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云南马厂箐多金属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机制探讨
详细信息   全文下载|推荐本文 |
  • 出版年:2010
  • 作者:王治华;潘爱军;郭晓东;葛良胜;徐涛;范俊杰
  • 单位1: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黄金地质研究所
  • 出生年:1978
  • 学历:硕士
  • 职称:工程师
  • 语种:中文
  • 作者关键词:多金属矿床;成矿类型;富碱岩浆和地幔流体作用;成矿机制;马厂箐;云南省
  • 起始页:553
  • 总页数:13
  • 经费资助: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2009CB421008);武警黄金指挥部专项基金(HJ09-03)
  • 刊名:地球化学
  • 是否内版:否
  • 刊频:双月刊
  • 创刊时间:1972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
  • 主编:涂光炽
  • 地址:北京东黄城根北街16号
  • 电子信箱:dqhx@gig.ac.cn;dqhx@tom.com
  • 卷:39
  • 期:6
  • 期刊索取号:P270.6 208-2
  • 数据库收录: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中国科协优秀期刊;中国科学院优秀期刊
  • 核心期刊: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
摘要
云南马厂箐多金属矿床是金沙江-哀牢山构造带上与喜马拉雅期富碱斑岩有关的Cu、Mo、Au成矿的典型代表之一。矿体(脉)的产出与富碱斑岩体(脉)在空间上共存、时间上相近或稍晚、成因上密切相关,蚀变和成矿分带明显。岩体内产出斑岩型Mo、Cu矿化,以Mo矿化为主;岩体与围岩接触带产出接触交代型Cu、Mo、Au、Fe矿化,以Cu、Fe矿化为主,Au矿化较弱;而距接触带稍远的围岩地层中则产出Au、Pb、Zn矿化。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从马厂箐矿段→乱硐山矿段→人头箐-金厂箐矿段,流体包裹体具有相态组合逐渐简单,温度、盐度逐渐降低,成矿压力逐渐减小,成矿深度逐渐变浅的趋势。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马厂箐Cu、Mo、Au多金属矿属于同一个岩浆和流体成矿系统在不同物理化学条件下的产物,表现出随流体成矿作用的进行,矿化由斑岩体内部向接触带和围岩地层推进,富碱岩浆和地幔流体作用逐渐减弱,而围岩地层的影响则逐渐增强,流体性质由幔源向壳幔混合直至壳源为主演化。最后探讨了马厂箐Cu、Mo、Au多金属矿的成矿机制,并初步预测该矿床具有较好的深部成矿潜力。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