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渤中坳陷古近系中、深部碎屑岩储层碳酸盐胶结物分布特征及成因机制
详细信息   全文下载|推荐本文 |
  • 出版年:2009
  • 作者:王清斌;臧春艳;赖维成;王波;王雪莲;赵小娇
  • 单位1: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 出生年:1975
  • 学历:硕士
  • 语种:中文
  • 作者关键词:碳、氧同位素;碳酸盐胶结物;碎屑岩储层;古近系;渤中坳陷
  • 起始页:438
  • 总页数:6
  • 经费资助: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十一五”重大基础研究项目(SC06TJ-TQL-004-BH02)
  • 刊名: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 是否内版:否
  • 刊频:双月刊
  • 创刊时间:1980
  • 主管单位: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
  •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中国地质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
  • 主编:王庭斌
  • 电子信箱:oil-gasgeology@pepris.com
  • 卷:30
  • 期:4
  • 期刊索取号:P450.6167-1
  • 数据库收录: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期刊 美国GeoRef数据库源期刊
  • 核心期刊:中文自然科学核心期刊
摘要
碳酸盐胶结物是渤中坳陷古近系砂岩储层中最重要的胶结物。薄片分析表明,中、深部储层中碳酸盐胶结物主要为菱铁矿、白云石、方解石、铁白云石、铁方解石。统计显示,随着层位和深度加深,碳酸盐含量逐渐增加,含量突增段主要发生在东营组;碳酸盐含量超过10%,对储层物性影响较大。由薄片分析及碳、氧同位素分析可知,菱铁矿多以孔隙充填和颗粒环边方式产出,主要形成于同生到早成岩早期;方解石主要以粒状或呈连生胶结方式产出,方解石相对含量与δ18O值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说明大部分方解石形成较晚;铁方解石主要以粒状产出,以铁方解石为主的样品对应着较低的δ18 O值,且沉淀温度高;白云石主要以斑块状充填粒间孔隙,其相对含量与δ18 O值呈明显正相关性,且沉淀温度较低、形成较早;铁白云石主要以分散的粒状产出,其相对含量与δ18O值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且沉淀温度相对较低。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