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兰州地区晚第三纪磁性地层与古环境意义
详细信息   全文下载|推荐本文 |
  • 出版年:2010
  • 作者:韩飞;孙东怀;张焱;陈发虎;王飞;朱彦虎;张月宝;易治宇;李再军;胡文伟
  • 单位1: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学历:硕士研究生
  • 语种:中文
  • 作者关键词:兰州地区;风尘序列;磁性地层;晚第三纪;青藏高原隆升
  • 起始页:1179
  • 总页数:8
  • 经费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625009,40121061);兰州大学引进人才基金(581406)资助。
  • 刊名:地球物理学报
  • 是否内版:否
  • 刊频:月刊
  • 创刊时间:1948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球物理学会
  • 主编:刘光鼎
  • 电子信箱:journal@mail.sciencep.com
  • 网址:http://www.geophy.cn
  • 卷:53
  • 期:5
  • 期刊索取号:P260.66141
摘要
兰州地区位于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过渡带,其第三纪地层对研究风尘沉积发育和青藏高原隆升都有着特殊的意义。本研究以0.5m间距对兰州盆地皋兰山剖面240m的晚第三纪地层进行古地磁样品采集,古地磁样品共计422个;以50℃为间隔从室温至500℃用热退磁仪和超导磁力仪完成了皋兰山剖面样品的系统热退磁和剩磁测量,结果表明皋兰山剖面上部地层的实测极性柱出现2个负极性大段中间夹着4个正极性小段,其特点与Gilbert时的典型特征完全一致,并且两端未完全出露的正极性分别与Chron2A,3n和Chron3An,1n相对应,最终确定皋兰山剖面的年代为6~3.5Ma。由此推断,皋兰山剖面顶部的五泉砾岩形成大约开始于3.5Ma,五泉砾岩底界年代的确定,为青藏高原的A幕运动提供了地质证据,皋兰山剖面深度602m处出现由河湖相砂岩向以风成红粘土为主常夹有薄层砂岩的地层转变,通过岩性地层及年代的推断,兰州地区的风尘序列堆积发育的年代至少为7Ma,与黄土高原风尘序列堆积底界8~7Ma基本一致,说明了兰州地区与黄土高原在风尘序列堆积过程中具有统一性。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