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辽宁本溪牛毛岭石炭系本溪组腕足动物群落及其古环境意义
详细信息   全文下载|推荐本文 |
  • 出版年:2007
  • 作者:高金汉;王训练;王燕;王艳丽
  • 单位1: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
  • 单位2: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岩石圈构造、深部过程及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出生年:1962
  • 学历:博士
  • 职称:副教授
  • 语种:中文
  • 作者关键词:辽宁本溪;石炭系;本溪组;腕足动物;群落;古生态学;相对海平面变化
  • 起始页:499
  • 总页数:13
  • 经费资助:本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编号:40672021)
  • 刊名:古地理学报
  • 是否内版:否
  • 刊频:双月刊
  • 创刊时间:1999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大学;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
  • 主编:冯增昭
  • 地址:北京市学院路20号中国石油大学
  • 邮编:100083
  • 电子信箱:Jpalaco1999@163.com
  • 卷:9
  • 期:05
  • 期刊索取号:P516.066162
  • 数据库收录: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期刊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文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 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摘要
通过对本溪牛毛岭石炭系本溪组底栖生物群落的组成结构和个体生态研究,详细探讨了各群落的古环境意义;结合剖面沉积相和沉积旋回分析,探讨了相对海平面变化对群落取代的影响。本溪组上、下段沉积时期主要受潮沙作用影响,而中段沉积时期河流作用明显。辽宁本溪地区本溪期底栖生物群落的生态位主要集中在BA1-BA3之间, 即潮间、潮上带到潮下浅海环境,沉积最大水深一般不超过60m。古水深是控制各环境因素变化的重要原因,也是控制群落取代的根本原因。在水深变化不大的情况下,底质环境、海水含盐度、水动力强度等对群落的内部演替和群落之间的相互取代都具有重要影响。底栖生物群落生态位变化和剖面沉积相分析所揭示的海水深度的垂向变化规律,显示该区石炭纪本溪期经历了4次明显的三级相对海平面变化旋回。与华北其他地区相比,本区本溪期多了一次海平面变化旋回,显示该区本溪期海侵较早,该区下部旋回发育时,华北其他地区尚未接受沉积。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