5《温州文史资料》1985 年 2 月创刊号,第 4 页。
    6 关于温处学务分处的研究参见李世众著《晚清士绅与地方政治——以温州为中心的考察》第四章第一节的相关部分。据李先生研究,该机构在全国也是特例。
    7《温州文史资料》1985 年 2 月创刊号,第 23 页。
    1 张宪文辑:《孙诒让遗文辑存》,第 101-102 页。转引自李世众:《晚清士绅与地方政治——以温州为中心的考察》,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年 8 月第 1 版,第 279 页。
    2《温州文史资料》1985 年 2 月创刊号,第 16 页。
    3俞雄编:《张棡日记》,第 120 页,转引自李世众:《晚清士绅与地方政治——以温州为中心的考察》,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年 8 月第 1 版,第 280 页。
    1 参见吴承明:《吴承明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年第 2 版,第 278 页;[美]珀金斯著,宋海文等译:《中国农业的发展(1368-1968)》,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 年第 1 版,第 486 页。
    1 [美]珀金斯著,宋海文等译:《中国农业的发展(1368-1968)》,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 年第 1 版,第 475 页
    2 《厘饷局详明核定厘捐比较方法制定表册请核示文》,《浙江官报》宣统二年四月二十八日,第十四期,文牍类第 137 页。
    1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一卷,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333 页。
    2参见樊树志:《江南市镇:传统的变革》,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第三章。
    3樊树志:《江南市镇:传统的变革》,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240 页。
    4樊树志:《江南市镇:传统的变革》,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248 页。
    5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一卷,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391 页。
    6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一卷,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126-127 页,153 页。
    7陈学文:《中国封建晚期的商品经济》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9 年版,第 62 版。
    8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一卷,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101-102 页。
    9龙登高:《江南市场史》,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91 页。
    10樊树志:《江南市镇:传统的变革》,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247-248 页。
    11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二卷,第 246 页。
    1 参见樊树志:《江南市镇:传统的变革》,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254 页,第 256-257 页。
    2 参见龙登高:《江南市场史》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第三章。
    3 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二卷,第 292 页。
    4 刘石吉:《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7 年版,第 86 页。
    5 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二卷,第 292 页,第 246-255 页.
    6 樊树志:《江南市镇:传统的变革》,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272 页。
    7《厘金档案汇编》上,通案,第 4 页。
    1 参见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二卷,第 253-254 页。
    2《浙江丝捐酌定章程》,第 3 页。
    3 《浙江丝捐酌定章程》,第 3 页。
    4 浙江厘捐总局辑:《浙省重订厘金丝茶成数比较章程》,第 6-7 页。
    1 陈学文:《中国封建晚期的商品经济》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9 年版,第 63 页。
    2 浙江省省城厘饷总局辑:《浙江厘饷款目源流及沿革利弊》,第 2 页。
    3《浙江清理财政局说明书》上编,第二类收款,第七款厘金。第二项丝厘金。
    4《厘饷局详明核定厘捐比较方法制定表册请核示文》,《浙江官报》宣统二年四月二十八日,第十四期,文 牍类第 137 页。
    5 参见王翔:《近代中国传统丝绸业转型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149-150 页。
    6《浙江清理财政局说明书》上编,第二类收款,第七款厘金。第二项丝厘金。
    7 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二卷,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470 页。
    1 同 1,第 470 页,第 669 页。
    2 顾家相:《浙江通志厘金门稿》卷上,第 55 页。
    3 《浙省茧捐章程》,第 1 页。
    4 同 4,第 2 页。
    5 参见《浙江省试办宣统三年预算比较表》,第六类厘金。
    1参见刘石吉:《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7 年版,第 54 页。
    2光绪《乌程县志》卷二十六,第 19 页。
    3民国《杭州府志》,卷六,市镇,第 2 页.
