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天山北麓活动背斜带的变形特征
详细信息   全文下载|推荐本文 |
  • 出版年:2010
  • 作者:吕红华;李有利
  • 单位1: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
  • 学历:博士后
  • 语种:中文
  • 作者关键词:活动褶皱;地壳缩短;构造迁移;晚新生代;天山北麓
  • 起始页:01003
  • 总页数:9
  • 经费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40971001);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20090450727)资助
  • 刊名:第四纪研究
  • 是否内版:否
  • 刊频:双月刊
  • 创刊时间:1958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
  • 主编:丁仲礼
  • 电子信箱:dsj@mail.igcas.an.cn;dsjs@mail.igcas.an.cn
  • 卷:30
  • 期:5
  • 期刊索取号:P515.206633-4
摘要
天山中段北麓发育有3排受逆断裂控制的背斜带,对这些构造带的研究有助于认识天山及其前陆盆地晚新生代构造变形的机理。基于地层变形分析,并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从整体上探讨了这3排构造带的变形时间与基本模式。分析表明,天山北麓第Ⅰ排构造带的托斯台背斜自中新世褶皱作用明显;第Ⅱ排构造带吐谷鲁背斜于约6.0Ma开始生长,伴随发育同构造沉积即生长地层;第Ⅲ排构造带独山子背斜发育时间应晚于约2.6Ma。这一变形时间序列揭示天山北麓3排逆断裂-褶皱带的构造变形具有向前陆盆地逐步扩展的特征,并伴随产生幅度不等的地壳缩短。天山北麓约8~15km的地壳缩短总量表明,晚新生代以来构造驱动沿约130km宽的山麓带是相对均一的。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