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黄、东海溶解态无机砷的形态及其分布
详细信息   全文下载|推荐本文 |
  • 出版年:2007
  • 作者:任景玲;李丹丹;张经;刘素美;吕瑞华
  • 单位1:中国海洋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 出生年:1973
  • 职称:讲师
  • 语种:中文
  • 作者关键词:无机砷;形态;分布;黄东海
  • 起始页:211
  • 总页数:6
  • 经费资助:国家重点基础研究专项经费资助项目(G1999043705,2001CB40970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资助项目(40036010,40206017)
  • 刊名:海洋科学环境
  • 是否内版:否
  • 刊频:双月刊
  • 创刊时间:1982
  • 主管单位:国家海洋局
  • 主办单位: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保护研究所;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中国海洋环境科学学会
  • 主编:马德毅
  • 地址:大连市303信箱(凌水桥凌河街42号)
  • 邮编:116023
  • 电子信箱:bjb@nmeme.gov.cn
  • 卷:26
  • 期:3
  • 期刊索取号:P226.06 627-2
  • 核心期刊:中文自然科学核心期刊
摘要
利用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对2000年10月和2001年5月航次黄、东海的无机砷进行了测定。两个航次中黄、东海总溶解态无机砷(TDIAs)含量的变化范围分别为9.6~21.6和12.9~23.2nmol/L,亚砷酸盐(As3+)含量的变化范围分别为0.02~2.44和0.01~9.52nmol/L,2000年秋季TDIAs和AS3+的含量明显低于2001年春季。长江对黄、东海的影响非常显著,是主要的物质来源之一。黄海溶解态无机砷的平面分布表现为沿岸和东黄海交界处高,黄海中部冷水团区含量较低。东海自长江口向西南琉球群岛沿伸的PN断面中,TDIAs和As3+的分布存在明显的梯度,自长江口向中央海区递减,然后由于受到黑潮水入侵含量又开始升高。东海陆架区AS3+的含量、分布受到浮游植物活动的影响,表现出与叶绿素含量存在相关关系。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