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南半球白垩纪‐古近纪之交生物灭绝期孢粉地层学
详细信息   
摘要
白垩纪—古近纪生物大灭绝事件前后的孢粉植物群的变化,可以详细揭示植被对一场全球环境危机(6 550万年前小行星撞击现今的墨西哥)的响应。在K‐Pg界线处有一些植物门类灭绝了,因此孢粉地层学是确定非海相序列中白垩纪‐古近纪界线的主要工具。南半球包括以下植物区:热带至亚热带棕榈植物大区,高纬度Nothofagidites/Proteacidites大区,以及一个含有混合的植物组分的过渡区域。在棕榈植物大区,一些马斯特里赫特期的关键物种在白垩纪-古近纪界线处灭绝了,包括Aquilapollenites magnus、Buttinia andreevi、Crassitricolporites brasiliensis、Proteacidites dehaaniGabonisporis vigourouxii。在Nothofagidites/Proteacidites大区,Tricolporite slilliei、Triporopollenites sectilis、Quadraplanus brossus、Nothofagidites kaitangata和Grapnelispora evansii等物种最后出现于白垩纪‐古近纪界线处。由此可见,需要对南半球与中国的K‐Pg界线处的孢粉信息进行更详尽的分析,才能更详细地了解不同纬度、不同地点的植被对墨西哥尤卡坦撞击事件的响应。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