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汶川地震后公路边坡崩塌灾害发育规律
详细信息   
摘要
震后崩塌是强烈地震造成的震裂山体在后期余震、降雨及重力作用下变形不断发展并再次发生的崩塌。基于对四川省省道S303线映秀—卧龙段震后公路边坡崩塌灾害的调查,通过空间分布、崩塌与物质组成、岩性、失稳斜坡坡度、坡高、坡形、坡向和崩塌形成机理的关系等方面的分析,得到了震后崩塌灾害的发育规律:(1)震后崩塌分布规律与地震时引发的崩塌的规律一致,即地震时易发生崩塌的地段地震后仍然易发生崩塌;(2)按照边坡物质组成,以岩质边坡崩塌占绝大多数,岩土组合体边坡次之;较坚硬岩石中发生的崩塌多而较弱岩石中发生崩塌少,沿线发生崩塌最多的是岩性为闪长岩、辉长岩和变质砂岩等坚硬岩石组成的斜坡;(3)失稳斜坡坡度在36°~85°之间,主要分布在41°~60°之间,即震后崩塌灾害主要发生在40°以上的斜坡,映秀—耿达段和耿达—卧龙段发生崩塌的边坡坡度有明显的差别,映秀—耿达段集中在坡度为46°~60°的斜坡,而耿达—卧龙段集中在在坡度为41°~55°的斜坡;(4)绝大多数崩塌发生在坡高150 m以内的斜坡上,映秀—耿达段和耿达—卧龙段发生崩塌的边坡高度有明显的差别,映秀—耿达段集中在高度为51~350 m的斜坡,而耿达—卧龙段集中在在高度<200 m的斜坡,尤以高度<100 m的最多;(5)阳坡和阴坡的崩塌数量有明显的差异,阳坡发生崩塌的数量远远大于阴坡崩塌发生的数量;(6)震后边坡崩塌的形成机理以滑移式崩塌和倾倒式为主。映秀—耿达段和耿达—卧龙段地处不同地质构造单元,由于岩性的差异,发生崩塌的斜坡的坡度、高度和主要形成机理具有差异性。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