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歧视法律问题探讨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就业歧视从本质上说是对公民就业平等权的侵犯。遏制就业歧视、保障就业平等直接关系到劳动者基本人权的有效实现,也是促进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然而,由于长期以来忽视对公民个体权利的保护以及反就业歧视法制体系的不完善,就业歧视现象在我国非常普遍且严重,对社会稳定与和谐构成了严重危险。本文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充分借鉴相关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经验,试图从理论层面探讨就业歧视的概念认定,从实践层面探索完善我国反就业歧视的立法体系,以期提供一个能够较好解决就业歧视问题的有效思路。
     除引言外,本文共分四章,各章节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章歧视与就业歧视,主要探讨就业歧视的基础性问题——就业歧视的概念和认定。第一节从平等的价值理念出发,分析了反就业歧视的法理基础以及平等与歧视的关系。第二节在分析歧视概念和特征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就业歧视的内在含义和认定方法。本文认为就业歧视是在就业领域中,无合理理由基于特定因素而给予一部分人的差别待遇,进而根据就业歧视的表现形式,比较详细地辨析了直接歧视和间接歧视,指出了界定两种类型歧视的根本依据和分析方法。然而并非所有的区别待遇都是歧视,合理的区别待遇是法律所允许的,因此第三部分分析了不歧视的标准,列举了五种作为歧视例外的合理理由。第三节探讨了法院在认定就业歧视时的举证责任问题——转移的共同举证责任模式。为了比较全面地理解就业歧视的真正内涵,最后一节对暂行特别措施和反向歧视作了简单介绍。
     第二章域外就业歧视法律规制比较研究,主要对国外和我国相关地区的就业歧视法律规制制度进行了比较研究。欧美国家反就业歧视的立法和实践都比较成熟,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本文本着博采众长的目的,以美国、荷兰以及我国的香港地区为比较对象,分别从反就业歧视的立法体系、执法机构、救济程序以及就业歧视标准的确立等多个角度进行了全面、深入的介绍和比较研究,并从中总结出诸多有利于完善我国反就业歧视立法的思路和内容。
     第三章中国就业歧视及其法律规制的现状,介绍了我国就业歧视的现状和就业歧视法律规制的立法检讨。总体来说,我国当前就业歧视现象非常普遍,歧视类型层出不穷,直接歧视、制度性歧视大行其道等。造成这一现象的相当重要的原因是,虽然我国目前有不同效力层次的反就业歧视法律规范,但是这些法律规范因存在诸多缺陷而难以有效发挥其作用,如立法太过分散、效力层次低,无专门的反就业歧视执法机构,欠缺就业歧视的司法救济途径等等。
     第四章中国就业歧视法律规制的立法完善,是本文的重点。通过对相关国家和地区就业歧视法律规制的成熟经验进行深入比较,并在考察我国国内现有立法与实践的基础之上,为构建与完善我国的反就业歧视法律制度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意见和建议。本章认为我国有必要制定一部专门的《反就业歧视法》,并着重对反就业歧视法的适用范围、歧视标准、机构设置、救济途径等问题一一进行论证并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思路。
Employment discrimination is essentially a violation of the people's equal opportunity rights in relation to employment. To curb employment discrimination and ensure equal employment protection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effective realization of the workers basic human rights; it is fundamental for the purpose of promoting social justice and constitut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However, due to the continuous neglect of protection of the people's individual rights and the imperfection of the legal system in connection with anti-employment discrimination, employment discrimination in China is very serious and widespread and it consequently constitutes a serious danger toward social stability and harmony. In this thesis, using the method of comparative study and drawing advanced experience of the relevant countries and territories, the author aims to explore the concept of employment discrimination academically, and to explore the improvement of the legislation system of anti-employment discrimination in China practically, so that the thesis may offer an effective thinking in achieving a relatively effective solution to employment discrimination.
