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副溶血弧菌胞外产物对中国对虾的致病性分析
详细信息   全文下载|推荐本文 |
  • 出版年:2000
  • 作者:牟海津;李筠;包振民;杨学宋;徐怀恕
  • 单位1:青岛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
  • 出生年:1973
  • 学历:硕士
  • 语种:中文
  • 作者关键词:副溶血弧菌;胞外产物;中国对虾;溶血活性;蛋白酶活性
  • 起始页:273
  • 总页数:8
  • 刊名:海洋与湖沼
  • 是否内版:否
  • 刊频:双月刊
  • 创刊时间:1957
  • 主办单位:中国海洋湖沼学会
  • 主编:秦蕴珊
  • 地址:青岛市南海路7号
  • 邮编:266071
  • 卷:31
  • 期:3
摘要
1990年6-9月,从青岛上马镇对虾养殖场患败血症的中国对虾血淋巴内分离到溶血弧菌25-C菌株,利用平板玻璃纸覆盖技术,获得25-C菌株的胞外产物(ECP),进行成分分析和致病性研究.结果表明,副溶血弧菌25-C菌株的胞外产物具有多种酶活性和溶血活性,是病原菌感染中国对虾的主要因素,单独注射感染即可导致中国对虾的严重发病至死亡,ECP 蛋白可以破坏中国对虾血清的体外杀菌活力,提高25-C菌株对中国对虾的致病能力.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结果表明,ECP蛋白中含有23条蛋白带.对具有溶血活性的蛋白组分进行热稳定性测试后,认为有两种溶血因子.经感染分析,发现其中具有热后稳定性溶血活性和蛋白酶活性的两组蛋白对中国对虾具有明显的致病作用,可能是决定细菌毒力的主要因素。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