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传统的藩篱——论伍尔夫与陈染创作中的女性意识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 英文题名:Out of the Shackles of Convention--On Feminine Consciousness in Woolf's and Chen Ran's Creation
  • 作者:李欣霜
  • 论文级别:硕士
  • 学科专业名称: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 学位年度:2004
  • 导师:傅景川
  • 学科代码:050108
  •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 论文提交日期:2004-03-01
摘要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20世纪英国最杰出的女作家之一,西方女性主义思潮的先驱。陈染,中国先锋小说和女性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其作品多以现代知识女性的视角来关注人类的生存处境。尽管身处中英两种不同的文化历史环境,两位女性作家却拥有极其相似的生命体验——男性权威都成为阻碍她们心灵健康成长的障碍,因而颠覆父权、表现女性意识就成为她们文学创作的共同主题。本文立足于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结合具体文本分析,旨在对她们鲜明独特的创作方式和理论观点进行比较研究,考察其丰富的女性主义思想内涵。
    一、“他者”的言说
    菲勒斯中心主义与女性意识。
    本文先对这两个重要名词做了理论廓定。“菲勒斯中心主义”,即一种通过肯定男性的价值,维持男性的社会特权,从而达到使父权制成为社会统治核心的态度,它所代表的象征秩序是柏拉图以来构成整个西方文化传统的中轴。女性意识是女性相对独有的一种有别于男性的深层意识,它同时受到性别和文化背景的制约。菲勒斯中心主义表现在文学作品中主要就是以男性设立的标准去“强奸”女性的意识,淹没女性的声音,所以在东西方文学中,女性的“第二性”位置有着惊人的相似性。
    2. 家长权威:潜意识的依附
    年幼丧母又遭到父亲漠视的弗吉尼亚·伍尔夫同离异后与母亲一起生活的陈染,在思想深处都存在浓厚的恋父情结,并进而影响到她们的创作。尽管二者表现的方式不尽相同:伍尔夫以其
    
    
    父亲为原型塑造了一个又一个人物形象;陈染在作品中,以一系列具有疗救作用的医生形象代替父亲的形象。这种依附意识表明:她们的写作中仍残留着男性意识的印记,带有浓厚的第二性意识。
    二、觉醒的女性意识
    1.“一间自己的屋子”
    意识到广大女性在思想观念与文学写作上面临的重重困难,20世纪初的伍尔夫以《一间自己的屋子》高扬起女性意识的大旗,她指出:长久以来,女性作家面临的困境不是缺乏天才灵感,而是缺乏写作所需的物质、教育与经验等条件,以莎士比亚妹妹的假说证明“智力的自由全靠物质的环境”。穿越时空,陈染敏锐地捕捉到伍尔夫“自己的屋子”的真正内涵,对她的理论进行了更为迫切与激进的延伸:女人还要有一间心灵之屋,以便在女性的“私人生活”中,突破男性强悍的意识禁锢,书写女性的自由意识。
    2.从“恋父”到“弑父”
    伍尔夫与陈染对传统家庭进行了否定性的叙述,试图使家庭的主宰力量“父亲”成为被讲述、被言说的客体、一个非主体性存在的“他者”。这一目的在她们的文本叙述中体现为在想象中对父亲由最初的依恋转变为最后的“弑父”情结的产生。这既是对父亲所代表的男性权威的深刻“反省”,实际上也赋予了自身话语主体的地位。
    3.打破禁忌
     在对现行写作体制的“叛逆”中,二人就如何打破菲勒斯中心主义的禁忌,构建以女性言说为主体的女性话语分别进行了
    