     Aside from to the introduction,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four chapters. The specific contents of the chapters are as followed:
     ChapterⅠ, Employment and Employment Discrimination, mainly focuses on the basic issues of the anti-employment discrimination—defini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employment discrimination. Starting from the concept of the equality, this section analyzes the legal basis of anti-employment discrimination and the relation between equality and discrimination. On the basis of analysis of definition of discrimination, section two focuses on the inherent meaning and concept of employment discrimination. This thesis is in the view that employment discrimination is in the context of employment, granting differential treatment to a certain group of people on certain basis without reasonable justifications. Further, according to the manifestation of employment discrimination, this thesis points out the basis and analysis method of the two types of discrimination. However, not all differential treatment is discrimination, rather, reasonable differential treatment is allowable under the law. Thus, section three analyzes the standards of non-discrimination and lists five reasons as acceptable exceptions to discrimination. Section three discusses the issue of burden of proof when the court tries on employment discrimination cases and concludes on the method of transferred common burden of proof. In order to fully understand the real meaning of employment discrimination, the last section puts forwards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positive action and reverse discrimination.
     ChapterⅡ, Study on Extraterritorial Employment Discrimination Law, delivers a comparison study between the foreign anti-employment discrimination laws and that of our country. The anti-employment discrimination law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European countries are relatively more mature and worth our learning and reference. Aiming at absorbing the positive points of different legal systems and setting forth the United States, the Netherlands, and the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as the comparison objects, this thesis presents a comprehensive and in-depth introduction and comparison stud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legislation system of anti-employment discrimination, law enforcement agencies, remedy procedures and standards of anti-employment discrimination and summarizes from the above thinking and contents with regard to improvement of China's anti-employment discrimination legislation.
     ChapterⅢ, Status of China's Anti-employment Discrimination and the Relevant Legal Regime, introduces the current status of our country's anti-employment discrimination and review of the relevant legal regime. Generally speaking, employment discrimination in China is widespread and the forms vary; direct discrimination and institutional discrimination are quite popular. The very important reason for this phenomenon is that though currently our country has anti-employment discrimination laws on different levels of effectiveness, theses laws are difficult to well play their roles due to certain existing shortcomings such as too scattered legislation, too low legal effect, non-existence of enforcement agencies for anti-employment discrimination, and lack of judicial remedies of employment discrimination, etc.
     ChapterⅣ, Perfection of China's Legislation on Anti-employment Discrimination, is the focus of this thesis. Through the in-depth comparison of the anti-employment discrimination laws and experience of certain countries and territories, and based on our country's current legislation system and practice, this thesis makes detailed comments and recommendations in relation to the building and perfecting our country's anti-employment discrimination legal system.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re is a need for China to adopt an Anti-employment Discrimination Law; further, this thesis conducts feasibility studies on the applicable scope the potential Anti-Employment Discrimination Law, standards toward discrimination, set-up of the authorized agencies, remedy methods, etc. and proposes effective thinking for solutions.
引文
3 2003年6月,张先著在芜湖市人事局报名参加公务员考试,笔试和面试成绩名列第一。但在随后的体检中,张先著被查出乙肝小三阳,依据《安徽省国家公务员录用体检实施细则(试行)》的规定,芜湖市人事局以体检不合格为由不予录取。张显著于是起诉,法院虽然认定芜湖市人事局拒绝张先著进入考核程序的具体行政行为缺乏事实依据应予撤销,但不支持录用原告至相应岗位的要求。
    4 秦平:《反就业歧视:从法律规定到司法审查》,载《法制日报》2003年12月18日。
    5 喻中:《法学方法论视野中的规范分析方法及其哲学基础》,载《新疆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
    6[法]皮埃尔·勒鲁:《论平等》,王允道译,商务书印馆1996年版第76页。
    7 朱应平:《论平等权的宪法保护》,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7页、第231页。
    8 林来梵:《从宪法规范到规范宪法——规范宪法学的一种前言》,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114页。
    9 张千帆:《任何人都不能受到无缘无故的歧视》,载《法制日报》2007年6月6日第三版。
    10 Jorome J.Shestack,The Jurisprudence of Human Rights,in Theodor Meron(eds),Human Rights in International Law:Legal and Policy Issues,1984,p.101
    1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995页。
    12 实例是the new rule discrimination between employment in the same firm(新规则对同一公司中的雇员加以区别对待),见陆谷孙主编:《英汉大词典》,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第891页。
