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暴雨触发局部地震活动的一个典型例子:2010年6月广西凌云—凤山交界3级震群活动
详细信息   
摘要
在前期严重干旱的背景下,2010年6月27~30日广西西北部出现大暴雨过程,大范围积水成涝。降雨量最大的凌云、凤山交界于6月28日17时开始出现密集的微震活动,形成显著的震群事件。自6月28日至7月15日共记录地震2 739次,其中2~2.9级41次,3级以上地震3次,最大为7月1日10时27分3.2级地震。凌云—凤山震群微震活动与暴雨过程具有明显的时空相关特性,在时间上略有滞后。震中附近大范围内碳酸盐岩类岩溶等浅层构造非常发育,震中位于NW和NE向断裂交汇区域,断层破碎带的存在,成为流体下渗的优先通道。震群空间分布集中、震源深度浅,63%地震的空间范围(半径)或震源深度小于1.6 km、88%的小于2.5 km,98%的小于3.4 km。较大地震震相特征显示,震群活动有流体参与并显示岩溶塌陷特征。由于流体沿断层面的快速下渗,微震似有沿断裂带展布的特征,但较大地震震源机制结果不支持震群活动缘于断层构造运动的猜想。位于震中区流动台记录的大多数地震的垂直向初动向下,且较小地震初动向下的比例更高,意味着大多数微震活动可能缘于岩溶塌陷或裂隙闭合。基于传染型余震序列模型的定量检测结果显示,流体对凌云—凤山震群的触发作用非常强烈,同时震群地震自激发亦较强。基于孔压的一维扩散方程,模拟了流体渗透导致不同深度孔压随时间的变化,结果显示,流体渗透导致的孔压增加是凌云—凤山震群发生的主要力学动因。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初步提出凌云—凤山震群可能的发震机理。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