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鄂西南奥陶系—志留系交界地层研究兼论宜昌上升
详细信息   
摘要
对鄂西南四县(五峰、鹤峰、宜都和长阳)8条奥陶系—志留系交界剖面的野外调查发现,奥陶系与志留系之间普遍存在沉积间断,这是宜昌上升的直接证据。这一间断多发生在P.pacificus带与C.cyphus带之间,缺失至少4个笔石带(N.extraordinarius,N.persculptus,A.ascensus和P.acuminatus),个别剖面甚至还缺失了奥陶系凯迪阶上部的2~3个笔石带(P.pacificus,D.complexus和部分D.complanatus),缺失量最大的在五峰小河村,从D.complexus带上部到D.convolutus带共缺失10个半笔石带。两系间的接触关系类型有3种:A型——五峰组与龙马溪组呈假整合接触,B型——临湘组与龙马溪组呈假整合接触,C型——奥陶系—志留系交界处发育古风化壳。根据研究,宜昌上升的起始时间在P.pacificus带上部(五峰组上部,大致在446 Ma前后);结束时间各地并不一致,最早结束于C.vesiculosus带(宜都潘家湾)(~442 Ma),多数地区结束于C.cyphus带(~441 Ma),最晚在D.convolutus带(五峰小河村)(~439 Ma),也是目前上扬子区宜昌上升已知的最晚结束时间;推测该次运动延续的时间大约4~7 Ma。依据古风化壳中高岭石矿物和五峰组地层残留物,认为:宜昌上升导致研究区曾经上升为陆地(即露出海面的岛屿),接受风化剥蚀。从区域构造演变来看,“华夏古陆”不断向西及西北扩展,进而产生由东南向西北的水平动力,这种水平动力是导致宜昌上升的主控因素,基于不同地区所受动力强弱、古地理和地势等因素不尽相同,宜昌上升在所涉及地区的表现各异。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