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意识的形成与新型的两岸关系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台湾意识是台湾人民在特定的政治、经济环境下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有其深刻的历史和现实原因。台湾意识内涵包括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爱国情感,也包括凄苦辛酸的悲情,还包括当家作主的“出头天”心理。台湾意识的发展对两岸关系走向融合具有促进作用,但是极少数台独分子异化台湾意识中的悲情心理、“出头天”心理,煽动和鼓吹台湾独立,阻碍两岸关系的正常发展,致使台独思想成为影响中国领土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毒瘤。大陆要把统一的基点建立在顺应和争取台湾广大民意的基础上,加大海峡两岸在各方面交往的力度,不断推进社会、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经济文化,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大陆对台湾的吸引力,也才能最终实现祖国统一。
     台独思想与台湾意识是相互联系又有着本质区别的两个概念,从台湾意识本质涵义上看,我们尊重台湾意识,充分理解台湾人民当家作主的心理,因而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但是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台独活动。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一部分,台湾的历史、文化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组成部分,台湾意识也具有中国意识的特征,台湾地处中国东南沿海,作为一个紧靠中国大陆的岛屿,2300万台湾同胞的生活与幸福离不开中国大陆,为了台湾同胞的利益,也为了中国国家主权和领土的完整与统一,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决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同时也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
     当前两岸关系出现良好的发展势头,政党交往与民间交往不断扩大,经济领域的交往如火如荼,增加了台湾人民对祖国大陆的认识与了解,更有利于扩大两岸发展的共识,但是台独分子仍然不甘心接受和平发展的现状,继续鼓吹和煽动台湾独立,违背民心民意,破坏两岸走向统一。
     在两岸关系上,中国大陆体现出足够的诚心和耐心,同时也做好一切准备,应对两岸可能出现的问题,台湾问题已经走向国际化,其中美国因素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关键,中国在台湾问题上的态度和立场得到国际社会的支持。
     中国与台湾一衣带水,合则两利,分则两害;维护中国领土完整和国家安全是最高利益;中国会积极应对和妥善处理两岸关系,把两岸人民的幸福和利益作为出发点,中国综合国力的迅速发展与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完全有能力确保国家利益不受侵害。
Taiwan consciousness is the people of Taiwan in particular the political, economic circumstances have a special social consciousness. There is a deep historical and practical reasons, including the content of Taiwan consciousness loving the motherland, the patriotic feelings miss home, but also Qiku bitter tragedy, but also masters of the“days and make”psychological. Taiwan consciousness on the development of cross-strait relations are moving toward integration with catalytic role, but a very small number of Taiwan independence elements in Taiwan consciousness alienation psychological tragedy,“lead days”psychological, incitement and to advocate Taiwan independence, and impede the normal development of cross-strait relations, Taiwan independence ideology become Affect China's territorial unity and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a malignant tumor. and continuously promote the social, political reform, economic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as long as the mainland so as to enhance the attractiveness of Taiwan Li, also can ultimately achieve the reunification of the motherland.
     Taiwan independence ideology is not an integral part of Taiwan consciousness, we understand the Taiwan people are the masters of psychology, we implement the“pinning hopes on the Taiwan people”principle will never change, but we firmly oppose all forms of Taiwan independence activities.
     Taiwan is a part of Chinese territory since ancient times, Taiwan's history, culture is the history, culture an integral part of Taiwan's sense of awarenes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 Taiwan is located in China's southeast coast, as an island close to the Chinese mainland, 23 million Taiwan compatriots of life and happiness can not be separated from mainland China, in order to the interests of Taiwan compatriots, but also to China's national sovereignty and territorial integrity and unity, upholds the one China principle will never waver, to strive for peaceful reunification efforts will never give up, do not Renounce the use of force to resolve the Taiwan issue.
     The current cross-strait relations have good momentum of development, exchanges between political parties and civil exchanges between the constantly expanding, the field of economic exchanges in full swing, increasing the people of Taiwan to the mainland's awareness and understanding, more conducive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xpansion of cross-strait consensus, but still not reconciled to the Taiwan independence elements Accept the status quo of peace and development, and incitement continue to advocate Taiwan independence, contrary to public opinion and undermine cross-strait reunification.
     On cross-strait relations, mainland China reflects the sincerity and enough patience, but also make all preparations to cope with cross-strait problems that may arise, the Taiwan issue is moving toward internationalization, which the U.S. factor is the key to resolving the Taiwan issue, China on the Taiwan issue On the attitude and stance supported by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China and Taiwan narrow strip of water, or brings benefits to both sides, sub-two evils; safeguard China's territorial integrity and national security is the highest interests of China will actively respond to and properly handle cross-strait relations, people on both sides of the well-being and interests as the starting point, China's comprehensive national streng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and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international position, is fully capable of ensuring national interests are not against.
引文
①翦伯赞:《台湾番族考》,见《开明书店二十周年纪念文集》。
    ②林惠祥:《台湾石器时代遗物的研究》,载《厦门大学学报》,(一九九五年第四期)。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2页。
    ①戚嘉林:《台湾真历史》,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0年12月版,第15页。
    ②《台湾通史》卷一,《开辟纪》,第2页。
    ①转引自郑坚:《台湾意识分析》,《台湾研究》1993年第1期。
    
