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中地壳的水‐岩作用对相关的地球物理性质影响
详细信息   
摘要
对于地壳的地球物理详细探测发现中地壳普遍存在着高导层和低速层。高温高压下的矿物(岩石)‐流体反应的化学动力学实验和水的性质研究可以提供我们认识地壳的地球物理探测结果的新信息。通常,中地壳大致位于15至25 km的深度范围。高导层和低速层普遍存在于中地壳。各地的地壳厚度不同,但是中地壳和高导一低速层的深度范围十分相似。中地壳的顶界温度处于300 ℃,底界为450~500 ℃范围。为了认识中地壳的高导低速层的起因,作者重点做了模拟中地壳条件下水‐岩相互作用实验,同时,分析了水在近临界区至超临界区的突变性质。矿物(钠长石、透辉石、阳起石)与水,玄武岩与水反应的化学动力学实验是使用流体通过叠层反应器的开放体系在25~400 ℃和22 MPa下完成的。与水反应的矿物或岩石里的各个元素溶解到溶液里的释放速率一般不一样。硅酸盐矿物的硅的最大释放速率是在300 ℃。其它元素,如Na、K、 Mg、Ca、Fe、Al等释放速率在<300 ℃时都高于硅的释放速率,在>300 ℃时硅的释放速率要高于其它元素的释放速率。在水中的硅的大释放速率会导致硅酸盐矿物格架解体。作者假定地壳里普遍存在水占1%(体积)。这时,地壳里会发生水砖相囊作用。中地壳的流体处于300~500 ℃。在由亚临界态进入超临界区的演化过程中,在跨越临界温度时水的性质发生剧烈变化,如密度、介电常数等热力学参数。这一变化会引起水岩相互作用的反应动力学涨落,会导致中地壳岩层的硅的淋失硅酸盐矿物解体,岩石崩塌。同时,在临界区水的性质强烈变化还有水的电导率、迁移性质、等,这会影响中地壳一些物理圈质,如中地壳高导层和低速层的出现。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