    4民国《南浔志》,卷三十二,第 21 页。
    5刘大钧:《吴兴农村经济》,第 11-12 页。
    6洪璞:《明代以来太湖南岸乡村的经济与社会变迁》中华书局,2005 年,第 132-133 页。
    1 参见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二卷,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225-227 页,第286-291 页。
    2 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二卷,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234 页。
    3浙江通省丝茶牙厘总局辑:《茶饷章程》,第 2 页。
    4《浙江清理财政局说明书》,上编岁入门,第二类收款,第七款厘金,第三项茶厘金。
    5《浙江日报》1908 年 7 月 12 日,第 1 张第 4 版。《浙江日报》,1908 年 10 月 31 日,第 1 张第 4 版。
     1对于这些厘卡的卖放当时的记载亦有所提及,除上述所引外,另参见《浙省厘务各详案并册》卷二,第 1-9 页,第 10-13 页。
    1《同治三年(1864 年)浙海关贸易报告》,杭州海关:《近代浙江通商口岸经济社会概况:浙海关 瓯海关 杭州关贸易报告集成》,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97 页。
    2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二卷,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288 页,第 231 页。
    3彭泽益主编:《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二卷,中华书局 1962 年版,第 353-354 页。
    4《杭州关十年报告(1896-1901)》,同 1,第 672 页。《光绪二十九年(1903 年)杭州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同 1,第 745 页。
    5浙江通省丝茶牙厘总局辑:《茶饷章程》,第 5 页。
    6顾家相:《浙江通志厘金门稿》,卷上,第 59 页。
    1《海关十年报告(温州,1882-1891)》,陈梅龙,景消波译编:《近代浙江对外贸易及社会变迁》,宁波出版社 2003 版,第 128 页。
    2彭泽益主编:《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二卷,中华书局 1962 年版,第 353-354 页。
    3 《光绪四年(1878 年)欧海关贸易报告》,杭州海关:《近代浙江通商口岸经济社会概况:浙海关 瓯海关 杭州关贸易报告集成》,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475 页。
    4 《海关十年报告(温州,1882-1891)》,陈梅龙,景消波译编:《近代浙江对外贸易及社会变迁》,宁波出版社 2003,135-136 页。
    5参见杭州海关:《近代浙江通商口岸经济社会概况:浙海关 瓯海关 杭州关贸易报告集成》中瓯海关历年贸易报告。
    6 《瓯海关十年报告(1892-1901)》,杭州海关:《近代浙江通商口岸经济社会概况:浙海关 瓯海关 杭州关贸易报告集成》,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424 页。
    7 《浙省厘务各详案并册》卷二,第 11 页。
    1《光绪三年(1877 年)浙海关贸易报告》,杭州海关:《近代浙江通商口岸经济社会概况:浙海关 瓯海关 杭州关贸易报告集成》,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186 页。
    2 浙江通省丝茶牙厘总局辑:《茶饷章程》,第 4 页。
    3 浙江通省丝茶牙厘总局辑:《茶饷章程》,第 4-5 页。
    4《瓯海关十年报告(1882-1891)》,同 1,第 414 页。
    5《光绪元年(1875)浙海关报告》,同 1,第 166 页。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二卷,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226 页。
    6《同治九年(1870 年)浙海关贸易报告》,杭州海关:《近代浙江通商口岸经济社会概况:浙海关 瓯海关 杭州关贸易报告集成》,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132 页。
    1《浙海关十年报告》,杭州海关:《近代浙江通商口岸经济社会概况:浙海关 瓯海关 杭州关贸易报告集成》,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39 页。
    2《浙江日报》1908 年 10 月 4 日,第 1 张第 2 版。
    3《光绪二十九年(1903 年)杭州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同 1,第 745 页。
    4 参见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二卷,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296-300 页。
    5 郑昌淦:《明清农村商品经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9 年版,第 223 页。
    6《同治三年(1864 年)浙海关贸易报告》,同 1,第 97 页。
    7《光绪三年(1877 年)浙海关贸易报告》,同 1,第 188 页。
    8《试用县丞冯忠条陈安昌余姚花捐合办章程》,《浙江官报》,宣统元年七月二十九日,第四期。论著类第11 页。
    9 同上。
    10其历年出口情况参见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编:《港口——腹地和中国现代化进程》,齐鲁书社 2005年版,第 75 页,表 4.6.1。
    1《同治八年(1869 年)浙海关贸易报告》,杭州海关:《近代浙江通商口岸经济社会概况:浙海关 瓯海关 杭州关贸易报告集成》,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122 页。
    2《同治五年(1866 年)浙海关贸易报告》,同 1,第 102 页。
    3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编:《港口——腹地和中国现代化进程》,齐鲁书社 2005 年版,第 75 页,表 4.6.1。
    4《光绪二十八年(1902 年)宁波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同 1,第 310 页。
    5 参见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编:《港口——腹地和中国现代化进程》,齐鲁书社 2005,第 181 页,表 4.6.3。
    6《同治五年(1866 年)浙海关贸易报告》,同 1,第 102-103 页。
    7 《同治九年(1870 年)浙海关贸易报告》,同 1,第 132 页。
    8 同 2。
    9 《同治十三年(1874 年)浙海关贸易报告》,同 1,第 158 页。
    10 《光绪四年(1878 年)浙海关贸易报告》,同 1,第 204 页。
    11 《光绪六年(1880 年)浙海关贸易报告》,杭州海关:《近代浙江通商口岸经济社会概况:浙海关 瓯海关 杭州关贸易报告集成》,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233 页。
    1《光绪十三年(1887 年)宁波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同 1,第 263 页。
    2《光绪十六年(1890 年)宁波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同 1,第 272 页。
    3《光绪三年(1877 年)浙海关贸易报告》,同 1,第 188 页。
    4《浙海关十年报告》,陈梅龙,景消波译编:《近代浙江对外贸易及社会变迁》,宁波出版社 2003 年版,第19 页。