    ①王建民:《国民党下台内幕》,新华出版社2005年5月版,第300页。
    ②徐莉:《台湾国际竞争力及其经济状况分析》,《海峡科技与产业》,2005年05期。
    ③张传国,邓利娟:《2000年以来两岸贸易关系的新发展及存在问题》,《台湾研究集刊》,2004.2。
    
    ①陈孔立:《台湾历史的集体记忆与民众的复杂心态》,《台湾研究集刊》,2003 .3。
    ②陈孔立:《台湾历史与两岸关系》,台海出版社,1999版,第350页。
    ①施浪:《平台略碑》,见高拱乾《台湾府志》卷16,艺文志。
    ②邓传实:《蠡测汇钞》丛书集成初编,商务书局1980版,第193页。
    
    ①高贤治:《台湾三百年史》,台北出版社1989年版,第275页。
    ②杨肇基:《杨肇基回忆录》,台北三民书局1979年版,第41页。
    ①林央敏:主编《语言文化与民族国家》,台北前卫出版社1998年版,第457页。
    ①王晓波:《台湾抗日文献选编》,九州出版社1988年版,第275页。
    ②连横:《台湾通史》卷四《独立纪》。
    ③台北《中国时报》,1998年12月9日。
    ④黄光国:《“台湾结”和“中国结”的社会心理分析》,台湾敦理出版社1988版,第183页。
    ①王晓波:《台湾抗日文献选编》,九州出版社1988年版,第275页。
    ②连横:《台湾通史》卷四《独立纪》。
    ③台北《中国时报》,1998年12月9日。
    ④黄光国:《“台湾结”和“中国结”的社会心理分析》,台湾敦理出版社1988版,第183页。
    ①施明辉:《台湾意识论战选集》,台北前卫出版社1988版,第157页。
    ①施明辉:《台湾意识论战选集》,台北前卫出版社1988版,第157页。
    ①陈孔立:《台湾“去中国化”的文化动向》,《台湾研究集刊》2001年第3期
    
    ①华夏经纬网:http://www.huaxia.com 2007/12/2007/15:19。
    ②华夏经纬网:http://www.huaxia.com l07/12/2007/15:19。
    ③光明日报:http://www.gmw.cn2007-09-21 07:56。
    ①《陆委会民调“国人”对中共敌意大幅降低》,台湾《联合报》,2005年5月21日。
    ②周奕成:《再看新世化纲领》,台湾《中国时报》,2006年6月12日。
    ③转引孙升亮:《对当前两岸关系的评估与前瞻》,《台湾研究》,2006.4。
    ④新华社: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上的报告,2007年10月24日20:58。
    ⑤新华社:胡锦涛强调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2008年3月4日。
    ⑥社论:渐进式“台独”也会害苦台湾,台湾新生报,2003–09-24。
    ⑦社论:“民进党制造的国家认同危机才是祸源”,台湾中央时报,2001 -07–2。
    
