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北太行山安妥岭早白垩世碱性玄武岩的发现及地质意义
详细信息   
摘要
以岩墙状产出的安妥岭玄武岩形成于早白垩世(K‐Ar表观年龄为122.31±1.34 Ma),其内发现橄榄岩包体、碳酸盐矿物集合体以及歪长石、刚玉、金云母巨晶。安妥岭玄武岩中可见橄榄石的碳酸盐化、绿泥石化和蛇纹石化以及单斜辉石的绿泥石化和碳酸盐化。安妥岭玄武岩样品的SiO2含量介于46.50%~50.20%,Zr/TiO2‐Nb/Y图解投点均落于碱性玄武岩区,微量元素蛛网图解中显示出明显的Nb、Ta和Ti的负异常,具有右倾平滑的稀土配分模式,(La/Yb)PM=33.4~40.1。两件安妥岭玄武岩样品的87Sr/86Sr比值分别为0.711 300和0.706 233,相应的143Nd/144Nd比值和εNd(122 Ma)分别为0.511 848及0.511 897和-13.73及-12.76。部分熔融源区组成和部分熔融作用控制着安妥岭玄武岩的成分变异,安妥岭玄武岩岩浆在上升过程中没有发生明显的结晶分异和地壳混染作用。运用地幔熔融柱模型,反演获得了安妥岭熔融柱就位于82.5~75.3 km深度范围内,即122.31 Ma时安妥岭岩石圈的厚度为75.3 km,并认为安妥岭玄武岩是安妥岭岩石圈拆沉作用的产物。结合邻区南大岭和南口熔融柱深度位置,认为安妥岭-南大岭-南口岩石圈厚度经历小规模减薄(J2)‐增厚(J2‐K1)-拆沉(K1)-稳定(K1-今)的演化过程,安妥岭岩石圈拆沉作用为安妥岭斑岩钼矿形成的深部控制因素。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