    13[英]戴维.米勒等:《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04页。
    14 Henry Campbell Black:Black's Law Dictionary,6~(th)ed.p.467.
    15 国际人权法教程项目组:《国际人权法教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98页。
    16 汤慧:《法学视野下的歧视与反歧视》,中共中央党校硕士学位论文,2007。
    17 Rosemary Hunter:Indirect Discrimination in the Workplace,Sydney,The Federation Press,1992,ⅩⅫ.
    18 Tussman and Tenbroek,Equal Protection of Laws,37 California Review 341.
    19 李薇薇、Lisa Stearns主编:《禁止就业歧视:国际标准和国内实践》,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119页。
    20 王怀章:《就业歧视初探》,载《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3年第5期。
    21 周兢:《劳动力就业的歧视问题探析》,载《人口与经济》2003年第3期。
    22 喻术红:《反就业歧视法律问题之比较研究》,载《中国法学》2005年第1期。
    23 林嘉:《论我国就业歧视的法律控制》,载《河南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
    24 《促进就业和失业保护公约》(第168号公约)又增加了国籍、民族起源、残疾或年龄。该公约地6条规定:“各会员国应保证所有受保护人享受平等的待遇而不受种族、肤色、性别、宗教、政治见解、民族血统、国籍、民族或社会渊源、残疾或年龄方面的歧视。”
    25 有些学者将人的特征分为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对自然因素领域,单位原则上不能进行限制,但社会普遍认同的行业除外:对社会因素领域,单位原则上可以进行限制,但这种限制必须是合理而且必要的。许建宇、王怀章:《就业歧视立法规制初探》,载《中国劳动》2004年第2期。
    26 一个重要的例外是美国,在证明差别待遇歧视案件中,歧视的故意是证明歧视的关键要件。
    27 张千帆:《就业歧视法律控制的比较研究》,载蔡定剑、张千帆主编《海外反就业歧视制度和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4页。
    28 Pearce v.Governors of Mayfield School[2001]IRLR 669.
    29 张千帆:《就业歧视法律控制的比较研究》,载蔡定剑、张千帆主编《海外反就业歧视制度和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1页
    30[英]凯瑟琳·巴纳德:《欧盟劳动法》,付欣译,郭捷校,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第231页。
    31 根据对于成员国的约束力强弱,欧盟的法律可以分为:规章、指令、决议和建议。其中指令是一种独特的形式,其特点是欧盟只设立立法目标,而不约束各成员国为达到该目标所采取的途径和手段,因此指令的条款比较宏观和简单,必须经过成员国在规定期限内转化成更为细致的国内立法。欧盟反就业歧视的三大法律都是以指令的形式存在。
    32 参见以下指令第2条:《男女平等指令》76/207/EEC、《种族歧视指令》2000/43/EC及《就业歧视指令》2002/78/EC.
    33 Griggsv.Duke Power Co.401 U.S.424,91 S.Ct.849,28 L.Ed.2d 158.
    34 United States Court of Appeals,Eleventh Circuit,1993.2 F.3d 1112.
    35 COM(1999) 565,25 November 1999 at 8,Wxplanatory Directive related to European Directive 2000/78/EC.
    36 Larry Alexander:What Make Wrongful Discrimination Wrong? Biases,Preferences,Stereotypes?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Law Review,Vol.141,p.149(1992).
    37 《消除就业和职业歧视公约》在规定了就业歧视的定义的同时,也规定了不歧视的理由。公约规定:“第一条二、对任何一项特定职业基于其内在需要的区别、排斥或优惠不应视为歧视。……第四条针对有正当理由被怀疑为或证实参与了有损国家安全活动的个人所采取的任何措施,不应视为歧视,只是有关个人应有权向按照国家实践建立的主管机构提出申诉。第五条一、国际劳工大会通过的其他公约和建议书规定的保护或援助的特殊措施不应视为歧视。二、凡会员国经与有代表性的雇主组织和工人组织协商,得确定为适合某些人员特殊需要而制定的其他专门措施应不被视为歧视,这些人员由于诸如性别、年龄、残疾、家庭负担,或社会或文化地位等原因而一般被认为需要特殊保护或援助。”
    38 国际劳工组织:《工作中平等的年代》报告,第91届国际劳工大会,2003年,日内瓦。
    39 国际劳工组织:《工作中平等的年代》报告,第91届国际劳工大会,2003年,日内瓦。
    40 联合国条约监督机构将保护性措施审查为隐性的歧视,参见消除妇女歧视委员会审查乌克兰共和国国家报告做出的结论性意见:CEDAW,A/57/38 part Ⅱ(2002)114 at para.293.该意见关切地指出,国家限制妇女从事夜班或其他领域的工作保护性劳动法具有潜在的歧视性。
    41 国际劳工组织:《工作中的平等年代》报告,第91届国际劳工大会,2003年,日内瓦。
    43 在产品责任法中要求被告承担举证责任,与反歧视法有同样的道理。See Caryn Beck-Dudley,Shifting the Burden of Proofin a Products Liability Case:Anderson V.Somberg,18 Idaho L.Rev,1982,539。