    5 参见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编:《港口——腹地和中国现代化进程》,齐鲁书社 2005,181,表 4.6.3。)
    6《光绪十八年(1892 年)宁波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同 1,第 279 页。
    7《光绪十九年(1893 年)宁波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同 1,第 283 页。
    8《光绪二十一年(1895 年)宁波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同 1,第 290 页。
    9《浙海关十年报告》,同 1,第 45 页。
    10《光绪二十六年(1900 年)宁波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同 1,第 304 页。
    11《宣统三年(1911 年)宁波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同 1,第 333 页。
    12 《光绪二十二年(1896 年)宁波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杭州海关:《近代浙江通商口岸经济社会概况:浙海关 瓯海关 杭州关贸易报告集成》,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293 页。
    1 顾家相:《浙江通志厘金门稿》,卷上,第 16 页。
    2《浙省厘务各详案并册》,卷首,第 2 页。
    3《光绪三年(1877 年)浙海关贸易报告》,同 1,第 188 页。
    4《试用县丞冯忠条陈安昌余姚花捐合办章程》,《浙江官报》,宣统元年七月二十九日,第四期。论著类第
    12 页。
    5 同上,论著类第 11-12.页。
    6 同上,论著类第 11 页。
    1《试用县丞冯忠条陈安昌余姚花捐合办章程》,《浙江官报》,宣统元年七月二十九日,第四期。论著类第12 页。
    2 同上,论著类第 12-13 页。)
    3 同上,论著类第 13 页。)
    4 张寿镛:《浙江最近财政所明书》,岁入门,第二类厘金,第 53 页。
    1《海关十年报告(宁波,1882-1891 年)》,陈梅龙,景消波译编:《近代浙江对外贸易及社会变迁》,宁波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18 页,第 41 页。
    2 同 1,第 10 页,第 40 页。《同治六年(1867 年)浙海关贸易报告》,杭州海关:《近代浙江通商口岸经济社会概况:浙海关 瓯海关 杭州关贸易报告集成》,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105 页。《同治八年(1869年)浙海关贸易报告》,同前,第 123 页。
    3 同 1,第 20 页,第 63 页。《同治六年(1867 年)浙海关贸易报告》,杭州海关:《近代浙江通商口岸经济社会概况:浙海关 瓯海关 杭州关贸易报告集成》,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105 页。
    4 同 1,第 21 页,第 64 页。《同治十三年(1874 年)浙海关贸易报告》,杭州海关:《近代浙江通商口岸经济社会概况:浙海关 瓯海关 杭州关贸易报告集成》,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158 页。《光绪元年(1875 年)浙海关贸易报告》,同前第 164 页。《光绪三年(1877 年)浙海关贸易报告》,同前第 189 页。
    5 《同治七年(1868 年)浙海关贸易报告》,杭州海关:《近代浙江通商口岸经济社会概况:浙海关 瓯海关 杭州关贸易报告集成》,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114-115 页。《同治十至十一年(1871 年-1872年),同前第 142 页。《光绪元年(1875 年)浙海关贸易报告》,同前第 164 页。
    6 同 1。
    7 《海关十年报告(宁波,1892-1901 年)》,同 1,第 65 页。
    8 《光绪三年(1877 年)浙海关贸易报告》,杭州海关:《近代浙江通商口岸经济社会概况:浙海关 瓯海关 杭州关贸易报告集成》,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184 页。
    9 《同治八年(1869 年)浙海关贸易报告》,同 8,第 117 页。《同治十至十一年(1871 年-1872 年),同 8第 138 页。
    10 《同治八年(1869 年)浙海关贸易报告》,同 8,第 120 页。
    11 《光绪元年(1875 年)浙海关贸易报告》,同 8,第 163 页。《光绪三年(1877 年)浙海关贸易报告》,同 8,第 186 页。
    12 同 10,第 121 页。
    13 同 10,第 122-123 页,第 126 页。
    1[美]珀金斯着,宋海文等译:《中国农业的发展(1368-1968)》,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4 年版,第 479 页。
    2《海关十年报告(宁波,1882-1891 年)》,陈梅龙,景消波译编:《近代浙江对外贸易及社会变迁》,宁波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18 页,第 41 页。
    3《海关十年报告(宁波,1892-1901 年)》,同 2,第 78 页。
    4 同 2,第 41-42 页。《光绪元年(1875 年)浙海关贸易报告》,杭州海关:《近代浙江通商口岸经济社会概况:浙海关 瓯海关 杭州关贸易报告集成》,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167 页。
    5《海关十年报告(温州,1882-1891 年)》,同 2,第 137 页。《海关十年报告(温州),1892-1901 年)》,同 1,第 151-152 页。
    6《海关十年报告(温州),1892-1901 年)》,同 2,第 159 页。
    7 同 5。
    8《海关十年报告(温州),1892-1901 年)》,同 2,第 146 页。
    1《光绪二十五年(1899 年)杭州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杭州海关:《近代浙江通商口岸经济社会概况:浙海关 瓯海关 杭州关贸易报告集成》,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733 页。
    2《杭州关十年报告(1896-1901)》,同 1,第 661 页。
    3《光绪二十七年(1901 年)杭州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同 1,第 738 页。
    4《光绪三十年(1904 年)杭州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同 1,第 749 页。
    5《浙江日报》,1908 年 10 月 11 日,第 1 张第 3 版。
    1《浙江谘议局文牍》第三编,第 40 页。
    2《浙江日报》,1908 年 12 月 26 日,第 1 张第 4 版。
    3《浙江日报》,1908 年 9 月 17 日,第 1 张第 4 版。
    4《浙江日报》,1908 年 10 月 14 日,第 1 张,第 4 版。
    5 《西龙厘卡委员黄源晋禀奉饬查厘捐积弊据实禀覆文》,《浙江官报》宣统元年八月二十八日,第 8 期,文牍类第 78 页。
    6 同上,第 77 页。
    7 民国《鄞县通志》,食货志,戊编,产销,第 216-218 页。
    8 张寿镛:《浙江最近财政说明书》,岁入门,第二类厘金,第 56 页。
    1《江厦厘局委员吴钟藩禀奉饬查厘捐积弊据实禀覆文》,《浙江官报》宣统元年九月初五日,第 8 期,文牍类第 89-90 页。
    2 民国《台州府志》,卷六十一,风俗志下。
    3 民国《海宁州志稿》,卷三,舆地志,市镇。
    1 《光绪二十三年(1897 年)杭州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杭州海关:《近代浙江通商口岸经济社会概况:浙海关 瓯海关 杭州关贸易报告集成》,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726 页。
    2《浙省厘务各详案并册》卷四,第 1 页。
    3《浙省厘务各详案并册》卷四,第 10 页.
