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重庆地区早三叠世蠕虫状灰岩特征及成因
详细信息   
摘要
重庆地区早三叠世沉积中广泛发育一种“错时相”灰岩——蠕虫状灰岩。通过对重庆地区十余条典型剖面飞仙关组及嘉陵江组进行野外观察、采样及室内薄片鉴定、扫描电镜研究,认为蠕虫状灰岩由形似蠕虫的“蠕体”和浅色基质组成,其中蠕体形态多样,常呈条带状、粒状、不规则状发育于基质中,蠕体的主要成分为方解石(质量分数高达95%以上),基质中相对含有较多黏土,但方解石的质量分数依然可达到85%~90%。蠕虫状灰岩中几乎见不到大的生物化石,镜下可观察到黄铁矿颗粒及藻类痕迹。按形态可将蠕虫状灰岩分为顺层线纹状、断续点状和异形杂乱状3类,其形成主要和菌藻类活动有关,并且在其形成过程中风暴作用影响明显,后生动物(如腕足、腹足及双壳类)的扰动会抑制蠕虫状灰岩的发育,因此蠕虫状灰岩的成因是(低等)生物与水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二叠纪末—三叠纪初特提斯洋海水温度高,大气CO2含量极高而O2含量却极低,相应的古海洋是停滞的、缺氧的并且伴随有频繁的风暴,这些都为蠕虫状灰岩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