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岩的冷却史及折返机制
详细信息   
摘要
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岩及其围岩Tt冷却曲线显示了超高压变质岩的冷却史从800 ℃到300 ℃经历了三个阶段:两次快速冷却〔(226±3) Ma到(219±7) Ma期间从800 ℃到500 ℃的第一次快速冷却,180~170 Ma期间从450 ℃到300 ℃的第二次快速冷却〕和介于二者之间的等温过程。南大别带超高压变质岩具有高放射成因Pb特征,因而源于俯冲的上地壳;而北大别带超高压变质岩具有低放射成因Pb特征,源于俯冲长英质下地壳。俯冲上地壳及部分长英质下地壳的第一次快速抬升折返是俯冲过程中大陆地壳内部分层脱耦和俯冲板片断离的综合结果。已脱耦的上地壳及部分长英质下地壳抬升折返,未与俯冲岩石圈脱耦的下地壳在板片断离后仍继续俯冲。俯冲板片断离后,两大陆块在晚三叠世和早—中侏罗世继续汇聚,导致华南陆块下地壳继续俯冲,及已经脱耦并折返至中上地壳的超高压岩片向北仰冲。这一仰冲可能是导致超高压变质岩第二次快速抬升的重要机制。惠兰山基性麻粒岩年代学研究揭示了罗田穹隆在早白垩世的快速抬升,与此同时大别山发生了大规模岩浆事件。山体快速抬升与大规模岩浆事件的耦合关系指示了大别造山带早白垩世的去根作用,或岩石圈拆离事件。伴随这一山体快速抬升,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岩开始大面积出露地表。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