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分类(11)
气候变化(2)
碳循环(8)
管理 政策 制度(1)
在“碳中和文献”中,命中:11条,耗时:0.078957 秒
1.气候变化背景下河南省冬小麦品种更新特征
作者:孙倩 ; 黄耀 ; 姬兴杰 ; 成林
机构: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被与环境变化国家重点实验室;河南省气候中心;河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
关键词:冬小麦;;品种更新;;气候变化;;河南省
摘要:利用河南省30个农业气象站1981—2010年共196个冬小麦品种的观测数据和同期气象数据,采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方法,研究了气候变化背景下冬小麦生育期长度、积温需求和产量构成要素等品种更新特征。结果表明:30年来,河南省冬小麦生长季平均气温升高明显,营养生长期增温速率高于生殖生长期,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明显。不同区域品种更新的主要特征是出苗—抽穗天数减少(2.8~5.9 d/10a)、抽穗—成熟天数增加(1.3~2.5 d/10a);完成各生育阶段所需积温(>0℃积温)总体呈增加趋势,其中抽穗—成熟期尤为明显(26~50℃·d/10a)。有效穗和穗粒数与营养生长期长度或同期积温无显著相关,千粒重随生殖生长期延长而显著增加。豫南地区生育期天数比(抽穗至成熟天数/出苗至成熟天数)和同期积温比(抽穗至成熟积温/出苗至成熟积温)随时间增加,积温比对产量变化的解释性高于天数比;豫中和豫北地区生育期天数比随时间增加,但积温比无明显的时间变化趋势,单产提高与生育期天数比增加有关。气候变化背景下河南省冬小麦品种更新特征是营养生长期缩短、生殖生长期延长、千粒重增加,从而提高了产量。
年:2014
出版单位: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土壤呼吸的年际间变异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机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边界层物理和大气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被与环境变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农业大学江苏省低碳农业与温室气体减排重点实验室;安徽省气象局气候中心;
关键词:中国;;土壤呼吸;;时间变异;;气候
摘要:土壤呼吸是碳循环中一个重要过程,准确估算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土壤呼吸量对于研究区域碳循环过程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基于气温、降水和土壤有机碳储量的统计模型估算了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土壤呼吸量,初步分析了1970~2009年这40年间中国土壤呼吸量的变异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从空间分布上来看,土壤呼吸量最高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南方地区,这与我国南方地区气温较高、降水量较大有关;而西北内陆地区和青藏高原的土壤呼吸量相对很低,这一方面与这些地区降水量较少有关,也与土壤本底有机碳含量较低、土壤比较贫瘠有关;另外,东北部分地区的土壤呼吸量也较高,而这一地区在地理上属于气温较低的区域,这很可能是由于该区域土壤有机碳储量较高导致了土壤呼吸量较高.1970~2009年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各年土壤呼吸量存在差异,其变异范围为4.58~5.19PgCa-1,1970~2009年40年平均土壤呼吸量为4.83PgCa-1,这一估算结果与以往研究基本一致.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对全球土壤呼吸的贡献在4.93%~6.01%之间.回归分析表明,土壤呼吸变异系数与降水和气温变异系数均具有显著的线性回归关系,可见随降水和温度变异性增大土壤呼吸的变异性也相应增大.今后,区域土壤呼吸量估算准确性的提高不仅依赖于土壤呼吸、气候、植被和土壤因子的长期同步观测样本量的增加,还取决于土壤属性数据库的不断丰富和完善.
