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考虑动态应变率效应的混凝土单轴拉伸统计损伤模型
详细信息   全文下载|推荐本文 |
  • 出版年:2007
  • 作者:陈健云;白卫峰
  • 单位1:大连理工大学海岸与近海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 出生年:1968
  • 学历:博士
  • 职称:教授
  • 语种:中文
  • 作者关键词:材料力学;混凝土;损伤机制;单轴拉伸;本构模型;应变率效应
  • 起始页:1603
  • 总页数:9
  • 经费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90510018,50679006);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NCET-06-0270)。
  • 刊名: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 是否内版:否
  • 刊频:月刊
  • 创刊时间:1982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
  • 主编:冯夏庭
  • 地址:武汉市武昌小洪山
  • 邮编:430071
  • 电子信箱:rock@whrsm.ac.cn
  • 网址:www.rockmech.org
  • 卷:26
  • 期:08
  • 期刊索取号:P478.066357
  • 核心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协优秀期刊;湖北省优秀期刊;El核心收录期刊
摘要
基于准脆性材料细观损伤机制,将损伤概括为“有效受力面积的减小”和“有效受力部位弹性模量的减小”两个方面,可分别利用断裂和屈服2种损伤模式表征:认为材料破坏过程实质上为2种损伤模式累积演化的连续过程。干燥混凝土所表现出的动态本构行为本质上是由于自身的惯性效应引起材料破坏形态以及细观2种损伤累积演化过程的改变。忽略水的黏滞性影响,通过假设不同应变率情况下干燥混凝土损伤演化服从某种相似性规律,建立相应增量形式的单轴拉伸动态损伤本构模型。通过算例和试验结果比较,表明该模型可预测变应变率加载情况下材料均匀损伤阶段的本构行为,等应变率加载可作为其中的一个特例。结合算例从有效应力、名义应力、吸能能力3个角度对材料的动态损伤机制进行探讨。区分开峰值应力状态和局部破坏的临界状态,并建议后者作为本构模型的最终破坏点。此举可充分考虑材料均匀受力阶段的延性,同时避免过多考虑局部破坏阶段本构模型尺寸效应的影响。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