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三江特提斯叠加成矿作用样式及过程
详细信息   
摘要
三江地区经历了特提斯洋的多期洋—陆俯冲和新生代以来的陆—陆;成矿主要集中在大洋生长与俯冲造山阶段以及碰撞造山主碰撞向晚碰撞的转换阶段,控制了区域喜马拉雅期斑岩型铜金矿带、沉积岩容矿型铅锌多金属矿带与造山型金矿带等。在不同时期构造环境作用下,在矿田与矿床范围内形成了复杂多样的叠加成矿作用。叠加成矿作用可划分为3种类型及9种方式:(1)VMS‐岩浆热液叠加型,包括喜马拉雅期岩浆热液型矿体叠加海西期—燕山期“VMS型”矿体(老厂式Pb‐Zn‐Mo矿床和鲁春式Cu‐Pb‐Zn矿床),印支/燕山期岩浆热液型矿体叠加海西期VMS型矿体的羊拉式Cu‐Mo‐Pb‐Zn矿床;(2)沉积‐热液叠加型,包括喜马拉雅期岩浆热液型矿体叠加燕山期沉积矿源层的白秧坪式Cu‐Pb‐Zn矿床,喜马拉雅期建造热液型Ge矿体叠加沉积煤层的大寨/中寨式Ge矿床,燕山期岩浆热液叠加加里东期分水岭式Fe‐Cu矿床;(3)多期热液叠加型。主要为喜马拉雅期与印支期两期叠加成矿作用的老王寨床式Au矿床,燕山期叠加印支期普朗‐红山式Cu矿床,喜马拉雅期多期次叠加的金满Cu矿床。叠加成矿作用增加矿床的资源储量,丰富了矿种类型;但是现在仅有部分年代学与矿田‐矿床尺度地质现象的某些证据,叠加矿床的矿体‐矿石结构特征、形成条件与地球化学及矿物学约束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