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锦4 5块储层流动单元
详细信息   全文下载|推荐本文 |
  • 出版年:2009
  • 作者:李军辉;卢双舫;柳成志;李笑梅;苏鹤成;杨雨
  • 单位1:大庆石油学院地球科学学院
  • 出生年:1981
  • 学历:博士研究生
  • 语种:中文
  • 作者关键词:锦45块油田;储层流动单元;聚类分析;BP网络技术}模糊综合判别I油田
  • 起始页:190
  • 总页数:6
  • 经费资助: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NCET-04-0345)
  • 刊名:吉林大学
  • 是否内版:否
  • 刊频:双月刊
  • 创刊时间:1956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吉林大学
  • 主编:林学钰
  • 地址:长春市西民主大街938号
  • 邮编:130026
  • 电子信箱:jdxbd@jlu.edu.cn
  • 网址:http://xuebao.jlu.edu.cn
  • 卷:39
  • 期:2
  • 期刊索取号:P206.6 332
  • 核心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摘要
正确地划分储层流动单元,对预测剩余油分布、调整开发方案、提高采收率都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多参数的聚类分析和模糊综合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储层流动单元的划分,在此基础上应用BP网络技术对流动单元进行预测。研究表明,本区储层可以划分为I、Ⅱ、Ⅲ、Ⅳ4类流动单元:其中I类是该区储集性能最好的储层流动单元,虽然开发程度较高,大部分井已经关闭,但个别井目前仍具有一定的生产能力;Ⅱ类是该区储集性能较好的储层流动单元,水淹的程度较低,还存有一定的剩余油,是目前油田生产的主要区域;Ⅲ类是该区储集性能较差的流动单元,开发效果一般,动用程度较差,所以是油田进一步挖潜的区域;Ⅳ类是该区储集性能最差的流动单元,原始含油性很差,因此不是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区域。对各类流动单元特征进行了精细的分析,为油田综合治理提供了详细的地质依据。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