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四川含油气叠合盆地基本特征
详细信息   
摘要
随着近年来四川盆地油气勘探的不断突破,重新审视其基本地质特征和油气成藏特点变得迫切而必要。四川盆地是典型的叠合盆地,显生宙以来经历了震旦纪—中三叠世伸展体制下的差异升降和被动大陆边缘(海相碳酸盐岩台地)、晚三叠世—始新世挤压体制下的褶皱冲断和复合前陆盆地(陆相碎屑岩盆地)、渐新世以来的褶皱隆升改造(构造盆地)3大演化阶段以及晚三叠世(被动大陆边缘→前陆盆地、海相碳酸盐岩→海相碎屑岩、海相碎屑岩→陆相碎屑岩)、晚白垩世(前陆盆地沉降中心的迁移、秦岭构造域→青藏构造域、沉积→部分隆升剥蚀)、始新世(外流盆地→内流盆地、沉积盆地→地貌盆地、沉积→整体隆升剥蚀)3大关键构造变革/沉积转换期。印支期以来,四川盆地受周边多个方向造山带(北缘秦岭造山带、东缘雪峰陆内构造系统、西南缘青藏高原)多期活动影响,形成多组、多期构造的复合—联合叠加。现今盆山构造格局呈现明显的三分性(地貌、基底和构造形迹),发育突变型和渐变型两类盆山边界。按盆地不同区域盆山结构特征、定型时间和主控因素,可将四川盆地划分为5大盆山结构区:Ⅰ区:川北突变型盆山结构区(秦岭构造控制域);Ⅱ区:川西突变型盆山结构区(青藏构造控制域);Ⅲ区:川东渐变型盆山结构区(雪峰构造控制域);Ⅳ区:川阿南渐变型盆山结构区(青藏—雪峰—基底构造联合控制域)和V区:川中原地隆起—盆地区(基底构造控制域)。四川盆地是我国西部重要的含油富气盆地,勘探潜力巨大。这是由充足的烃源和良好的保存条件所决定的。首先,多阶段盆地卺合演化造就了5套重要的烃源层,总厚度可达1 500~2 500 m,有机碳含最高,生烃量大,成气率高。其次,中下三叠统膏盐岩的发育对海相油气起了重要的封闭作用,而冲断带—前陆盆地二元结构和隆升剥蚀作用较弱的特点大大增强了突变型盆山结构区的保存条件。此外,晚白垩世以来的隆升作用使古气藏(储气中心)发生调整或破坏的同时,也为现今气藏(保气中心)的形成创造了条件,降升作用还造成流体跨层流动和天然气爆发式成藏。叠合盆地演化的多阶段性、多组多期构造的复合—联合作用、储层的非均质性和天然气的活动性决定了四川盆地油气勘探的复杂性、长期性和曲折性,同时说明不能用单一的勘探思路、勘探方法和成藏理论来指导整个盆地的油气勘探,即勘探策略也应多样化。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