    ①新华网:2005年12月06日11:40。
    ②中国网:2007年11月19日05:43。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87页。
    ②转引吴能远:《未来两年两岸关系》,《台湾研究》,2006年3期。
    ③国际先驱导报:2007年12月26日13:04。
    ④新华网:2005-03-04 16:53:46。
    ①程嘉文:《黄志芳:台湾或中华民国都很难进》,台湾《中时晚报》,2006年10月2日。
    ①解读“台湾意识”的三种形态,http: //www. Chinataiwan, 2005 - 08 - 09。
    ②石之瑜:《当代台湾的中国意识》,台湾正中书局1993版,第345页。
    
    ①包淳亮:《台湾的统独倾向和两岸关系》,新加坡联合早报,2001 - 7 - 10。
    ②新华社: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上的报告.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
    
    ①《论语》·(为政)。
    ②孟子:《公孙丑上》。
    ①陈向阳:《论软实力与中国外交》,中国外交出版社,2003年11月版,第357—358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31页。
    ③李杰:《软实力建设与中国的和平发展》,《国际问题研究》,2007.1期。
    ①【英】戴维·赫尔德:《全球大变革》,杨雪冬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203页。
    ②子杉:《国家的选择与安全》,上海三联出版社2005年2月版,第352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48页。
    ②同上,第12页。
    ③同上,第87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90页。
    ②[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和小G·宾厄姆·鲍威尔合著:《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曹沛霖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出版,第5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87页。
    1、陈碧笙:《台湾地方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
    2、子杉:《国家的选择与安全—全球化进程中中国国家安全观的演变与重构》,上海:三联出版社,2005年2月。
    3、施联朱:《台湾史略》,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0年。
    4、施联朱:《台湾民族历史与文化》,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7年。
    5、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小G宾厄姆·鲍威尔,曹沛霖等译:《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1987年。
    6、亚里士多德,吴寿彭译:《政治学》,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1965年。
    7、戚嘉林:《台湾真历史》,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0年12月。
    8、连横:《台湾通史》(上、下),上海:商务印书馆,1983年。
    9、姜殿铭:《转型期的台湾》,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
    10、唐君毅:《文化意识道德理性》,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11、孙代尧:《台湾威权体制及其转型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12、倪世雄:《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
    13、王浦劬:《政治学原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5年。
    14、张厚粲:《行为主义心理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6月。
    15、罗伯特·A·达尔,王沪宁等译:《现代政治分析》,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
    16、莫里斯·迪韦尔热著,杨祖功等译:《政治社会学·政治学要素》,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年。
    17、苏东斌:《人与制度》,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
    18、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转型期的台湾政治与两岸关系》,北京:时事出版社,1991年
    19、黄嘉树:《国民党在台湾》,海南:南海出版公司出版发行,1991年。
    20、刘国深:《当代台湾政治分析》,北京:九州出版社,2002年。
    21、彭付芝:《台湾政治与经济》,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出版社,2004年。
    22、戴国辉:《台湾近百年史的曲折路》,台北:台湾南天书局,2002年。
    23、刘国深:《台湾政治概论》,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年。
    24、胡公展:《两岸关系纵横论》,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年。
    25、《台湾研究集刊》,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
    26、《台湾周刊》,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
    27、《参考消息》,新华社。
    28、《人民日报》,人民日报社。
    1、毕玉蓉,刘亚莉:“观念背后的契合与碰撞.建构主义视角下的中美关系与台湾问题”《东南亚之窗》,2006年第二期。
    2、李合敏:“毛泽东关于解决台湾问题的战略思想论述”,《资料通讯》,2006年第一期。
    3、郭震远:“中美关系中的台湾问题:变化与影响”,《国际问题研究》,2007年第二期。
    4、林冈:“台湾问题:美国对华政策中的两难议题”,《台湾研究集刊》,2007年第1期。
    5、巴殿君:“21世纪中美双边关系中的台湾问题”,《东北亚论坛》,2007年9月。第16卷,第5期。
    6、“胡锦涛谈中美关系和台湾问题”,《两岸关系》,2007.10。
    7、潘越:“解决台湾问题的‘三大法宝’”,《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3。
    8、姜益:“文化归心祖国一统——台湾问题的文化认知”,《理论界》,2007.10。
    9、刘红,郭明:“台湾主要社会意识与现实的关系分析”,《台湾研究》,2006.1。
    10、郝望:“中国和平崛起与台湾问题”,《台湾研究》,2005.1。
    11、陈婉容:民进党进退20年《凤凰周刊》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