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喜马拉雅构造-成矿域及其成矿效应初步分析
详细信息   全文下载|推荐本文 |
  • 出版年:2001
  • 作者:王成善;唐菊兴;顾雪祥;陆彦
  • 单位1:成都理工学院
  • 职称:教授
  • 语种:中文
  • 作者关键词:喜马拉雅;构造-成矿域;成矿效应;大陆动力;深部过程;资源潜力
  • 起始页:146
  • 总页数:7
  • 经费资助:国家杰出青年自然科学基金“特提斯喜马拉雅中新生代古海洋学与生烃环境(49625203);国土资源部“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兰坪盆地演化与成矿的关系研究”(95-02-001-06);国家重点攻关96-914项目“玉龙铜矿床快速定位预测的综合示范研究”(96-914-03-03-02);中国地调局项目“西南三江北段重点成矿带成矿规律和找矿方向综合研究”(200110200010)
  • 刊名:矿物岩石
  • 是否内版:否
  • 刊频:季刊
  • 创刊时间:1980
  • 主管单位:四川省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四川省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成都理工学院
  • 主编:蓝江华
  • 地址:成都市二仙桥东三路1号,成都理工学院
  • 邮编:610059
  • 卷:21
  • 期:3
  • 期刊索取号:P310.6967-1
  • 核心期刊:中文自然科学核心期刊
摘要
通过近年来的研究,提出了全新的喜马拉雅构造-成矿域概念。从大喜马拉雅构造域及其成矿效应出发,通过构造域对矿集区的控制作用、成矿时代、成矿物质来源、深部过程与成矿效应的分析,从而较全面地评价了青藏高原及邻区的资源潜力和需要进一步工作的重要成矿带或矿集区。通过分析认为喜马拉雅构造-成矿域内强烈的壳幔物质交换,下地壳翻天覆地的物质和流体交换,导致了在同一构造地质单元内可以有一个或多个超大型矿床的存在。并对多个重要矿床类型提出了更切合实际的观点,如西藏甲马铜钼银铅锌金多金属矿床属于矽卡岩-斑岩复合型,云南羊拉铜钼金多金属矿床也属于矽卡岩-斑岩复合型矿床等。在喜马拉雅构造域内形成的燕山晚期或喜马拉雅期矿床大多和大陆地壳深部复杂的动力学过程有关,所形成的矿床矿物组合及成矿元素组合复杂,特别是矿石中钴、银元素含量较高,许多矿床中银、钴巳经作为主要成矿元素。最后明确提出了青藏高原主体及东缘重要矿集区的资源潜力。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