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喜马拉雅碰撞造山作用与(超)大型矿集区的形成:科学问题与思考
详细信息   全文下载|推荐本文 |
  • 出版年:2001
  • 作者:顾雪祥;唐菊兴;王成善;陆彦;王乾
  • 单位1: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 单位2:成都理工大学
  • 出生年:1964
  • 学历:博士
  • 职称:教授
  • 语种:中文
  • 作者关键词:喜马拉雅碰撞造山作用;大型矿集区;青藏高原
  • 起始页:344
  • 总页数:6
  • 经费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9872038)和“中科院百人计划”资助项目
  • 刊名: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 是否内版:否
  • 刊频:季刊
  • 创刊时间:1960
  • 主管单位:国土资源部
  • 主办单位:成都理工学院
  • 主编:贺振华
  • 电子信箱:hxq@cdit.edu.cn
  • 卷:28
  • 期:4
  • 期刊索取号:P206.6228
  • 数据库收录: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数据库;中国地质文摘;中国石油文摘;古生物学文摘;中国无机分析化学文摘;Bibliography and Index of Geology;Chemical Abstracts;EI;P□;INIS ATOMINDEX
  • 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第一、第三版)核心期刊
摘要
青藏高原及邻区是中国唯一的一块具有世界规模级的成矿富集区,迄今所发现的大型、超大型矿床/矿集区,在时间抑或空间上均与喜马拉雅碰撞造山作用有着密切的联系,反映了与喜马拉雅碰撞造山作用过程相伴随的青藏高原周边及内部岩石圈薄弱地带的壳幔置换过程、层圈交换作用、流体活动及其地球化学分馏过程,是控制大型、超大型矿床/矿集区形成的主要因素。青藏高原成矿大陆动力学研究是阐明该区矿产资源分布规律和进一步发现大型、超大型矿床(矿集区)的科学基础。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