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基于Argo的热带印度洋上层海温研究
详细信息   全文下载|推荐本文 |
  • 出版年:2010
  • 作者:孙莎莎;胡瑞金
  • 单位1:中国海洋大学物理海洋实验室和海洋-大气相互作用与气候实验室
  • 出生年:1985
  • 学历:硕士生
  • 语种:中文
  • 作者关键词:热带印度洋;海温;Argo;海表面风场
  • 起始页:15
  • 总页数:9
  • 经费资助: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规划项目(2007CB81600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830106,40921004, 41076004)资助
  • 刊名:中国海洋大学学报
  • 是否内版:否
  • 刊频:月刊
  • 创刊时间:1959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 主编:管华诗
  • 卷:40
  • 期:9
  • 期刊索取号:P226.066110-1
  • 核心期刊: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核心期刊;北京大学图书馆核心期刊
摘要
利用2004年1月—2008年8月的月平均Argo再处理资料和NCEP风场资料,对热带印度洋2.5~500m深度范围内的海温时空变化特征与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表层的阿拉伯海、孟加拉湾和赤道东印度洋是海温高值中心,同时是海温标准差低值中心,海温高的地方海温变化小,两者的分布型一致。在次表层,西南热带印度洋是海温高值区,赤道东西印度洋是海温低值区,次表层的海温变化最大,尤其在10°S~10°N之间的赤道印度洋。热带印度洋不同区域和深度的海温的显著周期不同,主要有1和0.5a的显著周期。热带印度洋表层海温年周期变化主要受太阳辐射的影响,而0.5a周期与季风有关。次表层以下海温变化主要是热带印度洋自身内部的动力作用,其1a周期除了与太阳辐射和风有关,还与Rossby波和沿岸Kelvin波有关;其0.5a周期除了季风这个主要因素,还与Wyrtki急流有关。海表面风场和LaNina是影响2006和2007年的正偶极子强度不同的重要因素。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