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学古诗文情趣化教学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中学古诗文教学对传承祖国的优秀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具有着重要意义。然而中学古诗文的教学现状令人堪忧:教学效率低、教学效果差、学生厌学普遍。引入古诗文情趣化教学,能有效缓解应试教育的一些弊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优化学生的学习心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修养。对推动语文教学改革,推行素质教育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全文共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通过调查材料和本人的教学实践,分析了中学古诗文教学的现状,回顾了古代教育教学的经验,引入古诗文情趣化教学的论题。并从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及语文学科的性质等角度阐述了古诗文情趣化教学的理论意义。
     第二部分论述了教师进行古诗文情趣化教学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必要的心理学知识,新的教育理念以及教育者自身的情趣等问题。这是古诗文情趣化教学首要的前提条件。
     第三部分指出了古诗文情趣化教学的方向,即重在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减缓学生过重的心理负担,培养学生珍爱生命,乐于奉献,从自然之美中陶冶性情和人格的健康情趣。
     第四部分选择了中学阶段四种比较常见的教学模式,作为进行古诗文情趣化教学的平台,通过具体的个案分析,阐述了古诗文情趣化教学的可操作性。文中个案均来自于自己及其他老师的一线教学实践,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典型性。
     全文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建构了古诗文情趣化教学的框架,力争使理论能够真正指导中学古诗文的教学实践,同时使古诗文情趣化教学的运用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
Ancient poetry and prose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Chinese teaching in middle
    school. The process of learning ancient poetry and prose affers great help for
    improving students' reading and writing competence as well. However, there are
    some general problems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which we can not ignore, such as the
     learing-2eary and low proficiency of teaching, etc.
    The thesis, based on the author's teaching experience and practice, advocates that the interest centered teaching strategy should be introduced into the teaching of ancient piety and prose to improve Chinese teaching proficiency.
    The whole dissertation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Firstly the thesis, explores the present teaching and previous research. With on introduction of interest-centered teaching, the discusses the necessity of this strategy from different points of view of sociology, pedagogy, psychology and Chinese teaching.
    Secondly, the thesis elaborates some essential qualification of teachers to process interest centered teaching strategy which consists professional knowledge of Chinese, psychology knowledge, modern education idea and the emotional interest of teachers.
    Next, the testis orients the practical way of interest-centered teaching.
    Finally, with the analysis of some typical cases compared with four kinds of normal teaching methods, the author discusses the practicality of this strategy.
    Then the thesis makes a conclusion that interest-centered strategy in ancient poetry and prose teaching is practical and helpful in effective Chinese also illustrates some teaching aids dandy methodology for interest-centered strategy.
引文
1.陈堂君、赵天珍:《教法研究与示例》,长江文艺出版社,2000第1版。
    2.顾黄初:《顾黄初语文教育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版。
    3.黄希庭:《心理学导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1版。
    4.孔令智、汪新建、周晓虹:《社会心理学新编》,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版。
    5.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1版。
    6.罗树华、李洪珍:《教师能力学》,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版。
    7.钱威:《语文教学艺术论》,新疆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1版。
    8.秦训刚、晏渝生:《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大出版社,2002第1版。
    9.冉云飞:《沉疴》,南方出版社,1999年第1版。
    10.沈灌群、毛礼锐:《中国教育家评传》,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年第1版。
    1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第1版。
    12.孙春成:《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漫谈》,语文出版社,1998年第1版。
    13.王柏勋:《语文教学情趣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1版。
    14.王凯符、吴庚振、徐江:《古代文章学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83年第1版。
    15.王丽:《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第1版。
    16.王玉、王旨善:《情绪会伤人——情绪和健康的关系》,中国档案出版社,2002年第1版。
    
    
    17.吴凤岗:《青少年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1版。
    18.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62年第1版。
    19.杨小微:《教育研究的理论和方法》,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版。
    20.于漪:《于漪语文教育论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第1版。
    21.喻守真:《唐诗三百首详析》,中华书局,1980年第1版。
    22.曾成平:《现代教育哲学新论》,重庆出版社,1991年第1版
    23.张志公:《张志公语文教育论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1版。
    24.钟荣尧、张正霖、吴连连:《新编哲学教程》,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1版。
    25.周谦:《学习心理学》,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1版。
    26.朱绍禹、张文颖:《初中语文教科书指要》,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1版。
    27.朱小蔓、梅仲荪:《儿童情感发展与教育》,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版。
    28.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版。
    1.胡源:《古代文学教学中的育人作用意义》,吉安师专学报,1998年第8期。
    2.金雅:《文学审美的情感功能》,江西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
    3.喇国玮:《诗词作品审美散论》,广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4.刘铁芳:《生命情感与教育关怀》,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第5期。
    5.卢家楣、贺雯、刘伟:《中学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情感因素的情况调查》,《教
    
    育研究》,2001年第二期。
    6.任庆梅:《试论文学隐喻的理解过程及其审美经验》,福建外语,2002年第2期。
    7.宋晔:《人文精神与情感教育》,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8.王峰、陈长利:《审美体验新解》,哈尔滨学院学报,2002年第6期。
    9.王尚文、傅惠钧、王国均:《学习民族语 铸造民族魂》载《语文学习》,1999年第3期。
    10.王士荣:《语文课外活动课调查与实践》,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学语文教与学》,1996年第6期。
    11.王忠阁:《古代文学教学与人文素质教育》,天中学刊,2001年第11期。
    12.杨杰文:《浅谈古诗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学报,2001年第6期。
    13.虞如华:《也谈语文教学中的“情”》,《语亩教学通讯》,2001年4月。
    14.张晶:《审美的现代意义》,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第7期。
    15.周本吉:《心物同构 情景相生》,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