    
    不同的尝试。伍尔夫深入女性内心世界,探索意识流等创作手法和技巧,并提出打破女性作家表达肉体和情欲方面体验的禁忌。在陈染的作品中,“性”是她突破禁忌的主要能指,通过描写女性最为隐讳的生命体验和欲望,隐含了她对表达女性压抑已久的内在激情的渴望。
    三、孤独意识——生存之痛
    在表现女性自由意志的过程中,由于过度注重内心体验,女性往往容易走向心灵的孤独。伍尔夫与陈染的孤独感,是她们用以探寻女性生存困境和精神家园的一个共同而又特殊的艺术视角,也是女性文学边缘化地位的表现。本文应用西方现象学理论,指出当内在自我在伍尔夫与陈染建构的绝对个人空间里获得高度保护时,其主人公的人际自我和社会自我则在现实中被打击得鲜血淋漓。因为人际自我和社会自我具有社会性与被动性,与“人际经验”和“社会经验”相伴随,而在男权社会中贯彻这些经验的必然是菲勒斯中心主义原则。
    伍尔夫与陈染的孤独感根源不同,表现在文本中的心灵感受也是不尽相同的。伍尔夫的孤独本源是家长制社会,是父权的重压抑制了女性喷薄的生命力。因此伍尔夫在作品中常常表现出对男性恐惧的心理,喜欢彻底沉浸在自己的小天地里,与外界全然隔绝。与之相比,陈染在小说中表达的却是在取得了个体独立和自由之后,当代知识女性在精神上的孤独和无所归依的困境。
    四、女性情谊与双性和谐
    在强大男权社会的压迫下,在对异性爱失望后,孤独的女性们往往在同性间寻找心灵的依靠。“女性情谊”一词就描述了两个女人之间的一种微妙关系,这种以针对异性爱、排斥异性爱为
    
    
    存在的女同性爱,是对统治秩序的一种最根本的批评态度。伍尔夫与陈染在揭示女同性爱生存之“真”这一点上,以女性情谊实现了对男性话语霸权的突围。
    绝望中的性向转化
    具有姐妹情谊的女性,其性倾向都不是与生俱来的,往往是受到男性伤害后产生的心理取向。考察弗吉尼亚·伍尔夫的生平,可以看到她本人的同性情结与年幼时候达克沃思弟兄俩对她的人身侵犯是有着密切联系的。而陈染作品中女主人公的性取向也与她们曾受过的男性侵害大有关联。受害女性之间的相互同情与怜惜,是女性“人”的意识完全觉醒之后的自觉行为,其中既包含着女性对自身被奴役处境的明晰关照,更包含着女性对自
Virginia Woolf, one of the most outstanding British women writers in 20th century, is the forerunner in Western feminism. Chen Ran is 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s of Chinese pioneer fiction and feminist literature. Her works mainly focus on the existent circumstances of human being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temporary intellectual female. Although living in two different cultures and histories, the two women writers have much in common in reality—male authority in the barrier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ir spirits, so overthrow of patriarchy and the expression of female consciousness become the common desire of their literary creation. Based on the feminist literary theory, the thesis compares their distinctively creative ways and theories and observes their rich feminist thoughts by analyzing the concrete texts.
    
    I. The other ‘s Narration
    1.1. Phallocentrism and Feminine Consciousness
     First the thesis defines two important terms. ‘Phallocentrism’ is an attitude that confirms the value of male, maintains the social rights of them and then makes patriarchy the center of social rules. The symbolic order it represents makes the axis of entire Western cultural tradition from Plato. Feminine consciousness is an independent ideology different from male consciousness, whereas
    
    
    it is restricted by sex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Phallocentrism in literature is to ‘rape’ female consciousness by male standard and submerge women’s voice. Therefore, in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s, the subordinate status of female is exactly the same.
    1.2 Patriarchal Authority: the Attachment in Subconsciousness
     Virginia Woolf (whose mother died when Woolf was young and who was ignored by her father) and Chen Ran (who live with her mother after divorce) have Electra complex in their mind and then influence their works. Their ways of expression are different: Woolf’s father is the prototype of her characters while in Chen Ran’s works, father image is replaced by a series of doctor images with smoothing ability. This attachment shows that there still is male authority in their works.
    
