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碳中和文献”中,命中:17条,耗时:小于0.01 秒
机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省农业气象重点实验室;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应用气象学院; 关键词:施肥;;有机物料;;黑土;;淹水条件;;温室气体 摘要:以东北黑土区长期耕作土壤为对象,通过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了浅层淹水条件下不同施肥处理对黑土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浅层淹水条件下,与不施肥对照处理相比,单施氮肥处理对土壤CO_2排放没有显著影响,氮肥配施猪粪或者秸秆则显著促进了CO_2的排放,使得CO_2排放速率提高了一个数量级,氮肥配施秸秆处理的CO_2排放量最高.浅层淹水条件下,与不施肥对照处理相比,施用氮肥显著促进了土壤N_2O的排放.而与单施氮肥处理相比,氮肥配施猪粪和秸秆则显著抑制了N_2O的排放,表现为土壤对N_2O的微量吸收,氮肥配施秸秆处理的N_2O吸收量相对较高.浅层淹水条件下施用氮肥抑制了土壤CH_4的排放,而与单施氮肥处理相比,氮肥配施猪粪或者秸秆则促进了土壤CH_4的排放. 年:2019 出版单位:中国环境科学
|
机构:湖北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华中农业大学湖北农村发展研究中心;湖北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技术研究所; 关键词:贸易开放;;碳排放;;互动关系;;协整回归 摘要:自2001入世以来,中国对外贸易的开放程度越来越高,伴随而来的是温室气体的排放总量的快速增长。文章以温室气体CO_2为例,借助2000-2013年中国贸易和CO_2排放量数据,采取协整分析方法系统分析了中国对外贸易与CO_2排放间的动态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贸易开放与温室气体排放间互动效果明显,呈现为正向影响,且维持长期均衡稳定,这说明我国对外贸易开放程度是温室气体排放快速变化的原因之一,即贸易开放程度越高,CO_2排放量越大,在此基础上给出了促进我国对外贸易开放与资源环境保护良性互动的相关建议。 年:2017 出版单位:生态经济
|
机构:湖北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关键词:经济城镇化因子;;碳排放;;固定效应;;面板数据 摘要:通过省域面板数据探究了经济城镇化对碳排放的影响。首先,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将经济城镇化六个指标综合为两个经济城镇化因子,然后,利用所得到的经济城镇化综合因子,根据IPAT模型建立固定效应面板数据模型来探究经济城镇化对碳排放的影响。结果显示,经济城镇化对碳排放的影响是双向的,即经济城镇化因子1降低了碳排放而经济城镇化因子2增加了碳排放,但总体而言,降低作用大于增加作用,即经济城镇化总体上减少了碳排放。 年:2016 出版单位:生态经济
|
机构:中国科学院流域地理学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关键词:碳排放;;空间分异;;时间演变;;影响因素;;泛长三角 摘要:区域碳排放时空格局及其关键影响因素是近年来学者们关注的热点。本文以中国经济发达、经济关联密切、产业格局变化剧烈的泛长三角地区为案例,分析1990年以来典型年份碳排放的空间分异、时间演变,解析碳排放空间分异的关键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区域碳排放总量快速增长,总体格局稳中有变,核心区16个城市排放量占比大都超过50%。(2)以2005年为拐点,之前外围城市增长幅度较低,之后外围城市碳排放量快速增长;外围地区碳排放量占比从2005年的33%快速增加至2014年的47%,区域碳排放量的空间集聚度呈现先增后减的态势。(3)碳排放格局变化受多种因素影响,不同变量对碳排放的影响各异。其中,工业生产、城镇化建设及人口集聚仍是现阶段泛长三角地区最主要的碳排放来源;固定资产与外商投资对区域碳排放的作用呈增强趋势,但其作用强度较工业生产、城镇化建设、人口集聚要小。地区生产总值对碳排放影响存在倒U型关系,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碳排放与经济发展呈现脱钩趋势。研究结果可为揭示经济发展格局变化的环境效应、制定节能减排政策提供参考。 年:2016 出版单位:地理科学进展
|
机构:内蒙古生态与农业气象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 关键词:典型草原;;气候变化;;地上净初级生产力;;CENTURY模型;;SRES情景 摘要:利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镶黄旗1994~2014年牧草生长季逐月观测资料,对CENTURY模型进行了检验,通过检验的CENTURY模型模拟了镶黄旗典型草原1961~2014年地上净初级生产力(ANPP)动态,并分析了气象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CENTURY模型的ANPP模拟值具有代表性,模拟值与观测值相关性较好,能够较好地反应镶黄旗典型草原ANPP的季节性和年际性变化;镶黄旗典型草原地上生物量的主要限制因子是降水,其次为年平均最高气温和生长季平均最高气温;未来镶黄旗典型草原气温、降水和ANPP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ANPP变化速率为每10年增加0.131g/m2,随温度和降水增加,气温对镶黄旗典型草原ANPP的负效应将会进一步加强。 年:2015 出版单位:中国草地学报
|
