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青藏高原地壳高导层的成因及动力学意义探讨--大地电磁探测提供的证据
详细信息   全文下载|推荐本文 |
  • 出版年:2010
  • 作者:金胜;魏文博;汪硕;叶高峰;邓明;谭捍东
  • 单位1:地下信息探测技术与仪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单位2: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物理与信息技术学院
  • 出生年:1970
  • 职称:副教授
  • 语种:中文
  • 作者关键词:青藏高原;地壳高导层;部分熔融与水流体;动力学意义
  • 起始页:2376
  • 总页数:10
  • 经费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974058)及中国地质科学院科研基金资助。
  • 刊名:地球物理学报
  • 是否内版:否
  • 刊频:月刊
  • 创刊时间:1948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球物理学会
  • 主编:刘光鼎
  • 电子信箱:actageop@mail.igcaa.ac.cn;journal@mail.aciencep.com
  • 网址:http://www.geopy.cn
  • 卷:53
  • 期:10
  • 期刊索取号:P260.66141
摘要
大地电磁探测结果显示,青藏高原的中下地壳普遍存在大规模的高导层,其电阻率低于10Ωm,远低于稳定构造区地壳的平均电阻率值,通过对可能形成地壳内大规模低阻异常地质原因的分析认为,青藏高原地壳中的高导层不可能是由金属矿、石墨层或者单纯的含盐水流体引起的,而很可能是由于地壳岩石的部分熔融或者是部分熔融与含盐水流体共同导致的,这些高导层的形成是与板块运动等动力学过程密切相关的,地壳内的高导层可能是印度板块和亚洲板块俯冲的电性痕迹,其成因与板块俯冲过程中由于摩擦生热导致的岩石部分熔融和脱水作用有关,也可能与岩石圈拆沉造成幔源物质上涌有关,沿高原内主要缝合带均存在东西向连续分布的大规模高导体,有可能是青藏高原下地壳物质向东“逃逸”的证据;其中班公—怒江缝合带可能是最重要的物质运移“通道”,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