    4 顾家相:《浙江通志厘金门稿》,卷上,第 66 页。
    5 参见《浙江认捐总局认捐全卷》,原认禀详,江干南卡上水布,原书无页数。
    1洋银与库平银比价为 1.086956﹕1。参见罗玉东:《中国厘金史》上册,香港大东图书公司 1977 年版,第145 页。
    2 参见《浙江认捐总局认捐全卷》,原认禀详,临浦猪捐。
    3 参见《浙江认捐总局认捐全卷》,原认禀详,曹蒿烟捐。
    1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编:《港口——腹地和中国现代化进程》,齐鲁书社 2005 年版,第 164 页。
    2《海关十年报告(温州,1892-1901 年)》,陈梅龙、景消波译编:《近代浙江对外贸易及社会变迁》,宁波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150 版。
    3 《同治三年(1864 年)浙海关贸易报告》,杭州海关:《近代浙江通商口岸经济社会概况:浙海关 瓯海关 杭州关贸易报告集成》,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98 页。
    1 《同治七年(1868 年)浙海关贸易报告》,杭州海关:《近代浙江通商口岸经济社会概况:浙海关 瓯海关 杭州关贸易报告集成》,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108 页。
    2 《光绪十八年(1892 年)宁波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同 1,第 280 页。
    3 《同治九年(1870 年)浙海关贸易报告》,同 1,第 135 页。
    4 《光绪三年(1877 年)浙海关贸易报告》,同 1,第 184 页。
    5 《光绪四年(1878 年)浙海关贸易报告》,同 1,第 196 页。
    6 《同治十年至十一年(1871-1872 年)浙海关贸易报告》,同 1,第 137 页。
    7 《光绪三年(1877 年)浙海关贸易报告》,同 1,第 184 页。
    8 同上。
    9 同上。,第 208 页。
    10 同上。,第 198 页,第 199 页,第 208 页。
    1 同上。,第 195 页。
    2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编:《港口——腹地和中国现代化进程》,齐鲁书社 2005 年版,第 154 页。
    3《光绪十三年(1887 年)温州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杭州海关:《近代浙江通商口岸经济社会概况:浙海关 瓯海关 杭州关贸易报告集成》,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524 页。
    4《光绪四年(1878 年)瓯海关贸易报告》,同 2,第 475 页。
    5《光绪七年(1881 年)瓯海关贸易报告》,同 2,第 503 页。
    6《光绪三年(1877 年)浙海关贸易报告》,同 2,第 171-172 页。
    7《光绪四年(1878 年)浙海关贸易报告》,同 2,第 207 页。
    8《宣统三年(1911 年)宁波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同 1,第 333 页。
    9 《光绪四年(1878 年)浙海关贸易报告》,同 2,第 207 页。
    10 同上。
    1 《光绪十年(1884 年)宁波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杭州海关:《近代浙江通商口岸经济社会概况:浙海关 瓯海关 杭州关贸易报告集成》,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254 页。
    2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编:《港口——腹地和中国现代化进程》,齐鲁书社 2005 年版,第 153 页。
    3 同上,第 156 页。
    4 《光绪二十五年(1899 年)杭州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同 1,第 732 页。
    5 《宣统二年(1910 年)杭州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同 1,第 767 页。
    6 《宣统三年(1911 年)宁波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同 1,第 333 页。
    7 《光绪二十九年(1903 年)杭州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同 1,第 746 页。《光绪三十年(1904 年)杭州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同 1,第 749。
    1 《光绪二十九年(1903 年)杭州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同 1,第 744 页。
    2《光绪二十四年(1898 年)杭州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杭州海关:《近代浙江通商口岸经济社会概况:浙海关 瓯海关 杭州关贸易报告集成》,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730 页。
    3《光绪三十年(1904 年)杭州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同 1,第 748-749 页。
    4 《光绪二十四年(1898 年)杭州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同 1,第 730 页。
    5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编:《港口——腹地和中国现代化进程》,齐鲁书社 2005,158 页。
     1《光绪二十八年(1902 年)宁波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同 1,第 309 页。
    2 《光绪二十一年(1895 年)宁波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杭州海关:《近代浙江通商口岸经济社会概况:浙海关 瓯海关 杭州关贸易报告集成》,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290 页。
    1 参见戴一峰:《论晚清的子口税与厘金》,《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3 年第 4 期。