年:2012
出版单位: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3.中国科学院“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谈判的关键科学问题”项目群简介
机构:中国科学院;
关键词:温室效应;;气候变化;;碳循环;;全球变暖
摘要:以人为温室气体排放为核心的气候变化问题已成为国际社会、科技界和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之一,且已深入到国际政治和外交层面。我国在深度参与国际控制CO2浓度的谈判之前,亟待组织全面系统的科学研究,解决应对气候变化及国际谈判面临的关键科学问题。中科院设立了"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谈判的关键科学问题"项目群,针对气候变化的原因和机制、影响与适应、生态系统固碳潜力与途径、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谈判的政策等开展研究,以期在气候变化理论研究上取得突破,并为我国参与国际谈判提供科学保障。
年:2009
出版单位:中国科学院院刊
4.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减排措施与对策
作者:黄耀
机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北京100029
关键词:中国;;温室气体;;减排;;措施;;对策
摘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变化初始国家信息通报》,1994年中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约为3650×106t的CO2当量,其中CO2,CH4和N2O分别占73.1%,19.7%和7.2%。CO2排放主要来自能源活动,CH4排放主要来自农业活动和能源活动,N2O排放主要来自农业活动。在过去的20余年里,中国为减缓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增长速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对文献资料和大量研究结果的分析表明,中国可通过采取相关措施和制订相应政策进一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减少CO2排放的主要措施和对策包括调整能源结构(降低煤炭消费比例、适度提高天然气比例和发展核能);提高能源生产、转化、分配和使用过程中的效率;开发利用水能、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能等可再生能源;通过植树造林,推广秸秆还田、平衡施肥和少(免)耕等增加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吸收。减少CH4排放的主要措施和对策包括回收利用煤层气;改造生活垃圾填埋场地和筛选环境适应性强的CH4氧化菌并接种于填埋场;改善反刍动物的营养成分;稻田合理灌溉、提高水稻的收获指数、选育和种植CH4排放低的水稻品种等。减少农田N2O排放的主要措施和对策包括提高氮肥利用率;推广施用长效肥和控释肥;施用生物抑制剂和实施微生物工程等。
年:2006
出版单位:第四纪研究
5.关于我国碳排放问题的若干对策与建议
机构: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北京100080,北京100080,北京100080,北京100080,北京100080,北京100080,北京100101,北京100029,北京100101
关键词:减排策略;;碳排放;;碳汇;;能源结构;;碳税;;消费行为;;气候变化
摘要:未来我国参与气候谈判以及制定减排策略应基于对以下几个问题的科学判断,即我国碳排放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如何,我国限排增汇的潜力到底有多大,可行的减排措施有哪些,实施不同的减排政策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程度如何。通过对中国科学院近期的一些研究成果进行综合分析,试图回答上述问题,并给出部分观点和结论,作为决策参考的基础。
年:2006
出版单位: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6.内蒙古天然与放牧草原温室气体排放研究
机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LAPC,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LAPC,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LAPC,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LAPC,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LAPC,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北京100029,北京100029,北京100029,北京100029,北京100029,北京100093
关键词:草原;;自由放牧;;吸收和排放
摘要:采用静态箱 气相色谱法测定内蒙古典型草原温室气体排放 .结果表明 ,四类天然草原吸收CH4、排放N2 O和CO2 各自有其相对固定的季节变化形式 ,四类草原和大气交换温室气体通量的变化形式基本一致 ,受年度气候季节变化所控制 ,而土壤、植被类型、降雨量等天然因素和放牧强度等人为因素仅影响排放强度 .与天然羊草草原相比 ,自由放牧降低了羊草草原对CH4的吸收和N2 O排放 ,增加了CO2 的排放
年:2003
出版单位:应用生态学报
7.农田生态系统温室气体排放研究进展
机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北京 100083,北京 100083,北京 100083,北京 100083,北京 100083,北京 100083
关键词:陆地生态系统;;甲烷(CH_4);;氧化亚氮(N_2O);;排放率;;二氧化碳(CO_2)
