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壳幔作用与花岗岩成因——以中国东南沿海为例
详细信息   全文下载|推荐本文 |
  • 出版年:1999
  • 作者:徐夕生;周新民;王德滋
  • 单位1: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
  • 出生年:1962
  • 学历:博士
  • 职称:副教授
  • 语种:中文
  • 作者关键词:底侵作用;花岗岩;中国东南部
  • 起始页:241
  • 总页数:10
  • 经费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 49632080,49872079)资助项目
  • 刊名:中国地质学报
  • 是否内版:否
  • 刊频:季刊
  • 创刊时间:1995
  • 主办单位:南京大学
  • 主编:王德滋
  • 卷:5
  • 期:3
  • 期刊索取号:P\206.6\454
摘要
笔者在近年来的中国东南沿海花岗岩成因研究中,注意到下地壳之下的岩石圈地幔与下地壳之间必然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认识到壳幔作用的重要形式是发生于壳-幔接口的玄武岩浆的底侵作用,它涉及地幔对地壳在“成分”和“热”两方面的贡献。研究表明,本区底侵作用十分发育,是中国东南大陆边缘陆壳演化的重要过程。中国东南部晚中生代早期形成的花岗岩多为S型花岗岩,它们主要是板块强烈挤压作用导致地壳增厚,陆壳重熔形成的岩石。而且这期大规模花岗岩浆活动是与弧后拉张、岩石圈减薄、软流圈上涌作用直接有关,早期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板块俯冲对大陆裂解起了诱导作用。中国东南部晚中生代缝合带的年龄为100~110Ma,可能代表了晚中生代构造-岩浆作用由“挤压-地壳增厚’陆壳重熔”向“拉张-岩石圈减薄-双峰式岩浆作用“机制的转变年龄。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