    2 同上。
    3《光绪三年(1877 年)浙海关贸易报告》,杭州海关:《近代浙江通商口岸经济社会概况:浙海关 瓯海关 杭 州关贸易报告集成》,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184 页。
    4《光绪三年(1877 年)瓯海关贸易报告》,同 3,第 465 页,《光绪七年(1881 年)瓯海关贸易报告》,同 3,第 496 页。
    5 《浙江日报》,1908 年 7 月 18 日,第 1 张第 3 版。
    6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朝朱批奏折》第七十七辑,中华书局 1996 年版,第 805 页。
    1《同治十二年(1873 年)浙海关贸易报告》,杭州海关:《近代浙江通商口岸经济社会概况:浙海关 瓯海关 杭州关贸易报告集成》,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153-154 页。
    2 同上,第 154 页。
    3《光绪三年(1877 年)浙海关贸易报告》,同 1,第 183 页。
    4《宁郡洋广捐局委员姚肇椿禀奉饬查厘捐积弊据实禀复文》,《浙江官报》,宣统元年,九月初五日,第九期,文牍类第 88 页。另据浙海关税务司在 1876 年称,棉制品,毛织品的子口半税单照照都是由一家经营这两项多年的报关公计行办理,五金、洋杂仍需由洋商办理,而胡椒、食糖和红木之类则由一家福建商号来办理,参见《光绪二年(1877 年)浙海关贸易报告》,同 1,第 170 页。
    1 《光绪三年(1877 年)浙海关贸易报告》,杭州海关:《近代浙江通商口岸经济社会概况:浙海关 瓯海关 杭州关贸易报告集成》,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184 页。
    2 《同治九年(1870 年)浙海关贸易报告》,同 1,第 129 页。
    3 《光绪四年(1877 年)瓯海关贸易报告》,同 1,第 475 页。
    4 《光绪三年(1877 年)浙海关贸易报告》,同 1,第 184 页。
    1 《光绪七年(1881 年)瓯海关贸易报告》,同 1,第 496 页。
    2 《光绪十七年(1891 年)宁波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杭州海关:《近代浙江通商口岸经济社会概况:浙海关 瓯海关 杭州关贸易报告集成》,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276 页。
    3 《光绪七年(1881 年)瓯海关贸易报告》,同 1,第 497 页。
    4 《光绪七年(1881 年)浙海关贸易报告》,同 1,第 244 页。
    1《光绪七年(1881 年)瓯海关贸易报告》,杭州海关:《近代浙江通商口岸经济社会概况:浙海关 瓯海关 杭州关贸易报告集成》,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496-497 页。
    2 《光绪七年(1881 年)瓯海关贸易报告》,同 1,第 497 页。
    3 《光绪四年(1878 年)浙海关贸易报告》,同 1,第 476 页。
    4 《光绪五年(1879 年)瓯海关贸易报告》,同 1,第 484 页。
    1 《光绪六年(1880 年)浙海关贸易报告》,同 1,第 235 页。
    2 《光绪四年(1878 年)浙海关贸易报告》,同 1,第 198 页。
    3 《光绪五年(1879 年)浙海关贸易报告》,杭州海关:《近代浙江通商口岸经济社会概况:浙海关 瓯海关 杭州关贸易报告集成》,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218 页。
    4《光绪七年(1881 年)浙海关贸易报告》,同 1,第 240 页。
    5《光绪十年(1884 年)宁波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同 1,第 254 页。
    6《光绪十四年(1888 年)宁波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同 1,第 267 页。
    7《光绪二十九年(1903 年)宁波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同 1,第 313 页。
    1《宣统元年(1909 年)宁波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同 1,第 328 页。
    2《宣统二年(1910 年)宁波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同 1,第 331 页。
    3 参见《同治九年至民国 37 年浙海关税收分类统计》,同 1,第 878-883 页;《光绪三年至民国 37 年瓯海关各项税收综合统计》,同 1,第 896-897 页。
    4《宁郡洋广捐局委员姚肇椿禀奉饬查厘捐积弊据实禀复文》,《浙江官报》,宣统元年,九月初五日,第九期。文牍类第 87-88 页。
    5 同 1,文牍类第 87 页。
    6 同 1,文牍类第 88 页。
    1《新市厘卡委员陈宗器禀奉饬查厘捐积弊据实禀覆文》,《浙江官报》,宣统元年八月二十八日,第八期,文牍类第 74 页。
    2《威坪厘局委员王嵚禀奉饬查厘捐积弊据实禀覆文》,《浙江官报》,宣统元年八月二十八日,第八期,文牍类第 75 页。
    3 《浙省厘务各详案并册》卷二,第 5 页。
    4 参见历年杭海关贸易报告。
    1 《光绪三十三年(1907 年)杭州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杭州海关:《近代浙江通商口岸经济社会概况:浙海关 瓯海关 杭州关贸易报告集成》,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757 页。
    2 《光绪三十二年(1906 年)杭州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杭州海关:《近代浙江通商口岸经济社会概况:浙海关 瓯海关 杭州关贸易报告集成》,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755 页。
    3 《光绪三十三年(1907 年)杭州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同 1,第 758 页。
    4 《光绪三十四年(1908 年)杭州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同 3,第 761 页。
    1 周育民:《关于清代厘金创始的考订》,《清史研究》2006 年第 3 期,第 94 页。
    2 参见本文关于浙江嘉兴创办的情况。其实厘金创办之初,也是被视为一种变相的捐输,它是在传统办法能量用尽的情况下稍加变通而来的。可参见罗玉东《中国厘金史》上册,香港大东图书公司 1977 年版,第15 页。
