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储层岩性不同油藏孔隙度下限确定方法研究
详细信息   全文下载|推荐本文 |
  • 出版年:2008
  • 作者:赵晓明;罗明高
  • 单位1:西南石油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 出生年:1982
  • 学历:硕士生
  • 语种:中文
  • 作者关键词:储集层;不同岩性;孔隙度下限;权重系数
  • 起始页:90
  • 总页数:4
  • 经费资助:西南石油大学研究生院第五批创新基金资助(CXJJ27051);四川省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资助(SZD0414)。
  • 刊名: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 是否内版:否
  • 刊频:双月刊
  • 创刊时间:1982
  • 主管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 主办单位: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
  • 主编:赵永胜
  • 电子信箱:dqsk@petrochina.com.cn
  • 卷:27
  • 期:1
  • 期刊索取号:P452.06108-1
  • 数据库收录:美国《化学文摘》收录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收录期刊;中国期刊网收录期刊;CEPS中文电子期刊服务全文收录期刊
  • 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摘要
对于储集层岩石类型不同的油藏,由于其孔隙类型不同,孔隙结构存在较大差异,造成各储集岩具有不同的孔隙度下限。研究发现,利用“J”函数法和分岩性算术平均法计算该类油藏孔隙度下限,均不能准确的反映地下实际情况。而分岩性权重系数法作为一种新方法,它首先针对油藏具有不同储集岩的特点,从孔隙结构研究出发,利用最小流动孔喉半径法,分别求取各储集岩的孔隙度下限;其次充分考虑了各储集岩在实际地层中所占的比例,依据试油结果和岩心描述资料,求取各储集岩的权重系数;最终结合相应各储集岩孔隙度下限值,综合确定油藏孔隙度下限,能较好的反映实际。在准格尔盆地腹部某油藏的实际应用中,效果较好,与采用含油产状法相比较,得到的结果一致,表明这一方法值得进一步推广。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