    44 何琼裘:《论就业歧视的界定——欧盟“正当理由”理论对我国的启示》,载《法学》2006年第4期。
    45 C.U.P.E,Local 4400 v.Toronto District School Board,2003,CarswellOnt 4410 Ontario Arbitration Board.
    46 国际劳工组织,《工作中的平等年代》报告,第91届国际劳工大会,2003年,日内瓦。
    47 波斯纳:《法理学问题》,苏力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585页。
    48 庞德:《法律与道德》,陈林林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98页。
    49 European Commission:Equality,Diversity and Enlargement,2OO3,M.E.Consultancy and M.P.Group.Luxembourg.
    50 Peters,A.,Women,Quotas,and Constitutions:A comparatives study of Affirmative Action for Women under American,German,European Community and International Law,The Hague,Kluwer Law International,1999.
    51 张千帆:《哈佛法律评论之经典——宪法卷译序》,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86页。
    52 Marschall v.Land Nordrhein-Westfalen Case No.C-409/95,[1997]ECR I-6363.
    53 郑津津:《美国就业歧视法制之研究——兼论我国有关法制应有之发展》,载《台大法学评论》第三十二卷第四期。
    54 James E.Jones,Jr.William P.Murphy Belton:Discrimination in Employment,,West Publishing Co.1987.
    55 劳动人事部劳动科学研究所编:《外国劳动法选》,劳动人事出版社1983年版,第125页。
    56 万希:《美国反就业歧视的立法实践对我国的启示》,载《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58 http://www.eeoc.gov/stats/charges.html.
    59 陈亚东:《中美反就业歧视法之比较》,载《重庆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
    60 Prof.J.E.Goldschmidt LL.M,Anti-Discrimination law in the Netherlands.Experience of the first seven years.Speech held at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qual Treatment Between Persons and Prohibition of All forms of Diserimination"(Budapest,December 2001),www.cgb.nl,2007年4月1日下载.
    61 Tetty Havinga..The Effect and Limits of Anti-discrimination Law in the Netherlands,20 November,2002,www.egb.nl,2008年4月1日下载.
    62 秦奥蕾:《香港反就业歧视研究报告》。载蔡定剑、张千帆主编:《海外反就业歧视制度与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16-425页。
    63 提早调解机制是指:按照平等机会委员会的工作机制,如果双方当事人同意,可以在委员会展开全面的调查之前进行提前调解,更快地解决纠纷和争端。
    64 案例参见香港平等机会委员会网 http://www.eoc.org.hk。
    65 案例参见香港平等机会委员会网 http://www.eoc.org.hk。
    66 林晓云等编著:《美国劳动雇佣法》,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83页。
    69 肖玉:《我国制度性就业歧视的法理学分析》,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70 韩大元主编:《中国宪法事例研究》(一),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60页。
    71 《上海市代表委员热议:户口审批制度存在地域歧视》,载《中国青年报》2008年3月5日教育版。
    72[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07页。
    73 力兰夫:《反就业歧视风乍起》,载《南风窗》2004年第5期。
    74 喻术红:《反就业歧视法律问题之比较研究》,载《中国法学》2005年第1期。
    75 吴继红、陈维政:《是就业歧视还是合理甄选》,载《中国劳动》2004年第2期。
    76 《就业促进法》第26条规定:“用人单位招用人员、职业中介机构从事职业中介活动.应当向劳动者提 供平等的就业机会和公平的就业条件,不得实施就业歧视。”
    77 危怀安:《禁止就业歧视的立法分析》,载《衡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8期。
    78 翁里、宋丽燕:《对就业歧视的法理探讨》,载《兰州学刊》2004年第6期。
    79 周伟伟:《我国就业歧视问题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4。
    80 也有学者主张可以通过扩大《劳动法》的适用范围,规范雇佣关系,解决就业争议。胡枚玲:《论就业歧视的法律规制与构建和谐社会》,载《中共乌鲁木齐市委党校学报》2006年第3期。
    81 国际劳工组织:《消除就业与职业歧视公约》以及《<消除就业与职业歧视公约>建议书》。
    82 楼耀雄:《我国就业歧视的法理学分析和对策》,载《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85 许建宇:《就业权的限制及其救济程序》,2003年《劳动法》改革学术研讨会论文。
    86 楼耀雄:《我国就业歧视的法理学分析和对策》,载《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87 张艳:《反就业歧视及其法律建构》,载《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8年2月。