    3 参见罗尔纲:《太平天国史》,第二册,中华书局 1991 年版,第 955-961 页。
     1 顾家相:《浙江通志厘金门稿》,卷上,第 10-11 页。
    1.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军机处录副奏折,宫中档朱批奏折。
    2. 《浙江官报》(1909.1-1910.1,1910.3-1911.9)上海市图书馆藏。
    3. 《浙江日报》(1908,1909,1910)上海市图书馆藏
    4. 《全浙公报》(1909-1914)上海市图书馆藏
    5. 《政治官报》,文海出版社,1965 年版
    6. 《杭报》(1897,1899)上海市图书馆藏
    7. 浙江通省盐茶牙厘总局辑:《浙省新定筹饷百货捐厘章程》光绪铅印本,上海图书馆藏,索书号:线普长 416593
    8. 浙江通省厘捐总局辑:《浙省重订厘金丝茶成数比较章程》,抄本,上海图书馆藏,索书号:线普长 416584
    9. 浙江通省丝茶牙厘总局辑:《茶饷章程》,抄本,上海图书馆藏,线普长 416589
    10. 《浙省厘务各详案并册》1898 年刻本,上海图书馆藏,索书号:线普长 440479
    11. 徐士霖辑:《浙江认捐弊款全案汇抄》,1908 年铅印本,上海图书馆藏,索书号:线普长 65218
    12. 浙江认捐总局:《浙江认捐总局认捐全卷》,1903-1906 年,抄本,北京大学图书馆特藏,索书号:NC/4594/3905
    13. 《浙省茧捐章程》,光绪刻本,上海图书馆藏,索书号:线普 554262
    14. 浙江省省城厘饷总局辑:《浙江厘饷款目源流及沿革利弊》,宣统铅印本,上海图书馆藏,索书号:线普长 416591
    15. 《浙江丝捐酌定章程》1864 年刻本,上海图书馆藏,索书号:线普 519997
    16. 江苏咨议局编:《江苏咨议局厘金改办认捐案文牍》,宣统铅印本,索书号:线普 478515
    17. 财政部辑:《厘金案牍汇编》1914 年铅印本,上海图书馆藏,索书号:线普长 69385-87
    18. 浙江清理财政局编:《浙江清理财政局说明书》,1909 年石印本,上海图书馆藏,索书号:线普长 483015-20
    19. 浙江清理财政局:《浙江省试办宣统三年预算比较表》,宣统铅印本,上海图书馆藏,索书号:线普长 018812
    20. 浙江清理财政局:《浙江省试办宣统四年地方岁入预算报告册》,1911 年铅印本,上海图书馆藏,索书号:线普 483132
    21. 张寿镛编:《浙江最近财政说明书》,1915 年铅印本,上海图书馆藏,索书号:线普416182-83
    22. 浙江咨议局编:《浙江咨议局文牍》,宣统铅印本,上海图书馆藏,索书号:线普长624540-41
    23. 浙江咨议局编:《浙江咨议局第一届常年会议事录》,铅印本,上海图书馆藏,索书号:线普长 483420
    24. 浙江咨议局编:《浙江巡抚批签咨议局质问书》,1908 年铅印本上海图书馆藏,索书号:线普长 454233
    25. 浙江咨议局议案预备会编:《浙江省咨议局议案全编》,光绪铅印本,上海图书馆藏,索书号:线普长 454083
    26. 浙江咨议局省议会编:《浙江咨议局省议会议事録》铅印本,上海图书馆藏,索书号:线普长 632543-50
    27. 浙江咨议局省议会编:《浙江咨议局省议会文牍》铅印本,上海图书馆藏,索书号:线普 479636-48
    28. 《度支部军饷司奏案第一编》清光绪排印本,上海图书馆藏,索书号:线普长 465699-02
    29. 浙江财务人员养成所《浙江省财政一览:民国元年起至十八年度止》,1932.6,上海图书馆藏,索书号:284604
    30. 浙江通省厘捐总局:《浙省新定机器缫厂茧灶缴捐章程》,抄本,上海图书馆藏,索书号:线普长 416588
    31. 丁丙:《乐善录》1901 年刻本上海图书馆藏,索书号:线普长 652873-80
    32. 戴槃:《两浙宦游纪略》1868 年刻本,上海图书馆藏,索书号:线普长 444751
    33. 宗源翰:《颐情馆闻过集》,北京出版社, 1998 年版
    34. 严辰:《桐溪达叟自编年谱》1888 年刻本,上海图书馆藏,索书号:线普长 442452
    35. 刘秉璋:《刘尚书奏议》1908 年刻本,上海图书馆藏,索书号:线普 337401-08
    36. 廖寿丰撰:《诒安堂奏议》,抄本,上海图书馆藏,索书号:线普 527583
    37. 恽祖翼撰:《强恕斋三种》浙江书局 1900 年刻本, 上海图书馆藏,索书号:线普长461692-95
    38. 陈其元:《庸闲老人自叙》清光绪石印本 索书号:线普长 739714
    39. 《左宗棠全集》,上海书店 1986 年版
    40. 《曾国藩全集》,岳麓书社 1989 年版
    41. 《马端敏(新贻)公奏议》,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75 年版
    42. 《合肥李勤恪公(翰章)政书》,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67 年版
    43. 《谭文勤公(锺麟)奏稿》,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74 年版
    44. 丁丙辑:《平浙纪略》,上海书店出版社, 1994 年影印本
    45. 顾家相:《浙江通志厘金门稿》,1919 年铅印本,上海图书馆藏,索书号:线普 668338-39
    46. 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编:《吴煦档案选编》第六辑,江苏人民出版社 1983 年版
    47. 吴庆坻:《蕉廊脞录》卷二,中华书局 1990 年版
    48.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朝朱批奏折》,中华书局 1996 年版
    49. 杭州海关:《近代浙江通商口岸经济社会概况 : 浙海关 瓯海关 杭州关贸易报告集成》,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2 年版
    50. 《中国地方志集成·浙江府县志辑》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巴蜀书社 1991 年版
    51. 《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辑》上海书店 1992 年版
    52. 中国史学会:《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国》上海书店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版
    53. 中国史学会:《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上海书店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版
