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地植被自然恢复过程——以吴起县双树沟流域为例
详细信息   全文下载|推荐本文 |
  • 出版年:2008
  • 作者:曾光;杨勤科;张信宝
  • 单位1: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 单位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 出生年:1982
  • 学历:硕士研究生
  • 语种:中文
  • 作者关键词:植被特征;自然恢复;地上生物量;植被群落分类;黄土丘陵沟壑区
  • 起始页:48
  • 总页数:5
  • 经费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黄土丘陵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侵蚀产沙响应示踪研究”(90502002);国家973研究项目“中国主要水蚀区土壤侵蚀过程与调控研究”(2007CB407204)
  • 刊名: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 是否内版:否
  • 刊频:双月刊
  • 创刊时间:2003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学会
  • 主办单位:中国水土保持学会
  • 主编:王礼先
  • 电子信箱:sbxh035@263. net
  • 网址:www. sbxh. org
  • 卷:6
  • 期:3
  • 期刊索取号:P396.06141-2
  • 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摘要
采用TWINSPAN分类法对黄土丘陵沟壑区吴起县双树沟流域30个自然恢复草地植被进行分类,并对分类后各植被群落特征和地上生物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在自然恢复条件下,随着退耕年限的不断增加,退耕地植被自然恢复依次经历了猪毛蒿群落—赖草+长芒草群落—赖草+铁杆蒿群落—铁杆蒿群落—铁杆蒿+茭蒿群落5个发展阶段,地带性植被类型铁杆蒿+茭蒿群落在研究区内开始出现,并且已经占有一定优势;随着退耕地植被自然恢复的不断进行,Margalef等丰富度指数以及Shannon-wiener等多样性指数、Pielou等物种均匀度指数和地上生物量都呈现出先减小后增大的发展趋势;在植被自然恢复的稳定阶段,虽然物种丰富度指数和物种多样性指数有一定的增加,但是相对恢复初期来讲还是有所下降,并且有达到与初期相当水平的趋势;物种丰富度指数均在第1恢复阶段最大,而均匀度指数Jsw以及Shannon-wiener指数在第5恢复阶段最高。随着退耕地植被自然恢复的不断进行,植被群落总盖度随着退耕年限的延长而不断增大。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