摘要:自1985年起,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利用自行设计制造的自动观测仪器系统,历时十六年先后对我国四大类主要水稻产区的甲烷排放规律及其与土壤、气象条件和农业管理措施的关系进行了系统野外观测实验,并对稻田甲烷产生、转化和输送机理进行了理论研究,探讨了控制稻田甲烷排放的实用措施,建立了估算和预测稻田甲烷排放的数值模型。在甲烷排放的时空变化规律和转化率研究方面有一系列新的发现,在稻田甲烷产生率、排放率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方面取得一系列新的成果,以充分证据改变了国际上关于全球和中国稻田甲烷排放总量的估算。在对稻田甲烷深入研究的基础上,从1993年起又开展了对农田氧化亚氮排放的研究,并在农田氧化亚氮排放的时空变化及环境控制因素,特别是排放量与土壤湿度及温度的关系、施肥与排放、CH_4与N_2O排放相互消长关系及减排措施选择的理论与实验研究方面取得了新的研究成果。
年:2003
出版单位:大气科学
8.半干旱草原温室气体排放/吸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
机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边界层物理和大气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边界层物理和大气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边界层物理和大气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边界层物理和大气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
关键词:日变化;;季变化;;温度;;湿度;;温室气体
摘要: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内蒙古半干旱草原连续两年的实验观测研究结果表明,内蒙古草原是大气CO2和N2O的排放源,而是CH4的汇。在植物生长不同季节,草原生态系统排放/吸收温室气体CO2、CH4和N2O的日变化形式各有不同,其中在植物生长旺季日变化形式最具特征。3种温室气体的季节排放/吸收高峰主要出现在土壤湿度较大的春融和降雨较为集中时期。所有草原植物生长季节CO2,净排放日变化形式均为白天出现排放低值,夜间出现排放高值。较高的温度有利于CO2排放,地上生物量决定着光合吸收CO2量值的高低。影响半干旱草原吸收CH4和排放N2O日变化形式的关键是土壤含水量和供氧状况,日温变化则主要影响日变化强度。吸收CH4和排放N月潭O的季节变化与土壤湿度季节变化分别呈线性反、正相关,相关系数均在0.4~0.6之间。自由放牧使CO2、N2O和CH4交换速率日较差降低,同时使N2O和CH4年度排放/吸收量减少和CO2年度排放量增加。
年:2002
出版单位:气候与环境研究
9.地-气间碳通量气候响应的模拟 I.近百年来气候变化
作者:杨昕 ; 王明星 ; 黄耀
机构:大气边界层物理和大气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大气边界层物理和大气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大气边界层物理和大气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29,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29,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29
关键词:近百年;;气候变化;;生态系统;;净碳通量;;二氧化碳;;模型
摘要:利用一个简单的计算陆地生态系统净碳通量的数学模型 ,根据最新重建的 1 90 1~ 1 995年间全球陆地 0 .5× 0 .5度的气候资料 ,对近百年来的主要气候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 ,并对碳通量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分布情况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 ,2 0世纪 4 0~ 70年代中期的气候条件 (温度下降而降水增加 )最有利于陆地生态系统的净碳吸收 ,而此后的情况 (温度增加而降水减少 )则不利于生态系统的净碳累计。近百年来的气候变化可能对陆地生态系统净吸收大气二氧化碳有重要贡献。对模型的不足也做了讨论。
年:2002
出版单位:生态学报
10.地-气间碳通量气候响应的模拟研究II.未来气候变化
作者:杨昕 ; 王明星 ; 黄耀
机构:大气边界层物理和大气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边界层物理和大气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边界层物理和大气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北京100029,北京100029,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西安710054,?
关键词:降水;;温度;;未来气候;;碳通量;;GCM;;模型
摘要:利用 GCM模式模拟的未来气候状况 ,结合一个简单计算碳通量的模型 ,对未来地 -气间碳交换通量与温度和降水的关系做初步模拟分析。结果显示 ,在未来气候变暖情况下 ,要保持陆地生态系统不成为大气碳源 ,降水量需要有很大的增加幅度 (至少要比 GCM模式模拟的结果要高 )。在不考虑二氧化碳及氮素的“施肥效应”前提下 ,得出要使陆地生态系统的碳通量为零 ,全球平均温度每增加 1℃ ,降水量需要增加 7% (约 5 4 mm)。
年:2002
出版单位:生态学报
1
2
按检索点细分(11)
作者(11)
按资源类型细分(11)
期刊论文(11)
按来源细分(11)
知网(11)
按年细分(11)
2014年(1)
2012年(1)
2009年(1)
2006年(2)
2003年(2)
2002年(3)
2001年(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