    54. 中国史学会:《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上海书店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版
    55.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咸丰同治两朝上谕档》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 年版
    56. 南京大学历史系太平天国史研究室:《江浙豫皖太平天国史料选编》,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 年版
    57. 《文宗显皇帝实录》,(台湾)华文书局 1964 年影印版
    58. 昆冈等修:光绪《大清会典事例》,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5 年影印本
    59. 朱寿鹏编:《光绪朝东华录》第二册,中华书局 1958 年版
    60. 赵尔巽等:《清史稿》中华书局 1977 年版
    61. 南京大学历史系太平天国史研究室编:《江浙豫皖太平天国史料选编 》,江苏人民出版社 1983 年版
    62. 俞光编:《温州古代经济史料汇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5 年版
    63. 浙江省辛亥革命史研究会,浙江省图书馆编:《辛亥革命浙江史料选辑》,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1 年版
    64. 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吴煦档案选编》,江苏人民出版社 1983 年版
    65. 马鸿谟编:《民呼、民吁、民立报选辑》,河南人民出版社 1982 年版
    66. 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中华书局 1979 年版
    67. 王铁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一辑, 三联书店 1957 年版
    68. 李必樟译编:《上海近代贸易经济发展概况: 英国驻上海领事贸易报告汇编(1854—1898) 》,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3 年版
    69. 徐雪筠编:《上海近代社会经济发展概况(1862-1931)——<海关十年报告>译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 年版
    70. 章有义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57 年版
    71. 王韬:《弢园文录外编》中华书局 1959 年版
    72. 张枬、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三联书店 1960 年版
    73. 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57 年版
    74. 彭泽益主编:《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二卷,中华书局 1962 年版
    75. 陈梅龙,景消波译编:《近代浙江对外贸易及社会变迁》,宁波出版社 2003
    76. 张振鹤,丁原英:《清末民变年表》,《近代史资料》总第 49,50 号
    77. 陈善颐:《浙江省裁厘经过和厘金局内幕》,《浙江文史资料选辑》1982 年 9 月第 21 辑
    1. 徐和雍、郑云山、赵世培:《浙江近代史》,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2 版
    2. 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一卷,第二卷,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版
    3. 罗尔纲:《湘军兵志》中华书局 1984 年版
    4. 龙盛运:《湘军史稿》,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0 年版
    5. 刘大钧:《吴兴农村经济》,中国经济统计研究所,1939 年版
    6. 何炳棣:《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关问题》,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 年版
    7. 王振先:《中国厘金问题》,商务印书馆 1927 年版
    8. 罗玉东:《中国厘金史》(上、下),香港大东图书公司 1977 年版
    9. 刘佛丁,王玉茹:《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年版
    10. 何烈:《厘金制度新探》,(台北)商务印书馆,1972 年版
    11. 周育民:《晚清财政与社会变迁》,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 年版
    12. 罗尔纲:《太平天国史》,第二册,中华书局 1991 年版
    13. 祁美琴:《清代榷关制度研究》,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
    14. 《浙江通史》清代卷,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5 年版
    15. [美]杜赞奇著,王福明译:《文化、权力与国家》,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版
    16. [美]费正清,刘广京主编:《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年版
    17. 吴承明:《吴承明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2 年版
    18. [美]珀金斯著,宋海文等译:《中国农业的发展(1368-1968)》,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4年版
    19. [日]滨下武志著,高淑娟,孙彬译:《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6 年版
    20. [美]施坚雅等著,叶光庭等译:《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中华书局 2000 年版
