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龙门山及其邻近地区深部地球物理探测
详细信息   全文下载|推荐本文 |
  • 出版年:2008
  • 作者:徐朝繁;潘纪顺;王夫运;田小峰;冯建林
  • 单位1: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
  • 出生年:1960
  • 学历:博士
  • 职称:高级工程师
  • 语种:中文
  • 作者关键词:龙门上构造带;汶川地震;地球物理探测
  • 起始页:31
  • 总页数:7
  • 经费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841017);地震科学联合基金(106076)
  • 刊名: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 是否内版:否
  • 刊频:双月刊
  • 创刊时间:1981
  • 主办单位: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地壳运动监测工程研究中心;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中国地震局第一监测中心;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中国地震局第二监测中心;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
  • 主编:姚运生
  • 地址:武昌洪山侧路40号
  • 邮编:430071
  • 电子信箱:jgg09@163.com
  • 网址:jgg09.com
  • 卷:28
  • 期:6
  • 期刊索取号:P263.06 208-17
  • 数据库收录: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期刊
  • 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CSCD)核心期刊;中国地球物理学类核心期刊;中国测绘学类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摘要
为揭示汶川Ms8.0特大地震的深部构造背景,广泛收集整理龙门山地区的深部地球物理探测资料,对龙门山构造带的深部结构与构造特征进行分析讨论。资料表明:龙门山构造带是一地壳厚度陡变带,两侧普遍存在低速高导层,地壳上地幔顶部结构存在较大差异,带内逆掩断层发育,低速高导层缺失,表现为高阻基底。西侧川西高原的Pn波速度较低(7.6~7.8km/s),东侧四川盆地较高(8.0~8.2km/s),低的上地幔顶部Pn波速度结构可能意味着川西高原壳幔之间存在较为强烈的热交换过程,中上地壳内的低速高导层有可能成为龙门山L形的滑脱面,为龙门山中上地壳内浅源地震的孕育提供深部构造条件。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