机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省农业气象重点实验室;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应用气象学院; 关键词:开垦年限;;黑土;;N2O;;CO2;;CH4 摘要:以东北黑土区荒地土壤(H)、开垦2 a(L)、30 a(S)和100 a(Y)土壤为对象,在25℃和60%WHC水分条件下,通过7 d的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了不同开垦年限黑土温室气体N2O、CO2和CH4的排放规律.结果表明,黑土开垦后理化性质发生了显著改变,进而影响了温室气体的排放.N2O排放量随开垦年限的增加而增加,开垦30 a和100 a土壤的N2O排放量显著高于荒地土壤.净硝化量和N2O排放量与土壤水溶性有机氮和粉粒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土壤pH和砂粒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CO2排放量随开垦年限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开垦30 a和100 a土壤与荒地土壤差异显著.土壤有机碳和水溶性有机碳含量与CO2累积排放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好氧条件下,荒地土壤和开垦土壤在培养前4 d表现为对CH4的微量排放,然后表现为对CH4的微量吸收,开垦土壤的CH4排放量随开垦年限的增加而增加.不同开垦年限黑土可能因土壤pH、有机碳、水溶性有机碳含量以及土壤机械组成的差异而产生CO2和CH4排放的差异. 年:2014 出版单位:环境科学
|
机构:广东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关键词:气候变化;;粮食安全;;保障对策 摘要:在气候变化大背景下,年平均气温上升、年降水量不稳定、臭氧层遭到破坏、酸雨增加,同时极端天气不断出现,造成了粮食种植范围发生改变,粮食产量减少,粮食生产环境破坏,粮食光合作用减弱等负作用,从而影响到了粮食安全。要从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抗灾能力、落实资金和技术保障、完善粮食储备管理、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来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维护我国粮食安全。 年:2014 出版单位: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欧亚温带草原研究中心; 关键词:气候变化适应性;;北方草原;;感知-适应;;家庭牧场 摘要:人群感知是气候变化适应行为形成的重要信息基础,基于对中国北方草地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草原化荒漠、沙地、农牧交错带等地区1292个牧户的问卷访谈,分2轮调查研究了不同草地类型地区牧民对气候变化的感知,与气候实值比较分析,并研究了牧民气候变化感知的偏差途径,结果表明:1980~2009年间研究区温度变化倾向率为0.63℃/10a(P0.05);温度较强的趋势性与牧民对其感知的分歧存在偏差,降水无明显变化与不同地区牧民感知明确的趋势性判断存在偏差;受草场变化等环境信息的传导是气候变化感知偏差形成的重要原因,其中,降水感知与环境感知之间具有较强的关系,存在明显的传导过程,而温度感知的传导性不明显;通过Probit模型分析显示,气候变化传导感知与否主要与牧户距离行政中心距离、户主年龄、教育背景、载畜水平、草畜资源等因素有关. 年:2014 出版单位:中国环境科学
|
机构: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关键词:产业转移;;工业碳排放;;空间格局;;泛长三角地区 摘要:产业转移背景下区域能源消费、碳排放格局时空格局变化是近期研究者关注的热点。以处于产业转移期的泛长三角地区为例,以工业能源消费为对象,分析了1990,1995,2000,2005和2010年5个年份碳排放的空间格局和演变规律,探索了产业转移对碳排放格局演变的影响。结果表明,1990年以来工业碳排放稳步增长,高值区集中于长三角核心区;碳排放增长的区域差异较大,热点区域由长三角核心区向外围区转移;碳排放格局发生变化,排放重心呈现先东南向、后西北向移动的态势;工业重心和碳排放重心空间分离,但移动过程类似。研究认为,产业转移所引起的各地区工业产值、产品结构和碳排放强度的变化,与碳排放格局变化具有较大关联性,是影响区域碳排放格局变化的重要因素。 年:2013 出版单位:地球科学进展
|
机构:兰州大学西部环境与气候变化研究院、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Macquarie大学环境与地理系;兰州大学地质科学与矿产资源学院; 关键词:全球变暖;;人类活动;;CO2 摘要:2007年IPCC公布的第四次评估报告AR4指出:过去50 a观测到的地球平均温度升高很可能(90%以上)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其中主要是人类活动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的增加.而地质气候记录证明,早在人类排放能够影响大气以前的CO2浓度变化均不同程度地滞后于气温变化.地质时期CO2浓度的波动是跟随气候变化而变化,是被大气温度驱动的结果,而非相反的CO2驱动温度变化.将现在全球变暖完全归因于人类排放CO2的增加,无法解释1940—1978年的降温事件.通过更长尺度的对比研究可以发现,现在气候是处于全新世变干变冷的大趋势之中,即使现在全球略有变暖,也只是处于变干变冷大趋势中的次级变暖波动.将近代全球气候变暖片面夸大归因于人类活动排放温室气体,而忽略了自然因素的贡献,其依据显得缺乏科学说服力,其做法不免有些令人担忧. 年:2013 出版单位: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