    II. Awakening Feminine Consciousness
    2.1 ‘A Room of One’s Own’
     Aware of the difficulty in ideology and literary writing of feminine, Woolf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 wrote ‘A Room of One’s Own’, emphasizing feminine consciousness. She points out: the difficulties that female writers face is the lack of materials, education and experience their writings need instead of the lack of inspiration. She uses the hypothesis that Shakespeare had a sister to demonstrate that the freedom of wisdom totally depends on material environment. Chen Ran keenly catches the real
    
    
    connotation of Woolf’s ‘own room’ and extends her theory more critically: women should have a soul room to break male’s conscious imprisonment and write their own consciousness freely.
    
    2.2 From the Attaching to Murdering
     By using anti-family narrative mode, Woolf and Chen Ran negatively describe the traditional family which depresses women’s body and soul like a prison. They try to make the dominating power—father the stated object. This is not only the self-examination of male authority represented by father, but also the endowment of subjective status of their own voices.
    
    2.3 Writings that Break the Imprisonment
     In the rebellion of the current writing system, Woolf and Chen Ran have a try respectively in how to break the imprisonment of Phallocentrism and how to construct the female discourse centered on female statements. Woolf goes deep in female inner world, explores writing strategies like consciousness stream and claims that female writers should break the durance. Her works imply her desire to express the depressed ardor by describing the most secret experience and desire of the female.
    
    III. Consciousness of Solitude: Existent Affliction
    During the process of expressing free perseverance, the feminine are prone to spiritual solitude owing to excessively
    
    
    regarding the heartfelt experience. Woolf and Chen Ran’s solitude, w
引文
(1)[法]西蒙·德·波伏娃:《第二性》,陶铁柱译,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年2月版,第25页、第17页、第26页。
    (2) 此观点参考了阎纯德:《论女性文学在中国的发展》,《中国文化研究》,2000年第2期,第138页。
    (3) (10)(18) 陈染:《禁忌的归途》,光明日报出版社,1996年10月版,第426页、第268页,第368页。
    (4)(5) 陈染:《嘴唇里的阳光》,作家出版社,2001年3月版,第64页、第70页。
    (6)(7)(8)(11)(17)(41)(42)[英]弗吉尼亚·伍尔夫:《一间自己的屋子》,王还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2月版,第69页、第59页、第2页、第131页、第256页、第120 页、第128页。
    (9)(32) 陈染:《潜性逸事》,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4月版,第 359页、第125页。
    (12)[英]戈登:《弗吉尼亚·伍尔夫——一个作家的生命历程》,伍厚恺译,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版,第31页。
    (13)(23)(26) 陈染:《与往事干杯》,新世界出版社,2002年10月版,第112页、第107页、第130页。
    (14)(15) 陈染:《私人生活》,作家出版社,2001年3月版,第2页、第24页。
    (16)[英]弗吉尼亚·伍尔夫:《伍尔夫随笔集》,孔小炯、黄梅译,海天出版社,1993年9月版,第93页。
    (19) 陈染:《潜性逸事》,华艺出版社,1996年4 月版,第141
    
    
    页。
    (20)(21)(22)[英]弗吉尼亚·伍尔夫:《达洛维夫人·到灯塔去·雅各布之屋》,王家湘译,译林出版社,2001年9月版,第22页、第136页、第288页。
    (24) 陈染:《凡墙都是门》,华艺出版社,1996年10月版,第92页。
    (25)(30) 易晓明:《优美与疯癫:弗吉尼亚·伍尔夫传》,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1 月版,第73页、第116页。
    (27)(28)(29) 陈染:《私人生活》,作家出版社,2001年3 月版,第57页、第16页、第17页。
    (31) (32) (44)引自吉林大学现当代文学专业1999级王璐同学的硕士毕业论文《论陈染的文学创作与女性主义》第25页、26页、39页,指导教师靳丛林教授(吉林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
    (33)(34)(35) 陈染:《凡墙都是门》,华艺出版社,1996年10月版,第280页、第277页、第260页。
    (36)(37) 陈染:《不可言说》,作家出版社,2000年5月版,第82页、第44页。
    (38) 陈染:《碎音》,新世界出版社,2002年10月版,第262页。
    (39) 陈染:《无处告别》,时代文艺出版社,1993年6月版,第122页。
    (43) 陈染:《不可言说》,作家出版社,2000年5月版,第126页、第120页。
    (40)[瑞士]荣格:《分析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塔维斯托克
    
