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北祁连榴辉岩相变沉积岩的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详细信息   全文下载|推荐本文 |
  • 出版年:2009
  • 作者:李金平;张建新;于胜尧;孙刚
  • 单位1: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 单位2: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 出生年:1984
  • 学历:硕士研究生
  • 语种:中文
  • 作者关键词:北祁连;榴辉岩相变沉积岩;LA-MC-ICPMS;Hf同位素;构造剥蚀
  • 起始页:1667
  • 总页数:20
  • 经费资助:本文为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所长基金(编号J080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40772138,40472102);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编号1212010611811)资助的成果。
  • 刊名:地质学报
  • 是否内版:否
  • 刊频:月刊
  • 创刊时间:1922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国地质学会
  • 主编:陈毓川
  • 地址:北京阜成门外百万庄路26号
  • 邮编:100037
  • 电子信箱:dizhixuebao@163.com
  • 卷:83
  • 期:11
  • 期刊索取号:P206.3 141
摘要
在北祁连造山带中,出露典型的高压/低温变质岩石,前人对其中的低温榴辉岩已做过较多的研究,但对其中的变沉积岩研究涉及很少。本文展示了榴辉岩相变质沉积岩的岩石学、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方面的一些新的研究结果。变沉积岩含有榴辉岩相的矿物组合,峰期温压条件为t= 450~520℃,p=1.9~2.3 GPa,与相邻榴辉岩的温压条件一致。地球化学显示这些岩石的原岩为不成熟的沉积岩,可能形成于大陆边缘或大陆岛弧环境。变沉积岩中的碎屑锆石U-Pb年龄主要集中在1800 Ma左右和540~600 Ma之间,结合锆石Hf同位素特征,表明其原岩的碎屑来源既有周缘陆块的前寒武纪变质基底物质,又有新元古代-早古生代新生洋壳或增生物质。同时,这些数据也表明北祁连早古生代洋壳俯冲过程中发生了活动大陆边缘的构造剥蚀作用,即形成于上盘的沉积物(弧前盆地或增生楔)被构造作用运移到俯冲带中,并俯冲到60~70km深处,遭受榴辉岩相变质作用,然后折返到地表。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