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库车坳陷克拉苏构造带的反转构造及其形成机制
详细信息   全文下载|推荐本文 |
  • 出版年:2010
  • 作者:郭卫星;漆家福;李明刚;雷刚林;李艳友
  • 单位1:中国石油大学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
  • 单位2:中国石油大学资源与信息学院
  • 出生年:1978
  • 学历:博士研究生
  • 语种:中文
  • 作者关键词:库车坳陷;克拉苏断层;反转构造;高角度逆断层;楔状叠瓦构造;构造圈闭
  • 起始页:379
  • 总页数:7
  • 经费资助: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2006CB202301)资助。
  • 刊名:石油学报
  • 是否内版:否
  • 刊频:双月刊
  • 创刊时间:1980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学会
  • 主编:杨茁
  •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六铺炕街6号
  • 邮编:100724
  • 电子信箱:syxb3@cnpc.com.cn(地质勘探);syxb2@cnpc.com.cn(油田开发);syxb2@cnpc.com.cn(石油工程)
  • 网址:http://www.syxb-cps.com.cn
  • 卷:31
  • 期:3
  • 期刊索取号:P450.66 167
  • 数据库收录:美国《工程索引》(EI Compendex);《剑桥科学文摘》(CSA);《石油文摘》(PA);《化学文摘》(CA);日本《科学技术文献速报》(JICST);俄罗斯《文摘杂志》(AJ);波兰《哥白尼索引》(IC)
摘要
库车坳陷克拉苏构造带发育复杂的褶皱冲断构造,尤其是盐下层构造变形强烈,具有反转构造的变形特征。克拉苏构造带反转构造在剖面上具有先存正断层重新活动并在断层下盘形成捷径断层的特征,在南部远离反转断层处具有盖层滑脱性质,据此可将克拉苏构造带划分为反转断隆背斜带、楔状叠瓦构造带和逆冲前缘构造带3个次级构造带;平面上构造反转程度西弱东强,西段主要表现为在反转断层下盘形成分支断层,而东段具有在反转断层上盘形成反向断层和褶皱变形的趋势。构造变形分析表明,南天山水平挤压叠加垂直剪切的作用导致克拉苏构造带发育基底卷入的高角度逆断层,并使部分早期正断层重新活动而形成反转构造。对次级构造带构造圈闭有效性的分析表明,反转断隆背斜带形成规模大、产状平缓的构造圈闭,但是上覆盐岩层厚度较薄,天然气容易散失;楔状叠瓦构造带形成规模相对较小、幅度大的构造圈闭,上覆盐岩层厚度大,有利于天然气的保存。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