    
    讲演》,成穷、王作虹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年10月版,第95页。
    
    
    
    
    
    
    
    
    
    
    
    
    
    
    
    
    
    
    
    
    
    
    
    
    参 考 文 献
    
    鲍晓兰:《西方女性主义研究评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年5月版。
    陈染:《凡墙都是门》,华艺出版社,1996年10月版。
    陈染:《危险的去处》(上),光明日报出版社,1996年10月版。
    陈染:《禁忌的归途》(下),光明日报出版社,1996年10月版。
    陈染:《声声断断》,作家出版社,2000年5月版。
    陈染:《不可言说》,作家出版社,2000年5月版。
    陈染:《纸片儿》,作家出版社,2001年3月版。
    陈染:《私人生活》, 作家出版社,2001年3月版。
    陈染:《嘴唇里的阳光》,作家出版社,2001年3月版。
    陈染:《碎音》,新世界出版社,2002年10月版。
    陈染:《时光倒流——陈染散文集》,新华出版社,2003年8月版。
    陈厚诚:《西方当代文学批评在中国》,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年10月版。
    [英]弗吉尼亚·伍尔夫:《一间自己的屋子》,王还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2月版。
    [英]弗吉尼亚· 吴尔夫:《达洛维夫人·到灯塔去·雅各布之屋》,王家湘译,译林出版社,2001年9月版。
    [英]弗吉尼亚·吴尔夫:《奥兰多》,林燕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4月版。
    [英]弗吉尼亚·吴尔夫:《吴尔夫经典散文选》,胡家峦主
    
    
    编、黄梅等译,湖南文艺出版社,2000年7月版。
    [英]弗吉尼亚·吴尔夫:《雅各的房间· 闹鬼的屋子及其他》,蒲隆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4月版。
    [英]葛尔·罗宾等:《酷儿理论—西方90年代性思潮》,李银河译,时事出版社,2000年2月版。
    李玲:《中国现代文学的性别意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10月版。
    李小江等:《文学、艺术与性别》,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10月版。
    李小江等:《文化、教育与性别》,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10月版。
    李小江等:《历史、史学与性别》,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10月版。
    李银河:《女性权利的崛起》,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年7月版。
    林丹垭:《中国当代女性主义文学史》,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年3月版。
    [英]林德尔·戈登:《弗吉尼亚·伍尔夫——一个作家的生命历程》,伍厚恺译,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版。
    罗婷:《女性主义与欧美文学研究》,东方出版社,2002年11月版。
    罗伊:《剑桥文学指南——弗吉尼亚·伍尔夫》,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年7月版。
    [法]马丽·伊格尔顿:《女权主义文学理论》,湖南文艺出版社,1989年2月版。
    
    瞿世镜:《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小说理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
    [瑞士]荣格:《分析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塔维斯托克讲演》,成穷、王作虹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年10月版。
    盛英:《二十世纪中国女性文学史》,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版。
    西慧玲:《西方女性主义与中国女作家批评》,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8月版。
    [法]西蒙·德·波伏娃:《第二性》,陶铁柱译,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年2月版。
    徐岱:《边缘叙事——20世纪中国女性小说个案批评》,学林出版社,2002年4月版。
    殷国明:《20世纪中西文艺理论交流史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版。
    易晓明:《优美与疯癫:弗吉尼亚·伍尔夫传》,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1月版。
    张京媛:《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1月版。
    张岩冰:《女权主义文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12月版。
    吉林大学1999级硕士研究生王璐毕业论文《论陈染的文学创作与女性主义》,指导教师靳丛林教授,现任吉林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在本文的撰写过程中,靳丛林老师和王璐同学在观点提炼、文本修改过程中,给予
    
    
    笔者的悉心指导和大力帮助在此致以最真挚的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