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柴达木盆地构造圈闭特征与含油气性
详细信息   全文下载|推荐本文 |
  • 出版年:2006
  • 作者:余一欣;汤良杰;马达德;马玉杰;张启全;谭万金
  • 单位1:中国石油大学 石油天然气成藏机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单位2:中国石油大学 盆地与油藏研究中心
  • 出生年:1977
  • 职称:讲师
  • 语种:中文
  • 作者关键词:柴达木盆地;构造圈闭;断裂;古构造;同沉积构造;含油气性
  • 起始页:1
  • 总页数:5
  • 经费资助:国家973重大基础研究项目(编号:2005CB422100、G199904330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40472107、40172076)资助
  • 刊名: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是否内版:否
  • 刊频:双月刊
  • 主管单位:陕西省教育厅
  • 主办单位:西安石油大学
  • 主编:张宁生
  • 地址:西安市南郊电子二路18号
  • 邮编:710065
  • 电子信箱:xbzr@xsyu.edu.cn
  • 卷:21
  • 期:5
  • 期刊索取号:P613.066 209
  • 数据库收录:成为美国《工程索引》(Ei)、美国《化学文摘》(CA)、美国《石油文摘》(PA)的固定收录期刊;成为《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成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中国石油文摘》的核心期刊;成为《中国互联网科技期刊系统(China Info)》、《中国学术期刊评价数据库》的来源期刊;2000年荣获“陕西省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2000年荣获首届《CAJ-CD规范》执行优秀奖;2002年荣获“陕西省科学技术类优秀期刊”;2004/2005年获陕西省科技期刊学术类优秀奖
  • 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中国石油文摘》的核心期刊
摘要
构造是柴达木盆地油气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构造圈闭的形成、发展与演化对油气聚集有着重要的控制作用.柴达木盆地构造圈闭以背斜、断背斜、断鼻和断块为主,主要分布在七个泉一油砂山一东柴山、红沟子一南翼山—碱石山一落雁山、冷湖零号一冷湖七号一马海以及中内部等4个NW走向的密集分布区带内.构造圈闭的平面展布主要受应力作用状况、构造变形程度和断裂发育状况等因素控制.平衡剖面复原结果表明构造圈闭主要开始形成于古新世和中新世,主要定型于中新世、上新世和第四纪.喜山运动控制了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构造圈闭的形成与演化过程.圈闭含油气性综合分析表明,生烃凹陷附近的古构造圈闭和同沉积构造圈闭应该是下一步油气勘探的重点领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