    21. [美]任达著,李仲贤译:《新政革命与日本——中国,1898-1912》,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 年版
    22. 彭泽益:《十九世纪后半期的中国财政与经济》,人民出版社 1983 年版
    23. 申学峰:《晚清财政支出政策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
    24. 汤象龙:《中国近代财政经济史论文选》,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1987 年版
    25. 刘石吉:《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7 年版
    26. [日]夫马进著,伍跃等译:《中国善会善堂史研究》,商务印书馆,2005 年版
    27. 韩延龙主编:《中国近代警察制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3 年版。
    28. 郑昌淦:《明清农村商品经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9 年版
    29.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编:《港口——腹地和中国现代化进程》,齐鲁书社 2005
    30. 商丽浩:《政府与社会——近代公共教育经费配置研究》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年 9 月第 1 版
    31. 李世众:《晚清士绅与地方政治——以温州为中心的考察》,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版
    32. 樊树志:《江南市镇:传统的变革》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
    33. 陈学文:《中国封建晚期的商品经济》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9 年版
    34. 龙登高:《江南市场史》,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
    35. 王翔:《近代中国传统丝绸业转型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
    36. 洪璞:《明代以来太湖南岸乡村的经济与社会变迁》,中华书局 2005 年版
    37. 沈晓敏:《处常与求变:清末民初的浙江咨议局和省议会》,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5 年版
    1. 傅衣凌:《清末厘金制起源新论》,《明清社会经济史论文集》人民出版社 1982 年版
    2. 俞志生:《晚清“厘金”起源新谈》,《学术研究》1992 年第 6 期
    3. 袁成毅:《钱江首倡厘金制质疑》,《浙江学刊》1993 年第 4 期
    4. 张为民:《厘金制创始时间考》,《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 年第 1 期
    5. 张海林:《张謇与清末江苏裁厘认捐活动》,《江苏社会科学》1995 年第 6 期
    6. 马敏、林植霖:《清末江苏资产阶级裁厘认捐活动述略》,《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5 年第 6 期
    7. 王翔:《从“裁厘认捐”到“裁厘加税”——清末江苏商民的两次重要斗争》,《近代史研究》1988 年第 3 期
    8. 戴一峰:《论晚清的子口税与厘金》,《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3 年第 4 期
    9. 范继忠:《郭嵩焘与厘金制略议》,《清史研究》2000 年第 2 期
    10. 杨华山:《厘金与晚清早期现代化——湖北个案研究》,《江汉论坛》2002 年第 7 期
    11. 林丽月:《厘金与清末湖南省的财政(一八七五—一九一一)》,《中国近代现代史论集》第二十八编区域研究(下),台湾商务印书馆发行 1986 年版
    12. 周育民:《晚清加税裁厘交涉案初探》,《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8 年第 1 期
    13. 周育民:《关于清代厘金创始的考订》,《清史研究》2006 年第 3 期
    14. 杨华山:《论晚清“裁厘统捐”与“裁厘认捐”的尝试与夭折》,《史学月刊》2004 年第2 期
    15. 李永春:《郭嵩焘与晚清厘金总局》,《史学月刊》2001 年第 3 期
    16. 刘梅英:《厘金制度和子口税制度比较浅析》,《学术论坛》1998 年第 4 期
    17. 杨文华:《论中法战争以前厘金与子口税的消长变迁》,《史学月刊》1989 年第 1 期
    18. 申义植:《试论张謇关于厘金税的思想》,《江海学刊》1996 年第 6 期
    19. 申义植:《论薛福成关于厘金税的思想与对策》,《安徽史学》1997 年第 2 期
    20. 周力:《略论薛福成的财政思想》,《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 年第 1 期
    21. 肖美贞:《试比较郑观应与张謇的厘税改革思想》,《甘肃农业》2004 年第 10 期
    22. 朱洁:《郑观应的厘税改革主张》,《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1 年第 1 期
    23. 廖声风:《清代常关与区域经济》(博士论文)上海师范大学 2006 年
    24. 杨华山:《晚清裁厘加税研究》(博士论文),华中师范大学 2000 年
    25. 顾良辉:《清代江苏厘金研究》(硕士论文),上海师范大学 2007 年
    26. 魏光奇《直隶地方自治中的县财政》《近代史研究》1998.1
    27. 罗志田:《清季科举制改革的社会影响》,《中国社会科学》1998 年第 4 期
    28. 魏光奇:《清末民初地方自治下的绅权膨胀》,《河北学刊》2005.6
    29. 梁景和:《清廷督导下的地方自治运动》,载《江苏社会科学》2001 年第 1 期
    30. 魏光奇:《地方自治与直隶‘四局’》,《历史研究》1998 年第 2 期
    31. 孙孟晋:《孙籀公与清季温处地方教育》,《温州文史资料》1985 年 2 月创刊号
    32. 徐毅:《从“专济饷糈”到“妥办善后”———同治时期江苏省厘金政策述论》,《中国经济史研究》,2006 年第 4 期
    33. 徐毅:《晚清江苏厘金制度的起源与推广实态考——以 1853- 1865 年为背景》,《历史档案》,2006 年第 3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