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福建沿海中生代变质带中花岗质岩石的地球化学
详细信息   全文下载|推荐本文 |
  • 出版年:2001
  • 作者:周旋;于津海
  • 单位1: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金属矿床成矿机制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
  • 出生年:1976
  • 学历:硕士研究生
  • 语种:中文
  • 作者关键词:花岗质岩石;地球化学;岩石成因论;平潭-东山变质带;福建沿海
  • 起始页:282
  • 总页数:11
  • 经费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9632080;49773191)
  • 刊名:地球化学
  • 是否内版:否
  • 刊频:双月刊
  • 创刊时间:1972
  •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研究所;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
  • 主编:涂光炽
  • 卷:30
  • 期:3
  • 期刊索取号:P270.6208-2
  • 核心期刊: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
摘要
福建东南沿海中生代变质带的花岗质岩石分布于东山、晋江和莆田等广大地区。花岗岩中常包含黑云母、石榴子石或白云母。但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这些花岗岩属于钙碱性或高钾钙碱性,以低Rb、Zr、Hf、Nb、Y、Ga含量和Rb/Sr比值,以及高Ba、Sr丰度为特征,属于典型的I型花岗岩。它们的稀土总量普遍较低,具有轻稀土富集、铕中等亏损的稀土分布模式。本带三个地区花岗岩的微量元素组成存在一定差异,但具有相似的Sr、Nd同位素组成,以高εNd(t)(-4.49~-3.15)和低Isr(0.7055~0.7074)、tDM(1.19~1.29 Ga)为特征。地球化学研究显示本带花岗岩形成于相同的构造背景——大陆边缘火山弧环境。其母岩浆是由类似于麻源群的古老火成变质岩部分熔融产生的熔融体与同期的幔源玄武质岩浆发生一定程度混合而成。不同地区或同一地区花岗岩地球化学组成上的差异是不同程度的部分熔融和结晶分异的结果。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