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汶川MS8.0级地震震源区地壳深部结构研究
详细信息   
摘要
2005年10月至2007年4月,在松潘—甘孜、龙门山地块布设的流动地震台阵观测剖面正好经过地震震源区映秀,这为研究地震震源区深部结构提供很好的机会。观测剖面自成都龙泉山,途经都江堰、卧龙,终止于新都桥,全长约400 km,台站间距5~10 km,34个流动宽频带地震仪共记录到该时间段内5.5级以上远震事件542个,大于等于6.0级为195个。利用该观测剖面记录到的远震P波波形资料,采用接收函数方法来研究汶川MS 8.0级地震震源区地壳深部结构,结合地震构造背景的分析,探讨引起这次地震的动力学模式,并由此认识汶川地震的孕育与成因机制。根据震源区地表破裂和余震分布及深部结构的综合分析,可以划出震源区下方的地震断裂带。主要研究结果表明:(1)根据界面分布特征,发现松潘—甘孜地块及龙门山推覆体中在20~60 km深度存在一个厚度约1 5~20 km的低速中地壳,而四川盆地地壳内不存在低速层。该中地壳内的低速层,是引起中上地壳的推覆运动的滑脱层;(2)Moho面自扬子盆地(36~42  km)跨龙门山(50 km)到松潘—甘孜腹地(62~65 km)逐渐加深,跨鲜水河断裂又变浅(60 km),说明横跨扬子盆地—龙门山—松潘—甘孜地块的该断裂带是地壳厚度的陡变带。该结果揭示了松潘—甘孜地块与扬子地块是碰撞接触模式,龙门山的推覆构造就是上地壳逆冲的结果。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