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华北地台北缘燕辽钼(铜)成矿带矿床地质特征及力学背景
详细信息   全文下载|推荐本文 |
  • 出版年:2006
  • 作者:代军治;毛景文;杨富全;叶会寿;赵财胜;谢桂青;张长青
  • 单位1: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 出生年:1978
  • 学历:在读博士研究生
  • 语种:中文
  • 作者关键词:地质学;燕辽钼(铜)成矿带;矿床类型;时空分布;成矿作用;成矿动力学背景
  • 起始页:598
  • 总页数:15
  • 经费资助:本文得到中国地质调查局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200413000026,1212010634001)的资助
  • 刊名:矿床地质
  • 是否内版:否
  • 刊频:双月刊
  • 创刊时间:1982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国地址学会矿床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 主编:毛景文
  •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路26号
  • 邮编:100037
  • 电子信箱:E-mail minerald@163.net
  • 卷:25
  • 期:5
  • 期刊索取号:P410.6967
摘要
华北地台北缘是中国重要的多金属成矿带,中段部位钼(铜)矿床的分布受区域EW向、NE向、NNE向断裂的联合控制。成矿带东端辽西地区以钼矿为主,西端冀北地区以铜(钼)矿为主。钼矿床的形成与燕山期中酸性小侵入体关系密切,矿床多产于花岗斑岩体之中或内外接触带中,矿床类型以斑岩型、斑岩-矽卡岩型、矽卡岩型为主。同位素研究表明,钼(铜)矿床成矿物质及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下地壳或与太古代结晶基底有关的花岗岩;钼矿的形成主要与中生代富硅、富钾质花岗岩有关,而与铜矿成因有关的花岗岩酸碱度相对较低。成矿年代学研究表明,燕辽钼(铜)成矿带大规模成矿作用发生于180Ma左右和140Ma左右2个时期,其对应的成矿动力学背景分别为华北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后碰撞造山阶段和中国东部构造体制大转折晚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