    88 翁里、宋丽燕:《对就业歧视的法理探讨》,载《兰州学刊》2004年第6期。
    89 郑津津:《美国就业歧视法制之研究——兼论我国有关法制应有之发展》,载《台大法学评论》第三十二卷第四期,第138页。
    90 曾恂:《美国反就业歧视立法的启示》,载《南方经济》2003年5月。
    1.李薇薇、Lisa Stearns主编:《禁止就业歧视:国际标准和国内实践》,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2.蔡定剑、张千帆主编:《海外反就业歧视制度和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3.蔡定剑主编:《中国就业歧视现状及反歧视对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4.王迁著:《论“基因歧视”及其法律对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版。
    5.周伟等著:《中国的劳动就业歧视:法律与现实》,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6.朱应平著:《论平等权的宪法保护》,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7.林来梵著:《从宪法规范到规范宪法——规范宪法学的一种前言》,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8.张千帆著:《哈佛法律评论之经典——宪法卷译序》,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9.韩大元主编:《中国宪法事例研究》(一),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10.国际人权法教程项目组:《国际人权法教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1.曾湘泉主编:《劳动经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2.黄越钦:《劳动法新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3.常凯、乔健主编:《WTO:劳工权益保障》,中国工人出版社2001年版。
    14.[法]皮埃尔·勒鲁:《论平等》,王允道译,商务书印馆1996年版。
    15.[英]凯瑟琳·巴纳德:《欧盟劳动法》,付欣译,郭捷校,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
    16.[美]波斯纳:《法理学问题》,苏力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7.[美]庞德:《法律与道德》,陈林林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8.[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9.[美]罗纳德·德沃金著:《认真对待权利》,信春鹰、吴玉章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版。
    20.[美]约翰·罗尔斯著:《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2.陆谷孙主编:《英汉大词典》,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
    3.劳动人事部劳动科学研究所编:《外国劳动法选》,劳动人事出版社1983年版。
    4.林晓云等编著:《美国劳动雇佣法》,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5.国际劳工组织:《工作中平等的年代》报告,第91届国际劳工大会,2003年,日内瓦。
    6.[英]戴维.米勒等:《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1.喻中:《法学方法论视野中的规范分析方法及其哲学基础》,载《新疆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
    2.王怀章:《就业歧视初探》,载《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3年第5期。
    3.周兢:《劳动力就业的歧视问题探析》,载《人口与经济》2003年第3期。
    4.喻术红:《反就业歧视法律问题之比较研究》,载《中国法学》2005年第1期。
    5.林嘉:《论我国就业歧视的法律控制》,载《河南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
    6.许建宇、王怀章:《就业歧视立法规制初探》,载《中国劳动》2004年第2期。
    7.何琼裘:《论就业歧视的界定——欧盟“正当理由”理论对我国的启示》,载《法学》2006年第4期。
    8.郑津津:《美国就业歧视法制之研究——兼论我国有关法制应有之发展》, 载《台大法学评论》第三十二卷第四期。
    9.万希:《美国反就业歧视的立法实践对我国启示》,载《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10.陈亚东:《中美反就业歧视法之比较》,载《重庆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
    11.兰夫:《反就业歧视风乍起》,载《南风窗》2004年第5期。
    12.吴继红、陈维政:《是就业歧视还是合理甄选》,载《中国劳动》2004年第2期。
    13.危怀安:《禁止就业歧视的立法分析》,载《衡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8期。
    14.翁里、宋丽燕:《对就业歧视的法理探讨》,载《兰州学刊》2004年第6期。
    15.楼耀雄:《我国就业歧视的法理学分析和对策》,载《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16.张艳:《反就业歧视及其法律建构》,载《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8年2月。
    17.曾恂:《美国反就业歧视立法的启示》,载《南方经济》2003年5月。
    18.何中奎:《论法治社会中的平等就业》,载《社会科学》2000年第5期。
    19.李宁、刘辉:《论就业歧视的政府管制》,载《河南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年第7期。
    20.范忆:《就业领域中的反歧视措施——美国劳动立法与改革简介》,载《社会》2003年第2期。
    21.李炳安:《欧盟与美国两性工作平等法制之比较》,载《武汉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22.何中奎:《论法治社会中的平等就业》,载《社会科学》2000年第5期。
    23.郭赘、刘高林:《司法权的宪政思考一一对“宪法诉讼第一案”的法律思考》,载《当代法学》2000年第6期。
    24.冯彦君:《民法与劳动法:制度的发展与变迁》,载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民商法学》2001年第8期。
    25.黄雪兰:《就业权平等和企业用人自主权的冲突与救济之探讨》,载《湖 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第18卷第2期。
    26.朱懂理:《促进就业与反歧视研究综述》,载《中国劳动》2004年第2期。
    27.邓相花、袁超:《就业歧视认定标准初探》,载《法制约社会》2006年9月。
    28.陈静熔:《间接歧视的悖论及其破解》,载《法学家》2007年第3期。
    29.朱懂理:《论我国禁止就业歧视立法背后的权利观》,载《工会理论研究》2006年第4期。
    30.靳国胜:《论就业歧视及其法律规制》,载《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31.吴忠民:《歧视与中国现阶段的歧视》,载《江海学刊》2003年1月。
    32.竹文君:《试论就业歧视及其公法规制》,载《河北法学》2004年10月。
    33.周慧:《透视我国公民平等就业权的法律保护——以国际法和比较法为视角》,载《时代法学》2006年8月。
    34.张爱民:《肯定性行动与反向歧视》,载《鞍山师范学院学报(综合版)》1998年3月。
    35.策保华、邱婕:《社会条款、国际劳工标准与中国劳动法制建设思考》,“国际劳工标准研究与劳动法教学国际研讨会”会议论文。
    1.汤慧:《法学视野下的歧视与反歧视》,中共中央党校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2.肖玉:《我国制度性就业歧视的法理学分析》,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3.周伟伟:《我国就业歧视问题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4。
    4.于艳:《我国反就业歧视立法研究》,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1.秦平:《反就业歧视:从法律规定到司法审查》,载《法制日报》2003年12月18日。
    2.张千帆:《任何人都不能受到无缘无故的歧视》,载《法制日报》2007年6月6日第三版。
    3.《上海市代表委员热议:户口审批制度存在地域歧视》,载《中国青年报》2008年3月5日教育版。
    1.香港平等机会委员会网http://www.eoc.org.hk。
    1.Pearce v.Governors of Mayfield School[2001]IRLR 669.
    2.Griggs v.Duke Power Co.401 U.S.424,91 S.Ct.849,28 L.Ed.2d 158.
    3.United States Court of Appeals,Eleventh Circuit,1993.2 F.3d 1112.
    4.C.U.P.E,Local 4400 v.Toronto District School Board,2003,CarswellOnt 4410Ontario Arbitration Board.
    5.Marschall v.Land Nordrhein-Westfalen Case No.C-409/95,[1997]ECR I-6363.
    1.James E.Jones,Jr.William P.Murphy Belton:Discrimination in Employment,,West Publishing Co.1987。
    1.Jorome J.Shestack,The Jurisprudence of Human Rights,in Theodor Meron(eds),Human Rights in International Law:Legal and Policy Issues,1984,p.101。
    2.Rosemary Hunter:Indirect Discrimination in the Workplace,Sydney,The Federation Press,1992,ⅩⅩⅡ。
    3.Tussman and Tenbroek,Equal Protection of Laws,37 California Review 341。
    4.Larry Alexander:What Make Wrongful Discrimination Wrong? Biases、Preferences、Stereotypes?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Law Review,Vol.141,p.149(1992).
    2.Peters,A.,Women,Quotas,and Constitutions:A comparatives study of Affirmative Action for Women under American,German,European Community and International Law,The Hague,Kluwer Law International,1999.
    1.美国平等就业机会委员会网站:http://www.eeoc.gov/stats/charges.html.
    2.Prof.J.E.Goldschmidt LL.M,Anti-Discrimination law in the Netherlands.Experience of the first seven years.Speech held at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qual Treatment Between Persons and Prohibition of All forms of Discrimination"(Budapest,December 2001),www.cgb.nl,2007年4月1日下载。
    3.Tetty Havinga:The Effect and Limits of Anti-discrimination Law in the Netherlands,20 November,2002,www.cgb.nl,2008年4月1日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